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四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經(四) 根據錄音整理尚未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下面我們走進經文“善財白佛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就是說善財童子對普賢說“大聖怎麼樣才能,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呢!”怎麼樣去做呢?怎麼樣去實行呢? 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你要真正去感受、體量、體義;也即有體諒和體貼之義。既要體諒佛境,你要真正去感受,體諒就是感受一下;換位,換位感受;體貼佛心和佛心去相應相契,佛說是怎麼樣的呢?我應如何去怎樣禮拜。而佛三身一際,豎穿三際,橫遍十方,那麼我們也同樣橫遍十方,豎穿三際,與之相應相契而去禮拜;共同一法身,與之相應相契而去禮拜,共同一法身,禮拜,因為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與之相應相契而去禮拜,共同一法身,法身的建立是建立在空性上,所以是放三世佛共同一空性而已。 所以有一句話說“十方共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迭佛場,心空及第歸”這是《大集經》的一句話。那麼,就是你只有空,你才可能有希望,如果你什麼都去執者,那怎麼辦?那就沒有辦法了,拜一法身佛,就是拜十方諸佛;其實就是空性,就是禮空性,能理所理性空寂。 那麼如是這樣一定會與佛感應道交,肯定會同佛感應道交,那麼屬圓教的感覺。《華嚴經》判教*,小吏、中、頓、圓、的圓教,最圓滿的,十方三世諸佛非一而能一,不是一但卻能一,不是多呢?卻能多,他隨緣呢!隨緣不變。他自己什麼都沒有,但是他能隨圓就方呀!不是一能一,不是多能多,即先後可以成佛。能夠源源不斷的,有無量的諸佛可以出生,可以成佛,所以呢!可一可多,可多可少。所以是多無多相,一無一相,所謂即一顧,我們說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大海呢?是因為大海就是由這一滴水組成的,如果你發現了一滴水的話,你就會知道,所有的大海無非如此,所以說多即一故,一無二相,一一多故,一滴水也就是大海呀!所以大海也就是一滴水呀,這是毫無疑問的,那麼如是無能無所,印真空之理,而不礙秒有之事。可多可少,因為多少是隨空而顯現,因為這是妙有啊!就象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有呢?還是沒有呢.?說“有”的人有道理,說“沒有”人也有他的道理。但事實上空和有是相應的,是一致的。因為我們執著我們就說他有,如果我們不之者,就象面對桌子似的,如果你以為他是緣起的,他是性空你說沒有這個案子,那麼我們就說極樂世界是沒有的,如果你說這個桌子是實在的呀,那我們說極樂世界比他更真實,因為他是真實生活的妙有。他是那種方便智的運用啊!所以我們說極樂世界真實不虛,如果沒有眾生的話,需要極樂世界干什麼?不需要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安立完全是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極苦眾生,,若無娑婆世界的極苦眾生,極樂世界無有是處,沒有意義,它的存在一定是有緣的,一定要接引眾生,才會去安立的,所以說佛法的存在,是因為有眾生的存在。如果沒有眾生,就不會有佛法的存在。 下面的經文是“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世尊” 意思是十方三界所有一切佛剎,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界所有一切的諸佛剎土,把他們磨成極小的微塵,諸佛剎突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磨成極小極小的微塵,一微塵又可以分成七份,我們所說的微塵就已經看不見了,也能就象我們今天所說的分子,原子那樣小,分子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佛法講可以在分的,稱為離微塵,一個原子或者一個分子可以把它再分成七份,,叫做極微塵。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或者用今天的現代的科學來講可能是跨可,這個跨可是根本就見不到的,可能是一閃光而已,那大概就變成一種能量,但是這個叫做林虛空,以為塵分成七個林虛空,極微小極微小,那麼再分就稱為虛空,沒有辦法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以一微塵,一個數目來計算,佛的數目無量無邊,因為本身無量無邊的佛土,無量無邊的佛土又把這佛土碾成微塵,又分成七個林虛空,那你想想有這樣多這樣奪得諸佛,所以只好說無量無邊。可見,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你不能體貼,不能換位思維,不能去理解的話,就不能拜際一切諸佛,我們今天的禮佛可能是緊緊的裡釋迦牟尼佛,或者禮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很多人禮拜一定要面面俱到,好不好呢?非常好,但是如果我們升起一種觀想,能夠因為拜一尊佛而去拜無量無邊的諸佛,我覺得更好,但是我們首先要從拜一尊佛開始,否則的話無量無邊的諸佛還沒有辦法去禮拜的,因為這種觀想的升起,,是因為我們的心量,不是今天看到一個所謂的應身,所謂用鏡子的眼光看問題,所謂我們的思維觀念需要去改變,不斷的去改變。 那麼所說的法是指眾生心,因為我們的心沒有界限,只是隨著眾生的情執而有界限。比如說,我們去寫毛筆字,寫毛筆字時,我們的心在筆尖上,就筆尖那麼大,那麼如果我們去穿針線的話,我們的心就象針眼那麼大,那麼如果我們相虛空法界的話,我們的心就象虛空法界那樣寬,所以六祖曾說“心心心,難可呀,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寬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窄的時候連一根針都容不下啊!所以禅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去年貧還不算貧,還有立錐之地”,還有一點點把錐子能立的地方,“今天貧,使之貧”,我才知道真正的窮啊!窮得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啊……真是大富大貴,不是人們所說的“哎呀!窮得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不是的,因為連一點點的執著和掛礙都沒有了,那真正的是解脫自在,當然現在我們不能,為什麼不能呢?又太多的掛礙,因為有我執和法執。所以我們要去改造自己。就象我們說的脫胎換骨,能嗎?是可能的,只要我們願意一定會,所以說心的大小,不一而定,沒辦法給他確定,因為你不能說大也不能說小,只能隨緣運用而已。可見有迷悟的深淺,所以人心也有大有小,根據迷悟深淺的因緣,根據眾生不同啊!所以說心量也有大也有小。有的人是斤斤計較,有的人寬宏大量,至少宰相肚裡可以行船,我們就覺得那已經很不錯了,但事實上同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去比的話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但無論大小,都是法界,即是一真法界。心法為一切諸法所依,因為它沒有定法,所以它能包容一切,所以為一切諸法所依,便於有情稱作佛性。在有情的身體感受世佛行,在無情的上面感受到的是法性,法的本來面目是空性;就佛性而言,各個宗派都探討過這樣的問題,佛性是什麼?是空行,如此看來,植物也有空性,動物也有空性,如此看來植物也能成佛嗎?但是在此就有一個答復,因為它是無情的,所以它只能叫法性。只有在有情的身上感受的才是佛性,所以我們說不迷就不會覺,你不睡覺怎麼需要性來呢?而無情就不迷,所以他不需要覺悟,六道輪回的有情眾生才需要去覺悟的,所以我們今天也終於明白一個道理,佛法是就有情而言的。無情的是法性,否則的話,一旦混淆了就會制造出一個錯誤的結論,哎呀!草木也可以成佛,草木不能成佛,十方三界諸佛都在法界中。法界. 一真法界,都在空性之中。我們剛才已經說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都是空性;無與空性相應相契無法成佛,那麼佛所住的處所遍十方,佛所住的時間通三際。十方一切處,一切時,三界一切時,都有佛剎,是因為眾生的業障眼所障礙,我們是肉眼沒法見到,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佛如,同樣也是,現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同樣也是佛土,為什麼?我們不能得見呢?是因為我們被我執和法執障礙住了,如果能夠轉變的話,我想一定是佛剎的,因為轉變的話,就是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清淨我們的心;就象景點所說的,如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而佛土淨。 如果能去轉變的話,就是恢復我們的心,就象經典裡說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到什麼處呢?淨到與法界相應,於法性相應,與佛性相應。所以佛教中才有了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說。其實不是妄語,是真實不虛的。又一句修行的話“婉轉世間弘佛化,竟將東土羨西方。”東土就是西方,因為《金剛經》說了“東方虛空可思量否?”須菩提答,否也,西方世界,西方虛空,南方,北方乃至無量的世界都不可思議,都不是定法,都是假名安立,假名安立就是空啊!若是空的話,能夠包容萬物;若是空的話,你能夠放下一切;能夠放下一切,才能的自在。不然的話,我們就會有掛礙,又掛礙的話就會有輪回呀!那麼可見要如是拜佛,功德才會無量無邊;因為法身佛性法性遍一切處,任何一微塵中,十方三世,東西南北,上下四維,一切時一切處,都有佛土,都有佛剎,都有佛;我們要去拜佛的時候,應該如是拜,拜一尊佛,拜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從一佛身中體現。“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如此禮拜功德無量無邊,拜佛不僅僅是象我們原來的那樣的拜法,現在已經改變了,我們通過學習《普賢菩薩行願品》應該改變自己。下面的經文是“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身心信解,如對目前,”行者觀行,願通未來,以行來引導願力,以願力來增加行力,如車二輪,如鳥雙翼,動轉同時,缺一不可。行必須靠智慧,智慧做引導,沒有智慧行是盲目的行,所以智慧引導的行才是真正的去實踐佛法;這智慧引導的行,就是願力,增加行力,所以願力過去,諸佛當下就會禮敬過去,未來諸佛,當下就是了。因為禮拜的觀想,所以才能夠拜現前一佛,所謂觀想心,既能通於三世,拜現前一佛,我一觀想,觀空性的話,“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所以你就拜了無量諸佛,也就是拜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或拜於釋迦牟尼佛或拜阿彌陀佛,都是隨觀行之力而遍於十方三世,這就是必能轉境的力量,所以說你只有通過這樣的努力,才能去轉境,如果你轉不動的,因為你必須去轉變觀念,就象《金剛經》說的“若能轉悟即同如來”,若被悟轉還是凡夫,必須轉,不轉就沒有希望。 退一步來講,如果我們實在轉不動的話,那應該怎麼辦呢〉那就是凡夫,他看到一切法毫無疑問的就是凡夫了,因為心無智慧之力,他沒有辦法,他沒有轉,他看到一切法都是實在的,所以他也轉不動,他也轉不了,很辛苦,在那胡思亂想,當然是個很麻煩的。可以轉別的,轉地獄、轉六道輪回,他就有辦法,但是轉佛境界沒有辦法,所以這就是凡夫麼!所以才回到執輪回,所以凡夫修法界觀很難相應,那個心量不夠,智慧不夠。所以很難有成就,所以才回導致輪回,因為沒生,我們從來也沒有經歷過,沒有轉過,所以我們今天在去轉境的時候,就很辛苦。因為非常非常沒生,他也沒有聽說過佛法,有人一聽到,什麼是佛呀?有人把佛當神了,友人把佛當成什麼萬能、主宰,這是難免的,因為沒生還是沒生。熟悉的是五欲六塵之事,所以眾生熟悉什麼呀〉熟悉財、色、生、名、食、睡呀!所以他回過頭來嘲笑出家人,哎呀!你麼覺得虧不虧呀?覺得冤不冤枉啊?會有這樣的說法。無欲六塵哪,他總是注重外境,看到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的色、生、香、味、觸法,他看到的那他都是真實的,他認為那個才是真實的,所以他熟悉這些,他不熟悉法界觀。於是處處貪著五欲六塵,所以就沒有辦法,那就只好在五欲六塵裡折騰吧!因為這樣在五欲六塵裡面翻來覆去,但是越來越熟,越來越放不下;於是處處貪著,也如是將無分別的心變成有分別,因為本來五欲六塵都不是實在的,都不是實在的,它還要認為是實在的; 在《維摩經》中曾引用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國王,要懲罰一個犯罪的囚犯,將囚犯放開。用一只發瘋得醉象追趕罪犯,醉象一旦追上罪犯,就會用腳拼命來踏這個犯人,國王想用這種酷刑來懲罰這個囚犯,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出於本能這個罪犯拼命的跑,這是最基本的人性的本能,他要逃命,突然間掉到一個松井裡面,境的下面是一條正在噴著毒物的毒蛇,井的旁邊有五條毒蛇再象他吐著舌頭,情況以是萬分危急,那只醉象在井口上在咆哮,這是罪犯出於人生有的本能,他拿住了一根籐,樹上垂下的一根籐,他象上一看,籐上面有兩只老鼠在咬這根籐,突然間在樹上有一蜂穴,向下不時滴下蜜滴,此時處於最危險的囚犯把嘴張開了,所有的一切恐怖全都忘記了;那麼他忘記了什麼?他忘記了下面的毒龍——也就是三惡道,他忘記了旁邊的五條蛇——也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五蘊身、色、手、想、行、識,他忘記了這根籐,籐隨時隨地都會無常——也就是我們的名根,也就是第七末那識,他忘記了無常——也就是黑白日夜,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都會死亡,他忘記了所謂醉象的追趕——那還是五場,當他忘記了這一切的時候,他就感覺到最美妙的財、色、名、食、睡,他在裡面品嘗,所有的一切都忘掉了,其實所有的眾生也都是這樣一個道理,他們沉浸在那短暫的幸福之中,過後是什麼?過後是一片茫然,所以沉浸於此不能自拔,在這樣一種情*之下,處處貪著,談這五欲六塵。如果要擴大心量呢?必須要做到生處要熟,熟處要生,所以要遠離五欲六塵;什麼是生處要熟,法界觀要熟,一定要去觀照,五量無邊的一真法界,通過拜一尊佛等於拜無量無邊的諸佛;那個人的心量好*去琢磨隨惹我、誰傷害我,我怎麼占便宜了,我吃虧了;這些時不再會想了,有時候人們看佛教徒都傻吧?是呀,是傻的確,這種傻子的的確確的是最大的聰明,為什麼是最大的聰明呢?因為它不被眼前的那點蜜滴所誘惑,所以它是智者,但是一般人衡量人生的價值觀念往往就是你的地位有多高,你的錢有多少,不是嗎?現實中比比皆是的,因為它衡量人成功與否的標准也就是這樣的。帶到生處轉熟之後,你沒生的地方轉熟之後,就會感受到觀不可思議境界;法界觀就是不可思議了,所謂的我以普賢菩薩行願法力所謂自己修學的依靠,我們也一樣,你不要以為《華嚴經》裡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裡普賢菩薩是單純的一個,無量的諸佛裡都有普賢,因為有先普賢,才會有後普賢,不斷不斷的去作為自己修學的依據;那麼,我們也一樣,今天學了普賢行願品,到底我們同普賢菩薩相距多遠呀!如果相距的太遙遠,馬上把距離拉近,因為把普賢菩薩的身口意作為我們的身口意來效仿就是修法界觀;法界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法,如此,才能身心信解,禮敬諸佛,否則的話你就沒有辦法,事實上十方三世佛都有普賢菩薩以為長子;因為是簡要佛法落實到實處,去努力的感受佛法,這是根本,沒有這個根本,學佛沒有任何意義。即是後普賢學前普賢,或者我普賢人用普賢法,而人法不二。象我們每個人修學了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我們也要學習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 用菩賢的法來成就我們的普賢行,這就是人法不二,起身心信解,信深解深,你信的深了,你的解也就深了,你的悟也就深了;即悟一切時一切處都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不會象我們今天的人以為這個佛只有在大殿裡,佛是在任何一處,無處不再的。據說當年鸠摩羅什法師在鸠**的時候,在一個廟裡看到一個來的出家人,當然它的目的是為了度那個老的出家人,他對著佛小便,那個老和尚一下就急了,說“你這個小孩怎麼在佛殿裡撒尿呢?”然好羅什法師就問他:“你說那裡沒佛呢?”這個老和尚馬上就開悟了;這一切的公案都在提醒我們要轉變觀念,若不轉變總是自怨自憐的,跟社會人一比,我們就覺得,哎呀!我太辛苦了,我太可憐了,人家在嘲笑我們,自己就更受不了了,所以你有因緣,你來學佛,你把頭發剃掉,你穿上一層袈裟,那個十萬兩黃金都不換的,的確是應該珍惜的。誰笑到最後誰就會笑的最好,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之中,你過分的執著,那你肯定結果很悲哀的,一定是這樣的。即信一切時,一切處都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即的一切時一切處都有十方三世諸佛,就象眼前一般,而且都有一切時一切處,就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諸佛,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就在我們的眼前,而且我們看的歷歷分明,你可取觀想,法接管,可以去觀想,如果你不認識法性,那你的法界觀無法現前,如果你認識法性的話,那就說明我們的法界觀可以現前,就象眼前一般極為親切,如是觀形親切,禮拜相應;所以能看見阿彌陀佛,你天天看能不往生嗎?一定是往生的。 今年有一位高僧大德,一位海外的老法師,我不知道他有一種什麼方法來計算,他說從民國到今天往生的人只有四十幾個人,我不知道他是怎麼算的,那其余那些念佛的人怎麼辦呢?完全就都失業了,去不成;如果我們能夠踏踏實實的就法界觀的話,我們一定要堅信,往生是絕對不會困難的,一點都不會困難,如果觀行親見,禮拜完全相應相契,所以能夠親見諸佛,你想見誰,你就能見誰;而且他們都在你面前你隨便見,如在眼前,此是普賢增上的因力,也是普賢增上你的願力,而且他們都在你面前,你隨便見;此普賢行願的因力必須依靠它普賢增上的原力,就象我們今天學佛,那麼你要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會加持你,他會接你,如果他不接我們,我們可能念了半天恐怕也沒有用,所以叫二力往生。你必須要有這個增上緣,我們主觀能動性不能缺少。但是客觀的阿彌陀佛的接引同樣是不可少的,所以正符合佛教的緣起法,那麼,我們也應該學做普賢,以因力加上普賢增上的願力,來成就自己每個人、每個人不同的個體,普賢行願貧,哪一部經不好啊?哪一個佛法不好啊?都好,就是我們自己第一個沒有認識到,第二個沒有去努力,沒有去實踐,所以最好的佛法也就變成了最不好的佛法。 下面的經文是“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清淨是指身業,身業五體投地,語業稱楊贊歎,意業恭敬至誠,是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所以叫三業清淨,那麼拜時要禮敬雙修,不拜的時候也要禮敬雙修,也就是能理所理要雙修啊!不拜時也要意業常淨,也要恭敬,要有恭敬心,即知諸佛遍一切處,如塵剎身毛到處都是,都有無盡的佛身,怎麼能不隨意隨處隨緣,常修禮敬呢?必須要修,你不修行就落不到實處,確實很難的。太難了,學佛確實太難了。有時候覺得就是自己不肯發心哪!想想看如果我們不修行的話,時間也就過去,也浪費掉了,如果我們去修行的話,因該說總是有所受益的,為什麼要浪費生命呢?但是你已經習慣浪費掉了;所以需要警醒的是大家都要珍惜聲明,因為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知識難遇,我們今天講法是講的佛法,當然在此中國難生要解釋一下,中國不是指我們現在的中國,是印度的中印度,因為只有中印度的摩诘陀國才有佛法!別的印度佛法很少,其實,釋迦牟尼佛當初弘法的地界不是很大,所以說中國難生,就是你生在有佛法的國土裡實在是太難太難了。但是好在我們今天作為中國人,確有這樣的因緣,能夠聞得佛法,所以應該倍加珍惜。 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所謂一佛所即指是多身禮一佛,多身禮多佛;所謂一一身即是指一身禮多佛,多身禮多佛,當然這個很微妙,我們不可能不徹底通達,但是也要知道,如是多身禮一佛,大家站在大雄寶殿裡一同樣一尊佛,每一個人的個體,然後去禮更多的佛,所以做多身禮多佛,一身、一個人也可以拜更多的佛,比如從釋迦牟尼佛引發無量諸佛去觀想,一身禮一佛,這樣的境界比較狹小,都從一身禮一佛上去顯現,如果我們去做法界禮,禮敬諸佛的話,也要從一尊佛上去顯現,起碼得有一尊佛,從事相上要有,你不能夠否定這個事相,你若否定這個事相的話,那是不可以。因為叫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應該是理事無礙,那麼如此即心能轉境,轉化微微信,止礙的境轉化為唯心,就象我們看到一片雲彩一樣,我們看來看去那個雲彩越象一只綿羊,那你的心不就轉化,那你能看它是一只綿羊你為什麼不能看它十尊佛呢?為什麼不能夠由這尊佛而能觀想無量諸佛呢?完全可以。如果我們的信能夠通的話,那麼一切就融匯貫通了,一切也就通了,如果我們的信不能通,那一切都為了止礙,成為了障礙,那如果能夠徹底融通,一切融通的話,那就轉成大光明藏,一點點障礙都沒有大光明藏,沒有黑暗,無量光明,光明無處不在,無量光明,那裡有黑暗呢?但我們一邊念著無量光明的時候,我們卻在一邊煩惱,一邊有煩惱,為什麼呢?不相應;所以叫相應相契,那麼融通之後轉成大光明藏,轉成光明藏之後,就沒有任何障礙,即能禮佛審核所樂得我深隨光明藏,逐步的在增多,一點點的,就象那裂變一樣,然後一點點擴大開來,無量無邊,其實是一點點,一微塵嗎!然後恆河沙開始顯現,我們今天如果能夠如此的話,就象原子裂變一樣,所以生處就變成熟處熟處就變成生處了,如果那樣的話,如果我們的生變成熟悉的話,那麼我們的禮敬才是最有意義的。這樣就可以轉迷為悟,***我們認為很美了,現在已經不美了。一點點的轉了,因為生處要熟,熟處要生啊! 所謂的法界遍一切處,法性是空性。我們一點點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都很陌生,最後一點點開始走進去,變成大光明藏,最後生處即熟、熟處即生,生熟打成一片,最後是怎麼樣呢?沒有任何掛礙,即能現一身拜多佛,我們只是一個色身,我們能夠拜無量的諸佛。因為我能夠同法性融為一體,能夠將自己的我執也融入到整個的法性之中去。所以能理所理變成了性空,所以多身拜多佛。那麼我們,那麼我們這個佛同屋量的法界融為一體的時候,那麼就會重重無盡,所以《華嚴經》經常講一句話重重無盡,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如果是在也轉不動,也要相信諸佛境界,法爾如是,熟窮三際,橫遍十方,諸佛那裡沒有啊!我們只是相信一微塵裡就可以轉大*輪,那個時候我們能夠相信他。並能夠與之相應的話,那我們在現實中的掛礙也會減成啊!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太相信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所對的色、生、香、味、觸法,我們他相信這些東西了,太相信這些虛妄不實的東西了,那麼下面的經文是“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我們都知道虛空沒有窮盡的,虛空是不能窮盡的,這裡有一個反差,如果說虛空可以盡的話,那麼我禮拜諸佛才可以停止下來;但事實上虛空不可盡,所以我的禮拜也永遠不能窮盡,是*前我禮敬諸佛無有窮盡,所以我的禮拜也永遠不能窮盡,正如我們常常在《楞嚴咒》所說的,舜若多性可消之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性,指控性,可消亡,如果說空性可消亡的話,我成佛的心永遠不會動轉。這裡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但事實上虛空沒有窮盡,空性不能窮盡,所以我的禮敬諸佛也不能窮盡。 那麼正因為虛空無有窮盡,所以我行願也沒有窮盡;即禮敬也沒有窮盡。所以我們要學習普賢菩薩來作為自己的修學的榜樣,成就一個新的普賢,但是在成就新的菩賢之際,我們要說生處要熟,熟處要生;比如說我們的熟處要生,就象鳳凰涅槃一樣,據說鳳凰在四的時候叨了很多的香木,然後用火點燃,自己跳進了火裡,一直老的鳳凰燃燒盡了,這就是熟處要生,讓他徹底的沒有了,一直新的鳳凰誕生了,所以是生處要熟,是去別,但有是不即不離,不是原來的鳳凰又不離開原來的鳳凰。我們禮拜諸佛的法界觀,此是以虛空不可盡,那麼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的煩惱三法也無有窮盡,為什麼?重重無盡嗎!如是來顯然禮敬諸佛的行願也沒有窮盡,無量無邊,一直都是無量無遍。我們今天在想“地藏王菩薩說:眾生度盡,方正菩提,”為什麼會法這樣的願呢〉你想想眾生能度盡麼?但站在空性的*是沒有眾生的,但何妨又有眾生呢?因為我們注重了外表的假象,我們看不到空性,看不到法界觀的時候,我們就很難跟地藏王菩薩去溝通,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這樣去講 ,地藏王菩薩既可以在西方,同時可以在地域,同時可以在東方的藥師佛土,但是我們能麼?我們能去一個地方,我們敢嗎?我們想一想,還是退回來吧,為什麼?怕失去了就回不來了,可能是有這樣的想法。經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菩薩有大悲心帶眾生禮敬諸佛,發起無盡的行緣,年年相續,身口意三業永遠都一如既往,一如既往的這樣做,但是我們今天可能拜了一百零八拜起來之後氣喘噓噓的大汗淋漓說:“太累了,太累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盡管拜一百零八拜也沒有做好,這就是我們,我們不願意費心,所以有疲、有厭、有疲倦,如厭煩。如果你去修性法界觀,用普賢的行願力去休息的話,那我相信其結果肯定是無有疲厭。又說禮敬諸佛的行願業無窮盡,如此有了疑問,那麼如此的話禮敬一個行願,即無間斷,歷經諸佛這個行願無有間斷,念念相續。其余九行願該當如何?你只能做一件事,那你沒法作了,那怎麼辦呢?有這樣一個疑問,已經無暇顧及了,沒有時間了。多是念念相續呢,況且又都一一每一願每一願都說念念相續,都是無有間斷,度說無有疲厭,怎麼辦?怎麼能理解呢?那麼回答是因為一行比一切行,你可以去禮敬諸佛,同時可以贊歎如來,同時可以廣修供養,同時可以忏悔也長;同時可以隨喜,同時可以請轉*輪;同時可以請佛住世……但是我們現在就有點手忙腳亂了,不知道怎麼辦了,所以這裡就有一個法界觀的問題,如果你手忙腳亂的話,還是用人的思維觀念在學佛,用人的思維觀念是不可意的。所以要改造我們自己的思維觀念,不再形成一種掛礙和沖突,那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一行即一切行,可以互射互融,可以互相射斥互相融會貫通。如前面已經說了一門即十門,從禮敬諸佛中可以具備其他九門;乃至普皆回向。那麼進一步說上至諸佛下至蠕動、**、如鳥、蚯蚓、這些所有的無不同一法身,同一法身就是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之身,從空而生的。那麼眾生無有窮盡法性身無有窮盡,如此說來眾生界既無窮盡,那麼念念種豆有拜佛的眾生,因為同時一個法身,所以念念之中都在拜佛的眾生,眾生拜就是我拜,如果你拜也是他人拜,重重無盡,就是我拜;別人拜就是你拜,沒有障礙,你不要去分別的時候最好了,所以才能夠真正的感受到,我此道場如地珠,常住三寶影現前。一個珠子裡面,有重重無盡的我在拜重重無盡的佛,常住三寶影現種,都是幻化事而已,都是在做幻化事麼!所謂如幻法師講如幻法,如幻的大眾在聽而已。但是你的法界法必須在事相上去回歸理,所以叫回事相理,眾生拜就是我拜,即是隨喜功德,別人拜就是我們拜,你看我們願意隨喜呀!別人拜佛了,我們還在那琢磨,這個人拜得好了……不好了……姿勢漂不漂亮啊!美不美麗啊!在那想來想去,那怎麼能夠隨喜呢?隨喜就是你的功德。但是我們的觀念已經很陳舊了,沒有生起這樣的觀想,所以又怎麼能夠成佛呢?不用十大願王,只要一個願王就好;成佛絕對有你。所以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甚至沒有疲厭,象我們的肉身哪,沒有辦法,活干多了非常麻煩,象我們*就是障礙,話講的聲音大了,話講的聲音的多了,覺得力不從心呢!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我們的聲音很小很小,別人能聽到麼?他有力度呀!為什麼佛說法就象獅子吼一樣,百獸皆驚,都老老實實的,所以才能夠起作用。 下面的經文是:“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此是普賢菩薩的第二行願,這是第二願;比以上的所禮還要寬,以上說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此處所說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可並不是說禮敬的佛力了,稱贊的佛多,實在是文字上又隱略不同的差別而已,事實上還是一樣的。絕對不可能禮拜的佛就少了,稱贊的佛就多了,經文:“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下面廣說,為此略說,略其普賢菩薩行願力,所謂甚深聖解是從理而說,法界觀,理無礙,是無礙,二而不二,就理事無礙,甚深難思,理事圓融無礙,所以我們不再感覺到“深甚勝解何現前知見”兩者之間有什麼差異。 下面的經文是:“各以出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 這是比喻普賢菩薩之身遍虛空、遍法界。所以如同天女微妙的舌根,也充滿了虛空,遍滿了法界,都說天女的音聲,舌根是最利的,能傳出很遠。微妙,非常殊勝。有修行,一聽到天女的音聲就迷失了方向,定力也就沒有了,不想我們今天所謂的歌唱家,伸著脖子喊叫呀!有的時候是嗓音,但人們為什麼聽嗓音呢?因為自己燥動不安,所以願聽這些法音。如果既能一切情,一切行與無行相生都被普賢菩薩射轉成贊歎諸佛的聲音。能夠這樣做,我們想想看,念佛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再會感受到有人打擾我們嗎?現在我們覺得有人打擾我們,是有人打擾我們,因為那種聲音對我們是個影響,因為它根我們是拒絕的,不接受的;所以我們覺得那個是打擾我們的。但如果你能學習普賢菩薩贊歎如來的話,一會把各種各樣的音聲都可以轉化,過*馬上不一樣了。所以在修學,我們剛才所說情與無情的聲音都被普賢菩薩射轉成贊歎諸佛的聲音,這些聲音都可以去改變,所以學了普現行願貧,我們感覺到外面沒有障礙了,你應該感受到這一點,但是你去努力的去做糾正自己。那麼所以在修習贊歎如來行願之際,則風聲、讀書聲、車馬聲、木魚引磐之聲、什麼一切宇宙萬有之聲都能轉變成稱贊如來的音聲,這個讓我們會目瞪口呆,沒有我們沒有去嘗試,去做過,但是《華嚴經》給我們這種可能性,因為他告訴我們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夠去轉變他們,你能夠生處要熟,熟處要生的話,你就一定能夠這樣去做。我們看《阿彌陀經》啊!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石,八功德水以及伽林*共鳴之鳥,都在演說法說,都在演說佛法的音聲,都在念佛。那麼如是觀想,得利之際呢,既是法身來起用了。比如說外面的風、樹聲、亂的嘩啦嘩啦的聲音,還有鳥鳴的聲音,如果你能夠去轉變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變成念佛的聲音,一定跟你心心相應,然後你可能啊,就活的質量不一樣了。但是現在你不會去轉化,你就一直隨境所轉,你會覺得那都是障礙,都是影響你修行、拜佛、坐禅等,那都是影響的,所以你若善於轉化的話,那結果絕對是不一樣的。即能稱贊如來,否則法呻吟末,否則你就執著於外在的相;越執著越煩惱,越煩惱越執著,就象我們睡不著覺一樣,越想睡越睡不了,越睡不著越胡思亂想;所以沒辦法一夜失眠了,但是你能夠把它激流截住,**說:“截斷重流,含蓋乾坤,隨波逐浪。”截斷重流其實是空性,涵蓋乾坤,所有的宇宙萬有不是空性嗎?隨波逐浪,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可以走出去了,你走到大街上,你走到鬧市,你一定如如不動。但是沒辦法,我們只能說說而已,就象我們今天學普賢行願貧,我們也知道,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但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去轉悟,這種禮境,這種贊歎還顯得非常非常的狹隘,非常非常的微不足道,那會哪裡有那麼大的功德呢?沒有。發生如果隱沒的話,就不能成就普賢菩薩稱贊的行圓,普賢的行願非常之大,不想我們非常的狹隘,執著,還是眾生的心態,如是眾生的心態,眾生的思維觀念又怎麼能夠與佛相應呢?又怎麼能夠真正的稱贊如來呢?達不到這一點。 下面的經文是:“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不得了,所有的舌根都能生出無盡的音聲海,你想想只要有個舌頭,只要有情眾生啊,都會有一種聲音出來。所有的音聲又都能生出一切言辭海,都在稱贊都在稱贊諸佛。都在稱贊,所有的音聲都能轉換出稱贊如來的聲音。稱贊如來的聲音,那當然稱贊和稱贊是一樣的,所以都在稱贊,所以出言辭海,所以這種稱贊能夠數窮三際,橫遍十方。想一想讓我們目瞪口呆,因為我們太狹隘了,太目光短淺了,太淺薄了,所以怎麼能夠同佛去相比呢?首先要生起一種慚愧心呢!不行,不行菜肴去修啊!自己行了那是我慢啊!我慢生起來是非常麻煩的。 下面的經文是“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贊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那麼虛空實是無盡的,那麼而說盡,是顯示稱贊也有窮盡。如來的功德無盡,稱贊也沒有辦法窮盡,因為虛空界以及煩惱沒有窮盡,所以我的稱贊也沒有窮盡,也不能夠終結,請且語言無有間斷,綿綿不絕,一直都在稱贊。如果我們修習了稱贊如來的話,如果真能夠綿綿不絕,無有間斷,而且沒有疲厭的話,身語意業將無有疲厭和厭煩的話,那這功德也不得了,也就說明我們自己在同佛法時時不斷的相應,源源不斷的響應。任何一種外在的音生也打動不了我們。任何一種外在的所謂的對我們的影響都不會影響我們,為什麼?因為在聲音,一切一切的聲音都讓我們轉化了,所謂的忍辱都沒有忍辱這個觀念了,因為你他所有外在的那種噪音,各種音聲都轉化了,都把它轉化成念佛的聲音,轉化成念佛的適應難道你還能去分別這裡面誰念誰沒念,或者它到底是對我有利沒有利呢?已經沒有這樣的感受了,所以這是非常的讓我們感受到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思議境界,不是我們人能夠考慮得到的,如果還是接著人的那種想法去考慮佛法的境界,那對不起,那你休息吧!你下課吧!為什麼?你要轉變觀念,要換位思維,然後你才能越佛法相應,如果你還按著人的人別心去思考這些事情,那沒有意義,那你根本就不知道。就象河泊說大海一樣,夜郎自大的感覺。自己不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大,還以為自己很大,那沒有意義,那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很可笑的。 下面是經文“復次,善男子,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那麼這是第三次,就是第三次象善男子以及於會大眾,普賢王菩薩就對他說了,善男子,所謂廣修供養,廣修供養,根本就辦不到,好像是辦不到,整天的廣修供養,第一個有人說了,我能力有限;第二個我精力不足,這個根本就做不到,好像是辦不到,但只要蘊心修觀,不是不可以轉供養具唯心性具妙供養。唯心具備的妙供養,為什麼?我們今天去盟山的時候,用七粒米啊!法力不思議,七粒遍十方,普收周沙界,希願結寶藍。去觀想,為什麼會有功德,如果你去觀想的時候,就能成就;不會觀象就沒有辦法,所以七粒就可以遍十方,大如須彌山的,想須彌山那樣大,那你想想看,這個就是法性去相應,法性它是活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逞,”正是因為是法界觀所以你可以去轉變你的觀念。 做為供養,即是不能,也應該以能辦之供而日日供養。我們可以買一點水果,買一個燈啊,買個香啊,都可以去供養,至少應該從這裡開始,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那個塑料的香蕉放那了,這個很滑稽了,那你在騙佛呀?其實是騙佛嗎?絕對是欺騙自己麼。你心知道那都是塑料的,然後你說唯心顯現,你得法心本來就不對頭,所以有時面對現實,我們看到很多事情非常非常的滑稽,但是我要說的是每個人都要對他自己的行為負責;發心播種什麼?你就會收獲什麼;從來都非常非常公正。三皈依也是供養,你能好好持戒是供養;你能每一天把三皈依持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是一種供養。因為皈依就是相應,皈依就等於是自己在攝制自己的身口意也是供養;如出門之前,如到佛前去告假,回來時,到佛前去消假,友人嘲笑你,“哎!那是木頭佛呀!怎麼可能個它去告假呢?”但是你知道你是在對自己負責,那就是法行,自性佛,知道麼?自性佛和外在佛無二無別,所以你才去消假,你才去告假的,這個非常有道理。古德制定下來的規則都有利於我們修性,比如說批尼呀,如能每天持頌毗尼的話,還會胡思亂想麼?正是因為我們什麼都不干了,就只剩下胡思亂想了,結果就是胡作非為啊!就開始不甘寂寞了,沒事可干,最後就麻煩了。那麼我們所做的新衣服,或煮的食品都應該先去供佛,然後才去食用,又如燈香,用燈,用香,用清水來供養佛,這些東西都很容易的。供養的實施是把所有的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化作微塵,其中一一各有那麼極微塵數的佛,且又在一一佛所各個菩薩海會一般的圍繞。因為想微塵那樣的,一一佛土化成無量的微塵,無量的微塵都化作無量得諸佛。那樣的諸佛,,而且一個諸佛又有海會菩薩那樣的圍繞,那你想想,我們想也想不通啊!慢慢想吧!因為總有一天會想得通的,因為我們生處要熟啊!陌生的地方我們滿滿的跟他熟悉,如果你從來也不想熟悉他,那可能是我們的學佛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說各個菩薩如海會般圍繞,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也要慢慢數次他們。 下面的經文是“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願屬於大悲,屬於大悲心;行屬於大智,行圓,如果沒有智的願,那是空願,如果沒有行的智,那是瞎行,盲修瞎練非常可怕。既能修供養之等智,利於眾生供養等悲,平等智,同體悲,既是悲智雙運的知見。告訴我們沒有慈悲心不行,因為慈悲心能夠利於眾生,也就是所行,如果你去供養,沒有平等智是不行的。你沒有平等智的話,分別心對於學佛來講還是一種障礙,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擁有一種分別之。有一句話“什麼樣的人,你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接引。”眾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眾生,我們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接引,你不能只用一種藥,佛經還有八萬四千法門呢!佛經有很多很多種經典,為什麼呢?因為還是有無量的眾生的差異;所以才會有這些不同的法門的存在。 下面的經文是“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說的也是讓我們目瞪口呆,那麼既法界真空裡現妙華,此華雲即是禮供養,只有法界真空才能現出妙華來。雖然所成就的是花,這種理花所成就視花,視線上的花,當我們拿著一束花供佛的時候,如果能夠把空性放在裡面,那就是理和事圓融在一起了。那麼雲把花觀想出雲一般,由花貫穿而成為鬘雲,每一朵花,每一朵花用線穿起來,所以叫鬘雲。天音樂雲,天音樂有八種音樂,天然不鼓而自鳴,不用吹不用去彈,他自然而然的就奏起來了,以天然傘蓋,為供具天然的傘蓋,不是人造的。有以天然微妙的衣服為供具,人家都說天衣無縫,本來是沒有縫的,天然生成的;塗香、香油或香水,可以去塗的,所以叫塗香,那麼燒香呢?燃燒之香,硯香為沫或塗或燒。妙高峰,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表示非常非常的高,須彌山表示非常非常的廣,一一燈油如大海水,妙高峰表示財法妙施,是一種供養,*燈**如須彌山表示願力之大,大海水表示悲行之大,都是觀行成就,不是人力所能做得到的,在此我們就再想,因為這樣的觀想,才會有著一個所謂我們所說的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如是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無量無邊,非常非常多怎麼可能呢?但是由於觀想出來的;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燈*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我們想啊!如果我們真的去做佛事的話,那就改變自己的觀念,去觀想,然後這些慢慢的,慢慢的就成就了。成就了對於我們來講有什麼好處呢?成佛的資糧啊!沒有這些能行嗎?沒有這些能行嗎?沒有這些憑什麼成佛呢? 所以下面說:“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不是你今天高興就上一柱香,買幾個水果,明天不高興,把它忘掉了,就象有些人說我也學佛,我說:“你學佛怎麼學的?”說:“我那有一尊佛像,初一上一根香,十五上一根香。”我說:“那遠遠不夠……”那麼也有人願意偷工減料,隨緣嗎!可以麼,你不燒香都行嗎,你用心去恭敬他。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單憑心去恭敬他我們的心又怎麼去恭敬呢?如果不在事相上表現出來,又怎麼能夠引發我們的觀想呢?是不可以的,因為我們說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阿彌陀佛…… 初校:慧智
:华严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