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遺教經講記(七)


 2015/12/26    熱度:1128    下載DOC文檔    

  二多食苦對治

  這裡要明確所對治的是飲食過量的苦。它會增長煩惱業障,會障礙三昧,所以要認真對治。

  如何對治?方法是觀察飲食過量的過患。以前沒有修道,生活都是在迷亂當中,修行之後要懂得哪些生活方式和修道不相應。要檢點出來,一一改正。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放任煩惱而生活,那是修不好道的。

  要檢查自己身上有沒有過量飲食的毛病?平時有沒有做到了理智地把握飲食,不毀壞自他的善法、不妨礙道業嗎?世間人沒有求道的心,飲食上亂來,因為他是以煩惱為主,做的是縱欲、任性的事;修道人不能跟俗人一樣,要以道為重,所以凡是妨害道業的事都要遮止,凡是有利修道的事都要實行,在飲食上也不例。

  也許大家從沒想過多食有什麼苦、會怎麼嚴重地障道,因此也從來沒有“要對治過量飲食”的心。現在要調整過來,首先要用智慧觀察到多食的過患,然後要能發起對治過量飲食的心,之後要讓每頓飲食都只成為成就三昧的順緣,而不成為違緣。

  觀察有三點:第一、是觀察到飲食是服藥,是為對治饑渴、維持生存而服用,因此過量食是不合理的;第二、觀察到過量飲食會毀壞自他的善心,因此不合理;第三、是認識到過量飲食會失壞道業,因此不合理。真正以智慧認識到了這三點,飲食的觀念和行為就會開始轉變。

  第一觀:服藥治饑渴、好惡平等觀。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首先要了解自己身上有饑渴的病。觀察自身:每天都要吃幾頓飯,到時間不吃,饑渴的病就會發作。逐漸地餓下去,身體會越來越虛弱乏力。餓過七天無法支撐,就會死掉。這樣就清楚,自己是有饑渴的病。對治饑渴的藥就是飲食。如果能在時間和量上保證好,這一天不會發饑渴的病,也就能維持良好的身心用於修道,所以要把飲食當做服藥。

  接著要想:既然飲食是藥,就應當定時定量地服用,這樣才對身體有好處;如果不以理智把握,非時、非量、不相宜地亂吃,那只會損壞自己的身心。比如病人如果因為藥味苦澀,就減少藥量,那以藥量不足,會不利於治病;如果因為藥好吃就多服,也一定損傷身體。藥本身是毒,能治病才叫做藥,如果服得過量、不足、或不合適,也就成毒了。飲食也是如此。剛才講了,身體饑渴的病要用飲食來治,但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維持一天身體正常運行的飲食,也各有自己合適的量。如果沒達到量,身體的能量不夠,那就氣力虛弱,妨礙修道;如果超過這個量也會成病。比如身體只需要這麼多,結果多出了20%,那這多余的20%就成了負擔、成了廢料,它在身體中儲存,需要很大的能量去消化它。這樣也會損傷身體。

  以上這些道理能想清楚,這第一種觀就能做得來。每次受用飲食時就會想:我現在進餐是服藥,目的是治饑渴的病,讓今天身體有精力修道。我不能因為藥好吃,就生貪心多吃;藥不好吃,就生嗔恚少吃。這樣以理智把握住自己的心。如果正念的力量大,就能克制住貪欲。不管有什麼飲食來,都能不增不減地受取,而不妨礙修道。即使有滿桌的美味,也都能控制好自己,不過量地吃。

  這很重要,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一生幾萬天裡不因為飲食而障礙修行。如果沒有控制好,每天都有可能因為飲食味道的好壞而過量或少量,造成很多修道的障礙。

  自己也能反省到:常常因為食物味道好就無節制地亂吃,吃完發現已經上當!享受只是舌頭舔舔,過去就都沒有了。造成的損失是幾個小時或半天都浪費掉了,非常可惜!自己也後悔。這樣讓自己落在昏沉、懈怠當中,打坐打不好,覺得這一天很亂,就是因為身體給搞亂了。

  這方面一定要好好觀察,直到心裡認同了“過量飲食有很大過患”。這樣讓觀念上轉過來,然後在自己身上對治過量飲食!

  第二觀:不損自他觀。

  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這是講多食會毀壞自他的善心,所以要禁止。

  要學蜜蜂,蜜蜂采花時只取花的味塵,不損傷到花的色香。這是比喻修道人理智地把握飲食:只受取身體所需的能量,不會以貪心多求而毀壞自他的善法(“自”是指三昧善法;“他”是指施主的善心)。

  這要知道,過量飲食會使身體負擔過重,導致困乏、昏沉、睡眠。再打坐,效果就很不好。飲食調理好了,身體能量充足,一坐下去會很相應,也容易得定。飲食不當,即使昨天坐得很好,能夠得定,但今天貪飲食吃得過量,結果坐得一點不好,妄想、雜念、昏沉一大堆。所以,為了保護三昧善法,就不能過量飲食。其次每天應時應量這麼吃,不壞施主的善根。如果過分地享用,貪得無厭,這會使施主生厭倦的心,失壞他的善根。

  有智慧的修道人,每天要像那只小蜜蜂,飲食來了,只理智地吸取所需的能量,之後一整天不障礙修法,反而增長善法。這樣施主也歡喜做供養,他對你有信心,不會失壞善心,就真正種了福德。

  每天都要把飯吃好,吃得平等,不生貪嗔;吃得應時應量。這樣吃好了,飲食就成了為修道充電加油,不但不會損壞三昧善法,還能增上三昧善法。

  第三觀:知量知時觀。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有智慧的人會做出理智的權衡。做什麼事不是盲目地只隨煩惱去做,而是用智慧來權衡:我受用飲食以多少為合適,不會壞我的道業。不是像貪心鬼一樣毫無理智地去受用。吃得過量不好,吃得不適宜也不好,吃少了也不好。而且這個時代,還要觀察:食物有沒有毒,這非常關鍵!有毒的食品不能亂吃,這方面對身心也有很大影響。它有很多添加劑、毒素會損壞身體的內髒;對人的心態,有些會增長貪欲,有些會增長嗔恚等等,心、物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作為有智慧的人也要衡量。

  比如一頭牛,如果只能馱200斤,就不能讓它馱300斤,不然牛支撐不住,就會垮掉;如果剛好合適,它就能長期穩定地負載。所以說“過猶不及”。

  另一方面是指受取施主供養的時候,自己要心裡衡量:我有多少福德?能消受多少?要懂得如果受用過分了,自己的道就會敗壞。

  很多人不知道這件事,因為受取供養過多而障礙修行。即使修行有點功德也會因此退失,如果沒什麼功德,那更是負債累累,將來還債就很艱難!所以要防止過分享用而虧損道業。

  因果上的加減乘除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如果自己德行不全,還過分地受用信施,那福德的賬上就會出現嚴重虧損,也就修不上去,已有的道也會失壞!要看:自己是一頭什麼樣的牛?如果是很健壯的牛,可以背300斤,但背400斤也受不了,會垮掉。如果力量弱小只能背200斤,就不能去背300斤。每個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福報有多大、德行有多少。如果德行不全,還過分享受,那自己的道就會很快敗壞。

  這樣就知道,過分的飲食肯定對自己不利,它會使自己負擔更重。如果少欲知足,享用少,修的善行、做的福德又很多,那修道就有本錢,就能順利地修上去,每天向上走的力量也就大了。

  這樣衡量就可以認定:過量飲食是有很大過患!然後就應當設法對治。

  如果以前飲食味道好就吃很多,毫無顧忌;飲食味道差,就干脆不吃。或者經常亂吃各種有毒零食,那現在都要努力對治。

  如果自己不求解脫,只圖現前享樂,至於來世怎麼輪回、怎麼墮惡趣都在所不計,那當然不必這樣要求。但如果想一生幾十年裡成就定慧功德,開悟成道,那就要在飲食等的心態、行為上嚴格要求自己!凡是妨礙解脫道、妨礙成就戒定慧的事,都要禁止不做。這樣才能保證每天都非常順利地投入解脫道的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要這樣以理智的觀察抉擇來決定飲食的取捨。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先要知道所對治的苦和對治的目的。心裡懶惰而懈怠,身體悶重而睡眠,這兩者合成一苦,就是所對治。

  為什麼要對治呢?因為如果存在懈怠、睡眠,就直接障礙精進;而沒有一心精進修法,就無法得定;沒有得定,就生不了無漏智慧。以懈怠睡眠就使得身心疲軟、悶重、昏沉,處在這個狀況就障礙定慧,使定慧不能生起。

  要求得這一生解脫,這是很艱巨的任務!要憑短暫的一生成就定慧,斷除煩惱,那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二六時中念念在道。只有持續精進,才能成就三昧;而一心住在定中,才能發無漏慧;也才能斷煩惱超出生死。否則每天在懈怠睡眠裡虛度時光,心處在迷亂中,就生不起定慧。古代修道成就的人,開悟之前都是晝夜精進用功,開悟之後更是念念住在道上。所以一定只有對治懈怠睡眠,才能使道業升進。

  睡眠從三種事生起:一、從飲食生起,就是以飲食過度導致身體困乏而睡眠;二、從時節所生,就是欲界的人到了天黑就自然要睡覺;三、從內心所生,就是心裡有各種煩惱,有時是懈怠懶散就睡覺了,有時感覺今天心情不好,就蒙著被子睡了等等。

  以下經文分成兩段,前一段是以精進力對治從飲食和時間所起的睡眠;後一段是修觀察對治和淨戒對治,來消除從內心所起的睡眠。

  (一)對治從飲食和時間所起的睡眠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佛教誡我們要發起珍惜人身的心,以精進力來對治從飲食、時節所起的睡眠。

  白天對治飲食所起的睡眠。比如中午吃多了就要睡覺。這樣的話,要以正念提醒自己:白天這麼好的時光,我一定要精勤修法,不讓時間空過!有這樣的道心抓住自己的心,就不會亂搞吃的,一直心裡提著:“大好的時光不能空過,我要注意飲食,不能亂吃,吃多了會困倦睡眠,浪費許多時間”,這樣就會把握得住。

  就像學生覺得“求學的幾年時間特別寶貴,不能空過”,有這一念心就不會去搞吃喝玩樂,這一念善心會攝持住他的身心,投入到具大義的學習中。那我們是求出世解脫的人、發無上心的人,應該比他更有道心!一想到:人生光陰有幾?一寸時光一寸命光!現在極難得的修法機會,不能浪費在無意義的睡眠中。這樣就會控制飲食,不會放縱多吃。吃多了不是打盹就是傻傻地坐著,一下子就浪費掉好幾小時。

  如果是真正有道心的人,他的做法跟別人就不一樣,別人到這時候剎不住車,沒有原則,就是因為道心不強。如果境緣比較好,也許不出問題。但來了幾個惡友,說今天要大吃一頓,自己把握不住就混進去了,然後左吃右吃,吃了三個小時!這樣就是荒廢人生!

  實際上,我們對荒廢人生、放縱煩惱的事要感到羞恥才好。有羞恥就不會做這種事,有羞恥就念念在道上。大家有沒有這份心?有這份心,就會晝夜勤心修道,不願把寶貴的光陰用在造輪回的業上,做增長煩惱、無明、業障的事上。

  不但白天,夜晚也想:這夜晚的時間這麼寶貴,初夜、後夜我也要修法,不讓它放過。有了這種想,怎麼會去看電視?連中夜都要誦經來度過,不要以睡眠因緣,讓這一生空過而無所成就。這就是極其珍惜暇滿人身,分分秒秒都用來修法行善。

  比如西藏金厄瓦格西,一生持不動佛心咒九億遍。他是常常想起人身難得,以珍惜人生的善心攝持,晝夜都用在修法上。在這些修行人心目中,時間比萬兩黃金還寶貴,他不願意浪費在睡眠上,更不用說閒談、散亂、享受世間五欲,絕不會像今天的人把大量時間都花在看電視、歌舞娛樂、運動,或者在網上到處搜尋。

  “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這句話要牢記在心。要一想起佛的教導,就提醒自己:不能以睡眠讓這一生空過,一無所得!更近地說,不能以睡眠讓今天空過,一無所得。

  (二)對治從內心所起的睡眠分二:1、觀察對治;2、淨戒對治。

  1、觀察對治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前一句是以念無常來對治懈怠睡眠。

  要觀察自己的生命並不是常住的法,這一期人身只是因緣的暫時顯現。生在人間,又得到暇滿身,修法內外的順緣都很具足,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但這只是因緣所生法。因緣生的這些剎那,用好了,就算成辦了大義;沒用好,也就一無所得地空過了。

  這裡講:要常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從細無常上講,指器情世間念念生滅,包括我們的身心只是因緣所生法,不住第二剎那。

  有句話叫“緣生可貴”,因緣生的法很可貴,你一懈怠就過去啦!如果你對剎那無常有深刻的體認,知道每剎那住在道上才有意義,不住在道上就是空過,有每剎那都珍重不空過的心,精進就會貫徹在一切時中。

  今生這一期的暇滿是過去累世修集善根的果報,每個剎那都是因緣一現,都要珍重。

  能這樣念剎那無常,就可以把自己的心晝夜攝持在道上。絕不會去看電視、逛街、閒聊、打游戲、看小說、看報紙,或者做任何與道無關的事。一想起心思放到裡面,會浪費掉幾個小時,就不肯那樣去做。不但這樣,連吃飯都想“我要住在法上”,上廁所也是這樣,坐車也是這樣。常常想到人身極其寶貴,虛度了實在可惜!這一生只有有限的天數,一段一段過去就一段一段地消失。一段一段用好了,才能有所成就;一段一段虛度了,就什麼成就也沒有。

  這樣,就要時刻提醒自己:因緣所生的這一個個剎那,用好了就有意義;沒用好就是完全錯過了。一個小時是好多剎那!如果浪費在看電視上,那就太可惜、太愚癡了!就是用金盆裝大便!這一個小時所做的事就是往心裡裝很多雜染的念頭、裝很多生死業力,要感覺這樣做很愚癡!有這份心,就會念念用在道上。

  或者就一期生滅無常來說,那你想:我今生得到的這一期寶貴人生,如果不用來修道,馬上一生就過去了,有為法都是因緣一盡就沒有了,再不會顯現第二次。目前因緣這麼好,有這段寶貴的時光可以修道,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不然一旦錯過就再沒有了,然後會落在很不好的因緣中,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這樣要常念人生短暫,無常來得特別快;進一步想到死期不定,有可能今天就會死,所以今天一定要好好把握。像這樣心裡一想到無常,就不願意浪費時間,就會想要趁今生有這個機會,早求得定慧,早度出生死。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是觀察我們自己身上有很大的隱患,而發起警惕的心——我不能睡眠昏迷,一定要常常警覺,因為我心上有煩惱的敵人!

  在我的識田裡八萬四千煩惱沒有根除,現在只是沒遇到因緣,煩惱沒起來,一遇因緣它就會發動。煩惱賊一發動,就會壞我的法身慧命,比冤家傷害我的肉身還可怕!我怎麼能安然睡眠不自覺醒呢?

  集谛真正思維好了,會覺得煩惱可怕。如果有怖畏煩惱的心,心會時時警惕。因為畏懼生死,就不敢隨便懈怠,自己知道一失去覺照,煩惱就會紛紛起來,那是很可怕的。如果能防煩惱賊如防冤家,那就會晝夜六時常常警惕。

  2、淨戒對治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淨戒對治,是一想起煩惱在心裡睡覺。不徹底根除的話,它一發動就會讓我陷在生死當中。所以要早日用持戒的鉤子把它鉤出去。心中的毒蛇摒除出去,才可以安然睡眠。意思是:意識到自己心裡睡著八萬四千條煩惱毒蛇,有一種一發動就讓自己入生死,而不得解脫(比如一念嗔心起,就造下謗大德、謗正法的業,就會長劫墮落地獄。以貪心生起,就會破戒墮地獄。或者以損壞三寶物,要做牛做馬償還)。所以要晝夜執持淨戒來對治。

  這又有三層,首先以木叉戒防住身口,身體不造殺、盜、YIN的惡業,口不說绮語、妄語、兩舌、惡口等。為了防止毒蛇發動而損傷自己的慧命,自己心裡會有第一個強烈的願心——一定要守好木叉戒,盡量讓身和口不造惡。

  這樣的話,外在身口的業是控制好了,裡面的心還控制不住。所以還要修第二個“定共戒”,就是修寂止。修成了寂止,就能完全控制住煩惱。控制住了不發起,就是得了“定共戒”(安住在定中,定和戒在一起,叫“定共戒”)。

  這還沒徹底,還要成就第三個“道共戒”,就是見道證得無漏慧。到這時才以持戒的鉤子把心裡的毒蛇鉤出心外了。毒蛇已出,就能安然睡眠。

  再看經文“不出而眠,是無慚人”:在煩惱毒蛇還沒有鉤出去時,自己竟然若無其事地安然而睡,那就是無慚愧的人。因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靈知,叫做無慚;因為不知道羞恥自己的過失,叫做無愧。或者不希求作聖賢,叫無慚;不恥卑下,叫無愧。

  古代大修行人都有大慚愧心,在意識到自己散亂在世間法上時,會非常羞愧!以前多次講過:宏智禅師一次和別人征诘公案時,失聲大笑。他師父罵他:你這一聲失去多少好事?(因為這時心已經不在道上。)宏智禅師就向師父磕頭,以後再不敢輕忽!但我們沒這份心,我們善根薄。即使放縱自己造惡,也絲毫不臉紅。這樣才導致不斷落在非法中,夾雜很多生死因緣,使道業難以成就。

  宋朝慈明禅師和幾位道友結伴參訪汾陽禅師。當時是嚴寒的冬天,河東的氣候非常寒冷。大家都害怕寒苦,只有慈明志在道業,晝夜不懈怠。當夜深昏昏欲睡時,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難過地說:“古人為生死廢寢忘食,我是什麼樣的人!竟然這樣放逸。生無益於當時,死無聞於後世,我是自暴自棄呀!”後來慈明禅師得到了大成就。

  又有一位哲侍者,睡覺以圓木做枕頭。稍微睡一下,因為枕頭轉動,他就醒來再安坐,天天如此。有人說:“你用心太過度了。”他回答:“我對般若的緣分薄。如果不這樣,恐怕被妄習所牽。”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

  披上慚恥的衣服,在一切莊嚴裡中第一莊嚴。戒定慧都能莊嚴法身,但只有慚恥才會學習,所以慚恥是第一莊嚴。

  比如有慚愧心的人,想到歷代聖賢和自己是一樣的人,他們能修持得到大成就,而自己現在還滿身煩惱、業障,為什麼還讓自己放縱煩惱、造惡業呢?這樣有羞恥心,就不會做非法的事,一定會晝夜精進行善。

  由於晝夜精進,就能成就戒定慧,速得道果,因此慚恥是第一莊嚴。有了慚恥,戒定慧都會生出。

  慚恥又像鐵鉤一樣會把人的心鉤住,不做任何非法的事;如果心裡沒有慚恥,就還會去做。慚愧心很強的人,稍微做了浪費時間的事,就自己會痛心悔過。我們以前講過伊庵禅師的事。他一到晚上就痛哭流涕:今天又這麼空過!不知來日功夫如何?他對自己虛度人生感覺很羞恥,所以一生沒和別人交談過一句。像這樣有慚愧心,就能制止非法,會像鐵鉤一樣控制住心,不會亂做。

  像這樣就知道,有慚愧才有戒定慧的功德莊嚴、才能制止一切身口意的惡行,所以慚愧是殊勝莊嚴。正因為是殊勝莊嚴,所以要常常懷有慚恥,不能一刻捨離。

  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

  這是從反面說:假使遠離了慚愧羞恥,就會失諸功德。意思是:沒有慚恥之心,就不能持戒;戒不清淨,就無法得定;定不成就,也無從發起無漏智慧。這樣,戒定慧一無所有,世出世間的功德從何而生呢?因此說“失諸功德”。

  慚愧心是希求作聖賢的心、羞恥造惡的心。發現自己沒有安住在道上,竟然在煩惱和惡業裡打轉,自己會感覺羞恥!自己本是自性天真佛卻淪為凡夫,比起諸佛菩薩相差極遠!有這樣的慚愧之心,就會晝夜精進修行。

  不羞愧自己的過失,不求上進,叫做無慚無愧。以前怎麼做下劣行為,現在依然如故;自己身上不具的功德也不希求修證。這樣墮在不思上進、因循苟且的狀態中,就不會認真持戒,遠離以往的惡心、惡語、惡行。不能持戒止息身口意惡,就無法安住一緣而得定。不能得定,就不可能發起無漏智慧。這樣就任何殊勝功德都不可能成就。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所以有慚愧,就一切善法都會生起。因為有羞恥過惡的心,就一定會改過;因為有求作聖賢的心,就一定會勤修。而無慚無愧,就會安於惡劣的行為、安於鄙劣的境界。這樣就跟禽獸沒有兩樣了。

  禽獸的善心被埋沒,不羞恥過惡,不發奮上進。而人有羞恥心,不甘心被煩惱和惡業埋沒,就會發奮改過,就可以作聖賢。人和禽獸的差別就在這點上。《涅槃經》說:“無慚愧者,不名為人”。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遗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