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四 法供養品第十三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四:法供養品第十三 法供養品第十三 “法供養品”是用以闡述實踐與流通的內容,所以稱“法供養”。所謂“法供養”,有自他利二利之說。就自利而言,就是發菩提心,即聞法後,能夠如說而行,即理論聯系實際,所以要作實相觀。念佛要念實相佛,如是即能無怨無悔,自信成佛之事真實不虛,此也稱內供養。就利他而言,用所聞佛法,不忍眾生苦,隨眾生根機,方便善巧宣說佛法,使眾生去除煩惱發菩提心。此也稱外供養。 如果學佛過程中缺少智慧,不能走進佛法之中,應當一心忏悔業障(告別貪嗔癡),然後以讀誦大乘經典如《心經》、《金剛經》、《維摩诘所說經》等來淨化身心,如能堅持不懈,不被陸力怪神所誘惑所干擾,自能心開意解。如果自己不能宣傳教化,助他宣傳教化也可以,如出錢出力流通佛經書刊等;如果自己不能閱讀,助他閱讀也可以,如出錢購買書刊,贈與貧困且能閱讀的佛教徒,做了這些事的功德,一定要回向,回向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回向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千萬不能自私悭貪,要學佛,必須改變人人為自己的想法,因為佛陀為大家,如是即是財法二施,福慧雙修。因為諸佛兩足尊。此舉能彌補我們智慧的貧乏和物質的不足。如果見人財法供養積極行善,而心存嫉妒,即自己不理解,不接受,反而阻止他人,即使施修行的再好,也分明是稀裡糊塗,眼神不好的原因是沒遇到善知識,因為如果不重視佛法,只重視表面的形式,如追求法會的熱鬧,灌頂的形式,僅僅為福報捨衣飯等,除了結點善緣,追求一點兒福報之外,畢竟還是無常,當一切都結束之後,可能會萬劫不復人身。這豈不成了賭徒或高利貸方式,後果嚴重,作為一個佛教徒,應當明白《法華經》所說“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能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最上品的法供養。這是成佛的真正資糧。有鑒於此,本品提倡“法供養”,目的是要大家擺正法的位置,即法的尊嚴,減少不必要的生命浪費。因為本品提倡“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如是供養法的功德即無量無邊,財物的布施如果不能以法轉化的話,那麼它的功德有量有邊。 【經文】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經文意思是】在捨力弗贊歎此經的功德,並法供養的利益剛剛告一段落的時候,天帝(上帝),在與會大眾中站起來對佛陀說:世尊!我雖然曾經從佛及妙吉祥菩薩聽說國百千經,但是還從未曾聽說這樣一部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的經典。 【經文】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經文意思是】世尊!如我理解佛所說的真實涵義,如果有眾生聽到這部經典,並信解受持讀誦,則必定證得諸法實相是沒有疑問的,更何況對於如說而又能修行的人呢?進一步說,這樣的人是為先關閉諸惡趣門,開辟眾善之門,即歸於菩提之路,常被諸佛所護念;這樣的人也能降伏外道,摧滅魔怨,修治勸發菩提,安處道場,亦步亦趨實踐如來所行的足跡。 【經文】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經文意思是】世尊!如果有受持讀誦如說又修行的人,我應當與諸眷屬供養他的所需求;如果是所在的城市村落,山林曠野,講說這部經,我也與諸眷屬為聽受這樣殊勝大法而共同到其所在,讓那些沒有生起信心的人,應當使他們生起信心,讓那些已經生起信心的人,應當為之作護持。 【經文】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意思是】好啊!好啊!如此發心,天帝,如你所發的大願,我會幫助你成就這樣大喜事,因為這部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無上正等正覺的經歷。 【經文】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為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贊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捨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璎珞,幢幡妓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 【經文意思是】天帝!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那麼就是等於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天帝,如果真的讓三千大千世界,如來充滿其中,數量就象大地所生的甘蔗、竹子、蘆葦、稻苗、麻秧、樹木那樣的密集,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增劫或以一減劫的時間,恭敬尊重贊歎供養,奉侍諸如來安穩、快樂的生活,直至諸佛滅度,然後將各各如來的全身捨利,造成七寶塔,占地面積,長寬一四天下(即須彌山四面之四大部洲),高可與梵天等齊,寶塔整體莊嚴,用一切花、香、璎珞、幢幡、妓樂等殊勝無比的物質裝飾,所經過的時間,同於一增或一減劫的時間來供養這七寶塔。 【經文】天帝,於意雲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經文意思是】天帝!在你的意思怎樣呢?這個人所播種的福報,多不多呢?天帝回答說,世尊,這個人的福德,如果用百億劫的時間來敘說,也世不能說盡的。 【經文】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經文意思是】佛陀告訴天帝說,你應當知道,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聽聞了這部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並且信解受持讀誦修行,那麼福德多於以上所說的那麼多福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諸佛菩提都從此經得以成就,而菩提(覺悟)之相(即是空性),豎窮三際,橫通十方,無可限量,部可以分別計度,如是讀誦《維摩诘經》並能如說而行,也就等於供養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即時空無限,供養也是無窮無盡,所以功德不可稱量,一般人的供養有時空性。空間上,最多不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諸佛;時間上,不過小劫中的一增劫或一減劫而已,一增一減為一個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也就是地球從生到死的壽命,前者所說的供養佛及供養捨利不過一個小劫的時間,且僅屬於物質,即屬事供養;後者所說的供養,聽聞維摩經如說修行,也就是隨順法性,即屬理供養即法供養。所謂法供養,就是隨順佛心(空心);所謂事供養,就是滋養佛身,如奉養父母身,不如順父母心即順者為孝,更何況,能順心的子女,必能奉養父母的身體;而能奉養父母身體的人,很多未必順心,如果不順心,與養狗有何區別?甚至有人不能同養狗等寵物相比。佛陀也是如,不是為了應供而出離,所以,眾生發心向菩提,如來歡喜;如果僅是供養為求福報,那麼與佛發心相違,三世諸佛啼笑皆非,也如《壇經》中五祖所說:“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又如當年達摩面對梁武帝的“無有功德”、“不識”之類,真正感謝那些佛陀祖師們的良苦用心,即大慈大悲,於是我們應該,也終於能夠理解這兩種供養的差異,無論在質在量,不可同日而語,相提並論,這不是如來故弄玄虛,誇大其辭。 【經文】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 【經文意思是】佛陀告訴天帝說,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當時有一尊佛應世,稱作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那時的世界稱大莊嚴,劫名是莊嚴,藥王佛的住世時間是二十小劫,佛陀所教化的聲聞僧有三十六億那由他的數字,菩薩僧有十二億。 【經文】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 【經文意思是】佛陀說:天帝!在那時有一個轉輪聖王出世,名字稱作寶蓋。此轉輪聖王屬金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即輪寶、珠寶、象寶、馬寶、庫藏寶、主兵寶、玉女寶。主持須彌山的東西南北一四天下。此寶蓋轉輪聖王有一千個兒子,個個端正勇健,都能降伏怨敵。當時,寶蓋同他的眷屬,供養藥王如來,布施他一切的衣食住行所安身立命所需,如是供養滿五小劫的時間,五小劫過後,寶蓋告訴他的兒子們,你們應當同我一樣,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秉受父王之命,供養藥王如來,一如其父王,也滿了五小劫,布施一切安身立命所需。 【經文】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 【經文意思是】寶蓋王千子之中,有一王子,稱為月蓋,獨自靜坐思維,還會有供養比這更為殊勝的嗎?能夠堅持五劫布施已屬不易,什麼是信仰?其實就是堅持。九五年去老撾訪問,一位中國大使館秘書的話,使我深思,他曾訪問過一老撾女青年,她說我不知道什麼是信仰,只是在我五六歲開始,母親每天早晨煮好飯後,等著僧人托缽之後,我們才能吃飯。於是每一次,我都把糯米團放在出家人的缽中,直到二十多歲,事實,這已然成了她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實這就是信仰,堅持到這一點,已屬不易。 【經文】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經文意思是】因為佛的威神力故,在空中有天人告訴他說,善男子,各種供養之中,最好的供養是法的供養。羅什法師以為,若財供養,則於佛無用,於眾生無益,故非所欣也;如來積劫累功,本為眾生,若奉順經典、佛說修行,則稱悅聖心,乃真供養也。 【經文】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經文意思是】月蓋王子隨即問天人,怎樣稱為法的供養呢?天人就告訴他說:你可以去請問藥王如來,佛陀必定廣說法之供養的殊勝利益。 【經文】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雲何名為法之供養? 【經文意思是】聽到天人的指引,月蓋王子馬上來到藥王如來的住所,稽首佛足後,站立一邊,對佛說道:世尊!諸供養之中,法的供養最為殊勝,那麼,怎樣稱為法之供養呢? 【經文】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 【經文意思是】佛陀對月蓋說:善男子!所謂法供養,就是諸佛說的甚深經典,所說之法,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因為心思口議是分別心使然,或者是文字般若,不是觀照般若,分別心的差別相,如同猴子撈月,最後死在水中,因為執著幻相為真,成輪回法,即猴子水中撈月一場空,枉送了性命,如果不執著幻相,則當體即是真如法性,佛性。如《華嚴經》說,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又有一字法門,海墨書之不盡,無能受者。所謂微妙難見,即智不能知,識不能知,即是微妙;五眼所不能窺,即是難見。所謂清淨無染,即是諸垢所不能染,所謂“非但分別思維之所能得”,即是三心所不能測度。所謂菩薩法藏所攝,即不是聲聞緣覺之所能入,菩薩見法身所以是菩薩法藏所攝。所謂“陀羅尼印之”,即遮惡不起,持善不失,百折千難,而不改變,所以是陀羅尼印之。 【經文】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 【經文意思是】諸佛所說甚深經典,如《維摩經》,能使修行人破無明,見法身,證入不退轉的八地以上菩薩之位次。到了這樣的位次,自然能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六波羅蜜了。如是,即能善分別諸法相,又能於第一義谛不動,回歸空性,因為第一義谛中沒有悭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癡等六蔽。如是即能至佛果,即順菩提法了。此等境界的佛法,是在眾經之上,不是小乘外道法所能比擬。如是即能入於無緣大慈,起同體大悲,所謂無緣,即根境不而平等,即慈悲不落於愛見,如是才能遠離魔事及其各種邪見,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 諸佛所說的甚深經典,如《維摩經》,能隨順因緣法,如是即能不起我、人、眾生、壽者的實有觀念,即能破除四相的束縛,如是即能不壞四相,即能證入空、無相、無作無起等解脫之法了。僧肇大師說:法從因緣生,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則無我人眾生壽命,唯空無相無作無起。正是與維摩經所相應隨順。 【經文】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輪,諸天龍神乾闼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 【經文意思是】因為諸佛所說甚深經典,破除四相,入於解脫之門,即能入佛心印,如是則能使眾生安住於寂滅道場,轉大*輪破邪顯正,如是諸天龍神乾闼婆(香神)等八部護法善神等所共同歎譽!如是大轉*輪,才能使佛法被一般人接受,才能使眾生入於佛法寶藏,因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能攝諸聖賢一切智慧,甚深經典不是聲聞所受,所以說眾菩薩所行之道;因為諸佛甚深經典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所以能宣說諸法緣起無常,執則成苦,而幻化不實,究竟無我,如是闡明宣說無常、苦、空、無我的寂滅之法,因為因緣法中無自性,即如閃電,隨生隨滅,即不離苦、空、無常無我,當下即是實相寂滅之法。因為諸法實相寂滅之法,則能了知罪性本空,同時也無空相可得,而如有空相可說,即落有所得的法見,即不能救護毀戒破戒的眾生,實際卻是,緣起如幻,不住自性,即是空性,罪福也如是。引導眾生與此相應,則一切破戒也都煙消雲散,如是無相忏即得救護,不似小乘的有相忏悔。至於諸魔外道及貪著諸法為實有者,聽到諸法實相即寂滅之法,當然會使之生起怖畏,此時正好用以實相寂滅之強力降伏諸魔外道。 【經文】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亦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經文意思是】因為諸佛甚深經典妙契法身的緣故,所以諸佛賢聖所共同贊歎!即能不壞生死法,示現涅槃之樂,即能遠離變易、分段兩種生死之苦。要知道,這是十方三世諸佛所共同宣說的法門。如果能聽聞如是諸佛所說的甚深經典,並能信解受持讀誦,再以種種方便智慧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將此經典中的究竟佛法,如實道來,不故弄玄虛,念念守護究竟法義,不使其退失,即稱為法之供養。 【經文】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诤,離諸我所; 【經文意思是】善男子!進一步說,還要對於諸法歷事煉心,歷法觀行,即如說修行,即能隨順十二因緣的還滅一門,而遠離各種生滅的邪見,證得無生法忍。在此無生法忍中,絕對不見有實在的我人眾生壽者。但卻又能於因緣法中,四相宛然而有。因緣果報不失不壞,行人即能如是而無所違背,也無诤論,如是才能遠離我與我所有,因為對因緣果報等,如有違背和诤論,我人眾生壽者,即是不能稱為無生法忍,況且,雖有無執又何妨。 【經文】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經文意思是】所謂諸佛甚深經典,闡述無非第一義谛,而第一義谛,前際無始,後際無終,中際不住,即說也如是,不說也如是。就說而言,千經萬論不能窮盡,就不說而言,即便毀盡三藏,而空義不毀,所以是:言說是“因緣所生法”;不言說是“我說即是空”,而如來說法,無非以言遣言,直接一法不執之時,才知又是一法不捨。如時不執不捨,即法安法位。如《法華經》所說:“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雖世間相常住,卻又法法皆歸空性第一義。可見如來說法,為破眾生執著,如眾生不執,則如來無法可說,所以不可以把破執的文字當作第一義。如果這樣認為,則如同認指為月,如是不識月,也不認指。所以一定要消化理解經義而走出經義。有鑒於此,佛陀諄諄告誡,聽聞佛法之時,要有個標准,即,1,要依於義,不依於語;2,依於五根照境之智,現量境空,不依意根分別之識;3,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4,要理性地依於法,而不以感情依於人。如是四依是佛涅槃後,為後世行人大師,如此規范,即是學佛規則標准,不可因人廢法,不可相信人的價值觀念,而自以為是。 【經文】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經文意思是】行人菩薩能如是聽經聞法,即隨順法相,不妨礙於緣起,不似凡夫,捨此執彼,執此捨彼,菩薩對於法相,六根不納六境,六境不入六根,無有一法能歸所歸,如是通達無明實性,即是畢竟空無所有,如是諸行也畢竟無行,由此可知,生畢竟空,老死也是畢竟空,如是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自然就沒有了無明乃至老死盡了。如能作如是觀照,則十二因緣,就現象界而言,不失不壞,則無有滅盡相,即不落於斷滅,就理體而言,生即不生,往生即無生,即沒有起相,當然不會停留於生死二業,如是觀照即是稱為最上的法之供養。 【經文】佛告天帝:天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服魔怨,修菩薩行。 【經文意思是】佛陀告訴天帝說,當時王子月蓋從藥王如來,聽聞如是微妙之法,即得柔順忍,即十信位菩薩,當即解下寶衣以及各種裝飾身體得器具,用來供養佛陀,並對佛陀說:世尊,待到如來應化身滅度之後,我就馬上實行法之供養,堅守護持正法。只是恐怕我的力量不夠,希望佛陀以威神加被哀憫,成就我法之供養堅守護持正法的願望,使我得以降伏魔怨的障礙,修習菩薩所行。此中解衣供養是借衣表法,已然與體不相矛盾。 【經文】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經文意思是】當時藥王如來深知月蓋王子心中所思維,意志堅定,邪魔外道不可動搖,就為他授記作證說,你在我滅度之後,堪任守護正法之城的大任。 【經文】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受記,以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經文意思是】佛陀說,天帝!當時月蓋王子,依於法性,開智慧眼,見法身清淨而無掛礙,又聽到佛為他授記,於是就以正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懈,不久就獲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種神通!具備菩薩種姓,得大總持不捨,在說法之時,辯才無礙,在佛陀藥王如來滅度後,憑借他所獲得的神通,總持菩薩道,以及無礙辯才的力量,護持正法滿十小劫,把藥王如來所傳的教法,隨力弘揚,月蓋比丘因為守護正法,勤行精進,即以此應化身,度化了百萬億眾生,都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不退轉,十四那由他的眾生,深發聲聞辟支佛心,並有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經文】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焰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鸠孫馱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 【經文意思是】佛陀說:天帝!當時的寶蓋王子,怎麼會是他人呢?就是現在已證得佛果、稱為寶焰如來的便是,他的一千個王子,也就是賢劫的一千尊佛。從拘留孫開始為最初的佛,乃至最後的佛,稱為樓至如來。而月蓋比丘,即是我的前身。也就是賢劫中第四尊佛,將來將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 【經文】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經文意思是】佛陀又說,天帝,象這樣,應當知道,此中關鍵是要以法供養,因為這在各種供養中,是最上等、最殊勝、第一、無與倫比的。因此說,天帝!應當以最好的供養,即法之供養來供養於佛。因為諸佛如來尊重的法的緣故。 就法之供養,不只此經贊歎,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中說:所謂花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谕分、優婆泥沙陀分,亦不及一。 因為相應於法性,而法性無有窮盡,所以功德也無有窮盡,法性無量無邊,功德也無量無邊。如是即法之供養。此即是佛之本懷,否則就是辜負如來與眾生,如是,當我們擁有時,我們為什麼不做一點事呢?不在佛法上有所作為呢?來日並不方長,我是指的一期生命。 佛的十大名注釋:凡證佛果都有十種名號,不分大小、胖瘦,當然有別,只是因緣而已,如釋迦與彌陀。 1.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譯為如來,也稱如去。所謂“如”即真如,來去即生滅,即乘如實之道隨緣生滅,或乘如實之道從因至果,前者為應化身,但不是凡夫,只為眾生而有此身,有生有滅,有始有終;後者即法身報身的真身如來,我們沒有見道,而不證法身(空性)就不能證圓滿報身,不獲圓滿身就是未證法身。因為法身不著一切相,不可以念慮即分別所知,即實相般若之身,此身不生不滅,是無始無終,圓滿報身是有生有滅,即有始有終。 2.應供。梵語,阿羅漢,譯為應供,即是斷一切惡,堪受人天供養,阿羅漢也有應供之義,所以小乘佛法把佛當阿羅漢。 3.正遍知。梵語,三藐三佛陀,譯為正遍知。也稱正遍覺。所謂“正”,區別凡夫外道二乘的不正知,所謂遍,即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不同於凡夫外道二乘的狹隘。正是深,遍知是廣,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4.明行足。梵語,婢侈遮羅那王般那,譯為明行足。而佛證果,三明六通稱慧足;三業殊勝稱為福足,即明為慧因,福為行果,即是說必須實踐,才能獲得福慧具足的果報,所以也稱“諸佛兩足尊”。 5.善逝。梵語,須伽陀,譯為善逝。而逝者,去也。即去意,只有不變隨緣。由如而來即由空而來,稱為善來,如維摩诘在文殊師利問疾品中說: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由此而知,隨緣不變即是善去,善去即善來,即緣起的現象界,以佛眼觀之,如鏡中像,因緣和合之時,不來而來;因緣離散之際,不去而去,所以能無有掛礙,逍遙自在,這就時善來或者善去。不似凡夫、外道,在緣聚緣散的現象界生起,我見、我愛、我貪、我嗔、我癡、我慢等。在三界六道中轉來轉去,來去之中,難免在自己的哭聲中走來,在別人的哭聲中離去,哭得不亦樂乎,即是不善來也不善去。此即善逝。 6.世間解。梵語路伽,譯為世間解,也稱知世間。此是從方便智而言,而方便智是對根本智而言,根本智即真智,泯一切法,即不著法相與非法相;方便智即俗智,立一切法,即不墮頑空與斷滅,因不墮頑空、斷滅,所以稱世間解。 7.無上士。菩薩上乞佛法,下化有情,稱有上士。佛證究竟佛果,對有上士,稱無上士。即是說,九法界眾生不能與之相比。 8.調御丈夫。梵語富樓沙昙藐婆羅提,義為調御丈夫。所謂調者即調濟,御者駕御,指凡夫外道顛狂如同脫缰野馬難以馴服,二乘人門可羅雀,孤獨逃避,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針對凡夫外道二乘等的顛狂與孤獨,只有佛陀善於調服,而三界內外沒有能勝過佛的,所以稱調御丈夫。 9.天人師。梵語捨多提婆摩菟捨喃,義為天人師。即是天與人的導師,如說三界導師。 10.佛。梵語佛陀,義為覺者,即宇宙人生的究竟覺悟的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切諸佛都如此,不分大小、高低、貴賤,全憑有緣眾生的契機。 11.世尊。依《阿含經》、《成實論》以為十名號中第十,如依《涅槃經》、《智度論》則屬十名號之外。因前已具十號,加此則為十一。如果把此列為第十名號,必將第五“善逝”和第六“世間解”合為一號,即是“善逝世間解”,即真俗圓融,空有平等。而世尊名號,則是體具萬德,為世間所尊。因世間法中,有眾生也有諸佛,只有佛惟我獨尊,所以稱世尊;如果以出世法而言,則一真法界內,探求生、佛之假名幻相了不可得,如金子雖可為獅子、首飾、鐘表,但於金性中尋找獅子、首飾、鐘表,則了不可德。所以,世尊只是依俗谛安立,真谛之中無處立足。諸佛於此覺悟,所以為世間所尊。 了解認識佛陀十大名號尤為重要,否則於此不明不白,豈不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於學佛無益,乃至“知見毫厘之差,果報天淵之別”。至於藏傳佛教俗稱的活佛與十大名號的區別顯而易見。
:维摩诘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