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 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 師父:這個說到輪回根本。 「於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 便度諸眾生。」 師父:回入塵勞就是那句話「乘願再來」,他已經出離輪回,再入輪回度眾生。 「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 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師父:這裡提出問題,大家把它記下來。以下佛答復他的問題,我們開始修學。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 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 師父:「慧目」,我提醒大家,慧目者,不見一切法。經上說,慧目不見有為法, 不見無為法,不見一切法,叫慧目。實在說,有第一義的意思。 「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 師父:這已經說出來了,慧目所見的是諸法實相。 「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 聽。」 師父:以下是佛所說的。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 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 。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 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它的文意是,一切眾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是一段,下面「復生地獄餓鬼 」是惡道了。它意思是不是說,以YIN欲而正性命?愛著是六道的根本,是吧 ?三塗也有它的因緣,我們修學到畜生、地獄、餓鬼。現在大家看文,你就 用二谛的原則去分析,鍛煉自己,用二谛可以把這個文分析清。「一切眾生 從無始際」,無始是什麼?是不是第一義啊?「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這有兩個法,按照楞伽說的三性三無性,由有種種恩愛貪欲,這好象是 遍計執吧?這個文裡頭沒有講依他起,講遍計執。 你再分析下面的文,你要是懂得二谛理的話,去分析。熟了以後呢,你不相 信試試,用二谛分析開了,用三谛分析也通,一谛也通,那你再講,深度就 不同了。 人家問你,你讀過圓覺經沒有?我讀過了,讀過了還是瞎子。他有一種道理 ,不在文上,不離文字,不是文字,你只求那個道理。你得到道理以後,這 本圓覺經你燒掉都沒有關系,道理燒不掉嘛!大家要大發慈悲心,我們吃十 方的飯,把什麼東西交給眾生呢?把這個道理交給眾生,絕不是文字相,文 字相眾生自己就會看。 乘師:彌勒菩薩請法,使末世眾生能悟如來無上知見。前面提了幾個問題,「世尊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因為眾 生無始劫來無明虛妄造業,所以輪回,什麼是輪回根本呢?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於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 化方便度諸眾生。」 今天先修學第一個問題。「善男子」,以下佛回答。「一切眾生從無始際。 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第一義空不可說,本來一切法清淨不可得 ,為什麼我們眾生會執著?於一切法當中,不了解緣起性空,落入遍計執, 所以以下就講到遍計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生死輪回的根本是什麼?就是 愛跟貪欲。 第二個問題。「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先提出四生,皆 因YIN欲而正性命。以下分別解說,「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 性。」這邊講到愛是怎麼來的?就是「由有諸欲」,諸欲就是講根對塵起貪 著,所以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因為愛能潤生,這裡提到十 二因緣,生死流轉,無明起行,才有識名色六入乃至於流轉生死。這邊是講 到愛欲為因,愛命為果,就是因果的關系。下面「由於欲境」一直到「是故 復生地獄餓鬼」,我們為什麼會六道輪回?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緣起性空的 道理,就對順境起貪著,對逆境起瞋心,所以造種種惡業,「境背愛心而生 憎嫉造種種業」,身口意造業,身業起殺盜YIN,口業起惡口、妄語、绮語、 兩舌,意業起貪瞋癡。由於貪瞋癡,造諸惡業,所以六道輪回。這裡主要是 說為什麼會有輪回呢?因為恩愛貪欲,所以要除五欲五蓋,以谛理修學,這 樣才能免墮輪回。 師父:大家對這段文還沒有入,我提供點意見供大家參考。「一切眾生從無始際」 ,這和「如來大寂滅海」有什麼關系?一切眾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後面講 到「欲因愛生。命因欲有。」恐怕大家把它攪胡塗了,我提供大家參考。YIN 欲由於愛而生,你們時常講「我們兩個感情很好啊!」那是愛啊!你不要說 是你們兩個感情很好,母子之間之愛都有YIN欲存在裡頭。「命因欲有」,命 因YIN欲而有,一切眾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嘛!是不是有點關系啊?下面你們 自己看,你就知道眾生愛命,愛命是果啊!愛其生命,愛其生命還是以YIN欲 為本啊!對不對?這是這段文它的意思。 明師:「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這無始際,以 前師父講過,無始不是說很久很久以前,它可以說是無生。它是說一切眾生 本來皆是無生,沒有六道輪回,為什麼會有輪回出現呢?就是因為有種種恩 愛貪欲,遍計執。本來一切法都是圓成實,清淨的,可是眾生一起遍計執的 話,就產生輪回,輪回根本就是遍計執。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唯識裡面 講到,眾生會來受生,一念貪念,起一念YIN欲心才會受生。如果中陰身看到 男女父母媾合的時候,沒有起YIN欲念的話,根本不會受生。所以我們會受生 都是因為YIN欲而來的。「當知輪回愛為根本」,愛著染YIN,YIN欲最粗重,最 微細的,從愛開始。 在這一章,彌勒菩薩他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個是「雲何當斷輪回根本」,輪 回根本是YIN欲,講到微細就是執著,執著愛性,所以師父常開示我們要斷YIN 欲。「於諸輪回。有幾種性。」我認為就是後面的五性差別。「當知輪回愛 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我們認為一切法都是實在的,也就是遍計 執。「助發愛性」,愛性是執著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一產生執著 ,生死不斷。「欲因愛生。命因欲有。」欲就是因為執著而生,產生種種欲 望,命也是因欲望而有的。「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對於違背我們的,就 起瞋恨心;對於順我們的,就起貪心,對一切法不離貪瞋、憎愛二心。師父 在佛七開示說,如果我們離一切憎愛二心,那麼一切法是平等的。「而生憎 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我們如果不了解一切法本來是清淨平 等的,虛妄起遍計執,不但起遍計執,更糟糕的,因為它而造種種業,墮入 三惡道了。 師父:不錯!一切種性不是指卵胎濕化,後面它講,你仔細看後面的經文就知道它 有幾種性了。你看後面,注疏本當然都給你分析出來了,看注疏障你,你自 己分析去。它好象有聲聞性、外道性……你們去分析啊!它這裡邊「恩愛貪 欲」,它講的,本來是有幾種法,阿含說是愛著染YIN。因為愛著染YIN這四種 法皆是貪,所以別處講的時候,有講到愛著染YIN貪五種法。阿含只說四種法 ,愛著染YIN。誰講?你們能講一句,也可以的,並不一定講全篇。你對那一 句有特別的認識,你可單獨講,提供給大家,提醒大家。 修師:「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一切眾生從於一真法界中,「由有種種恩 愛貪欲」,其實本來一真法界是沒有分別的,因為他落入遍計執,起種種恩 愛貪欲,所以才墮入六道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因為一切眾生都不離開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像楞嚴經講十二類生。 「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愛為根本。」就是十二因緣講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一切輪回都是以無明為根本。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因為我們六根對六塵,種種貪著,起種種分別, 落入遍計執,助發無明,所以「能令生死相續」,無明起行,造種種業,所 以能令生死相續不斷。「欲因愛生。命因欲有。」剛剛師父講過,欲是YIN欲 ,因為貪愛而成,命因YIN欲而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YIN欲的根本就是 無明,「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五根對五塵起貪著,落 入遍計執,有種種顛倒想,造種種業,所以才有地獄、餓鬼、畜生的境界。 其實畢竟空中沒有這些境界,就是我們的無明起遍計執,才有種種的輪回。 師父:慧修講的也有他的見地,他說從無始際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無有分別,是 有道理。這段文講的都是無明,他說愛是無明,不錯。經上說過,愛即無明 嘛!這個無明有兩種,不是有兩種,實在是一種,分兩個時間。過去世的愛 叫無明,現在世的無明叫愛。可是仔細想一想,它講這段文,彌勒菩薩是識 大為主,修識大的,六大當中地水火風空識他修識的,唯識他所說的,這和 十二因緣有關系沒關系?慧悅講! 悅師:「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無始際是指 時間,可是師父說不要這樣講,因為眾生皆在諸法實相中,不會諸法實相, 落入遍計執,所以起種種恩愛貪欲。這前面有講到「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 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眾生是眾緣所生,所以一切眾生皆是無生,因 為我們不會這諸法實相,不會無生的道理,所以才起遍計執。 前面彌勒菩薩請佛,「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分 別邪正。」令現前大眾能深悟輪回,辨正簡邪。「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 眼」,會到諸法真實義,「於大涅槃生決定信」,大涅槃就是寂滅性,所以 後面有提到「欲游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大寂滅海就是諸法 實相。因為我們不入這個道理,起遍計執,才會說要「潔清慧目」,也就沒 有破無明、證法性。 接著下面講「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些一直到「是故。能令生死相 續。」是講惑。「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這是 講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這是講到苦,由於惑業苦才造成生死輪回, 當中講到令生死相續。我們知道生生死死相續,必有不生不滅的道理才能令 生死相續。眾生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才落入生死相續。 師父:我們仔細看這段文,彌勒是重識,唯識。「大寂滅海」,無始有兩種:真無 始,大寂滅海沒有分別,所以無始。妄無始,妄無始就是無明,無明虛妄, 虛妄沒有實體,沒有實體就不生,不生就沒有始。所以我們已經找出來,「 種種恩愛貪欲」,愛為根本。佛在經上說,愛即無明。至於輪回,要是那麼 說的話,彌勒菩薩又是唯識,愛即無明,輪回是不是無明、行、識,是不是 那個東西?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都從無明來的,是不是?無明是愛,如果是 以無明為根本,就是愛為根本。仔細摸索、探索它的底牌,慢慢地我們就入 它這段文了,入了這段文就可發揮了。 假設和十二因緣有關系,我們就可知道,原來十二因緣是生死相續,經文講 出來了。觸類旁通,我們也可以知道,十二因緣是愛為根本,佛說過愛即無 明嘛! 聞師:「一切眾生從無始際」,這句話如果約第一義谛講,眾因緣所生叫無始。怎 麼叫無始?無始可以講無生,無生的法就是無始之際。換一個角度來講,無 始的話,如果你在這裡起執著,就翻成無明。這個無始際,可以說是如來的 大寂滅海。 如果從十二因緣來說,後面提到「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 。」愛取有而有生死輪回。 也許這個無始際也可以說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現前一念心也是欲因愛生, 命因欲有,也是緣起法。緣起法就是無生法,你要找它的本際,本不可得, 無明性本身就是圓成實性,所以它這裡是從眾生修行邊來講的。如果從真谛 邊講的話,無始際怎麼還有一切恩愛無明?只在於眾生的迷與覺,迷於此法 還是在一真法界;如果覺於此法,則契入一真法界性。因為一念就是無始, 一念是眾因緣而起的。眾生這現前的一念心,或是愛或是欲,都是無始的, 因為它是緣生的,那這緣生為什麼會輪回?因為他迷於一真法界性。如果他 能當下覺了此法的話,無始際就是無滅性,也就是無生性,也就是如來的大 寂滅海,會歸無明無體就能會入如來大寂滅海。 師父:我們慢慢地,聞一知十。原來佛在阿含說的愛著染YIN,是十二因緣的無明行 ,無明是愛,著染YIN是行,一旦到了YIN的時候就落入識,再以後就生死相續 了。於現在生的愛就是愛,現在生的著染YIN就是取有。深深入其道理!誰還 要發揮? 悅師:前文「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欲游如來大寂 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我想到「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師父 有講彌勒菩薩是唯識,唯是識心,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夠回妄念,無復重隨輪 轉境界,也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不隨妄念流轉,你就能在大涅槃生決定信, 就是能游於如來的大寂滅海。下面是講小乘破愛取有,大乘破無明,這樣就 能斷輪回根本。 師父:慢慢地就把這段文摸得差不多了。誰還發表意見? 聞師:剛才慧悅師講現前一念心不隨,事實上這一念心本來沒有隨、不隨,因為現 前一念心,不管是覺悟或不覺悟,本來是一真法界性。為什麼?前文有提到 ,欲令末世眾生永斷無明,要契入實相。因為法法都是實相,不管無明、行 、識,任何一節破的話,就能會到法法本無生,法法本不生滅。我們輪回就 是因為不能當下契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樣講,為什麼?因為我們初步學這 個法,別人很容易認為這是空洞的理論,談這個沒有用。所以我遲遲不敢這 麼說,可是經文佛有這樣明說,應該這樣來修學才對。 這裡有提到,末世眾生乃至菩薩要怎麼來修行,這是一種方針,也是一種方 便,你以此方便可以永斷輪回。事實上,就像師父講的,你義理通達的話, 找一個方便就可以入了,因為方便有多種。像般若經講以無所得可以入,為 什麼講無所得?因為法法皆是實相的緣故。眾生有無始的貪欲恩愛習氣,可 是那一天你發現你現前的一念心,原來它是無始,它本無來處,本自無生, 修行上就能比較踏實。所以說「知而不隨」,本來這個法無生,你要去隨什 麼?妄心就能歇止,也就能會入如來的一真法界性。 師父:我現在發現,你們可能不知道什麼是現前一念。誰知道現前一念是什麼?什 麼叫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啊!沒有第二念。現前一念既然沒有第二念,我們 知道現前一念沒有分別,現前一念是第一義,現前一念是畢竟空,現前一念 是無上覺……,你們要知道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唯識宗把它分成五個法, 就是唯識說的介爾心,是現前一念,沒有染淨。介爾心以後生出尋求心,那 不是現前一念。由於尋求,慢慢產生決定心,更不是現前一念。由決定心, 產生染淨心,比現前一念更染了,然後產生等流心。 現前一念就是極樂世界啊!我發現你們還不知道現前一念是什麼東西。西方 極樂土,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彼此異。這西方極樂土和你的現前 一念,本來是一個,我們就知道現前一念是清淨啊!慧修講吧! 修師:無始際,我是認為它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就是一真法界。「當知輪回。愛 為根本。」剛才我是講以無明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師父一再 提示十二因緣,我想「諸欲」可以講成「行」,造作。「是故。能令生死相 續。」因為我們無明、行,就落入識,相續不斷。「欲因愛生」,行是因為 無明而生的,「命因欲有」,命就是識,識就是因為行而產生。眾生愛取色 身,「還依欲本」,還是依於行來造作的,所以以行為根本。「愛命為果」 ,無明行為因,識以下名色、六入、觸、受……就是種種的果。 「由於欲境」,就是說名色、六入,就生觸,就生受,受就愛取有,一取愛 就生取、有,就是起諸違順。因為觸受就起違順,就愛取有,所以下面講「 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因為你生「取」就有「有」,就有種種業了 。所以生死不斷,六道輪回。 師父:大家看一看,他根據十二因緣,你想一想,是不是有點道理? 觀師:彌勒菩薩慈悲請佛開示佛的圓覺是怎麼樣?「欲游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 輪回根本。」因為圓覺沒有輪回。提到輪回,就講到「於諸輪回。有幾種性 。」第二部份講「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因為菩薩修行要先發菩提心。第三 部分是講修菩薩行,發了菩提心才能真正修菩薩行,回入塵勞,方便教化度 諸眾生。他提到「欲游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這是彌勒菩薩 提到輪回這個問題。 佛就慈悲開示,「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如來圓覺本來是不生的,無始就是說無生,無始是沒有開始。眾生為什 麼會有輪回呢?由有種種恩愛貪欲,這是遍計執,因為在圓成實性裡沒有輪 回,眾生是落入遍計執。遍計執就是種種恩愛貪欲,所以落入輪回。 「若諸世界……皆因YIN欲而正性命。」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當知輪 回愛為根本」,輪回以愛為根本。「由有諸欲。……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這邊提到愛、欲、命,愛是輪回根本,諸欲又助發愛性,所以生死相續。命 是欲產生的,欲又因愛有,眾生又愛命,愛欲為因,愛命為果,重點還是在 講欲。這都是因為YIN欲而正性命才有輪回,所以我們要斷YIN欲。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欲很不好,由欲才起違順心。「境背愛心而生憎嫉 造種種業」,所以有地獄、餓鬼、畜生。重點還是從斷YIN欲下手,因為我們 自力不夠,所以要靠佛力加被。師父慈悲常開示我們要多念佛,這要靠佛力 加被才能斷YIN欲,往生西方。 師父:大家知道,欲有欲求、欲貪的意思。欲求、欲貪它有幾個內涵,愛也是欲求 、欲貪,著也是欲求、欲貪,YIN、染也是欲求、欲貪,最粗重的是YIN。慧明 不是要講嗎? 明師:我是想到阿彌陀經。「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阿彌陀佛已 經成佛十劫了,可是按照華嚴來講,十是圓滿的數字,像十玄門,十是無量 的意思,所以阿彌陀佛成佛已經無量劫了。可是無量即空,所以也不可說阿 彌陀佛已成佛,因為一切法本來無生,在無生中成佛也不可得。所以在前面 有提到「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 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所以從 這裡推出來,不曉得這樣對不對?十劫不是真的十劫,是無量劫。從第一義 谛講是空、無始。 師父:大家知道,無始也叫無生、無滅、無相、無為,就是無生法忍。可是你要知 道,不是決定有個無生、無滅、無相、無為。生即無生,滅即無滅,相即無 相,六祖說於相離相,為是無為。反過來說,無生即生,無滅即滅,無相即 相,無為即為,這怎麼個道理呢?性空緣起,無生即生,無滅即滅,無相即 相,無為即為;緣起性空,生即無生,滅即無滅,相即無相,為即無為,這 才入一真法界性。這說起來還是二谛是不是?不需要遠求,用二谛就可以把 它分析開了。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那是隨緣說。要是隨緣無性 ,阿彌陀佛無量壽;要是無性隨緣,無量壽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理不礙事, 無性隨緣;事不礙理,隨緣無性。還是二谛是不是?如果你離開二谛遠求, 不得了。這個道理不離文字,無性隨緣;不是文字,隨緣無性。你得其理以 後,你要怎麼說隨你說。 眾生成佛,無性隨緣;無佛可成,隨緣無性。往生即無生,隨緣無性;無生 是往生,無性隨緣。這樣大家才慢慢入如來大寂滅海。 策師:一切眾生從無始際輪回生死,於畢竟空中妄見生死,為什麼妄見生死呢?就 是妄見生死才有輪回。怎樣斷輪回根本?我們知道輪回根本就是「種種恩愛 貪欲」,我們要從那裡斷?要斷YIN欲,因為YIN欲而正性命,因為YIN欲才有生 命,所以下手要從斷YIN欲開始。最後還要斷憎愛二心,因為憎愛二心也是生 死的根本。其實一切境界沒有好惡,我們眾生取著好惡,才有憎愛二心。如 果能斷YIN欲,對境界不起憎愛二心,才能入如來大寂滅海。 師父:查注疏了!因為時間不多了。不過我再講幾句話。有幾種法離開隨緣無性、 無性隨緣?不相信,我說給你聽一聽。人我執,無性隨緣所以有人我執,他 不會隨緣無性,所以有執著,對不對?法我執,無性隨緣出,他落入遍計執 ,所以不會隨緣無性。殺盜YIN本來是無性隨緣,可是他執著實有殺盜YIN,不 入隨緣無性。惡口、妄語、绮語、兩舌,本來是無性隨緣,他不會隨緣無性 ,執著有惡口、妄語、绮語、兩舌。貪瞋癡,隨緣無性,你要是會到隨緣無 性的話,貪瞋癡是戒定慧,可是執著實有,落入遍計執,不入隨緣無性。五 欲、五蓋也如此,十使也如此,九結也如此,一切煩惱,八萬四千煩惱都如 此。 不相信,你自己回去想,八萬四千所有煩惱,它都是不能從隨緣會入無性。 現在看注疏了! 說起來,原來我們大家都是不能會入隨緣無性啊!天天不能會入隨緣無性啊 !你如果能會到隨緣無性,了生死;如果你能會到無性隨緣,起大悲。隨緣 無性,叫無上智;無性隨緣,叫大慈悲,那你就變成菩薩了,悲智雙運覺有 情。可惜失之毫厘,差之千裡,你懂了吧?要做啊!你懂了以後,不是菩薩 ,做到才是菩薩呢!要做得圓滿的話,要三大阿僧祇劫。 無性隨緣,實相一切相;隨緣無性,實相無相。無性隨緣,叫法界緣起;隨 緣無性,叫緣起法界。這就深了,再細細學裡面的意思,太深了!講一點淺 顯的,隨緣無性,做工不生煩惱;無性隨緣,不生煩惱能做一切工。你們差 不多都是,法從無性隨緣起,不能會入隨緣無性。我看你們,就看出來了, 要出門的時候,先把長衫整理得漂漂亮亮的,一個皺紋都沒有,最好脖子掛 串大念珠,最好學老和尚也穿黃的,不能會入隨緣無性嘛!落入什麼?落入 遍計執。是不是這樣子?哈!都是這個樣子。「怎麼大家不知道我呢?」不 能會入隨緣無性嘛!我執堅固嘛! 唉!修道不容易啊!我小時候讀過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 義。大家好好學!你看那玉器不雕不琢,不成器材,人要是不學,不知道理 。聖賢之輩──有學、無學,聲聞是學,緣覺也是有學。無學,佛才究竟。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三四上?一五)「雲何當斷輪回根本者。 雖問當斷。意在根本。」因為斷有兩種,粗細。法生從細到粗,法斷從粗到 細。他這裡說是從根本說。「下文即指恩愛貪欲」,這我們看出來了,這是 法生,從細到粗。「……於諸輪回有幾種性者。……答中指出四生九類。」 九有,我過去和大家講過。「六道輪回。……」,這我告訴大家,六道包括 眾生不盡,所以再談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沒包括完,六道是什麼?天、人、 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它有一種沒包括,中陰身沒包括,六道沒有中陰 身吧?就是中陰啊!也叫中陰身。四生裡頭包括,四生裡的化生,中陰是化 生。 「雖四生性命以欲為因」,四生九類是因YIN欲而正性命。「然而欲因愛生」 ,這解釋經文「欲因愛生」了。「以愛為本」,這就說出來愛即無明。「復 由諸欲滋發愛性。故使果報無窮。輪回相續也。」這個人解釋是大略解釋的 ,是這個道理,對的。由於有很多是經文說的,當然不會錯。 我們看看他,印證自己。我告訴大家,千佛萬僧都從此地去的。你如果也走 這條路的話,你不久成聖。 我們再看看這個。(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七上?七)「此直答 輪回根本也」,愛為根本,就是無明。「無明有二。一發業無明。二潤生無 明。」這個人有點唯識思想,他也提出根本是無明。你們大家都發表過了, 他說愛即無明。「發業者。乃無始最初一念妄動。」一念妄動就是一念遍計 所執,這個一念妄動在什麼地方?你們誰能說出來,它在唯識所說的五種心 是那種心?一念妄動是尋求心,是不是?它如果不妄動是介爾心,現前一念 嘛!尋求以後一定生決定,決定對,決定不對,決定心一生,就有染淨。 「迷本圓明」,圓明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清淨心,就是無分別心,就是無上 菩提,就是介爾心,就是淨土,西方淨土與我介爾心沒有兩樣嘛!「故號無 明」,無明虛妄的。「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法身非身,華嚴經就說過, 諸佛法身非是身。「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我者。……」,這是除我念。五陰 身心是幻妄之身,是假的。我考一考大家,五陰幻妄不錯,有沒有五陰啊? (答:如幻。)這個五陰皆空,到底有沒有五陰?誰能說出道理來?說有五 陰吧!五陰皆空;說沒有五陰,你為什麼說五陰空呢?會入二谛就解通了。 「無始本起無明也」,說起來還是那個尋求心啊!執著心。「……二潤生無 明。正是生死相續輪回之報本也。」這我們就可以了解,大家有學唯識的, 究竟發業無明是什麼東西?潤生無明是什麼東西?有誰知道?我們背一背十 二因緣,無明、行這是什麼無明?發業無明,行是業嘛!發業無明。識、名 色、六入、觸、受、愛,找出來了吧?不必多講話,過去世的無明是發業無 明,現在世的愛之無明,那就是潤生無明。怎麼知道呢?經上說以愛潤生嘛 !是不是?這不是明明告訴你了。他說最初一念妄動是最根本的發業無明, 我們說無明、行、識、名色,那還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發業無明,所 以說生死相續輪回之報本也。 「由前迷理無明。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即於此幻身。復起男女好丑憎愛之見 。……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輪回。當以斷YIN為第一義也。……」斷YIN為 第一義是第一步的要領啊!並不一定是二谛的第一義,是說第一重要的。 「此正示愛欲為生死根本也。……」,這個真真切切地告訴你,生死以愛為 根本。「心心著欲。念念潤生。」一般講起來,佛經上要是兩個心在一起, 它指心心所。我們看他這個文並不一定指心心所,它有念念相續的意思。心 心著欲和念念潤生,它是相對文字嘛!「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也」。 「……一切諸欲。皆從YIN心而發也。……故資其生者。乃愛欲為因。及受後 報之身。乃以愛命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續而不休也。……此明三途惡報苦 果皆因YIN欲而有也。」 我們看這兩位古德所寫的就知道,YIN欲大家需要斷,希望各位發大決心,求 觀音菩薩,求阿彌陀佛加被,誓斷YIN欲,你可上成佛道。要不然,你要知道 ,邪鬼不離你左右,要是真的沒有YIN欲的話,邪鬼不敢到你身邊。你要是不 相信,你今天晚上睡覺,安安靜靜沒有YIN欲念,護法善神在你四周,邪鬼不 敢靠近。你要是今天晚上睡覺不老實,動YIN欲念,護法善神遠離,邪鬼靠近 。大家千萬注意到!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大家千萬要小心!末法眾生YIN欲 念重,根據經上說,你們睡覺安靜不安靜,看你臉色就看出來。 ■第二十五次修學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 。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 師父: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幾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消文、釋義。消文是明白它 文義本質,它本來的意思是什麼。文字方面的了解不是著文字相,著文字相 不叫消文。消文最後的結果是存其義而無其文,著文字相是什麼?著其文, 不知其義。釋義是它的根本,講其道理。一般注疏經文,都是根據這兩個原 則來的。消文在解釋名相,著於名相,佛說是外道。消文,名相解通了,沒 有名相了,只有義理,那叫消文。如果執取名相,是外道。有一部經大家可 以看,佛藏經。佛藏經講實相法,它上面講到念佛法門,所說的是實相念佛 ,講得很多。 根據消文、釋義這兩個方向,注疏經就有科判、直解。科判是消文方面,直 解是在釋義方面。不過後來科判落於八股文章了,不像以前的科判,以前的 科判真有創見。譬如小始終頓圓是科判,藏通別圓是科判來的,十如是科判 來的。不過後來的科判大不相同了,後來的科判執著於文字相,執著於名相 ,變成八股文章了。所以後來的人都不采取科判,采取直解,直接解釋它的 意思。你想,五重玄義是天台宗的科判啊!所以五重玄義講得好不好,我們 不論,那是天台一家之言。 大家要了解,看經、學經有這個原則。至於律的方面,沒話講。見於律文的 ,那你依教奉行。律文不懂的,你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所以解釋律藏,一定 根據戒文。可是這就很難了,有很多注疏家用修多羅法解釋律藏,把戒文的 意思解釋錯了,所以要深深地深入律藏才能解。 講起來,我們也不敢拿經的意思來探討律,律是佛說嘛!他怎麼說,你怎麼 遵照就是了。 「知欲可厭」,大家想一想,欲是那些呢?欲的意思是什麼?知道意思的可 以講。他愛的是什麼?他所厭惡的、所離開的是那個業道?所以現人天,這 那裡出來的,你看一看就知道。彌勒菩薩他偏重唯識。欲總說叫貪欲,分別 說愛著染YIN,都叫貪欲。 無明行識,識受生,怎麼受生的?你想一想,總說呢,不外乎一個貪欲。你 受生的原因,不外乎愛著染YIN貪,後來才產生五欲、五蓋。所以這個欲,是 不是一切惡的根源啊?「愛厭業道」,厭離那個業道?「捨惡樂善」,講得 很清楚了。「復現天人」,這好象講得很清楚了,我再幫大家忙,就把謎底 揭開了。「捨惡」好象是三惡道吧! 悅師:欲可以講五欲,也有人講財色名食睡,總說是貪欲,分別講就是愛著染YIN, YIN是最重的,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眾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上個禮拜我們有 講到,因為十二因緣生死流轉,這裡提到「知欲可厭」,YIN欲、貪欲應該要 厭離的。「愛厭業道」,知道愛欲要厭離。「捨惡樂善」,厭惡三惡道,樂 於三善道。到這裡還不究竟,所以他又講「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 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棄以前所貪欲的,樂捨愛著,這還不究竟 。以大乘法來講,還是落入遍計執,執著法實在有,還是有捨的執著,不會 入本經所講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的道理。既然一切法是幻化的,當下 就沒有捨、離。 在十二因緣裡,愛是潤生無明,可是上個禮拜師父有開示,以究竟來說,要 會到十二因緣就是十二緣起。我們知道緣起它是無性,就是還滅;如果無性 緣起,它就是流轉。這是比較究竟的說法。因為不會實相法的緣故,所以「 還滋愛本」,不出輪回的根本,於是便現有為增上善果。增上善果比人天好 一點,可是皆是輪回的根本,還不是超脫凡夫位。這段文看出只在講凡夫, 還沒有講到菩薩。 師父:大家看「有為增上善果」在講什麼?(答:三果。)不是三果,三果是聖道 ,它講不成聖道。有為,有為在三界內,增上是什麼?有為道是什麼?有戒 ,有定,沒有慧吧?慧出三界了,慧叫聖道是不是?出三界是聲聞果報了。 不錯,增上善果可以說是初果、二果、三果,可是它說不成聖道,不是初果 、二果、三果,是什麼?是那一天的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不是? 不成聖道吧!大家看一看再講。 乘師:「知欲可厭」一直到「復現天人」,另一段又講「便現有為增上善果」,我 想它是在講人天果報,因為上次有講生死輪回根本就是YIN欲。既然YIN欲是輪 回根本,「知欲可厭」,現在已經知道欲是輪回的根本,那怎樣厭離?如果 你還有取捨,捨惡樂善這還不是究竟的,人天的果報還不究竟的。因為佛以 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不是為了使眾生生人天乃至聲聞、緣覺、菩薩,是要 使眾生成佛道,生天、四禅八定沒有斷煩惱,還是要輪回。所以「棄愛樂捨 。還滋愛本。」還是愛的根本,皆是生死輪回,不能成為聖道。最主要是要 知道法無性,不要有取著心,這樣才會入實相法。 師父:大家留神!「知欲可厭。愛厭業道。」假使按照無明講起來,是那一種無明 ?發業無明、潤生無明,屬於那一種啊?(答:潤生無明。)再往下看。「 捨惡樂善。復現天人。」這是不是還是潤生無明啊?「又知諸愛可厭惡故。 棄愛樂捨。還滋愛本。」這個愛當然是無明,是那個無明?還是潤生吧!「 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在十二因緣裡頭它講的是什麼東 西?觸受愛,這個講「愛」是不是?觸受愛取有,在這個階段講,是不是? 我們探討,好象有這個意思。誰再發揮? 翔師:「知欲可厭」,知YIN欲是可厭離的。「愛厭業道」,業道是六道輪回,對六 道輪回起愛著、厭離兩種心,「捨惡樂善」,捨三惡道樂三善道。「復現天 人」,雖有取捨的心,可是還是在六道中取天人,捨三惡道。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前面是「捨惡樂善」,這邊 是「棄愛樂捨」,這邊的「捨」是不是已經出三界了?「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這個增上善果可能是指色界天以上,可是「棄愛樂捨」,可能是因為初 果七番生死,二果一來,三果不來,四果才是真正的斷YIN欲出三界,所以這 邊「棄愛樂捨」,是不是已經到初果、二果、三果? 師父:「棄愛樂捨」,四禅人叫捨念清淨,他得定共戒了,初禅以上就得定共戒。 初禅離生喜樂,離開貪欲,生喜樂。二禅定生喜樂,三禅身受樂,最樂。四 禅,捨念清淨。 我時常和大家講,如密室燈,好象房間裡沒有風,點一支蠟燭,這個光不搖 不動,很明亮,那是四禅的境界。佛在世時,有一個比丘增上慢墮地獄,就 是這樣。他得四禅,他和佛說,我已經證四果了,佛說不是,你得的是四禅 。他不相信,命終之後,中陰身現,閻王小鬼就來捉了,他生瞋恚心,就說 世尊打妄語啊!我得了四果,怎麼還落入中陰身呢?因為一起妄語謗世尊的 緣故,墮入地獄。這是一種增上慢,認為禅是果。 覺師:我是要問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現在都在修學緣起,在日常生活中對外境已經 沒有起執著心,但是在念佛的時候,那些境還是會現前,這是不是已經取著 ,沒有把緣起法銷歸自性? 師父:念佛法門和其它法門不同,其它法門你一定要清淨,捨念清淨生四禅天。念 佛法門仗佛力加被。你一切沒辦到,初禅都沒辦到,離生喜樂都沒辦到,你 一心求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就得往生,這是不同的。你 修禅定,一定到達這個階段,離生喜樂了,欲離了,蓋離了,可以生初禅。 沒離,不能生。淨土法門,你沒離欲,沒離蓋,蒙佛接引,也得往生,這是 不同之處。 聞師:前面提到「復生地獄餓鬼」,這邊提到「復現天人」,後面又提到「便現有 為增上善果」,又講到六道輪回。「當知輪回愛為根本」,談到出六道,也 就是出三界的意思。在三界裡受輪回,是愛為根本。愛是總說,愛著染YIN最 粗的就是YIN。造種種業,起諸違順的時候,就像業,這是不好的。這裡有一 句話我覺得滿重要的,「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眾生貪著身,樂著YIN欲, 愛命就貪著欲界,乃至最下的地獄、餓鬼、畜生。欲界上面是色界,色界人 就沒有以YIN欲為重,它下面欲界是以YIN欲為重,色界沒有,它有定心。可是 還貪著色身,這也是一種愛取。前面經文提到「當知輪回愛為根本」,那這 色界的眾生他是以什麼續生命的流轉?是因為他愛色身的念頭,雖然他沒有 YIN欲,可是他愛這個身,愛這個命,所以說愛命為果,就是愛他的色身,就 產生愛欲,愛欲為因,愛命為果,因果就造成生死輪回的相續。再往上推, 四禅捨念清淨還是有識心,雖然沒有色身,可是還有識心,識心就是眾生的 無明惑,愛命為果,愛的一念識心,也是造成生死相續。所以我覺得這愛欲 為因,愛命為果,可以用三界來講。我們現在來看經文說的「當知輪回愛為 根本」,這個愛是潤生無明,假如我們眾生要斷後有,要了三界生死的話, 要不潤生死,如果不潤生死就不受後有。假如我們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裡 面,有一念貪著,我們這三重都有,貪著識心,貪著身見、YIN欲,再往上就 一層一層地輕,可是還是一樣,不出這個愛,也就是不出潤生,因為潤生就 受後有。 下面的文「知欲可厭」,欲有幾種講法,像五欲、十不善,知道欲惡不善法 是三塗之因,我們就起厭離生死苦果,厭離業道的心,這種緣起就復現天人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知道愛是可厭惡的。「棄愛樂捨」,剛才有講這 愛是廣泛的,或是貪愛YIN欲、色身或是貪識心,不管棄那種愛,你樂這個捨 ,還是在輪回裡面。這種還在虛妄見裡打轉的時候,「還滋愛本」,還是在 潤生無明裡,還沒辦法脫離六道輪回。 下面「便現有為增上善果」,有為就是有生滅、不究竟的意思。增上善果, 應該屬於天道,可是它說「皆輪回故」,我們知道剛才講「當知輪回愛為根 本」,就是說愛是通六道,粗重不同。「不能成就聖道」,那我們可以知道 ,增上善果是三界內,三果也是三界內,二果也是三界內,都是不出輪回的 ,四果才出三界。 師父:大家逐漸逐漸了解了。既然是畜生、地獄、餓鬼,明明是三惡道,所以我們 就知道,「復現天人」是三善道。這個三界內,欲界,五趣雜居,六道都有 ,天有,人有,阿修羅有,地獄、餓鬼、畜生皆有。一旦到了色界天,人以 下沒有了,阿修羅也沒有了,色界有兩種人──一種凡夫,一種是聖人。凡 夫,譬如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不出三界,縱然生到非想非非 想,還要墮落三塗。一種聖人,他不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叫初果 、二果、三果,這是聖人。一旦到三果人,五不還天,叫聖居天,唯有聖人 居住了。初果、二果,還是在凡夫天裡,可是是聖人果位。初果七番生死就 出去了,二果還有一往來,凡夫不是,初二三四禅、四空,都不是。大家搞 清了!不要把它認為初果、二果、三果也在三界內,把它一概而論。它不是 ,有聖人,有凡夫。我們求佛道,是求聖果,不求凡夫定。 大家看一看,參考參考!從上面講下來。「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 地獄餓鬼。」這不要說了,是三惡道了。「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 。復現天人。」這不要說了,我們已經知道是三善道了。如果按照愛著染YIN 這四項來分,到「復生天人」還有染,還有YIN,對不對?不過它有輕重分別 ,輕的生天,重的生人;輕的生善人,重的生惡人;輕的生富貴人,重的生 貧賤人,是不是?這四項裡頭還有。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這個你仔細看它的文,它已 經把YIN染兩樣去掉了,可是它還有愛著兩項,所以說「還滋愛本。便現有為 增上善果。」這我們就知道了,根據它有愛著兩項,我們就知道有為增上善 果是那類人了。愛著染YIN裡頭,前面的,他這四項沒去,有輕有重。一旦到 增上善果,沒有染,沒有YIN,還有愛著。非想非非想天,為什麼不出三界呢 ?由於愛著不出三界。無想天、無想定,怎麼不出三界呢?由於愛著。這個 增上善果,我們就知道了,它有愛著兩項。往前面推,「復現天人」,愛著 染YIN都有,有輕有重。一旦再往上推,「復生地獄餓鬼」,這不但愛著染YIN 具足,還造諸惡業。大家看看,是不是這個道理?誰講? 經師:這段文是從上段文來的。為什麼眾生六道輪回?就是在一真法界當中,他不 知道隨緣無性,執著一切法,落入遍計執,所以他雖是墮落於地獄、餓鬼、 畜生,他終是再生為天人。由天人繼續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就這樣六 道輪回,無有出期。 我們今天所講的,由於無明根本,愛著染YIN造種種業,復生地獄餓鬼。「知 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生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 」雖然知道愛是可厭的,一步一步來修行,但是仍然沒有捨到很清淨的地步 ,證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還有愛著,這還不是究竟的。所以「還滋 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如果證到果位,初二三四果這種聖人境界,證 到究竟四果就不再輪回。因為他還在色界天、無色界天,所以他仍然輪回不 成聖道。 師父:大家不相信,初果人斷身見戒取疑,對不對?我們看一看他這個增上善果, 「棄愛樂捨。還滋愛本。」斷身見了沒有?沒有吧!「棄愛樂捨。還滋愛本 。」是不是戒取啊?「棄愛樂捨。還滋愛本。」是不是對正法沒有正信啊? 就落入業。初果人不如此了,三結皆斷,身見戒取疑。 我再問大家一句,從上面講,「復生地獄餓鬼」、「復現天人」、「便現有 為增上善果」,這都是什麼法啊?都是緣起法是不是?緣起法有自性沒有自 性啊?圓成實。差這一點點!你不相信看一看,「而生憎嫉」,執著實有法 ,對不對?遍計執。「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遍計執,是不是 ?不會諸法無自性。「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是不是還是執著有 自性啊!不會緣起無自性。所以說,不會無自性,皆是輪回嘛!不成聖道嘛 !對不對?你反復地,才能把這段文了解了。誰再講?最後一個了。 觀師:剛才聽了很法喜,我再練習講一遍。前面講到地獄餓鬼畜生,下面講三善道 。「知欲可厭」,可是他愛厭業道,厭於三惡道,捨惡樂善,所以復現天人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所以「棄愛樂捨。還滋愛本。」剛才師父已經講 得很清楚了,他雖然沒有染YIN,可是還有愛著,「便現有為增上善果」,初 二三四禅諸天。「皆是輪回故不成聖道」,這些都是輪回,都不成聖道,如 果出三界就可以成聖道。 講到這邊使我們想到,如果我們也能會入圓成實,我們也不會再輪回,所以 最好的修行就是念佛。愛著染YIN最重的是YIN,師父開示我們要斷YIN欲,大家 一起來共勉。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我們依照緣起法來修行,一起共勉好好 念佛出三界。聽到這裡很法喜,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師父:大家初初看這段經文的時候,是不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糊裡胡塗?現在 總算把它的來龍去脈摸得差不多了。你了解幾分,你心裡自己知道,等會兒 我們查出注疏來,你要是比人家的低,他可以印證你。如果你會的境界比他 高,你同時可以印證他,這樣久久地用功,你天天有進步。你們要是上路的 話,一天和一天不同,一月和一月不同。好!現在開始查注疏。 如果你學了一輩子佛,還是凡夫一個,沒進步嘛!要是這個樣用心的話,你 們一天一天不同。 以前你們師公不准我看世間法,它是我見、我愛、我癡、我慢,都是第七末 那識所出。我們采取的谛理,沒有第七末那識,這叫信受佛語,依教奉行。 你們腦筋要聰明一點,如果遇到有人談到我見、我愛、我癡、我慢,這個是 錯誤的,現在遍地都是。遍地是僅僅知道用第七末那識,不知道谛理。將來 佛法沒落滅絕,這可能是一大原因。希望你們大家真正發大心,發大慈悲心 ,深入佛法,護持末法時期的佛法。 懂不懂這段文啊?你們現在對這段文大略有個印象了。知道它從惡道講到善 道,從善道講到有為增上善果,有這個印象了。知道有這個印象舉手我看看 ?這個法門有一個辦法,虔誠拜佛、念佛,求阿彌陀佛,求觀世音菩薩給你 智能,你總有一天會開悟。千萬不要聽他們惡魔引誘你,說多讀點書。那多 讀誦,禅定障嘛!不得智能。 末法時期,邪魔橫行啊!魔勝過正法啊!跡象很不好。我也不敢保證你們, 你們之中那一位在那一天被魔爭取了,我也不知道。你記住!不管到什麼時 候,對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虔誠恭敬,絕對相信,不落他手。 聞師:怎麼樣才不會被魔爭取,請師父開示! 師父:虔誠恭敬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嘛!時時刻刻念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念觀世 音菩薩。因為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有信在心的話,絕對沒有不信,不信是 魔。我不知道,你們老了以後,佛法變成什麼樣了?修習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情,久久修習,自然受用,所謂來去自如,就得受用了。我們沒那個善根, 求阿彌陀佛加被。 我說一個故事給大家聽。岳飛被秦桧用十二塊金牌捉回來,走到路上他遇到 一個出家人,他的朋友。出家人對他說:「你不要回去了,你干脆出家好了 。」岳飛不聽,就回去了。臨走時,老和尚送他一句偈:「年底不足,謹防 天哭,奉下兩點,將人害毒。」岳飛回去,被秦桧關起來在天牢裡了,到了 年三十晚上了,那年不是三十,二十九過年,岳飛心裡就知道了,「年底不 足」嘛!可能要出事情了。同時看到外面下雨了,哦!「謹防天哭」,岳飛 知道,一定要被害了。「奉下兩點」,就是「秦」嘛!「將人害毒」,岳飛 那天被害。被害以後,秦桧問殺岳飛的劊子手,他臨死講了什麼?他說後悔 不聽金山寺某某法師的話。「哦!他們兩個有交通啊!」就派人去捉老和尚 ,老和尚有道已經知道了,召集大眾講話,和大家說法,說過法以後,要筆 要紙。徒弟不知道,把筆把紙交給他,他寫了一首偈。寫完以後把筆放下, 坐在那裡就取滅了。秦桧派來捉他的人已經到了,一看老和尚已經取滅,看 他寫的偈說:「你從東來,我往西走,若非有道,險落你手。」我們要是念 佛念到那個程度,不是很好嗎? 注意看人家的注疏,印證你自己,莫起貢高我慢心。印證自己,我們很可憐 ,沒有善知識可以給我們印證。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八下?一)「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 。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YIN。口四妄言绮語兩舌惡 口。意三貪瞋癡。此十惡業。皆由愛欲而發。若備造」備造就是具足造諸惡 業。「則感三途之報」,具足造十惡業,斷善根,三塗果報。「若平平不造 。則感生人道。若增修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 也。」 「上言人天。且指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 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愛欲。是染是麤障 。故深厭離。故雲棄愛樂捨。」他這個就分別開了,他把人天列為欲界天了 ,這個「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是說「諸愛可厭惡故」以下。這個「已上」, 是「諸愛可厭惡故」以上諸天,愛染不生,染是染YIN兩項,染YIN統統是生於 愛,所以他說愛染。「精修梵行」,什麼叫梵行?沒有YIN欲行,清淨沒有YIN 欲行,微細說是不執著名相,不執著我人眾壽見叫梵行,不執著五陰、十二 入、十八界,叫梵行。這是根據佛以實相法而說的。一般來說,沒有YIN欲行 是清淨梵行。 「且欣上是淨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欣喜也是愛著。「故 雲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雲皆是輪回不成聖道。 良由以愛捨愛故。生死不斷。所謂饒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籌。以生 死情根未斷故也。」所以有一句話,縱饒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一往來。 「且指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 上諸天。」色界十八梵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十 八天。 大家看看人家注疏的,印證印證你自己。 ■第二十六次修學 師父:我和大家再講一點修學佛道應該注意的事情,初開始修學,兩道──解和行 。實在說起來,解和證。解得深就是證,證得淺就是解,這中間需要有個行 ,解行證,需要有個行。行從那裡求呢?把你所解的,化到平常日用的,吃 飯、睡覺、劈柴、擔水、行住坐臥,把它化在上面去,解自然就慢慢深了。 到了相當程度它有進步,那是不思議的,解和證都有進步。這裡面分出大乘 、小乘來了,小乘也是解和證,大乘也是解和證。不過小乘所解的是無漏慧 ,真無漏解,發真無漏慧,這不了生死,了分段,不了變易。大乘求的是中 道慧,所以下手功夫,你要注意到了。 這個解的方面,要你開慧;證的方面,是得定。定是得,慧是向,小乘有四 果四向。慧深自然是定,它是一貫的;定淺的,開始從慧得。這定慧不是兩 回事,它是一回事。得其圓滿慧的時候,就是圓滿定;得其圓滿定的時候, 就是圓滿慧。圓滿慧叫無上菩提,圓滿定叫究竟涅槃,這當中還是從行貫通 ,所謂信解行,行是道理。所以要是按照信解行證,信是聲聞乘,解是緣覺 乘,行是菩薩乘,證是佛乘。大家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說你開慧,慧深了以後一定知道了生死,確實得到,可是要你慧深到相 當程度。了生死,淺顯地僅僅知道一點影像,它這是一貫的。佛道裡有兩位 菩薩表這個東西,表慧是文殊師利,究竟無上菩提;表定就是普賢菩薩,究 竟涅槃。我們初學,差得遠了。你要是解,你們有一些人已經開始解了,一 定把它納入到平常日用,所以禅宗祖師講劈柴、擔水皆是禅,就是這個原因 。 這裡分大乘、小乘,至於大乘、小乘怎麼分,我們今天是修學圓覺經,不多 耽誤時間,以後有時間再和大家講。大家看圓覺經。 你們初初地,沒有解、不開慧的人,那遠得很。開慧的人有個情形,看到生 死邊緣,不了生死,因為你還沒得到嘛!證到四果阿羅漢,了生死。不開無 漏慧,不了生死,不開無漏慧叫凡夫、外道。不開無漏慧,只修定,證到非 想非非想,八萬大劫以後,還要墮落。這你們一些人應該知道了,有些人死 打坐,那不是修佛道啊!今天從: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 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 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師父:所以我今天和大家講,脫生死有兩條路,解和證,就是慧和定。裡面又有兩 種分別,大乘、小乘。開無漏慧了分段,開中道慧了變易,二死必盡。不要 認為解的時候空洞,解到深的時候,自然是證,它是一貫的。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假諸貪欲而入生死。」這是愛潤生, 愛是潤生無明,從這裡出了,大家注意到了。假藉愛潤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 於清淨心便得開悟。」我和大家講過開 悟有兩種,一種是解,一種是證。證的要開悟,從證邊得到法。所以六祖得 神通,他從證的方面得到的。我們發現很多老祖師,他從解的方面明白這個 道理了,你道理都不明白那沒有用啊!證的方面開悟,才辦到了。 大家看經文。「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我過 去不是和大家講嗎?貪欲有幾種分別,愛著染YIN。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我提醒大家,這是說 菩薩變化到世間來,不是愛著染YIN,不是YIN欲來的,發大慈悲心,假藉貪欲 而入生死。眾生入生死,皆是YIN為根本,菩薩不是。佛恐怕眾生疑惑:難道 菩薩入生死也是YIN欲?不是的,是假藉貪欲,為起大悲,令彼眾生捨愛。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這就永斷輪回了。怎麼 斷諸欲,捨諸愛呢?由解藉行入證。「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 悟。」修學到此地。 愛著染YIN四項當中,大家不知道,還有一個字叫做「情」,情是六根所生, 所以六根也叫六情。世間人,出家人也在此內,有很多放不下,「我的太太 啊!」、「我的先生啊!」不了生死。這要是細細講起來,還在愛著染YIN這 四項之中。你們檢討自己,假使遇到境的時候心動,你愛著染YIN沒斷,還在 六道輪回裡頭。男眾看到女眾,女眾看到男眾,有好看的,想多看幾眼,你 要知道,這就是生死根。總說叫貪,分別說是愛著染YIN四項,有輕有重。你 想到什麼事情,心一動,那就是生死根,所以起心動念皆是生死。 你們之中有丈夫的,有妻子的,有兒女的,有父母的,你可記住,如果提到 對象的時候,提到你太太,提到你丈夫,提到你兒女,提到你父母,你心中 熱起來,很歡喜了,這是生死根,愛著染YIN。如果修行久了,淡淡然。不是 不知道是我的丈夫,不是不知道是我的妻子,不是不知道是我的兒女,不是 不知道是我的父母,心裡淡淡的、平平的,這叫一心不亂。 你們不相信,檢討你自己,有丈夫的,要是談到丈夫,心動。有太太的,談 到太太,心動。有兒女的,談到兒女,心動。有父母的,談到父母,心動。 都是愛著染YIN,不出輪回,生死流。你們各人檢討自己,是否有這種情形? 所以釋迦牟尼佛入山修道時發大願,我不斷愛,不見耶輸陀羅。愛一斷,無 明即破。 大家看文,看過以後誰講? 乘師:「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我們上次修學下來 ,修行如果沒有斷YIN,不能了生死,因為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重不生娑婆 。前面有講到「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以現 前一念清淨心來講,我們清淨心本來沒有執著,平等清淨,畢竟空寂不生不 滅的。如果以緣起來講,YIN欲也不可得,虛妄的。因為我們在畢竟空中執著 ,落入遍計執,把它看得很實在,所以才會有生死輪回。如果我們能證到一 念清淨沒有生死輪回,當下YIN欲心就是虛妄的。為什麼要講這樣呢?因為經 上有講,YIN欲即是道。 上面講到人天果報,斷YIN欲有捨惡樂善,還是愛的根本。究竟處是要隨緣無 性,無性隨緣,清淨心當下即是平等。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我們都是愛見大悲,菩薩是示現 的,所以以慈悲為根本。菩薩出空入假,知道一切法緣起無性,無性緣起, 所以雖然假藉貪欲入生死,但生死不可得,可以隨緣普度十方,度一切眾生 。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 淨心便得開俉。」清淨心能開悟。開悟,師父講到能解證,能了生死是定慧 ,而定慧是一法,末世眾生怎麼能捨諸欲及除憎愛而永斷輪回呢?最主要的 還是要有解,以解起行,除憎愛二心。會入緣起,這些都是不可得,能銷歸 於自性,這樣才能顯我們的清淨心,如來圓覺境界自然能顯現。我們現前一 念心,本來就是如來的覺性。 師父:慧乘看出這重點了。這裡有一個重點,愛和慈悲的分辨,他說愛是愛見大悲 。大家從這裡再深入,這裡有很多人起疑惑的。他還提到YIN欲是道,為什麼 YIN欲是道?誰知道?(答:無性。)YIN欲無性才是道,不是說YIN欲這個東西 就是道,那就錯了。這個YIN欲和愛由兩種東西所分出來,我今天簡單和大家 講。一種是色法,一種心法。色法,在五陰當中叫色,心法叫受想行識。小 乘執著它實在有了,不能斷根本。色是因心而起,心是因色而起,它沒有的 。所以大乘叫它境智,境就是色,智就是心。境非獨有,因智而發;智也非 獨有,因境而生。它是相緣而起的,大乘叫依他起,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大 乘法叫五陰皆空。這裡可以分析很多,以後大家深入佛法就知道了。 境是對心而說有境,心是對境而說有心,相因而起的。所以,佛和你說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因為眾生對色起障礙心,所以講六根。為什麼對色起障 礙心說六根呢?六根是不是都是我啊?要是知道六根都是我的話,那都是心 。要是六根都是我,眼是我,耳到底是誰?鼻是我,舌到底是誰?這就是大 乘法所講的,都是我,叫實相。有六根叫諸法,還是那個法啊!實相是第一 義谛,隨緣無性;諸法,無性隨緣,還是那個法嘛!到了華嚴,六根都是我 ,叫一切即一;我就是六根,叫一即一切。還是那個法啊!所以對於迷色之 人說於六根,六根沒有啊! 迷心之人為什麼說十二入呢?心沒有,塵入根才有心。眼,色塵入眼根才能 見。聲塵入耳根,香塵入鼻根,六根都如此。六塵入六根,互相入。互相入 ,我們在華嚴也修學過了,怎麼叫入呢?入就是成嘛!眼根靠色塵而成,色 塵靠眼根而成,所以它自己沒有自性,還是第一義谛,還是無性。你迷惑不 知道,不知道無性,破你的迷心才說十二入。 為什麼說色心都迷,說十八界呢?十八界有六識在裡頭,眾生迷於六識,說 眼根對色塵生眼識,耳根對聲塵生耳識。其實它沒有生,你迷惑。識假使由 眼根對色塵生的話,我問你,眼根有識沒有?眼根如果有識的話,不必再生 了,它本來就有了。如果說眼根沒有眼識,能夠生眼識,那也不合道理。如 果沒有眼識能夠生眼識,耳根也可以生眼識,鼻根也可以生眼識。色塵也沒 有眼識啊!所以眼根、色塵都沒有眼識,和合能夠生眼識,不合道理。還是 隨緣無性,是第一義谛;無性隨緣,是世俗谛。所以有五陰、十二入、十八 界。這是題外和大家講的,叫大家開一點智能,知道多一點點。 這段文的重點在慈悲和愛,你把它搞清。什麼叫慈悲?什麼叫愛?菩薩變化 示現世間是倒駕慈航。誰講? 庶師:有句話說,事相之假顯理性之真,這裡是以事相來講,真正「永斷輪回」, 是你不執著有愛染之心,不是有愛染這種法,以這樣的清淨心便得開悟。師 父說重點在慈悲和愛,慈悲就是無緣大慈,以無緣大慈來度化一切眾生。 師父:你們講過以後要記住。等一會查注疏,看看和你講的一樣不一樣?他只能說 一項,並不能證明你說的不對。大家注意到一點,「能捨諸欲及除憎愛」, 怎麼捨呢?不是從理論上說,吃飯、睡覺、大小便利、劈柴擔水四威儀中, 從這當中去捨啊! 修師:「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菩薩變化世間是以願力來度化眾生。我們 眾生都是以愛為本,以造業的因緣受業的牽引來世間的;菩薩不是,以大悲 願力為根本,這是菩薩和眾生的分別。 「但以慈悲令彼捨愛」,菩薩是以慈悲心度化眾生,令眾生捨愛。我們要怎 麼捨愛?十二因緣有觸受愛取有,如果身受心不受,就是捨愛。因為心不受 ,不會起憎愛心,就是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是講菩薩留惑潤生, 因為大悲心重,而假貪欲入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要除憎愛先要無我,一 切的憎愛都是由我而起的,無我的話就沒有欲求。能捨諸欲,就知道一切法 無性,所以就沒有可求的。知道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我,所以能除憎愛。 憎愛是二法,二法是魔法。不起憎愛的話,就能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 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如來的圓覺境界就是我們的一真法界性,是人 人本具的佛性,便得開悟。 師父:你們記住啊!這是你們講過的,等會兒我們印證就能看出來。他只能寫一項 ,並不能證明說的不對,你說的都對。我和大家講,再誘導大家,菩薩是以 慈悲令眾生捨愛,勸化世間,菩薩慈悲好象沒有無明吧?眾生不同了,眾生 的愛由無明產生的,無明產生愛著染YIN。愛著染YIN從那兒生呢?從欲,欲貪 。欲貪從那兒生的?六入、觸、受,出現了。有受就轉為愛,愛轉為取,「 取」轉為「有」,所以有六道輪回。「有」以下是什麼?生死,那不是六道 輪回是什麼?所以佛大智能,那位菩薩問他,佛以他的根機回答。慧覺講! 覺師:「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前面講過,眾生迷於緣起 ,執善執惡,執善生三善道,執惡生三惡道。他不知道緣起本無自性,本不 可得,虛妄六道輪回。如果要免除輪回,要先斷貪欲,放下愛著染YIN的心, 才能出生死。放下即無生死。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菩薩怎麼變化世間呢?因為菩薩知道緣起性空,緣起本不可得;緣起不可得 ,性空也不可得,而於緣起中能行如幻佛事,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化眾 生。眾生是有漏的因果,菩薩是以無漏因果而示現世間。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眾生如果能知道一切法 本來的真實相貌,本來一切法是緣起無性,會入不可得,而不起愛著染YIN心 ,這樣就能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心清淨 的話,才能契入如來圓覺境界。 師父:我提醒大家,它這裡有很深的意思。我們看「於清淨心便得開悟」,這裡面 說出有兩種障,大家看出來了沒有?誰看出了可以講?所知障、煩惱障。也 分出大乘、小乘兩種階次,小乘人斷貪欲,斷愛。他從那裡斷呢?他從受愛 取有斷,了了分段,斷了煩惱障。可是往上追求呢?他執著有色法、心法。 心法是識,色法是名色、六入,有這一點執著,構成所知障。所知障障什麼 ?還有無明,無明障住他造成了所知障,二死僅盡了一半,分段死盡了,變 易死沒盡。 大家看出它的脈絡來了沒有?所以要想盡除,要清淨心,不貪所知,不貪煩 惱,就斷人我、法我,它裡面是深深有這個意思。斷了人我,沒有受愛取有 了;斷了法我,無明行也沒有了。所以佛說這段話有深深意思,大家深深入 ,上體佛旨。誰講? 聞師:講得對不對,請師父開示。「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這是總結上文。前面講「由有諸欲。助發愛性。」師父開示到事障和理障 ,事障就是眾生於緣起法中迷於實在有。以受來講,根對塵中,眾生執著實 在有,迷於實相。這裡講「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因為愛為根本,由有諸欲 助發愛性,助發愛性就是發業無明,愛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不自起,待緣 而成,和枝末無明,它們是互成的。既然是互相成就,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諸法都是沒有實性的。可是眾生不會,在事上起障就叫事障,不能起修。 還是在五欲裡打轉。如果慢慢他會到緣起性空的話,就能破理障。十二因緣 有觸受,受就是我們眾生根對塵時知道是緣起的,性空的,就不受這個法。 這不受就是無漏慧,無漏是小乘偏空。所以「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可以講 是無受,身受心不受。是不是這樣?請師父開示。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他不是以無明為本,諸欲以YIN欲為本,菩 薩不是以YIN欲來潤生的。「但以慈悲令彼捨愛」,菩薩會到諸法緣起,緣起 法是性空,因為他曉得這個道理,而且他能起大願,以大慈悲心的緣故,愍 念眾生。「假諸貪欲而入生死」,假諸貪欲就是不滅緣起能入緣起,可是他 能入生死不染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為什麼菩薩不是以愛潤 生?因為菩薩是中道慧,不同凡夫執著實有。假如證無漏慧是不受,可是還 是受,我們知道,不受而受,這樣也是一種受法。菩薩中道慧,不著生死別 於凡夫,不著無漏,別於小乘取偏空涅槃。所以菩薩不染生死,不住涅槃, 這是中道慧。這是從理上來講,約事上講的話,根塵相緣,我們就在這裡迷 惑。起修行時,可以在這地方下功夫。根塵相緣就是緣起法,知道緣起法, 就能除事障,能見法的實相,自然知道緣起法是無性的。無性就是緣起,就 不著於有,不著於空。如果慧解立行,你證到什麼地方,它的力量就出來了 。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因為法法都是圓融的,會到此法的話,就知道心本 來是清淨無染的。雖然清淨無染,不礙重重無盡的緣起,因為緣起法本身就 是圓滿清淨的法。 師父:大家都講得不遠,等會兒查注疏你印證個人。剛才慧聞有提到無漏法,小乘 證無漏,現在大家可以分清了。中道真智能,無漏真智能,從那兒分呢?二 乘證無漏慧,他是從受、愛、取、有,斷了。所以叫無漏,不漏落於三界。 可是往上面執著有色,有心,色是名色、六入,心就是那個識,所以無明不 破。破無明,就得無漏真智能。 不相信,我們看一看,破了無明得了無漏真智能,那個色心二法沒有。大家 知道,以心知有色,以色而有心,境智一對嘛!換句話說,由心生色,由色 生心,不對六塵怎麼會生心?由六塵而生心啊!生六種識。這個以小乘無漏 智能不知道,他不受就是了。他執著有色有心,不受。不受就不愛,不愛就 不取,不取就不有,不有就沒有生死,出三界。可是依中道真智能分析就不 是這個道理。色由心而生,心由色而生,要是以中道智能分析,毛病大了。 你要是說心生色,如果你認為心生色,心從那兒來的?心從色來的。是不是 ?色生心嘛!當心生色的時候,有心無色。沒有色怎麼生心?心不生怎麼會 生色?中道慧一分析,毛病大了,對不對? 清淨心便得開悟,我不是和你們講嗎?不見一切法,即見什麼?(答:般若 波羅蜜。)欸!即見般若波羅蜜,這是清淨心便得開悟。不見一切法是什麼 ?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叫慧眼清淨。小乘人呢?不見有為法,見於無 為法。其實見無為法還是見有為法,因為對有為立無為嘛!所以我們知道他 偏空,怎麼偏空?他從愛下手,把愛斷了,不入三界,無漏了。不起大悲, 所以說他落於偏空。他說出生死入涅槃,有沒有生死?有沒有涅槃啊?你們 說!(答:沒有。)沒有是隨緣無性說沒有,有沒有生死涅槃啊?(答:有 。)無性隨緣說有,就是這個道理。 菩薩呢?知道無性隨緣有生死,所以度眾生起大悲;知道隨緣無性,所以雖 入生死,不染生死。所以這是行空不證,雖然證入空法,不證,而起大悲。 小乘就從這裡差一點了,小乘法和大乘法大家分別就分別出來了吧!菩薩徹 破無明,破了無明是什麼?慈悲。沒有破無明的,雖然不起愛,還是愛啊! 上文講過了,還滋愛本嘛! 修師:二乘出生死入涅槃,入涅槃是一種愛,也是一種受。所以他沒有徹底地捨愛 ,佛才徹底地捨愛。剛才師父說,二乘從愛取有出生死,他還是受涅槃,還 是取著涅槃。是不是這樣? 師父:等一等我再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聽得打瞌睡,聽得心不耐煩,那就毫不得法 益。在這場合有兩種法益,最上的是法喜,起法喜的時候,心不亂不打瞌睡 。次一等的是禅悅,禅悅喜。起法喜食的成大阿羅漢,起禅悅食的成小阿羅 漢,一個復位,一個重慧。現在我把這十二因緣和大家分析分析。 大家注意到,中道慧從那兒分?小乘法和大乘法從那兒分?變易死、分段死 從那兒分?法無我、人無我從那兒分?煩惱障、所知障從那兒分?大家注意 到,愛即無明,小乘人怕生死,他知道斷愛就了生死,阿含經不是說過,愛 著染YIN,他從這裡下手,先斷愛。愛從那兒來的,一定從受,所以他從受愛 下手。受沒有了,不受後有,就沒有愛,沒有愛沒有取,沒有取沒有有,沒 有有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三界了了。這個愛,受產生愛,這其中 還有一種,想。受為愛根,想為見本,所以破了想、受,入了什麼定?滅盡 定,出三界,八解脫最後一位。所以他證了無漏智,開無漏慧,不漏落三界 了。可是他執著六入有,六入、識、名色,他還沒有破,名色不破,識和名 都是心,色和六入都是色,色和心有,以上的行當然不破了,無明不破,所 以他僅僅知道第六識。第六識以上他不知道,阿賴耶識他不知道,這是小乘 人。 大乘人就不是了,無明一破是中道,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所以無明破, 是大乘中道慧。愛取有破,小乘無漏慧。小乘無漏慧破愛取有,叫斷人我執 ;大乘破無明證中道,就斷法我執。破了愛取有,不漏落於煩惱障,只了分 段生死。破了無明,證了中道,不漏落所知障,了了變易生死。 慧修注意到,這是人我執,破了,法我執沒破,一旦到了大乘,人我、法我 都破。這個煩惱障,小乘人斷了,所知障他沒斷。分段死小乘了了,變易死 他沒了,一個發真無漏慧,一個發中道慧,這不同了。如果以中道慧看無漏 慧,它都是假的。只了分段生死,還有無明,當然不能了生死。所以住於無 明,五住地他僅破了四住地。大家看清了吧!這是十二因緣。 修師:那這樣他下手處從那兒下手? 師父:小乘斷受、斷愛,滅想受嘛!所以說,這是五陰法。五陰法是色、受、想、 行、識,凡夫具有,所以二障具有,二死具有,二我不斷。小乘斷色、受、 想,所以滅盡定叫滅受想定,可是他還有行識沒斷。大乘再進一步斷行、斷 識,行識斷了,無明破。所以說,小乘僅僅從愛這個階段斷了,以上他執著 有色有心。 修師:大乘從那裡下手? 師父:無明啊!大乘修中道慧,就是實相法,法華經不是講實相法嗎?就是從法界 會,就是第一義空、二谛法啊!從十二因緣就分出大小乘、五住地都分出來 了。這是無明住地,這以下是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有愛住地、色愛住地 ,這是五住。小乘僅僅破四住,沒破無明住地。無明住地力量最大了,勝鬘 經不是講過了?所以我們如果從愛下手是小乘,從破無明,修中道慧,入大 乘。中道慧不得了啊!譬如小乘修四谛──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從中道慧講 起來,沒有苦集滅道。沒講的,就查注疏。 修師:小乘從七支下手,大乘破無明,無明怎麼可以下手? 師父:殺、盜、YIN、惡口、妄語、绮語、兩舌,七支斷了,貪瞋癡還有啊!所以佛 告訴小乘人,在阿含經說愛著染YIN四項都是貪。小乘不會大乘意,說大乘非 佛說,就錯了,謗佛。怎麼知道?小乘人斷了染和YIN,愛以下沒有斷,還有 愛和著,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假如破了無明發中道慧,無明也破的 話,貪瞋癡再也沒有。貪瞋癡是不是緣生啊?隨緣而有貪瞋癡的嘛!隨緣無 性,貪瞋癡無性,所以貪瞋癡無性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染緣就生貪瞋癡。 聞師:請師父開示。我們修行不能躐等,譬如從受、愛,或者從谛理下功夫。到底 什麼是躐等?什麼是實修? 師父:修行要按部就班,不能躐等,躐等而修得不到成果的。不能躐等是在那裡? 這四項佛在阿含裡總說是一個貪字。生的次第,愛最細,著比較粗,染更粗 ,YIN最粗。可是你斷要從粗的斷,不能從細的斷,先斷YIN,YIN為生死根本嘛 !再斷染,想到自己父母,心熱了──染。想到自己的太太,想到自己的丈 夫,心動了──染。想到自己的親戚、朋友,啊!歡喜起來了──染。這是 微細的YIN,這都要斷。往上再斷著,最細的是斷愛。所以斷的次第是YIN、染 、著、愛。這個斷盡了以後,自然斷煩惱障、所知障。 小乘斷到染這個階段,不斷了,入涅槃了。他修沒躐等,可是他從YIN斷到染 ,往上不斷了,他認為我究竟了,取涅槃。大乘人不是,斷染以後再斷著, 再斷愛。愛盡則無明休,了生死,這個叫中道慧,那個叫無漏慧。現在大家 了解這個階段了吧?還有問題沒有? 庶師:師父剛才說大乘是從無明斷,小乘從愛,我覺得這只是方便,因為愛只是一 種無明。我們起一句佛號,根本沒有大、小乘之分。 師父: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心,這個清淨心不是叫做淨土嗎?欲淨佛土,先淨自心啊 !清淨心不是斷滅,所以它是無量光、無量壽。 聞師:我們是修淨土,所以解門也要會歸淨土。以前師父講念佛三昧有提到,說有 次第,譬如說緣起、性空……,可是行只在一念,淨土法門是假方便,就是 一句佛號念到底。是不是說,我們念佛的人,雖然懂義理,可是念一句佛號 ,這句佛號本就是圓滿清淨的,還需要說我這佛號要斷什麼斷什麼嗎?因為 佛號一起,煩惱本是不可得,還要斷什麼? 師父:你一句佛號起的時候,有沒有雜念啊?自然沒有雜念。沒有雜念,還有生死 沒有?沒有生死。所以說,要了生死往生極樂,要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原因 。慢慢地,耐心修學!慢慢地,才能把整個佛法的脈絡摸清了。 修師:講得很容易,一句佛號當下沒有生死,可是過眼又不是。 師父:你看!一句佛號也是不出這個法,念一句佛號先斷YIN,你們不斷YIN,有用沒 有用啊?斷YIN,然後斷染,斷YIN、斷染從這裡下手啊!(案:指黑板的字。 )一句佛號念到底,也不著也不愛。是不是?你說,你們持名念佛,念一句 佛號,愛著染YIN具足。你說,你能否往生?你問自己去。最粗的一項是YIN, 說你不斷YIN心念佛,蒙佛接引,也得往生,那是正YIN啊!邪YIN不得往生。那 是雜毒食,飯裡有毒藥啊!不是清淨心。所以佛不是和你們講得很清楚嗎? 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淨念相繼就是清淨心。 不要說淨土法門,一切法門皆如此。所以你們念佛要知道,念佛不能躐等, 先從此地下手。先從此地下手怎麼辦呢?我不是再三和你們講,不起YIN欲念 ,你要是起YIN欲念,誰也沒辦法,阿彌陀佛也沒辦法。再往上,不染啊!聽 到親戚、朋友、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心不動。不起心動念,了 生死,涅槃流。起心動念,生死流,這個了分段了。了了分段,你就得往生 極樂,仗佛力,這比小乘人高得多了。 你就算YIN染不斷,一心念佛,蒙佛接引也得往生,下品下生;甚而言之,邊 地往生,也得往生。所以淨土法門方便了,如果你再往上修,再斷著、斷愛 ,那是上品上生。要是斷了著,這是我們大略的說法,沒有詳細探討經法, 可以說是上品中生了。愛也斷,上品上生。不染的話,是心不起心動念不染 ,可以說是中品生。真正念佛念到沒有YIN了,最低限度是下品生。所以愛著 染YIN一點不斷,還起邪念,那我不敢講,除非阿彌陀大慈大悲垂手接引你。 自己衡量自己,不要問別人,也不要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問自己就行 了,能否往生,往生在什麼階段,問自己。 如果大家要是真正斷YIN的話,我們按理推測的話,最低限度是中品生啊!因 為什麼呢?中品生是方便有余土嘛!真正斷YIN,方便有余土的人,是阿羅漢 啊! 時間到了!我們今天休息了,下一次繼續查注疏。 解和證是一條線的,如果解裡沒有證,怎麼會有解?怎麼會有證?證淺就是 解,解深就是證,也是一個道理。你證得淺,見到生死邊緣,不了生死;解 得深,見到生死邊緣,可以了生死。 ■第二十七次修學 師父:大家要深深體會世間無常,佛說生死在呼吸之間。此生一過,你要淪落那一 道不知道,所以趕緊加緊用功。 慧思大師是天台的第二代祖師,慧思大師他說有三種修行,第一種常坐修, 常坐要知道修定修慧。你們只知道白癡打坐,根本沒有用。一種是常行修, 就是你要念佛、繞佛。最好的一種修,有人不知道,最上是隨緣修。 大家知道為什麼隨緣修是最上呢?隨緣修是平常日用皆在修,劈材、擔水、 燒水、煮飯、掃地、擦桌子,這一切都在修,這種修是最上了。什麼原因呢 ?平常日用一切事情是緣起,深入二谛。佛說過,若人見緣起法,即見第一 義,見第一義,則得涅槃。所以平常日用總觀一切緣起如幻,自然會到一切 法無性,二谛融通三昧印。二谛融通三昧印,你到了有受用的時候,叫菩薩 的如幻三昧。如幻三昧就是二谛融通,修到如幻三昧,知法如幻,得大神通 ,我們辦不到。如幻三昧修到究竟處,就是見性成佛,我們辦不到,我們只 可采取方便。 小乘人修法,修解脫。所以六祖說過,祖師禅定貴在見性,不貴解脫。大家 這些法都不知道,我和大家講一講。小乘法修解脫,他是不知第八識,解脫 是我從法中解脫出來。他不知道這個我沒有,我們認為這個我,第七末那識 執著第八識的見分,我們的末那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還有相分,他執 著為法,第八識叫自證分。小乘人不知道,他求解脫,凡夫更不知道。凡夫 不知道第八識的見分是我,相分是法,他更不知道,他從當中起貪瞋癡,落 入生死。 小乘人解脫,他說我解脫了,從法中解脫,解脫出來。他說這個我完全是法 所生的嘛!五陰生的我。他不知道見分、相分皆是假,如果知道見分、相分 皆是假,叫依他起。如果執著見分、相分是實在有,叫遍計執。他僅僅求一 半,所以唯識一開頭講,於假說我法,都是假的。真實的,是自證分,可是 自證分有兩分,染分就是種子了,異熟了,淨分就是如來藏。小乘人不知道 ,所以他重於解脫。 六祖說過,禅宗貴在見性,不貴解脫。因為解脫,解脫誰去呢?沒有我沒有 法嘛!沒有法縛我嘛!所以沒有解脫。那麼見性是什麼?叫如幻三昧,見性 就是破無明見法性。怎麼破無明呢?見一切緣起法非實如幻,破無明。破無 明自然見法性,破無明見法性叫如幻三昧。六祖說的,叫你六識出於六根門 頭,在六塵當中來去自如,那是如幻三昧。所以說六祖一得三昧,就具有神 通。那大菩薩得三昧更不得了,據經上記載,劫末的時候起大火燒,他一口 唾沫就把它滅了,那個我們辦不到。所以大家知道,隨緣修的功德最大,平 時要磨煉自己。現在我領導大家,已經慢慢了解一點二谛法了,你要把它會 入實在修行。 凡夫辦不到怎麼辦呢?你們裡面有一些胡塗蛋,說見性成佛,我修見性可以 成佛。那當然很好,那就是如幻三昧,地上菩薩得到。初地得一分,二地得 二分,等覺得十一分,佛得滿分。所以說見性成佛,不是那麼簡單的。凡夫 不能修怎麼辦呢?凡夫下手處從有為法修,就是修戒定慧,滅貪瞋癡。因為 凡夫人執著我,更起貪瞋癡造諸惡業,墮入三塗。所以修戒定慧,滅貪瞋癡 ,這是初步功夫。也近似如幻三昧,也可見法性,因為什麼原因呢?貪瞋癡 是粗濁的無明,戒定慧是粗濁的法性。我告訴大家,大家是不是都聽懂了? 這是佛法當中一般的修法,佛法的三昧無量無邊,我們知道得太少了,很可 憐!雖然知道,不好修。 還有一種三昧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也從緣起邊修,它的方便處是仗佛力接 引。譬如說如幻三昧,你知道要破無明才能見法性,那地上菩薩才夠資格, 我們怎麼夠?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那還遠得很呢!還有兩個阿僧 祇劫。所以大家老實修念佛,念佛仗他力,他力生到西方,就破無明見法性 ,等同於如幻三昧。不過你平時要觀察,淺的修戒定慧,滅貪瞋癡,也可幫 念佛三昧增進,得度,它能促使你念佛三昧成就。 如果你智能再高一點點,直觀緣起如幻,法性不動,見法性。它也可幫助你 往生西方。如果你真的如此觀,往生西方可能在中品以上。所以修念佛三昧 ,要是智能低的人,你念佛記住持戒定慧。我告訴大家持戒念佛,你念阿彌 陀佛的時候,記住滅貪瞋癡,如果貪瞋癡一起,不得成就。貪瞋癡方面,大 家都知道了,貪欲是生死根,修學圓覺經都知道。瞋心一起,一點功德都沒 有,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前功盡棄。等你轉身墮入三塗的時候,受人 擺布,受業力擺布,不得自在。所以我們修念佛三昧,要持戒定慧,滅貪瞋 癡。 如果你的智能再高,定力更深,你不妨試著起起觀,起起止。觀一切緣起法 如幻,破無明。止於法性不動,見法性。你不妨這樣修一修,這樣修雖然不 得念佛三昧,可以幫助你往生西方,我想最低限度在中品生以上。 希望大家各自用功!不要認為我還年輕,那不一定,生死在呼吸之間,一口 氣不來,就是後世。所以佛法是真真切切的修行法,不是什麼鬼鬼怪怪神神 奇奇的。你們大家出去講經注意到,不和人家談鬼鬼怪怪的,不談那個,談 真實法,真實修行法。我們現在開始修學圓覺經了。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這段文還叫大家發揮發揮!「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 愛渴。」這不是告訴你很清楚了?貪瞋癡三項,要想免輪回不落生死,貪是 第一個;不落三塗,瞋是第一個。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示現世間是什麼?就是如幻三昧啊!菩薩 修如幻三昧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緣起法示現。「非愛為本」,愛為本 的話,落入生死的是貪,菩薩示現世間不是無明,愛是無明,沒有無明叫慈 悲。 「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菩薩不斷愛之一念,如果斷愛 的話,和二乘一樣了,取有余涅槃了。菩薩不斷愛,以愛潤生才入三界救三 界,入生死救生死。你要知道這不是簡單的,阿羅漢不敢辦。有很多凡夫說 ,我留娑婆度眾生,那你愚癡,你墮入地獄,誰救你?最低限度要保住天身 、人身啊!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欲就是貪欲。我和大家講一講,貪欲有幾 種啊?誰還記得?愛著染YIN。這兒是略說,在阿含是佛詳細說。「及除憎愛 」,憎就是瞋恨心,愛就是貪心。為什麼不講癡呢?因為貪心、瞋心都是無 明,都是愚癡。 「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圓覺境界是什麼呢?干脆和大家講,圓 覺境界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於清淨心便得開悟」,清淨心就是圓成 實性啊!就是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你修一切法門從此地入。 慢慢大家就知道了,一切法裡面念佛法門最方便,為什麼?仗佛力。慢慢地 你就真正認識念佛法門了。 你們現在對念佛法門的認識,說師父叫我念佛,我就念佛嘛!慢慢地你就自 己真知道為什麼念佛法門可貴,到底它是一個什麼法門。我們節省一點時間 ,誰要發揮可以發揮,然後我們就找注疏。 注疏是給我們印證的,上根利智的人開悟以後一定要有人印證,他不敢自己 決定。印證了以後才決定,哦!沒錯。可是我們現在找注疏印證,注疏有深 有淺了,大家各自用功,開始的時候,深的淺的都可以印證你。到了你進步 的時候,深的可以印證你,淺的你可以印證他。大家看看,繼續發揮啊!我 們今天時間短一點。 我們可憐得很啊!佛說有無量三昧,我們也是昧──昧然不知,我們是昏昧 。 甫師:從這裡我們知道要脫生死,要斷愛欲。愛欲是因為我執的緣故,我執使我們 不得自在,隨著業力輪回生死,因為貪瞋癡有業力,業力感果報,輪回生死 。如果沒有貪欲,就能體會清淨法,能隨緣自在,生死關頭心不會隨境流轉 ,不會落入輪回。 再來講菩薩,菩薩得大自在,可以再入生死。小乘人辦不到,因為小乘人他 執著我要解脫,我不敢入生死度眾生。菩薩能隨緣,隨一切的因緣度化一切 的人,因為他不動,所以雖入生死不染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 淨心便得開悟。」一切法本來清淨,無有憎愛,因為虛妄執我才落入生死。 如果當下捨憎愛,就是清淨心契無相法,當下就無生死可得,能夠開顯圓覺 妙心。 師父:大家知道,將來你要轉凡成聖,在煩惱中轉,在生死中轉,在平常日用中轉 。怎麼轉法呢?轉凡成聖是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絕對不是躲在深 山裡清清淨淨的,那根本是愚癡法嘛!誰還要發揮? 悅師:「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經文明顯告訴我們 ,眾生要免諸輪回,先從斷貪欲開始。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這段是講菩 薩,無性隨緣,以智導悲,為了度眾生,令眾生捨諸愛欲。「假諸貪欲而入 生死」,是說菩薩沒有斷愛,留一分愛潤生來度眾生,到了「金剛道後異熟 空」的時候才畢竟斷。這並不是我們凡夫「愛著染YIN」的愛。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這沒有簡別凡夫及 二乘,反正一切末法眾生。假如能捨諸欲及憎愛,就能永斷輪回。這必須要 有智能的,譬如能觀照一切法緣起如幻,這樣自然能捨愛憎,才能永斷輪回 ,以清淨心會入圓覺境界。 師父:慧悅提出「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家聽說了吧?「金剛道」是什麼?就是如 幻三昧具足,稱為「金剛道」。金剛道簡單說,就是不被一切煩惱所破,能 破一切煩惱。不外乎破無明,見法性;不外乎緣起無性,無性緣起。那個時 候,你轉身成佛了。到這個時候,如幻三昧又轉一個名字,叫什麼三昧啊? 金剛三昧。金剛三昧以後,有誰知道?這有五個名字了。都從念佛三昧出, 誰記得?就是它,它就是如幻三昧,金剛三昧、獅子吼三昧、般若波羅蜜多 、佛性、首楞嚴三昧,都從念佛三昧出。修這個三昧怎麼修呢?直破無明, 見法性。所以很難修了。念佛三昧究竟容易,仗佛力破無明見法性,所以都 從念佛三昧出,都不外乎一個佛字嘛!誰發揮?探討深了,慢慢就愈入愈深 了。誰還講? 聞師:「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以前很難體會到什麼是真正圓覺境界,事實上沒有 離開二谛,師父剛才有開示,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如果作如是解,如是觀 ,如是修,慢慢能見生死邊緣。我們能體會到的就是二谛,一切法是隨緣法 ,隨緣法是無性,無性法常隨緣,這就是圓覺境界。我們修行以戒捉,捉煩 惱,定是要縛煩惱,慧是殺煩惱。不管你從那一個層面下手,都是要顯我們 隨緣無性,無性隨緣之圓覺境界。 如果依二谛,我們修行上就能慢慢地體會到,煩惱即是菩提。煩惱是隨緣, 隨緣即無性,會到無性,一切法性都是圓融,就能慢慢會歸圓覺妙性。所以 假如能勤求如來境界,二谛能融通的話,眾生才能了脫生死,才能免諸輪回 。我們知道,眾生只是一個迷惑心,迷惑心在般若經有一句話,如幻如夢。 我們在生死裡,有一句話說「大夢初醒」,我們什麼時候醒過來?教門到一 個程度,我相信是可以起行的,可是我們眾生力量不夠,所以用念佛三昧銜 接起來。「大夢初醒」,好比六祖聽一句話就開悟,可是我想他一定是過去 有熏習大乘法的因緣。所以圓覺境界就是谛理的會通,然後在生活上應用。 這邊說欲脫生死,永出輪回,要先斷愛渴,如果以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來講就 比較簡單。你能會到緣起是無性的,無性能隨緣,這樣慢慢我們在生活上, 可以不被一切煩惱所轉、所破。 「於清淨心便得開悟」,你知道煩惱即是無性,無性的煩惱不是斷也不是不 斷,這時候你的心就能清淨,於一切法無礙,這叫做於清淨心便得開悟,這 樣我們才能慢慢了脫生死。 師父:我告訴大家,開悟有兩種,那兩種呢?一種是明白了,現在一般人都很淺薄 ,說我明白這個道理了,那不是真正開悟。真正開悟是我辦到了。你們大家 也有開悟的時候,怎麼辦到呢?在平常日用,不失戒定慧,不起貪瞋癡,你 辦到了,那你是轉凡成聖。貪和瞋兩項斷了以後,你就算不求生西方,在色 界天。要是求生西方極樂國土,有希望了。 策師:「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為什麼要先斷貪欲呢?因 為貪欲是最粗的生死根本。「及除愛渴」,愛著染YIN是生死根本,這裡可以 說是戒,戒成就以後能不墮三塗,出生死。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為什麼菩薩要來這世間?為了度自己的法身慧命, 眾生是菩薩法身,為了隨緣來度自己的法身。「示現世間」,以同事攝同眾 生入生死,但是菩薩雖現和眾生身一樣,他是以清淨大願力示現世間,是隨 緣不變的。「但以慈悲令彼捨愛」,以無緣大慈,令眾生捨離生死。「假諸 貪欲而入生死」,示現和眾生一樣,可是沒有貪著心。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生死最粗的是欲念,諸 欲就是五欲五蓋。眾生起分別,就有憎愛二心,這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若要 斷生死就要除憎愛二心。如果沒有憎愛二心,就與清淨相應,清淨心就能與 如來圓覺境界相應。 師父:「假藉貪欲」,為什麼假藉貪欲而入生死?他是一定的道理。十二因緣,我 問大家,二乘斷愛還有取沒有?沒有取,取斷了還有有沒有?沒有有還有生 沒有?沒有生還有老死沒有?生老死皆沒有了,苦集滅道皆沒有了。 這是斷什麼?沒有生死,還有煩惱沒有?憂悲苦惱皆沒有了,他斷了煩惱障 。二乘斷了煩惱障,不入三界了,沒有生死,不受後有了。這時二乘人說, 「我生已盡」,不受生死;「梵行已立」,沒有YIN欲了,沒有貪YIN了。「所 作皆辦」,我應該斷的貪瞋癡皆斷了。「不受後有」,就沒有生沒有死,入 涅槃了。可是上面沒斷啊,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皆沒斷,後面還有變易生死 。 菩薩修的階段和他不同,他是斷了煩惱障取涅槃,證滅,菩薩不是。所知障 障什麼?障無上菩提。煩惱障障什麼?障究竟涅槃。二乘人斷了愛,沒有取 ,沒有有,沒有生死,得涅槃了,他得一半。可是他沒斷無明,不得無上菩 提。菩薩得無上菩提,他先斷所知障,他得菩提了,可是他不取證,為什麼 不取證?斷愛,就沒有取,沒有有,沒有生沒有老死,誰救眾生去?所以菩 薩斷所知障,不斷愛,這個愛就轉名為慈悲。菩薩不是愛是慈悲,他這裡以 慈悲心不斷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入三界 了,救眾生。 這說明了,菩薩先斷所知障。所知障斷了,煩惱障不斷,那煩惱障不是說他 有煩惱不斷,在煩惱當中,愛轉名為慈悲了。在什麼時候才斷呢?金剛道後 異熟空。金剛道也叫金剛定,也叫金剛喻定。到了金剛道成就的時候,就是 等覺菩薩了。等覺菩薩一念之間,所知障、煩惱障頓斷,轉身成佛。二乘人 他不是,他斷了愛以後,無明以上他不管,沒斷,他趕緊取涅槃。菩薩修行 不是,先斷所知障,所知障斷了以後,煩惱障不斷,留愛潤生。 有的人不知道,說菩薩還有煩惱,那他不知道佛法。愛以上斷了,以下不斷 ,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生有老死,入三界度眾生。等金剛喻定以後 ,等覺菩薩了,如幻三昧具足,頓斷所知障、煩惱障。好!趕緊查注疏。… …愛怎麼產生的?我。愛有能愛、所愛。 聞師:經上講到「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剛才師父說菩薩先斷所知障,愛 轉為慈悲入生死。請問師父,先斷所知障化度眾生,他的位次是不是已經破 無明了? 師父:有無明的叫愛,沒有無明的叫慈悲。要是菩薩斷了愛,觀世音菩薩還來救度 眾生干什麼?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是為什麼?愛念眾生,慈悲眾生嘛!沒有 慈悲叫愛,愛更濁叫著,著更深叫染,染更深叫YIN。 明師:剛才師父講,菩薩沒有斷愛,有愛取,有生老死,這個生是不是意生身? 師父:他有兩種,像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法身。低一點的菩薩叫意生身,佛、 觀音菩薩、法身大士都叫法身。沒得法身的時候得意生身,意生身有三種功 德──自在、遍到、速疾,要想到那裡受生,很快就去。要想到那裡去,就 到那裡去,自在,不受業障,不受愛著染YIN系縛。得法身的佛菩薩更不得了 了,變化無方,一念之間可以在無量無邊的世界示現成佛。 意生身,聲聞、緣覺也有啊!三乘人皆是意生身,初初證到了如幻三昧,知 道緣起無性,無性隨緣,所以他能夠速疾,能夠遍到,能夠自在無礙。記住 !達不到這個境界求阿彌陀佛,他慈悲一定給我這個境界,求往生就可以達 到了。 隨緣無性,無性隨緣還有一點點執著的時候,叫染分阿賴耶。完全沒有執著 的叫如來藏,如來藏也有一個名字,二空如來藏嘛!空和不空。既然二空了 ,那裡還有如來藏?那是清淨法身佛。所以說,經上說大菩薩要想得法身, 要清淨如來藏名和識藏名。識藏名就叫第八阿賴耶。 我講過,阿賴耶識叫自證分,它的相分是法,它的見分是我。你知道什麼是 見分?什麼是相分?緣起邊出能、所,能者為見分,所者為相分,要是破了 能所的話,破了緣起,沒有第一義了,他一定有這個東西。你不要認為見分 、相分不對、不好,都不要,那沒第八阿賴耶。破盡緣起,就沒有第一義, 世谛破第一義也破。所以佛贊須菩提,不壞一切法而說法性空。不壞一切法 ,就是不壞世谛;而說法性空,是說第一義谛。 聞師:剛才師父說到第八識,小乘不了第八識,有一個問題是,我們說第七末那識 執著見分、相分,見分、相分是指能見、所見,請師父開示相分是指什麼? 范圍有多廣?見分是指能,是不是包括見、聞、覺、知,都叫能?為什麼小 乘不了第八識? 師父:如果小乘知道第八識,知道第八識以後是不是破無明啊?他知道第八識了, 還有無明嗎?第八識是如來藏嘛!如來藏是二空藏,二空藏還有無明嗎?他 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的話,他也破所知障,如果他也破所知障,也斷煩惱障 ,和佛有什麼兩樣呢?那不應該叫他二乘人,應該叫他妙覺佛啊!所以二乘 ,聲聞乘、緣覺乘,不知第八識,他執著我得解脫,那有我啊?所以禅師答 求解脫的人就說:「誰縛你啊?」沒有縛怎麼會有解呢?所以他不見性,不 破無明不見性。 在很多經有說過,譬如大般涅槃經說過,聲聞乘人不見性不成佛,緣覺乘人 不見性不成佛。 (卍續一六?一○八下?圓覺經直解卷上?一八)「此總結輪回根本皆貪欲 渴愛之過患也」,這個大家都說過,我相信貪愛、貪YIN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大家都已經都知道了吧!為什麼不下大決心把它斷掉?你既然知道了,就應 該下大決心把它斷掉。好比有一個人他不知道是井,掉下去了。你既然知道 是井,掉下去會死,你為什麼要往下跳呢? 「此釋疑顯權也」,菩薩示現世間是權變,權實教在法華經講過,一乘是實 ,三乘是權。所以菩薩也是權,叫權教菩薩。「釋疑」,解釋這種疑惑,為 什麼菩薩入生死?他是權現的。「恐有疑雲。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欲之過 耶。」難道菩薩也是貪欲嗎?「故此釋雲。菩薩但示貪欲。而入生死。」權 示、權變示現貪欲,不斷愛之一念,愛能潤生嘛!看到這段,兩種無明,一 開始無明行發業,這叫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是發業無明,潤生無明是什麼 ?愛啊! 「以同事攝。令彼捨貪。乃是權現。」憨山大師是以權實教來解釋。這個權 乘菩薩,你們拜過忏吧?忏文都有說,不為聲聞、緣覺權乘菩薩,我願做妙 覺佛。「非實事也。然修行者。必斷貪欲。於清淨心。方得開悟耳。」再看 第二個人。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三六下?九)「恐疑者雲。既令捨愛。何 故菩薩亦有愛生耶。」菩薩既然教眾生捨愛,菩薩怎麼還有愛?還入生死呢 ?「故此通雲。示現受生。非愛為本。」這兩個人講的一樣。「但以大悲同 事利物。故淨名雲。」淨名梵文名字叫維摩诘。「眾病即菩薩病也」,漏掉 一個字,應該是「眾生病即菩薩病也」。菩薩為了度眾生所以入生死,入生 死救生死,入三界救三界,菩薩行。「先能除捨。方可勤求。」先除捨愛著 ,除捨愛是略說,具足說就是除捨愛著染YIN,總說就是除捨貪欲。「方可勤 求」,勤求佛道,我們再把它變個樣子講,這叫滅貪瞋癡,求戒定慧。「如 出金始堪為器」,好比石的金子把它煉出來,才能打金戒指、金項鏈。 「前但雲貪愛。此雲憎愛。境不順心。違情故憎。」憎就是瞋恨,這兩種法 令眾生不得了生死,憎愛二心一定要戒除。有愛一念,落六道;有瞋一念, 落三塗。「是知憎亦由愛」,愛而不得就起憎恨心了,違背愛心就起瞋恨心 了,都是我念起,不脫生死。 這個生死,我和大家講,有三重迷惑。第一重迷惑,沒有五陰,迷惑有五陰 ,二乘。五陰是法,色受想行識,他迷惑有法,大乘他知道五陰空。第二重 迷惑,於五陰當中又執著有我,二乘破了,所以他知道無我了。第三重迷惑 ,於我又執著有生死、有煩惱──凡夫。一切凡夫都有三重執著堅固,二乘 破二重,菩薩皆破。 「故雖兼憎意但說愛。永斷三障即名勤求。三障斷處心清淨矣。」這兩個人 講的都差不多。菩薩示現入生死是權變、權現,不是真實。再看下一位。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三?一七六下?一二)「故知三界一切種性皆以 貪愛為根本也。……」一切眾生皆以YIN欲而受生。「固當先斷欲根除愛渴。 透此一關便是出塵羅漢矣。」貪愛斷了出塵,塵是六塵,六塵在那裡?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貪愛要是斷了的話,不受三界,出塵,出三界 的阿羅漢。愛斷了沒有取,取斷了沒有有,有斷了沒有生,生斷沒有老死, 出三界了。 自己設問。「問菩薩不斷貪欲入生死中廣作佛事。何故必欲學小乘斷貪欲除 愛渴而求出生死乎。」也是懷疑菩薩入生死是不是也有貪愛根本呢?自己回 答。「答菩薩入生死度生。皆是以變化身示現世間。」這個變化身有兩種, 一種是法身,法身示現叫變化身。法身變化的身又有三身,課誦本有,三類 化身。三類化身是大化身、小化身、千百億化身。「如鏡花水月」,是假的 。「非若眾生實以YIN欲為因而有此身也」,不是真實以YIN欲而受生的。 「但以大慈悲力大誓願力現同事攝令彼捨愛。假貪愛而入生死。」這個假是 假藉,不是真假的假。借著貪愛,留愛潤生而入生死。「其實毫無愛根也」 ,他破無明,他的愛如果以無明而生的叫愛,不是無明而生的叫慈悲。那這 講起來就多了,大家分辨愛和慈悲的不同,有無明的,有我;破無明的,無 我。有無明的有人、眾生、壽者;破無明的,沒有人、眾生、壽者。有無明 的,不空;破無明的,空。有無明的,有相;破無明的,慈悲、無相。不破 無明的,有願求;破了無明,這個愛叫慈悲了,無願。有無明的,有常有斷 ;破無明的,無常無斷。無常無斷叫慈悲,有常有斷叫愛。有無明的,有有 有無;破無明的,慈悲,沒有有沒有無。有無明的,有一有異;破無明的, 不一不異。大家演繹這個道理,就知道很多了。 「若自己有愛自墮生死。安能斷人之愛令彼出生死乎。」自己墮入生死,怎 麼能救人呢?「故末世修行者。若能外捨五塵欲境。內除憎愛二心。則永斷 輪回心得清淨。」這是小乘階級,不是大乘階級。「……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正如出之金方堪作器。若是藥汞金。入則流去。是則尚不能免輪回。 欲求開悟安可得哉。」都差不多。為什麼說外捨五塵欲境、內除憎愛二心是 小乘階級?這明明小乘階級,外是五塵欲境,法不斷。法斷了那有外面的五 塵欲境?五塵欲境不外乎色,五陰皆空啊!「內除憎愛二心」,這還是小乘 階級。不過我們不要認為這是小乘階級,我們修還是要從這裡下手。今天我 們講到此地! 大家要深深入法啊!我說過,聲聞乘人在色受想行識,破了色受想。色受想 是能啊!是我啊!他破了色受想,沒有人我了,可是他行識不破啊!所以無 明不破。佛說一切法無我,小乘只知道由我會到無我,其實他說的無我還是 我。 ■第二十八次修學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 而現深淺。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師父:修學到此地。前面有講過五性,五性在文裡講得不太明白,所以注疏家有兩 種判,判的有所不同。當然深淺有差別不同了,兩種障是理障、事障。誰講 ?誰第一個講? 乘師:生死輪回的根本是貪欲,貪欲我們上次已經研討過了。如果以十二因緣來看 ,小乘法下手處是從不受,因為不受就沒有愛,就沒有取有生老死,就能出 三界,了分段生死,可是不破無明,這是不究竟的。 以下講到顯出五性的差別,又講到二障,首先它講到貪欲,我們要怎麼斷貪 欲呢?要從法性作觀。因為如果說要斷貪,就是有取有捨,這不是究竟的, 如果於緣起法偏空,這是二乘的境界。大乘修行是從無明下手,無明滅乃至 老死滅,這是還滅門,就能知道畢竟空寂,本來就不可得,無明是虛妄的。 「由本貪欲發揮無明」,有無明就有惑業苦,所以無明是生死的根本。我想 這裡是總標,以下是顯出五性的差別。 佛只講一法,眾生根機不同,就分出三乘、五乘。這五性就是眾生的差別,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五性是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一種是理 障,一種是事障。可能理障是講所知障,事障是講煩惱障,煩惱障障涅槃, 所知障障菩提。二乘人沒成就無上菩提,他沒有斷變易生死。「事障續諸生 死」,因為貪欲,所以生死相續不斷。 師父:不錯!這兩種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也叫智障,事障就是煩惱障。如果以十 二因緣分別的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這都是理障。總而言之,無 明是所知障,愛、取是事障。慧乘第一個先把這個問題解開了,第二個大家 注意到,「由本貪欲發揮無明」,你想一想,到底是貪欲在先無明在後?還 是無明在先貪欲在後?它這段話主要的重點在消文。消文從緣起邊說,於第 一義谛來解釋,另有其道理。誰再發揮? 策師:師父問,是無明在先?還是貪欲在先?「一切眾生皆以YIN欲而正性命」,這 個貪欲是指YIN欲,應該貪欲在前,發業無明。一念妄動就是無明,一念不覺 就是無明。五性差別…… 師父:五性差別等會兒再講,我們等會兒再修學五性。 策師:顯出貪欲的不同,根性五種的不同。「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二障,剛才 慧乘師已經講過了,理障是所知障,也就是住著一切法實在有,所以礙正知 見。正知見知道一切法本來清淨,本來平等,無所有,是正知見。住著一切 法實在有,落入遍計執,所以礙正知見。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為什麼呢?因為事障也是住著一切法實在有,起貪 瞋癡,造種種惡業,這是事障,事障就是煩惱障。 師父:你的意思是貪欲為本是不是?誰還有意見?把文字搞清。 彰師:「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眾生在依他起法當中,發揮無明。在唯識宗說無明 是種子,在無明中顯出五性差別。如果會到圓成實,也是無自性,平等無差 別。如果落入遍計執,生二種障,煩惱障、所知障。如果證到圓成實法,知 道法清淨無相,能自在,於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無所住、無所著。 師父:你的意思是貪欲為本?還是無明在先?到底那個在先? 彰師:我不知道什麼是本?什麼在先? 師父:誰還講?這段文重在消文。我們當然不知道梵文如何?翻譯之人在技巧方面 有商榷的地方。誰還講? 明師:貪欲本身就是無明,你不可以說貪欲在先,或者無明在後。如果說貪欲在先 ,無明在後,那就是說明有貪欲,沒有無明,就是二法。無明在先,貪欲在 後,也是落於二法。因為貪欲本身就是無明,無明本身就是貪欲。所以不可 以說貪欲、無明誰先誰後。從一念妄動而產生無明,無明有很多種,有發業 無明、潤生無明。我的看法是無有先後。 師父:這是你的見地,不錯。誰還有意見?盡量發揮! 聞師:「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從這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來,貪欲就是眾 生的迷惑心,迷惑心本身是遍計執所出,我們眾生沒有正知見,沒有正知見 就是無明。沒有正知見障眾生的菩提,菩提是正覺,沒有正知見是沒有正覺 ,沒有正覺會起貪欲。貪欲是一種事障,從事上起遍計執。 若約文字上講,眾生一念妄動,妄動就迷於緣起,迷於緣起也就是迷於甚深 的第一義谛,就是所謂的無明,無明不是有實體,無明是從境上起迷惑,從 依他起法起遍計執。所以它也叫無始,無始無生,可是眾生迷惑的緣故,於 畢竟空中妄見一切法實有,才有貪欲。「一切眾生由本貪欲」,這個「本」 值得商榷。貪欲一起,他有愛,一定有受,受就由觸來,這樣就可發現這種 愛是一種事障,因為愛續諸生死,所以說「二者事障續諸生死」。這是比較 粗的,微細地講,眾生迷惑緣起,也就是第一義,所以它說「由本貪欲」, 落入遍計所執的緣故,這叫無始無明一念妄動。本來是空寂的,是因眾生一 念無明才落入遍計所執,這是事障;發揮無明是理障,因為沒有正知見的緣 故。這兩種障障礙眾生不得無上菩提。 師父:這個問題很深……講吧! 修師:剛剛慧明師說,貪欲和無明本來就沒有分前後,我們知道十二因緣惑業苦三 ,像旋火輪沒有前後。貪是愛,愛本身就是無明,欲是欲求。因為愛(無明 ),然後行,發揮無明怎麼講呢?從無明行識就成為六道輪回了,所以它說 發揮無明,由本貪欲。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理障障菩提,二乘只知道人我 空,不知道法我空。譬如他所行的八正道第一個是正知見,以凡夫來講是正 的,假如以聖人來講,並沒有很正,偏空,也是一種偏見。所以他只證到有 余涅槃,不能證無余涅槃。他知道人我空,所以他執著色心二法,不如大乘 法「照見五蘊皆空」。他知道身心是五陰法所成,所以他執著有五陰法,不 知道法也是因緣所成,一切法皆空。「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事障就是煩惱 障,我們由愛造業,落入三有,六道輪回相續不斷。 所以剛才講貪欲、無明,實在沒有先後,因為以三世因果來講,沒有先後, 貪欲本來就是無明行發揮六道輪回。 師父:不錯!你們都會到第一義谛,要是從世俗谛講,你看!這句話應該這麼講, 把那個「本」去掉,「由貪欲而發揮無明」。如果這麼說的話,從貪欲發揮 無明來,那貪欲為本了,是不是?不是。它的意思是,無明怎麼發揮的?由 於貪欲而發揮。無明不能發揮,由於貪欲而發揮的。這個貪欲和無明,和後 面那兩種障又有什麼關系呢? 最後我再講一個天台宗的大疑案給大家聽。誰再講?誰再發揮?現在我們已 經摸得差不多了,一開始兩種障,事障、理障。無明的發揮,是由於貪欲的 發揮,貪欲是什麼?有四種法,愛著染YIN。這個愛著染YIN發揮無明,才有生 死。五性差別我們不管了,以後再修學。這個貪欲、無明和理障、事障,你 們想一想,有什麼關系? 明師:貪欲是事障,是煩惱障;無明是理障,是所知障。 師父:我把這個形式講出來,我們大家商量, 商量,看看大家是不是會入這個地步。 佛答復彌勒,因為彌勒是識大,所以著重在識的方面答。無明是過去,貪欲 是愛,怎麼貪欲是愛呢?因為貪欲有四種,我不是和你們講過了嗎?最微細 的是愛,再粗一點的是著,再粗的是染,最濁的是YIN,這四項通通叫貪欲。 由於貪欲發揮無明,我們看一看,怎麼貪欲發揮無明的情形?無明、行、識 、名色、六入、觸、受,到這裡完了,已經告一個段落,不再相續了。已經 受了就沒有了,這是因,到受是果,不能再生長了。可是它怎麼還再生長呢 ?它繼續生死不斷,就由於愛,由愛又開另一個階段了。愛以後就取,取以 後就有,有以後就生,生以後就有老死。 你不相信看一看,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應該是告一個段 落了。後面怎麼還相續?因為愛的關系。愛是什麼東西呢?愛有四種──愛 著染YIN,相續生死不斷。大家要知道,大家輪回六道生死不斷,誰的過錯? 愛著染YIN。你們YIN欲不斷,生死不斷。YIN欲斷了話,自然沒有染,沒有著, 沒有愛。所以修道人不論感情,只講道義,就是這個原因。 我已經講過再三了,大家應該了解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這個階段是什麼障?理障。從愛、取、有、生老死,這個階段是什麼障? 事障。記住啊!這是真真確確的,不含糊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觸、受,這個階段根本還是無明,是不是?障礙正知見者是理障,所謂的理 障,根本處在這裡。因為後面又有事,無明是理,障所知。所知障不證無上 菩提,障正知見,正知見就是無上菩提,被無明障住了。由於愛著染YIN,生 煩惱障。逐漸逐漸,我們對大乘、小乘清楚了。 愛著染YIN是煩惱障,煩惱障續生死。生死在什麼地方?六道使我們生死,天 、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是在三界內?還是三界外?三界內。 我們再看,無明是理障,理障在三界內?三界外?理障障三界內外,三界內 外皆障,因為有事就有理。那麼二乘聲聞乘出三界,得有余涅槃,是斷了什 麼東西?他破了煩惱障,自然得了什麼結果?沒有三界生死。沒有三界生死 ,所以他得了涅槃。可是二乘破無明了沒有?二乘所知障還有啊!所知障是 理障,三界內外皆有理障。二乘也破理障,怎麼說呢?二乘也有慧解脫、心 解脫,如果說二乘僅僅破煩惱障這個階段,叫心解脫。 大家注意到,你們不明白的就問。可是事中一定有理,沒有無理之事。他也 破理障,也得智能,因為二乘也得慧解脫,他的慧解脫是三界內的慧解脫, 不是三界外的慧解脫。二乘人有慧解脫,怎麼說呢?經上說得很清楚,生死 煩惱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他出三界,不以慧殺怎麼出三界呢?僅僅界 內的慧,所以二乘心解脫以外,也有慧解脫。 阿羅漢得心解脫,慧解脫也得,叫俱解脫。大家可不要錯了,說這個慧解脫 也破無明,不是的!它破了愛著染YIN。所以二乘說起來,他斷了煩惱障,沒 斷所知障吧!煩惱障由誰生的煩惱啊?由我啊!人我生煩惱。法我有沒有煩 惱?法怎麼有煩惱?所以二乘人沒有人我,了了分段生死。 菩薩呢?有兩類菩薩,一類菩薩是圓教菩薩,一類是別教菩薩。如果按天台 判的,二乘人僅僅是通教、藏教。別教和圓教都破無明、行、識、名色、六 入、觸、受,那不都是一樣嗎?不一樣。我們先講別教菩薩,別教菩薩修行 法大家注意到,他從受,受從那兒來的?觸來的,所以破觸。觸從那兒來的 ?從六入來的,破六入。六入從那兒來的?從名色來的,破名色。名色從那 裡來的?從識,識在唯識宗就是八種識。了解了吧?唯識宗是從識開始,過 去還有行,行就是業,無明是叫無始無明。 所以說各宗根據這個道理判唯識宗在別教,不是圓教。唯識宗是從識,它次 第破。所以天台、華嚴各大宗皆判唯識宗是大乘始教,為什麼?它是在別教 位,這我們就了解了,愈往上愈深。從破受、破觸、破六入、破名色、破識 、破行,達到破無明這個階段都叫大乘。那麼大乘實在說起來究竟處就是一 乘,一乘就是大乘,為什麼又別立一乘呢?一乘有兩宗,別教一乘是華嚴宗 ,同教一乘是天台宗,都從無明下手。圓教沒有次第,也無漸次,一下手就 是破無明。大家了解圓教的性質了吧!你要是按照次第破無明,是別教菩薩 。別教菩薩是怎樣?受、觸、六入、名色、識、行到無明,破無明。這個階 段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破無明。所以他經過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到破無明,接近成佛了。無明,十地破十分,等覺破十一 分,十二分轉身成佛了。 可是圓教從無明下手,破四十一品無明,成佛。大家懂這個道理了吧?別教 菩薩破了無明,不斷。怎麼不斷無明呢?他雖然破了所知障,本來是不受生 死,可是他留煩惱障,留愛潤生,這也是無明。他破無明,那是發業無明, 也叫無始無明,這個叫潤生無明。為什麼原因?他要度眾生啊!大菩薩都是 這個樣,留愛潤生度眾生。 最後和大家講,圓教和別教的修行,你們學到現在,聽法華了吧!入了沒有 ?別教一開始,是從十住,信解中道,經過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登地, 破無明。圓教不是,一下手就破無明。怎麼一下手破無明?法華經不是告訴 你,五品弟子位。開始就比別教高得多,他一開始隨喜,隨喜什麼?隨喜實 相法。法華經不是講了,隨喜法華經,法華經是實相法。讀誦法華經,就是 讀誦實相法。別教菩薩沒達到這個地步。說法,說實相法啊!所以法華經就 說實相法。一方面說實相法兼行六度,再進一步正行六度,菩薩道具足,然 後六根清淨,然後再住、行、向、地,所以他破四十一品無明。 慧修注意到了,譬如印光大師說,菩薩位破四十一品無明,那是圓教,別教 破十一品無明。他怎麼能破四十一品無明?從一開始就破無明。別教是一步 一步地來,先讀小學,後讀中學,再讀大學。圓教不同,一下手就是大學課 程,所以他破四十一品。 我們今天是略說啊!這道理很深,分析出來無量無邊。華嚴宗、天台宗判教 立宗,根據這個判教立宗。所以,他們判唯識宗是別教。因為華嚴判小始終 頓圓,說唯識宗是大乘始教,這我們就分析清了,它次第修。耽誤很多時間 ,大家沒有發言,我本來想講一點天台宗的問題給大家聽。太耽誤大家時間 不好,還是大家盡量發揮吧!沒人發揮,我們就查注疏。 我們已經知道理障、事障就是所知障、煩惱障,所以我和你們講過了,菩薩 斷了所知障,不去煩惱障。到了等覺菩薩金剛喻定,煩惱障、所知障一時通 斷,成佛。誰還有什麼意見發揮?沒有就查注疏了。 「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五性先不要管它, 我們下個禮拜才修學。「依二種障」,重點在二種障,看注疏怎麼講。我們 大家知道,一者理障障正知見,障正知見就是障菩提,障無上菩提。二者事 障就是障涅槃,生死不是障涅槃嗎?時間不太多了,本來想和大家講「續諸 生死」,大有問題啊!現在查注疏了。 你們要是深入二谛理,你會了解的。要記住有一個原則,心清淨到極點,自 然開悟。確實相信,絕對不在多讀誦。所以求無上佛道,不在多聞,你拿到 那把鑰匙就登堂入室,沒那把鑰匙,你圍著房子轉,進不來。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九上?一三)「此下答輪回問有幾種性 也。謂理事二障。為輪回性。性體也。以理障乃發業無明。」理障為什麼是 發業無明?理障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不是說十二因緣「無明行」的無明, 也就是那個無明,如果你僅僅會到無明行,不見佛性,發現無始無明,無因 而起的,那才叫見佛性。四種人修行,兩種人見,兩種人不見。聲聞人修, 不見佛性,得聲聞道;緣覺人修,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薩人修,見佛 性不了了,得菩薩道;佛見佛性了了,得無上菩提。無始無明有沒有啊?沒 有啊!有的話就叫真如,不叫無明,沒有才叫無明。 「事障乃潤生無明」,講出來了,事障就是愛取有生老死,是不是?這說出 來了,愛是潤生無明。「輪回生死。以二障為體。」前面是理障,就是所知 障,不得無上菩提。後面那個障是事障,就是煩惱障,障出三界了生死。「 即修行差別。亦因無明厚薄二障淺深而顯也。」大家印證,你所想的,所了 解到的,和憨山大師他所說的對不對。我告訴大家,憨山大師說的確實,如 果你了解的偏差,印證你自己不對,趕緊修正。如果你了解的和人家不合, 就不對。人家高,以他印證我;他要是有一點差別,我可以印證他。這樣才 叫互相切磋,深入佛法了。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上?四○下?一一)「根本無明但迷真而已」, 根本無明就是十二因緣的第一個無明,根本無明實在說起來不是十二因緣第 一個無明。不見性的人認為它是,見性的人知道是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是什 麼?就是無始無明。「本無差別」,根本無明僅僅迷真理啊!無性啊!沒有 什麼差別。「由貪欲不同」,這說出來了。「故熏發之令成五別。……」, 這個貪欲熏它,叫發揮無明。不是說,從貪欲發揮出來無明,不是那個說法 。貪欲熏無明,使無明得發揮,所以大家要了解,「由本貪欲發揮無明」是 這個意思。不是由貪欲發揮出無明來,要是以貪欲為本,那不對了。 「貪欲無明即二障之體」,貪欲和無明是兩個東西,這裡應該有逗點,不是 貪欲無明。講清楚了吧!現在我們不要看下文,貪欲是什麼障?煩惱障、事 障,無明是什麼障?所知障、理障。看他下面怎麼解釋?「五性差別乃淺深 之行。又行約法。五性約人。……」行是約法,五性是約人,可是法人皆沒 有。小乘人破了人,不破法。大乘人,唯識宗知道我法皆是假,這你要會到 了。「發揮者由本貪欲即發無始無明。遂成二障。……」所以這解釋很清楚 了。「由本貪欲」,實在說貪欲就是愛取有以下的。「即發無始無明」,講 清楚了,發揮無始無明,這是大乘說法。要是二乘說法,他不是說無始無明 ,他說發揮無明,有行有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是落入 聲聞乘、緣覺乘。 「由本貪欲即發無始無明。遂成二障。」發揮無始無明成了二障,什麼障啊 ?所知障、煩惱障。根本障就是無始無明。 「根本無明親障中道名理障」,根本無明就是無始無明。「親障中道」,中 道有很多名字,你們說給我聽一聽,好不好?(答:法界、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無所得……)很多名字。障中道,障法界,障第一義,障畢竟空,障 無所得,障無所有……。所以障中道名理障,證明大家所了解的沒有錯。無 始無明是理障。 「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潤生無明。他這不是把無明分成潤生、發業, 它是根本、枝末。現在大家知道,根本無明是什麼?無始無明,就是發業無 明。枝末無明是什麼?就是潤生無明,就是煩惱障。現在大家也確確實實知 道這個法了,所謂的無明有兩種,有根本無明、枝末無明。根本無明就是無 明、行、識,那個無明。枝末無明是什麼?就是愛取有那個愛字。知道了吧 ?「牽生三界」,所以說「名事障」。大家了解的沒有錯,印證出來對的。 「……界外非無生死。以變易苦輕但雲礙正知見。」所以界外生死,這是理 障,也有生死,是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唯佛才盡,三乘皆有,聲聞、緣覺、 菩薩皆有。我們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皆具有。「但雲礙正知見」,正知見 障菩提。他這個說得更清楚了,界外變易生死是什麼惑?無明惑,如果依天 台講法,無明惑、塵沙惑。愛取有以下是什麼?見思惑,眾生不斷見思,落 入生死。二乘斷了見思,取涅槃,出三界了。 「見思亦障偏真。以分段苦重。」分段是三界內,這說得很清楚了吧?我們 了解的沒有大差錯吧?以他印證我,這個人講得很徹底。「但雲續諸生死」 ,這個續諸生死是虛妄的。續諸生死,沒有啊!什麼原因呢?這大家就要用 你那一招了,假有兩種,和合假、相續假,這就是相續假,假的。為什麼是 假的?無性隨緣,相續假。 這個人講得很正確,印證你!你了解了沒了解?看看人家說的和你的怎麼樣 。以前有善知識,有師父的話,說我了解這個道理對不對?老和尚印證說對 ,那就沒有錯了,要不然不敢相信,雖然悟到這個道理,不敢相信。再看第 三個人。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三?一七七下?四)「此答第三問修佛菩提幾種 差別也」,答上面的問。「一切眾生皆以貪欲為根本長養無明」,也對啊! 他以貪欲為根本,長養無明啊!不是說以貪欲為根本,生出無明,不是那個 道理的,所以大家消文不要消錯。「令彼無明發揚揮散引蔓牽枝頭頭羁绁」 ,貪欲令無明發揚揮散,他的道理是以貪欲牽引無明發揮。你千萬不要解錯 ,你從這裡一解錯,下面全盤錯。 「故於真如平等無差別處顯出五性差別也」,真如平等無差別處是什麼?無 性啊!無性隨緣顯出五種差別,五種差別隨緣無性,還歸真如啊! 「皆由二障而現深淺者。謂凡夫對二乘則凡夫障深二乘障淺。二乘對菩薩則 二乘障深菩薩障淺。若菩薩對佛則菩薩有障唯佛無障。二障者何。一者理障 。亦名所知障。」對了吧!「由不達一法界義心不相應。忽然念起障所知理 礙佛知見名之為障。即無明也。」已經印證出來,沒錯了,對不對?「二者 事障。亦名煩惱障。謂以昏煩之法擾亂於心。於事不了起惑造業。生死相續 不得自在名之為障。即見思二惑也。」這就了解了。我們看看他這個,他所 說的是他的見地。你們也有你們的見地,你們的程度要是比他們低,以他們 為依,你不能超過。如果你們的程度比他們高,有你的見地。 他說深淺是什麼道理呢?凡夫對二乘,則凡夫障深,二乘障淺。這有考慮之 處,看你們的程度到什麼地方。二乘對菩薩,則二乘障深,菩薩障淺。你們 程度不如人家的,以人家來印證你;假如你們高,你們講出理由來,自然有 你們的見地。「若菩薩對佛則菩薩有障唯佛無障」,看你們的程度,我不講 ,我講反而障你們。今天我們修學到此地為止! ■第二十九次修學 師父:三藏十二部雖然很多,它有一個原則,本著一個原則說出來。這個原則大家 知道是什麼?這一個原則叫實相。若有人會入實相法,就仰體佛心。 實相法又分出來有兩個,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這就是二谛。實相無相, 就是第一義谛;實相無不相,是世谛。佛恐眾生不懂,所以在仁王般若講世 谛、第一義谛,當中還有中谛,就是三谛。仁王般若說色谛、空谛、中谛, 就是般若心經所說的,色即空,空即色。色即空,空即色,是二谛。中谛就 是那個無自性,色無自性所以空,空無自性所以色。實相是一實谛,無相無 不相;無不相就是一相,一相就是無相,所以佛又說是無谛。 不過我們在般若經看是有這個意思,佛沒提出無谛。無谛是天台宗所說,性 空宗也說,華嚴宗也說。又根據世谛,說出苦谛、集谛二谛,又根據第一義 谛說滅谛、道谛,這是四谛。佛說法不外乎這個原則,若人不知這個道理, 不知谛理的,不知法,距離佛法千萬億佛土。 這個法裡頭,第一義谛不可說,凡是有法皆是世谛,從緣起說。所以外道問 佛:「瞿昙!你說的是什麼法?」佛說:「我說的是緣起法。」外道不知。 現在有千千萬萬的人皆不知,我們現在能修學這個法,要感謝流淚,感謝佛 。 所以說,佛說緣起法不可思議嘛!這是上體佛心,仰順佛行,佛的行就是戒 律。譬如說,我們修淨土法門也算是佛行,一切行門皆是佛行,修一切諸道 品皆是佛行,一切乘,所謂乘就是佛行,最能代表佛行的是戒律。根據這個 佛心、佛行,是修;得證,佛說那是叫得果。仰承佛心、佛行者,叫行者, 達到證的地方,叫得者。佛說我聽許行者、得者,於我法中出家,接受供養 ;若是非行者、非得者,不聽許受一飲水供養。我今天告訴大家,大家要好 好地修行。 不能仰承佛心、佛行者,佛說是破戒之人。破戒大家都知道了,五篇之中前 二篇,前二篇是破根本戒,後三篇是破威儀。破見,略說是五種見──身、 邊、邪、見、戒,廣說六十二邪見,凡是一切有所得皆是邪見,遍計執皆是 邪見。不淨說法者,執著文字相,說有相,是不淨說法。有我人眾壽相,是 不淨說法。有所得是不淨說法,起分別心是不淨說法,貪著世間名利是不淨 說法,不順佛旨是不淨說法,喜樂外道,說外道經義是不淨說法。佛說破戒 者、破見者、破威儀者、破正命者、不淨說法者,如果接受供養者──負債 ,欠債。他說他是擔重擔者,欠債多了話要償還,所以我不聽許這種人受一 飲水之供養,一滴水都不得受施主供養。 所以大家要徹底知道,仰體佛心,還要仰順佛行。我們持戒、念佛,就是順 佛之行。不要貪著世間名利,世間榮耀一概與我們無關。你要做出家人就做 老老實實、清清淨淨的出家人,不要在世間出風頭,打你的知名度,那不是 佛的弟子。佛說那是六師,外道六師為其師,我不是他老師。 我們在修學圓覺經之前,我講幾句話,因為我深深感覺佛法一天天地沒落了 。我們很慚愧,雖做佛弟子,不能為佛出力,很慚愧!我雖不能發這個心, 希望大家有心人,發這個心,護持佛法。 前面講過理障、事障,大家要會入,理障障正知見,是什麼障啊?所知障。 事障相續生死障涅槃,是什麼障啊?煩惱障。今天開始修學「雲何五性」, 這個五性有很多注疏家有點差別,好象谛閒大師他列出有無性,那是老和尚 的見地。還有人把五性給搞錯了,我們看看五性是什麼。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師父:我們先修學這一句好不好?大家看看這句是什麼性?所知障、煩惱障都原原 本本沒有動,好象是生死凡夫吧?誰講這一句? 悅師:二種障是理障、事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沒斷的話,具足變易生死和分 段生死,就是凡夫,所以說「名未成佛」。 上次我們修學「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 深淺。」所以就是因為貪欲發揮無明才顯出這五性差別,這是第一個種性, 凡夫種性。這段文就是講從無性起緣起來說,也就是真如隨緣,隨染緣而落 入這五緣的。 師父:慧悅講,從無性隨緣而有五性差別,我現在把它寫在黑板上,大家順這個路 子好修學。無明是什麼障啊?所知障。愛是什麼障?煩惱障。現在大家應該 了解了,我們對家人、眷屬,對一切親戚、朋友、男女之間相愛,皆是煩惱 ,續諸生死,不斷生死,大家知道了吧?多少人迷惑在裡面,明知道生死? 舔刀頭蜜,他不出離。現在知道了吧?愛是煩惱,煩惱續生死的。所知障、 煩惱障都沒有斷,什麼階段啊?凡夫,第一個凡夫性。所以我們知道了,雲 何五性?下面佛說五性差別。 「善男子。若此二障」,無明沒破,煩惱不斷,愛心執著。愛心執著變成四 個法,什麼法?愛著染YIN,愛著染YIN續生死。「未得斷滅名未成佛」,凡夫 。第一個我們說過了,五性當中第一性是凡夫性。大家誰還有什麼意見?有 其它的發現可以說。沒有發揮的,我們再看第二個。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 境界。」 師父:「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大家注意到了,「永捨貪欲」在這邊,「先除事障 」在這邊(案:可能黑板有畫表。)「未斷理障」,理障在這裡,「但能悟 入聲聞緣覺」,斷了這邊,不斷那邊,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還不是菩薩。 大家細看這段文。這在五性當中是什麼性?把它的道理講出來。唯識宗護法 菩薩,不說熏生諸法。他說熏只能增長,不能生。其它的十大論師,說熏可 以生。唯有護法,據窺基大師說,是千佛之一,賢劫中千佛之一,他說熏不 能生,能增長就是了。誰還講這段文?分析其道理。 「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你們不是 講過彌陀要解了嗎?我們馬上開始修學彌陀要解。彌陀要解好象有一個事持 、理持吧?你仔細想一想,它和事障、理障,有什麼關系?事一心不亂,他 說過了吧?見思惑先脫落。誰講這段文? 覺師:眾生如果能從緣起法知道性空,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的,不會起煩惱障, 不會在緣起中起貪著心,這樣他能斷除事障,就是煩惱障。他只能做到緣起 性空,不能做到性空緣起,所以他還沒有辦法斷除理障。只能斷煩惱障,偏 空,只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菩薩境界他能於緣起起大 用,他知道緣起無性,因為無性能緣起萬法。 師父:這是聲聞、緣覺性,是不是?我們和大家深入講一點點。這就分別出大乘、 小乘,大家都知道涅槃有兩種,那兩種?有余、無余。生死也有兩種?那兩 種?分段、變易。分段在那裡?我們上次講過。(答:愛,煩惱障。)變易 在那裡?無明是變易。 這裡分別出大乘、小乘,小乘說涅槃,它有有余,有無余,他僅僅了分段生 死,斷色受想,不斷行,不斷識。他說我已經證到果位了,我知道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了,斷了我的生死因了,我命終以後再也 不受生死了,這叫入什麼涅槃啊?他說是有余,我業報身還存在的。就是說 子縛已除,果縛還在。子縛就是因地之縛,已經斷了,沒有了,集已經斷了 ,苦谛還在,這個報身還有,有余。等我命終以後,灰身滅智,法界中除掉 我這個有情,他說是無余。 大家知道有余、無余了吧?小乘說我在,可是我已經斷集了,不受後有了, 有余,還有我這個身子;等我死了,灰身滅智了,完全沒有了,叫無余。大 家好好聽著,切實了解。 大乘說有余涅槃、無余涅槃,不是這麼說了。大乘人說,有余涅槃是怎麼的 ?無明沒斷盡,正在開始斷。斷無明這個階段叫了變易生死,這個叫什麼涅 盤?有余,變易生死還有。變易生死沒有,已經取滅了,度化眾生因緣已經 因圓果滿了,那個叫無余。大家聽過勝鬘經吧?勝鬘經說小乘沒有無余涅槃 。怎麼說呢?根據大乘的標准,了了變易生死,破盡無明,才叫無余。他不 破無明,一點也沒斷,他怎麼叫入無余涅槃。所以說,沒斷變易生死,沒破 無明,這個種性是什麼種性?聲聞、緣覺。 根據這個十二因緣,我們就分析得很清楚。誰有疑問的可以舉手,有發揮的 可以講。沒有,我們就往下修學。「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好象和彌陀要解 所說的事一心不亂有關系吧?是不是?這時見思先脫落,大家看出來了沒有 ?見思惑在那裡?無明惑在這裡,至於塵沙惑,那是天台立的,經上佛沒說 ,佛在勝鬘經說過恆沙惑。 「未斷理障」,未斷理障是那邊?未破無明。「但能悟入聲聞緣覺」,聲聞 緣覺是二乘。「未顯住菩薩境界」,他沒斷變易生死嘛!第二種性,我們已 經知道,是聲聞緣覺性。有人把聲聞、緣覺分開兩種說,可以那麼分,當然 和經上有點不合了吧?再看下面。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 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師父:「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注意到「大圓覺海」是什麼東西?誰講? 悅師:師父!「泛」是什麼意思? 師父:「泛」是在水上游,所以游湖叫「泛舟」。 悅師:「大圓覺海」也有很多名相,就是實相,也可以講是一真法界,就是成就佛 道的智能。這裡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入一真法界大圓覺海,應該發願 斷二障,二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也就是十二因緣裡的無明和愛。二障已 伏以後,才能悟入菩薩境界。這裡說「伏」,就是留一分愛度眾生,所以沒 有完全把二障斷除,唯有佛才把二障究竟斷盡。因為菩薩境界是分破無明, 分證法性,不同小乘人。 小乘人認為法有我無,他知道我空,但法還沒空,所以他認為煩惱實在有, 要破煩惱,才認為我得解脫。菩薩會入無性,破無明證法性,知道法不可得 ,就不會急取涅槃。小乘人就急取涅槃,在這裡就分出大乘、小乘的差別。 師父以前講過,貴在見性,不貴於解脫,所以大乘會其法性,伏二障,所以 悟入菩薩境界。這是第三種性,菩薩種性。 師父:大家……你講。 修師:大圓覺海我們把它講成「畢竟空」,剛才慧悅師有講是一真法界、實相,它 還有很多名字。大圓覺海就是畢竟空,它能成就一切法。「先當發願勤斷二 障」,二障我們都知道是煩惱障、所知障。這裡說「二障已伏」,伏就是沒 有斷盡。「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菩薩境界能出空入假,行如幻三昧,度化 眾生,這是菩薩種性。 師父:你們都有所發揮。 生師:大圓覺海就是大圓鏡智,要達到如來大圓鏡智境界,要發願斷事障和理障, 也就是說要到佛這種境界,要修。怎麼修呢?要先發願,發什麼願呢?斷二 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什麼是菩薩境界?以日常生活中來 講,譬如做一切事情,性空;雖然做一切事情,心不執著,性空,那種境界 就是菩薩境界。我們時常聽說「巧把塵勞為佛事」,就是菩薩境界。 師父:這段文大家不知道,我不得不講一講。第一個「大圓覺海」,這有很多名字 :圓成實性、中道、第一義、畢竟空、大圓鏡智……你們都講過,還有一個 究竟了義的,你們沒講出來,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就是欲證入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障已伏 。即能悟入菩薩境界。」這個很深,你們不會發揮出來的。菩薩是這樣的, 所知障不斷,為什麼不斷呢?因為他煩惱障不斷,煩惱障留一個愛,留愛潤 生嘛!所以煩惱障愛不斷,也是伏,所以菩薩境界──二障伏,不斷。 到什麼時候才斷呢?到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轉身 成佛那一剎那,一剎那間所知障、煩惱障頓斷,證佛果。所以他叫「二障已 伏」,他不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斷了的話,怎麼度眾生呢?煩惱障、所 知障伏,不斷。實在說就等於斷了,可是煩惱障愛之一念不斷,留愛潤生。 所以煩惱障也是伏,怎麼叫伏呢?不造業,不受果報了。為度眾生故,留愛 潤生。等到等覺菩薩,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喻定,轉身成佛了,一時頓斷 。 所以說「二障已伏」是菩薩境界,二障已斷是如來境界。還有沒有人講的? 你們可以盡量發揮啊! 聞師:這段是講菩薩種性,這裡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要領,欲證不生不滅的究竟涅 盤,應當發願勤斷二障,一是愛,一是無明。我們修行不能有所得,有所得 就是遍計執,也就是邪見。 「二障已伏」,師父已經開示,伏是不造業,不受果報。菩薩自度度人,分 破無明,留愛入生死度化眾生。「二障已伏」,因為他還沒斷的緣故,永斷 的話才能入如來圓覺妙境,這叫菩薩種性。所以修行要以無所得心才能契入 如來的圓覺清淨心。 師父:大家注意到,他實在是入無余涅槃了,留著有余涅槃不斷,所以說「二障已 伏」。慧翰不是要講嗎? 翰師:「如來大圓覺海」就是指佛的境界,我們知道佛是過無不盡,德無不圓。「 先當發願勤斷二障」,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二障 是指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已伏」,我們知道菩薩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所以留愛潤生,所知障已斷,煩惱障未斷,所以說已伏。 師父:我們現在修學下面一段。下面一段經文就講出來了,「拔苦必期二死盡」。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師父:這很簡單,現在大家上路了,就知道它講什麼東西了。這是什麼種性?誰講 ? 策師:這一段就是講煩惱障、所知障都已經斷了,就進入如來微妙圓覺,就是佛的 境界了。「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就是證佛的無作大涅槃。 師父:我和大家講一講。無明是什麼生死?變易生死,愛是什麼生死?分段生死。 藥師偈不是講過了──拔苦必期二死盡?令一切眾生皆成佛,變易死、分段 死皆盡,成佛。那是如來種性了。 破無明是什麼東西啊?在菩提涅槃得到什麼東西?無上菩提。這邊是究竟涅 盤啊!這邊(愛)續生死,那邊(無明)障理智。究竟果位,證無上菩提, 究竟涅槃,這講出來了嘛!「滿足菩提」,是滿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及大涅槃」,究竟涅槃。 我們今天修學不完了,下個禮拜二再看注疏,好不好啊?今天時間太久了。 從這裡我們看出來,聲聞緣覺和菩薩有什麼差別?他沒有菩提。固然有聲聞 菩提、緣覺菩提,那不算。他不破無明嘛!沒有菩提。他了生死了,分段生 死,取證涅槃。菩薩呢,雖然取證涅槃,不入涅槃,還留著生死度眾生。 大家看這個表,就知道了。大乘、小乘就分清楚了。今天我們不查注疏,大 家有心得的可以發揮,發揮發揮,我們就下課了。 悅師:我覺得這好象不屬於五種性中的一種,因為前面講「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 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佛不會是因為貪欲發揮無明的,所以佛他不 算是五種性之一。 師父:這是什麼性? 悅師:這只是他圓滿菩薩道而成就佛果,是果位。 師父:欸!這是如來性。下面那一性我們下次再修學,這有兩種說法。我們今天修 學五性,僅僅能修學,第一個凡夫性,第二個聲聞緣覺性,第三個是菩薩性 ,第四個是如來性。下面一個不知道什麼性,下個禮拜且聽下文分解。 悅師:佛也算五性中之一嗎? 師父:是的,根據這個經文它明明說出來了。其實這五種性同是一個性,什麼性啊 ?(答:無性。)佛是不是也在無性當中?無性才是佛啊!無性不是一真法 界嗎?一真法界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佛嗎 ?佛不是實相嗎?實相不是中道嗎?迷於名相啊!不知道。誰要發揮這段, 發揮完我們就下課了。 聞師:剛才師父說佛的境界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二死盡。二死盡就證無上 菩提,究竟涅槃。無上菩提就是我們勤斷二障,始覺,開始修行,始覺合於 本覺,就是清淨的妙覺,始本合就假名無上菩提,究竟涅槃。約心性講,我 們徹證自性清淨心,心性顯現出來,這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無量光 ,究竟涅槃就是無量壽,三世諸佛同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念一佛就是念 十方三世一切佛。 師父: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一般人毀謗淨土,他不知道佛法嘛!你們都修學過彌 陀要解,事持是事一心不亂,那就是證到菩提涅槃了。涅槃不是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要證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證到以後得無上菩提,這個涅槃才 是究竟涅槃。 不過,我們往生淨土是這樣的,雖然不得究竟涅槃,仗佛力就得究竟涅槃。 彼國眾生壽命無量啊!無上菩提、究竟涅槃是什麼?就是無量光、無量壽。 無量光、無量壽是什麼?世谛、第一義谛嘛!你要是不知道這個道理,你總 是在門外亂摸索。誰要發揮這個意見的?詳細探討這段文,下個禮拜我們接 著猜猜它的第五種性。 修師:下面經文講到「是名眾生五性差別」,佛種性也算在眾生裡面嗎? 師父:五性皆是緣起法嘛!緣起法皆是無性。 修師:前面說「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他成佛也可 以講成眾生嗎? 師父:不能咬文嚼字。經上不是說嗎?無佛無眾生,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怎 麼可以那麼講?那是約第一義谛邊講。約世谛邊講,有佛有眾生啊!有佛入 涅槃啊!要會到緣起就是無性,無性就是緣成。 悅師:師父!它下面還有一個,那就變成六個。 師父:所以說,這裡就要分清了。 聞師:「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經上講「由本貪 欲」,那麼五性是不是應該把佛列上?事實上佛是究竟沒有無明的,這五性 不知道怎麼算,我就不清楚了。 師父:也可能,大家運用運用智能,我們不可看注疏,憑自己悟性去解。 修師:因為下面還有一個不定性(外道種性),就變成六種性。 師父:所以說,有分析到無性,有分析到外道性。大家把這個意見都存著,不可看 注疏啊!下去以後不可看注疏。到什麼時候看注疏呢?下個禮拜查注疏再看 。要是你現在看注疏,你知道是知道了,障住你的悟性,永遠不悟。禅宗度 徒弟就是這樣,不告訴你。我告訴你是我的東西啊!你自己永遠不悟,你自 己假使想通了,悟入了,那你的東西,你得聖果、得聖位了。如果你看注疏 的話,永遠是凡夫,不脫生死。 今天時間到了,把問題留著下個禮拜再解決了。(弟子雲:留惑潤生!)五 種性到底有沒有?下個禮拜我們看注疏就解決了。 大家注意到,不可看注疏,看注疏你根本就是生死凡夫,不出三界。你用你 的悟性真悟出來,真得受用。大家注意到,古德講,我們後世眾生不憑自己 悟性,多部份是被古人的筆尖所誤,多部份被古人的舌頭所誤,你自己不知 道悟性嘛!所以大家不可假作聰明:「我看過注疏,我知道。」那你才永遠 不知道!永遠在生死六道之中。不看注疏,不被他筆尖誤,不被他舌頭誤。 ■第三十次修學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 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師父:大家看經文,把它分析開、分清,它是五性。上面有三性,這裡面有兩性。 乘師:上次修學三種性,五性的差別就是二障的深淺差別。凡夫,煩惱障、所知障 皆沒有辦法斷除,二乘只斷煩惱障,菩薩二障已伏。 今天修學的這段是外道種性。「一切眾生皆證圓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入如來的大寂滅海,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因緣不一樣,譬如下面它說,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們雖然發心,可是沒有善知識引導,或 者我們發心不正確,就是在因地時發小乘心,這樣就不能成菩提正修行路。 如果遇到善知識,自己因地修行發心正確,發大乘心,就能成如來無上菩提 正修行路,所以它說「根無大小」。這意思是說,一切眾生皆能證圓覺,根 無大小皆能成佛。假使發心,但是不能求到善友,又遇到邪師,這樣就沒有 辦法正悟,這就是外道種性。還有一個性,不知道是什麼性,我看不懂。 師父:大家仔細看這段文,我把它暫且分一分,以方便大家修學。這段文好象是應 該到「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 便有頓漸。」好象到這裡是一個階段。大家各人用各人的智能悟性去解。這 個地方,注疏家有不同的見解,因為經文上沒有明確地講。 悅師:這裡說五性差別,凡夫種性、小乘種性、菩薩種性,最後那一個經文明講出 是外道種性,只有這個比較難分。「一切眾生皆證圓覺」,不是說現在就證 圓覺,而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意思。「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 時修習便有頓漸。」譬如某某人聞到四谛法就證到聲聞,聞到十二因緣證到 緣覺,如果聞到六度就證到菩薩。因為他遇善知識的不同,還有他會法的深 淺不同、根機不同,所以就有頓漸。如果定性的話,一切眾生永不成佛,因 為不定性,所以小乘可以回小向大,大乘可以漸修成就佛果。問題是出在遇 善知識的不同,及根機不同。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如果能遇到究竟圓滿 的教義,圓教一乘的道理,依這樣修行的話,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前面是有 頓漸的,這裡是指圓教。師父以前有講過圓教菩薩一開始就破無明證法性。 師父:我提一個意見大家參考。這段文從「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不錯, 慧悅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是佛。「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 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有的 人把這段文判為不定性,有的人說是無性,無性隨緣就成為頓漸了,不定性 也是頓漸的意思。所以我們看,判為不定性或無性,其實意思都一樣。大家 各人發揮,你看的怎麼樣?不錯,佛沒說,佛在經文上沒說這是什麼性。不 定性也好,無性也好,是大家猜佛的意思。 觀師:「一切眾生皆證圓覺」,一切眾生皆可以證到像佛一樣的圓覺境界,一切眾 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逢善知識」,假使有殊勝的因緣,受到善知識的 教誨。這個善知識,以前師父有講過,無我的是善知識。所以假如遇到教誨 我們的人是無我的,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們就照 著善知識所教的,依教奉行。譬如我們修念佛,「因地法行」就是念佛,念 佛為因。「爾時修習便有頓漸」,頓漸其實是我們自己根機的關系。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假如依照圓頓的念佛法門,就是正修行路 。「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因為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只要我 們遇善知識,不管我們根機怎麼樣,只要好好念佛的話,因為念佛是因,往 生是果,絕對往生西方淨土,這樣就能成佛果。 師父:大家把裡面的文意講出來,慧觀講善知識是無我。還可以講,譬如無我就是 無生,無生就是無性,無性就是無所得,無所得是畢竟空,畢竟空是實相, 實相是法界。 他把這段文會入淨土法門,當然我們修行淨土是很好的。主要大家認識清, 這段文是講什麼性?「依彼所作因地法行」,我們也應該了解。誰講? 甫師:天台判六即佛,第一是理即佛,也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畢竟成佛,所 以這裡講「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也就是師父 講一切法皆是無性,所以雖然有很多的種性,譬如二乘的種性、凡夫種性、 菩薩種,但是還是不能離開一切眾生畢竟成佛這種種性。 師父:這個五性,唯識家有提出五性,還有其它的人也說過五性,我們感覺圓覺經 說的五性比較圓滿。譬如我們看這一句,剛才慧甫講的「若遇如來無上菩提 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上面那一句「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 習便有頓漸。」這個頓漸在菩薩乘裡,天台宗判別教是漸,圓教是頓,圓頓 嘛!華嚴宗判小始終,都是漸,圓頓是頓,頓他已經說出來了,圓教也是頓 。 「因地法行」,如果按照善知識是無我,善知識是無生,是畢竟空,他的因 地法行,從那裡行啊?有沒有講的?為什麼我們認為別處講五性不如圓覺經 講的圓滿呢?別處講五性,差不多講定性,定是什麼性。圓覺經這段文它有 不定性,所以有人把這段文判為不定,頓漸不定,大小不定,可是皆是佛果 ,一乘佛教義。也有人把它判為無性,所以眾生無性,還是無定性啊!隨緣 就有頓,隨緣就有漸,隨緣就有大乘小乘。 我把頓漸,根據華嚴的說法和大家講一講。小教、大乘、一乘,小教華嚴宗 判為小乘教;大乘教它判是漸教,漸漸修行,漸教有什麼呢?大乘始教、大 乘終教;這一乘教,有的根機不夠圓滿──頓教,最後判圓教。 天台也判,天台判的是什麼?藏通別圓,藏教是小教。它判大乘始教和華嚴 就有一點點差別,華嚴說這是大乘始教,它舉例子譬如唯識宗。天台判這些 為通教,我們看通教的意思包括小乘,通大通小。它自己解釋,下通藏教, 上通別圓,叫通教。天台判終教為別教,別教有次第的。它也判圓教,天台 不判頓教,什麼原因呢?小乘裡也有頓教,也有頓根機,通教也有頓漸根機 ,別教裡也有頓漸根機,都有頓漸,所以不別判。華嚴把它拿出來單獨判, 它除去藏通別以外的,另有一輩人是頓性根機,別判。那麼這麼一來,華嚴 就判小始終頓圓,天台除去頓教,所以判藏通別圓,頓教都隱在裡面去了。 大家對這段文,都搞清楚了,我們再看下一段文。 我告訴大家,這段文有的人判為無性,五性中有無性;有的判為不定性,為 什麼不定?漸頓不定,大小不定。所以根據這一性,華嚴家說別有一類是頓 根、頓性人,判為五教。天台認為藏通別裡皆有頓性,等會兒我們查注疏就 清楚了。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 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師父:這項很清楚了。「遇邪見者」,要清楚什麼是邪見?誰看懂的先講?你已經 知道什麼是善知識,善知識是正見吧?慧觀提出來了,什麼是善知識,那就 是正見,和他相反的就是邪見。 經師:什麼是邪見?沒有正知正見,也就是不如實知,不如實見。經上有講,見一 切法皆悉平等清淨,是名正見。什麼叫平等清淨呢?所謂平等清淨就是無我 、無生、實相、畢竟空、中道義,知道這些法是謂正見。反過來說,不知道 一切法無我、無生、實相、畢竟空、中道義,就是邪見。因為他不懂二谛法 ,不懂真實法,所以他於一切法執著,落入遍計執,落入三塗六道種種的邪 見。 師父:慧經提出來什麼是正見,根據正見就知道什麼是邪見了。 觀師:剛才師父提到無我,常常很忏悔有所得心,要學習無所得心、無我。眾生都 想求善友,眾生都會求佛菩薩,佛菩薩是善友,菩薩是不請之友。可是因緣 不好遇到惡知識,那麼就沒有辦法得到正悟,因為沒有正知正見就不能會到 實相。所以我見、有所得的話,不能得到正悟。這樣的眾生很可惜,學習邪 見,變成外道種性。本來他有佛性可以成佛,可是他這種無性隨著這不好的 緣,變成外道種性。這是邪師的過錯,不是眾生的過錯。所以有一句話:「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過患在自己有邪見,還要跟人家講。所以我們要學 當善知識,不要變成惡知識。 師父:這段很重要啊!既然知道無我是正見,執著有我就是邪見。有我就是有我相 ,執著有我相就是邪見。有我相一定有人相、眾生相、壽命相,執著有眾生 相、壽命相,就是邪見。總說一句,執著有相是不是都是邪見啊?這可以發 揮很多了。 這是很重要的,大家要徹底認識清,徹底認識清,眾生得益無量,佛教得益 無量,你自己本身也得益無量。大家再發揮,什麼是邪見呢?不知第一義空 都是邪見,大家都可發揮啊! 邪見者,就是破見,略說有五種,廣說按印度說有六十二邪見。所以寧可破 戒,不可破見。破戒的話,一個人受果報;如果破了見,挑盡天下眾生眼目 。剛才誰還要講? 聞師:這段是從緣起說。師父開示我們,佛法沒有人說,有智不能解。還有一句話 ,法華經講,佛種從緣起。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皆有佛性,為什麼有五性的 差別?眾生因為緣起的緣故,無性隨緣。可是在緣起邊,經上常開示我們, 要發願遇善知識,發願生生世世得遇大乘法。 因為他因緣不具足的緣故,遇到邪見人。佛種既然從緣起,緣起不可執有, 不可執空。如果真正會到佛法,法中無我亦無人。我們知道佛法是畢竟空, 因為緣起的緣故。 佛法裡也有外道,凡是不能深入二谛,都有所偏,這樣也叫外道種性。「遇 邪見者」,就是他落於遍計所執,認為緣起法是有,執有、執空、執斷、執 常,都是邪見。「未得正悟」,他還沒有辦法體會到佛法的真實義,不能證 實相法。如果約般若講,眾生以有所得心,落入遍計所執。 這裡講,這些都是邪師的過錯,也就是他沒有遇到善知識的緣故,不是眾生 的過錯。「五性差別」,五性都是緣起故,無性隨緣才開出種種的差異。眾 生雖具這無性,皆具佛性,可是為什麼有修學的漸次、根性的大小?皆是我 們不逢善知識的緣故。一個是不逢無我的善知識,一個是不逢如來正知見的 緣故,才有眾生五性差別。 師父:大家都知道了,有我是邪見,無我是正見。這是什麼法啊?緣起性空,性空 緣起。緣起性空,有我沒有我?性空緣起,有我沒有我?這個樣知道緣起法 是正見。畢竟空,緣起性空,有沒有緣起啊?沒有。性空緣起,有沒有性空 ?這叫畢竟空。 我們就知道,緣起法是正見。緣起性空,緣起可得嗎?性空緣起,性空也不 可得,不可得是正見。緣起性空,文字相即非文字相;性空緣起,無文字相 即是文字相。這是緣起法,是正見。大家應該認識,色即空,空即色,是正 見。依他起是圓成實,是正見。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是正見。無性隨緣, 無性不可得,不可得它無上也無下,「是法平等」。隨緣無性,隨緣既然無 性,也不可得,也是「是法平等」,叫無上菩提。所以說,如果得其正見的 話,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現在我們把它總結以後,就查注疏。「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這段文是凡夫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 境界。」這一段文是什麼性?聲聞緣覺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 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 提及大涅槃。」這是菩薩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 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這段文我們假設 是不定性,也有人說無性。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 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這是第五外道性。好!查注疏。要知道,第一個 凡夫性,經上沒說,一般的注疏家說是凡夫性。佛只說「未成佛」,因為什 麼?如果說有凡夫性,是定性有,佛沒說,佛經上說「未成佛」。不定性, 經上也沒說。 五性的差別,千萬不要落入定性。其它的各宗也判五性立五性,它就落入定 性,很多人诟病,所以不對。不可能有定性,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嘛!還是 那個道理。無性隨緣,才有五性差別;五性差別,皆是隨緣無性。如是見者 ,是為正見。如果定有凡夫性,凡夫性已經決定了,怎麼能成佛?所以佛經 上說他「未成佛」。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三?一七九上?二)「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雲何 而有五性差別。」這是總結問題,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為什麼還有五性差別 ?誰能說出道理?我們先不看他的文。無性隨緣就有五性差別,對不對?雖 有五性差別,還不礙乎皆成圓覺,什麼道理?隨緣無性啊!如此見者,非是 邪見。 「答。眾生雖同證圓覺性。由彼所遇善知識者。或是大乘。或是小乘。或人 天乘。各各不同。彼即以已(己)之所證所得者示人。故聞法者隨波(彼) 熏習。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修習。便有頓漸不同。」這是說什麼?是不是說明 隨緣啊?法不孤起,因緣而起。 「若得值遇大善知識。示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令彼得沾平等甘露法味。即 無論大根小根皆成佛果。」這個說法很清楚吧?所以說,唯識宗也立五性, 和這個不同。唯識宗十大論師,其它的論師說熏習可以生法,法由熏習而生 。唯有護法菩薩講,熏習可以增長,隨緣嘛!因為無性才受熏習,如果有性 的話,受不受熏習啊?所以熏習可以令增長,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這 個人僅僅講後面一段無性,有人把它列為無定性。知道無性隨緣,無性隨緣 就有五性,隨緣無性就是同證圓覺。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九上?一八)「五性者。一凡夫種性。 二二乘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外道種性。」現在大家對這段文 有大概的認識吧!人家問你,圓覺五性是什麼性啊?你們大家背一背。圓覺 五性主要是,無性隨緣有五性,隨緣無性皆是圓覺妙性。 「此初凡夫種性也」,這是第一個凡夫種性。不過經上我們知道,佛沒說。 佛說的是什麼?未成佛。後人定為凡夫性。 「此二乘種性也。以二乘人。但斷六識三毒。離分段生死。故雲永捨貪欲。 經雲。但盡生死。謂為滅度。其實未得一切滅度。」二乘種性,我們修學時 在十二因緣都搞清了吧!事從那裡講?愛。理是從那裡講?無明講。因為這 個原因我們知道,我們眼看要修學彌陀要解,蕅益大師他立事一心不亂、理 一心不亂,事持和理持,事持是見思先脫落,那是從那裡修啊?不見自性佛 。理一心不亂見自性佛,破無明見自性。因為修學圓覺經,我們也可以了解 彌陀要解,蕅益大師他怎麼判,他為什麼立事持、理持,原來是根據這個東 西立的。 「此菩薩種性也。三賢伏二障。地上斷二障。」伏二障是未斷,按照華嚴講 ,斷習氣才叫斷,地上斷習氣。它和唯識宗所說的不同,唯識宗說現行種子 。華嚴宗說,現行種子以外還有習氣,習氣最微細了。 「論雲。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二障,華嚴判有分別,譬如 煩惱障有分別煩惱障,事障有分別事障,理障有分別理障。這個還淺顯,還 有俱生,我們本來就有的,那就和習氣有關系了。它有分別、俱生兩種,一 旦到地上是分分斷俱生,地前是斷分別,所以說「地地除」。斷分別僅僅說 伏,斷俱生才是根本。「六七俱生」,六七識的俱生,俱生我執、法執,分 別是分別我執、法執。 大家想要了解這個,可惜華嚴宗著作不太齊全。後人作的,清朝續法大師作 五教儀,上面分析得很清楚了。信位菩薩斷什麼東西,住位菩薩斷什麼,行 位、向位斷什麼,地位斷什麼,把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 執,說得很詳細。前面淺顯的斷現行,現行我執、現行法執,大家可以找來 看。五教儀,續法作的,不過看那個東西很費腦筋啊! 「若金剛道後。異熟已空。則二障永斷。」金剛道後就是等覺了,沒有異熟 識了。等覺以前皆受異熟識,到等覺以後就永斷了,轉身成佛。「即入如來 大涅槃海」。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皆是 佛種性。「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開 示之。」這是隨緣,無性隨緣,一切諸法以無性為性,佛也是以無性為性。 所以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 「因此修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不是根有五性,在 師根機大小才有不定性。「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修行 路開導修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 最勝知識也。」親近善知識,要親近最勝的善知識。這個很重要啊!佛問阿 難說,阿難你修佛道和善知識有什麼關系?阿難說,我成就果位,善知識占 一半功德。佛說,不對!你成就果位,全部是善知識的功德。 「此則三乘皆不定攝」,聲聞、緣覺、菩薩皆是不定性,看你遇到的是怎麼 樣的老師了。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此外道種性也」,經上說的。這是在現前,也可 以說是在分別我執、分別法執裡頭。「既雲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 者。何得有邪。」為什麼有邪?無性隨緣有邪有正。「良由所遇邪師邪教。 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這個人講得很清楚。「此 經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捨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 作佛義見於此。」這個人說得很好。一闡提也可作佛,佛性是無性啊!所以 闡提也可作佛。 經師:師父!我來念一段文好不好? 師父:好!念吧! 經師:因為剛才看到這段文,看得很法喜,我來供養大家。「逢善知識。依彼所作 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這段文是講不定性,不定性非眾生本覺性 地不同,眾生本覺性地是無性為性。一切眾生本來平等一如,以無性的緣故 ,所以隨緣而現種種差別,因為有種種差別的緣故,善知識所教不同。它提 到眾生本覺性地是一,因為他各個因緣不同,而有種種差別,是為不定性也 。 師父:所以大家記住,一切佛法不出一句話,無性隨緣,隨緣無性。隨緣無性是佛 法身,無性隨緣是佛報化身。隨緣無性是法身德,無性隨緣是般若德、解脫 德,皆是這個道理。你在名相求,得不到的。所以有人出去到大禅師那兒參 學,回去給他師父洗澡,摸到師父的脊背說:「好一個如來藏,可是沒有佛 啊!」他師父天天看經,旁邊有一只蒼蠅在窗戶上飛不出去,給紙擋住了。 弟子說:「你這東西天天鑽紙干什麼?那裡不能出去?」他師父一聽怎麼怪 怪的,原來他開悟了。人家是從性上開悟,我們勉強從教門下求悟。好!下 課了。 ■第三十一次修學 師父:大家耐心地修學,漸漸地入谛理,如果你入二谛以後,慢慢地其它諸谛皆可 入。我們末法時期眾生根機太差,長期熏習,慢慢地首先先接近總相法,我 們不敢說得總相法,我們得不到。接近總相法以後,你就認清什麼是佛法, 愈來愈認識了,慢慢地再努力不退。一本原則,深深入!慢慢就漸漸了解別 相法。到了解別相法的時候,你感覺很奇怪,這個東西很奇怪,怎麼奇怪法 呢?到這個地步你就知道了,你漸漸地更深入知道真正的佛法,那你才是真 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我們大家隨佛出家,是名字。 大家為什麼要深入其法呢?你出家一場為了什麼?從這裡深入的話,可以得 菩提,可以得涅槃。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機愈來愈差,不知道有幾個人可以入 ,可能很少很少了,因為這個智能被什麼障住了?貪瞋癡、八難。最要緊的 是YIN欲,如果有人能決心斷YIN欲的話,漸漸可以入。不斷YIN欲,障住了,來 生還是墮落三塗六道。 五性差別,我們已經搞清楚了,第一個是什麼性?凡夫性。第二個是什麼性 ?二乘。第三個?菩薩。第四個?不定性。第五個?外道。現在搞清楚了, 圓覺五性就是講這個。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 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師父:「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大家看前文,菩薩種性怎麼講的?「善男子。若諸 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 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前面講先伏二障,理障是什麼?無明;事障是什麼?愛,由這個地方出來大 悲方便。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慈悲,應該知道了。 根據禅宗過來人說的,如果慢慢深入,認識佛法以後漸漸深入,有一天認識 自己本來面目,那就到生死邊了。再跨進一步,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誰發 揮? 悅師:什麼叫大悲?什麼叫愛見大悲?因為菩薩破無明是大悲,如果沒有破無明, 就是愛見大悲。「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這個未悟就是指 我們凡夫,廣泛地講菩薩以下都是。師父上次有講,經上沒講凡夫種性,只 有講「未成佛」,也就是這個「未悟」的意思。 以什麼方便呢?「乃至示現種種形相」,示現六道。「逆順境界。與其同事 化令成佛。」同事就是四攝法裡的同事攝。化令成佛就是它的方便,是為了 導入一佛乘。前面也有講什麼方便,就是斷二障的方便,就是煩惱障、所知 障,度化眾生令二障斷盡,才能成佛。這個都是「依無始清淨願力」,清淨 願力,清淨就是無所得心,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度盡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 度者。 師父:大悲方便,這和菩薩留愛潤生有什麼關系?誰講? 乘師:「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菩薩度化眾生要有願心,這願心 和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都是愛見大悲。菩薩有大悲方便,因為他有願 心度化眾生,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法。緣起法無性,會歸於佛種性,悲智雙 運。以智導悲,依他起不落入遍計執,這樣就無礙。再加上願力,以願力斷 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就能普度眾生無礙。知道緣起無性的方便法,來 入世間開發未悟,開發無量的眾生,因為沒有方便就沒有辦法度眾生。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譬如觀世音菩薩度化 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示現何身而度化,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 攝法教化眾生。以無性法度化眾生,知道緣起無性,無性緣起,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這樣度化眾生,就不會起我人眾壽相,使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無始劫來因地修行,就知道法性無性,這樣度眾生 ,才不會有染淨的差別。 師父:什麼是「逆順境界」?菩薩、佛度化眾生,和父母教導我們,老師教導我們 也是一樣。有一種逆教、順教,順教在佛講起來叫攝受,逆教叫折伏。老師 教學生也是一樣,好象是「你聽話啊!你很進步,給你打九十分。」這是攝 受,順教。壞學生,打柳條子,打教鞭──責罰,那是逆教。 現在五濁惡世眾生惡性太重,你順教則謗你,逆教則仇恨你,和你結冤仇, 這不好教。所以逆是折伏,順是攝受。誰要講? 聞師:這裡提到菩薩,為什麼叫菩薩?前面經文有說如果理障、事障(就是所知障 、煩惱障)俱斷,就是成佛。菩薩是二障已伏,他只伏無明,因為若斷就是 成佛,煩惱障他也沒斷,因為斷的話,就不能入生死度眾生。我們知道眾生 皆以YIN欲而正性命,皆以愛見來世間的。菩薩不一樣,以伏二障的因緣,所 以能方便入生死不染生死度眾生。這邊的菩薩是圓伏二障的菩薩,菩薩圓伏 所知障,能清淨無明惑,所以能以大悲方便度眾生。「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 諸世間」,世間是講三界。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我想這菩薩位次可能要判得很高,因為他既然能示 現種種形相,可能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可以示現種種形相,隨眾生的根機 示現種種形相度化他,這一定要分證法身的菩薩才可以。 「與其同事化令成佛」,以四攝法來度化眾生,同事是四攝的最後一個,布 施、愛語、利行、同事,同事有兩種,記得以前佛綱有講到,菩薩苦與眾生 同,就是入諸苦惱的世間度眾生,攝他向道,才叫同事攝。另一個是樂事同 ,菩薩以勤斷二障此法教導眾生。 「皆由無始清淨願力」,為什麼叫無始清淨願力?眾生所以不清淨是因為愛 見(事障)和無明(理障),障蔽我們自性清淨心。菩薩破無明能清淨所知 障,所以無始的清淨願力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自度及度人。不同於二乘 ,二乘不回入娑婆,菩薩以清淨願力,以愛潤生,假方便度眾生。無始清淨 願力是講到菩薩的大悲願心,他是從他的本願力來的。 師父:你們大家逐漸都講出來了,我可以解釋解釋。大家想一想,這是那類菩薩? 他是斷所知障,留煩惱障,留愛潤生,是這類菩薩是不是?前面講二障已伏 ,斷了所知障,不取所知障的果,還留煩惱障,留愛的一念嘛!等金剛道後 一時頓斷,所知、煩惱一時頓斷,轉身成佛。所以這個時候,所知障、煩惱 障都叫伏,他可以入世間,這類菩薩以大悲方便能入世間。 現在末法時期一般的眾生胡塗到家了,他說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留娑婆度眾 生。這要菩薩才能留娑婆度眾生,到什麼資格呢?他所知障已伏,實在已經 斷了,留煩惱障的關系,所以說伏。菩薩破無明、證法性,破無明、證法性 的菩薩叫什麼?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叫什麼?叫分證成佛。分證 成佛在那個地位呢?別教在初地以上,圓教在初住以上。我們那有資格和他 相比呢?如果我們也破無明證法性,當然可以留娑婆度眾生。他破無明、證 法性有什麼功德呢?圓覺經講得很清楚,示現種種形相。我們沒有辦法,生 死、業報所纏,你怎麼能示現種種形相呢?叫你下地獄,你就要下地獄的。 誰再講? 修師:「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世間有三種世間,五陰世間、眾 生世間、國土世間,菩薩因為入如幻三昧,能神通變化,所以不一定現有情 眾生度化,有時候也現無情來度化,如地藏經講的。所以示現種種,開發未 悟,好比菩薩看到落葉、流水都能開悟。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示現六道種種眾生,度化世間。「示現種 種形相逆順境界」,逆就是示現折伏責罵這些逆境,我感覺出家以來,都是 師父的逆教成就我的道心。有時候我想一想,今天能道心堅固,是師父責罵 出來的。有時候都很感激,覺得這都是佛菩薩的安排。因為順境很容易墮落 ,不知道上進,所以菩薩會示現種種的順逆境來度化眾生。逆緣可以作我們 的增上緣,這都是菩薩示現來度化我們的。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因為菩提心就是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的清淨心橫遍 十方,豎窮三際,所以是無始的,沒有始終的。 師父:世間有兩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天台判的有三種:五陰世間、眾生世 間、國土世間。五陰是一種,緣起法緣起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剛才慧修講 的是三種世間。 「種種形相」,大家不要胡塗啊!你想一想,有位菩薩──觀音菩薩怎麼樣 啊?就知道他為什麼現種種形相了,誰講? 經師:這段文是講菩薩的大悲心度化眾生。「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 開發未悟。」菩薩以大悲和方便,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大悲是指悲心,方便 是指智能,悲智雙運。我們了解世間的一切緣起法本來是幻現的,本來是如 幻三昧,游戲人間。這樣的話,他本身才能夠自在,才能入世間開導一切眾 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入諸世間「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講到,應以何身得度者,當現何身。應以童女身得度 ,當現童女身;應以居士身得度,當現居士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當現菩 薩身。他示現種種的形相來給我們作榜樣。例如金山活佛示現種種逆境,來 度化我們,使我們向道。「與其同事」,他度化我們是自度、化他,令我們 向於佛道,令我們成佛。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依無始自性清淨心才能成就大圓滿覺智。講到這裡 ,我很感動的是有一首偈,說菩薩的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可以度化眾生。 那首偈是:「菩薩清涼月,悠游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菩薩 有大悲心,有權巧方便,所以可以度化一切眾生,都能成就菩提道。 師父:大家想一想,清淨願力每一個人都有,你都發了啊!無始清淨願力,你都發 了。「無始」,剛才慧修講了,清淨故,無生無滅嘛!「聞鐘聲煩惱輕」, 下面還有一句?(答:智能長菩提生。)那你不就是發了願力了?要不度眾 生,怎麼叫佛呢?誰講? 觀師:這裡講到菩薩。我們假如遇到什麼事情,都以佛菩薩為歸依,所以菩薩在世 間是我們的依靠,我們都喜歡和菩薩在一起。菩薩為什麼能讓眾生這樣歸依 呢?由於「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這裡的大悲是同體大悲 ,菩薩為什麼能夠同體大悲呢?因為他把眾生當作他的法身。大悲方便就是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入諸世間」,是留愛潤生。本來他可以不在世間, 因為世間假如沒有佛菩薩,永遠不能得度,所以佛菩薩以大悲故入世間。「 開發未悟」,開示悟入,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例如觀世音菩薩。「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示現折攝。很早以前師父講過,釋迦牟尼佛說娑婆世界怎樣不好,是折 門;阿彌陀佛是攝門,依報、正報是怎麼樣莊嚴,很快成就佛道,度化眾生 ,所以大家要趕快往生西方。如果遇到很不好的境界,我們都要想那是增上 緣。 「與其同事」,佛菩薩會示現和我們同一體,同事是講四攝的一種。「化令 成佛」,是度一切眾生皆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佛菩薩是願,不是 業。因為清淨願力,可以使我們帶業往生。例如印光大師見一切人皆是菩薩 ,唯我一人是凡夫。所以遇到任何逆順境界,我們可以想那是佛菩薩示現的 ,可以使我們向內觀照。 另外還有一點,我們既然很歡喜佛菩薩示現,我們自己也要學習菩薩道。我 們在受戒時,問:「你是菩薩不?」就要答:「我是菩薩。」意思要提醒我 們實行菩薩道,菩薩戒裡都有教我們要怎樣學菩薩,經法裡也有教我們學菩 薩。例如二谛理,二谛就是菩薩所修,因為菩薩深入二谛,他能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所以我們知道菩薩很可貴,我們應該學習當菩薩,讓眾生歡喜。 我們一起來共勉!例如我們學戒律,戒律有菩薩戒可以依循。念佛方面,以 前師父有講過,菩薩坐禅唯念一佛。行菩薩道只有念佛最容易成就,菩薩教 我們念佛,才是無所得心、無我心,最主要是要讓我們成就佛道。 師父:慧觀發揮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個大悲方便就是那個。菩薩已經斷了所 知障,不變嘛!為了隨順眾緣故,留愛之一念潤生,就是不變隨緣。雖入娑 婆度眾生,可是不變,這是二谛之德、二谛之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你要 知道,你要是真正得到受益,將來是不退菩薩為伴侶,命終之後有很多不退 菩薩為你伴侶。什麼是不退菩薩?八地以上。要不然的話,兩眼一閉,此命 一過,黃泉路上獨來獨往,那就苦了。不要認為眼前還算平安,沒有幾天啊 !人生無常啊!就算你長壽,也活不了幾年。 希望大家各自努力!障住你智能不開的,是YIN欲一項,如果有人真正除YIN欲 ,一日千裡。現在開始查注疏。你出家一場,所為何事?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三八上?一六)「方便為設化之通軌。示 現形相。如觀世音隨類應身。逆順者。或為親友以引之。或為怨家以怖之。 同事者。四攝之一。意該余三。」這個「該」當「包含」講。「意該余三」 ,就包含了其余三項,四攝法中僅僅說其一項同事攝。「謂布施愛語利行。 清淨願力。非希望報恩。亦非愛見同體大悲。清淨大願性本具之。非別新得 。」你們看,人家解釋得很好,你們大家都也發揮過了,都講過了。 全部佛法不出二谛,法藏講過了嘛!什麼教義、理事、有無、色空……那都 是二谛啊!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一○下?一)「此答菩薩回入塵勞有幾方 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有一部經叫什麼經啊? 好象是毗盧遮那成佛大神變加持經,它說菩提心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 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 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 冒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淨願力也。」清淨願力才能不墮落,如 果冒然同事叫什麼呢?愛見大悲。 所以世間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愛?什麼叫慈悲?你要是讀過圓覺經就知道 了,有無明是什麼?愛!沒有無明是慈悲。無明是執我,執我的是愛,無我 是慈悲,沒有我就沒有分別,有分別就是愛,沒有分別是慈悲。有分別就分 別我人眾壽,有我人眾壽相是愛,沒有我人眾壽相是慈悲。我人眾壽相皆是 取相,取相叫愛,不取相的,實相無相的叫慈悲。取相皆有所得心,有所得 的叫愛,無所得的叫慈悲。這很容易,你再以二谛分別,遍計執的叫愛,依 他起無性叫慈悲。這個法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叫做慈悲,不知道的執著定性 叫愛,這不是很容易分別嗎?所以世間法不知道二谛,把愛和慈悲抬槓抬得 一塌糊塗,結果還是沒搞清。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時間到了。入法以後,你自己可以分析、可以知道什麼 是愛,你也可以講出道理來。大家要力爭上游,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愈距 離愈遠,遠遠落後。 ▉第三十二次修學 師父:我們修學佛法,不根據我見,世間法一切學問都是從我見發揮的,所以叫主 觀觀念。我們不根據主觀觀念,完全憑谛理推尋,我們恐怕以我見破壞佛法 ,所以處處根據谛理。所以我才號召大家,以二谛修學,你要是會用的話, 二谛、三谛、一谛、無谛,都隨便你說!佛法大家都知道,我見是第七末那 識。我們要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根據佛所說的教理,不要服從自己的我見 。 修學的時候,根據谛理推演出來,合乎谛理的,叫合理、如實,就對,這點 大家要注意到。大家了解這個道理,我們繼續修學圓覺經。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 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我們今天把長行文修學完,大家先看這段文。大家看文要看出它的要點,「 若諸末世」,什麼是末世?「一切眾生」,包括什麼?「於大圓覺起增上心 」,大圓覺是什麼?增上心是精進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清淨大願和 發菩提心有什麼關系?大家看,先把文的脈絡找出來。 「漸斷諸障」,這個「諸」字,好象很多,看上文好象只有兩個吧?誰會通 的可以講。 大家知道,根據谛理發揮啊! 悅師:師父!我先講,不然愈等愈緊張。這段文是從依他起邊說,然後會到圓成實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這個末世就是講我們末法的時候,乃至一切六道 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這大圓覺我們知道它有很多的名相,譬如自 性清淨心、佛性、實相、圓成實性、現前一念心。「增上心」,以前師父有 說,到戒場受增上戒,也就是再精進往上的意思。「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清淨就是無所得心,以發清淨無所得心才能和大圓覺相應。 「應作是言」,以下是佛告訴我們怎麼發願,因為我們末法眾生不會發願。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 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願我今者開始住圓覺,住實 相法,住圓成實性。這一定要怎樣?要遇到善知識,遇到無我的人。師父說 無我是善知識,有我就不是善知識,他是教我們以無所得心契入無相法的人 。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為什麼教你莫值外道?因為外道邪而不正,這種邪 師終不會佛究竟了義的法。二乘有什麼不好?如果是定性二乘,他不化眾, 違於菩薩的本願。二乘有所得於空,外道有所得於有,這都是以有所得心, 不契無相法。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漸斷就不是頓斷。這個諸障,前面有講過,煩惱障 、所知障,一個斷愛,一個斷無明;一個破煩惱障,一個破所知障。等到「 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清淨法殿是一種形容。「證大圓覺妙莊嚴 域」,也就是證大圓覺,證實相法,師父剛才講的,住佛的圓覺,依這種願 修行,可以證大圓覺域。 師父:這個增上,慧悅解釋增上戒。增上是不住著的意思,持戒不住著於戒,增上 定;得定不住著於定,增上慧。如果住著於戒,被戒所縛;如果住著於定, 被定所縛;如果住著於慧,被慧所縛,一切無所縛,叫做解脫。好!我不多 講了。 策師:「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圓覺起增上心」,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末世一切眾生」,就包括一切眾生,若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起精進 心。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當發大菩提心,以無緣慈度一切眾生。「應作是言 」,就是發願「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為什麼求善知識?因為緣起 法不可思議,無性隨緣遇到外道,你就修外道法。有一句話,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你和善知識在一起,你就會有正見的觀念,你和二乘的人在一起, 知見就會歪一邊,二乘偏空。 「依願修行」,就是依清淨大願修行。「漸斷諸障」,就是離開遍計執,離 開所知障和煩惱障,人我執和法我執。諸障斷盡以後就能證到清淨法身,清 淨法身就是證大圓覺妙莊嚴。 師父:慧策提出來了,「當發菩薩清淨大願」,他說這個是發大菩提心,不錯,因 為這個願有三個名字,就是菩提心、菩提願、菩提行。淨土法門根據菩提心 、菩提願、菩提行演繹它的意思叫信、願、行。菩提心就是信,以下就是願 、行。他這裡不講信和行,只講願,因為這個願最重要,信願行以願最重要 。因為什麼?願是啟發這個信,信是由願啟發的,換句話說,倒過來講,信 是啟發那個願,行是完成願。淨土宗不是也說嗎?雖然念佛,沒有往生的願 ,不得成就,不也是這個道理?誰再講? 聞師:「若諸末世一切眾生」,這裡沒有簡別,所以說一切眾生。「大圓覺」,是 指一真法界,十法界都是妙真如性,一真法界性。「增上心」,增上心剛才 講過,或者是精進心,或者是無住心,或者是於一真法界、法界實相起隨順 行,簡單說起信心,信是實相法。實相法不可說、不可得,那才叫「於大圓 覺起增上心」。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菩薩以解大法的緣故,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簡別 三種心:凡夫、外道、二乘,凡夫和外道執著一切法有,二乘執著一切法空 。菩薩修中道法,發清淨大願是會歸中道義,應該作如是言,發這樣的願,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住是不離的意思,不離一真法界性,不離實相法, 這是我們的因心。因心要假緣來成就,要請善知識來開導我們。善知識就是 無我,教我們中道法的就是善知識。「莫值外道」,因為外道是落於有法的 ,見一切法都是自性法。「及與二乘」,二乘會的是無自性法。 「依願修行」,依我們清淨大願心起修行,行就是無所住行,一切法是清淨 。「漸斷諸障」,諸障我們講起來有兩種:所知障、煩惱障。「障盡願滿」 ,我們眾生迷惑才有障礙,把這障──迷惑心去除就顯現清淨心,滿清淨的 大願。「便登解脫」,解脫也是清淨的意思,契合圓覺。解脫是約斷德來講 的,清淨是約智德來講的,清淨是約本覺來講,解脫是約始覺來講,始覺合 於本覺,這是很勉強分的,事實上是分分證,分分得。「便登解脫清淨法殿 」,這是譬喻。 「證大圓覺」,就是一真法界性。「妙莊嚴域」,所謂莊嚴是離開二障── 煩惱障、所知障,簡單講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師父:大家再看它的文,找出它的來龍去脈。「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 心」,後面它講出來「依願修行漸斷諸障」。「末世一切眾生」,好象就是 前文講的「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這好象是一般的凡夫眾生。凡夫 眾生發心是開始,開始就要注意到,注意到什麼呢?「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我們看一看什 麼是外道及與二乘?什麼是菩薩?前面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 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這是二乘吧?這就是簡別,不要發這個心,求 二乘法的心。凡夫發心要發大菩提心,不要發二乘心,「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 再看什麼是菩薩大願呢?「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和這段文相符合了,「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完全符合。「二障已伏。 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這段文就好象 上聯對下聯一樣對上了。 二乘已經講過了,什麼是外道呢?「若諸眾生雖求善友」,和這段文「求善 知識」差不多,「雖求善友遇邪見者」,邪見是外道,外道是邪見。「未得 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大家看看前後文,它根據前文講的。外道是邪 ,二乘是偏。這五性都講過,誰再發揮? 這個「解脫」,如果了解它的意思,你就知道怎麼進入解脫之道了。不解脫 有兩種,都有其障,第一種是自己的我見,主觀觀念障住妙圓覺性,這個障 叫所知障,也叫理障,使他不得解脫,因為他被第七末那識拘束住,總執著 我見、我愛、我癡、我慢,不得解脫。第二種不解脫是煩惱,大家不離煩惱 ,不得解脫。前面講的主觀觀念,我見、我愛、我癡、我慢是什麼東西呢? 法我執。煩惱是人我執,大家天天生煩惱,它和人我執糾纏不清。亦不出生 死之緣,就是分不清,唯有大菩薩才能分別清,二乘算是也分別清,我們凡 夫分不清。實在講起來,它產生的根源也是在第七末那識,一個人我,一個 法我,人我、法我不離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不離第七末那識,它被什 麼障住?被煩惱障障住,不得解脫。 你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怎麼修行了,最起碼你先是不起煩惱,煩惱有很多 種,有很多因緣,慢慢地漸漸斷,那叫斷見思惑。進一步再除理障,這樣二 障才能斷。二障斷了,自然解脫,解脫以後無所得啊!所以它叫清淨。你要 是不清淨的話,就心有所住。 根據這個道理,大家可以想一想,現在學佛的人千千萬,幾個能得解脫道的 呢?如果有人求主觀觀念,求煩惱,怎麼能得解脫呢?大家試著從這裡下步 ,走解脫路。還有人說我是客觀,很客觀的,那廢話!真正客觀不成立,客 觀是相對主觀論,把這個意見、那個意見綜合起來,我的意見再主觀發表出 去叫客觀觀念,那是相對主觀論,終不是解脫道。誰還要發揮? 修師:「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本來一切眾生皆成佛,因為沒有成佛時是 佛,成佛以後還是佛,大圓覺可不可以講我們的本覺地?「起增上心」可不 可以講是始覺?他開始發心要修行的時候,因為清淨心本來具足一切法,本 來就是成佛,起這個心等於是增上的…… 師父:不是可以不可以那麼說,就是那個意思。 修師:開始發心應該發菩薩的清淨大願,菩薩的清淨大願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 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應該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我現在住一真法界中,求善知識要成就佛菩提,不 要遇到外道,因為外道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他不能成就佛果;也不要依二 乘,因為二乘他取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所以要依清淨大願漸斷諸障。 二乘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取有余涅槃。菩薩他是斷所知障,留煩惱障, 留惑潤生來度化眾生,所以二障斷盡,他願力就圓滿了,得清淨法身,證大 圓覺,成就佛果。 師父:我和大家講,大家看到文字,見文思義,不可死於文下。「大圓覺」,「大 」翻譯為摩诃,這個「大」有邊際沒有?它和無上是不是有點同樣?「無上 」梵文叫阿耨多羅。圓覺是不是菩提?菩提翻譯為覺吧?圓覺這個「圓」字 和「正」有點關系吧?這個大圓覺,你想想它和阿耨多羅無上正覺是不是像 孿生姊妹啊?不錯!增上心是始覺,大圓覺是本覺。 悅師:這裡講「漸斷諸障」,就不是頓斷了,他的位次是不是在大乘的始教或終教 ?怎麼判呢? 師父:它從凡夫位講起,當然漸斷是先斷事障,才斷理障。菩薩是斷了事障,不斷 愛,理障斷完,等金剛喻定以後,一念之間頓斷,叫留愛潤生嘛! 甫師:我想到以前師父的開示,提出來供養大家。這邊的「增上心」就是精進心, 以前師父開示說精進是精進於無所得。所以我體會到這段文的意思,是講悟 無所得,依無所得心修行,這才是菩提行。要先發願,以菩提願的關系,證 這無所得,叫圓覺。 師父:你們修學的時候不要講,師父說過怎麼樣,不是的,要按谛理推斷,依法不 依人,開發你自己的悟性。 我現在再和大家講一講,生次第,無明最細: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 ,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對不對?愛是粗了。 斷的次第從粗的先斷,二乘人他從愛先斷了,直接斷愛,取有余涅槃,不受 後有。二乘不是說,「梵行已立」,梵行已立就沒有貪愛心、YIN欲心了;「 我生已盡」,因為一切眾生皆以YIN欲而正性命。「所作皆辦」,應該斷的皆 斷了;「不受後有」,後面再也沒有生死之有了。菩薩不是,他粗的斷盡, 再斷細的,漸斷無明。 什麼是漸斷無明呢?辟支佛就是漸斷無明,所以他得天眼能看一百個大千世 界,還是有愛著心。聲聞人連自己的父母不管,辟支佛他雖然有愛著心,擴 大一點,還想到自己的父母。菩薩就不是了,無有停止,直斷無明住地,斷 得最盡了。等到無明住地斷盡了,愛還沒有捨啊!還度眾生嘛!到等覺轉身 成佛了,所知煩惱才一時頓斷,現在大家搞清了吧? 我再講一遍,他從粗的先斷,先斷見思惑,菩薩不是不斷見思惑,菩薩和二 乘不同的是,菩薩斷見思惑以後,他不停止,進侵無明,進而侵損無明;二 乘不是,斷了見思惑以後,他取涅槃了,不住了,好象讀到中學,退學了。 菩薩不是,他繼續讀大學。一旦菩薩斷了無明,斷到最後,圓教有四十一品 無明,別教有十一品無明。圓教菩薩斷了四十一品無明,到那個時候,還有 一分無明,把那一分無明斷盡,斷了見思惑,完全了了。所以在這一剎那時 間,他同時捨愛,把煩惱障也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斷盡以後,成佛。 大家懂意思吧?我再講別教菩薩,別教菩薩到初地的時候開始破無明,前面 還都是斷見思惑。一品一品地破,十地破十品無明,等覺位破十一品無明, 十一品無明破盡了,就是金剛喻定,完全具足了,再破一品無明就成佛。在 這個時候叫金剛喻定,破盡十一品無明叫金剛喻定。開始破十二品無明的時 候,就是金剛喻定以後,叫金剛道後異熟空。在這個時候,把愛之一念頓斷 ,把煩惱障頓斷。怎麼頓斷?他早就可以斷,他不斷,為了度眾生。就是捨 去這一念,轉意生身成為法身了。以前都是意生身,以後是法身,得大自在 了。誰還要發揮? 聞師:這邊講「一切眾生」,前面提到眾生是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般若經講眾生是 五陰,照見五陰皆空,就是法身。照這邊的意思,以緣起法來說是可以的, 不是離開眾生來求佛,一切眾生本來就是大圓覺,眾生是眾緣和合而有。如 果說緣起法的話,那法界都是緣起法,所以說「大」。這「大」的緣起法, 它是自性不改,清淨本具,也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清淨,就是圓。覺,法本來 沒有迷、覺,一切眾生本來是大圓滿覺,可是眾生迷這法界緣起的緣故,妄 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眾生本來就是佛,我們只是被無始的 無明、虛妄無明所障住。懂這個道理以後就起修,就是從本覺心起始覺,起 增上心,這種心一發就直至成佛,不退、不休不息。增上心發的願是清淨願 ,這種願一發就知道,凡是有所得法,都是離開清淨心。因為凡有所得,不 是見惑,就是思惑,這是粗的講。如果微細講,有所得也是一種法執。所以 應該發清淨大願,也就是我們要深信圓覺,深信法性,我們要從緣起法深入 。事實上,從緣起法深入,可以直達佛性,緣起法不是有,緣起法也不是無 ,緣起法也不是非有非無,所以也不可能停留在無邊,也不可能停留在有邊 。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徹證法性,因心都是這樣的求善知識,能教我們如 法──依緣起法修行,「莫值外道」,因為外道還沒有見法性,二乘偏於空 。「依願修行」,依我們清淨大願來修行,凡有所行皆不違菩提心,這樣你 才能漸斷諸障。漸斷諸障一開始就從無所得下手,這樣是菩薩的因地法行。 因為無所得破一切的見,無所得一直到佛果。 「漸斷諸障」,因為諸障盡了就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圓滿我們的清淨大願 。所以「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所謂解脫就是將我們所有的虛妄執著放下 ,不被所縛,便登解脫,這時便還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是法王殿,「證大圓 覺妙莊嚴域」。 師父:大家老老實實地,以谛理前進,你慢慢去開發你的悟性。大家還是受文字相 拘束,「眾生」,實在說是眾因緣生。眾因緣生有兩種,人是不是也是眾因 緣生啊!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是不是眾因緣生啊?眾因緣 生。花、草、樹木、國土是不是眾因緣生啊?所以根據眾生就分出兩種:一 種是國土世間,這是天台立的,經上說它是無情世間。一種是眾生世間,天 、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眾生,經上說叫有情。眾生又分出 無情、有情來了,無情叫器世間,就是國土世間,有情叫眾生世間。這裡它 講眾生是約有情方面來說。 大家老老實實循序漸進,你慢慢地悟性會開發,開發以後你自動就知道經中 之義,禅宗就是所謂的開悟。現在我們看偈頌,偈頌就是重頌,我們把它念 一遍: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師父:現在查注疏,就查上面我們修學過的那段長行文。知道緣起,淺顯地說是斷 煩惱障,就是究竟涅槃。 這段文是沒有很深的意思,大家看文就知道了,不必多廢時間。你們現在程 度比以前不同,確實不同,你們自己可以感覺出來。還要實地修行,真斷二 障,所以我們仰仗念佛法門。 (卍續一六?圓覺直解卷上?一一○下?一一)「末世修行之人。亦當以大 願持心故。不墮邪見也。謂菩薩修行。於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此乃決志成 佛之人也。」他意思是說,從凡夫一發心就發成佛之心。「故先發願言。我 今住佛圓覺。志願成佛。故所求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劣解。」二乘劣 解是偏空慧。「壞我善根。願得菩薩最勝知識。依教修行。漸斷諸障。若得 障盡願滿。則成就佛果矣。妙莊嚴域。乃佛之果海也。」這段文很淺顯,一 看就知道了。 發清淨大願,學佛人一發就發菩提心。淨土法門往生要發菩提心,就是發那 個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成佛心就是度一切眾生心。一切眾生是什 麼眾生?地獄、餓鬼、畜生要度,阿修羅、人、天要度,聲聞、緣覺、菩薩 要度,那叫發無上菩提心。 (圓覺經親聞記?一○○?一?谛閒大師)「此段文因上有五性差別。故特 勸修。我等處此末世。既知圓覺是本有之心。全體具足。」本有之心,慧修 說過是本覺嘛!「不欠絲毫。由此二六時中。刻刻用功。常住圓覺。此圓覺 既是本具。自有體相用之三大。故曰大圓覺。悟得此理。依此起修。起。發 也。即發菩提心是也。欲成佛道。」欲成佛道就是發菩提心,不發二乘,不 發權乘心,發無上菩提心。權乘菩薩都不發,權乘菩薩是什麼?十回向以前 的菩薩。 「須發無上之菩提心。故曰增上。發清淨大願者。即四弘誓願。」大家講一 講,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你仔細想,他根據什麼講的?根據二谛,不出二谛。「願我以下。即所發 願。七根門頭。念茲在茲。方為住佛圓覺。清淨法殿。即是大圓覺海。從此 方能證得自己大圓覺性。修德既具。性德方現。」修德就是修邊,修道位是 修德,無學位才是性德。「名曰妙莊嚴域」,這段文解釋沒有很深的意思, 大家看文就知道了,不必多費時間。今天講到此地,下課了。
:圆觉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