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因緣,菩薩不會賜給你財富和地位
佛陀認為,一個人要想獲得財富,應當學會一門技藝,作為謀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經》中告誡善生:“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物。”佛陀在《雜阿含經》中也說:“始學工巧業,方便積財物。” 佛陀還主張一個人應當以正當的職業、合法的手段來獲取財富。所謂正當的職業就是所從事的職業,既不違犯國法,也不違犯佛法,佛陀在八道中明確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謂“正命’就是從事正當的職業。佛陀要求佛子在從事正命生活時,不能觸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對於佛弟子所從事的職業,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說: 營生之業者,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捨以求利。 造屋捨床臥,六種資生具。方便修眾具,安樂以存世。 如是修善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 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 在這段偈頌中,佛陀告訴佛弟子可以從事種田、經商、放牧、租房,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職業。從事這些正當的職業,再配以聰明的頭腦,辛勤的勞動,則財富會與日俱增。 佛陀反對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獲取利益。佛陀在《優婆塞戒經·受戒品》中說:“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打作。” 佛陀告誡從事經商的弟子,如果受持戒律,而不按照國家法律的要求交納國稅,或偷稅漏稅,將應當交納的國稅據為己有,都屬於犯戒,將會墮落。 有些職業不一定是國法所禁的,但依據佛法,卻是一種不正當的職業,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從事殺、盜、YIN、妄、酒等以解決生活的職業,如屠宰、漁獵,或被雇負責殺人,或制造殺生的器具等,是與殺有關的非法職業。又如專門從事偷盜或提供賣YIN處所,出售YIN穢書畫、或以詐騙為業,或從事釀酒,開設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從事的職業.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智度論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無盡的財富,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資格。 《大莊嚴論》: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告訴大家少欲不等於貧窮。不是一定要很窮,很苦、怎麼難過怎麼來,才是佛教。 但是佛教中講獲得財富的方法,和世間人的成功有所不同。我們看看世尊講,獲得財富的原因是什麼: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資生報。一者自行偷盜。二者勸他偷盜。三者贊歎偷盜。四者見盜歡喜。 有十件事情,能夠讓人得到少資生報,即種種財富資具缺少、貧窮的果報。一是自行偷盜、二是勸他偷盜、三是贊歎偷盜,四是見到偷盜十分歡喜。 這四條並不難懂。偷盜的果報就是貧窮,所謂偷盜,經典上有過解釋: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那就是本來是他人的東西、或者你知道認為這是別人的東西,這個東西還是有價值的,起了據為己有的心,並且實施行動,將其取走。這就是偷盜。另外偷盜還有不同的方式,不僅自己做是偷盜,讓他人、派遣他人偷盜都一樣。另外勸人偷盜、稱贊偷盜、見到偷盜心中歡喜,都是貧窮的因。 不偷盜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沒有一個偷盜者,越來越富有的。 五者於父母所。減撤生業。六者於賢聖所。侵奪資財。 對於父母減少生活上的供養,本來應該負擔的責任,卻不去履行。對於聖賢居所,侵奪其資產。這是貧窮的果報。 其實這個現象,我們很容易觀察出來。社幷會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對於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對於父母是盡力供養的。對父母不好,卻很富有的,不是沒有,很少。而且他的財富也很難能保持的住。 七者見他得利。心不歡喜。 見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歡喜、不高興。 這一點有些普遍性,我們經常是這樣的,別人賺錢了、獲得利益了、得到好處了。心理不平衡,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其實這個世界很公平,因為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貧窮的因,不脫離這個思維定式,想要富有有點困難。 為什麼別人得利,我們不高興呢?就是妒忌、嫉妒嘛。這個情緒很隱蔽的。不容易發現。需要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思維情緒。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式的面目出現。比如學佛了嘛,看到他人賺錢,說這個財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呢,將來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講的不錯,不過我們反觀自己,是否真的是這麼想?真的是視金錢如糞土?如果這筆錢擺在自己面前那態度還是如此嗎、心理真正的情緒是什麼?起心動念是騙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這個情緒習慣,是很難擺脫,每天隨時隨地,都可能處在這種狀態中。對我們的福德有極大的影響。 別人有了利益,我們要知道,一定是從前其有相應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報。這個是我們該替人高興的。 八者障他得利。為作留難。 對於他人獲利的事情,進行阻礙。 這個情況也是不少的,別人做某件事情會有利益,那麼用各種方式取阻止、阻礙他。給他設置困難。可以是一句話:賺這麼多錢,貪呢,沒良心。也可以是具體行動,就是不讓他那麼順。都屬於這個范圍。有這樣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這個種子是貧窮的種子,不會長出富有的果實的。 九者見他行施。無隨喜心。 見到他人布施,沒有隨喜心。或者說,見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興、不贊歎。 見到他人布施,無論是法布施、還是財布施,沒有隨喜的心,因為各種原因,覺得不高興。可能是不順自己的心,可能是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這是非常不好的。本來隨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積累福報的方法,如果我們沒有做,不僅喪失了大利,還種下了貧窮的果報。 只要法布施,講的是正見,財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藥槍炮之類,那麼我們都該隨喜贊歎。 十者見世饑馑。心不憐愍。而生歡喜。 見到世間有饑馑災禍,心中不憐憫,甚至歡喜。這是貧窮的因。幸災樂禍的心態是要不得的。這個有損福德。不厚道啊。 以是十業。得少資生報 因為這十件事情,會得到貧窮的果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資生報。一者自離偷盜。二者勸他不盜。三者贊歎不盜。四者見他不盜。心生歡喜。 那麼想要財富該怎麼做呢?把上面的幾點,反過來就可以。 同樣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財富的果報: 首先就是不偷盜、不勸人偷盜、不贊歎偷盜,見到他人不偷盜,而生歡喜心。 五者於父母所。供奉生業。六者於諸賢聖給施所須。 對於父母盡力供養、不要放棄自己的責任。這一點不僅這部經典,還有很多經典都說過,供養父母等同供佛,放著現成的在世之佛不供養,卻遠道去燒香磕頭,實在不算明智。對於聖賢僧眾,同樣要恭敬供養,解決其生活的困難。 七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八者見求利者。方便佐助。 這個其實也是老生常談,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不過實行起來需要自己去認真觀察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麼,這會得到什麼果報。佛教其實就是讓我們自覺覺他。那麼自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變。 《華嚴經菩賢行願品》中於貧窮者,令得伏藏。就是這樣的精神,我們雖然不能令得伏藏,但是幫助他人獲得財富卻是可以做的。這也是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九者見樂施者。心生忻悅。 見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悅,隨喜贊歎。無論法財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贊,就是獲得了富有的種子,這樣的事情因何不做。不做虧大了。當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見,財布施是善物。這才可以。 十者見世饑馑。心生憐愍。以是十業。得多資生報 見到世間的饑馑災禍,心生憐憫,不要幸災樂禍。 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較困難。沒有種子是出不來果實的。 有五種因緣,菩薩不會賜給你財富和地位 第一個,菩薩看到這個「有情」,他對於財富地位有重大的業障。這個重大業障有二個解釋:第一個他本身福報不夠,承當不起,你沒有那個福報,菩薩施給你也沒有用。你看目犍連尊者,明明拿飯菜給他母親吃,他母親因為沒有福報,她看到的飯菜是猛火,那有什麼用呢?所以你本身沒有福報,就算菩薩賜給你,你看到珍寶,你也是等於沒看到,因為你本身福報不夠。 第二個,你內心有種種的遮「障」,你有那個福報,但是你有「障」礙。怎麼說呢?你看到別人享受安樂的時候,你生起嫉妒,你破壞、或者去破壞別人的安樂,這個時候,你得到財富地位的時候有遮障,你要先忏悔。就是說,你本身對財富地位:第一個你缺乏福報,第二個你本身有遮障,所以菩薩不布施財物,因為縱使布施,你也得不到。第二個,「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說你有這個福報,你也沒有遮障,但是菩薩看到你得到財富地位,會障礙你修學善法,財富使令一個人放逸,你帶一點貧窮,你還會努力、很認命地去布施、持戒,積集資糧;你財富現前,你就被眼前的因緣所轉,所以富貴求道難,所以菩薩不布施是這樣的道理。 第三個,「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菩薩看到眾生生命當中,帶一點點缺乏、帶一點點痛苦,你容易厭離眼前的生死,而發起出世的道心,你會有道心修行,你不會被眼前的小花所迷惑。 第四個,「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說一個人要得到財富、地位,你就產生了驕奢之心,驕慢、奢侈,就廣造殺盜YIN妄的罪業。 第五個,「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哦,你的地位很高,掌握了權勢、掌握了財富,你就會做出對眾生很多損惱的因緣。「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所以菩薩看到眾生沒有斷惡修善的因緣,就不布施財位。 所以有時候我們向佛菩薩祈禱,有時候會靈驗、有時候不靈驗,就是這樣子。菩薩只有讓你有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因緣,才會靈驗。 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講到一個事情,在明朝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他說:有一個在家居士,他做生意、做買賣、做貿易,他跟一個地方官,類似現在的縣長,關系非常好,縣長處處地挺護他,他就廣做非法。廣做非法以後,這個縣長後來被調職了,換了一個新縣長,他的靠山沒有了,他害怕有人去檢舉他過去非法的事情。那怎麼辦呢?他想說:我應該去創造一個新的形象,讓人家以為我改過自新,放我一馬。他看到很多在家居士參加念佛共修,他也參加念佛共修,手上拿個念珠,穿上居士服,手上也撥動念珠,裝出一個修行人的樣子。他這樣子假裝修行,很多人就知道:哦,這某某人開始修行了。這個家裡面有什麼障礙、他兒子發高燒,請他持大悲水,持一持喝下去就好了;什麼事情請他加持,馬上就靈驗。 這個居士一想:我只是想要逃避被人家檢舉,假裝修行,結果就有效果;如果我真實修行,那是什麼意境?那不得了。好,我就真實修行。就真實地發心到寺廟出家了,這次玩真的。真實修行以後,他過去那些信徒還是來找他:師父啊!我們過去都是請你幫忙,現在還是請你幫忙。這個時候,他再為人家加持以後,沒有效果了。他就覺得很奇怪:我以前假裝修行的時候,這麼有感應;現在真實修行,怎麼沒有感應了呢?後來睡覺的時候,他的護法神就告訴他說:你以前假裝修行,內心邪曲,招感是邪惡的護法神,邪惡的護法神會對你做出非法的事情;你現在真實地修行,你正直,招感我們這些正直的護法神,我們正直的護法神,不跟你做這種事情。這種感應的事情,讓大家產生錯覺。感應的事情,當然有些事情是好的,你內心的感應,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感到歡喜、滿足,這種感應會增長信心的。如果說你去扭轉那些錯亂因果,哦,這個人做錯事了,他祈求你給他加持,他馬上感應了。我告訴你:你害了他。從今以後他對惡業更加不怕,你讓他產生一個沒有因果的觀念,等到一次算總帳的時候,那他會恨你:當初如果他因為種種的痛苦,他會知道警惕。 所以感應神通,為什麼有它的問題點?為什麼佛菩薩不強調?它很容易讓人家產生錯亂因果。我做錯事情怕啥!我的上師給我加持一下就好了。是不是!那這樣子的結果,以後業障現前的時候不得了,因為無慚無愧。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說,「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我們去看,這個層次越低的神越容易感應。你看世間上最容易感應的一定是民間宗教,還不是道教哦,我們台灣叫多神教,你跟鬼神是最容易感應的。你看基督教,就不太容易感應了,那是天人的境界。那到了佛菩薩的時候,更難感應,不是說沒有感應,就是說那種感應,你感覺不出來,那是心靈的感應。所以一個人愈容易感應,表示你感應的鬼神水准是很低的,那檔次很低的才會感應嘛。 結語: 有人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佛教主張華嚴富貴,為什麼又要講四大皆空、捨棄一切、離俗出家呢?其實這一點也不矛盾。這只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空和不空的辨證統一。禅宗在講修行時,常常強調空,說世間名利皆如過眼之煙雲,我們的身體為四大、或五蘊和合而成,是緣生法,無自性,因而是空的,以此來破除我執,放下一切,在修行的道路上勇猛精進,以期早證佛果。 我們必須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了生死並不等於不讓你生活,恰恰相反,我們應在了生死中學會生活。試想一想,不會生活的人怎能了生死?連人尚且做不好,怎能成佛作祖?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生活,使自己有一個強壯的身體,這是修行的根本。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我們就不可能專心致志地修行。試想一下,一個病魔纏身的人,想要專心致志地修行是多麼困難啊!為了借假修真,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必要的物質條件還是相當重要的。 事實上,有情眾生根本就離不開物質生活。因此《俱捨論》講:“經說世尊自悟一法,正覺正說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增一阿含經》亦雲:“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有食則存,無食則亡。”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佛教中還有不空的一面。如果我們為了強調空的一面,而否定了不空的一面,那麼,這種空是偏空、頑空,未能真正理解空之真谛。其結果必然會使人們誤以為佛教主張貧窮,終將導致極端——苦行。反之,如果我們片面強調不空的一面,拼命地去積聚財富,這只能導致另一極端——縱欲主義。佛陀在《初轉法輪經》中早就明確地指出,苦行和縱欲是兩個極端,對正常的修持是十分有害的,我們應該拋棄。正確的修行方法是中道——八正道。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空與不空之間的辨證關系。 真正的財富在哪裡? 在自己的心裡。我心裡生起智能,智能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滿足感,滿足感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慚愧心,慚愧心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我的財富。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在心外尋找財富,真正的財富,應該是內心源源不斷的能源。 財富乃是修財布施而得之果報,佛勸眾生廣種福田,即是修福。福田有三: “一恩田”,對於父母、師長、和尚、阿阇梨等,於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報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長養谷物,故稱“恩田”。 “二敬田”,對於佛、法、僧三寶恭敬供養,由恭敬而生無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稱“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貧困,則能得無量之福。因此,有財富要布施供養,種三種福田,福報則生生世世永遠享之不盡。縱然世界毀滅了,福報也不會毀滅。諸佛菩薩福報之大不可思議,原因就在此。 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種下的因將會長出相應的果來。一切的福田都在我們的心宅裡面。 “阿彌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量”。心量是無量的,智慧是無量的,德能是無量的,才藝是無量的,壽命是無量的,享樂是無量的,無一不是無量的。而且這些無量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向外求得的。 學佛人知道一生所作所為,就為了“修福與修慧”。釋迦牟尼佛一生福慧雙修,你一生也專做這兩件事,果報就無比殊勝。 福中有慧,慧中有福,叫中道。真正的福慧,決定是真誠心,有一絲毫欺騙眾生心,福慧都沒有了。今後用真誠心對待一切眾生,立刻就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你這個真心、真誠。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苦,一個惡念都不生,來生就有大福報。這一生晚年福報亦會現前,你修積的太多、太厚,不等來生受福,這一生就現前。福決定是從善心、善行修積來的,要深信不疑。業障忏除後,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善不修不能成就真實福慧。 重要的不是你所買到的,而是你所創造的。重要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價值。 重要的不是你學到的,而是你傳授的。 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憐憫、勇敢和犧牲之行為能夠使人充實,讓人強大或是能夠激勵他人,讓他們以你為榜樣。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性格。 重要的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在你離開時,有多少人感到這是永久的損失。 重要的不是你的記憶,而是愛你的人的記憶。 重要的是你為人所懷念的時間有多長,重要的是誰在懷念你,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要懷念你。 福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德來自一顆懂得寬容的心 智來自一顆懂得謙遜的心樂來自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天地之氣 暖則生 寒則殺 故性氣清冷者 受享亦涼薄 惟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仁慈博愛者心胸寬闊,故能福祿豐厚且悠長,對諸事情都表現出寬宏大度的氣魄;淺薄無知者心胸狹窄,故福祿微薄而且短淺,對諸事皆現短視近利的樣子。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 水滴雖微凡福充滿 回向: “願我同諸法界眾,速息嗔毒好殺心,大慈悲心速增上,永戒害殺惱眾事,於諸放生之善法,及余一切無畏施,精勤奉行不退失。 願我同諸法界眾,速息悭吝貪求心,永戒偷盜不予取,願我常以淨資財,孝養父母尊長所,歡喜勤供佛法僧,一切善妙勝福田,或施貧窮悲苦眾,令其速得資財豐。 佛陀告誡: 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 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 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丑名惡聲,流聞天下; 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 一者諸有所求,辄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 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 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游行經》 佛說:「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菩薩摩诃薩無有不正求財而行布施! ----《大寶積經》 《心地觀經.厭捨品》將財富四分法為: 一、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 二、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 三、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 四、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正命有二: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怠心於人。是為世間正命。 ----《阿那律八念經》 《六字大明咒經》雲:「何人若誦若作意「唵 嘛呢 呗美 吽」之明咒,能避免一切疾病之損害,並能從中獲得解脫,清淨一切業障,獲得長壽,且受用財富增上。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如眾生誦持大悲神咒,不生諸佛國者,不得無量三昧辨才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誓不成正覺,惟除不善及不至誠。」持誦大悲咒功德廣大無邊,能得安樂,除一切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所有財寶無他劫奪,意欲所求皆悉稱遂。 在《准提陀羅尼經》中記載,准提菩薩又稱為「七俱胝佛母」,佛陀為了悲念未來的薄福惡業眾生,宣說過去七俱脈佛所說的准提咒。修學准提咒並沒有任何特殊限制,此神咒最適合在家修行。(准提咒廣為中國、日本的佛教信徒所持誦,其咒語功德威力不可思議,在很多經典中也都有記載准提咒的廣大功德。准提菩薩能守護眾生離於一切災障,持誦者可祈求聰明智慧辯論勝利、夫婦相互敬愛、使他人生起敬愛、增進人際關系、求得子嗣、延長壽命、治療疾病,滅除罪業、祈求降雨、脫離拘禁,遠離惡鬼惡賊之難,所有資具隨意充足、所生之處豐饒財寶...種種的祈願,無不滿足。若人貧苦所逼,每十齋日常誦此咒,能令現世所求如意。) 1.佛言:「居士子!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雲何為六? 一、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 二、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 三、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 四、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 五、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六、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 2.居士子!人博戲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若人種種戲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 一者、負則生怨;二者、失則生恥; 三者、負則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懷喜; 五者、使宗親懷憂;六者、在眾所說人不信用。 3.居士子!人非時行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人非時行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 一者、不自護;二者、不護財物;三者、不護妻子; 四者、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為人所謗。 4.居士子!人飲酒放逸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 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諸斗诤; 四者、隱藏發露;五者、不稱不護;六者、滅慧生癡。 5.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不經營作事,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 一者、親近賊;二者、親近欺诳;三者、親近狂醉; 四者、親近放恣;五者、逐會嬉戲;六者、以此為親友,以此為伴侶。 6.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若人喜伎樂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 一者、喜聞歌;二者、喜見舞;三者、喜往作樂; 四者、喜見弄鈴;五者、喜拍兩手;六者、喜大聚會。 7.居士子!若人懶惰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若有懶惰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 一者、大早不作業,二者、大晚不作業,三者、大寒不作業; 四者、大熱不作業,五者、大飽不作業,六者、大饑不作業。 ◎雲何迅速累積功德?《增壹阿含經》 1.世尊告曰:「雲何得增益功德?增益有七事。其福不可稱量,亦復無人能算計此者。雲何為七? 一、善男子、善女人起僧伽藍處,於中興立者,此福不可計。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持床座施彼僧伽藍者及與比丘僧。 三、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食施彼比丘僧。 四、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遮雨衣給施比丘僧者。 五、若族姓子、女若以藥施比丘僧者。 六、若善男子、善女人曠野作好井者。 七、若善男子、善女人近道作捨,使當來過去得止宿者。是謂七功德之法其福不可量。 2.若行、若坐,正使命終,其福隨後,如影隨形,其德不可稱計,言當有爾許之福,亦如大海水不可升斗量之,言當有爾許之水。此七功德亦復如是,其福不可稱限。是故善男子、善女人當求方便,成辦七功德。如是當作是學!」 ◎法語選粹 1.如是善修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雜阿含經》 2.佛言:「正使是善男子過去曾作無量諸罪種種惡業,是諸罪報頭痛則除,或被輕易,或形狀丑陋,衣服不足,飲食麁踈,求財不利,生貧賤家及邪見家,或遭王難及余種種人間苦報,現世輕受。斯由護法功德力故。」《大般泥洹經》 3.菩薩不以邪命求財而行布施;不逼眾生,強求他物,轉以施人。《無盡意菩薩品》 4.賊劫他人財,所獲非己有,念當不惜命,失財更遭厄。《修行道地經》 5.雲何菩薩離非法財?不以輕稱小斗欺诳於人,不以詐親及諸欺罔而求財物。 6.雲何菩薩離不淨財?菩薩若於塔物相關法物、相關僧物,非隨喜者悉不受用。 7.雲何菩薩不戀財利? 一、菩薩摩诃薩若得財物不作我所,不謂是財,不作積聚,於時節中回施之者,供養父母及諸親識、諸眷屬等。 二、得此財時不生染著,不得財時亦不周慞亦不渴仰。 三、於施主邊不起惡心,不取過失。 四、於如法財,與眾共得。佛所稱歎,菩薩大士所不譏嫌,天神光揚,同學歡喜。以此財物知足而住。《寶雲經》 ◎不用金錢的布施《雜寶藏經》 1.佛說:「施捨金錢、物質,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種。即使不用錢,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一、和顏施:和顏悅色地對待眾生,這是布施。 二、言施:對有情說鼓勵、勸戒、有意義的話,這是布施。 三、心施:體貼眾生的心,出於慈悲的發心,這是布施。 四、眼施:用慈愛、溫暖的眼神看一切眾生,這是布施。 五、身施:身體力行幫助一切有情,這是布施。 寬容和忍耐的人,將可得到朋友、財產、名譽和長久的安樂。 財富會毀滅愚笨的人,但不能毀滅想斷除煩惱的人;當愚笨的人渴愛財富時,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時也損了別人。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從今天開始,一個人應當努力改進他的心智,因為我們從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亡。佛經上說,世間的財富是五家所共有——水災、火災、盜匪、惡王、不肖子孫。縱使錢賺得再多,也無法預料無常意外何時會發生。 不背誦是讀經的污垢;不勤勉是持家的污垢;懶惰是皮膚的污垢;放蕩是啟發心智者的污垢。 工作努力、精勤不懈,不怕危難的人,會有好報。 《五福德經》雲:“說法之人因何大富,饒財多寶?因前世說法時,上語中語下語,其義悉備,歸於無為。盜竊之人,聞經即止不盜,便能慷慨施與。以是故得大富。” 所以能勸人戒盜布施,勸者與受勸者必得大富。志求財富者應當奉行並廣宣這本《財富寶要》中的理法,或翻印流通贈送,則貧業速淨,富貴疾至矣!書中義理廣受奉行之日,必是仁人富豪輩出之時。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