索達吉堪布:不管勸別人布施還是自己布施,都將獲得大福報


 2015/11/21    熱度:3250    下載DOC文檔    

  不僅不偷盜,而且還要慷慨布施。如米拉日巴尊者說:“當取出口中的食物而作布施。”已經吞到口中的食物,人們一般都比較執著,可是這也應該捨得布施。

  布施不分大小,隨時隨地都要去做。

  小的布施,如布施雞、狗等旁生一個食團,這些也不能輕視。我們學院養了很多鴿子,過一段時間我們准備做一個鴿子棚,這個棚子應該做得好一點。

  發心喂鴿子的人要注意,不要今天心情好就喂,明天心情不好就不喂,應該長期負責。

  以前學院有些人就是這樣,心情好的時候喂得很多,心情不好或者有事的時候一點都不喂,最後動物被活活餓死了。今後道友們在這方面應該注意。

  大的布施,如善義王子為利益眾生而取如意寶,如果我們有能力,也要發心做這樣的廣大布施。

  《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記載:以前佛陀轉生為善義王子,為了遣除眾生的貧困,他和弟弟惡義到大海中取如意寶。在回來的路上,趁善義睡覺時,惡義用荊棘枝刺瞎了他的雙眼,然後帶著如意寶回到故鄉。父母問起善義時,惡義撒謊說善義已經死了。失去雙眼的善義流落到一個國家,以彈琴賣藝維生。當地的公主看上了他,把他帶到王宮裡生活。後來,善義依靠谛實語雙眼得以復明。最後善義回到祖國,找到了被惡義埋在地下的如意寶,用如意寶遣除了人民的貧困,並且教化眾人行持十善。

  佛經中還有許多布施的公案。

  如以前有一位新巴商主,他曾把父母三分之二的財物布施給窮人,後來父母不讓他再布施。為了滿足布施的心願,新巴前往大海中取寶。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依靠自己的精進力,新巴終於取到了如意寶。回到南瞻部洲後,他用如意寶遣除了一切眾生的貧窮。

  《法苑珠林》記載,佛陀在世時,給孤獨長者供養佛陀和眷屬花園。當時他向祇陀太子買這個花園,祇陀太子開玩笑地說:“如果你能用黃金鋪滿花園,我就把花園賣給你。”沒想到給孤獨長者真的用黃金鋪滿了花園,祇陀太子雖然有點後悔,但也沒有辦法。後來他說:“花園的地雖然是你的,但園中的樹是我的,這個花園算我們共同供養佛陀。”然後他們一起在園中建造精捨,共建了七十二間講堂、一千兩百五十間僧捨,這就是著名的祇樹給孤獨園。

  佛經中還記載,佛陀在因地時曾成為睜眼國王,統治八萬四千個小國。當時有一個小國王不服從睜眼國王,他派了一個盲人向睜眼國王索要眼睛,睜眼國王親自挖出雙眼布施給盲人。

  另外,世尊在成為救眾王子(即普度王子)時,把父王心愛的大象布施給一個小國王,結果他被父王發配出國境。在發配途中,他又把自己的王妃和兩個孩子布施給了別人。

  諸如此類的公案非常多。如果我們能這樣精勤布施,今生來世必將獲得廣大的受用,不會感受貧窮,也不會轉生於餓鬼,最終將獲得圓滿正等覺的佛果。

  《毗耶娑問經》中講了很多布施的功德,如:“若人勸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意思是,不管勸別人布施還是自己布施,都將獲得大福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說:“有億多財者,貪欲而無足,少樂而苦多,智人能遠離;若樂修福者,捨施隨力分,樂修福業人,今世後世樂。”意為:即使一個人有億萬財富,如果他貪心不足,也不會有快樂,反而會痛苦不堪,有智者能遠離這種不良心態;如果一個人喜歡修福,隨分隨力作布施,這樣的人今生來世都會快樂。

  這些教證特別好,大家應該記下來,之後在日常生活中盡量用上。明智之士都關心自己的前途,如果懂了做善業的功德和不做善業的過患,應該會考慮自己今後該如何行持。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