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安老教育與臨終關懷教育


 2015/12/12    熱度:2045    下載DOC文檔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談安老教育

  一個人應如何安排老年的生活,印光法師也有詳細的開示,在文鈔續編《示周余志蓮女居士法語》中說:“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除念佛外,別無一事掛牽。”“現在雖很強健,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著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钏、耳環、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赈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旁,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子孫,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干干淨淨。”其精神含有孔子所說的“老之時,戒之在得”。也就是說老年人不要貪戀財產等身外之物,要注重精神上解脫和歸宿。印光法師對老年人一般勸他們把家事、兒孫的事置之度外,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例如《致戚友卿先生書》(續編卷上)中說:“汝已七十,來日無多。當認真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凡家中家計,並兒孫之事,皆當置之度外。譬如我於六十後就死了,那兒孫還不是一樣做人。我今只管念佛了生死,他們既不能替我了生死,我豈可因他們誤我的大事。能如此設想,自然就會一心念佛了。”他跟好友高鶴年居士說:“惜有限之精神,辦末後之事業。其老年人之第一要緊著子也。”(三編卷一復高鶴年居士書二)

  印光大師看臨終關懷教育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儒家文化有諱言死的傾向。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討論死亡問題。佛教以了脫分段生死為修行的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佛教從不諱言死,毋寧說佛教把死作為要解決的問題和修行的動力。臨終助念,幫助念佛人或者亡靈往生淨土是淨土宗的特色。印光法師十分重視對弟子進行臨終助念的教育,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是臨終關懷教育。

  他總結歷代淨土宗的臨終助念經驗,撰寫《臨終三大要》(續編卷下),他指導弟子李圓淨編輯了《饬終津梁》一書,專門闡述臨終助念方法、注意事項、助念團章程以及助念往生案例。臨終助念的目的是讓臨終的人減少身體痛苦,減少精神障礙,樹立對阿彌陀佛的信仰,順利往生。

  印光法師在《臨終三大要》中首先指出要重視和面對死亡問題。他說:“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接著指出:“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臨終助念的三大要點包括: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第一要是通過開導安慰,讓臨終的人放下牽掛,生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這是往生與否的關鍵。第二要是通過換班助念,在行上幫助臨終的人心在阿彌陀佛聖號上面。第三要非常重要。世俗不明白人雖然斷氣,但在身體冷透之前,神識還沒有離開肉體,往往急急忙忙地為死者擦洗身體,更換衣服,以及哭泣。這會給亡靈造成極大的痛苦,如果產生嗔恨心,就可能墮落惡道。

  因此按照佛教的規矩,正確的做法是:斷氣之後,不要碰觸和搬動遺體,繼續念佛助念24小時以上,如有必要,再擦洗身體和更換衣服。那有人會問,身體冷了,關節僵硬,不好換衣服怎麼辦?其實不必擔心這個問題。根據大量的助念實踐證明,如法助念的死者,一般會身體會保持柔軟狀態。就算關節僵硬了,也好解決。用熱毛巾敷一下,就會變軟,不影響換衣服。中國是一個老齡化的大國,佛教淨土宗通過臨終助念,減少臨終的痛苦,應該是值得效仿和推廣的做法。

  做好臨終助念的前提是平時對家屬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和訓練,否則到有人臨終時,很容易由於不明利害關系或者情感牽連而導致搬動一體和哭泣等刺激臨終人精神的情況。

  印光法師在《一函遍復》(續編卷上)中說:“念佛之人,當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非預為眷屬說臨終助念,及瞎張羅,並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於父母,實有益於現生眷屬,後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如是。詳看饬終津梁,自知。”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