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第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第六重令善財證法別者。如經中從第二會光明覺品。於如來兩足輪下放光明遍照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是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世界。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蒙光照。及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乃至十色世界中覺首目首等十首菩薩。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同時發來。各說一法。如是十法共成信位法門。如善財童子於覺城東是文殊師利。說種種法而生信心。還仿前信位之中文殊覺首等十首菩薩所成信位。第三會升須彌山頂。法慧等十慧菩薩各說一法門。共成十住。如善財童子南行至妙峰山頂見德雲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升須彌山頂。法慧等十慧菩薩說十住法門。第四會升夜摩天宮功德林等十林菩薩。各說一法共成十行法門。如善財童子南行至三眼國見善住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功德林說十行法門。一一以行行之。第五會升兜率天宮金剛幢等十幢菩薩。各說一法共成十回向法門。如善財童子南行至廣大國青蓮華長者。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金剛幢等十幢菩薩所說十回向法門善財一一詢友以行行之。第六會升他化自在天宮。金剛藏等菩薩說十地法門。如善財童子至此閻浮提迦毗羅城婆珊婆演底夜天。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他化自在天宮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門。善財詢友一一以行行之。第七會升第三禅為八禅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所有法門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境界。如善財童子至摩耶夫人。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璎珞經中重說華嚴次第。十一地法門普賢境界。善財詢友一一以行仿而行之令成後則。第八會佛地法門於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時說。如善財童子至海岸國大莊嚴園林毗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彌勒菩薩所。以為善財佛果圓滿善知識也。還如前經中如來於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及三十七如來出現品。如經中如來出現品前。普賢行品。出現品後離世間品。還是普賢菩薩說。善財童子一一仿之。還從前五位摩耶夫人十一地等覺位中。乘普賢行。而自成正覺。出現世間。還以普賢行導利眾生令離世間。善財童子還以仿之。從彌勒菩薩後自見其身。入普賢身中。即明自乘普賢行自成正覺於世常以普賢行導引眾生令離世間。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明行滿同普賢故。法相似。同一體故。如出現品。即是經中如來自放眉間光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二人共相問答。明因果理事交徹相入故。以此二人理事體用二門成佛果故。出現世間。如善財童子至於彌勒所。彌勒菩薩令善財還見初善知識文殊師利。善財聞已。憶念之間便聞普賢菩薩名。乃入無量三昧門。便見其身入普賢身。及於彌勒樓閣中會三世事在於今時。即是善財童子功窮極果。彌勒菩薩而與會之令成法則令使後學信解證入無疑。經中但有法門。未有人求學者故。令善財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經之法則。若也空施法則還恐在行猶迷。故令善財以行行之。令使後學無滯。彌勒令善財劫見文殊。明從法身理體根本智為因見彌勒菩薩是善財乘法身本智為因。及諸善知識所行普賢行。以成自己佛果。見彌勒之後入普門法界。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雖成正覺常以普賢行利益眾生。即明文殊普賢彌勒佛果三人始終一處。表通因徹果。此三人之道。是古佛之大都。是源始之法際。若速解者即本來全得。處迷者自沒輪回。為古佛道法本來常如是故。非生滅法。無作為也。修之者及以放逸者。皆有作者故。欣寂不當。放逸還非。以自情纏乖其聖性。是故道者。以定慧力善自觀之勿滯其事。 第七明六位菩薩來眾別者。且如權教之內所說菩薩諸地位次。但說假真如為因果。仍地前三賢未能正證。初地之中。一地證一真如。十地證十真如之後。方能始見佛性。前證真如。復言有十真如障。真如既能成障。明知權教之中既施設假真如非本真也。所說地位三乘同聞聲聞人天共會此經不爾。總是果位菩薩六位之中一位具十。又當位之內十個菩薩下名悉同。各從十方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至佛所。信位之內初名覺首。次名目首。有十首菩薩也。創初起信。即有一切處文殊師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本所事佛皆號不動智。華嚴經即事表法。無一事不表法門。金色世界者。白法也。金為白色。明法身本體也。不動智佛明法身之內無作性智是根本智也。文殊師利即是能證之因。不動智佛即是所證之果。今舉此因果同體無二。用成十信之初門。還令諸信者。信果成因。還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初心之上便成正覺。為從證果本智為因也。是故此經下雲。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權教菩提同有為故立能證所證也。一念之間無有能所。能所盡處名為正覺。亦不同小乘滅能所也。了能所本無動故。此乃任法性故。動寂皆平。為本智非動寂故。妄謂為動。愚夫不了。棄動而求寂為大苦也。故維摩經雲。五受陰洞達空為苦義。為小乘有欣厭故。為苦生也。以此文殊等十首菩薩。還興果德示悟眾生。法華經雲。以佛智慧示悟眾生。使得清淨故。以此義故。覺首等十首菩薩。皆從本所事佛下名皆同名之為智。所謂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如是十智如來所來。皆表所從本智。所來來處是己身之智。所來者。是因也。即明因從本智果來。猶如全將金體以成環钏。全將佛體以成菩薩。全將佛果以作自身。今還以自佛本智成初證也。一切眾生總皆如是。今從佛所來者。即表初發心時頓證本智。佛體用以成初覺。以此正覺初證。之因。是彼十首菩薩以因從果來。次十住位中十慧菩薩。所謂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如是等十慧菩薩。各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至佛所。所從來國。本所事佛。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如是等十個月佛所表是果。法慧等十慧菩薩所表是因。還表因從果來。佛皆為月者。表此十住之內創證果德無明熱除性清涼故。以此義故。表果德清涼故。佛名為月。像此位初證者故。還同體清涼也。經雲。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各過千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法慧菩薩前。慰歎善哉。如此言千者。為一一佛皆滿十方故。不同權教有限量彼此國土也。此即明此位之中創發心時因果相成無差別體故。是故菩薩與佛號同名。法慧為印因果為一體故。佛名與己同名。表一切證道者皆然。前十信中不動智佛。是根本智此。十住中佛果名號月者。是隨位進修獲益之果。因果者。即是非因果之因果。但以無依止處名之因果。亦不同外道以情撥無因果。不同人天凡夫系成因果。不同此二名為佛因果也。如此位中十住初首證。此非因果之因果也。是故初發心時即是佛故。如此位中無上慧菩薩頌雲。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諸法無所住。悟此見自身。非身而說身。非起而現起。無身亦無見。是佛無上身。 問曰。何故前信位之中十首菩薩不入三昧即便說法。又無同名覺首佛而稱歎。何故此十住位中法慧菩薩入三昧始說法。又千佛世界微塵數佛與法慧同名皆號之為法慧。來慰歎。何故前十信無此等相者何為也。 答曰。為信位示果法。因果同舉但令生信。未有實證故。不入三昧。以十住之位入真實證故。以此義故。須入三昧。方能真證為與眾生成證法則故。為正證果德同號佛來印成因果一味故。前信位中但且成信未正證故。以此不入三昧。無同號佛來。印成因果。當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千佛已次萬佛者。明進修行相故。如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皆同一號。號曰功德林。而現其前。歎慰功德林。還如前位。因果同故。其佛名號與菩薩名同。還以菩薩為因。佛為果德。二體同故。是故同名。十林菩薩本所來國。皆名為慧。功德林菩薩等十林菩薩。各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其國名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如是十慧世界。本所事佛。所謂常住眼佛。勝眼佛。無住眼佛。如是等十眼佛。 問曰。何故前十住位中同名法慧佛。只舉千佛剎微塵為數。所有菩薩來亦過千世界外所來世界名同皆名為華。本所事佛同名為月。何故此十行位中本從來國皆同名為慧。本所事佛同名為眼。何意如是。 答曰。為十住位中從凡創證果德始從凡夫來故。國土名同皆名為華。為創住佛所住自佛智慧開敷故。證佛慧初生諸佛。家故佛號皆同為月。以表得法清涼如月。此十行位中始終總佛內外俱真。國亦以法為名。佛亦以法為號。前位始證以表如月清涼。此位已真純名之為眼者法眼也。為此行中明法眼圓明應機照俗以成德故。以次千及萬數漸漸增廣者。明法界圓明不增不減。但以佛果位菩薩引生方便。引接凡庸令增勝故。皆為如來密意方便故。如佛名經無量聲如來日月光明如來世尊。偏增致敬重加三禮。雲滅罪多者。如來方便引凡心生令策志故。豈謂諸佛體同一味功德有差別耶。今時佛果中諸菩薩安立地位境界增廣。如是漸次言千佛世界萬佛世界。乃至數終一一數體緣起相徹。一一數中始終相入無前後際。是諸佛密意方便故。猶如十錢去一錢十總無著一錢十全成。為諸數如響應聲同時緣起故。得初即得終。還以性齊時齊緣起同時故。今此中安立境界法門。 初地菩薩多百法明門王。化多百佛世界。二地菩薩多千法明門王。化多千佛世界者。不同權教實有分限。如前數法互相徹入。又如人以指畫空作百千微塵數復以手除之令盡。然彼空中無有增減。以情量故見彼虛空數有增減。此亦爾。所有菩薩安立諸地法門增減亦復如是。為成諸有情故使令進修。若也一概皆平無心進也。凡夫無有進修之心。發心修至不修。方知萬法無修也。而實教菩薩一得一切得。為稱法體中無前後故。猶如帝網光影互相參徹相入無前後際也。亦如百千寶鏡同臨妙像。一一鏡中影像相入色像齊平。如佛果位中諸菩薩。為從性起法身根本智為十住之中創證心故。所有法門境界皆悉依本。以體用通收皆悉徹故。還以性齊。即時齊故。更有余不齊之法為不可也。不同權學情障未亡九地已來未見佛性。所立地位皆有分齊而實可得。為未見佛性有假真如影故。是故經雲。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如地位法門權施增減。為逐眾生情故。體道者。真俗便真為一真。一切真故都無假法。不可於此圓教作增減見同其漸也。此經所有一切眾海菩薩天龍諸神等眾。皆佛果位海諸菩薩眾。非是凡夫。欲令入者即同聖故。明毗盧遮那攝化境界等眾生遍故。皆是佛果位眾以化儀主伴故。如是果德位眾共會成法示悟眾生。成法之後入法界品中文殊師利。以此果德法門。出祇園會外。東行欲往覺城中利樂於人。捨利弗。六千比丘路上發心得十耳十眼。覺城東會善財遍求諸友。一生佛果圓明。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皆如善財。經文不可一一具陳。同會總皆如是。若也無緣總亦不聞。如祇園羅漢比丘等。同會不聞不見如來說此華嚴經典。是五眾同會於文殊所同聞此法。悉皆同證之流。是故經雲。此經不入余眾生手。能深信者。情過三乘權學之流。何況能證者。故此經賢首品中雲。一切世間群生類。鮮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為甚難。是故當知。正集海會。未有人中凡夫。純是諸佛果位菩薩。集會成其教法。文殊覺城所化。始明以此教法將用利藥閻浮提眾生。善財等五眾。總表實得此法者。余義如前所明。如是來眾純是果位菩薩。來明果德。用備上機。都無權教菩薩小乘人天凡夫因果等眾來集此會。權教菩薩至於九地已來不預此眾。何況凡夫。何以故。為行六波羅蜜故。雖有行十波羅蜜者。由三僧祇劫成道果德故。不同此教一時即一切時非情所收故。出祇園會文殊東行六千比丘路上發心者。此明許聲聞亦有最上之器堪能入此最上乘中。又彼六千比丘。於捨利弗所。皆新出家。未忻小果。以器利故。方能發心。至此位流。已登小果卒回難得。如捨利弗即是影響聲聞。非實聲聞也。即是已登佛位。入流接凡。以此義故。此經來眾與權教不同。化佛設有處純會菩薩。無小眾者。亦不同此教。何以故。或有教說。即因成佛者即不行五位。或五位行相體用不同。如前已述故。如是准例無有同者。法既不同。眾亦全別。又於此經中所有來眾有十種同法。與諸經來眾不同。一色身同。二法身根本智同。三慈悲智同。四言說法輪同。五來處同。六所成法則同。七與佛因果同。八事佛師弟同九報身國土圓滿同。十懷疑獲益同。 一色身同者。如五位中諸菩薩。各從十方來。一一方來眾皆有十佛剎微塵數眾菩薩來。皆金色身目發绀青。當位菩薩色身相似。諸天八部之眾當類相似。明得法同故報亦同。如初會中。有五十五種部類。雖別明行門攝化異故。然其行相身色法門。五十五部互相參徹。一行作多行。多行作一行。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相似故。前後十處十會例然。 二法身根本智同者。如十處十會中所有眾海。皆同如來法性身。本智慧故。設有新學凡夫入會之者。見聞佛法剎那證入。皆齊如來法性身根本智故。無有入會見聞法者不同佛身智慧者。五百羅漢身在會內。不見不聞不知不覺此之大會及所說法門。不同權教菩薩二乘人天八部同會見佛聞法獲益全殊。 三慈悲智同者。法身本智及差別智。慈悲體同解行合故。為文殊普賢佛果始終一法故。如華嚴經三寶者。佛為佛寶。文殊為法寶。普賢為僧寶。是古今佛之舊法故。若合即一切皆同。為本如是故。非造作非成壞故。 四言說法輪同者。如經中五位菩薩各十方來。一一方各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至此會。十方世界皆悉如是。一時雲集。異口同音十方眾海一時說偈。皆同文句。名字恰合一無差別。為智慧同法行同所說法門十方世界一種皆同。不似余經之眾解行差別有時得不得。 五來處同者。為此五位菩薩所來會者十方一切處皆至。又十方世界及微塵中。一一菩薩皆共住。為居法界體自他彼此遠近情盡故。總不出一塵故。亦本來無入故。不似權教三祇未滿諸見未亡。來至此已各還本土。又未論一塵之境圓法界故。然通變皆有限故。皆言神通非本法故。 六所成法則同者。十信十住五位六位菩薩行門。十方世界同施設故。十方世界古今諸佛同此法故。頓示因果在剎那中。其法無來無前後故。非同權教因前果後故。十地位終方始見性。地前菩薩是凡夫故。設有地前成佛者。推為誓願力能。非本法故。或推地上菩薩引諸凡夫起勝行故。非論本法本來佛故。此華嚴經所施法則。直論根本智佛自乘門。不論權教開三乘門設多劫故。直明眾生本來自體無作者故。性本自法界真佛智慧故。以為所乘也。 七與佛因果同者。既是文殊法身智身。諸佛果德。普賢行門。本來一法。此諸眾海皆悉同之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於一剎那際皆得此之法者。不許於剎那際外有別時得者。即非本法故。若有人於佛法中見佛成道。作劫量延促處所。而生見者。信亦未成。未論修道見道。是故修道者莫作如是順情所迷妄雲修道。輪轉生死無有休息。此是情量非是佛法。是故此經來眾。皆與佛果位法齊。還成佛果位法。若有見聞悟入。皆同佛果位。為依本智慧法故。 八事佛師弟同者。如因陀羅網影互相徹。此十會法界海中菩薩。遍法界中一切佛所。皆有其身奉事諸佛。成師弟之敬門能同佛果。師弟之敬不失故。不同權教有自他佛故。有從彼佛所來還歸自土故。不同此教不移本處不作神通而依本法恆遍滿故。承事諸佛。能同別故。 九報身國土圓滿同者。為以實法故而起信修。法既恆遍。身亦遍故。依法智行身土皆圓。此以一圓即一切滿故。以無作智終無大小量故。為依本法身智身。為依正報亦等故。 十懷疑獲益同者。如初會中。五十五眾一時同疑心念同請。如來放光示現果德。一時同益。諸眾各得一法。一人得諸人之法。已下九會皆悉如是。如上來眾十種同法。比於余教全無相似。此本智本法本時本處古佛本法。六位行門本眾之海。充滿虛空微塵之中。重重如是一時集會。如此經中大眾之海。從前至後。皆是成就彰表如來所乘五位六位佛因果門。無有一人得三乘果皆以此法十住初心體用齊佛依本智海故。不增不減於法體性。任運利生。十處十會來眾行相。隨文釋義。方可料簡。 第八明所施法門理事別者。如化佛權教中說有情有佛性。無情無佛性。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轉法輪等。如華嚴經。即是越情實教。即不如彼化佛權宗約凡化教。如功德林菩薩等十林菩薩所從來國。國亦名慧。一切境界總名慧體。何以然者。無有情無情故。所以然者。無二見故。為一真智境界無成佛者無不成者故。夫有情無情者。此是依業說。夫論成佛者。非屬業故。若非屬業者。即非有情非無情故。何得於出情法上計言有成佛不成佛耶。彼有情此無情者。是業收。非佛解脫故。豈將自己情業之系。作如是卜量情與非情成與不成。如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如是之道。為有情及非情耶。如此華嚴經中大義。本無凡聖情與非情。全真法體為一佛智境界。更無余事。莫將凡夫情量妄作斟量。若存情系者。見有情成佛。見無情不成佛。此為自身業執。如是解者終不成佛。夫言理性遍非情而不同有情成佛者。此由未見法空不依實慧。未了得世間諸相本來常住。但見隨情識變生滅之相。而妄斟酌。言非情但有其理遍故。只如成佛豈可理外別有佛耶。若理即是佛者。於此理中情與非情本無異相。豈從妄見立情非情耶。如佛是非情應不得成佛。若有成大菩提者。不依此二見。是故法華經會權歸實。經雲。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聲聞辟支佛。不退諸菩薩。如是等三乘權學。總皆不能了。廣如彼經。如華嚴經中。無有情與非情。但為智境界。一切山河樹木。皆能現佛菩薩身及說法。與佛體。能同能別自在無礙。佛於世界中住持安立自在莊嚴境界差殊莊嚴各異。於其妙剎國土莊嚴。一一境中纖塵之內。佛身出現。剎海重重。佛身無盡。佛身毛孔亦復如是。境界重重。佛身無盡。互相徹入。能同能別。全同全異。淨穢國土。無障無礙。不論如是情與非情。是故今言所施教門別。又權教之中諸行為先。佛果在十地之後。此教之中。佛果根本智為先證。以差別智而互為資。因果行相一時頓徹。先中後際。一成一切成。一壞一切壞。不同余教一切。地修一地以性齊時齊行齊智齊故。以修定慧用智觀之。莫將情解。 第九明與諸三乘得果別者。如經所說。為聲聞人說四谛法轉生老病死。為緣覺人說十二緣行。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今此華嚴經亦說四谛法。即與聲聞四谛法不同。如四谛品中廣明。皆為四谛明苦集本真元來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忻厭故。又五地菩薩作十谛觀。一切十方世界諸佛皆說四谛法輪。但隨類音不同爾。如世間孔老一切治眾生法。總是四谛法。但隨器所受深淺不同。或說十二分教門。或作咒說。皆為四谛法輪所收。聲聞之人。但隨根器得一分斷苦之教。只如小乘斷苦之法。廣如小乘等部所說。且約四乘總相所趣成果處論之。聲聞觀苦集二谛。深生厭離。作無常不淨白骨微塵等觀。知身空寂。隨空寂法。智滅身亡。不生悲智。名之為滅。以此滅處名為涅槃。設當從定起後亦無世間三毒等過。為在道前修諸觀等以觀折伏。如咒毒蛇。又修生空知心性滅本來無我。以此人無我法故。空三毒業不生悲智。出定入定無離此修。不離此者畢竟同空。悲心頓息名為滅谛。滅伏諸苦名為滅谛。以此滅谛名為道谛。如楞伽經說。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如是等比不依佛慧。偏修空定。從此知過。回心從正。能成佛身。如經所說。有永滅者。為滯寂故。責令早修。不應永滅也。為修生涅槃非永滅故。此乃大乘經中自有和會。如華嚴經中都無此文。如緣覺之流。知十二緣生之法本來無實自體皆空。知身知心自皆無主。身心無主性恆無我。以無我故無明便滅。無明滅故十二緣滅。逍遙任性獨覺自居。異聲聞故不趣於寂。異菩薩故無有悲智。唯不趣寂故即勝聲聞。唯能持法故即不如聲聞。故聲聞之人。聞佛所說大乘經典亦能宣傳。但未親證。如淨名所責。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權教菩薩創回二乘及小菩薩。未能全具大悲智者。如大品經等是也。但說六波羅蜜引起小根令成智慧。以彼偏修定業滯在無知故。但說六波羅蜜。以根劣故。猶怖生死。未說七八九十波羅蜜等。為方便波羅蜜成其大悲故。處於生死能運度故。如仁王經中。外凡內凡修六波羅蜜作六種人王。忍等已上四波羅蜜俱是四種輪王。十地十聖修十波羅蜜。能成十種天王。又余經漸回彼二乘分學及頓學等根成其悲智。雖修十波羅蜜。猶修假真如觀。作諸法從本已來自體凝然不遷不變觀。破修空有二執。成不生不滅法門。猶觀當情。九地已來未明佛性。為修彼假智乃成障故。如前已說。如此經為上根人頓示本智。初心創發十住位上即與佛同智慧。如善財妙峰山頂得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是其義也。以依本智法即無所修故。本無障故。任運悲智不作而成。隨緣六道無非法界。了緣生法。自體恆真更無修作。所有念慮皆從智生。但知任運對現色身。說法應機如響相對。恆處生死流法身常寂。雖經多劫體不移時。入死出生非沒生也。任大悲智法隨緣故。法應如是。性無憂惱不住證修。法如是故。龍女善財總明如是。此法難信。三乘拱手遙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說僧祇。逐情立劫。焉能信此無時智門。是故經雲。能信此法為甚難者。即其事也。設經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長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壞。捨身壞命。豈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須如是入佛智境修學。豈不省力不枉功耶。以此義故。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不真解四谛十二緣。及真如法身實智境界。皆是毗盧遮那方便引修。向此華嚴真實之海。令歸本法任智施為。所修諸地隨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辦一切種智。不似諸教地上別作對治。但十信終心十住初位。即自了知坦然法界本智慧境。凡聖不異。脫體全真。不見有情無情有性無性。如是系障任法不生。如經所說。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其自身之智。普見眾生成等正覺。善惡情絕性相無殊。雖度眾生而無度者。是則名為種如來相諸善根故。如是之法付囑流通。全與三乘淺深玄異。如大乘權學二乘及人天。不聞如此華嚴經典。上上根流唯希佛因果位諸菩薩等而能聞之。如上四乘之內。具有明證。如是所乘既別見谛全殊。於一名言淺深全隔。又如華嚴十地品所說。五地菩薩修十種四谛觀。六地菩薩修十種十二緣。以此不同三乘四谛十二緣。 第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別者。如此如來出現品中說。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余眾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經法門不入一切余眾生手。唯除菩薩摩诃薩。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余眾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若轉輪王無此大子具眾德者。王命終後。此諸寶等於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余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何以故。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是。是故菩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以尊重心恭敬頂受。何以故。菩薩摩诃薩信樂此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解雲。生如來家者。自覺自身法身根本智與佛真性。性相平等同無性味。混然法界。自他情盡。唯佛智慧明徹十方。無性無依。無生死性。名為生在佛家。以自體無作平等悲智力故。紹隆正法統治眾生。隨所應作以法調伏。令諸眾生差生死業所有一切安樂之法皆悉樂之。是則名為持佛家法。又雲。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解雲。證佛法身性同法界。同佛悲智。如是信修。理事不殊。性相平等。如是學者。種如來相。同佛善根。不同權教付囑三乘聲聞菩薩所共流通。又三乘之教多付囑諸聖及未生佛家諸凡夫者。此經付囑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來不思議乘生佛家者。若無大心凡夫求此法門生如來家。此經當滅。何以故。為此經難信。設有聖說凡夫不信不證。此經當滅。若不如是付囑凡夫生佛家者。聖位菩薩有一切佛世界微塵數。如來何慮此經散滅。當知如是。如來意者。令諸凡夫生佛家者而起信修。不念已齊佛位諸菩薩眾。諸有行者應如是知。何故三乘之教。多付囑諸聖者。令使流通及付囑未生佛家諸凡夫等。為三乘之法未出情塵。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聖共贊。令教流行善根不斷。未出情量。不似此十信之終剎那即佛故。以此義故。三乘之教且漸引生未出情塵。三僧祇劫方得作佛。順情之教根易信故。凡聖共贊皆得流通。不同華嚴十方諸佛根本智法及差別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塵教深難信故。要待入證十住之位生在佛家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聖說無人證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說教無證者。亦不名流通。為自法不明疑情猶在。不破他暗故。未能決定知佛意故。以此義故。要待入證同諸佛智心方可決知佛教門故。以是義故。付囑大心凡夫入證者故始名流通。但聞不契不名流通。
:华严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