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2015/11/27    熱度:1225    下載DOC文檔    

  第三十九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將釋此品。約作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說教之主。四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普賢行品。為明從初會菩提樹下如來是佛果。如十普賢菩薩並已下菩薩神天等眾是佛普賢行故。從第二會普光明殿。說不動智佛無礙智佛等十智如來。以成十信心。明其能信自心是不動智佛是自心之本果。余九亦然。文殊師利覺首目首等十首菩薩。是自身所行普賢之行。以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所有十十等佛號。十十等菩薩名。乃至無量佛號。無量菩薩名。皆是自身自心進修佛果。自普賢行直至於此普賢行品。是一個自心佛果。一個自心普賢行。至如來出現品。方明自己佛果理智體用方終。以此出現品中如來放眉間光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令其理智法身妙慧文殊師利共普賢菩薩自相問答如來出現所有境界。方明自身理智妙慧。普賢行海佛果進修始終圓滿付囑流通。亦在出現品內。離世間品是佛果後常道無始終普賢行故。法界品是佛常道法界。恆以佛果後普賢行故依義亦可作利。世間品是自己道行已滿。純是利益世間無世間可離。無出世間可至故。以普賢行恆利益眾生為本故余義至後品重明。以此品通該十信以來至出現品。一勢始終因果本末。以立其品名。大約此一會十定以來十一品經。總以十定之體通收始末。不出一剎那際故。此品以明佛果位內自行普賢行滿故。以立其名。

  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前品明極果性智光明以利眾生。此品明普賢行能利物故。有理智無行。理智乃處俗不圓。有行無理智。其行無由出俗。故理智體徹方成不二自在之門。以此此品須來。

  三釋說教之主者。此品何故。普賢為能說教之主者。為此品行門是普賢之行滿故。還令普賢自說。明普賢之法身本智妙理之用故。二法獨行即不圓故。先舉法身性智之光。次說普賢之行故。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長科為十五段。

  第一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出興於世有五行半經明。眾生去佛道遠佛乃出世前品所說略說少分境界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成就百萬障門。有兩行半經。明普賢菩薩眾生有大過惡不曾見一過惡若見一菩薩有嗔心成百萬障門分。

  第三何等為百萬障門已下。至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有四十四行經。明舉一百個障門以彰百萬障門之首分。

  第四何以故已下至起嗔心者。有一行半經。明都結已上於他菩薩不起嗔心分。是故諸菩薩摩诃薩已下。至佛子菩薩摩诃薩鹹應發心恭敬受持。有六段十法如經文義自明。

  一諸菩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法分。

  二則能具足十種清淨分。

  三則能具足十種廣大智分。

  四則得十種普入分。

  五則住十種勝妙心分。

  六則得十種善巧智分。

  已上有十段經文。第十一何以故菩薩摩诃薩持此法者。至悉與三世諸佛法等。有三行半經。明聞此法勸恭敬受持以少方便速成佛分。

  第十二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有十一行半經。明正法威感地六震動天興供雲供養法分。

  第十三爾時佛神力故至十方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有十行半經。明普勝世界一切處普賢菩薩俱來作證分。

  第十四爾時普賢菩薩已下。有七行經。明普賢菩薩觀眾並陳說頌之意分。

  第十五正申頌意分。

  四隨文釋義者。如向所說者。言前十身相海品及隨好光明功德品。是略說少分。為邪見與結使系縛恆相應故。遠離如來道不知出現如來為如是眾生示現出興。略說少分福德境界。而實如來無出無沒。唯道相應者智境自會。不於諸佛作出生滅沒之見。但自以定觀二門以治心垢身邊見謝智境相應若以正見。何出何沒何成何壞何染何淨。若得自心如是平等不染淨者是佛出興計我我所者。是身邊二見顛倒疑惑者。所謂四倒無常計常無我計我非樂計樂不淨計淨。邪見者。所謂八邪。邪念邪命邪思邪精進邪定邪語邪業邪慧。結縛者。六處結縛眼耳鼻舌身意以下說一百個障門與百萬障門為首。以防修道者。於他菩薩起一念嗔心。如經自具。如有修道者大須慎之。如上修道創始發心。唯慮亡想盡其道乃會。情在想存。我見求道終不相應。須依智人自摧憍慢。敬心徹到。方以定觀二門。決擇上二界禅。聲聞外道及權教菩薩所修定慧一一須知。方識正法。方始心無邪。正求差別智門。以大願力長大慈悲。成普賢行。如作賊心求法。不善調心傲慢心增。於他菩薩起一念嗔恨。當入百萬障門。如經具明。作惡神惡鬼等難。以得一分求道之心。助成勢力怒不可當。諸有發心者。當須防之如法謙敬一心志求。亦可常須誦持此普賢行品以防三業令使應真。如經雲。知一切眾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無心自他障絕。即自心與一切眾生心一體無二。以此能知一切眾生心故。以自心眾生心無二故。乃至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亦爾。以自心無自他心故。即聖凡一理同體。聖凡一理同體即聖凡心法悉知故。以聖凡心一理故。即身無內外諸見無內外見故。即無邊世界虛空界平等。自心與虛空界平等。則無大小遠近中間。既自心無大小遠近中間。即智恆遍滿十方世界而無往來。既智恆遍滿十方世界而無往來。即能隨根對現色身自在。既能隨根現色身自在。即應根說法自在。既能應根說法自在即一身多身相入自在。已下諸自在法皆如是修行。以禅定智慧力性自融通。非生滅妄想所知。如是自無心無思無妄想之正智性。自遍周而無往來隨時隨根。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現作一切等眾生之事業。皆無作者無有處所。任性智用故。如響應聲無有處所作者故。非往來故。已下皆准此智知之修之。如地動興供有三義。一法威感也。二諸菩薩聞法怿悅。三如經雲。法如是故經雲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者。一念無思無依智現即菩提也。如十方各過十不可說世界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來詣此土充滿十方者。此即是普賢行滿。故歎言善哉善哉者。歎教法難遇。故佛子乃能說此諸佛如來最大誓願授記甚深法者。明普賢行願是理智大悲圓滿法果行已終故。以果終是佛授記甚深法故。明法身智身大悲之行塵塵之內具佛普賢無盡行故號曰甚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賢者。明法行無二。以此名同。各從普勝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來者。處道謙和名為普勝世界。能破自他憍慢及諸煩惱。號之為幢幢者。明心不隨境動理智。悲行重重遍周故。名為普勝幢。雖處生死不與染。俱名為自在。此佛世界號是隨行因果之名。來詣此土者。明升位極至此法也。以佛神力故。於一切處演說此法者。前明身業行周此明語業遍周以下如文可見。如經欲開示菩薩行者。普賢行是。欲說如來菩提界者。法身無性根本智是。欲說大願界者。是普賢發興大悲願者是欲說一切世界劫數者。如上文中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一切劫者是欲明如來出世功不唐捐者。明應根不失時。欲明所種善根必獲果報者。明佛菩薩應根眾生獲益。欲明大威德菩薩為一切眾生現形說法者。明理智遍周無往來而對現色身隨根授法。已上十事法。皆以下頌中一一具明。此一段頌有一百二十一行。並一時普頌前十法。明普賢行終因果理智悲願皆圓故。如下頌中自明。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如來放光加文殊普賢所由。四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如來出現品者。為從第二會普光明殿說十信心以不動智佛為初信首。次無礙智佛等余九佛是十信中進修。又明一智中具十種智故。隨行立名。從十信中。信進修行不離根本智不動智體。起大悲願行。修差別智成大慈悲。至此位滿。名為如來出現品。明前初會菩提場中出現始成正覺者。是毗盧遮那佛出現。此品中出。現是菩薩進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滿出現故。故名出現品。亦如善財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智悲二行滿故。便見慈氏如來。是表如來出現義。是故如來以光加此二人問答說如來出現之門。文殊表現根本智。普賢是差別智。成就饒益眾生之門。

  二釋品來意者。前明五位中文殊普賢及佛果三法已周。此明佛果行圓滿故。此品須來。

  三釋如來放光加文殊普賢所由者。明如來眉間光是佛中道。佛果智光以灌文殊之頂者。明佛果智德高勝為令文殊起問佛果之門。如來放口中光灌普賢口者。明普賢是差別智滿欲令說法故。

  問曰。何故如來不自說此品。所以放光加此文殊普賢二人。

  答曰。以表法故。令後學者易解故。非是如來不自能說。

  問曰。何為表法。

  答曰。為明文殊是佛法身現根本智者。普賢是佛升進修行差別智者。明至此位根本智及差別智齊滿周圓。方始名為如來出現。表以法身自性白淨無垢中能現自體無依明淨本智。問差別智自說自己修行行解之心。與古今諸佛合其智德。方是自己所行覺行圓滿佛故。是故如來放光加之。成法則故。明一切菩薩果滿功終。法皆如是。佛所放光許至佛位故。法非謬故。表明如是法身本智差別智利生萬行齊備周圓。方是自己如來出現。表文殊是現根本智者。普賢是說法者佛是果也。思之可見。大意明文殊普賢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門。還令說佛出現之法。佛是根本智。自體無言。凡是有言皆是差別智。初會菩提場中毗盧遮那佛出現故。明初會菩提場非是毗盧遮那如來放光成法與初發心修行者為樣式故。明表法身根本智與差別智利生行周圓滿故。故令此二人說自佛與古佛出興恰相似故。如是文殊普賢是古今諸佛之共法。若初發心者。從初發信心已來。皆悉游履此之文殊普賢二行。至此方滿故。如是進修皆不離初信中不動智佛十智之體故。以明時不動智不動行不動能遍游十方不動一入多不動多入一不動小入大不動。大入小乃至如經所明。為達身心理智無性無依。情識系亡法會常爾故。以此五位升進。或升天表法。或身遍十方終成不離普光明殿本智之體一剎那際。是故此自果已終之法。還不離說信心之處普光明殿說。還如善財至慈氏如來還見文殊。信心初發入普賢身相似。恐後學者迷法。一一以善財將行表之。令易解故。大意依此可知。又約此一部之經有三終因果二種常道。一從初菩提場至毗盧遮那品。有六品經。至毗盧遮那品是佛自分五位中因果。即以十普賢海月光大明菩薩通神天等五十眾是。二發信心菩薩五位通信心即六位因果者。從第二會於普光明殿說佛名號品已下。至第八會普光明殿如來出現品。有三十二品經。明菩薩發心因果一終。此三十二品中。第三禅佛花三昧品未來。是此修行中加行之次第。三自文殊師利。至大塔廟。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化善財令南求五十三勝友。明以行勸修五位一終之因果。為表但說教由。恐在行還迷。以置善財是發心能行行者。五十三善知識是已行行之人。一一求學升。進與後發菩提心者。作五位升進之樣。令不迷其行故。其中意至文方釋。二種常道者。如法界品離世間品。於出離道常利眾生。恆真法界非虛妄也。是常道佛果故。恆離世間利生無求自利。是佛常道之普賢行也。是明此經三終因果二種常道。如第二會至第八會中。如來出現品。是明發心菩薩升進五位一終付囑流通。總在此品。明此品是五位升進果圓之末也。有人於法界品終覓付囑流通。此為未得經之意趣。以法界品總該一部教體及以三世古今無本末時分寂用之大體。非是安立加行置因果所為。但以引接。菩薩發心乘法界乘。引接迷徒至此如來出現品。以明經五位加行進修功。就處方說流通付囑故。若論根本法界性自不迷。性自不悟。無出無沒。不成不壞。無流無通也。此付囑流通意。從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終處說故。非在法界品後也。如法界品。直論一切諸佛功終之果。是自流通不須付囑。如法界品中如來師子座暨於法界無有邊涯。此明果極也。如此如來出現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終之力。方始純實。創登功畢二行圓周。便說付囑流通。明果初滿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為自以法界功滿。常以法界勸眾生。以方便行仿而學之。名為付囑流通。方便行者。即五位中方法是也。則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大願大智大悲等是。一切諸佛法皆如是方能成也。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之中長科兩段。

  第一從初爾時世尊已下至佛子如是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成於如來。於中並頌有一百三行經明如來放光加文殊普賢令說如來出現分。

  第二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已下有十段經。普賢菩薩說如來出現身境界及所行行十事之法分。於此兩段。長科中從初第一段中分為五段。

  第一從初爾時世尊從眉間放白毫相光已下至而說頌言有十二行半經。明佛放光灌文殊頂令問法分。

  第二二十行頌。明文殊師利菩薩稱歎如來德及放光加持之意請問誰堪演說佛境界分。

  第三爾時如來即於口中放大光明已下至頌有三十五行經。明如來放光入普賢口令文殊知問法所在並舉問如來出現十法分。

  第四二十行頌。明文殊師利菩薩重頌請說如來出現十法分。

  第五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已下至佛子如是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成於如來。明普賢告眾如來出現有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分。已上五段是佛光加文殊普賢令相問答說佛出現分。光加之意前已敘竟。大意表法中。明升進修行法身根本智差別智慈悲行十方圓終處名為如來出現故。放光加令文殊普賢二人明理智體用參徹是如來出現。明文殊是十方一切諸佛之法身妙理現根本智慧之門。普賢是十方一切諸佛差別智萬行大悲之門。今明五位進修至此位二法圓滿名自佛出現故。放眉間光灌文殊頂。令問自佛果極至頂法門。放口中光。是說教之光。令說自己佛果極至頂差別萬行智悲十方圓滿法故。以此二人表法令學者易解故。非是如來自不能說。又表根本智非言所及也。此一品經。表明法身根本智差別智悲行圓滿故。十地十一地已前加行此位真俗二法功終。其義如文自明。

  第二於長科第二段中演說如來十種出現門中有十段經文。說如來出現有十百千阿僧祇事。其十者。一明如來十無量出現。二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身。三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音聲。四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心。五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境界。六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所行之行。七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成正覺。八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轉法輪。九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入涅槃。十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見聞親近。

  如是已上如來出現十無量法。一一法皆有十喻。如經具明。如佉陀羅山者。是木名。尼民陀羅此雲持邊山。目真鄰陀山。此雲解脫。此是解脫龍所居處。優波尼沙陀分。前已釋訖。或牟薩羅。此雲紫色寶。如是已上都有百喻如來出現身心智慧十無量事境界。皆是非喻為喻略示少分。是心智路絕。任不思議無性無作。任無限自在之功用故。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囑流通中。此法門不入余眾生手者。樂學小乘三乘聲聞緣覺。樂空無我。願生淨土者。是余眾生以未回心住變易生死。是余眾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佛所付囑。名曰流通。設令於此法聖位菩薩自所演說無凡夫樂學。不名付囑。不名流通。明此經付囑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令使樂學。學已悟入。名曰流通。不付囑已生佛家入位十地已去菩薩。若論十地已去入佛境界菩薩。十方此土數分難量。如來何須慮恐無人信樂無人流通。是故當知付大心凡夫及三乘回心者。令其悟入。名曰付囑流通。不付囑十地已去大菩薩等。經意唯為趣向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法門。明趣向二乘凡夫回心悟入法界乘乘不思議乘十信十住令其升進故。又舉輪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終後所有七寶不散滅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無此子王命終後此諸寶等於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余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明知但令凡夫發心悟入不付囑十地已去諸菩薩故。若論入地已去諸菩薩先得道者。數若世界海微塵猶尚未比。何慮無人流通。意明設有聖者常說。無凡夫樂修悟入其法自滅言無凡夫修行言滅法無生滅。經雲。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明如來以解脫智慧為家。如一念無念身心諸見已亡。便生如來無性妙理正智慧家故。名十住中初發心住。為初生佛家。四地得三界法盡。亦名初生佛家。八地得一分無功用現前。亦名初生如來無生忍家。如前已說。種如來相諸善根者。如來見一切法無性為性。無相為相。不壞相而無相。明智境相自真故。名種如來相。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滅。是如來相。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諸佛及以一切眾生智慧。皆一性無性一相無相。無表裡中間。如虛空界能隨眾生性欲樂現如影隨身。生無來處。滅無去處。達心境如幻是如來相。達如斯法者。是生在佛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種者。明有修學如來如是真智慧種故。如是凡夫聞此法已。修學如來如是真智慧種名為佛種不斷。名曰付囑流通。是故當知此教不付囑已入位得道菩薩故。經雲。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集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如是菩薩即是權教中。觀空無我。但欣出世。雖修六波羅蜜厭苦發心樂求淨土。非是達自無明是根本如來智故。此菩薩修於淨行。觀空無我。厭苦發心。取捨全在。二見恆存。非如此教依智發心達自心境本不思議無欣厭心無淨穢障故。眾生境界是如來境界。眾生心是如來心。一如此品所說。說此品時其地六種十八相動說普賢行品直言六種震動者。為明直言行體。此品乃明法身理智並普賢行悲智圓滿舉十方國動故乃至興供亦圓滿雲十方各過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如來同名普賢皆現其身而來作證稱歎等事。皆舉八十為量。佛號同名普賢者。明以八聖道是佛所行。以所行之行以立佛名號故。此明八聖道覺行齊圓遍十方故。故以八十不可說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佛同號普賢。此覺行圓滿。以八聖行為體。此會中十方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一切神通三昧皆得一生之記者。明既自己修行行果。此是所化之眾故。亦乃一生得記。一生者。不見三世生故。名為一生義也。此乃總攝凡聖元一體相無別異性。以一剎那生入此位者。名為一生。更不見三世生性故。實法如是。余見皆非。又佛剎微塵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亦與受記於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皆得成佛同號殊勝境界者。明以一剎那中方便三昧顯正智慧海現前時無邊劫迷一時頓滅心境解脫名為佛殊勝境界。非如情系有如許塵劫次第積修作此解者徒生想慮。未有成佛之期。真法中未曾如是。已下明此四天下所度眾生廣多。總結十方同此。已下過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皆來詣於此充滿十方者。明普賢行遍周同來作證普賢之法。故雲我等一切皆名普賢各從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佛所來者。明皆從法身根本性自清淨普光明智名之普幢。從此智上起等法界虛空界等眾生數差別行。行普賢行故。言從普光明世界普幢佛所來故。余義如經具明。此皆約根本智作世界。約差別智作普賢。總合會覺行慈悲圓滿。表明此品之法門如是故。為以明如來根本智中行普賢差別智故號佛為普賢佛故。總是表以佛智作諸行故。以八聖道十波羅蜜不離根本智遍一切行故。故舉之為數。雲八十不可說那由他佛剎微塵。總是表法也。此教為大心者說。非劣解者妄作穿鑿所知。須深達本末前後經文隨位差降總別同異之意。此品是自己進修經過五位已終理智萬行大悲圓滿之畢也。是自己如來出現處世利生無著之門。此品如大海。五位加行河歸流廣大之極。此品如須彌山。諸寶山王高莫過也。此品如大地。大悲育載一切含生故。此品如虛空。法身智身法界充滿故。如圓淨摩尼寶鏡其量遍周十方一切世界色像鹹現其中無礙顯現。此如來出現法門。亦復以法身妙理無色無形普光明根本清淨大圓明智鏡。普現十方一切眾生業普賢行海諸佛身土。鹹處其中無不自在。是故有發菩提心者。當信自心及一切眾生心。總有如是如來智德自在。當知不久還同佛身。自信有故如此品雲。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內在一微塵中一切微塵亦復如是者。意令信知一切微細眾生。皆有如來四智經卷之海。雲破彼微塵出經卷者。明菩薩自得此已及見一切眾生皆等有之。及以方便智居生死海中。起等眾生數身行方便。引之令心開悟。達自智境如佛不異。故雲破此微塵出此經卷。如經雲。如大海水潛流四天下地八十億小洲有穿鑿者。無不得水。喻明一切眾生有自觀察力無有不得如來智慧大海心水故。又經雲菩薩摩诃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為明諸佛如來不異此心成正覺故。又下文雲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覺。此明凡聖心自體清淨無異。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蕩然性自無生無得無證。即成正覺故。便以此法廣利眾生。是普賢行故。無心性理妙慧。簡擇一乘三乘人天因果惡道業報。名為文殊。隨差別智同行。知根利生無有休息。名為普賢。以大悲救護一切眾生。名為觀音。以此三心一時修學。名毗盧遮那。慣習心成。名為自在。無法不明。名為無礙智。隨根應普遍十方性無往來。名曰神通修之在初。慣習總得妄生多劫智日不遷。此總非難。何須不作學而不得。猶福勝人天不信不修。苦窮何盡。大意此之如來出現。佛果之門文殊妙理普賢妙行等。一切眾生鹹共有之非古非今。性自一體。令後學者如是信修。深誠非遠。勿自生難。如此品頌雲。如海印現眾生身以此說其為大海菩提普印諸心行。是故說名為正覺。意明菩提是無心性無體相無得無證之妙理。通達此法者名為妙智。以此菩提妙智普印邪思妄行。自無生處名為正覺。論主頌曰。

  一切眾生菩提界白淨無垢智無壞

  智珠無價在衣中秖欲長貧住門外

  廣大寶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普賢扶

  肥壯白牛甚多力一念遍游無卷舒

  如是寶乘不能入但樂勤苦門前立

  不覺自身常在中遣上恆言我不及

  大體常須自信自己身語意境界。一切諸行分別。皆從如來身語心意境界諸行分別中生。皆無體無性無我無人。但以法界無作自性緣生。本無根機處所可得。性自法界無有內外中間。應如是知。如是觀察。觀自觀他。同一體性。無我無我所。以定慧力如是修行。既自知已。觀眾生苦自利利他。皆如普賢廣大行願。一如此經五位法則。此品和會明文殊是體根本智之法門。普賢是用根本智中萬行。無作根本智是佛故。令體用自相問答說根本智佛果之門。明根本智因此二行所成。明根本智自無成壞皆因文殊普賢二法所顯發故。以此還令所顯之因還自說故。佛自無成壞者也。以明因可說果無作故。以此三法自在圓通。名佛出現世間故。此明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者故。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將釋此品約作五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敘致始成正覺所由。四釋說法之主所以。五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所以名離世間品。明前品既名如來出現此品即得離世間故。故名離世間。此有二義。望說法之主。說教益眾生。是利益世間品。合作利益之名望眾生。聞法處世無染。是離世間品故。此約說法之主及得益者二義通釋。

  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是五位升進已終自己佛果覺行已滿。此品是普賢常行。自從初如來始成正覺以來。一時同說。是古今諸佛共行。乃至從普光明殿說十信心法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如來壽量菩薩住處佛不思議如來十身相海如來隨好光明功德普賢行如來出現離世間如是等十二品經。乃至四十品經。天上人中不離一剎那際三昧。以普光明智一時普印一時同說。以此諸會乃至升天皆雲不離始成正覺普光明殿。此明圓通始末時法不遷。此品須來。

  三釋敘致始成正覺之所由者。何故品初敘其始成佛之時及處何意。經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普光明殿乃至妙悟已滿者。意明此十定及離世間品等五位進修始終皆以此普賢行體為升進故。又四十品意謂雖別。總不離普光明智十定之體。一時同說。無前後際。十方同然。以此升天。但雲不離菩提場普光明殿。如說十定品。一會說十一品經。在於十定初。亦同此品。如前敘致還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乃至妙悟已滿。以明十定品以定無前後普收一部經之始末及三世故。此離世間品。以其二千法門普賢行體。成佛因果。普收前後及三世常然之道故以敘之。明總是初成正覺時一時以普光明智人間天上及十方世界一時頓印無有前後。圓鏡頓照諸境。為此教頓為大心眾生頓舉智境。非如少解者情識所知故。成佛亦一念成。說教亦一念說。但。約智體非三世時分歲月情量所收故。

  四釋說法之主所以者。此品何故還令普賢菩薩說者。明此二千法門是普賢所行常行故。還令普賢自說自行。令諸聞法者仿而敩之。即行普賢之行。如是乃至示現成佛入涅槃。總是普賢行故。若以根本法身智身佛。無成壞之功。以差別智論。總是普賢行攝故。是故如來出現品明自己覺行圓滿故。十方諸佛同號普賢。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但一分覺心。能治一切煩惱中一分粗惑。行得一分慈悲。雖踐普賢一分行蹤。然未全具普賢行滿故。隨位佛果但同號為月為眼為妙。至如來出現品。明覺行齊圓故。是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同號普賢佛故。明根本智全成差別智用。滿得名故。以體收用。此乃就用成名故。今此品令普賢說者。亦是以根本智就用成名。若約初心信解。即將用從本。以普賢用從根本智。世界名金色。佛果號不動智。能覺之人。號曰文殊。此至自行佛果覺行已圓。即以根本智從用。佛號普賢故。所行行亦號普賢佛故。如說此品普賢。是約本從用普賢。及說十定品普賢。亦是如初會中普賢是毗盧遮那如來自行普賢。十定品已來普賢。是凡夫。從十信已來升進道滿自行普賢。明自十信心至十地。以用從本即成根本智使令圓滿。從十地向十一地以根本智從用成差別智。一向利生。即說十定已來普賢菩薩是也。是故說十定品時。已登十地。諸菩薩再三求覓普賢不得者。明以根本智會用未及滿故。如來令生想念。普賢如對目前方得見者。明純用是普賢故。即以智體從用。是故出現品中。令文殊問普賢者明以體從用故。如說此品普賢是直以體從用普賢。共初如來初會中普賢。其功相似。是以初會所說法門。皆令普賢說法。亦是以體從用。第二會以普賢智用從體。直至十地。皆是以用從體。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圓明。然後十地終捨三昧涅槃樂。如稠林煩惱故。方令具普賢大用始得稱周設教於生死中自在故。如是安立修行。以智境乃是一時。是故十定及此品。總通敘始成正覺菩提場始末。有發心之士。深須得意方堪修道。作前後多生尋求不可相應。但自以定慧力。觀照所緣真俗內外心境染淨偏多處。以理智體用平等法而用治之。散動多者以定治之。樂寂多者以平等法身及大願回向力悲智治之。一如此經五位修行法。治之至究竟趣。若自智不及志求良匠。不可安然致無所益。當知此說法主者是成佛果。後以體從用普賢說。始終常道普賢二千種法。用該萬行。八地捨七地中有行。有開發智淨無功。十地捨涅槃三昧稠林行成普賢行。入於生死圓滿大悲。方始自在。

  第五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有七卷經。長科為十段。

  一爾時世尊已下至盡於法界等虛空界有八行經。明歎佛成道所得法門。是此品序分。

  二與不可說百千億已下。至說不可盡。有二十一行。是歎菩薩大眾志德圓滿分。

  三其名曰已下。至入於無礙清淨法界。有十行經。明菩薩例名及歎德分。

  四爾時普賢已下。至然後從其三昧而起。有三行半經。明普賢入定大地十八相震動普賢起定分。

  五爾時普慧菩薩已下。至佛子如是等法願為演說。有七十二行半經。此一段明普慧菩薩有二百問都問一初發心乃至究竟佛果法門行相分。

  六爾時普賢菩薩告普慧菩薩等已下。至第五十九卷中二千答後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觀十義故示般涅槃。此一段普賢菩薩有二千答。其所答法一一有十法。其文一一自具不煩解釋。但如說修行是為正說分。

  七佛子此法門名菩薩廣大清淨行已下。至當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二行半經。是付囑流通此品法門分。

  八說此品時已下。至頌有十一行經。明法威動地十方諸佛皆悉現前稱贊普賢所說之法佛共守護此法分。

  九於無量劫修苦行已下。一段頌有十六行。都歎能發大菩提心所行慈悲願行之人功德廣大無比分。

  十其心不高下已下。五言頌直至卷末。有二百七行半頌。以諸譬喻頌諸菩薩大悲饒益及所修法門分如經自具一一分明。但有發菩提心者。皆應頂敬誦持以用莊嚴身口意業。以成法身大智大悲行願之門。成就佛果普賢大用如歎德中妙悟皆滿者。無功之理智性自遍知故。二行永絕者。斷常有無二見也。達無相法者。智境如幻心境無主。住於佛住者。佛無所住。得佛平等者。大智遍周知根與益無自他也。到無障處者。聖凡同體總別自在。不可轉法者。體用自在無性可轉。所行無礙者。智用遍周無物為礙故。立不思議者。迷亡任智也。普見三世者。智印古今無延促也。身恆周遍一切國土者。內外見亡大小情盡。心如虛空智體自遍。對現色身非往來也。智恆明達一切諸法者。歎如來差別智滿了。一切行盡一切疑無能測身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者。歎如來最後身之德用。義無不盡。行無不周。身無不遍。事無不知。智無不圓。任無功用。心無卷舒。十方普應。無心意識任德所求。以無依住聲一音遍告。隨根別悟任智不同故。已下如文自明。此離世間品。是佛果之後普賢恆行。普印十方無休息也。如善財見慈氏如來。慈氏如來卻令見文殊師利。又聞普賢名。善財起無量十大願雲。方見自身入普賢身此品同彼。

台灣學佛網首頁华严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