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菩薩品第四 第十七章 維摩诘對彌勒說菩提
維摩诘所說經卷第四 菩薩品第四 本品有四章 維摩诘對彌勒說菩提 維摩诘對光嚴說道場維摩诘對天女說法樂維摩诘對善德說法施 第十七章 維摩诘對彌勒說菩提 原文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肇曰:五百弟子皆已不任,故復命菩薩者,將備顯淨名難醻德也。)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什曰:此天以彌勒將上為天師,豫懷宗敬,故常來聽法也。不退轉地之行,即無生法忍也。)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用何生得受記乎? (維摩诘不先遣忍心而先遣受記者,良由諸天見彌勒受記,故有補處之尊,還系心成佛,希想受記,故先明無受記。受記必由心生,故尋生以求記。生壞則記亡,故推世以去生也。) 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肇曰:發無上心,修不退行,受記成道,彌勒致教之本意也。今將明平等大道以無行為因,無上光榮正覺以無得為果。故先質彌勒,明無記無得。然後大濟群生一萬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則有記,無生則無記故退斥三世以何生而得記。)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肇曰:過去生已滅,已滅法不可謂之生也。生日,無復有也。)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肇曰:未來生未至,無法以何為生?生日,竟未有也。)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肇曰:現法流速不住,以何為生也?若生滅一時,則二相俱壞。若生滅異時,則生時無滅,生時無滅,則法無三相,則非有為也。若盡有三相,則宜有無窮之咎。此無生之說,亦備之諸論矣。三世既無生,於何而得記乎?) 白話解 於是,佛對彌勒菩薩說:你去向維摩诘問疾吧! 彌勒回佛的話:世尊,我不合去向他問疾。 為什麼呢?回想我以前在兜率天宮(六欲天的第四天)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菩薩第七地,得無生法忍)的修行法。 這時,維摩诘來對我說:彌勒,世尊授記(認證)仁兄一生當得無上正等正覺。你用哪一生受這個記呢?是過去生嗎?是未來生嗎?是現在生嗎? 如果是過去受生,過去的已經消滅了。已滅的法不能說是生法。 如果是未來受生,未來的還未生出來。還沒有什麼法,以什麼為生啊? 如果是現在受生,現在剎那剎那不停地變,無所住。以哪一剎那為生法呢?如果說生滅同時在一個剎那間,便說不出是生還是滅,說生說滅都不成。如果說生滅不在同一剎那,那麼生時沒有滅,生時沒有滅,便沒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原文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肇曰:新新生滅,交臂已謝,豈待白首然後為變乎?)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 (什曰:實相常定,故名正位。向以因緣明生非真實,故無受記。今明生既非真,則無生,無生則常定,常定中無受記也。) 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道生曰:苟體生是無而無無量生者,無無量生,復何有哉?斯乃為正位也。正位者,永與邪別也。然則,既以無無量生為正位,無有受記,理自明也。以得菩提,故有受記,復雲亦無得菩提耳。肇曰:上退有生無記,此退無生亦無記也。)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記耶? (肇曰:如,雖無生滅,而生滅不異於如。然記莂起於生滅,冥會由於即真。故假如之生滅以明記莂之不殊也。)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肇曰:如,非不生滅,非有生滅。非不生滅,故假以明記。非有生滅,以知無記。)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肇曰:萬品雖殊,未有不如如者。將齊是非,一愚智,以成無記無得義也。) 白話解 佛說過:比丘,你現今即時之內,亦生、亦老、亦滅。並不等到你年老白首之時才受生滅啊! 如果是以無生而得受記,無生即是正法之位,正法位是沒有受記的。也沒有說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怎能說彌勒受一生記呢? 如,是如實際。你是從如生而得受記,還是從如滅而得受記呢? 如果說從如生得受記,這個如,本來就無生。如果說從如滅得受記,如,本來就無滅。 從無生無滅來說,一切法都是如如一相,一切眾生都是如,一切法亦是如,眾聖賢亦是如,就你彌勒也是如。 原文 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 (肇曰:凡聖一如,豈有得失之殊哉?)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1。 (肇曰:無相之相,是菩提相也.) 若彌勒得滅度2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肇曰:本性常滅,今復何滅也?)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 (道生曰:既無受記.豈得以受記引之耶?以虛為誘诳也.) [注] 1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眾生有兩種含義。一是心中生出的種種招致煩惱的妄相,一是指一切有情的生物。這裡說的一切眾生指的是心中眾生。心迷生煩惱,一悟即菩提。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觀察眾生與菩提無二相。 2 滅度 滅盡煩惱,度過生滅苦海到達無生滅的彼岸。 白話解 你彌勒得受記,則一切眾生亦應得受記。為什麼呢?都是如了,就沒有兩樣,沒有差異了。 你彌勒得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眾生亦應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是菩提相。 如果彌勒得滅度,一切眾生亦應當都得滅度。為什麼呢?諸佛所見,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是涅槃相,不再有什麼要滅的了。 因此,彌勒,不要再用虛假的受記之法引誘這些已在兜率天等天宮的天子。 原文 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肇曰:平等之道,實無發心,亦無退者。而以不退之行誘其發心,示其受記者,何耶?)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肇曰:菩提以寂滅為相,生死同相。 而諸天卑生死,尊菩提,雖曰勝求,更生塵累。宜開以正路,令捨分別,曷為示以道記,增其見乎?)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其道玄虛,妙絕常境。聰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智。辯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故其為道也,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懃,不可為無。故能幽鑒萬物而不曜玄軌超駕而弗夷,大包天下二罔寄,曲濟群惑而無私。至能導達殊方,開物成務,玄機必察,無思無慮,。然則無知而無不知,無為而無不為自唯菩提大覺之道乎?此無名之法固非名所能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強名曰菩提。斯無為之道,豈可以身心而得乎?)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道生曰:既不以相得菩提,則無菩提相矣。若不能滅諸相者,豈得以寂滅為體哉?)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肇曰:觀生於緣,離緣即無觀。)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肇曰:行生於念,無念故無行也。) 白話解 其實不存在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問題,亦不存在退轉的問題。 彌勒,應當讓這些天子捨離對菩提的分別心。 為什麼?所謂菩提,不是能用身得到的,也不是能用心得到的。 寂滅是菩提,因為菩提離一切法相。滅了種種法相,就是寂滅了,就是菩提了。 不觀是菩提,因為菩提遠離一切因緣。離了因緣,就無所觀了,就是菩提了。 不行是菩提,因為菩提不作憶念,心中沒有憶念,就沒有思慮活動了,就是菩提了。 原文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肇曰:諸見斷,妄想離,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肇曰:真道無欲,障諸願求也。)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肇曰:入,謂受入可欲。)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肇曰:隨順本相謂之如,故系之以順。長住不變謂之性也,故系之以住。到實相彼岸謂之際故系之以至。)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肇曰:意與法為二,菩提無心,何法之有哉?) 白話解 捨棄一切既有見解,便斷了我見執著,就能證菩提,所以說斷是菩提。遠離一切妄想,就能證菩提,索引說離是菩提。 因為菩提無欲無求,障蔽了心中的所願所求,就能胳菩提,所以說障是菩提。 不貪入菩薩地,不貪著涅槃,就能證菩提,所以說不入是菩提。 隨順本相,如如寂照,即證菩提。所有說順是菩提。法住法位,隨涅槃流,即證菩提,所以說住是菩提。至達彼岸,見法實際,即證菩提,所以說至是菩提。 根塵不二,離意法執,即證菩提,所以說不二是菩提。 原文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肇曰:無心於等而無不等,故謂若虛空也,)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肇曰:菩提不有,故無生滅,菩提不無,故了知眾生心也。)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肇曰:諸入,內外諸入也。內外俱空,故諸入不會。諸入不會,即菩提相也。)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肇曰:生死所以合,煩惱之所纏,離煩惱故無合,無合即菩提也。) 白話解 因為虛空能容萬法,心等於虛空菩提,所以說等是菩提。 無生住滅之心,即證菩提,所以說無為是菩提。菩提不是空無所有,善知眾生心,即能隨機隨緣證菩提,所以說知是菩提。 了知內外俱空,陰界入雖入而不會聚,即證菩提,所以說不會是菩提。 不與煩惱合,不與無始虛妄習氣合,即證菩提,所以說不合是菩提。 原文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肇曰:外無形色之處,內無可名之實也。)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肇曰:菩提無取捨,猶化人之無心也。)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內既常淨,外亂無由生焉。)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肇曰:性無不淨,故寂無不善。善寂謂善順寂滅常淨之道。) 白話解 因為有處即有形色,無處則無形色,離形色即證菩提,所以說無處是菩提。因為菩提離名字,性空寂,了知名字都是假名,得法無我,即證菩提,所以說假名是菩提。 因為一切色相如幻如化,於如幻如化影像無取無捨,即證菩提,所以說如化是菩提。 內既常淨,外亂無由生,內淨外不亂,即證菩提,所以說無亂是菩提。 善順寂滅常淨之道,即證菩提,所以說善寂是菩提。 原文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肇曰:情有所取,故攀於前緣,若離攀緣,則無所取也。)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肇曰:萬法同體,是非一致,不異於異者,其唯菩提乎?)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肇曰:第一大道,無有兩種,獨絕群方,故無以喻。)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肇曰:諸法幽遠難測,非有智之所知。以菩提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微妙之極也,) 世尊!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白話解 不依內外緣思前想後,對一切塵緣影事都無取著,即證菩提,所以說無取是菩提。 見諸法平等無異,萬法同體,是非一致,即證菩提,所以說無異是菩提。 因為菩提無法用世間事物作比喻,所以說無比是菩提。 因為菩提是自覺聖智法,真空妙有,微妙難知其究竟,卻又無知而無所不知,所以說微妙是菩提。 世尊!維摩诘這次說法時,當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所以我不合去向他問疾。
:维摩诘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