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


 2016/1/4    熱度:1758    下載DOC文檔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

  ■第一次修學

  師父:注意到,不可看注解。剛才我看下面有注疏,不可看!你先用你的悟性用功,然後對照,這本經注疏家懸殊太大。修學過兩部經了(金剛經、心經),對於谛理多少有一點認識了,你不妨牛刀小試看看它鋒利不鋒利?我以前和大家講,二谛有時不夠用,所以他用三谛,其實三谛、二谛都是一谛,從一谛出。佛不是說嗎?據理唯有一谛,此法無二無別。這是說唯有一谛,沒有二谛、三谛,佛對眾生方便說二谛、說三谛。

  我們今天開始修學圓覺經,當然一切佛經不出谛理,連四谛都是二谛,四谛的苦集是二谛的世谛,滅道二谛是第一義谛,皆是二谛。不過二谛有四種用法。二谛在經上叫演說,把谛理演說,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世谛,如如不動──第一義谛。這有教理行果四種,在教理方面正是二谛,行果方面也出於二谛,引申涵義。教理方面引申涵義少,行果方面引申涵義多,大部分有引申涵義。如果你離開這個原則再去摸索,那是外道。

  那麼教理方面,我和大家講過了,吉藏大師他探討的多為教理,三論宗重在教理,少於行果。大家不相信,你看一看中論就知道了,僅僅在教理,很少行果。他破四谛品有點行果,其它的很少,是在教理方面。那麼這個圓覺經在行果方面。

  吉藏大師作了一部《二谛義》,他立出「於二谛」。二谛就是有和空二種谛理,一谛也是這樣,有是一切,空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說的。空是實相,有是諸法,諸法實相,實相諸法,都是二谛。不過到了華嚴、法華,它是一實谛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一谛。諸法實相,實相諸法,是一谛。其余的經多部分用二谛,為什麼?依眾生方便,方便和眾生說。方便於凡夫說,說有,真正的,你造作集就受苦,這是有的,這是實在的,所以佛說法是實。對聖說一切法都是空的,也是實在的,所以佛以實在法說叫一實谛。於聖說空,於凡說有,叫「於二谛」。佛說法,說有也對,說空也對,說亦有亦空也對,說非有非空也對,這是一實谛,那是「教二谛」。

  於二谛、教二谛,那是三論宗它所立的。實在說,他不出教理方面,固然吉藏說,於二谛是教,有道理!可是不離乎於理。你說純粹是教,沒有理,那你吉藏說的不對。怎麼知道呢?你自己說過了嘛!空就是有之空,空而不空;有是空之有,有而非有,你自己說的。般若也說,色即空,空即色,怎麼會相離呢?所以我們根據他的意思就說,這個教是因理而出教,叫教;因教而明理,就是理。實在說起來,再分析的話,理是第一義,教是世谛。

  那麼今天我們修學的圓覺經,它是從這個階段到行果階段。所以說,不可死於谛理之下,死於谛理之下也是執著,執著也是外道。落於執著就是外道,要知道用引申涵義。引申涵義實在說是我給它的名字,大家要活用,所以我引用世間法「引申涵義」。譬如我說個簡單的,二谛是一實谛,「清淨」是什麼谛啊?第一義谛,空啊!「光明」是什麼谛啊?光明是世谛。這我們就可以領會到了,一開始他「入於神通大光明藏」,這還是不出二谛。大家腦筋要活用,不可死。這個不必急著要求,熟中生巧,你熟了以後,自然就會了。

  圓覺經這部經注疏的不太多,所以有幾位注疏的,各有高低,高低不同。在大家講的時候,試一試你自己的功力,不可用參考資料。參考資料,你總是講別人的東西,得不到自己的東西。

  現在先試著看看前面的序分,其實序分裡頭倒沒有什麼。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師父:「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這名相我們不必講了,主要從教理方面探討。「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大家不妨運用運用,試一試!你理會理會!「神通大光明藏」,不必根據資料,從你的悟性下功夫,到底什麼道理呢?「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這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說的不出二谛。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大家仔細看,「平等本際」是什麼谛啊?你引申涵義想,不要腦筋太死了。「圓滿十方」是什麼?拿淨土宗講起來,「平等本際」是什麼?無量壽啊!「圓滿十方」,無量光啊!你看,都是這一套嘛!「不二隨順」,一實谛。「於不二境。現諸淨土。」現諸淨土是什麼谛啊?(答:世谛。)大家慢慢理會!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某某人某某人,我們不講了。「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這下面是文殊師利章了,我們不管他,就把序分這段文看完。

  你要講的,按照你的悟性講,講你的東西,絕對不講別人的東西。看人家的,食人家的唾液,沒有用的。不必都講,你對那一點能夠悟到的,你就講那一點。大膽!要講就講,講錯了沒有關系,聽聽人家的。用二谛去會!我們要以二谛會,分不開兩個的,用一實谛去會。講吧!

  悅師:「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就是入於緣起,入於什麼緣起?入於大光明藏如幻三昧,這裡講用。「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是從他的體來看,由體起用,用全歸體。

  師父:慧悅講的,大家認為怎麼樣啊?你有意見可以提出。你按照他的理路去看,「神通大光明藏」他說是如幻三昧,就是緣起邊,世谛邊。至於「是諸眾生清淨覺地」,他講是體,體就是第一義谛邊。想一想,圓成實、依他起,那都是二谛。千萬不要解釋它的文字相,那不是的。佛說過,一切法離言語相、文字相。誰還有要講的?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是用,是不是?「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是體,他理會到的是這一點,你理會到的是那一點?講吧!

  彰師:「三昧正受」,在正定、正命當中能至於神通大光明藏。法在平等無礙當中,隨緣現大神通,能無礙行神通大光明。「是諸眾生清淨覺地」,眾生清淨覺地就是自性真性。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這段就是說平等無礙當中,能隨緣見大光明,入娑婆度眾生,能圓滿十方。圓滿十方就是他的用,能夠無礙隨緣度眾生的時候,體性本無性,本性空。在本性空當中,他的相能隨緣,相是無相之相,能隨緣廣用到十方。這種是不能有名稱的,才能圓滿十方,這說起來是它的廣用。阿彌陀佛!

  師父:有些名相解釋,你可以暫且不必重視。譬如「三昧正受」,三昧有等引、等持、等至,次第不同。你了解這個很簡單,查辭典就知道了,不需要用你的悟性,查辭典就解釋清楚了。「本際」我提醒大家,也叫真如,也叫實際。講吧!

  明師:我講「身心寂滅平等本際」,身心是緣起的,因為緣起法就是無自性啊!無自性當下就是圓成實,所以圓成實就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眾生就是執著一切法有生有滅,執著生惑。世尊乃至諸大菩薩知道身心乃至一切法是緣起,是如幻的,所以在一切法當中能證到平等本際的法性,能夠圓滿十方,能夠在一塵當中顯現十法界。

  師父:我問你,「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有分別沒有?

  明師:沒有分別。

  師父:沒有分別,有礙沒有礙?

  明師:無礙。

  師父:如果無礙是不是圓滿十方?

  策師:「入於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大光明藏是一切如來光明住持,就是實相,實相妙法。「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既然清淨覺地、無相、不分別、平等,所以「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平等本際就是如如。這種如如的法,能圓滿十方,豎窮三際,就是一切眾生的清淨心。

  師父:慧策講的也不錯,他也是不離谛理。好!還有沒有人講?

  洵師:「入於神通大光明藏」,這是指入法界。入法界的話,法界無界,這是以無谛來說。無谛就是三昧正受,入正定一切法都不受。如來的光嚴假名住持,其實這就是眾生的清淨覺地,就是第一義谛。所謂如來住持功德莊嚴,就是眾生的清淨覺地,眾生本來的佛性。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就是入於無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來就是清淨平等的,他的體是清淨,他的相用可以遍滿十方。「不二隨順」,是說第一義谛、世谛是不二的,法身不動而遍十方,度化眾生,「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師父:我再提醒大家,一般人的世俗觀念,看「神通」兩個字總從相邊會,能夠變化叫神通,其實那不是的。大乘法說神通,神通是無礙,無礙是不是清淨啊?清淨無礙是不是光明啊?至於一般人認為神通起變化相,那是世俗間的看法,不得大神通,不能入大光明藏。光明是不是無礙啊?有礙不稱為光明吧!大光明藏、大無礙是什麼東西?藏是含藏一切法。什麼含藏一切法?橫遍豎窮。好!現在大家開始查資料。

  現在和我們修學金剛經、心經不同,金剛經和心經直接從教理,理教方面說,注疏家說得對,我們馬上知道;說得不對,我們也馬上知道。這個圓覺經不是那麼簡單了,有時候我們看不出來,不敢講對不對,只可看他的見地。凡是凡夫見地有所不同,有高有低。大家注意到一點,見地和功勳,見地就是見道,見道位到什麼程度?功勳是修道位,到什麼程度,有修沒有修?有見地沒有用,看有功夫沒有,有修行沒有。希望大家慢慢地開見地,都有修行才行。

  約小乘講見地是初果的地步,這個功勳是二三果地步,一直到四果的無學位,四果見地、功勳都圓滿了,那是小乘說。大乘,我和你們講了,就是有學、無學,那也是論見地、功勳。

  現在我們看看這個人見地怎麼樣?(大正三九?圓覺經略疏注卷上之一?五二九上?二九)「藏即寶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諸佛眾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體。」大家看,和你理會的怎麼樣?他說大光明藏這個「藏」,這還容易了解,含藏一切嘛!我不是和大家講橫遍豎窮就是藏嗎?法界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起信心真如。是諸佛眾生之本源。」真如法性是諸佛眾生的本源。他和你了解的怎麼樣?你了解到這地步沒有?這是他的見地。現在我們和修學金剛經、心經不一樣,不可直接判對不對,只可看他見地高深,是高是深是淺是薄。「神通光明之性體」,他說真如、法性、清淨。

  「塵沙德用並蘊其中」,和你的見地怎麼樣?你的見地和他的見地比較,或者有一點點相似之處。「百千通光皆從斯起」,皆從那裡起?從清淨覺地起,真如起,是不是?「故雲藏也。亦名法性。」法性是什麼?諸法以什麼為性?(答:無性為性。)欸!往這兒會。諸法以無性為性,無性是什麼東西?無性是二谛的什麼東西?無性是圓成實,是第一義谛。

  「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諸分別。智與理冥名為入矣。」,智是什麼東西?理是什麼東西?慢慢去體會!智有兩種,理有兩種。理的方面兩種,真谛、俗谛。智的方面兩種,是權智、實智,這不還是同樣的道理嗎?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一四上?一)「安住藏中不受諸受。名為正受。」解釋正受了。「此經說處。即事而真。」即事而真是什麼?事是什麼?世谛。真是什麼?真谛,第一義谛。即世谛就是第一義谛,從世谛入第一義谛。

  「匪離娑婆別論常寂」,娑婆世界的常寂光,你怎麼從娑婆世界會到常寂光呢?娑婆世界是不是世俗谛啊?世俗谛無性,無性就是真谛。五陰皆空,不是沒有五陰,外道執著沒有五陰。五陰性空,五陰無性叫五陰皆空。這個人講的見地很不錯!

  「為表正宗所談覺性平等。凡聖同源。橫亘豎窮不思議一。然理不自顯。從理垂教。」「從理垂教」,拿二谛講起來,就是理教了。「教主身土。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心是真谛,境是俗谛。

  「故曰於不二境」,萬法唯心,他從那兒說起來,心境不二。「現諸淨土」,清淨當中怎麼現淨土?我問大家,一切法清淨是其體,是吧?清淨怎麼能現淨土?清淨就是淨土。第一義谛是不是就是俗谛?它當然現啊!如果它不能現,不是成了斷滅空了嗎?你千萬不要落入一邊想,說清淨怎麼能現淨土?你不知道淨土就是空性,圓成實不就是依他起嗎?是不是?依他起現的淨土。你說圓成實怎麼現淨土呢?圓成實就是依他起,自然就是淨土。世谛無性是真谛,真谛隨緣是世谛,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無性就是性空,隨緣就是緣起,不還是這個法嗎?

  「所現淨土。即說法處之通序也。」這個人我們感覺起來,他見地不錯,見地真。你看和你理會的怎麼樣?你心裡要是還是一盆漿糊的話,你慢慢修學。你要是入的話,一定看出它,「哦!這個地方和我契機,那個地方和我契機。」一定有這個感覺。開始修學,難免心裡一盆漿糊,搞不清!可是不要總叫它一盆漿糊。這個人見地不錯,誰啊?(答:寂正大師。)

  再看這個。(卍續一五?圓覺經類解卷一?七九三下?五)「一代時教中佛所說有如來藏。有自性清淨藏。有法身藏。有法界藏。」大家看過勝鬘經了沒有?勝鬘經不是這麼說嗎?其實這裡邊有深淺,都是一個。如來藏就是自性清淨藏,就是法身藏,就是法界藏,有深有淺就是了,他論的角度不同。

  「恐濫彼故。今謂此是大光明寶性神通之藏。何謂之破名。佛恐後人不知法體本來平等。於平等中強生分別。以謂十方諸佛如來大光明藏。大包天地。光明烜赫。無所不照。無所不包。無所不攝。無所不容。有如此之名相。若作如此見解。遂成兩個。故破其執心。即相無相。」這個人見地也不錯,也很真。相是什麼?無相是什麼?相即無相,世谛就是真谛。

  「故無大字名相。無光字名相。無藏字名相也。……」不著於相,不著於一切相,就是清淨法體。大家看過般若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離一切法相就是法性。離一切法相就是法性是什麼?離世谛就是真谛,知世谛無性就是真谛。

  「論雲。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遍照也。……」這個人見地非常正確,清淨性就是遍照一切。「上至十方諸佛。下及六道眾生。皆有此大光明藏三昧正定。且如何得入。但向十二時中。息諸妄想攀緣顛倒分別之心。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便入得大光明藏三昧正受。……」入大光明藏就是這麼入的,起攀緣心,起煩惱心,起一切的妄想心,起一切分別心,不是清淨。清淨就是無礙,無礙就是光明。所以圓覺經是從行果方面論的。

  「如來者即指化身也。光嚴者重重交光。照耀炳著。妙相之上。定住住持。永絕攀緣。不曾遺失。」所以學佛,不是叫你有所得,你本性真如。「永絕攀緣」,你就不曾遺失。本來你的性、圓覺都在此地,一攀緣失掉了,不現了。它不現也沒有少,現了以後也沒有多,在佛不增,在生不減。「所以序雲。具足圓覺。住持圓覺者如來也。……諸佛證此境故得稱住持。眾生不證此境但具佛性故不得稱住持二字。……」這個人見地非常正確,說這神通大光明藏在眾生叫佛性,佛的時候叫大光明藏,就是佛了,我們都具足,都有,就是被你的攀緣心、煩惱心、妄想心、分別心給遮住了。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身即所執之妄身。心即所執之妄心。寂滅是畢竟空義。……以大悲故常在生死而不住涅槃。」這個人的見地很正確。你就體會你個人,你了解的和人家的怎樣?這兩個人仔細看,見地不同。講起來,兩個人的見地都很真,不過有深有淺,你們慢慢地久了以後就可知道,現在或許你看不出來,久了你就知道。

  我們再把這段文會一會。「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不必修學,你查資料,查注疏,查辭典,就知道了。「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不必修學,查辭典。「佛陀多羅」,查高僧傳就知道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不必費神,查辭典,查資料都知道。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這是序分要緊的地方,我們大家都修學過了,自己下去以後再深入。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不必修學,查資料也可知道了。

  「而為上首」,上首就是上座了,上座比丘、比丘尼。什麼樣的比丘、比丘尼是上座呢?還記得吧?下座的比丘、比丘尼是什麼時候?受過戒到九夏是不是?中座是十夏到十九夏,上座是二十夏以上。滿五十夏叫耆宿,那很難得了。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這個我們還沒有修學,平等法會就是清淨覺地,就是清淨心了。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下面的部分我們下次再修學,其余的你查資料都可了解的。只准看經,不准看注疏,看經拿出來是你自己的錢,你腰裡有幾塊錢,買幾塊錢的糖果吃,不可偷別人的錢買糖果,那不行的。今天修學到此地!

  ■第二次修學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師父:第一次你一定迷迷糊糊,久了以後你慢慢入了,就逐漸逐漸深入了。不能完全答對了,近似一點是不是?不可日數他人珍,自無一文錢,你窮嘛!你有一毛錢就是一毛錢。

  我們進入谛理,我是領導大家從般若入,大家知道吧!因為般若出生三世諸佛,及諸佛無上菩提,所以是法本。可是修學這個法門,要相當注意,佛說過,修行般若法門要相當精進,凡修行般若法門者,須是勇猛精進。因為魔發現佛弟子有修行般若法門者,用盡很多方便殺掉其慧命。如果有人勇猛精進,突破這一關了,進入般若法,魔就沒有辦法,所以希望大家勇猛精進!

  佛說,魔拿著大刀站在路口,有要進這條路口的,就把他殺掉。所以我雖想和大家結伴同行,不知能過去幾個人,也不知道能不能有人過去?已經有很多人被魔爭取去了,不知道你們如何?你真正得到般若法,不怕魔了。佛說就在將得未得之間,魔會殺你的慧命,希望大家注意到。現在我們看圓覺經!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這些大家查注疏、辭典都有解釋。「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門。」這要了解了,不過佛在後面自己有解釋。「本起因地」就是菩薩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這個雖然不是主要經文,大家應該注意到,了解它的意思。「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這個都可以不解釋它了,你們以後慢慢自然一定會了解的。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個也可以不解釋,這是名相部分。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我們修學到這部分,重要的是那幾點?「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這個發揮要切實認清。「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這要發揮。「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這重要了。「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次要部分就是文殊所問的了──「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主要的是佛的解釋,次要的是文殊師利發問的。其余名相部分,你們一定沒有問題的,查注疏、查辭典都知道。這個是辭典沒有,注疏發表不出來的。這幾點寫注疏的,有發表深的,有發表淺的,有發表對的,有發表錯的,這是重點。大家仔細想一想!

  大家入谛理以後,要引申涵義,才能發揮般若精神。一開始文殊師利很有用意,文殊師利般若精通啊!文殊為始,普賢為終。事先不要參考注疏,你們悟到的地方,自己講出來以後記住它,等會兒查注疏的時候,對證、印證。

  聞師:我從「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先把圓覺和它作一個配合,因為我記得師父開示我們,佛講法有「教理行果」,若約「圓覺」這句話來講,是自體因果。前面有講「一切如來。光嚴住持。」這是佛的果德,是無量的光壽。可是這無量的光壽卻是眾生的清淨覺地,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圓覺是諸佛本具的,可是眾生也是不失,只是被妄想執著所覆,不知不見。因為這個緣故,才開展這部圓覺經。圓覺經所開展的是從文殊師利作一個代表,師父開示文殊師利是表智。

  文殊師利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如果要修圓覺,是不是應該慧解立行?因為我們有一個和如來一樣不生不滅的清淨本體、無自性的法體,我們才能契入圓滿覺性,才能感滿果,所以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能遠離諸病。

  下面講「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跟前面配合起來。「因地法行」,談到法,佛出世就是講這個法,講經一定要說法,法究竟談起來是了義,什麼是了義呢?約法華經講,諸法是實相,這實相法事實上是離言語、心行的,究竟體會諸法無自性,一切諸法相即無相。相即無相,無相即相,這樣我們就不會著於兩邊。不著於兩邊,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就叫「中道」,中道第一義谛。約法華經講,是諸法實相,約華嚴講有它的講法,這邊是用圓覺來代表。

  到底我們末法的眾生應該如何來契入圓覺?應該用這「如來因地法行」,所以師父一直提醒我們文殊為首,有它特殊的意義,因為三世諸佛皆從般若出。般若簡單說是從無所得心,為什麼無所得?諸法無相。無相不得無相,無相無不相;不得無不相,無不相即無相。講無相、無不相皆是要我們會到如來如何以無相的心契入無相法,這樣我們才不會在修行上生見,見就是分別心或取相心。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來請教世尊,如何修行不落邪見?「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大陀羅尼門好象是「總持」是不是?總持一切法。總持,我們不能認為有一個法可以總持,如果約總持義來講,它像虛空一樣,虛空我們講是法界。法界約另一個角度來講,它是圓覺。約諸法法相講,諸法實相,實相諸法,叫做圓覺,圓滿無上覺,它可以流出一切清淨真如。

  圓覺我們可以給它一個定義──畢竟空義。畢竟空為什麼流出菩提涅槃、清淨真如,乃至菩薩的波羅蜜法?因為法無性,待緣而成,流出一切清淨真如,也就是畢竟空能建立一切法、菩提、涅槃。我們眾生如果不知慧解立行,很容易墮入邪見、有所得見,見有菩提,見有涅槃。或見有實實在在的波羅蜜可以修、可證,那就違於清淨法行,因為法要以無住心才能契入無相法。

  我們常講,一句佛號念念相續,為什麼念念相續?因為念念不住。念念不住它不增,念念相續它不減,這不增不減圓滿的畢竟空法裡,卻諸法森羅萬象,皆依清淨的圓照才能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還有一點,如果我們知道自性清淨心只是被煩惱、妄想所覆的話,而這妄想我們認為它不實在。如果我們有這種體會,在修行上就不會落入有所得見、邪見。

  師父:誰還要發揮?你們注意,這裡有很多地方是雙關語,就是六祖所說的「出語雙關」。「圓」和「照」是不是一對啊?「清淨」和「覺相」是不是一對?是那一對啊?

  彰師:因地就是初發心的時候,法行就是一乘法。在初發心行一乘法,從緣起法會入圓成實,所以沒有生邪見、一切諸病,所以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在菩薩行當中發菩提心,在緣起法直接會入性空,會入圓成實。為什麼有諸病呢?諸病就是有漏法,有種種的五陰住著,著有十二因緣、四谛法。凡夫迷一切法實有,如果將緣起法會入圓成實,當然沒有造作,沒有造作就是遠離諸病。

  如來是根本智,福慧兩足尊。根本智要有後得智來圓滿成就,來圓現根本智,所以佛種從緣起,可以不變隨緣來化度九道眾生。每位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無上法王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真空妙有,無著無礙自在,自在就是大陀羅尼門,它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就是無漏法,得自在,不受一切罣礙的時候,叫做菩薩。

  師父:我提供大家一個參考,你才能找出它的路線,慢慢才能入了。它說「遠離諸病」,到底什麼是諸病?「不墮邪見」,什麼是邪見?總說一句是什麼東西?

  聞師:我們為什麼在本自圓覺裡又輪回六道?這依他起法本來就無自性,我們?在依他起裡落入遍計執,不會圓滿的圓覺性,才落入生死。整部經是從這裡來講的。

  師父:大家想一想,這病和邪見和遍計執有什麼關系?你想一想!誰要講?

  悅師:「遠離諸病」,就是遠離遍計所執。因為凡夫他認為實在有一切法,其實一切法如幻如化,虛妄不實有,所以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我們說斷空即是邪見。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這圓覺是講圓成實性,就是所謂無自性。無上法王從無自性、畢竟空中,能「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就是畢竟空中建立一切萬法,這是所謂依他起。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這地方我不會解釋。「永斷無明」,就是不落遍計執,會入圓成實。因為一切法都是虛妄的,不是實有的。

  師父:我提醒大家,大家不妨參考。這個病和邪見,是不是遍計執?如果是遍計執,病和邪見是不是有所得心啊?如果出自有所得心、出自遍計執,它和清淨真如有什麼關系?假使真如不清淨,唉喲!真如不清淨會怎麼樣了?有所得、遍計執。大家慢慢地入,抽絲剝繭!講吧!

  策師:「如來因地法行」,可以說是自性清淨心,因為清淨心不落有所得心,不落遍計執,所以不墮惡邪見。

  「無上法王」就是佛,佛有大陀羅尼,就是大總持門。「名為圓覺」,圓覺有多名,在這裡是講圓覺,我們也可以說它是一真法界、中道、實相。圓覺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它是常照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圓成實性能夠隨緣不變,成就一切清淨圓覺。圓成實無性能不變隨緣,成就諸法,所以能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乃至成佛。所以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是自性清淨心,觀照諸法緣起如幻不真實,所以永斷無明。無明是遍計執,永斷無明就是永斷遍計執。所以如來因地法行就是遠離遍計執,成就諸法,方成佛道。

  師父:你們大家注意到,你們都很不錯了。有一點要注意到,不是我和你們講的,我沒講過,那你性裡出的。也不是經文講的,經文上沒有,是你性裡出的,你所講的是你自己的話。所以大家就可知道了,有一些人問,這句話出於那本經文?那是多余的,廢話。釋迦牟尼佛根據那本經文成正等正覺?你們今天所講的是根據那本經文?你要是總是依樣畫葫蘆,怎麼得法呢?那叫癡人說夢話啊!現在繼續發揮。

  洵師:「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這個法假名叫「圓覺」,我們如果白話翻譯,翻譯為「圓滿覺性」。依大乘起信論來說,覺有本覺……

  師父:本覺、不覺、始覺、究竟覺。

  洵師:佛是斷煩惱、遠離諸病、不墮邪見、總持,所以他是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因為佛證到圓滿覺性,可以說不是證到,是他本來就具足的,一切眾生本來就是有的。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只是凡夫是不覺,而佛是已經覺悟,所以具有「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等等的功德。據大乘起信論說,法者眾生心也,自性清淨心具足這樣的功德。菩提、涅槃、波羅蜜都是無上法王所具有的自性清淨心,所以才能「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無上法王最先開始了,發心了,依照這種本來的覺性永斷無明。一切如來剛開始發心的時候都是依照本來的功德,本來的實相,斷諸病及邪見,方成佛道。為什麼說永斷無明?真如是不變隨緣,不變是具有圓照,前面說的大光明藏,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總持一切法。清淨圓照,光明清淨的實相,實相是無相無不相,如果是凡夫的話是無不相……

  師父:陀羅尼門,什麼叫陀羅尼門?怎麼叫總持?能持能遮是吧?能持是什麼?持善不失。能遮是什麼?遮惡不犯。這大陀羅尼門是圓覺,我們就知道了,我們不必講得太高了,持惡不犯和戒、定有什麼關系?持善不失和慧有什麼關系?這就是圓覺。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這點味道?圓覺和戒定慧好象是大同小異吧?是不是?大家參考啊!慢慢地入,慢慢地入……憑你的悟性用功,我不多講,多講遮你們的悟性。現在慧觀講!

  觀師:這邊提到文殊師利問的問題,問題講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末世眾生怎樣能心清淨?這清淨就是講平等、慈悲,所以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慈悲心。剛才有講到不墮邪見,就是無所得。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是般若的代表,般若的重點就是在講無所得,我們修行時若能無所得,會讓我們很有修行。

  後面的果德講到「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這個圓覺既然是大陀羅尼門,能持能遮。剛才師父有提到持惡不犯……

  師父:不要說我提到,以你自己的悟性用功。

  觀師:哦!讓我想到,我不敢講,因為下一堂課師父就要講戒體了,我在想這就是戒體。為什麼我會這麼講?因為從這邊看起來,圓覺其實可以名為般若,也可名法華、淨土。為什麼這麼提呢?因為它後面講「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既然是這樣,這就是最圓滿的,就是法華講的,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也就是這樣,眾生才可以成佛,所以我們可以以無所得心和大家修行。

  後面提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在般若經有講到,佛是以般若無所得,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也是以無所得證入菩提涅槃,所以我們凡夫在修行時,也是以無所得,可以斷無明,成佛道。

  師父:你們都差不多了,你們可以會到「本體清淨」是心,一點也不錯。慧觀也會到這就是戒體,也不錯。你們可以參考啊!這都會得不錯。

  甫師:師父,我要講!我大概看一下,剛才慧悅師講的,我有點所感,現在再講一遍。所謂圓覺是講圓照覺性,就是所謂無性,這無性不從他方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曉得為什麼佛無所得?因為佛徹證這個道理,叫做佛。佛因圓果滿,無性就是圓成實性。

  剛才師父問邪見和遍計執有什麼關系?我是想到永嘉大師有一句話,無明實性是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其實我們眾生雖然被妄想執著所覆,可是當下就是圓成實性,因為它也是無性,只是我們不會而已。我們如果會到妄想虛妄,就會到圓成實性。眾生執我執、法執,如果會到圓成實性,能遠離邪見。凡夫是我執,落入生死;二乘是法執,所以不能行菩薩道。其實本具恆沙功德,我們假如能會圓覺的話,一切都是功德。菩薩因為他會圓覺的道理,所以能六度萬行。

  師父:所以大家要入法!不可著於文字。你沒看到那寫文章的嗎?他雖然用文字寫出來,有一種精神,文字表達不出來的,他能表達出來,那種應該要學。誰還要講?好,慧修講!

  修師:我很淺顯地講。這裡是文殊師利菩薩問佛「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本起因地法行就是問佛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怎麼樣去圓滿菩提行,成就佛果?「因地法行」,六度萬行就是佛的因地法行,即最初發菩提心用什麼方法去圓滿菩提果?這叫因地法行。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發清淨心就是發菩提心。「遠離諸病」,如果發菩提心,像金剛經講的,見有眾生可度,有涅槃可證,這樣就與菩提心相違背,因為這樣就不能圓滿菩提果。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如二乘人見空、證入涅槃,就是邪見。假如都是邪見,就沒有辦法成就佛果,沒有辦法成就菩提行。

  佛回答說,「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因地法行就是怎麼樣圓滿佛果,菩薩修行的方法。「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求佛果者能真正證到佛果,不入二乘,不墮邪見。

  「無上法王」就是指佛,佛有大陀羅尼門,大陀羅尼門剛才講是總持,持惡不犯,持善不失。因為一切眾生要成佛都要經過這個方法,所以名為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圓覺就是佛,在眾生叫做佛性。「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因為佛有智慧,能於自性中顯現真如菩提、涅槃、波羅蜜來教授菩薩。可是眾生的佛性被無明所蓋,不知自有清淨心,墮入遍計種種執著,沒有辦法顯現這些法。佛因為圓滿覺,智慧能從自性中顯現這些法,可以來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一切佛成佛都是依照圓滿智慧,依照般若智慧來永斷無明,因為智慧顯現的時候,無明就沒有了。本來無明就沒有的,眾生執著才有無明,智慧能顯現的話,就沒有無明,所以永斷無明。

  師父:慧明先等一等,我先提醒提醒大家。慧修他能發現也不錯,本起清淨就是菩提心,大家想一想,因地法行是波羅蜜,這也是他用自己悟性覺悟出來的,不是我講的,也不是經上說的,這是法。大家會一會,給他印證印證,看一看怎麼樣。

  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到的,「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要是這麼說的話,圓覺流出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那麼前面因地法行是不是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波羅蜜啊?因地法行是什麼東西?那麼這麼說起來,圓覺是不是本起清淨?大家會一會,不要我障你的,你可以作一個參考。

  再還有一個,這個「圓照清淨覺相」,大家看一看,中國人好簡稱,簡稱的話是什麼東西?(答:圓覺。)好,慧明講!

  明師:「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所謂清淨心就是無所住心、無分別心,我們眾生心起種種的分別,所以有諸病。而菩薩於一切法無所住、不分別,就能遠離諸病。「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我們凡夫執一切法實在有,墮常邊;二乘執一切法斷滅,落斷邊。菩薩能行六波羅蜜,所以不著有,不著空。

  從「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到「教授菩薩」,是講佛的果位。「一切如來」至「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是講因地。前面講「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這是講實相無不相。後面「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是講實相無相。

  陀羅尼又稱真言,真言並不是菩薩有個真言,所以真言不可得。依中論講,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這些都是戲論,畢竟空中是一塵不染,一絲不掛的。說空說有都不違法體,畢竟空也是隨緣,因為在畢竟空中無所住著,所以能夠隨緣顯現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種種法。

  師父:你們都不錯,都是你們自己的東西,不是佛的,不是經上的,更不是我的。是你們自己的,現在你們得到自己的東西了。講吧!

  彰師:自性清淨是遠離煩惱,遠離貪瞋癡。例如二乘貪著空,權乘菩薩住兩邊。遠離諸病就是中道第一義,就是離邊不住中。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這就是三業清淨,就是無上菩提,它本來就是清淨,從無數劫無明故才不覺知。戒體本來清淨,就是無作戒體。

  師父:誰要講?

  聞師:有一句話我很歡喜,佛在菩提樹下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既然被煩惱所覆而已,自性本具,既然自性本具,這個妄想到底有,還是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你怎麼去離?如果去離的話,就有一個所離、能離。如果我大膽講一句話,離無所離,離無所離也離,離到無一可離處,就是究竟處。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法門。

  師父:好!我提醒大家,大家可以參考,不要把我的話當作你的絆腳石。剛才慧聞講的這段話,大家想一想,「妄」不可斷,「真」不可得,它和本起清淨有關系沒關系?下面他講「因地法行」,因地法行大家都知道有形有相,對不對?可是這個因地法行是什麼?六波羅蜜,怎麼叫波羅蜜啊?學長都講過了,(答:三輪體空。)欸!三輪體空有能有所沒有?這好象吻合了是不是?法是這個樣,絕對不是文字相。

  大家不相信,想一想!如果得這個法,你和佛一個鼻孔出氣;只玩弄文字相,不叫學佛。誰還要發揮?大家所講的,三藏十二部、一切諸師所寫的注疏,沒有。

  我們有一種感覺,講這一點又觸動你又想接著講那一點,慢慢地別人講的觸動你悟性,又有所啟發,那叫什麼?那叫開小悟。你只求文字相,抄資料,得不到這個東西。查到注疏就上來寫。

  「日數他人珍,自無一文錢。」現在你摸一摸你口袋裡,多少有一毛、兩毛錢了。大家精進!精進突破這一關,突破這一關的很少,這條路上特別荒涼。久了深入的話,其它人的注疏是對是不對,你知道。對幾分,你也知道,誰是高,誰是低,你也知道。

  這麼妙的佛法,這麼好的東西,那有時間和人家爭辯人我是非去呢?那有時間爭名奪利去呢?弘教組的人注意到,出去講經說法,心中總想有利於眾生,千萬不可把佛法當成你成名露臉的本錢,那是錯的。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九○上?二)「以此圓覺。為十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你們也講過了,印證自己,你所了解的以人家的注疏印證。我們很可憐,沒有佛怎麼印證呢?藉善知識來印證。

  「一大總相法門體」是什麼東西呢?心!一心生萬法是總相法門體。「一切聖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圓覺一心。而為建立。……」這個人講得很好,他抓住原則了,從一心講起。

  「迷悟因果。皆依此圓覺一心。」就是一大總相法門體。「然此覺體。為諸佛之法身。」法身無身,就是實相無相啊?

  「為眾生本覺之心地」,這講本覺。慧洵也講過了,他根據起信論講,本覺、不覺、始覺、究竟覺。「雖染而不染。故曰清淨。從來不妄不變。故稱真如。……」解釋得很好。「是故。一切如來成佛本起之因地。更無別法。皆依此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體。」各人藉人家的注疏,印證自己,你會到這地步沒有?我和你們講過,圓覺經注疏見地千差萬別,或許你會到的比較低,或許你會不到,看人的更不懂。你如果能看懂了,「欸!不錯。」那是你會到,會到多少不講,見地的差別,千差萬別了,你見到多少?千萬不要講:「他這個說法不對,某某人怎樣,……」那根本是廢話,那根本不得法。

  再看他這個。(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上?一○上?八)「大乘之體是本始覺。於覺悟中發菩提心。正念真如故清淨矣。」也是不離原則,人家一開口就講那個東西。好比抓癢一樣,脊背癢抓胳臂沒有用啊!他一動手就抓到癢處嘛!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本起清淨,本起清淨是不是發菩提心啊?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一五下?五)「正念真如。故雲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離一切相就是清淨了,對不對?你會人家的法,印證自己,你會到沒有?如果你看了根本不懂,那可能你會不到。如果你看到他的話,點頭「嗯!差不多。」那可能你會到一點點了。金剛經所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就是圓覺。「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這個人是根據般若所說。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上?一一上?一四)「如來於法自在更無有上。陀羅尼翻總持。」大家都講過了是不是?你沒講錯,印證過來了,不過這還是名相。「謂圓覺體中有塵沙德用。從本以來持之不失故大。即當體無邊。門者出入義也……。」門,他這是按照文句解釋了,他說大陀羅尼門的「門」是出入之義。

  「非別有法從中流出於外。但依覺性顯示諸門功德。無有窮盡。應用無有疲厭。名為流出。……」這個流出啊!我提供大家一個參考,流出是一個還是兩個?上面沒有水它流什麼?上面有水它怎麼出呢?你會啊!我講出來的話是我的東西,不是你的。你會出來,悟出來確實是你自己的東西。「流出清淨真如」,它要是沒有清淨真如,好象上流沒有水,它怎麼流到下流來呢?

  菩提涅槃及波羅蜜,以此六度萬行能生物解,名為教授菩薩。「能生物解」,這唯識家用的名詞,這參考唯識的。「覺相性也。圓照修也。」這是他見地。「全性發修。以修契性。性非染污。故雲清淨。無明體空。……畢竟寂滅。故雲永斷。成道者。覺智遍滿。一成一切成。……一佛既爾。十方三世諸佛鹹然。」這是他的見地,至於見地高低,你們自己慢慢會去,他如此見。好了!我們今天到此地。

  ■第三次修學

  師父:老祖師見地都有點差別。再往深的,見地相同了,功勳有差別,就是功夫有高低了。

  慢慢地,你再摸摸你口袋裡,有一毛兩毛的了,不像過去一樣,天天數人家的錢。當會計的,天天數鈔票,自己一毛錢也沒有。這叫做什麼?真功夫硬本領。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這段在講無明。大家仔細用心,無明的用意是什麼呢?我再把它念一遍。「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這是要點,「無始」作何解釋?「種種顛倒」,大家細看這意思,我不講,你看。「猶如迷人」,他是舉譬喻。這個文脈絡我和大家講。「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先不講它。「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不管它。

  以下以法合譬,「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大家就可以看出無明脈絡來了,什麼叫無明?「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大家仔細看,這一段文你先把它的脈絡弄清,有些譬喻先把它簡去。

  我再把它念一遍,大家注意到。「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重點看出來了,把它譬喻先簡去,然後再把譬喻加上,就了解意思了。「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要點看出來了吧!現在大家講。這裡頭,看你們能不能從二谛發揮?誰講?

  聞師:一切眾生明白如來因地法行才可以契入圓覺,下面就講如何契入圓覺?有一句話「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現在講無明。「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就是說諸法因緣所生,既然因緣所生,我們卻在無生法裡起種種見,總認為諸法是有生有滅的。「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這是說我們眾生種種顛倒,妄見四大為自身相,就是遍計執,乃至認為「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種叫做無明,而無明非實有體。如果迷惑的話,我們總認為一切很實在,因為我們妄執遍計所執的緣故,使我們落入生死,「由此妄有輪轉生死」。如果我們永斷無明的話,就會到諸法無生,諸法無生就是妙真如性。

  師父:你們都不錯,能會到無明就是遍計執已經很不錯了。大家仔細想一想,遍計執性是不是無明?誰還要講?你們再把這段文和心經聯想聯想,也可有話講了。

  修師:無明就是沒智慧,怎樣沒有智慧?「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就是說我們眾生從沒有開始以來,就有種種顛倒,像凡夫二乘各有四顛倒。好比迷路的人把東西南北搞錯一樣,其實也沒有東西南北啊!「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我們把四大和合的色,執著為我的身,受想行識執著為我的心,不能了達於空義,不能了達五陰皆空,好比那個眼睛有病的人,他看到空中花及第二月,其實空中沒有花,月亮只有一個,他執為有兩個。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虛空實在沒有花,因為妄執的緣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如果我們執著有身的自性,不知它是因緣和合假成的。「亦復迷彼實花生處」,有人講到我是從什麼天來的,就是他執著有實在的來處,不知它是一真法界。因為眾生顛倒,妄執十法界,不知道一切法空,如幻如化的。他執著實在有來處,由於妄執有,才輪回六道生死,這叫無明。師父:講吧!

  策師:一切眾生,就像我,我就是那樣,一念不覺,從無始以來就不覺,到現在還是不覺,所以落入生死。為什麼落入生死?種種貪著,貪著色聲香味觸法。譬如早上有人罵我,心裡放不下,就是認為聲塵實在有,這個就是遍計執。本來這句話是無性,不可得、如幻。但是眾生從無量劫以來,就是這麼愚癡,這就是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真的我,因為四大是因緣和合不可得,外面六塵也是因緣和合無自性。眾生因為無明,一念不覺,所以起種種顛倒,淪落生死,叫做無明。

  師父:大家已經提出來了,無明是遍計執性。遍計執性迷惑什麼東西?不如實知什麼法?你講吧!

  彰師:「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所謂眾生,就是迷,於緣起法中有所得心,落入遍計執,沒有會到法本無生,沒有會到圓成實性,所以不得自在。有所得心就迷,起貪著,落入生死。迷四大為自身相,取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於緣起法中會入無性,就得自在,就不會起一切的貪著。般若經說,一切法不生般若生。不會妄取、妄著,這樣就不會落入生死。

  師父:你們都不錯了。剛剛慧策會到無始一念不覺,大家想一想,無始不是過去很久以前。如果過去很久以前,此人見地不真,怎麼知道呢?很久以前是有始啊!慧彰也能從遍計執會入圓成實是無生,都是很重要的。慧修會到是空。心經不是講過了嗎?遠離顛倒夢想,怎麼遠離顛倒夢想?慧洵講!

  洵師:「雲何無明」,什麼叫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其實無明本是沒有的,可是眾生無量劫以來的妄動,一念妄動,所以是無明。眾生迷失了本性,所以執著實有,在畢竟空中執著一切法,起貪瞋癡,造種種業,所以有種種的顛倒。

  譬如迷失方向的人,執南為北,執西為東。他迷失的時候,其實他的覺性還是不動的,只是迷失了方向。這種情形就是「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執著色身是實有的,不知五陰皆空,執著「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六塵緣影」這是一個倒裝句,應該是「緣六塵影」。其實塵是生滅的,眾生的執著,所以起心動念執著有色聲香味觸法為自心的影像,隨塵的生滅,心也生滅。他不知道塵本是空寂的。

  「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譬如有病的人執著虛空的花,因為空中實在沒有花,而是他眼睛毛病而生虛妄的影像,虛妄的執著。「非唯惑此虛空自性」,這種情形他不了解虛空的自性,虛空本來是清淨的。所以迷惑的人,「亦復迷彼實花生處」,花的生處實在是緣起的。因為種種的虛妄執著,所以有種種的「輪轉生死」,這樣叫無明。其實這無明本是沒有體的,不是真的有個無明,只是一念的妄動罷了。

  如作夢的人夢中有虛妄的影像,可是他醒來時,了不可得。就像空中的花一樣,虛空本來清淨的,因為眼睛有毛病,所以虛空生起花來。因為妄見有花起,妄見有花滅,所以妄見花起於虛空,妄見花滅於虛空。但是不可說「定滅處」,因為無生滅故。

  師父:大家整個的已經知道了,以下再逐句逐句地講。「種種顛倒」,第一個大家講出來了,遍計執是顛倒執。第二個,大家也講過了,一切法畢竟空,於空中執有是不是顛倒?一切法無始,而執著有始,是不是顛倒?無始則無生,一切法無生,於無生中執著有生是不是顛倒?那麼這說出來,原來種種顛倒,可以說出很多種來,很多種所以稱為種種顛倒。

  我提醒大家,「迷人四方易處」,有兩種顛倒:一種顛倒,大家說出來了,迷東方為西方,迷南為北,一種顛倒。這種顛倒很不踏實。第二種顛倒是什麼?我問大家,虛空中有東西南北沒有?虛空中有沒有東西南北?他迷有東西南北是不是顛倒?大家可以發揮這個意見。以上你了解的話,你再發揮!怎樣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誰講?

  觀師:剛才師父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因為眾生未成佛時本是佛,由於顛倒執著才落入生死,這個顛倒就是執著人我、法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不能像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陰皆空,因為我們法身常六道,這個無明就是妄想。師父常常跟我們講,有想是眾生,無想是佛,就是這種妄想讓我們輪回生死的。有一個方法可以對治,要老實念佛就沒有妄想了。

  其實我一點都不老實,不過要往這裡來和大家共勉!因為只有老實念佛才能往生。用心經來講就是要老實念佛,才能會到顛倒、無明,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師父:我和大家講,好象八大人覺經講過一句話,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他講出來了,這顛倒我們已經了解了。心經上說「是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對不對?下面是什麼?「無色聲香味觸法」,那和這裡講的六塵緣影道理是一個吧?大家往這裡會!有誰講?

  聞師:四弘誓願有句話,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我們先要成就佛道。心經上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師父又提示我們,一念不生般若生,我們可以從這方向來檢討自己。有一次師父開示,我們打妄想以後再念佛,就晚一步了。因為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一切功德。就像文殊師利問佛,有沒有人不知道生而無生的道理能了生死?佛說沒有。他再問,有沒有人知道生而無生的道理可是不了生死?佛說,有!這是見性的問題。你懂得道理,你可以會到眾生本來有佛性。約法華經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性,可是一念不生般若生,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都是打妄想後再念佛,沒有會到實相。

  我想到禅宗,禅宗和淨土宗是很相似的,只是入門不一樣。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大迦葉也笑,佛就講一句話,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我今付囑於汝。事實上,禅宗直入心性,如果約般若經講起來是實相般若。我們既然辦不到,但是無上佛道要成就,如果這麼體會的話,念佛就比較用心。如果你佛號不斷的話,雖然不是參禅的,也可以會到心性。我們是念佛人,這很方便,這方便從緣修,就是你假一句佛號,你心在一句佛號裡,從緣修直接就可以入你的心性。可是也不見得,為什麼?如果你不曉得生而無生這個道理的話,你雖然念佛,還是求定、求慧,求一些小小的境界,還是在無生裡妄執有所得心。我想這就是「種種顛倒」,就是慧觀師講的妄想。

  師父:大家本來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但是被你的妄想,被你的煩惱障住了,變成眾生了。道理很明顯,大家不能會入。你要想會入這個道理,不要用心機,心機是第六意識,不用心機就是你的性。現在大家天天用心機,你不是在菩提路上走。大家都往你地獄油鍋裡加油,等著你去享受去。這個道理,我提醒大家很明暸了。

  四大皆空,有疑問沒疑問?那你不知道,四大因為什麼空?緣起性空,不出二谛吧!四大皆緣起法,所以四大皆空。你誤認四大為自身相,是不是顛倒?執著地水火風為你的身相,天天愛護它,天天為它造業。六塵有沒有?六塵沒有,是諸法空相,無色聲香味觸法嘛!由於你天天動世間法的心機,結果障住不知道,不入法。只入世間法,不入出世間法。所以說六塵沒有,皆是緣影,緣是什麼?忘記了,障住了,你根本不知道,緣明明是緣起嘛!緣起怎麼叫緣影呢?緣起怎麼樣啊?緣起性空啊!你認為它有,那不是緣影嗎?緣影心是第六意識,天天用你的第六意識,不用你的性。

  以下「譬彼病目」,就慢慢慢慢一點一點了解它了。誰講「譬彼病目」以下?誰講?

  四大本空,你認為四大有,不和病目是一樣嗎?六塵緣影本空,你認為它有,遍計執!那不是和空花一樣嗎?和緣影一樣嗎?你想一想,「見空中花」和「四方易處」,又有什麼關系?誰講?虛空中沒有東西南北,好比空中沒有花。大家逐漸逐漸增進自己的智慧,講吧!

  陌師:「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就是我們見的一切法實際是幻現假有的,可是眾生邊執著有、實有,輪回生死。佛知道它是幻有,離有離無。

  師父:緣起法是幻有,你迷惑執著它為實有,稱為遍計執。執著一定有色法,一定有心法,那是遍計執嘛!執著有空法、有法,都是遍計執。

  「空中花」,空中有花沒有花?顛倒!一種顛倒了,是吧?「第二月」,這個人把眼睛捏起來看月亮,一個月亮看成兩個。又好比喝醉酒的人,明明是一盞日光燈,他看成兩盞日光燈。喝醉酒的人,人家長一個頭,他看成兩個腦袋,就是那樣。病目,眼睛有毛病,那叫第二月。這都說出來,實在沒有,執著有。空中花幻有,執著實有就是遍計執。

  修師:第二月可以說是二乘涅槃,因為本來是一佛乘。

  師父:也可以那麼解釋。回頭來我們再來復習一遍,總說它錯在什麼地方?「空實無花。病者妄執。」這都能了解。「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這兩句話誰講一講?由虛妄執著故,你一定迷惑了,第六意識心障住你。我提醒大家,虛空自性是什麼?無性。無性怎麼樣?(大眾默然!)障住了!無性不是不生嗎?無性還是什麼?(答:緣起。)緣起怎麼樣?換句話說,無性不是空嗎?緣起幻有啊!他下面講緣起了,你看看。「亦復迷彼實花生處」,有沒有花生啊?空中花生不生啊?誰講這兩句?

  觀師:師父說出來了嘛!上句講性空,下句就講緣起啊!

  師父:「惑此虛空自性」,惑空為有,惑無為有,惑無生為生,惑無始為始。第二句不是說「迷彼實花生處」,迷惑幻有為實有,迷惑假有為真有,它成遍計執了。「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這句話最重要了!大家再不要用第六意識心去妄執,虛妄想了。「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我們大有受用!有誰說一說,為什麼有大受用處在裡面?有誰說?

  修師:虛妄執著一切法有相,不能會到緣生無相,輪轉六道,不能顯現真如法性不生不滅,這個都叫無明。

  師父:大家想一想,「妄有輪轉生死」,生死有沒有啊?生死原來好比空花,好比第二個月。我們大家是不是在無生當中,迷入生死?在空當中執著有生死?把幻生幻死,當作實生實死,對不對?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是不是了生死?大家仔細想一想,不要再用你第六意識障你自己。我們大家現在生死不生死?(答:不生不死。)

  不生不死,你是什麼?(答:是佛。)原來大家本是佛啊!就是用第六意識起妄想,計較人我是非,落入生死。這個生死是虛妄的,要是大丈夫,猛自回頭,就了生死了,這是很重要的關鍵。

  以前古德有人從這裡下功夫,我把他下功夫以後講的話講給大家聽。他說生死好比人作夢一樣,在夢中感覺我醒過來了,其實還在床上躺著,還迷迷糊糊在睡覺,說:「我起來了!」其實手腳都沒動。他說要是有一個大智慧者、大利根者,猛自抖擻,振奮精神起來,醒過來了是吧!所以他說有大智慧者、有大根機者,醒過來了,了生死,從這以後再不落生死了。大家都振奮精神,從這裡振奮抖擻精神。以前有人做到了,他講他的境界是「抖擻精神!」好象睡覺一樣,瞪著眼睛,挺挺腿,用力醒過來了!了生死了,「啊!原來如此啊!」

  圓覺經後面也講,猶如昨夢,昨天的夢一樣。他是這麼醒過來的,大家還迷惑在裡頭,你想了生死,怎麼了生死法呢?所以大家天天用你第六意識,起妄想生煩惱,不入此法。等於你天天往地獄油鍋裡加油,等你自己去喝去。

  我們再回頭看一次。「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種種顛倒,大家說什麼樣情形是顛倒?現在大家提意見說!(答:幻有執實有。)幻有執實在有是顛倒,是一個了。(答:執空為有。)是一個顛倒了。(答:執無始為有始。)是一個顛倒。你仔細想一想,看經上還有很多的。經上說的,你沒有會到,這是一種顛倒。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四方易處,執東為西,執西為東,這是粗淺的顛倒。虛空中沒有方向,他執著有方向,根本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四大有沒有?你看,根據大家說的,四大是不是空?六塵是不是空?四大是不是無始?六塵是不是無始?四大是不是如幻?六塵是不是如幻?四大是不是無生?六塵是不是無生?執著不空,是顛倒,執著有,是顛倒,執著有開始是顛倒,執著有生是顛倒,執著實在有是顛倒,對不對?這就把它全文脈絡摸清楚了。這種顛倒好比「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空中花有沒有?是不是幻有?執著幻有為實有是遍計執,是不是?第二月是不是幻有?執著幻有為實有,是遍計執。

  「空實無花。病者妄執。」這是解釋,說得已經很清楚了。「由妄執故」,由於這種妄執,「非唯惑此虛空自性」,虛空是空、無所有、無生、無始,再廣說到無邊、不可思議,那很多了。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迷惑幻有為實有嘛!「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歸結起來了,生死妄有,若有大丈夫抖擻精神醒過來,了生死!現在我們大家,如佛所說的,叫夢中夢,我們活在世界裡是作夢,夜晚作夢是夢中所作的夢。大家從今以後,各自發心抖擻精神把它醒過來,不要再計較了,不要再動心機了,為什麼不救你自己慧命呢?抖擻精神,咬緊牙關醒過來,那一剎那過去以後,再不落生死,知道生死幻有,就沒有無明。你要是真有大根機的人,抖擻精神起來,你已經往生了。好!現在大家查資料。

  佛道用功就是這樣,這正是用功緊要關頭。我們現在講經都在說夢話啊!要是有人真抖擻精神醒過來:「你不要說了,我已經醒過來了!」唉!圓覺經,佛法無多子,一部圓覺經啊!所以大家知道,這個上根利智才能辦得到,我說抖擻精神醒過來,那是上根利智的人。我們這個材料,作不了大用,趕緊念阿彌陀佛,求佛接引。求佛接引,就是叫你醒過來! 這真是無價之寶啊!還要什麼東西?一切皆不要了。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九一下?一)「此釋無明之元也。謂眾生本有法身。元無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貪瞋癡。造種種業。妄取六趣之生死。故雲種種顛倒。」大家應該會到,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圓成實,是不是?法身就是空,法身就是無所有,法身就是無生。「元無生死」,生死如幻的,是幻有的。所以大家用功啊!如果憑你自己的力量,可以斬關落鎖,破生死關,你就過去了。如果沒有力量,趕緊念阿彌陀佛,仗佛力破生死關。所以再不要起貪瞋癡了,造種種業,那是虛妄取六趣生死。不抖擻精神醒過來,還在夢中作夢,起貪瞋癡造諸惡業,多可憐啊!

  「雖在往來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動故。」雖然在生死之中,法身不動,因為什麼原因呢?生死如幻嘛!是不是?生死是幻有的,法身本空,所以生死不動。舉例子說,空中有花起有花滅,虛空不動啊!

  「如人迷方而方實不轉也」,這看你見地。「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為己身。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為真心。……」起遍計執了。大家注意到,這段話你細看經文可以有新的體會。

  「病目喻無明。空華喻妄身。二月喻妄心。……」他把它分別配(以譬合法)。妄認是真,故顛倒。看人家講的,印證你自己。

  「此喻示無明之體也。謂法身本無身心之相。……」身心之相是幻有的,法身是空,無身心之相。無所有,無身心之相;圓成實,無身心之相;無所住,無身心之相;無始,無身心之相。「如空本無華」,這句話很重要了,大家深深體會!你可以深一層了解。空本無花,你體會,空有東西沒有?深深體會啊!可以開你的見地。你的見地開了以後,和人家的見地,自己可以作比較了。

  「今妄認四大為身。如執空華為實有。」空花幻有為實有,遍計執。「由妄執故。不唯迷本法身。……」迷失空性,迷失無生性,迷失無所有性,迷失圓成實性,故雲惑此虛空自性。「亦復不知妄身從無明有。故雲迷彼實華生處。」迷惑了一切幻有為實有了,是不是?迷惑緣起為實有,不知緣起性空。「由此顛倒故。有輪轉生死。此乃無明之體也。」好!解釋得好。你能不能會到這個地步?你會的是不是和人家一樣,有幾分相合嗎?你已經有點進步了;說的和人家的完全兩碼事,那你錯了。各人印證自己啊!這段話講得很好!今天修學到此地。

  自己有力量,斬關落鎖,破生死關。自己沒力量,趕緊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求佛帶著我過生死關。要覺悟,如果還迷迷糊糊起貪瞋癡造諸惡業,那地獄油鍋等著你下了。

  有一個人覺悟了,誰啊?阿難陀,就是佛的弟弟。他不好好學道,習氣很重,好女色,他太太叫孫陀利。有一天佛去度化他,到他家門口托,他一看是佛來托了,趕緊下來。他告訴太太說:「你等一等,世尊來了,我一定要下去。」佛看他下來了,托著走了。他拿著飯,沒放到佛裡,不敢回去啊!不得不跟著佛走。走到樹林裡,佛和他說,你跟我出家好不好?他以為佛開玩笑,就說好。佛把捨利弗找來,叫他為難陀剃度。難陀不敢拒絕,就這麼剃度出家了。出家後怎麼也不能安心修行,有一天,佛勸他說,我帶你去一個地方。帶他去忉利天,他很高興啊!一看那天女美得很,有個天宮裡空著一個坐位。「世尊!這個坐位怎麼沒有天子呢?」「你去問問!」他就問天女了,天女告訴他,這是佛有一個弟弟叫難陀,他命終以後生忉利天坐這個王位,我們在這裡等他呢!唉喲!他高興啊!回來和佛講,佛說:「好!我們再逛一個地方。」帶他到地獄去,地獄有油鍋,燒得冒煙,沒有鬼魂去炸。一個牛頭馬面,凶巴巴地站在那裡。他問世尊:「世尊!這怎麼沒罪人去炸?」「你去問問那鬼卒去。」他去問鬼卒:「這個油鍋怎麼沒人炸啊?」這鬼卒凶裡凶氣地說:「這是世尊有一個弟弟叫難陀,他命終之後生忉利天,天福享盡下地獄。這個鍋給他准備的,我在等他呢!」哎喲!難陀嚇得不得了,回來他要求佛出家了。大家要提早覺悟!

  ■第四次修學

  師父:入理不在看得多,入理在你的清淨心,你要是心不清淨,看等於沒有看。小學生看書,他看等於沒看,一字不入心。要想心清淨,有一個辦法,收攝六根。收攝六根以後,自然淨念相繼,那聽到東西就入理了,禅宗所謂開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們看東西,不妨看,假使感覺自己有一點點的亂心了,趕緊修定。所以佛說定能發慧嘛!這是實在的。你們有很多人掛著耳機,天天吵自己耳根,不得清淨啊!那要是學生去求學,可以的;修道,不是那個辦法。

  我告訴你,六根收攝的時候,先收攝耳根,耳根最利嘛!耳根收攝有效果的時候,好象有點重聽。其實不是重聽,他入耳根再不入意根了。現在你是聲音一入耳根,意根馬上起,非常伶俐。一入眼根,一入鼻根,一入舌根,一入身根,意根馬上起。你收攝之初,意根不起了,初初不起的時候,你感覺你耳根重聽了,重聽大家懂吧?好象是有點聾了,不是聾。你要是再起作意的時候,還是照樣伶俐。

  大家要切實相信,清淨心能種一切功德,所以定能發慧,這是佛說的。你不修行,不知道它的味道。佛法甚深,非證莫知啊!到你證到的時候,你才知道,六根所入的一切,皆是假的。我們修學圓覺經,大家也從這裡以這個辦法入。要不然這個甚深道理,明明是這個樣,你怎麼不知道呢?就被你六根障住了。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今天從這裡修學起,這是講無明。一般人不知道無明是什麼東西?這段文就講無明了。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非實有體,執著實有叫無明,大家就理解到了,什麼叫無明。「如夢中人」,這是譬喻。「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還是譬喻。「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大家應該可以體會到了,你要是以清淨心就體會到了,於無生中生出無明來。「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

  這段話是告訴你,什麼叫無明。心清淨自然入法!「此無明者。非實有體。」這句話最重要了,誰講?心清淨自己感覺得出來。如果你的心在文字相上不動,浮過來浮過去,不入。看是看了,眼睛用了,可是不入理,茫茫然無所知。我想你一定有這個經驗,眼睛看著經本了,浮浮然不入,你看那個字是黑黑的,紙是白白的,不入。講吧!

  洵師:「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善男子,無明這個東西是幻化的,不是實在的東西叫無明。心經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像夢中人作夢時,他在作夢時也有虛妄的影像,等到他醒來時,那些幻化的就消失了。就像永嘉大師所說的,迷時分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因為他迷的時候明明是有這些幻相,可是夢醒以後,這些都是幻化的。就像眼睛有毛病,見空中有花,虛空本來清淨,虛空本來沒有幻花。等到他清醒的時候,幻花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可以說,眼睛有病,在虛空所見的花,就「滅於虛空」。因為這些幻花是他眼睛有毛病,所以幻花也是緣生的,不可執幻花有生處,有滅處。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就是一切眾生在不生不滅中幻見生滅,這是眾生的顛倒執著,這樣假名叫輪轉生死。

  師父:大家講的時候,發揮你自己的見地。這個無明,我提醒大家,它就是法,就差那麼一點點。差一點點就是法,離開那一點點,就是無明。誰還講?

  聞師:「此無明者。非實有體。」無明本是虛妄,如果真正有體會的話,無明即是虛妄,虛妄本是無生。為什麼說無生?因為從依他起的法,我們知道無性,就會入無生。這無生並不是離開現前一念有一個無生,就是你了知一切法本是無性的。既然是無性的話,就是虛妄的,如果對虛妄的法起顛倒、執著,認為法有自性的話,就不入谛理。

  無明,我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因為後面經文講到「是故說名輪轉生死」。我們學佛道,有一句話說「要了生死」,生死上加一個「了」字,所以了生死我們可以作幾點解釋,你能了解諸法本來不生,而且你能徹入法性後叫了生死。生死,我們眾生認為實有,所以了生死用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認為實在有生死可了的話,叫遍計執性。如果從生死了知它無性,當下就能破我們眾生的無明,所以破一分的無明,證一分的法性,一切諸法從緣起邊講是如幻如化的。如幻無生,就會入圓成實性。

  諸法是依他而有,依他而有當體就不可得,不可得的法,我們假名叫無生法。所以說轉煩惱為菩提,乃至了生死也是同樣,要會入這個法性。因這個法,如法起修行,會到一切法本來是清淨。這樣法無生的話,實則無住,無住心就能契入無性法。他下面作一個譬喻,既然一切法無生,我們眾生也沒有生死,那我們怎麼常常認為自己在淪落生死呢?

  下面舉一個譬喻,「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因為我們總認為一切法都是很實在的,沒有辦法將佛講的經教銷歸於自性,從我們的生活如實去體會。「如夢中人夢時非無」,這麼講起來,我們生活上可以常常以念佛來銷歸自性。如果有人在煩惱的時候,迷惑的時候,認為很實在。他認為很實在的話,就要想種種方法來滅這個煩惱,這是一種修法。如果你真正將這個經法,用「慧解立行」來念佛的話,這煩惱是虛妄的,你這佛號怎麼念?這時你會和以前不一樣,你會至誠懇切念佛號。佛號裡面沒有染著,佛號裡面沒有遍計執,在佛號裡面就能會入法性。所以煩惱就是無明,「如夢中人夢時非無」,我們還是認為很實在的。「及至於醒」,就是我們真正覺悟到,你少分覺悟也好,多分覺悟也好,它是本來無一物,那何處惹塵埃呢?

  初修行的時候,你煩惱的時間很長,你慢慢會縮短一點,甚至到後來很快就不煩惱了,這看個人怎麼用這個法。我們體會到煩惱就像「眾空花」一樣,你滅什麼?就是你醒過來,叫做滅。並不是離開現前的法,有個滅,所以不得定有滅者。覺悟的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字,說這虛妄是不可得,叫覺悟,所以「無生處」。其實諸法本來無生,「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是教我們如何會入圓覺法,如何依清淨心來起無住行。

  師父:慧聞剛才講的,他的見地了解到依他起,依他起是法吧!依他起無過,依他起虛妄,虛妄就是圓成實。如果偏一點怎麼樣?落入遍計執,那叫無明,是不是?他見地是這樣。圓成實、依他起、遍計執──遍、依、圓出於楞伽經和唯識論,還有三無性。自在其中,你了解以後,一定在裡面了。

  他也了解到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很深,一般人不知道,念佛時你把那個不生不滅的念出來,真念佛。你念阿彌陀佛名號是依他起,要是沒有依他起的話,沒有圓成實,所以一定念佛號。

  大家既然慢慢入了,了解了,於依他起邊起遍計執,叫無明。那還有呢!你可以再深入了解,開你的見地。你想,橫遍豎窮,沒有一法不是依他起。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是無明,再進一步說,沒有一法不是圓成實。誰要發表你的見地?清淨心自然入!心清淨好比電門開關一樣,碰到了就亮。

  悅師:「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無明是虛妄的。既然我們知道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剛才慧聞師有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你認為有佛性,或者一起心動念,就乖這法體,就是無明。所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如師父講的那個圓成實性。我們不會圓成實性,落入遍計執。所以經文接著比喻無明,以世俗知道的「夢」來譬喻。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這句話跟慧洵師提到永嘉大師所說的意思一樣:「迷時分明有六道」就是夢時非無;「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及至於醒,了無所得。接著他說出第二個譬喻,這個無明「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因為一切法無生,既然無生,怎麼有生滅?既然沒有生處,怎麼有滅處呢?所以下面接著講「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一切眾生不能會到一切法不生不滅的道理,所以在畢竟空中,在無生當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生死粗的講叫生死,假如你生心動念,就是生滅。

  師父:所以你修清淨心久了以後,能慢慢知道對方的心心所,你們被一點東西障住了。依他起和緣起有什麼關系?緣起和如幻有什麼關系?如幻和夢中有什麼關系?和空中花有什麼關系?和生滅有什麼關系?和輪轉生死有什麼關系?你們怎麼不從這裡入呢?這不是深深到你切身之處嗎?誰發表他的見地?

  修師:無明是從上面接下來的,因為眾生虛妄執著有我,才輪轉生死,這就叫無明。但是執著有生、有死、有我,有我在生死輪回的見,叫無明。無明起的煩惱,不是實在有它的體性。好比夢中人,他作夢的時候,明明就是有,可是等他醒來的時候,了無所得。就好比我們在夢想顛倒中,明明有我、我所,起我見、我愛種種煩惱。但是等到他覺悟以後,了無所得。因為知道一切法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同一法性,沒有分別,所以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好比眾因緣和合生的法,歸於無性。「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因為它本來就是無性,所以它沒有定滅處,只是會歸於根本而已。本來就是如此,法爾如是,所以沒有定滅處。「無生處故」,因為它沒有自性的緣故,它本來無生,所以無生處。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一切眾生都是於無自性當中,妄見有生有滅,有自性,所以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所以這樣就叫輪轉生死。

  師父:我再提醒大家,你知道無明無實有體,好象能會到一切法如幻了吧?會到一切法如幻,離開一切如幻法,你就能會到法性。會到法性的人,他總有一天入涅槃。

  修師:「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我想到阿難,他在顛倒的時候,執著有我,只覺得我有這個身。那時候結集經典,大迦葉不肯讓他進去,因為他執有我身,所以不能進去。等到他證阿羅漢果的時候,知道一切法空,就能以神通力鑽進去。他那時身體還在啊!為什麼能鑽進去?因為他那時醒了嘛!一切法本來性空的緣故,所以能鑽進去。

  好比「夢中人夢時非無」,因為在顛倒生死中,明明有我啊!有個牆壁隔著我,進不去。可是等到他覺悟以後,本來都是同一法性沒有分別,所以就能進去了。了無可得,也沒有牆壁,也沒有我,就好比眾緣和合,歸於空性。我剛才想到這段,覺得很有趣。

  師父:由一個法了解以後,可以入法性。法性不是無實有體,有名有實,有名有實是不是實在有啊?法性如果實在有的話,還是依他起法,緣起法。法性無性,隨緣成一切法。慢慢了解,慢慢深入!清淨心和無相法慢慢契合以後,你可以入涅槃。入涅槃不可執著,執著就變成小乘涅槃了。好,慧策講吧!

  策師:無明沒有自性啊!它是緣起法。緣起法不可得,所以非實有體。但是「如夢中人」,眾生落入遍計執,就取著我人眾壽相,認為夢中的形形色色是實實在在的,不曉得緣起性空這個道理,認為實在有落入生死。若能知道緣起性空不可得,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一無所得,因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沒有自性,所以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眾空花也是圓成實,也是依他起。依他起沒有自性,沒有處所,沒有能所。「不可說言。有定滅處。」沒有生滅來去,因為一切法沒有自性,一切法無生。一切眾生於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法性中,妄起人我執,起憎愛二心,所以落入生死。

  師父:你們要記住,不藉別人任何幫助,自己的見地發出來。不藉別人說話幫助,不藉注解幫助,不藉一切幫助,連佛都不要,你自己的見地發出來。講吧!

  明師:一切法都是因緣而有的,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而法本身是不滅的。我們眾生不曉得這個道理,在無生法當中執著實在有的,認為一切法實在有,執著我人眾壽相,產生遍計執。產生遍計執後,我們假名它叫無明,可是因為它產生無明,所以虛妄輪轉生死。輪轉生死時,就認為六道是很實在的,而六道生死本來是很虛妄的。如果你曉得六道是不生不滅的,沒有六道可得,也沒有淨土可得,那你當下就沒有生死,沒有無明。我們假名叫了生死,假名叫破無明。所以說,眾生與佛在一念迷跟覺的差別而已。

  修師:我講「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我用一個比較淺顯的譬喻,好比水波它滅於水中,不可言定滅。就好比我們覺悟以後,就顯現法身,一切幻化的法無非從法身所現,所以它沒有定滅處。

  師父:這是你的見地。慧明!

  明師:阿彌陀佛!

  師父:你剛才講因緣來則生,因緣去則滅,這是三乘法,不是圓覺經的意思。我問你,因緣來則生,因緣去則滅,不還是生滅嗎?你再深會,你再會因緣本身就是佛……好,你講!

  悅師:我感覺這段話,實在是說我們現在當下就是。

  師父:這是你的見地。講吧!

  觀師:剛才師父提到「此無明者。非實有體。」我想到一段話用來勉勵自己,因為常常沒有往法性上用心。我們怎麼會是無明呢?因為於一切緣起起貪瞋癡,這就是無明。所以我們可以藉一個法門──念佛,藉念佛不起貪瞋癡,這樣就可以契合心經上所講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不過有個地方要注意到的,念佛要怎樣念到不起貪瞋癡呢?最好的方法是師父跟我們講的,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如果念佛念得不清楚,那樣的話心中無佛,佛中無心,那不是在念佛,而是念貪瞋癡。

  講到貪瞋癡,怎樣不起貪瞋癡?不起貪,我們出家人不貪名、不貪利,所以古德有這樣的話,看了非常感動,埋光埋名養智養慧,假如把我們的名利埋掉的話,可以長養我們的智慧。提到瞋,我們常說,只見別人的過錯,不見自己的過錯,自己都有很多理由。由這裡,我就想到,難怪古德會有成就,他們都是只見己過,不見人非,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要往這裡來努力。

  提到癡,我們一般都不能深信因果,所以在因心上沒有辦法好好地照顧。菩薩就不一樣,菩薩畏因,菩薩因心照顧得很好,菩薩都能往清淨心上去用功,能清淨自心。所以念佛要不起貪瞋癡,最好的辦法就是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如果能這樣的話,在一切境界上就像師父剛才開示我們的,能放下!放下!能這樣的話就不是無明。

  師父:好幾個人提到念佛法門,一般人不知道念佛可貴處,虛妄謗法。道不在遠,眼皮的底下就是道,他卻捨近求遠,得不到道。大家聽我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們聽到了沒有?阿──彌──陀──佛,你有什麼感覺沒有?其中有一個很妙的道理,阿彌陀佛生了,生過以後就滅,對不對?阿彌陀佛生了又滅,這是作法,知道了吧?你要想一想,裡面有一個無作法,阿彌陀佛滅了,阿彌陀佛又生了,要是滅了的話,怎麼能又生呢?你是不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句句在生啊?是不是句句在滅啊?你怎麼忘記裡面有一個無作法呢?不生不滅的是誰啊?什麼東西?有作法一定有生滅,生滅是什麼?依他起啊!對不對?依他起無性啊!虛妄的,你為什麼不會到圓成實呢?圓成實是什麼?無作啊!念佛就是念這個東西。

  譬如慧明剛才講的,因緣來則生,因緣去則滅,它有生有滅,還有一個無作的東西啊!它不生不滅。所以因緣來它不生,因緣去它不滅,那是什麼東西?深深體會!這個法不以清淨心不能入。誰還有什麼意見?發表你的見地。

  洵師:所以這種生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我們修行就是在生死當中了生死,不是在生死以外另求不生不死。

  師父:你講對了,可惜是一句話。六祖呵責神會知解之徒,就是這個地方,是不是?對是對了,可是又錯了。要是有大根機的人,有大善知識,當下覺悟,大夢初醒。你從這裡再進一步,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哦!如大夢初醒,抖擻精神醒過來,你這出離生死了。你講不錯,可惜是一句話啊!

  洵師:什麼一句話?

  師父:一句話是如狗逐塊,沒有實義,所以學佛的人要講實德嘛!誰都知道不起貪瞋癡對,這是一句話,它和真正不起貪瞋癡,毫無干涉。真正不起貪瞋癡是你的性,它和你的性沒有干涉,你了解這個道理,知解。誰還要發表他的見地?講吧!

  明師:剛才說因緣生則生,因緣滅則滅,是不是可以說因緣所生法好比空中花一樣,它在生滅,可是它是不實在的,是虛妄的。好比經上說的,空中花亂起亂滅。

  師父:對了!你這叫一乘法,你剛才講的是三乘法。說你講對了也錯了,錯在什麼地方,大家知道嗎?一句話嘛!僅僅是一句話。……

  悅師:我不是要消這段文,是臨時想到師父講的,不會同性義啊!有一次六祖要洗袈裟,正好一個僧人前來,六祖問他,你在世俗做什麼事情呢?他說,我是雕塑的。他說,你試著雕塑看看。其實他是要他講出性來,他不會。他塑了一尊八尺高的佛像,六祖跟他說,你是善於塑性,不解佛性。這個法要往性上會,才不會枉費功夫,如狗逐塊。

  師父:如果有人離開「一句話」了,這個人得大自在。講吧!

  聞師:師父講自在,就用自在來講。一切法自在,自在這句話是很圓滿的,為什麼這麼講?既然講無明,如果眾生心真有無明,應該三千大千淨土都翻為娑婆五濁惡世。華嚴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說無明,一切是無明。如果體會無明它本來虛妄的,這一剎那就能翻五濁為佛剎。

  一般用性相這兩個字來講,事實上言辭很難表達,你說事和理怎麼圓融?你心裡就是有「理事」這兩個字在,你把一切都放下來了,其實什麼都可以說。說理不可以立,因為不可得的緣故;說事不可捨,不可得的緣故。說依他起也不可得,說圓成實也不可得,在這一切不可得法當中,你認為什麼是無明?你迷了就是無明。你認為什麼是圓成實性?你覺悟了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話,這樣就是圓成實。依他與圓成不是言語、文字可以表達的,如果離開我們的文字相、心緣相,乃至我們的思議心,我想應該是任運騰騰的。因為你說理,理是什麼?說事,事是什麼?事實上,它不是言語、文字可以表達的。如果我們有力量可以突破生死關的話,這不是言語、文字可以表達的,因為一即一切,有所說的話,一定有所住,不管理事講得多圓融,還是在理事裡面跑不出來。我想這是各人用功的問題!

  師父:這是慧聞的見地,他講的這一套是楞伽、唯識的三無性。他自己會入,所以可以算是他自己的見地。

  這個法不離相,不離性,也非相,也非性。非相非性離四句,不離相不離性即四句。非相非性這個法不立一法,即相即性這個法不捨一法,大家體會吧!有一天你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就入了。你要是入的那天,你就知道過去所見所聞,皆同糟粕。好!還有意見沒有?

  融師:我試著講看看。一切法本不生不滅,如果一念無明起,則八萬障門開。如果我們把不實在的法:夢中人、空中花……幻現生滅的這些法會入無性法、圓成實的時候,就是了生死。

  師父:好!大家看!看見了沒有?你們都沒有看見。這是什麼?(慧策師答:性空!)慧策看到一點點了。手帕它是性啊!它是無明啊!這是不是緣起?這是不是如幻?是不是性空?是不是圓成實?是不是真如?既然是真如了,是不是法性?既然是法性,是不是佛身?你們都被六根、五蘊障住,不入此法。有一天你的無住心契合無相法,就入了。好,現在查注疏了吧!

  你看它,迷時分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在它。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不過說它。誰找到注疏,自動上來寫啊!孔子說,道在迩,遠求非道。迩是近處,道就在你的眼前,向遠處求的都不是道。你們大家看經、看論、看律,現在都還是垃圾,沒有用!愈看多了,愈亂心。有一天你清淨心契無相法的時候,你才發現你那個垃圾裡有珍珠啊!現在不知道,真正契合無相法的時候,你才知道你看經真正發生用處了。真正發生用處的時候,你才知道你過去看經都不是啊!如果你認為還是的話,還是垃圾。古德講過一句話,你們可以作一個參考──今天我才知道,以往錯用心啊!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我的大恩人的時候,到那一天你才知道被釋迦牟尼佛騙了若干年啊!

  (卍續八七?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卷一?六四○下?一六)「無明因妄而起」,他從緣起邊講,從依他起邊講。「非實有體相也」,依他起虛妄,知道虛妄的會入圓成實。認為虛妄實有,落入遍計執。

  「……無明既無實體。皆是本來圓覺妙心。」這是會到圓覺妙心是什麼?無明既無實體,依他起沒有實體皆是什麼?原來圓覺就是圓成實。「故楞嚴雲。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精真妙明中所現物。……」這個精真妙明是什麼?你從這個文字上會啊!你亂心不入,清淨心才入。原來「精真妙明」就是圓成實性,對不對?一切法都是圓成實性表現的。圓成實性也叫中道,也叫真如,也叫佛性,也叫實相,也叫法界。圓成實性無性隨緣生萬法嘛!皆是它所表現的。

  「無明無體。以法性為體。」講得很清楚了,是不是?我問你,無明無體,以法性為體,法性是不是體?法性這個體是什麼東西?無性為體。如果法性有體的話,它是生滅法,不能是無作法。「無明轉為明。如清濁水濁為本有。」這個我們可以會到,不必消文了。

  再看下面「又推法性亦無自體」,這話講得對,法性有自體是生滅法。法性無性,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無性隨緣生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以無明為體。?以水為體。水以?為體。」舉例說,說得很對啊!他講的是依他起,法性無體,以無明為體。無明無體,以法性為體,他講依他起法。下面講,我們就知道了,好比?以水為體,水以?為體。「各各自性。遇緣成就也。」對!緣起法。這個法是什麼?世間法,這叫相待法。法性待無明而有法性,若無無明,不稱為法性。無明待法性而有無明,沒有法性怎麼知道是無明?這是相待法。相待法是假,佛法叫相待假,所謂和合假、相待假嘛!都是講因緣法。怎麼知道相待是假呢?既然是相待,無明待法性而有無明,法性待無明而有法性,那麼可以知道沒有法性就沒有無明,都無其體。

  什麼原因呢?如果法性有、無明有,有三種情形:先有法性,或者先有無明,或者法性、無明同時有,都不成道理。先有無明的話,不待法性,不成相待。不成相待,怎麼會有無明?先有法性,也是同樣的道理。有法性的時候一定沒有無明,沒有無明,不成相待。不成相待,怎麼會有法性?如果法性、無明同時而有,既然同時有,怎麼成相待?不成相待怎麼有無明有法性?他是講這個道理,這個人講得對。所以都是「遇緣」,慧明你這就知道了,絕對不是說因緣來則生,因緣去了則滅,那是三乘法,不究竟的,不了義的。其實說,這個法本來寂滅,因緣來不生,因緣去不滅。都是「遇緣成就」,遇緣成就,就是空。

  「又須知。悟了即無明為法性。迷時即法性為無明。……」這句話講得很好,你覺悟的時候,無明就是法性。說無明,一切無明;說法性,一切法性,當然無明就是法性了。迷惑的時候,法性變成無明。所以說這個話我們講過了,迷的時候,法身常六道;覺的時候,六道常法身。「總是眾生一念妄心……」,這都是一念妄心,法性與無明都是一念妄心。

  「吾佛圓明之體。即是眾生凡夫本具性德。……」佛生本是一如,對不對?說眾生,一切眾生;說佛,一切佛,對不對?這麼說起來,無佛無眾生,是不是?所以他說「凡夫本具性德」。

  「如夢中人」,你分別一切法,好比是夢中人。「此谕眾生迷時」,「谕」當「說明」講。「深以無明為實」,以無明為實是什麼?遍計執。「若覺悟之後。方知無明是幻。」無明是幻,是什麼?幻法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圓成實了。「無明之滅。如空華之滅。」這是解釋經上的譬喻了。「不可指說。滅處者蓋無明本無生處故也。……」這沒有什麼解釋的。「及至於醒了無所得。此體空義也。醒時尚記夢中所作之事。則事事無實可見。」這沒什麼解釋的。「體空者雖曰無明無體。人人未免全夢作醒。同醒作夢。」這是因為遍計執的關系。

  「故雲人人盡道。此身如夢何曾夢裡知身。……」所以大家不知道,現在我們身心是不是全體無明?大家會到了吧!我們現在身心是不是全體無明?身心全體是無明,是不是身心全體是法性,是不是?全體是無明,身心是不是有生滅?全體是法性,有沒有生滅?我們身心本無生滅,你迷惑執著有生滅,這就是大夢不醒。抖擻精神,振作精神醒過來,就解決了。「此言真妄同源。如眾空華妄也。滅於虛空真也。……言有滅者。已知是妄。既知是妄。滅無生處。妄動而生妄滅即滅。本圓覺性誰生誰滅。眾生未滅。妄見生滅。諸佛已滅寂滅為樂。」

  你自己體會,和你所想的,所了解的,印證!把人家的東西當作善知識,印證自己。有一天你的無住心契無相法的時候,你可以印證他了。

  一定要清淨自心,不然你不入法,總在名相上浮來浮去。佛說得很清楚,由定生慧,不得定者,那得生慧?散亂心不發慧。不要認為多看點書,那是散亂心,那是不生慧的。如果沒有智慧之火,油不會著的。

  大家千萬要相信佛語,不可自誤。如果專求多學多聞而取著於相,自誤一生,一生不得益處。此生一過,隨業六道輪轉,那就來不及了。由定發慧以後,逐漸逐漸可以看見生死邊,能否了生死,看你的用功,不過你可以看見生死邊緣。看到生死邊緣的時候,還是不了生死,好比龍樹講,看到井裡有水,不能喝,解不了渴。必須假修行功夫,打上來才能喝,要不然你們錯走路,僅僅在取相多聞,誤自己一生,那叫智障。

  ■第五次修學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師父:「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這是要點了,我過去有和大家講過。「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到這一段,這一段有很多要點,抓住就知道。

  我提醒大家,我不多說,以你自己的悟性會。「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這是什麼意思?從這裡修,下功夫,就無輪轉了。在這段裡頭,你抓住一個要點講也可以,很多個要點講也可以。如果了解的話,真是修佛道的;如果不了解,那都是閒言閒語。誰講?

  霖師:「如來因地修圓覺者」,圓覺就是清淨心,如來因地修清淨心,他知道空花虛妄的,因為它是緣起,緣起就無其自性。這就像華嚴義海百門講的,見到那個塵是無性的、虛妄的,所以當下即圓覺。

  師父:對的!大家再發揮,我曾經和大家講過,不要只取名相,要見一切法怎麼樣?一切法如幻,那才入了。我以前曾經講過了吧?那就是知道空花嘛!

  策師:「如來因地修圓覺者」,就是如來修發菩提心,修圓覺性。一切法是緣起,一切法無生,知道一切法無生,不會像眾生見一切法實在有。因為一切眾生見一切法實在有,虛妄輪轉生死,所以「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裡講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佛知道一切法無生,就沒有輪回了。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身心也都是無生,身心也都是緣起如幻,所以「非作故無」。不是說這種了生死是修來的,這種生死本來就沒有生死,一切法本來就沒有自性。「本性無故」,本來一切法沒有自性。

  師父:講吧!

  聞師:師父,我簡單講一點。前面提到「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是空花,就是知道一切依他無性就是圓成實,因為空花依他而有的,依他既然無性,當下就是圓成實。知道空花如幻的話,就會入如幻無性,就能如如不動。這句話分作兩個層次來講,事實上依他離開遍計,就是圓成實。

  後面講「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身心就是前面講的空花,「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就是說「即無輪轉」。「非作故無」,這個法不是修來的,去造作的才是圓成實性,因為它本性就是虛妄的。因為是虛妄法,你離開遍計所執就是圓成實性,法性以無性為性。既然無性為性,所以生死本來不可得。

  「彼知覺者」,這個知覺的話,它不是用能所來入的。「猶如虛空」,這是譬喻。「無知覺性」,因為般若無知能知一切法,既然離開遍計所執,心就能橫遍,待緣而成,不假造作。

  師父:好!我看大家的力量只能修學這一句。「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修學到此地。講吧!

  洵師:「如來因地修圓覺者」,如來以自性清淨心知道空花是虛妄的。我們眾生如果也知道空花是虛妄生的,虛妄滅的,沒有實在的空花,就沒有生死輪回。我們說五陰身心,沒有真的五陰身心可受生死,因為生死是虛妄的。「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我們這個五陰身心它當下就是空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本來就是空的,不是造作以後才是空的,所以「非作故無」。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道空花是虛妄的,譬如圓覺的自性,也是像虛空一樣。「知虛空者即空花相」,知道虛空的圓覺自性本是如幻的,也是像空中的花一樣不可得……

  師父:我們還是修學這一句好了,多了你們力量不夠。大家進一步想,「知是空花」,什麼法是空花?

  修師:「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佛要圓滿佛果的時候,修菩薩行的時候,他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無自性,不住著,所以就沒有輪轉。就好象金剛經講的,度盡無邊眾生,而沒有眾生相可度,所以「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因為他知道這樣,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不受彼生死輪轉」。

  「非作故無」,這不是造作才沒有的,它本來就沒有。「本性無故」,因為它本來沒有自性,不可得的緣故。「彼知覺者」,知道這個因緣起沒有自性不可得法,知道如幻三昧度盡一切眾生,「猶如虛空」,就像虛空一樣……

  師父:這段我們以後再修學。

  修師:我想把它講完。

  師父:你們力量不夠。我告訴你們「彼知覺者」是什麼東西?是「知是空花」的那個「知」啊!不要認為有個知覺者,那就糟糕了。「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知是彼知覺者。慧悅講吧!

  悅師:記得師父曾經講過,他看圓覺經講十方國土猶如空花亂起亂滅,就可以說是體會到生死如幻的道理。「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也就是會到生死如空花如幻如夢,不真實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性,會到無性就是緣起。因為前面經文講到「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這下面講「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不但生死如幻,也沒有所受的身心,一切法如空花,如幻的。「亦無身心」,也沒有能受生死的身心受彼生死。為什麼呢?「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不是造作,也不是知覺才有的,它本性是如幻的、無性的,本性無故,因為一切法無生。

  師父:大家想一想,「知是空花」,先從空花方面去想。

  甫師:我們知道空花是無明所現,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我們曉得眾生的生死就從這裡來,執著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才落入生死。如果能放下四大、六塵緣影這些執著,也就是知道空花,它當下就沒有輪轉,所以轉迷為覺。因為緣虛妄相而生無明,本來沒有虛妄相,當下放下虛妄相就沒有生死,所以沒有身心受生死,因為身心是執著緣起才有身心。阿彌陀佛!

  師父:大家了解了。當然我們知道原則是二谛理,一切法緣起如幻,皆如空花,因為如空花故,所以一切法無性。本來就是無性,無性謂之性,緣起謂之相,我們知道了,我現在問大家,根據經上講,身心是四大五陰。四大是不是如空花?四大是不是緣起?五陰是不是緣起如空花?講四大五陰有三種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一切國土是不是緣起?是不是如空花?你如果認為它實有的,都錯了。它都是無性的,無自性的。

  那麼我們再講起來,六根是不是如空花?十二入是不是如空花?十八界是不是如空花?四谛是不是如空花?十二因緣是不是如空花?六波羅蜜是不是如空花?世出世間法皆如空花了,是不是?佛的十力是不是如空花?佛的四無所畏是不是如空花?佛的十八不共法是不是如空花?這樣你的思想才會開拓。佛的無上菩提是不是如空花?佛的究竟涅槃是不是如空花?從小乘一直講到大乘,一切法皆如空花了。這一切法有誰知道的,誰知道如空花?佛性啊!對不對?就是覺性啊!這就是「彼知覺者」。

  我再問大家,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如空花?阿彌陀佛是不是如空花?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如空花?三世一切諸佛是不是如空花?這從那邊講?二谛從那邊講?從世谛邊講,就是緣起邊講,不是說如空花沒有。誰知道如空花的意思在那裡?緣生無性啊!不是說沒有啊!如果認為國土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上菩提、究竟涅槃、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皆沒有,那你落入斷滅空了。知道他們如空花皆無性,由於無性,你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所以知世谛就入第一義谛,入第一義谛就入涅槃。

  修師:想要請教師父,「彼知覺者」是不是指圓成實性?

  師父:欸!就是指它。所以「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這個知就是圓成實,無性啊!

  再講一講,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如空花,是不是?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起貪,這個貪是不是如空花?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起瞋,瞋是不是如空花?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起癡,這個癡是不是如空花?這麼說起來,金剛經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給它換一換,凡所有相皆是如空花,是不是這個道理?如空花的原因是什麼?無自性。無自性是什麼?圓成實,是不是?你會到這個地步,以下第二段你才能了解。

  修師:「彼知覺者」,就是圓成實性,這個性就好比虛空不可得。因為我們都有知覺性,知道圓成實,知道空花性,就是緣起。

  師父:這就是了。如果「彼知覺性」有的話,也是如空花。它沒有,才是知覺性啊!大家知道如空花的是什麼知道的?念佛的是誰念的?聽佛號是誰聽的?原來是大德的自性。所以觀世音菩薩根據這個法門說出來,反聞聞自性。我們念佛也是念自己的自性……

  修師:下面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就是不可以講有知覺性,否則就著有邊。

  師父:不可著有,著有是常邊。

  修師:也不可說無,因為它能起一切法。

  師父:那是斷邊。

  修師:「有無俱遣」,就是隨順圓滿覺性。

  師父:好!現在我們大家先把這段結束。「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無法不是空花啊!你要是於一切法上取相,皆如空花。知道空花就入無自性,圓成實了。「即無輪轉」,那就沒有輪轉了。圓成實性無性如虛空嘛!「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這不是講得很清楚了,大家是不是都了解了?不了解這意思的舉手我看。好!現在查資料。不是造作以後它才是無,如空花它本身就是無。

  洵師:照見五蘊皆空,五陰身心當中也是空花?

  師父:就是這個道理。這個空,不是佛造作的無,不是聲聞造作的無,不是緣覺造作的無,也不是一切外道造作的無,本性無。如空花,空花本性是不是無性啊?這就是有佛無佛,一切諸法皆如空花,是不是?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它都是空花相嘛!所以我勸你們,學佛不要只在相上去求,執相而求,咫尺天涯,那不會這個法。好,現在查注疏。

  庶師:師父!我說說看。「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亦無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眾生一念無明所以才落入生死流轉,才有身心受彼生死,才有這個作。其實法不生不滅,你當下就是圓覺,所以本無圓覺,也無輪轉,也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為什麼?「本性無故」。

  師父:對的!你們不從谛理入,不入這個道理。你只在名相上轉,那都是假的嘛!所以大家知道,入谛理以後,橫說也對,豎說也對。寫吧!

  注解不要看,修學過後才看。我實在告訴大家,在修學會得到的東西,有時候比我寫的那本書還要高。這叫互相切磋,天天進步。我實在和大家講,我現在比寫圓覺經注解的時候,又多少有點進步了。你們可惜不聽我的話,都是取著於相,結果無量劫以來停頓在那裡不動。一切煩惱是不是如空花?你何必要起煩惱呢?一切名利是不是如空花?就被這一層障住了,不能進步。從無量劫以來,總在這個階段退退進進,不出六道。

  你如果還茫茫然不知道,你想一想,實在可憐啊!所以佛說可憐愍眾生嘛!

  慧策啊!你天天吃飯,是不是皆如空花?

  策師:對!

  師父:所以禅宗古德講,吃了一輩子飯,沒咬破一粒米。因為什麼沒咬破一粒米?皆如空花故。

  修師:可不可以說皆是法身佛?

  師父:你要是知道一切法如空花,如空花無性吧?無性不是法身佛是什麼呢?你們有人生煩惱時掉淚,眼淚是不是如空花?如空花吧!那有個名,那叫「天雨妙花」。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九二上?九)「此的示頓悟妙門」,這個「的」字念「ㄉㄧˊ」,的確,實實在在是頓悟。這是顯示頓悟之法門,「以顯圓照之功。唯一知字也。……」知就是圓照之性。圓照之性就是圓成實性。「唯以圓覺自性光明」,大家可以了解了,我們學華嚴也可配得上了,光明是代表什麼?智慧。自性是什麼?無性是不是?「圓照自心寂滅之體」,自心寂滅,一切法自心寂滅,怎麼寂滅法?無性,一切法無性是不是寂滅了?一切法無生就寂滅了,這個寂滅本來是涅槃。

  「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華。本來不有。」「身心世界」是講一切法,一切法本來不有,「則生死當下頓斷」。你了生死,你為什麼不在生死當下了生死呢?生死當下怎麼了生死?有誰知道?生死是不是如空花?空花有性沒性?──你了生死了。所以六祖和永嘉大師講,你為什麼不生死當下了生死呢?就是這個樣,生死如空花,空花無自性──了生死了。

  「以身心本空故。無可受生死者。」這個大家很清楚了。「此非造作而後無」,不是經過佛造作而後無,不是經過聲聞造作而後無,不是經過菩薩造作而後無,也不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造作而後無,它本性就無。為什麼本性無?它無性嘛!本性就無。「特以本來自性元無故也」,本來自性元無是什麼?就是無自性,就是圓成實,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就是中道,就是第一義,就是畢竟空,對不對?

  看看這個人解得很對,和你解的有差別沒有?你所悟解到的和人家的層次差多少?很簡單的一點,如果你看到講這段道理,還有點模模糊糊不是很清楚,那證明你的次第比他低。如果你看到這段文一目了然,最低限度你和他相等,就可衡量出來了。如果你看出他那句話講得不夠徹底,可能你比他高一點。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一?一五三上?五)「言汝所問如來本起因地修圓覺者」,是接上文,沒什麼意思。「而圓覺性實無可修。由眾生病目妄執空華以為實有。故隨華相輪轉妄見身心實有生死。」這個大家了解,看看和你們了解的同不同。也是同樣意思,這兩個人講的話雖然是兩樣,可是意義是一個。

  「如來以智慧覺照彼無明本無。華相即滅。」這個你們也講過了,提到上文的無明,你們會到的都不錯。「則不隨華相輪轉。亦不隨身心受彼生死。」這是按照經文直接解的,解得很不錯。「所謂照見五蘊皆空」,你們也講過了,「度一切苦厄」,你們也講過了。「如來本起因地修圓覺者」,就是從般若修。

  「然言無生死者。非若聲聞析之使無。」分析使無,這桌子是木頭造成的,木頭是分子成的,分子是原子成的,那是分析空,小乘分析空,不究竟。當下就是空,緣起怎麼樣?(答:性空。)緣起就是性空,不必分析。「非若緣覺推之使無」,緣覺偏無、偏空,所以無明生則行生,行生則識生,……一直到老死生。要想修的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老死滅。可是心經怎麼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那有無明滅呢?無明你要是認為它是如空花的話,空花有滅沒有?這是講聲聞、緣覺不對。「非若三賢菩薩作種種幻行而滅之使無」,這是講三乘法,三乘法講次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般所說的三乘。這個三乘在三賢位,不入登地,也不是菩薩作種種幻化推之使無,也不是那樣的。「直是照見清淨覺心身心寂滅本來自無」,本來無自性,無自性怎麼會有空花?我問大家,無自性怎麼會有空花?(答:隨緣成萬法。)欸!大家都知道了,無性隨緣生萬法,所以它才起空花。如果知道萬法是無性,怎麼樣了?那會入圓成實了。如果執著萬法有性,怎麼樣啊?遍計執了。「故不隨生死流轉。而曰無明永斷覺道方成耳。」好,這兩個人講得都很好。時間到了!

  今天這段文要是搞清了,下一次修學下面那句話,就能直接了解了。如果今天這段文你還不了解,修學下面一塌糊塗。「彼知覺者」,知覺者沒有嘛!修學了,將來你和人家講,三不騙──不騙佛,深會佛旨嘛!深會佛意,不騙佛。不騙自己。和人家講,不騙眾生。這兩個人講的都不騙,你們沒看出來,都有見地。

  ■第六次修學

  師父:在講圓覺經之前和大家講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大家千萬小心,男女眾不可交談,出手無禁,出腳無禁,沒有禁制的,那不是修道人的行為。我告訴你們吧!你們動YIN欲念的時候,我都知道,不過你要曉得,不要打妄想,我不是有神通,我從你們的音聲、相貌就知道了。我沒有神通,不要胡思亂想啊!你們剛剛有一點進步啊!自己又退了,一退退得垮兮兮,很多人都這樣,實可憐愍!難道你不想做個大自在的聖者嗎?如果你踏上這一步去,你能得到很大的自在。難道你不想得嗎?你甘願輪回六道嗎?實在可憐愍!我每次苦口婆心地勸你們,你們都不高興。大家不要疑心啊!我沒有神通,不要亂講,亂講我犯戒的。我從你們的音聲相貌就可以看出來了,就知道了。

  你們以後莫待法鼓大擂,早上經堂。(弟子答:我沒有聽到鈴聲!)都有理由!這叫文過飾非。

  第二點我和大家講,修學經法要深入谛理,你入谛理以後就能得大自在。如果入四谛理,你開無漏慧,入一谛、無谛、二谛、三谛,可以開中道慧,在這裡面見深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果不入谛理的話,遇事則迷,不知道了。

  我舉個例子說,如秀和我講,他爸爸在報紙上看到,一個人出車禍,車上寫一句阿彌陀佛,那怎麼能輾死人呢?他不知谛理,所以迷惑了。大家要知道,如果以第一義谛說,如果說寫阿彌陀佛不應該輾死人,我請問大家,第一義谛,那裡沒有阿彌陀佛?所以告訴大家防心如防賊,敬心如敬佛。盡虛空遍法界,你說那兒沒有佛?這個人就不迷惑了。要是按照世谛,明世谛理就知道了,因果嘛!說有阿彌陀佛的地方不應該輾死人,那我認識總統,殺了人,我也不應該有罪,對不對?沒那個道理的。總統住在我這裡,我殺了人也不犯罪?有那個道理嗎?因果不爽啊!不要說寫著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很多弟子還下地獄的。

  大家逐漸就了解了,因果嘛!他沒想到,佛教的法只在修因,不在計較果啊!眾生愚癡見解,只見果不見因啊!你看佛說不可起十惡業,你不仔細想一想,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不惡口、不绮語、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究竟在因上?在果上?不起五欲、五蓋,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究竟在因上告訴你?在果上告訴你?佛在果上和眾生說過,有六道輪回,你不要入六道輪回。不入六道輪回要不造其因啊!要不得苦報、離苦的話,應該斷集啊!要證滅的話,應該修道啊!不都從因上告訴你?他在阿彌陀佛下面被車子輾死,那是他的因果報應啊!要是有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沒有因果的話,那破壞因果了,不可那麼胡塗見啊!你犯罪殺人,總統是你爸爸,你也要償命啊!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大家要知道這個道理,要是知道二谛就知道這個道理了。

  佛說十二因緣是不是從因上說?不起無明就不受生死。一切法從因上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不都是因上說嗎?佛說果上有六道輪回,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不是從因上說嗎?所以愚癡凡夫不見因,僅見果,你怎麼會得解脫呢?希望大家深入谛理,好好修行。此中有大受用,不可不相信,要不然你六道輪回,實可憐愍!自做其因,還須自受啊!不可能沒受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了,不要說馬路上寫著阿彌陀佛還是要受因果報應,大殿供了三尊佛,你要是造了惡因,就要受惡報。

  佛僅僅告訴你不造惡因啊!如果造了惡因不受惡報,那叫不落因果。有一個老頭子問百丈禅師說:「我錯說一句話,墮野狐身五百年,求老和尚給我下一段語。」百丈說:「你說錯什麼話?」他說:「五百年以前我也是出家人,有人問我,修道人還落於因果嗎?我說,不落。這一句錯話,五百年野狐身。」那怎麼不落因果呢?如果信了佛不落因果,佛沒有因果,破壞因果,那不是謗佛謗法謗僧嗎?所以百丈說:「那你問吧!」他說:「老和尚啊!修道人還落於因果嗎?」百丈說:「不昧因果!」不造其因不受其果,叫不昧因果,大家記住啊!假如要是有人再這麼問的話,你要了解,答復人家要會答。

  四谛是因果法,第一義谛是無性法,你不了解就不知道了,你要是了解因果法世谛的話,可以通達四谛──苦集滅道。由世谛進入第一義谛可以了達一谛、無谛、二谛、三谛,希望大家各自謹慎啊!我們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解脫?這一生實在是靠不住,因為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性太差了,智慧太低,不善根太重了。你再不小心,更可憐愍!我知道你們當中有很多人,他剛要往上爬的時候,爬上去又掉下來了,愈掉愈深!莫怪佛說眾生實可憐愍,我看你們大家也實可憐愍!現在修學圓覺經。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師父:欸!太好了!大家看這段文,依二谛去會。你要是從文字上解,一輩子你不入佛法,多生多劫亦不入佛法。為什麼「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呢?大家修學這麼久應該知道,是不是就是那個靈性、靈知啊?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諸善知識,你們會吧!

  洵師:「彼知覺者」,就是知道那個空花的覺性,像虛空一樣。這種覺性是虛妄的,知道虛空就是空花相,知道空花的覺性。知道空花的那個覺性不可說有個知覺性,但也不可說沒有知覺性。本來就具足的,本來就有的功德,本性就具足的覺性叫淨覺隨順。這種淨覺隨順是無性的,既然是無性的,不可說有,也不可以說無,因為這種覺性是虛空性,是無性的,是湛然不動的,就是所謂的如來藏。

  師父:我問你,你說「彼知覺性。猶如虛空。」是虛妄的,虛妄的怎麼知覺呢?

  洵師:虛妄是假名啊!

  師父:虛妄能成為圓覺嗎?你想一想,難道你成佛是靠虛妄性成佛嗎?

  洵師:這個虛空本來是清淨的,知覺就像虛空一樣清淨。

  師父:對!它不是虛妄的,虛妄的怎麼「有無俱遣」呢?

  洵師:「知虛空者即空花相」……

  師父:那是所知啊!

  洵師:空花相就是一種虛妄。

  師父:空花相所知是虛妄的。講吧!

  悅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覺者就是起知覺的用,這種用是緣生的,所以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你所起覺知那個用是虛妄之空花相,但是也不可以沒有知覺這個性。沒有知覺性怎麼起用呢?所以這個時候,你不可說有,也不可以說無,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淨覺隨順前面有講過是「不二隨順」。

  師父:「彼知覺者」和那無性有什麼關系?這是不是無作法?大家想一想!「知虛空者」是不是作法?知虛空者是不是依他起、隨緣無性?還有誰講?

  聞師:我想不要用作、無作來講,因為師父講過,無作就是無性,作就是無性能隨緣。用另一種角度來講,這裡講知覺,事實上這個知覺離我們很近,一念心不可得,就是知覺。為什麼一念心不可得?像師父講話,我們能聽,這個能聽的性就是知覺性,能聽的話,表示無性隨緣,表示知覺性是無性的,無性能常隨緣,就是無作隨緣起作,作法顯現的時候,就是無作法的表現。

  現前一念心它本來是非有非無的,為什麼說非有非無?因為無性隨緣的時候,它不能說有,雖有而常無性,雖有常空。空的話就能隨緣,就在你現前一念表達出來,因為一念心無性,隨緣能成就萬法。

  「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事實上知虛空這個知覺,你離現前緣起的話,根本沒有所謂的知覺。「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現前這一念心是有無俱遣,為什麼?說有,它常無性;說無性,它常緣成,事實上有無是不可講的。「是則名為淨覺隨順」,約一谛法來講,它是中道義,中道義它非有非無,可是它不礙有無,常隨緣。

  師父:大家再想一想,「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和那個圓成實有什麼關系?「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和依他起有什麼關系?

  彰師:以「彼知覺者。猶如虛空。」這句話和「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來說。虛空就是真空,知覺者就是妙有。「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你如果有第二念知虛空者即是空花相,即是虛妄。「是則名為淨覺隨順」,如果真正入這個法性的時候,知道法性無性,無性當然無礙。無礙遇到境界的時候,它能隨順,它沒有阻礙。好比電無自性,所以一切的電器都可以適用。

  師父:你說「知虛空者」是第二念,這個第二念和第一念有關系沒有?

  彰師:第二念就是有作法,第一念就是無作法。

  師父:有作、無作是一個是兩個?

  彰師:無作以緣起性空來講,無作是無性,有作也是無性。有作是緣起的有作,無作是性空清淨。

  師父:你要知道,你說無作就是有作,有作就是無作,那是一谛啊!如果你說有作外有無作,無作外有有作,那是虛妄說啊!大家要會到意思。這是文殊師利問佛:「世尊!第一義谛有世谛,世谛有第一義谛,那就是一谛。如果第一義谛沒有世谛,世谛沒有第一義谛,是不是如來虛妄說法?」從這句話,後來才講「一法是佛說,二法是魔說。」

  策師:「彼知覺性者」就是實相,實相無相猶如虛空。虛空無相所以能隨緣現空花相,空花相就是緣起,緣起無自性會歸圓成實,就是實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它能隨緣變現,但是隨緣變現就無性,所以不能說空,不能說有,「有無俱遣」,就是如來藏,就是法身。

  師父:逐漸逐漸你們都能了解了,逐漸逐漸開你們自己的見地。你們講吧!以你們為主。

  甫師:「彼知覺者」就是圓成實,因為圓成實它可以圓滿成就一切諸法性相,所以如虛空。因為虛空無所不是,無處不是虛空,所以才會講觸目皆道,我們觸目所見都是,這是圓成實性。這裡講「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因為法依他起,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如果如實知是空花相,就入圓成實。所以下面接著講「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知空花相不可說有,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一切法當下就是圓成實,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如果執著的話,就見「有」或「無」知覺性。如果沒有這種見的話,才叫「淨覺隨順」。

  師父:大家開見地啊!你們講的,有的講實相,有的講到作無作,有的講……,講很多,都不錯!都有一點小小的見地了。講吧!

  修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這個「彼知覺者」就是前面講的「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就是指知道空花的知覺,修圓滿覺,也就是修佛道。知道一切法都是同一性,都是法身,就沒有輪轉。本來就是一法,有輪轉就是因為我們法身常六道,迷惑的時候執著有六道生死。現在知道六道輪回都是緣起的,都是從法身而起,所以知道一切法都是法身,就沒有輪轉。「彼知覺者」就是圓滿覺性,這圓滿覺性就好比虛空,為什麼?因為它遍一切處,無處非有,也就是佛的法身,好比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這是緣起,就是佛的方便智,因為不假方便就沒有辦法成就佛道。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也不可說沒有這個方便,這空花相就是指佛的方便智,但是我們不可說沒有方便智。方便智就是實智,也就是說權智就是實智,本來是一法,不可以作二法會,所以說「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雖然一法不可以作二法會,可是一法也無,因為一切法都無性,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例如心經講無智也無得,「智」就是彼知覺者,「得」就是知虛空者,就是說有我去證涅槃,那是對待法。

  師父:逐漸各人都有一點小小的見解了。我告訴大家,「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和下面一句是相對的,下面不是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嗎?那就是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應該這麼說,它省略了字。它說「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實在的意思就是「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也不可說無知覺性,它是相對的。慧悅講吧!

  悅師:師父講得那麼圓滿,我就不會講了。我是看到「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也就是前面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所以我以不二法講看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彼知覺就是無性法,當然猶如虛空一樣。「知虛空者猶如空花相」,無性法就是緣起,所以不可說沒有知覺性。前面說不可以說有,後面說不可以說無,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這是不二法門。

  師父:講吧!

  洵師:師父!「知虛空者」前面加一個「彼知覺者。知虛空者即空花相。」

  師父:什麼?那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無性,知道吧?那個「知虛空者」上面應該加個「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下面就是緣起──依他起,你看不出來嗎?第一句上面講的是圓成實。

  洵師:那這個「彼知覺者」就是空花相了?

  師父: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就是依他起嘛!

  洵師:那跟上面講的有什麼不同?

  師父:上面講的是圓成實,下面講的是依他起。

  洵師:那還是指那個知覺了?

  師父:我們不抬槓,你們自己發揮!這不是抬槓的事情。

  洵師:那知覺是……

  師父:你要那麼解就那麼解吧!

  洵師:我不是要那麼解,……

  師父:你說彼知覺性是虛空的,它怎麼會虛妄的,圓成實成虛妄的了?你說「彼知覺性。猶如虛空。」是虛妄的,所以猶如虛空,那圓成實也是虛妄的?大家知道,這個法很深,它就是什麼?作、無作是它,圓成實、依他起是它,真而如、如而真是它,諸法實相、實相諸法是它,法界無界、無界十法界也是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它。所以說,大家以前探討的那個戒體,無作戒體、作戒體就是這麼解的。希望大家發揮你自己的佛性,希望你能透過去。講吧!

  聞師:試著講講看。「彼知覺者」,我們迷惑就是在這個地方,知覺者,我們都認為有個心是實在的。前面講過「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我們本來現前一念心就是圓滿的,因為無性它自然能起大用,所以它講「彼知覺」,現前一念心,無性法起大用的時候,猶如虛空。所以下面講「是則名為淨覺隨順」,這時身心寂滅,因為知覺不外身心,這都隨緣而有,依無性法而起的。「身心寂滅平等本際」,這種清淨覺就像虛空一樣。如果這樣體會,就可以從現前一念大用,會歸圓成實性,猶如虛空。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下面師父說要加上「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這是講一切的緣起萬相都是從清淨覺地流露出來,從畢竟空所出的。「有無俱遣」,這裡面沒有辦法加上眾生的思議心,身心寂滅。這樣體會,我們就不會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或者攀緣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眾生在現前這一念心起大用的時候,因為我們迷此緣起,反而覆蓋我們的真心。事實上,不是離緣起以外另外跑到一個生死的輪回去,就在這「如來光嚴住持」的當下這一念心,?是蒙蔽我們的真心。如果著重在這裡,可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做得到的,可是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這個法離我們很近,它所以離得很遠,就是我們眾生貪瞋癡太重,習氣很重,懂了沒有用。如果平時用功學戒律、經法,它就能對治我們的迷惑心,或者對治我們的習氣。下面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這個時候你體會到,這一念現前的心就是法界的緣起大用,十方如來就是證於這種神通大光明藏。「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就是三昧正受,它能會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有無俱遣。如果這麼講的話,我們現前這一念阿彌陀佛,它不是無量光、無量壽?也是啊!因為師父常常教導我們,所以我們久久熏習,自然可以找到一條了生死的路來。

  禅宗有個公案(以前我對禅宗很喜歡,現在學乖了,知道我不是那料子。)有一天佛很奇怪,拿一朵花給大眾看,大家都不會啊!尤其我們取相的眾生,不會實相法的眾生,沒有辦法體會。大迦葉破顏而笑,佛就講,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我今付囑摩诃迦葉。這是禅宗的開始,我想頭摩花就是實相無相,那我們為什麼把淨土法門貶得那麼低下,認為只有老太婆可以學呢?這一句佛號本來就是實相無相,眾生把它念成一句名號,很可惜!因為這是我們現前諸佛如來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也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所表達出來的,是圓滿的。所以他下面講「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清淨覺它本身是無性,能隨緣成就萬法,無性待緣。這是我們的法界,也是我們學佛的一條大道。我想,如果眾生學佛不能相信無性法,不能了解實相,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不管我們能不能修。

  師父:我領導大家,大家看看那個意思。我們第一個先用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來看,也就是圓成實、依他起來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無性啊?無性不可說有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隨緣啊?既然是無性能隨緣,不可說無,對不對?隨緣即無性,不可說有。這不是把「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會上來了嗎?

  我們再看一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真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妙有?真空即妙有,不可說無;妙有即真空,不可說, 有,對不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實相?「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諸法?那實相諸法,不可說無;諸法實相,不可說有,對不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無作?「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作法?無作而作,不可說無;作而無作,不可說有,對不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無量?如果是空即無量,不可說無;無量即空,不可說有,對不對?「彼知覺者」是不是如佛的法身?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佛的報化身?法身生報化,不可說無;報化即法身,不可說有,對不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好比天上只有一個月亮?「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一月印千江?一月印千江,不可說無,對不對?千江只一月,不可說有,對不對?

  這樣不可說有,有不可得;不可說無,無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叫「淨覺隨順」。是不是這個道理?不相信你再想,你們都講了很多了,你再想一想,「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第一義谛?「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世谛?第一義谛就是世谛,不可說無;世谛即第一義谛,不可說有,對不對?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再講,「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般若?「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方便?般若方便叫實方便智,不可說無;方便般若,不可說有。那麼講起來,佛說這個法,根據什麼說的?(答:二谛。)根據二谛說的。「彼知覺者。猶如虛空。」虛空無形無相,是不是?「知虛空者即空花相」,這就有十方虛空,無形無相的虛空就是十方虛空,不可說無;十方虛空就是無形無相的虛空,不可說有,這是不是淨覺隨順啊?

  你如果入這個法的話,一點通,點點通,叫一通一切通。切實入以後,因赅果海,果徹因源。

  洵師:這個知覺和知虛空是不是一樣?這個知覺是不是本覺的覺性,那麼知虛空者,是不是開始起覺了?

  師父:是的!

  洵師:要不然就是一樣了。

  師父:是的!本覺有沒有?

  洵師:本覺就像虛空。

  師父:要是本覺,你能說它是虛妄嗎?

  洵師:可是這個知虛空就是從知覺性出來的。

  師父:本覺無性啊!

  洵師:這個本覺是由……

  師父:你不要認為有本覺,始覺才有有、有無。

  洵師:始覺是從本覺出來……

  師父:不錯!從本覺出來。

  洵師:始覺是虛妄,本覺也是虛妄。

  師父:你不是本來是佛嗎?你不覺悟怎麼會成佛?

  洵師:可是它覺性……

  師父:你開始覺悟以後才叫始覺。

  洵師:覺性也是虛妄的。

  師父:覺性怎麼會是虛妄的,要是虛妄的,那佛也是虛妄?

  洵師:那始覺也是虛妄,因為……

  師父:我們這不是抬槓的,你發揮你的見地,你的意見怎麼樣,你發揮你的,我不障礙你。講吧!

  策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我們可以用鏡子來譬喻。彼知覺者就像鏡子一樣,鏡子是一塵不染,一絲不掛,是清淨的。因為心無所住,猶如虛空。因為鏡子心無所住,所以它能造一切法,能夠現一切法,能夠現好惡、美丑,但是它心無所住,不會染著。所以不能說它沒有,因為它能照一切啊!不能說它有,它造一切的時候,心無所住啊!所以有無俱遣,這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因為這自性清淨心,所以能夠成就佛道。

  師父:對!你們多少有點見解了。你要是知道虛妄就是圓成實了;如果執著虛妄實有,就變成什麼了?遍計執。這個分水嶺要把它分清啊!所以執著有,是不是遍計執?執著無,是不是還是遍計執?誰還有什麼意見?

  乘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這空就是理,相就是事,講到理事無礙。因為「彼知覺者」是我們的自性,無性能隨緣成一切萬法。因為它無性的關系,所以如果空的話,用理來講,因為空就是理。理能夠像虛空一樣,遍一切時一切處,因為它無性的關系,這是講到理。因為無性能緣生一切萬法,所以下面講依他起,這一切法都猶如理能產生萬法。萬法也是無性的,因為無性,所以能隨緣產生諸法,像空花相。我們所看到的相,其實這相不礙性,相就是色,色即是空。所以一切萬法就是空,空能產生萬法。

  下面這句講到「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就是說「有無俱遣」,因為我們說相的話,不離開性,所以講到空,它不礙有。空它不礙有,所以它是真空,因為講到空,不是斷滅空。如果是斷滅空的話,就不能產生諸法。所以空就是有,真空就是妙有;講到有,不會落入自性實有,所以是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這個法就是由於無性的關系,所以有無俱遣。這是由清淨心所顯現的,所以淨覺能隨順,隨緣能產生一切萬法。

  師父:不錯!你們都多少會到一點了。我提醒大家,說依他起虛妄的,並不是沒有依他起,因為什麼依他起虛妄?無自性叫虛妄,並不是沒有依他起。依他起無自性稱為虛妄,無自性就是圓成實。圓成實,沒有圓成實,圓成實也無自性,無自性就是依他起。這你才會入二谛。性空就是緣起,為什麼性空就是緣起?性空無自性故不礙緣起。緣起就是性空,為什麼?緣起無自性不礙性空。你如果說虛妄的依他起、虛妄的緣起沒有,沒有,上那兒得第一義谛呢?這樣會入……講吧!

  霖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師父在講法華經有講到,在心曰知,在眼曰見。知就是指我們的心體,覺就是心體所起的用,彼知覺者就是依心體所起的用。用是依心體隨緣所起的,用是虛妄的,好比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就是說體也不是實在有一個體,離開用也沒有體,這個體要以用來顯。因為一切事法是無性而成,事相虛妄就是指這個體,所以離理沒有事。可是理也不離事,事虛妄就是理。用虛妄就是體,體必須以用來顯,所以心體即是用,就是講到「知虛空者即空花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不能說離開覺知而有這個心體,這個體就是覺知。「有無俱遣」,就是說不可說有覺知,也不可說沒有覺知,所以說「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師父:慧霖提出見來了,我告訴大家,我畫一個圖把這個道理和大家講。無性和緣成,無性是不是緣成?如果有性的話不能隨緣成諸法,對不對?無性就是緣成,緣成就是無性,對不對?因緣成諸法的時候,現有現無,是不是?這個無性是空,法是不是這個樣?無性緣成,雖然無性,不可說無;緣成就是無性,雖然是緣成,不可說有,對不對?這裡頭還有兩句,不可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你看,你們大家都是從見方面去發揮。見無性,是無;見緣成,是有。你們大家要是從見方面去講,是不是見有見無了,是不是?這是慧霖提出見來了,所以我告訴大家。這是什麼?無性是圓成實,緣成是依他起。這個見是什麼東西?遍計執嘛!你產生我見,不是遍計執是什麼呢?這個見有兩種,那兩種呢?見到這邊的叫斷見,見到那邊的是常見,常斷二見不入中道。要是沒有斷見,沒有常見,就是法,法就是中道義。法性本來如此,一切法緣成,緣成無性,無性緣成一切法。法性本來如此,就是真如,如真;真如,如實;實相諸法,諸法實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空即無量,無量即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如果產生見的話,錯了!大家了解意思了吧!如果出於見的話,皆是遍計執。所以這個見,根本的有常斷二見,從常斷二見發生出來有六十二邪見,它怎麼會對?

  悅師:師父!如果以見性來論的話,見的性……

  師父:見這個性就沒有我見,沒有常斷見了。知道這個法的時候,要是證到,叫見性,不是我們了解。這個法叫真如法性,也叫佛性。你看,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往生即無生,無生是往生;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法身報化身,報化身法身;法身德是解脫德、般若德,般若德、解脫德就是法身德。

  不要講多了,再講多了你們就迷惑了。不要起見,所以說般若經不是和你講,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羅蜜,不見一切法相應不相應即見般若波羅蜜。不見一切法有,不見一切法空,即見般若波羅蜜,不見一切法是佛法,是外道法,是世間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你稍微著一點點邊,就是見。你不相信,你看這個地方,它不可著啊!緣成是不是無性啊!緣成不可著。無性是不是緣成啊?無性也不可著,這是無所著等正覺,無所著正遍知。你要是從這邊講的話,有五十六位菩薩。從這裡講,究竟處就是佛嘛!五十六位菩薩不在佛以外,佛不在五十六位菩薩以外,覺的程度深了就是佛,覺的程度淺了就是菩薩,不覺就是眾生,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好!查資料吧!

  大家不要小瞧,自古以來從這裡迷的很多,覺的人也很多。程度高低、深淺都不同。會入此法的,我們說有點見地,修行此法得力用得功用,欸!有點修行,有點功勳。佛無量劫以來辛辛苦苦得到這個法,不容易啊!身為佛弟子應該盡心盡力護持這個法,出家為佛弟子,做什麼事情來的呢?

  修師:我想再講一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我有一個感覺,這個圓滿覺性就好比虛空一樣。有一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好比虛空一樣,像我們現在,靈知雖然遍一切處,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契入這個法性,都不知道。你知道這個虛空就是知道法是空花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如幻如化,就是空。下面接著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雖然緣起是空,但是你不能執著它是沒有,因為它是從心體所起的。

  師父:空即緣起啊!

  修師:就是從「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體所起的,所以你不可以說它沒有,有無俱遣,這樣才能隨順我們的清淨心。是不是這樣?

  師父:嗯!你們大家應該知道,「彼知覺性」是你的覺性啊!你這個覺性是不是能覺知一切法?也知道有,也知道空,是不是?知道有也知道空,就不住有,不住空,那不是中道義是什麼呢?那就是修學華嚴義海的心谛了,就是三谛裡的中谛了。它知道一切法,你這個知覺性住於那個地方?有住沒住?(答:沒有住。)沒有住。如果它住著於張三,不知道李四;住於李四,不知道張三。它知道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都知道而它什麼都不住,是不是?那是不是好象虛空一樣?它好象虛空無性,無性是不是隨緣啊?隨淨緣成佛,隨染緣成眾生,但看你隨什麼緣了。你的知覺性,你叫它隨淨緣成佛,叫淨覺隨順;如果隨染緣的話,落眾生六道輪回,你叫它隨順那裡?那裡都可以隨順。不可說有,它無性嘛!不可說無,怎麼可以說它無呢?它隨順淨緣可以成佛,它不是無啊!隨順染緣,落入六道三塗。不是有,不是無,所以有無俱遣,有無俱遣以後是不是就是無性了?

  洵師:從「知」上去講,師父那本圓覺經注解是從有無分別智跟分別智去解……

  師父:大家知道,以大家的智力,比一個人智力好多了。大家所發揮的,比我所注解的圓覺經不低啊!因為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我們看,這個圓覺經不和金剛般若一樣了,不能直接講它對不對,看它見地,它見地有高有淺。我們看他見地見到什麼地方?

  (卍續八七?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卷一?六四四上?九)「彼知覺者。猶如虛空。覺上起知。所覺亦妄。如彼虛空了非佛性。知虛空者即空華相。心執頑空。還歸色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不起斷滅之相。有知無知。一無所著。故曰有無俱遣。」「彼知覺者。猶如虛空。覺上起知。所覺亦妄。」那失掉性空,失掉佛性,失掉中道義,失掉圓成實。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一?一五三下?三)「特顯覺體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是大徹大悟之真知也。……必須不存知相方是真知。若存知相猶是幻知非真知也。以彼真知之體猶如虛空。不可以有知論。不可以無知論。故起信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大家看出來了沒有?修學圓覺經要看他的見地了,你們大家仔細看這段經文,就知道見地有高有低。「不可以有知論。不可以無知論。故起信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引證起信論,引證得很好。

  「若存知知此如空覺性為有知。即是頭上安頭。」對的!這個人有點禅家的味道。「同於凡夫之知。固是空華相矣。若存知知此如空覺性為無知。即是斬頭覓活。……以聖心無知而無所不知。」對!「特顯覺體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是大徹大悟。……必須不存知相方是真知。」不存知相,方是真知,對啊!你講的(慧洵師),大概是根據他講的。所以修學圓覺經以前不可看注疏,看注疏障你自己的悟性,你不入。大家仔細看他的文,評一評。

  再看慧策寫的。(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一八上?一二)「知覺空者。泯彼能觀。知能觀空。亦空華相。」大家看出來了是不是?仔細看他的文,「知覺空者」就是知覺性,泯就是泯滅能觀、所觀。如有能觀,知能觀空,亦空花相,要是有能觀、所觀就是空花相。「如火之木。然諸薪已亦復自然。」這個「之」當「到」字講,火到木。大家先給它消文,這個「然」就是「燃」,燃燒的燃。「此空觀也。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假觀也。有無俱遣。中觀也。」這是根據天台的空假中講的,根據三谛理講的。「言雖前後。用在一心。」一心就是中,仁王般若叫心谛。「言慮頓忘」,這個「忘」應念「ㄨㄤˊ」,「沒有」就是了。「故雲淨覺。覺智契理。故雲隨順也。」這個人講的見地也很好。今天到此地!

  ■第七次修學

  師父:你們這麼修學久了有什麼好處?再看注疏他講得對不對,你可以知道。

  大家要同心協力建設這個道場,要把這個道場建設為少有所學,剛進門的比丘、比丘尼有所學,學法、學律。壯有所用,成長以後,護持常住弘法利生。老有所安,此地就是養老院,大家護持年老的比丘、比丘尼。死有所葬,我們下一步就努力找地方建設我們的骨灰堂了。生也在這裡,教育也在這裡,弘法利生也在這裡,成道也在這裡,希望我們師徒同心合力建設這樣一個道場。不要只圖自己的名利,只想自己成名露臉,如果有這麼多的比丘、比丘尼因為我們而能夠安身立命,成就道業,應該是一項很高興的事情,比我們成名露臉要強得多了。我今天和大家講,我智谕不敢要名,不敢要利,我要默默無聞地建設這個道場,老老實實地念佛。希望我們大家有志一同,一起來!

  附帶我和大家講,我和大家一樣,也是有病在身。要切實知道,病的原因是在業,如果業不除,病不會好。所以佛說心為惡源,形為罪薮,心造的一切惡因叫惡源,身受報稱之為罪薮,造一切惡,三塗六道的惡業皆是心造的。你自己的心造,還要自己的身受,到什麼時候才不受了呢?三果聖人就得身樂了,四果出三界,確實不受後有了。現在大家,你有病啊!都是你自己的業現前,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守自己的心,不可亂。一方面持戒念佛修功德,這個樣才能出離,要不然只知道消耗福報去治病,將來有一天福盡命不盡就大苦臨頭了,那就糟糕了,大家千萬要注意到!

  你們練習講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和你講心為惡源,一切惡業因是心造的。心怎麼造的?貪瞋癡。形為罪薮,你那個身子,一切苦樂皆是它受的,地獄、餓鬼、畜生皆是身受,希望大家這一夏好好警覺。現在我們開始修學圓覺經。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何以故。虛空性故。」他這是從上文來的,我們必須把上文搞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今天開始接這段了。「何以故」,為什麼原因呢?「虛空性故」,虛空性是什麼性?「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今天修學這段經文。

  大家仔細想,他這是接上文的。為什麼原因呢?「何以故。虛空性故。」虛空性是什麼東西?用谛理去會。「常不動」是什麼原因?「如來藏」,是什麼東西叫如來藏?「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因為什麼原因?「無知見故」,為什麼無知無見?「如法界性」,法界性怎麼樣?「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這個因地法行達到什麼程度得到這個狀態呢?「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注意到了,這是要點,如果發清淨心怎麼樣呢?「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不墮邪見和發清淨心有什麼關系?大家看經文,看過以後,講你的見地。大家要不離二谛。

  悅師:師父,我要先講,不然等一下他們講那麼深,我不會講。

  師父:不可看注疏。

  悅師:不是注疏。「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一段文就是顯真實義,也就是講大方廣圓覺的道理,是第一義邊,下面是緣起邊。「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虛空性故」,就是大方廣圓覺的體,此體猶如虛空,因為此體是無自性,猶如虛空常不動。「如來藏中。無起滅故。」既然無起滅,所以無知見,如法界性,好比一真法界性,它能究竟圓滿遍滿十方。「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這是答前面文殊師利問的「如來本起因地法行」,就是依剛才說的體起這種行,這也就是如來的因地法行,也就是菩薩於大乘中發這種的法行,這種的清淨心也就是圓覺。末世眾生依這個道理修行,可以不墮邪見。這段文講到如來的因地法行,以及菩薩如何的發大乘清淨心,及末世眾生可以不墮邪見。

  師父:慧悅現在進步得多了,不錯。大家修學以前任何人都不可看注疏,憑你自己的悟性用功。誰再講?逐漸逐漸地把它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彰師:先講「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是顯理性。「如來藏」,按理說起來,如來藏在眾生的時候叫如來藏,在佛叫法身。但是他說「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就是說法身。法身沒有分別知見故,就如法界性。在這裡是全顯那個理性,但是有一句話說,全理就是全事,全事就是全理。就是無自性故,就是無生故,無住著故,無礙故,它才能緣起遍十方,所以這樣叫究竟圓滿。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因地法行」,就是說行無漏法故,離三界故,所以這個叫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等一下想清楚一點再講。

  師父:慧彰講得也不錯了。不過我問你,你回答。你說行無漏法,有無漏法是不是虛空性?

  彰師:無漏法無自性!無自性當然也是空性。

  師父:無自性還有沒有無漏法?

  彰師:無漏法就是剛修行時發無漏法,無漏法無自性,會到圓成實當然是這樣。

  師父:有無漏法的話,那是虛空性嗎?那是不動嗎?從有漏得無漏,它不動嗎?是如來藏嗎?是無起滅嗎?不是無漏法,這個法沒有漏,沒有無漏,沒有有為,沒有無為,都沒有。

  彰師:那緣起嘛!緣起就有……

  師父:這是第一義,你往那兒會,怎麼能會到呢?

  彰師:這個法從真谛無自性,說到緣起遍十方,遍十方就是緣起,緣起也是無自性啊!

  師父:你要那麼講,講你的意見,我們不抬槓。

  彰師:我等一下想通再和您說。

  師父:這個法要是有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間法、出世間法、外道法、佛法、凡夫法、聖人法,皆是一切法,皆是如幻的,不可著這個邊。他這是講圓覺第一義嘛!大家仔細看。

  法無有高下,無生無滅,無有分別。在這個法裡面,無佛無眾生,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誰講?我為什麼不叫他說無漏呢?有漏、無漏如空花,有為、無為如空花,世間法、出世間法如空花,凡夫法、賢聖法如空花,外道法、佛法如空花。甚而言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如空花,佛的究竟涅槃、無上菩提如空花,不可著。

  彰師:我現在知道。可是不是我知道,是師父說了,我才知道。

  師父:誰再講?

  聞師:前面講過了,那我就沿著講下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有幾層的講法,慧悅師說可以約第一義來講。我們可以講,這裡面有二谛的講法,或者一谛的講法。「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果約二谛來講,這是講無性,約真谛在講的。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這是約緣起邊講。如來藏有所謂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可以出十法界,可以演眾生藏如來,如來藏眾生。事實上這裡是約緣起邊講,約如幻緣起講的,也就是十法界。如來藏中無起滅故,觀佛與眾生都無起滅,因為是虛空性故,一真法界性,無自性故才能緣成迷和覺的十法界。「無起滅故」,事實上這裡面不能有個佛眾生的知見。

  下面講「如法界性」,就可以接著上面來講。這個十法界同是一真法界性,叫做無性。因為這個原因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樣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這一段是銜接上一段文來的,因為是文殊師利菩薩問如來,「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我們眾生就是墮於邪見,不懂得一真法界性,在一真法界性裡掩覆自己的真如法性。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用般若來講的話,就是無所得心。以無所得智得一切佛法,假名得佛法。「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邪見應該是一個重點,上面講到虛空性、常不動、無起滅、無知見、法界性,乃至遍於十方,這都是去我們眾生的邪知邪見。

  我常常講,我們為什麼學習無自性這個法,乃至學習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呢?事實上它對我們是很有受用的。因為我們眾生沒有用谛理來銷融習氣的話,很難恢復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如果我們學大乘法的話,能讓我們的種種邪見去掉,這是圓覺經的重點。

  師父:講吧!

  修師:「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虛空本來就是假名,其性不可得,所以說虛空性本來是無性的。「常不動故」,因為它無性所以就不動。假如有生的話,有生就有滅,所以它有動。因為它無性,所以不生,所以不動。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因為法身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在六道中輪回的時候,本來法身不滅;成佛的時候,法身也不生。所以如來藏中,一切法本來緣起性空,不可得,沒有生滅的,所以它沒有起滅。「無知見故」,因為沒有生滅,一切法平等,所以沒有知見,一切法平等不二不異,沒有知見,以同一性,所以「如法界性」。因為「如」是不二不異,法界性是一性,一真法界本來是一性。一性也無,所以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因為它無性,所以遍滿十方,這樣叫因地法行。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是以這樣無住著心契合無相法,這樣叫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菩薩就是以這樣來發大乘心,發菩提心,才能以無住心契無相法。末法眾生也要依這樣來修行,才不墮邪見。因為墮有邊的話,就是邪見;墮空邊的話,也是邪見。所以就是要以無住著心契無相法,才不會墮邪見。

  師父:我提醒大家,大家都知道這段文是根據文殊師利上面那段問話來的,慧悅已經講過了。可是你要知道,它不遠啊!你看上面啊!「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這是解釋淨覺隨順吧?這個樣叫淨覺隨順,虛空性故、常不動故……,一直講去,講到後來「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發清淨心是不是淨覺隨順?那你就知道了,如果發清淨心也算是淨覺隨順,它和那個如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又有什麼關系呢?大家慢慢入,慢慢入!一定深入教理。誰講?慢慢就把它來龍去脈摸清楚了。

  你仔細看!「如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一段文是不是解釋「淨覺隨順」啊?那後面講完「於大乘中發清淨心」,發清淨心是不是淨覺隨順?看看他文的脈絡。誰講?

  你要體會到了,修學這個經文必須要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是不是這個樣?所以佛說法有深義啊!如果不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根本不知道。如來藏有人說過空不空如來藏,你再想何謂如來?金剛經怎麼說呢?無所從來就不生不起啊!無所從去就不滅啊!誰講?

  觀師:先從上文看下來,「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下面再講原因。「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邊提到「虛空性故」,虛空性無自性故,所以有無俱遣。下面「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如來藏中不生不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法界性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這邊談到有無俱遣。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這個就是如來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這個「此」就是講因地法行,所以能在大乘中發清淨心,所以菩薩能自度度人。而且重點在於菩薩能會到這種無性,所以就沒有我人眾壽相,而能發清淨心,度化眾生。「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我們末世眾生依如來的因地法行來修行,可以不墮邪見。

  師父:我再提醒大家,現在慧觀說出來了,我再和大家講。「有無俱遣」是淨覺隨順,如果我們說有有為與無為,有有漏與無漏,是不是有無俱遣啊?沒遣除。沒遣除,如果不遣除有、不遣除無的話,是不是墮於邪見啊!所以我才不同意慧彰說的有漏、無漏。

  慧觀已經說出來了,大家再注意到,有無俱遣,假使不遣有、不遣無,是不是邪見?這個邪見是什麼法啊?遍計執。講吧!

  策師:「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這種大乘就是知道一切法無性,知道虛空性不動故,如來藏不生不滅中,一切法無我人眾壽相。菩薩於這種法了達以後發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無我人眾壽相,所以這樣修行才能契合無相的法,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

  師父:虛空性,如何遣有遣無?常不動,如何遣有遣無?如來藏如何遣有遣無?無知見,如何遣有遣無?大家慢慢就認識這個,原來如此啊!為什麼遣有呢?(答: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遣無呢?(大眾默然!)大家腦筋不轉,不會。無性隨緣怎麼樣?生萬法,萬法緣生無自性,是不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一邊遣有一邊遣無?依他起怎麼樣?依他起就是圓成實,是不是?它這是遣有遣無啊?圓成實就是依他起,是遣有遣無啊?如果不遣有不遣無,是什麼東西?(答:遍計執。)欸!大家知道那是遍計執,那是不是邪見啊?誰再發揮?慢慢入這段文。

  有的人可以入其皮,有的人可以入其肉,有的人入其骨,有的人入其髓。要是一點都不入的話,那就糟糕了!

  聞師:「虛空性故」,虛空性,我們說它有,它非有;說無,它非無。如果我們作個譬喻,虛空性就與諸法同一法性,為什麼叫它虛空性?緣起法就是無自性,第一個我們就把它的邪見遣掉,遣掉遍計執、有所得見。其實有見要遣四句,緣起法既然是性空,性空法不離緣起。既然性空即是緣起,第一個把無見遣去,無見也是邪見。既然也不是有,也不是無,不是也有也無,當然也離緣起即性空。緣起即性空,緣起即不可得;性空即緣起,性空不可得,這樣它當然離也有也無、非有非無,這樣就離四句,離四句事實上是離有所得心。因為邪見第一個是違背清淨心,違背清淨心就違背虛空性,虛空性不可以落入遍計執性,這樣才叫常不動故。一落窠臼就是有所得心,不是落入動就是落入不動。

  下面再談「如來藏中。無起滅故。」起是因緣起,因緣起則無自性,因緣起則無起無不起,滅也一樣,滅是因緣滅,是因緣的話就無自性。滅的話,等同虛空,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是因緣幻有,幻有無性,所以不可說有起滅。在這一真法界中,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非無當中,你不能立知見。所以說知見立知為無明本,無明本簡單講起來是我們眾生的遍計所執,這種不是法界性,法界性是十法界空為一真法界,以眾生的遍計所執所以開出六道。我們知道翻迷成覺,覺諸法無相,會入相不離性,銷融我們的遍計所執,這樣才能發清淨心。這清淨心等同虛空性,所以講「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如果我們要發心修行,就要會入這個法,也就是緣起法。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大乘有個特性,要將一切的凡情見遣盡,這樣才能發清淨心,我們末世眾生如法修行的話,才不墮於邪見。這邪見如果講離四句的話還不夠,如果再翻回來講,起用的話,必須要即四句,離即故為一真法界性。

  師父:慧悅講!

  悅師:這是接上面「是則名為淨覺隨順」,師父說這是接著上面那一句。其實這個法,師父說它沒有名,可是要說的話,它又有無量名。這個法不是有也不是無,可是如果在法華經就假名為實相,如果在華嚴就叫一真法界,在心經可能叫般若,如果在大乘起信論,它可能叫一大總相法門體,如果在圓覺經它可能會叫圓覺或叫諸眾生的清淨覺地。所以它沒有名字,可是就是因為它沒有名字,才可以取無量名。

  形容它好比虛空性一樣無起無滅、無知見、如法界性啊!以言語來說它。如果我們因此而修行的話,才不會墮於邪見。菩薩也是依這個法而發清淨心,其實這個法也是無自性的。

  師父:對!就這麼修學,到了時間了,你們就爆豆子了。怎麼叫「爆豆子」呢?修學佛法有幾個階段,哎呀!突然你了解了──開小悟。就好象鍋裡炒豆子,豆子靜靜地不動,熱度夠了,「啪啦!」爆一個,「啪啦!」又爆一個,熱度成熟了,「啪啦!啪啦!」都爆開了,你們慢慢就可以到那境界了。誰講?

  明師:「何以故。虛空性故。」虛空性就是無性,因為無性能隨緣,隨緣能成就萬法,就是遣無。無性它能夠成就萬法,萬法導歸畢竟空,就是遣有。「常不動故」,因為這個法是常不動的,你說它生的時候,它本性是不動的。「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如來者不來不去,它既不來不去,怎麼有生有滅呢?「無知見故」,因為法是清淨平等的,清淨平等的法,你若以文字相、心緣相,它就和法界性相違背。「如法界性」,法界本無界,所以法界性是無性,因為它無性,所以它能成就萬法,有十法界;十法界無性就是導歸一真法界,假名因地法行。若你以這個法來修行的話,你就能契入無相理,契入無相理就是成佛。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所謂清淨心就是無染著心,無住著心。凡夫就是住著於有邊,二乘住著於斷滅邊。菩薩他不住著有,不住著無,所以他是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不墮有邪見,也不墮無邪見,就是離有無二邊,也不住中間。

  師父:你們都講得沾點邊。我講過以後,我們就查注疏了。大家要知道,「虛空性故」,講法身啊!以下講法身啊!一切法是不是都如虛空性啊!哦!既然一切法都如虛空性,一切法都不動,都不起不滅,都遍滿十方,這原來都是各位的法身啊!所以我們知道,一切法裡頭有六道眾生,如幻如化猶如空花。既然知道它如空花了,就會入法身了。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猶如空花,知道它如空花,會入法身。八部龍神都如空花,知道它如空花,會入法身。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皆如空花,會入法身。如果著了邊,一定著斷見、常見、著有、著無,它有無不遣嘛!著有,落於常見;著無,落於斷見。常斷二見產生六十二種邪見,所以墮入邪見。

  大家都發揮自己的見地了,你自己記住啊!你解悟到什麼地方。現在開始查注疏,以注疏印證。事先任何人不准看注疏,障你的悟性。使你的悟性圓現啊!不是叫你發表的意見很正確,是根據人家的注疏的,那沒有用的。

  原來六道輪回生死皆如空花啊!實在講起來,往生極樂世界是不是如空花?你知道如空花就往生了。有人在佛法中求學問,求神通,他不知道那個學問、神通都如空花。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一八下?三)「虛空性故常不動故真谛也」,他和你了解的怎麼樣?直接提出真谛,就是第一義谛嘛!就是圓成實嘛!「真性如空。本來不動。如來藏中等俗谛也。」如來藏為什麼和俗谛相等啊?如來藏,慧聞講過如來藏,為什麼相等啊?如來藏有二空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真谛,不空是俗谛,實在的清淨本然嘛!「體具諸法。清淨本然。生滅既忘。」忘就是無的意思。「知見寧及」,那有知見呢?生滅都沒有,那有知見呢?這個人講得怎麼樣啊?和你解悟的程度怎麼樣呢?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個人講得不錯,對的。「如法界性等中道也。究徹三際。圓十方。」中道就是無性,無性則無礙,無礙則遍十方啊!「絕待難思。互融互攝。」這有華嚴的思想了,互融互攝就是互入互攝嘛!這個「絕待」,大家千萬不要當成「有」看啊!有個絕待,完蛋了。絕待就是沒有相待,沒有絕待,稱為絕待。要是有個絕待,還落於有法。

  「是三即一。舉一即三。」一而三,三而一,就是華嚴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魔佛同途。依正何別。」魔佛皆歸無性,所以同途啊!要是有佛有魔,落入有法,魔和佛是一個,同時具有,那不錯了嗎?魔無性,佛也無性,才同途嘛!依正無性,那有依,那有正啊!「前雲有無俱遣」,你看他提到了,這個人簡直是很不錯。「中觀雙遮。此曰究竟圓滿。中谛雙照。」他提出中谛。中谛根據仁王般若講的,就是心谛。一中一切中,說空的時候,中也空,假也空。說假的時候,中也假,空也假。說中的時候,空也中,假也中。所以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他說中谛,這個中谛就是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那個中谛。「觀谛互顯。十方故。」這個人很不錯啊!很好,這個人他的見地是正確的。

  再看看這個人。(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九二下?一七)「此征釋所照寂滅心體」,看到這一句就知道不離大譜,第一句說出來就差不多。「重顯絕待真心」,還是那點,大家可不要認為「絕待」是對相待而說絕待,不是有法的,有無俱遣叫絕待。「以示清淨覺相也」,看這三句話就知道講得不錯。「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無能無所,一切法無能無所。「以寂滅心體本來如虛空性」,這兩個人講的都差不多。「常住不動。此顯空也。謂今雖有身心生死。本來如空中華。」欸!講得很好。各人印證自己,你解悟到什麼程度,和人家差的高低,差多少。「以如來藏中無起滅故。不容有知見故。」有知有見,楞嚴經怎麼說呢?是無明本嘛!所以破無明才沒有知見,破空華、破幻有,才沒有知見嘛!

  「此顯假也」,這個無知見故,無知見是顯假。依他起,法是不是有依他起啊?如果要破法的話,依他起沒有,是不是?如果沒有依他起,有沒有圓成實?那糟糕了!破了俗谛,把真谛也破了。所以這個破,不破依他起法,破你的那個見,破什麼見呢?遍計執見。所以說古德和佛皆是破見不破法,法如虛空,怎麼可破呢?

  「如者稱也」,稱就是合乎,不二不異,就是那個意思。「謂稱法界性。究竟圓滿。周遍十方故。」不二不異,沒有分別,無礙。這在佛經稱為神通,所以它遍滿十方。這慧彰現在了解了吧?如果你說出有漏法,不是它了。「此顯中也」,這兩個人都講得差不多。「此實妙覺明心之實際」,實際就是真如,真如也是實際,也是本際,也是真際。「如來因地唯此而已」,所以兩個人都提到心,這就是心谛,叫中谛,是仁王般若講的,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

  「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為真因。」發清淨心嘛!「眾生依此而修。則為正行。故不墮邪見。」如果不依此而修,就墮入什麼了?遍計執,當破。破你的遍計執見,不破法。法如虛空,法不動,怎麼可破呢?這個人是什麼人啊?好啊!原來是憨山大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師父:「智慧覺」,大家要注意到了,戒定慧三法。戒不落苦苦,定不落壞苦,慧可以不受行苦,三苦俱離,出離三界。出三界了生死,要靠慧,所以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一定這麼來。如果離開戒定慧,不出三界,不了生死,除去你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接引。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師父:「了達於無明」,無明如空花,是不是?「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覺了以後就知道夢就和虛空一樣,「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戒定慧這個覺悟心遍滿十方界,就成佛了。「眾幻滅無處」,幻滅沒有滅處。「成道亦無得」,成道也不增,沒成道它也不少。「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這叫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我們下一次從普賢章開始。現在下課!

  持戒不墮三塗,修定不墮欲界五趣。要是你發慧的時候,可以出三界。

台灣學佛網首頁圆觉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