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贽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閱正 第一明依教分宗 第二明依宗教別 第三明教義差別 第四明成佛同別 第五明見佛差別 第六明說教時分 第七明淨土權實 第八明攝化境界 第九明因果延促 第十明會教始終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 夫如來成道。體應真源理事二門。一多相徹。智境圓寂。何法不周。只為器有差殊。軌儀各異。始終漸頓隨根不同。設法應宜大小全別。時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異。國土淨穢增減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創學之流。未谙教跡。執權成實。迷不進修。若不鹹舉眾宗類其損益。無以了其迷滯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辯闡獻。使得學者知宗。遷權就實不滯其行。速證菩提。 一小乘戒經為情有為宗。為如來創為凡夫造業處說是應作是不應作。捨者善不捨者不善。如此立教未為實有。如此有教。且約凡情虛妄之處。橫計諸惡。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雲。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眾生有為。作業虛妄。非實得故。生人天無常。虛妄非實。未得法身智身。非為實有宗。且為情有宗。於小乘中為軌持教也。如華嚴經持戒即不然。經雲。身是梵行耶。身業四威儀乃至佛法僧十眾七遮和尚羯磨壇場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觀。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為清淨梵行。如梵行品說。如是清淨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與佛體齊。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見自身能持戒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聖賢行。不見自身發菩提心。不見諸佛成等正覺。若好若惡。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淨行。當如是觀。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來智慧也。如來智慧者即正覺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捨故。 二如梵網經菩薩戒。為情有及真俱示為宗。如來為凡夫之中有大心眾生樂行慈悲欣求佛果者。說盧捨那佛為本身。千百億為化身。頓令識末還本。行經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即為性戒故。即為真宗。此乃為大心眾生頓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漸。一教應二根。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明捨權而就實。此為實有教。雖然立實有宗。不同華嚴經毗盧遮那所說。此經仍隨化身所化。方來至本身也。圓教之宗。一下頓示本身本法界大智報身因果理事齊彰。 三般若教。為說空彰實為宗。為如來初為人天凡夫說二乘教。系著理事俱實。不能離障。為說空教。破所系著。故般若經中。說十八種空法。世間三寶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廣如經說。此乃空卻無明諸障等業。無明總盡。障業皆無。自性涅槃自然顯著。此為真有。不名空宗。雖然為真有。所說教門多有成壞故。未可為圓。如華嚴經。具報相好莊嚴。能虛能實。當部之內。當品之中。十十菩薩等。上下自相綸貫。空有之法不獨孤行。又以普賢文殊。上下交參。理事相徹。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徹。句句相參。一品之中。四十品經同入。一言之內。十萬之頌齊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壞即一切壞。總以性齊時齊行齊故。如上等齊。說法亦齊。如是齊故。如今成佛。與三世佛齊成佛故。為無三世故。為無時故。不同彼教成壞別時故。因果前後故。 四解深密經。為不空不有宗。如來說於有教空教之後。說此一部之教。和會有無二見。為不空不有。即說九識為純淨無染識。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等識。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如彼波浪以水為依。深密經雲。如善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識所依第九淨識處也。又雲。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此經意。欲令於識處便明識體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離水體而生波浪。又如明鏡依彼淨體無所分別捨多影像。不礙有而常無故。如是自心所現識相。不離本體無作淨智。所現影相。都無自他內外等執。任用隨智。無所分別。以破空有二系。為不空不有故。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阿陀那識甚深細者。引彼凡流就識成智。不同二乘及漸始學菩薩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實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為智能隨緣照機利物故。何法不有。為智正隨緣時無性相故。無生住滅故。以是義故。名不空不有。此經雖復如是。於心識之處。令知空有無二。華嚴經則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體用故。混真性相法報之海。直為上上根人。頓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為開示悟入之門。不論隨妄而生識等。是故華嚴教門。直彰本體用法界佛果門。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經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識施設權門。如深密經權施第九阿陀那識。意有異途。為二乘之人久厭惡生死。修空滅識。直趣空寂。及漸學菩薩樂空增勝。但有一分慈悲。未證法身佛性根本。但以空門而為所乘。六波羅蜜而為行相。初對治門。還同二乘無常不淨白骨微塵等觀。方入空觀。二乘趣滅。菩薩留生。以空無我等觀。折伏我法不令增長。以是義故。解深密經。方便安立七八識外。別說九識為純淨識。雲七八識。以淨識為依止故。未即直為說第八種子識為如來藏者。為彼學徒畏苦習故。若說業種恆真。生怖難信。是故權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識為淨識。欲令不滅識性長大菩提故。是故維摩經雲。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受既不滅。想識亦然。如楞伽經。直為根熟者。說第八識業種為如來藏。維摩經雲。塵勞之疇為如來種。大修道之士品類異途。解行差殊。千端萬別。除二乘之外。菩薩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無我菩薩。二漸見佛性菩薩。三頓見佛性菩薩。四以如來自性清淨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別智。滿普賢行。成大慈悲菩薩。究竟不出剎那際。充滿十方佛果門。如華嚴經。有一類菩薩。經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生佛家。猶名假名菩薩。以雖見佛性未彰智業。猶名假名菩薩也。 五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彼經於南海中楞伽山說。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無門戶。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門。無修無證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淨。因境風所轉。識浪波動。欲明達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直為根熟菩薩。頓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異彼二乘滅識趣寂者故。亦為異彼般若修空菩薩樂空增勝者故。直明識體本性全真。便成智用故。了真即識成智。異彼深密經意別立九識。接引初根。漸令留惑。長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種於空。亦不令其心如彼敗種也。解深密經。乃是入惑之初門。楞伽維摩。直示惑之本實。楞伽即明八識為如來藏。淨名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淨名與楞伽略同。深密經文。與此二部少別。如華嚴經不爾。佛身及境界法門行相懸自不同。說彼楞伽經即是化身所說。境界即是穢土山峰所居。法門說識境界為真。問答即以大慧菩薩為首。化身明教是權。大慧且論簡擇。如華嚴經教。佛身即是本真法報。境界即是華藏所居。法門即是佛果法界為門。問答即是文殊普賢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剎十身體徹相入。 六維摩經。不思議為宗。維摩經與華嚴十種別。 一淨土莊嚴別。如維摩經中所說淨土。如來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而未說無盡佛剎莊嚴等事在一毫塵中。如華嚴經中。具說十佛毗盧遮那境界。十蓮華藏世界海。有無盡世界海。重重相入。一塵之內。有無盡世界海圓滿。十方佛境界眾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礙。眾寶莊嚴如光如影。廣如經說。不但獨言三千大千世界之所嚴淨。 二佛身諸相報化別。說此維摩經。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說。說華嚴經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之相。實報如來所說。 三不思議德神通別。維摩經說菩薩神通。以小室之內。能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各各高八萬四千由旬。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維摩诘置其右手掌。擎其大眾。往詣庵園。又以手斷取東方妙喜佛國。來至此土。示於大眾。送還本處。如是神變。且為權教聲聞菩薩等。見道未實。自他未亡。所現神變。依根所見。皆有往來分劑限量。又是一時之間。聖意以神力變化。起諸小根。令漸增進故。非是法爾力故。如華嚴經中。以自本覺。自覺本心。身心性相與佛無異。無有內外往來諸見。是故毗盧遮那佛。不移本處而身遍坐一切道場。十方來眾。不移本處而隨化往。都無來去。亦無神力所致。是故經中每言。以佛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為尊。法如是故。惟其本德。都無變化。即一一眾生身諸毛孔之內。周遍十方。不同權教。以其神力。分劑往來。擎來送去。致斯妄見。違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覺性智。是故淨名菩薩現斯神變已。方陳實教。維摩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是故權教小見。樂欲希奇。菩薩稱根。粗施接引。令生樂學。方授實門。不可以執化成真恆迷智眼。有作之法難成。隨緣無作易辦。作者勞而無功。不作隨緣自就無功之功。功不虛棄。有功之功。功皆無常。多劫積修。終歸敗壞。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四所設法門對根別。維摩經對二乘根。令回向菩提入大乘。又對大乘中滯淨菩薩悲智未滿者。令其進修。即如眾香世界諸來菩薩眾。欲還本土。請佛世尊。願賜少法。如來依根。見彼菩薩滯於淨土悲智心劣。便為說法。令學有盡無盡解脫門。雲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在諸禅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如善師想。令且漸修增長悲智。未即一下頓示佛門。未即說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覺。未即示其廣大妙事。皆有分劑故。 五諸有來眾聞法別。維摩經中所有來眾。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薩眾捨利弗等影響聲聞。余外來眾。總是三乘之中權學之眾。漸令增進。未說圓滿諸佛本乘。華嚴經中所有來眾。皆是乘如來乘。佛智果德自體法身。具普賢行。而隨影現十方剎海。一切道場還成如來所乘本法。無有一個三乘根機。設有三乘根機。如盲如聾。不知不覺。猶如盲人對於日月。猶如聾人聽天樂音。如業貧人對天寶藏。如大福德處於地獄。亦如餓鬼臨大海邊。與佛同德同身。終不能信。不覺不知。別求佛見。故經雲。佛子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功德法門。我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如維摩經中。娑婆之眾彼此未亡。香積諸徒垢淨全在。當知此類。守一方之淨剎。雖名菩薩。谛道未圓。如是之徒未詳佛意。與法身智身懸隔。惟華嚴之眾。自身與佛身無別。自智與佛智無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別。居法界海之智水。示作魚龍。住涅槃之大宅。現陰陽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映相參。師弟互融。因果通徹。 六設教安立法門別。維摩經以淨名居士現少許不思議之通變。令二乘回心。又處於生死。現身有疾。令知染淨無二。又表菩薩大悲有疾。菩薩具陳不二。建定慧觀智。用彰不求之法。未似華嚴經具陳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五位大位。行相因果同別法門。 七淨名菩薩示行別。淨名為表大悲。示入生死。現其病行。華嚴經毗盧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覺行。 八所闡法門處所別。說維摩經。在毗耶離城庵羅園。及在淨名之室。說華嚴經。在摩竭國菩提場中。及一切世界一切塵中說。 九常隨佛眾別。說維摩經時。聲聞為常隨佛眾。但具五百。說華嚴經時。總是一乘大菩薩眾為常隨佛眾。具十佛剎微塵大眾。總是具普賢文殊體用等眾。 十所付法藏流通別。維摩經囑累品中說。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即以其經。付囑已成菩薩已生佛家者。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付囑流通。即以其經法。付囑凡夫初心始能見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此經表三乘是權。所有得法未成實故。所有說法者亦未實故。華嚴經雲。此經珍寶。不入一切余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種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問曰。若計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無盡無邊。世界微塵莫知其數。何慮此經即便散滅。答曰。此經付囑凡夫。令覺悟入此法門。令生佛家。使其轉教佛種不斷。若囑累諸大菩薩。凡夫無緣。無凡夫修學者。凡夫道中佛種即斷。故付囑凡夫令修。不付已前大菩薩舊見道者。 七法華經。會權入實為宗。此經引彼三根之人歸一乘實教故。引眾流而歸海。攝三末而還源。藏法師等。會為共教一乘。為三乘同聞故。華嚴經為別教一乘。為不與三乘同聞故。參詳此理。會此二門。法華經引權器以歸真。華嚴者頓示大根而直受。雖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論其軌范有多差別。略舉十門。用知綱目。 一教主別。說此法華經。即是化身佛說。還過去滅度多寶佛來證成此經。三世諸佛同共宣說。如華嚴經即不然。教主即是毗盧遮那。即是法報理智真身。具無量相海功德之身之所莊嚴。三世諸佛同為一際。一時一法界。報相重重無有障礙。古今一際非三世故。舊佛非過去。今佛非新出。為根本智性相齊理事不異如。是本佛說本法。頓受大根。不是化佛故。不似法華經。有舊佛滅度多寶如來今佛出世說法華經故。 二放光明別。說法華經。雖放眉間毫相果光。所照境界。但言萬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稱無邊無量無盡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華嚴一部經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終具十。 三國土別。說法華經時。三變世界令成淨土。移諸天人置於他土。然後安置他方來眾。變此穢境。令成淨剎。說華嚴經時。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蓮華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經雲。一一世界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世界不增亦不減。無比功德故如是。又雲。諸佛成道。在一小眾生身中。化無量眾。其彼小眾生。不知不覺。只為凡聖同體無移轉相。纖毫之內自他同體。不同法華之會移轉人天方明淨剎。 四請法主別。說法華經時。請法主者。即是捨利弗以為勸請之首。說華嚴經時。佛令文殊普賢隨位菩薩。各自說自位法門為說法首。佛表果法。舉果為因。起大悲行。成根本智。果體自成。故無言不說也。以大悲行從無作根本智起故。阿僧祇品世間數法。廣大難量。唯佛究竟。不屬五位中因果門。是佛自位內法門。還佛自說。隨好光明功德品。即是如來自成因果後。自說佛法。亦不屬五位之內行相因果。此名佛果無二愚也。除此二品經外。諸余三十八品。皆是五位之內行相法門。是故佛不自說。總令十信十住十行等當位之內菩薩自說。佛但放光表之。當說華嚴經時。無聲聞及小菩薩為請法主。皆佛果位內諸大菩薩。自相問答。安立佛果法門行相。為悟大根者故。頓將佛果直受為因。因即以果為因。果即以因為果。如種種子等。以定慧力思之可見。 五大會莊嚴真化別。如法華會。令三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其諸化眾亦皆充滿。所來諸佛皆雲是化。華嚴經即不爾。即有十處十會眾。皆滿十方。不移本處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國剎重重。菩薩佛身互相徹入。雜類眾生亦皆無礙。身土相徹如影含容。所來之眾。不壞法身。而隨相好法身相好一際無差。即相全真。無有化也。不同余教說化說真有相參會。 六序分之中列眾別。法華會中。先列聲聞眾萬二千人俱。次列摩诃波阇波提與眷屬六千人俱。此為姨母六千人俱。次列耶輸陀羅比丘尼。此是佛為太子時夫人。佛為太子時。有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輸。三名摩奴捨瞿夷。次列菩薩八萬人俱。次列諸天龍鬼等。華嚴經即不然。先列菩薩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不論其從者。次列執金剛神眾。已後諸神龍天等眾部類。總有五十五眾。一一部從。各有佛世界微塵數眾。一身即以法界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見絕。 七龍女轉身成佛別。法華經。龍女於剎那之際即轉女身具菩薩行。南方成佛。華嚴經即不然。但使自無情見大智逾明。即萬法體真。無轉變相。維摩經中。捨利弗謂天女曰。何故不轉女身。天女謂捨利弗。我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如庵提遮女。謂捨利弗。自男生我女。當知萬法。本自體如。有何可轉。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善知識文殊普賢比丘比丘尼長者童子優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薩行。自具佛法。隨諸眾生見身不同。不雲有轉。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間肉眼觀。無真不俗。以法華經。對權教三根見末盡者。令成信種。且將女相速轉成佛。令生奇特。方始發心趣真知見。明且引三權。令歸一實。又破彼時劫定執三僧祇。令於剎那證三世性。裂三乘之見網。撒菩薩之草庵。令歸法界之門。入佛真實之宅。故令龍女成佛。明非過去久修。年始八歲。又表今非舊學。轉女時分。不逾剎那。具行佛果。無虧毫念。法本如是。自體無時。權學三根。自將見隔。自迷實法。返稱為化。不知己躬本事如斯。全處宅中猶懷滯見。雲何界外懸指僧祇。此見不離。定乖永劫。回心見謝。方始舊居。何如今時滅諸見業。徒煩多劫苦困方回。如華嚴經法界緣起門。明凡聖一真。猶存見隔。見在即凡。情亡即佛。無有一法可轉變相。是故不同龍女轉身成佛。 八龍女成佛所居國土別。即言南方無垢世界。非此娑婆。解雲。心得應真。故稱無垢。正順本覺。故號南方。南為離。離中虛。八卦中離法心。心虛無故則明。若有別住南方。自他彼此猶隔。此乃猶順三乘。分引權根而生信解。還就佛乘故。為三乘余執勢分難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未絕。不同華嚴自他相徹一一微塵之內。住因陀羅網之門也。 九六千之眾發心別。法華經雲。龍女成佛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舉眾皆遙見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此但順三乘權學有為菩提。未得普門法界。未覺菩提自他同體。以此義故。故有遙敬禮。華嚴經即不然。即以普門法界。普見法門。如來藏身三昧之境。因陀羅網莊嚴法門。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時同得。為一證一切證一斷一切斷故。即自身之內。有十身諸佛剎海莊嚴。佛身之內。即自身之境重重隱現。十方世界法爾如斯。猶如眾流歸於大海。雖未入海潤性無差。若入大海皆同鹹味。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迷之與悟雖然有殊。本來佛海。元本不異。雲何法華經中娑婆之眾有遙敬禮。以此事儀法則與華嚴全別。只如法界品內。六千之眾。剎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鹹證。理事齊亘。無法不彰。法界既處塵中。何得有遙敬禮。 十授聲聞遠記別。法華之中。龍女頓印法界無時之門。全彰佛果。三乘權學。雖有信順之心。余風未殄。未能頓證。遠劫方登。故受遠記。不同華嚴迷即處凡悟即是佛。設有余習。以佛知見而用治之。無佛知見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駛水之流。還經遠劫方能入也。為三乘之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離縛。籠系煩多。樂著生死。雖求出世。根器下劣。滯住退還。如來於是。以生老病死無常不淨剎那滅壞念念不住如是等觀。使令觀之。令生厭離。捨厭心成。心居淨穢。如來於化教之中。復勤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淨土在於余方。為彼三乘見分未亡。見此娑婆恆常是穢。說因說果。破彼疑心。暫化令淨。卻攝神力。還當見穢。因斯無常觀智。習性難回。龍女雖頓示佛乘。雖信未能即證。以是義故。法華會內所受記別。皆蒙遠劫。法華漸引來歸。華嚴當時直授發心即佛故。以此義故。行相不同。此一部經。同門有二。一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如來乘者即一乘也。如華嚴賢首品雲。一切世間群生類。鮮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甚為難。又經雲。若有諸眾生。其心餍沒者。為說聲聞道。令離於眾苦。若復有眾生。其心少明利。為說因緣法。令得辟支佛。若復有眾生。樂學慈悲心。廣饒益眾生。為說菩薩道。若復有眾生。決定樂大事。轉無盡佛法。為說一乘道。此乃華嚴經中分四乘義也。如法華經中。門前三駕。且示權門。露地白牛。方明正教。佛乘唯有一。無二亦無三。二三門外之權宗。方明露地之實教。四乘契會。二教共同。施設化儀各有差殊。又法華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論其契會。還成四法。唯此一事實者。即佛乘事實。余二者。即菩薩大乘。通緣覺聲聞是余二。為緣覺聲聞厭苦相似故。又龍女一剎那之際。印三世性。從凡夫即聖。不移毫分。此乃與善財童子。解行入道法門略同。善財一生成佛者。不離剎那際。證三世性。古今總齊。還與龍女一剎那際轉身具行成佛。一時總畢。皆稱本法。法如是故。立時劫者。眾生情塵也。善財證此名為一生。為三世時劫既盡。更有何生。故名為一生。 八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為宗。 九涅槃經。佛性為宗。與華嚴經。有十種別。 一說法處所別。涅槃經。在拘屍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說。華嚴經。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寶菩提樹下說。 二境界莊嚴化報別。說此大涅槃經時。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又文雲。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軟。無有丘墟沙土礫石荊棘毒草。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說華嚴經時。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廣說如此莊嚴即是如來自身實報之所莊嚴。非如此涅槃經中以佛神力為眾生故暫化令淨。所以然者。為此涅槃經。來眾三乘根眾雜故。若不以佛神力持。無由自見。如華嚴中。一乘根純。無有雜眾。如聲聞為根別故。在其會內元來不見。經中雖然還有以佛神力。下文還有法如是力。所言神者。應真曰神。非同實是凡夫。加令暫見。名之曰神。當知華藏莊嚴本明實報。涅槃神力暫爾權施。 三大會來眾別。說此大涅槃經。所有來眾。總是人天種性三乘之眾。除諸大菩薩眾。余者皆是憶念如來。涕淚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戀承佛日。華嚴經所來之眾。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內諸菩薩眾。純是一乘。更無別種。人天神眾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見。初會之中。十佛世界微塵等諸菩薩眾。皆從如來善根海生。善根海者。是即如來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諸佛。以法身根本智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門總屬有為。如此之眾。從初發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六位。當知涅槃會三乘菩薩聲聞人天等眾。不同華嚴。此是一乘位中菩薩眾。初發心位皆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見。為真佛子也。 四所建*輪主伴別。涅槃經勸請之首。即是迦葉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吼菩薩捨利弗等。為法軌度勸請之首。魔王波旬。勸請如來入般涅槃。如華嚴經建法之首。即是普賢文殊覺首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內大菩薩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門。以諸位即佛佛即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是故不同涅槃經中。迦葉菩薩。聲聞捨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種。見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來集會。 五所來之眾聞法別。此涅槃經。為諸聲聞二乘權教菩薩。行諸觀行。未離執障。樂著諸行。執持行相。於此行相。迷無作法身無證無修本來自體也。如來為此根故。於此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行善行及能證菩提是生法故。所證涅槃是滅法故。既心存能所。生滅不休。以生滅不休。便滯真理。故說諸行無常。如來隱身不現。及諸能所心盡。名大涅槃。是故涅槃經中。純陀向文殊師利菩薩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復次文殊師利。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而言如來同於諸行。若言如來同於諸行。則不得言於三界中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般涅槃。令彼三乘令知諸行菩提能證所證涅槃悉是無常。生者本無。不證諸滅。無行無修。名大涅槃。是名圓寂。如華嚴經所有他方來眾。此土人天。沾其會位。從始發心。即達理事自在理行無礙。文殊理。普賢行。一時頓印。如印印泥。無有先後中間等。若存始終。因果先後。皆是凡情。皆是生滅。有成有壞。皆是隨根破系。不關成佛正宗。此華嚴經。直為最上大心者說。如將寶位直授凡庸。如夜夢千秋覺已隨滅。如涅槃經所說。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最上大心眾生亦復如是。頓見佛性。便成正覺。不從小位漸漸而來。是故。今言來眾聞法別。以涅槃經攝末從體。未論智慈真俗並用無礙。 六報土淨穢所居別。涅槃經。佛報土指在西方。過三十二恆河沙佛土。有釋迦報土。為三乘權學垢淨未亡。見此娑婆穢惡不淨。如來於是。權指報土在於西方。華嚴實教法門。即此娑婆世界。清淨無垢。為實教菩薩垢淨盡故。境界純淨。權教菩薩。無垢淨處自見穢故。故指報土在於西方。 七佛身權實別。如涅槃經中。三十二相如來是權。涅槃圓寂真理是實。為一切報相無量莊嚴皆依真而有故。如華嚴經毗盧遮那佛三十二相入涅槃佛俱實。理事無二。不壞法身。而隨相海無量無盡。即相即性即報即理。如光如影。自在無礙。 八出生滅度現相別。涅槃經。為諸人天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施設。從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槃八相成道。亦為諸大乘菩薩說。不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常樂我淨。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然且隱身不現。仍推報土在於西方。以此娑婆為化土穢境。華嚴經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見。無始無終。三世相絕。一圓真報。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性相無礙。自在果海法門。直授上上根人。不同權學依次第漸漸而成。只如登峰九仞。不可以絕其蹤。履十層之級者。不可以亡其跡。常見官階一品。但以為臣。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頓照。普見無方。澤淋大海。渧渧皆滿。一塵空性。法界無差。品類有情強生留系。根器不等。權實不同。以此教門千差萬別。須知權實。識假修真。不可久滯權宗迷其實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別。涅槃經。十住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即從凡夫十信心後十住之位。少分而見漸漸而修。等覺位中。方明果行圓滿。妙覺之位。方是如來。當知此經還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門種性。除聲聞乘緣覺乘外。有三種菩薩乘。通彼二乘為五乘。並取人天五戒十善。即為六乘七乘。又三乘之人。同聞各得自法。互參有九乘。其三種菩薩乘雲何。一修無我法門乘。二從十住至十地漸見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膩草牛若食者純得醍醐乘。不從乳酪生熟酥等漸漸方成。如如來性品中。說菩薩摩诃薩。既見性已鹹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為無我之所惑亂。即是法華華嚴經中。說有諸菩薩。經無量劫。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讀誦通利八萬四千法藏。猶故不信此甚深經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為修眾善及無我等觀。報勝諸天。又如北郁單越人。先世亦修無我所觀。報生彼國壽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處皆來共食。無有佛法。不得解脫。皆是過去行解訛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經中十地後佛果法門。乃是華嚴經中十住初心之所見處。即雪山之草。名為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如華嚴經中。十住菩薩。初心見道。頓見自他。無始無終。無古無今。本來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故。以此佛門。以為解脫。乘如來乘直至道場。龍女善財一萬諸龍八千之眾總是。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都為八千。頓彰五位。總齊佛果理智之門。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從初九品。至階一品。但得為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當知權教安立五位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三祇之滿劫。但為菩薩。不名佛乘。不名為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但為修無我觀悲勝二乘。不見佛性。名為菩薩。若少見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薩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內皆有佛果。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遍行普賢一切萬行。隨緣不滯。悉皆無作涅槃。經雲。佛性非是作法。但為客塵煩惱所覆故。是故今從十住初位。以無作三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劫數漸漸而修。多劫積修。三祇至果。心緣劫量。見障何休。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十從初為友軌范別。涅槃經中。說雪山童子遇羅剎而發心。重半偈而輕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不可以行修。行是有為。是無常故。不可以心證。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理。為心即性更無能所。是故純陀言。莫謂如來同於諸行。如華嚴經。善財童子所立軌范。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至末後普賢菩薩。五十三善知識一一皆雲。我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教我學菩薩道行菩薩行。不雲諸行無常等事。何以故。為此華嚴經明緣起法界門。理事無二。無緣不寂。無事不真。國土境界總為性海。為一真法界非有情無情隨業說故。為華嚴中純真境界總為智故。十住菩薩以慧為國。十行菩薩以智為國。十回向十地以妙為國。不說情與無情二見差別。以華嚴經為彰本法。異三乘權學是無情是有情有生有滅故。是故。涅槃經中。以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者。為三乘根種性行下劣。便於所說。計行成實。障無作性。廢契真理。以是義故。說諸行無常。不同善財一念發心。頓無能所。了三世性。性絕古今。自覺自心本來是佛。不成正覺。不證菩提。身心性相無證修者。不成不壞本來如是。隨緣動寂。不壞有無。所行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說諸行無常。 十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有十種甚深廣大無比法。與諸經別。若有大心眾生。於此法門深生信心。不讀余經。初發心時。十住之首。位齊佛果。如來出現品中所說雲。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名為假名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猶如大海。大身眾生之所都止。此經亦爾。最上大心眾生之所都止。澤沼之龍不樂其居。猶如大海不宿死屍。若有見聞信樂而能悟入。永離凡夫權學闡提死屍。直同如來法身智海。又如來出現品雲。佛子。如來音聲亦復如是。無生無作無有分別。非入非出。但從如來功德法力。出於五種廣大音聲。其五者何。一曰。汝等當知。一切眾生諸行皆悉是苦。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無福德著我所苦。作諸惡行苦。欲生人天當修善根。生人天中。離諸難處。眾生聞已。捨離顛倒。修諸善行。離諸難處生人天中。二曰。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眾苦熾然。如熱鐵丸。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涅槃是寂靜無為安樂。遠離熾然。消諸熱惱。眾生聞已。勤修善法。於聲聞乘。得隨順音聲忍。此是聲聞乘。三曰。汝等當知聲聞乘者。隨他語解。智慧狹劣。更有上乘。名獨覺乘。悟不由他。汝等應學。樂勝道者聞此音已。捨聲聞道。修獨覺乘。四曰。汝等當知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為大乘。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捨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乘。名為大乘。此是菩薩大乘。五曰。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求佛果者。聞此音已。發菩提心。此是佛乘。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音聲第一相。當知如來音聲。常隨五乘眾生應所聞故。猶如大海潮無失時故。是故。於此法中起信。發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見性。起法身佛智慧。便成正覺。然始即從性起智慧之位。行諸行相。教化眾生。即覺行圓滿佛。不同權教。先行菩薩行。學假真如等觀。地前伏忍。十地已來。猶有十真如障故。為觀當情。真如成障。所行之行並是有為。所發菩提心。並未離生滅。所有能斷分別無明。由觀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見性。經三祇劫方始成佛。仍須百劫別修相好。若將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權學上中下流。全非信解。去佛懸遠。未解經意。久大曠劫。終無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經。明知不謬。即當乘如來乘直至道場。當所乘時。即是道場。更無可至。如法華經。亦是佛乘。即是化佛引彼三乘令知實法。即三界火宅門前三乘。羊車鹿車。大牛之事。即是上中下根三乘。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勝余二乘故。為觀假故。未有實見。名為不真菩薩。此三種上中下根之人。俱有惡三界苦。中下根人聲聞緣覺。惡而求出。上根菩薩厭而不離。為慈悲勝彼二乘。故有饒益之心。此三種人。俱不知三界體相一真佛境。如出現品中廣明。佛對此故。說佛所有功德報相皆是修生。令諸權學修治作意。經多祇劫終無成佛之期。是故門前之駕是佛權施。露地白牛方明法界。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別皆是智為。是故法華經雲。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聲聞及緣覺。不退諸菩薩。皆悉不能知。此等即是門前三乘也。為未明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為三乘同有厭苦集樂修滅道之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滅道本自無修。無造無作。化諸群品。如幻住世。性絕無明。即是佛故。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何須苦死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業。能空業處。任運接生。即是佛也。蓋佛者覺也。覺業性真。業無生滅。無得無證。不出不沒。性無變化。本來如是。即是佛故。隨緣六道行菩薩行。變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變化。淨名經雲。雖成正覺轉於*輪。不捨菩薩之道。是菩薩行故。以此善財十住初心。於妙峰山上德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即便成正覺。然後始詣諸友。求菩薩道行菩薩行。當知正覺體用之時。即心無作處即是佛故。不須修行。設當行滿。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時。苦行麻麥。剃發持衣。捨諸飾好藉草等事。為化外道樂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經中佛已和會。非佛自須。如是等行。無增上慢者。豈須如是。一念任無作性佛。智慧現前。無得無證。即是佛也。如善財證覺之後。方求菩薩道。行菩薩行。何以然者。為覺道之後。方堪入纏。處纏無縛。始能為眾生說法解縛。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說時前後。法是一時。是故當知。若欲行菩薩行。先成正覺。問曰。法華經為佛乘。門前三乘大牛車。興露地白牛之車。一種是牛。有何異也。答曰。門前三乘。對三界苦。且令離火宅所燒。權免火難。大乘權教菩薩。樂行悲心有饒益志。自離火難不離三界。有一分度眾生心。勝二乘自求解脫。且得一分運載之心。故名為大牛。望二乘處大故。十地見性方成佛。猶經多劫始能真。故望彼二乘。但名菩薩大乘。非名佛乘。法華經雲。佛乘唯有一。無二亦無三。即引彼三乘。總歸一乘。小乘雖有信許成佛。回習稍難。故標遠劫。龍女剎那之頃。便至佛乘。即明真證。達苦即真。無所厭故。是故。門前之乘對三乘設。露地白牛。方明至無依之處。露地者即佛地也。為佛智無依止故。故雲露地白牛者即法身也悲智也。以法身無相。名之為白。智能觀機悲心濟物。名之為牛。為取牛能運載故。為以無作法身。悲智濟物故。喻同牛也。門前之牛。觀空增勝。三祇未滿。未見佛性。不證法身根本智。不言白色。不言露地。為假真如及空觀當情猶有所依故。不言白色。有所依故不言露地也。雖復回心信此一乘。至於佛地猶將未及。但隨佛語而隨信之。心未成堅信故。還索三乘。未敢欣大故。佛便誘引。令成信力。等與大車。故言非己所望今皆與之。此明即三乘回心。如門前牛車。不雲白色。不雲裝飾。為有漏故。不同露地白牛之乘。具言高廣裝飾等事。此乃門前與露地之乘。全別不同也。 第二明依宗教別 夫大覺出興。稱真智而自在。法身無際。等群品以同軀。任器現形。應根施教。如空谷響。應擊成音。谷響無心。亦無處所。如來設教亦復如是。且如毗盧遮那之教。無始無終。稱性無方。無斷無絕。隨其根類。自見入胎出家說法始終教行入寂涅槃。其實如來本不如是。但隨一期同而且異。約立先德十家教行。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第二陳朝真谛三藏立二教同時。第三後魏光統律師立三種教。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種教。第五護身法師立五種教。第六陳朝南岳思禅師智者等立四教同時。第七唐朝海東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立四教。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三種教。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已上十家所釋。並依今唐朝吉藏法師所集。同異各是一家。並是當世英才。智超群品。皆為統賢靈之法將。開佛日之明燈。不可是非加其名也。只如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後有五百阿羅漢。各解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諸人問佛。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況此諸德所說。各有典據。仰惟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參聖教。隨己管窺。以述意懷。用呈後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種。何者為十。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第三時說解深密經。和會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時說楞伽經。明契假即真教。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恆真教。第六時說法華經。明引權歸實教。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第八時說華嚴經。於剎那之際通攝十世圓融無始終前後通該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者。為諸凡夫系著世法以為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墮於苦趣。還將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護制諸不善。故名純有教。於小乘中。還說無表性戒等。通其大體。但隨根性。用事不同。如菩薩戒亦爾。經雲。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亦以性戒論之。又雲。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者。所謂初以化身化報引接。後以令歸法身實報。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時為依本故。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設小乘實有。令成軌范。制共身語意得住善法。即說生空等觀。方說法空教。破彼系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教者。為於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為不空不有教。為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知。為回彼故。寄說第九阿陀那識為純淨識。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為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如水瀑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故。漸回二乘之心達識成智。何故安立九識為淨識者。為二乘人久於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智漸漸得生。深密經雲。如是菩薩。雖由法位。以智為依止。漸令空見達識成智。 第四時說楞伽經。雲說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經。直為大乘根。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識。又雲。得相者曰識。不得相曰智。起信論亦同此說。此教雖說無明業種成智。猶希出俗未現同纏也。 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恆真教者。為維摩經中。不以聲聞二乘。及三乘菩薩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毗耶。彌勒光嚴息芳言於法席。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淨未融常欣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說有身為如來種。無明有愛為種等。使令三乘之眾。淨相心亡。出俗入纏。平等無礙。方明實德也。 第六時說法華經。引權歸實教者。為羅漢隨空會寂。緣覺會十二緣生法。皆無體性。以明六根識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無生。如是二人。皆心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不了一切眾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性清淨普光明無中邊智之所生。皆有淨土穢土自佛他佛欣厭等諸邪見。不稱真理。引此三根。令歸本智故。即以妙法蓮華。令知無明生死性。本唯智體性自無染。但迷悟不同。無有二性。以蓮華像之。引彼三根令歸本故。是故法華經明世間相常住。 第七說涅槃經時。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者。此經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無異。但為無明覆故不見。涅槃經是三乘中捨權就實相。法華即是捨權就實智。二部經俱是三乘中第六時教。但為化相門中說時前後。故分涅槃為第七時教。然其智境。無有次第古今時也。 第八說華嚴經時。於剎那際。通攝三世及十世圓融教者。如經說雲。入剎那際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總不移時。為依本性理智。本無時故。非權依本也。故名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儀軌則。施方便言。是故。諸明人莫隨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剎那際三昧。此經教門。無始無終。是佛實報果德。性相圓周。若求其頭尾長短。始終路絕。出此法外。別生情量。總是權門。非究竟說。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諸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無始無終。名為常轉*輪。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虛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計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而說。為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 第九共不共教者。為說諸大乘經。人天三乘同聞。得益各別。經雲菩薩在一小眾生身中。成等正覺。轉*輪。度無量眾生。其此小眾生不知不覺。此乃常與眾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與心本無差別。然見佛不見佛。聞法不聞法。解脫知見大小。及苦樂各各不同。是故。名為共不共教。又經雲。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現轉*輪入涅槃。此乃於無時之中。諸眾生等。自得時分。見初中後。於一音法內。自得天人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見佛住劫壽命長短。各自差別。而實如來性無造作無生無滅。然以無作法性無垢白淨之智。自體清淨。能稱彼念。令無失時。如是與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見解脫。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聲聞。共在華嚴會。而如聾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華嚴經中。十方雲集諸來菩薩。及佛國土。所從來方不同各別。所共同聲說法。總同聞法。獲益能同能別。又於會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毗盧遮那果德法門。具同具別自在。
:华严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