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一 香積佛品第十


 2016/1/6    熱度:1823    下載DOC文檔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十一:香積佛品第十

  香積佛品第十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即差別相見空性,即生死流見涅槃岸,即器器皆金,法法皆空,不管千差萬別,還是風雲變幻,究竟都是不二法門,如果說到此,本經似乎應該結束,只是學人依舊不肯放下,依舊尋章摘句,妄找答案,如不執空為有何妨即有見空?如不相外求性,何妨即相見性。眾生所執不出兩種:一是執相為我,而名依我立,我非名,如對子稱父,我實不是父,因為,如果我是父,又怎能對父又稱子呢?二,相外求性,名外求我,而我雖不是名,名卻依我而有,如對父稱子,如無我,稱子的是誰呢?若然不知則當面錯過。所以,如不著相,相即是空性,如不相外別求,則一切法當下即是。即是條條大路通淨土,所以每個佛教徒定位自己,站穩腳跟,即是香蕉就做香蕉,是蘋果就做蘋果,不要胡思亂想。在生活中了脫生死,並在了脫生死中生活。

  此品以捨力弗一念心起求食為契機,啟顯眾香佛國的香積如來,因眾香而大作佛事,原因是香積佛國裡的眾生鼻根銳利,於眾香之味,能夠明明歷歷,了然自知,因香有生滅,嗅覺常恆,覺不著香,香即空性;香不障覺,覺性自然清淨,雖香臭有別,覺無兩樣,雖嗅眾香,卻與香臭不相干,雖不相干,卻又法住法位,即變即常空,如是則心清淨無染,何妨萬物常常圍繞,娑婆世界眾生耳根銳利,所以佛陀說法度生,即是契機,同聞香目的相同。

  【經文】於是捨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诘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經文意思是】正當妙吉祥菩薩贊歎維摩诘所示的不二法門境界時,捨力弗心中打起了妄想,中午將至,眼看就要過午,而比丘戒律過午不食,那麼這些與會的菩薩比丘等在哪裡用餐呢?當時,維摩诘以他心通知道捨力弗心中所想,就對捨力弗說,佛陀世尊說八解脫法,即: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超空無邊處解脫;5超識無邊處解脫;6,超無所有處解脫;7,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超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對此八解脫法,你已經受持奉行,如是則淨心,即而應以禅悅法喜為食,怎麼可以摻雜想要吃飯的念頭而來聽法呢?

  【經文】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時維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經文意思是】你捨力弗想要吃飯,姑且等待一會兒,我一定要讓你得到從來沒有見過的食物。講完這話後,隨即進入三昧之中,以他的神通力量,展示給大家:上方世界經過四十二恆河沙數那麼遠的佛土,在那裡有世界稱為眾香,眾香國有佛稱為香積。因眾香國中的萬物都是眾香所成,香積如來與眾菩薩,也都是以八萬四千種香積聚而成。截止至今,眾香國中的香氣,比較於十方諸佛世界,天上,人間之香更為殊勝。進一步說,香積佛土中沒有聲聞和辟支佛名號,只有清淨無染的大菩薩眾,常隨香積如來聽聞眾香啟示的妙法,在此佛土中,亭台樓閣,經行之地,花木園苑等都以眾香積聚而成,香氣四溢,他們所吃的食物,香氣更是周遍流滿十方無量世界。當時,香積如來與諸大菩薩,正一同就座共進午餐,旁邊圍繞著很多都稱為香嚴的天子,這些天子都已經發起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在此設齋供養香積如來和諸大菩薩。而這一切情景,維摩丈室眾的與會大眾都如看實況轉播一般沒有一個不親眼所見!智者大師讀《法華經》以為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屬於自己的緣分,已然夠我們莫名的了,現在就只好目瞪口呆了。佛度有緣人,“臨淵羨魚,何如退而結網。”

  【經文】時維摩诘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經文意思是】這時維摩诘問眾菩薩,各位仁者,你們誰能夠到香積佛土化齋飯來供養大眾呢?因為維摩诘是丈室主人,又是當機者,所以不便喧賓奪主,所以妙吉祥菩薩就以自己的威德和神通之力,使大眾都沉默不語。

  【經文】維摩诘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經文意思是】面對眾菩薩德沉默,維摩诘就說,你們這麼多的大菩薩,竟然沒有一位敢到眾香國中請飯供眾,實在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意即給釋迦牟尼佛臉上抹黑,對此,妙吉祥菩薩以眾中之首回答維摩诘:如佛陀所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與眾生即平等無二,那麼你維摩诘就不應該輕視初學佛者。

  【經文】於是維摩诘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詞曰: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余,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室中空無侍者,即無人招待客人,而此時客人又不願多事,所以維摩诘只好自編自導,即正在這時,維摩诘於法會中不起於座化作菩薩(即意生身),此化菩薩相好莊嚴,威德殊勝,超過於會的天人及二乘,維摩诘就告訴化菩薩說,你從此向上方世界經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佛國稱眾香,佛號叫香積,正與諸菩薩共坐進餐,你到那裡,代表我說:維摩诘頂禮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候世尊起居安康,少病少惱,氣力還好吧?願意得到香積如來香飯之外,香積如來能到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使那些樂於小法的(佛教徒)人們回小向大,得以弘傳大乘的妙法,也能夠使香積如來的洪名普聞於娑婆世界。

  為什麼要向香積如來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否?是因以娑婆禮節來恭敬如來,即是恆順眾生,否則,少病少惱之類,於佛何干。

  【經文】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余,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經文意思是】當時化菩薩就在於會前,於一念頃,升於上方眾香佛國,於會大眾都抬頭看見化菩薩到了眾香佛國,頂禮佛足,又聽到化菩薩說:維摩诘頂禮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候世尊起居安康,少病少惱,氣力還好吧?願意得到香積如來香飯之外,香積如來能到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使那些樂於小法的人們回小向大,得以弘傳大乘的妙法,也能夠使香積如來的洪名普聞於娑婆世界。

  【經文】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方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經文意思是】當時眾香國中的眾菩薩,見化菩薩的所行及所說,知是他方來客,感歎從未有這樣的事情,就問香積如來,今天的這位菩薩是從哪裡來的呢?娑婆世界又在哪裡呢?什麼是樂於小法的人呢?

  要知道,眾香國中的諸菩薩不可能不知娑婆世界和樂於小法之人,只是為啟法益,故作不知,以此開演佛法利益更多眾生,或者也有淨土中的菩薩因受安樂,不留意於變化,即於神通有見有不見。

  【經文】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诘,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經文意思是】香積如來就告訴諸菩薩,從此下方過四十二恆河沙數佛土,有世界稱為娑婆,彼土有佛,號釋迦牟尼,此時的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於小法的人們開演入道的法教;那個娑婆世界有一菩薩稱作維摩诘,已經證得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以居士身助佛揚化,正在為娑婆世界的諸菩薩等說法,所以派遣化菩薩來,稱揚我名,並稱贊香積佛土,使娑婆世界的菩薩聲聞等增加成佛的功德。對此,香積佛國的諸菩薩又問香積如來:維摩诘這個人怎麼樣?竟然有如此神通,顯現化身,並能有如此無畏的功德力量,悠忽間就以其神足到了香積佛國!香積如來說,提起維摩诘,那來歷非同一般,他是古佛金粟如來,因悲心所致,倒駕慈航,化作菩薩稱維摩诘,住於娑婆東方妙喜世界,彼土有佛稱阿閦佛。釋迦牟尼佛應化於娑婆世界,維摩诘就化身此土助佛揚化,不僅如此,一切十方世界,都能遣而化往,目的是:施作佛事,饒益有情眾生。

  【經文】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眾。

  【經文意思是】香積如來介紹了維摩诘的經歷之後,即吩咐侍者,用眾缽盛滿香飯交給化菩薩。當時香積佛國有九百萬菩薩生起稀有之心,都一同發出聲音說:我要去娑婆世界,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並借此機,拜訪維摩诘等諸菩薩眾。

  【經文】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經文意思是】香積如來說,可以去。只是在你們去的時候,要注意三點:一,因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的穢土,所以你們需要收攝你們身上的香氣,不要使娑婆世界的眾生聞到而生起貪染執著之心;二,因娑婆世界的眾生,身形矮小,沒有你們高大,所以你們應當收攝身形同他們相似,不要使娑婆世界求菩薩道的人們,感覺自卑和羞愧;三,因你們久居淨土,從未見過娑婆世界的污穢不淨,所以你們對此千萬不要心懷輕慢而作障礙之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十方世界或淨或穢,都是因緣幻化,沒有不變的自性,既是幻化不實則性非淨穢,所以是都如虛空,無有障礙。一般人不能通達的,即於如幻的緣起法上生起淨想或穢想以及斷滅空想,從而成為障礙,而諸佛如來面對緣起的世界,盡管淨穢而現千差萬別、五花八門,卻都分明歸於空義,即無一不是常寂光土,只是為了化度樂於小法的人們,即隨其業感的差異,而有淨穢的差異,即不全部顯現其清淨佛土罷了!所以,你們不要輕慢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當然此時香積佛國的眾菩薩都會說,世尊,我們願意接受教誨。

  【經文】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诘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诘捨。

  【經文意思是】那時候,維摩诘的化身既受了缽飯,就同眾香國中的九百萬大菩薩眾,承受著佛的威神,以及維摩诘的不可思議之力,在眾香國中忽然不見,轉眼之間就到了維摩诘的丈室。

  【經文】時維摩诘,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

  【經文意思是】當時,維摩诘見遠方九百六十萬來客。再去須彌燈王處借座已是不及,就以神通力化作九百六十萬獅子寶座,同以前寶座一樣的高廣嚴飾,然後禮請眾香國諸菩薩都坐在上面。

  【經文】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诘,飯香普薰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

  【經文意思是】此時,維摩诘的化身菩薩以滿缽香飯送於維摩诘。此飯香氣普遍蒙熏於毗耶離大城,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當時毗耶離城中婆羅門種的居士們聞到這種飯的香氣,身心舒暢,感歎從來沒有過這種感受。

  【經文】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诘捨,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诘捨。

  【經文意思是】在這個時候,有一位長者們的領袖月蓋菩薩,聞到香氣,率領八萬四千市民,循香而至維摩诘丈室,見室中菩薩雲集,眾多獅子寶座高廣嚴飾,即時皆大歡喜,頂禮諸大菩薩及諸大弟子,頂禮過後,站在一邊,隨之趕來的有諸地神、虛空神,以及欲界、色界諸天,聞到了香氣,都趕來到維摩诘丈室。

  【經文】時維摩诘語捨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經文意思是】此時維摩诘持滿缽香飯遞與捨力弗並諸大弟子,說,捨力弗,你們可以盡情享用香積如來的甘露味飯,因如來香飯是大悲所熏,不同於世間的米飯,吃多了無法消化,你們盡管放開肚皮吃香飯吧!(此處先讓聲聞吃飯的用意是聲聞人業因雖斷,業果尚存,所以必須要以段食維持色身,而諸大菩薩無業果報,對於段食可食可不食。)

  凡夫二乘都以現象界生分別心,因分別而執事成為障礙,即有人我、美丑、大小等二元的不可調和相,於是,在此名相上計較,殊不知名相只是相對而立的幻影,若執幻為實,則非礙成礙;去執心,則現象界本無所礙,所以丈室容納無量大眾,四十二恆河沙佛國的旅途一念即至,那麼如來一缽飯,就能夠使大眾吃飯,也屬正常之事。

  維摩诘講完之後,一般如捨力弗的大弟子豁然開朗,只是還有一般智慧不夠異聲聞眾,區別於捨力弗、目健連等大聲聞眾,所以稱異。他們心中生起念頭,嫌此香飯少,而此與會大眾人人都要吃,即要吃不夠吃,不吃又餓的慌。

  【經文】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抟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不可盡。於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

  【經文意思是】對於異聲聞們生起的念頭,化菩薩知道他們的所想,就對他們說,你們可以放心地吃飯,切不可用聲聞人的小德小智去衡量如來的無量福慧!要知道,四大海水可以干枯,這缽香飯無有窮盡,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食此缽飯,各各捏成飯團如須彌山,吃上一劫的時間尚且不能吃的盡。為什麼呢?因為法性功德無有窮盡,而香飯正是法性具足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具體表現。如是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究不可窮盡,如是,在此一缽飯中,都能使與會大眾吃飽也不會窮盡。

  什麼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呢?如凡夫、二乘都有戒定慧,卻不能稱為解脫,因為是唯識所作,不是法性本具的當下解脫,當下解脫即是大解脫,即無有解脫的觀念、纏繞,稱為解脫知見。否則即是凡夫二乘的妄識所致,非解脫知見。

  【經文】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經文意思是】因香飯是香積如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的功德之香,是大悲心所熏,所以菩薩、聲聞、天、人等,吃了香飯,都身體輕安快樂無比,就如同一切樂莊嚴國中的諸菩薩境界,並且大眾各各毛孔中都散發妙香,就如同眾香國中的各種香樹的香氣。

  【經文】爾時維摩诘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經文意思是】當維摩诘的化身菩薩講完話之際,相信與會聲聞、天、人等眾無所疑惑,放心吃飯,一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此身心自在,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此時維摩诘問眾香國來的菩薩:請問,香積如來,用什麼來說法呢?眾香國中的菩薩回答說,我土如來無有文字言說,只是用眾香使諸天、人等得入律行(菩薩的規范之行),即慧解脫,即菩薩各各坐於香樹之下,聞那些奇妙的香氣,即能獲得一切德藏三昧,得到這樣的三昧,則菩薩所有功德都能具足,因此土香塵殊勝,鼻根最利,所以用聞香作佛事。

  【經文】彼諸菩薩問維摩诘: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維摩诘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經文意思是】眾香國中的眾菩薩問維摩诘,此土現在的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來說法呢?維摩诘回答說,此土的眾生,我執深重,剛強難以教化,因此而造貪嗔癡三惡業,所以有三惡道,實在就是針對諸法幻化,因迷惑而有實受的眾生,對此,佛陀為之說剛強之說,使此土眾生見苦而畏懼,進而調伏他們。如貪心重墮餓鬼,嗔心重墮地獄,癡心重墮畜生。即如是因如是果。

  【經文】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YIN,是邪YIN報; 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悭吝,是悭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

  【經文意思是】既是剛強眾生,則不用極苦則不能調伏,於是,對之以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由愚癡而造業生於難處,即“是諸難處”,即“是愚人生處”。如殺業則得短命多病報,重則墮無間地獄;如盜業,則得貧窮下賤,六根不具,重則墮惡鬼道;如YIN業,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墮雀、鴿、鴛鴦的畜生道;如說大話、空話、假話、不證言證的妄語,則隨其輕重,墮三惡道;如兩舌挑撥是非,輕則人際不和,重則拔舌地獄;如惡口傷人,則會招致無理的受人打罵;如說無義之語,起惡意,造惡業,則得啞巴或瘡口報,重入地獄;如悭貪嫉妒,則得貧窮下賤報;如嗔惱,則得火災焚身報;如邪見,則得邊地受生;如悭吝,則得所求違願;如毀禁戒,則得禽獸饑餓;如嗔恚,則得丑陋聾殘;如懈怠,則得是事無成;如亂意,則得盲目沖動;如愚癡,則得畜生。明白因緣所生法的明明歷歷,於是想成就好事,就聚緣;想遠離惡事,就拆緣,此過程中,主宰在於我們自己,為什麼有時候改變不了呢?實在是對緣起法認識上的不足所導致。在未證佛果之際,戒律上難免有持犯,持戒是應作,犯戒是不應作;持戒是不障礙道,遠離罪咎,犯戒是障礙道,招致罪過;持戒是離罪,犯戒是得罪;持戒是淨法,犯戒是垢法;世間善法是有漏,出世間善法是無漏;隨順法性是正道,違背法性是邪道;造作而起是有為法,法爾如是,不假造作是無為法;有為法住於生死是世間法,無為法解脫生死是涅槃法。

  【經文】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龍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經文意思是】正是因為剛強難化的眾生,無明風起,心中如猿猴攀枝,捨一取一,又如步驅蟲,因有我故,所以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對此,佛陀以若干種法調御其心,才可以調伏。這其中原因是,譬如暴戾不訓的象馬,必須加以鞭子的毒打,甚至於使之痛徹入骨,然後才能使其調伏就范,所以,對娑婆世界剛強難化的眾生,因為施用一切因果報應、刻骨銘心之言辭,才可以使他們入佛知見。

  羅什法師說:馬有五種,第一,見鞭影即是調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錐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徹骨乃伏。大象不調,以鉤制之,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經文】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經文意思是】眾香國中的眾菩薩聽說了這樣的教化方法,都贊歎釋迦牟尼佛說:從未聽說過,象世尊釋迦牟尼佛能隱藏無量自在之力,才能在五濁惡世用各種苦法度化眾生,並且還有這些大菩薩,也能同釋迦牟尼佛一樣任勞任怨,且其心中謙下而不我慢,分明是以無量的大悲心,才願意生在這樣的佛土中啊!

  【經文】維摩诘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此娑婆世界的菩薩對諸多眾生能夠生起堅固的大悲心,實在如各位所說,他們這樣一世饒益眾生,勝於他方國土中百千劫所行。正如羅什法師所說:良醫處於疾疫之世,其治眾多,若居無疾疫世,所治者少,菩薩處此娑婆,一世度生,勝彼淨土利生百千劫行,為若此也。

  【經文】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禅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經文意思是】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此娑婆世界有十種善法,是其他任何淨土所沒有的,是哪十種善法呢?即以布施救度他人的貧窮,也可改變自悭貪;以淨戒可以救護他人的毀犯,也可自度染污;以忍辱法停止對方的嗔恚,堅固忍辱行;以精進轉化他人的懶惰,度自己的懈怠;以禅定攝化他人的胡思亂想,使自己能夠如如不動;以智慧破他人愚癡,使自己感受到心無掛礙;以除八難法度脫八難所縛;以大乘佛法度脫樂小乘佛法的人;以諸善法救度缺德無德的人;以常用四攝法成就眾生。相對此十種善法,其他佛土沒有,原因是其他佛土清淨無染,如西方極樂世界連女人都不存在,不需要持YIN戒,盡管其中有凡夫、天以及聲聞。至於眾香國中無女人,連聲聞緣覺也不存在。

  【經文】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經文意思是】眾香國中的菩薩對維摩诘說,如這些行願甚深的法身大士到此土度生,可以自由自在不被惡法牽著鼻子走,而一般初心菩薩願力雖甚深,道行還比較脆弱,那麼這些菩薩到此土度生,要具備多少條件才能行無污染,生於諸佛淨土呢?

  【經文】維摩诘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回答說,初機菩薩需要成就八種法,才能在此娑婆世界行無污染而生於諸佛淨土。是哪八種法呢?第一,慈心無量,饒益無量眾生而不望回報;第二,悲心無量,代一切眾生承受各種苦惱;第三,喜心無量,所作功德能夠布施回向給眾生;第四,捨心無量,以平等心對待眾生,謙卑不使眾生以為高高在上,從而度眾生無有障礙;第五,對待諸菩薩視之如佛一般恭敬,所沒有聽到的一切大乘經典,有緣聽到而不懷疑;第六,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那麼就能不與聲聞(小乘法)相違背;第七,菩薩對於一切名聞利養,甘於淡泊,所以見他人有更多的供養不會嫉妒,更不會為名聞利養抬高自己,不供養就不說法,並能在此中調伏自己的妄想分別心;第八,常反省自己的過失,不糾纏他人的短處,以持之以恆的清淨心獲取成佛的功德資糧。這就是初機菩薩修習的八種法要,如是即能在此娑婆世界廣度眾生。

  【經文】維摩诘,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和妙吉祥菩薩在大眾中說此法時,有百千天人都發起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證得無生法忍。

台灣學佛網首頁维摩诘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