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七 不思議品第六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七 不思議品第六 不思議品第六 關於“不思議品”,回憶“方便品”中維摩現疾,意為集不思議眾說不思議法,現不思議境,贊佛不思議功德,使眾生生發不思議心,淨不思議佛土,成就不思議眾生。 所謂“不可思議”,有兩種情形,一是佛陀所證空性(真如法性等)不可思議,二是眾生不能測知,稱為不可思議。而佛陀所證又有體用二不可思議。體是所證空性(真如);用是所現神通,二者之間,由體起用,用又回歸體。此品的不思議,是所現大小相容之事,丈室之中容納三萬二千獅子座,此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即是佛菩薩不可思議解脫,這樣的境界,在《楞嚴經》中就有“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輪”。說起來,一般人會問,科學能證明這一點嗎?曾經同一位教授探討這個問題,他一定要把科學同佛法攪在一起,最後我沉默了,因為兩個切入的角度不同,更何況,科學永不完美,需要不斷創新,否則就將被淘汰。而佛法是對事物真相的闡述,如三法印,永遠如此,必然如此,不論東西南北,古今中外,莫不如是。當一切真相大白的時候,我們將告別我們曾擁有的錯誤的思維觀念,此時轉迷為悟,恢復本地風光,還我本來面目。關於神通之事,莫將俗見測如來境,以為神話而輕慢佛法。 不思議品是由捨力弗聽法不是特別契機,即站久了,身心疲倦,於是就打了妄想,而引起風波,因此因緣,維摩诘才顯現法界不思議的事跡,由此可見,諸佛菩薩顯現神通,都是因眾生的妄想分別心而起但切記顯神通並不是讓大家去學神通。 【經文】爾時捨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經文意思】正當妙吉祥與維摩诘對話剛剛結束之際,捨利弗多少有些不耐煩,其中不乏不契機的成分,佛法是要解決我們問題,必要針對人出現的問題下手。維摩經講到今天,自然也發生了一些問題,修養、耐心、迷茫,現在就來解決這樣的問題。當時捨力弗年齡偏高,站立過久,自然疲勞(一是沒有入定,二是契機說法,作當機眾,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於是捨力弗開始打妄想,此丈室之中,空空如也沒有床坐,如此看來,這些菩薩和大弟子等應當在哪裡就坐呢?此有捨力弗一向情願,用自己(聲聞人)的情緒衡量其他人的觀念,不過只是想想,沒有我們諸位中的,說話,出點怪聲而影響他人。 【經文】長者維摩诘知其意,語捨利弗言:雲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 【經文意思】此時維摩诘以他心通知捨力弗心中所想,就對他說:捨力弗!你感覺你是為法而來呢?還是為床坐而來呢?(在座也要反省自己,我們有座位,還有我是不是為了自己現在的座位動過念頭,生過煩惱?)若然法喜充滿,不會顧及身體疲倦,如果真能法喜充滿,則如《法華經》所說“五十小劫,猶如半日。” 【經文】捨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經文意思】就一般人而言,常會有虛榮心、自尊心,不願當眾出丑,更何況已斷煩惱的羅漢境界,雖未在定中,我執尚在,但也不應表現如此。於是違心地對維摩诘說:我是為聽法而來,不是為床座而來。就過失而言有三種:1,心口相違;2,輕法重身;3,捨大取小。捨力弗有三過的原因是我們今天聽聞此經者通病,需要反省的是我們,而不是捨力弗,捨力弗只不過是作為眾生通病的切入點的代表。 【經文】維摩诘言:唯!捨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喂,捨力弗!如果是真正求法的人,應當照見五陰皆空,無我,自然不會貪著自己的身體性命,更何況身外之物的床座呢?佛陀因地之際的雪山聽到:“諸行無常,是生死法”,為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而不惜捨身夜叉,如此壯舉,怎不會令我輩汗顏。 【經文】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經文意思是】真正求法的人,不是在有色受想行識五陰中追求,因五陰和合緣起假有,絕不長久,也不是在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入(六根、六塵)中追求,也不是在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中追求,因為陰界入是眾生正報,三界是眾生依報,追求依正報受用是凡夫所為,況陰、界、入空,三界如幻,不可靠也。 【經文】唯!捨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 【經文意思是】因為眾生著有無二相,所以真正求法者YIN蕩超越迷(不覺)、覺、邪、正、染、淨的對立二元之相,如是即能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 【經文】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經文意思是】真正求法者,應當同聲聞人的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有本質的不同,所以是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即是無苦集滅道,因一切法空,當下解脫,即是大乘佛法。 【經文】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經文意思是】為什麼呢?因為諸法實相(空性),不落入戲論之中,如果說我應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則是相對的緣起法,落入二邊,不是諸法實相,不是事物的真相,所以是戲論,不是真正的求法,真正的求法是二邊不著,中道不住,即無戲論,所以是大乘佛法。 【經文】唯!捨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經文意思是】啊,捨力弗,諸法不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即是寂滅無生,不落諸相之中,如果依然執著有諸苦生、有諸苦滅等四谛法,同樣是求生滅之法,不是真正的求法者,況且,太陽一直都在,不會因為陰雲合雨天而沒有,本來具足。此也說明捨力弗身疲念床座而身無常是生滅法,如求身安逸,即求生滅,非求法也。 【經文】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經文意思】既然法的本質超越一切名言概念,那麼自然無有染污,如果染著於法,則凡夫住於生死之中,二乘住於涅槃之中,即是被名相所束縛,不是真正的求法者;既然諸法不生不滅是空性,那麼自然也就沒有能緣的心法,也無所緣境界,即是法無行處,如果以攀緣心(能緣所緣)聽法,那麼這個攀緣的心境了不可得,如是,不是真正的求法者。 【經文】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經文意思是】諸法空相,即無取捨之相,如果捨生死取涅槃,斷煩惱證菩提,仍是取捨,不是究竟空相,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諸法空相,即法無處所,如果執著某一處所的法,那麼就是執著有實在自性處所,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諸法空相,即法無有不變的相,雖如是,卻又不離諸法見空相,如果隨法差別相上分別執著,那麼就是著相,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諸法空相,即是法不會停留不變,如果以為有法可住,即輪回六道,如是,不是真正求法者。 【經文】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捨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經文意思】諸法空性周遍法界,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法不可以見聞覺知所求,如果在見聞覺知(心意識)上尋覓法性,那麼即是執著見聞覺知(分別心)的實在性,如是,即不是真正求法者;法爾如是,即空性,即法稱無為,不加造作,如果追求有為造作之法,即不是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如是,即不是真正求法者,所以說,捨力弗,如果是真正求法的人,則應是,在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不取不求,才是真正求法人,如《西游記》中“無字真經”,看不懂時,只好有字,今日傳法也是一樣,應是與佛心心相印(空空相契),不似一般人所貪求,以為灌頂受記,即是一勞永逸,傳法只是一種方便,也許剛開始還貪求,待到最後,則是無所求而求,應該說,法師傳法之時,應有責任感,不應隨意,如果不負責任,與騙子何異? 【經文】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經文意思是】契機說佛法必定利益眾生,所以維摩诘說這段時,慰問團即與會大眾中,有五百天子,對諸法不再妄想紛飛,豁然開朗,因法法皆如,於是,得法眼清淨。 【經文】爾時長者維摩诘,問文殊師利言:仁者游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經文意思是】正在這時,長者維摩诘又對妙吉祥菩薩說:您游歷過無量千萬億世界,即經多見廣,哪一種佛國有無上妙好功德成就的獅子寶座呢?此中所說得“阿僧祇”譯無量數,即表示極多的意思。盡管維摩诘呵斥了捨力弗,但還是要准備座位與大家結緣,表示佛菩薩慈悲之心,面對今天要飯的人,我提倡:不給就別找借口,說了人家,一定要給予慰籍滿願。 【經文】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經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回答說:維摩居士,從這娑婆世界東方過三十六恆沙數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土有佛,號須彌燈王如來,彼佛身高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有八十、六十、四十裡之說),此佛國內的獅子寶座也高八萬四千由旬,莊嚴無比,應屬第一。 【經文】於是長者維摩诘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诘室。 【經文意思是】此時長者維摩诘,現神通之力,比今天的手提電話還要快捷,也就在當時,須彌相如來,遣三萬二千獅子寶座,就比無人駕駛的飛機的速度、光速快上多少萬萬倍,突然出現的高廣嚴淨的獅子寶座,自虛空中飄然而至維摩诘的丈室之中,以三萬二千八萬四千由旬的獅子寶座,進入小小丈室,為什麼?因為維摩诘證得法身,如是世間依正二報,即身體與所依存之物、空間等,都隨著法身而轉變(空是法身,真空現妙有,妙有歸真空),所以能夠一多大小,圓融無礙,互攝互容,即不可思議。 【經文】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經文意思是】這時,諸大菩薩及大弟子、帝釋天、梵天、四天天王等於會大眾,都以驚異的眼光注視發生的奇跡,從來也沒有見過,此時維摩诘的丈室也隨著獅子寶座的進入而擴大了,都能容納而無妨礙,並且對於毗耶離城以及閻浮提,還有一四天下而言,也沒有顯的狹窄或容納不下,同時都依然如故,同原來一樣。此外見室小、內見室大,包容廣大獅子寶座,即如《法華經》所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不相知,各各無妨礙”。真是法身大士不可思議之神通之力,不是二乘凡夫所能測度。 【經文】爾時維摩诘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經文意思是】這時,維摩诘對妙吉祥菩薩說:請就座。於是妙吉祥菩薩與諸大菩薩及諸大弟子都來就座,但每位必須立起身來同寶座一樣的高廣,那些得到神通的菩薩,雖因行未圓滿,卻也能變身高為四萬二千由旬,勉強坐在獅子寶座之中。 【經文】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爾時維摩诘語捨利弗,就師子座。捨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經文意思是】那些新發心的菩薩及大弟子,都無法坐在獅子座上面,因為菩薩分證,有四萬二千,權乘菩薩和小乘聖人沒有緣份,所以不能坐;這時,維摩诘見他們無法就座,就故意對捨利弗說,請坐啊!,捨力弗如實相告,居士,這樣高廣的獅子座,我實在無法坐在上面。 【經文】維摩诘言:唯!捨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啊,捨力弗!你們可以向東方須彌燈王佛頂禮,佛力加持即可得以坐在座位上。於是這些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向須彌燈王如來頂禮,頂禮過後,即能得以坐上獅子寶座。此是回小向大得結果,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心量的拓寬,即是智慧的通達。 【經文】捨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 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經文意思是】當時,捨力弗歡喜無限,說道,維摩居士!我從來也沒有見過,象這樣小的方丈之所,竟能容納我們這麼多的大眾,已是不可思議,現在有能容納三萬二千獅子寶座,對毗耶離城沒有任何妨礙, 又對南閻浮提城邑村落,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也不顯得狹窄。要知道,一個獅子座就是八萬四千由旬,閻浮提都不能容納,況三萬二千入於丈室,此室現四佛土:前空室,即常寂光土;現借寶座於一室,即實報莊嚴土;權乘菩薩與小乘不能就座,即方便有余土;凡夫在外見此丈室,即凡聖同居土。四土唯心所現。 【經文】維摩诘言:唯!捨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說:啊!捨利弗,真如法性,眾生佛陀平等,雖有差別,方便智現,無有障礙;眾生不悟,則成妄想分別,因此而有境界不同,大小區別,所以處處障礙,佛菩薩能以權智而大小相容,不是分別心所能測,即是諸佛菩薩有解脫稱不可思議。 【經文】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魚鱉鼋鼍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娆。 【經文意思是】如果菩薩能夠證得不可思議解脫,就能夠以須彌山之高納入一小粒芥子之中,其間芥子不增,須彌也不減,是因為須彌山王本相是空的緣故,才可以不動本體而相攝入,即是真空之妙有,事事無礙之法界,而在這個過程中,須彌山腰的四天王和山頂的忉利天,都不覺察他們進入芥子之中,只有有緣契機的人,才能發現須彌山入於芥子,這就是事事無礙稱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進一步說,還能以四大海水入一汗毛孔,卻不能擾害水族動物魚鱉鼋鼍等,而汗毛孔和四大海水不增不減,是因為四大海水本性是空的緣故,才可以互相攝入,而在這個過程中,四大海水中的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也都不覺察自己進入汗毛孔中,對於四大海水中的龍神等眾生也沒有擾害。 可見,真正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比氣功大師、比李洪志騙人的把戲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在中國清代有一位玉琳國師的師兄就能把夜壺翻過來洗刷。中國西藏的密勒日巴大師在大冰雹中,對他的弟子惹瓊巴顯現自己進牦牛角中,牛角沒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並且密勒日巴還唱了一首歌,說牛角裡的空間對任何了解不二空性的人還大得很,對治弟子的我慢。我堅信這一點,而這一點的開始,應是開闊視野心量,不再被眼前的事物所障礙。 【經文】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捨力弗!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如果為了度有緣眾生,他能隨意執取三千大千世界,就象制淘工人搖動輪盤那樣輕松旋轉,或放在右手掌中,拋過恆河沙數的世界之外,而此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並不覺察自己所住的世界,已經到了恆沙界外,並且還能把它拋回原處,如此拋來拋去,都不覺察自己有往來相,即不增不減,是因為這個世界本相是空的緣故,才能相互攝入,即是事事無礙法界。此段是世界往返。 【經文】又捨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 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經文意思】以上打破了空間的觀念束縛,此處是打破時間的觀念束縛,而時間是依空間而立,如一彈指九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時空交織,即緣起無自性,如端和尚證道歌中說:“一拳拳倒黃鶴樓,一踢踢翻鹦鹉州,有意氣時添意時,不風流處也風流。”打破固有觀念的束縛,何等自在!可見三界六道本是虛幻,菩薩即能在三界出三界,居六道出六道,如是菩薩以根本智(空性)見一切法平等,對於妄見未息、樂久住世的有緣眾生,能隨其別業妄見,能演七日為一劫,使那些眾生感受是一劫;對於妄心厭生不樂久住世的有緣眾生,能隨其別業妄見,促使一劫成為七日,使那些眾生感覺是七日。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時空無自性,即能隨眾生心願,應其別業,或演或變,自在無礙,而對於演促菩薩的自己,實在沒有七日一劫、一劫七日之念。此是時間延促。 【經文】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捨力弗,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能夠把一切佛國淨土華麗莊嚴的依報,集中在一佛淨土之內,就象屏幕顯示一般顯示給大家看,還有此菩薩能把一切佛國淨土眾生的正報放在右掌之中,飛到十方國土遍示於一切眾生,而此菩薩不動本處,如皓月當空,千江含攝,一切眾生都能見到。《佛國品》中,蓋中所現。此段是依正互攝。 【經文】又捨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菩薩一毛孔,普使見之。 【經文意思】進一步說,捨力弗,十方眾生供養佛的一切器物,香花燈塗、果樂、幢幡蓋等等無量無邊,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在一毛孔中都能看得見無量無邊的供養器具,比人瞳孔攝山河大地還高明。還有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在一毛孔中,都能見到這些,比天文望遠鏡還要微妙。此段是一毛普現。 【經文】又捨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捨力弗!十方世界一切諸風,七級八級,乃至台風、龍卷風,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都能一口吸入腹中,而此菩薩肚子也不受損,外面的林木苗稼也不會因菩薩所吸而受摧折,還有此菩薩能在十方世界壞劫將盡之際,把能燒干大海世界的大火納入自己的腹中,如此的燃燒,卻不能傷害菩薩。此段是風火無礙。 【經文】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娆。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此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於娑婆世界的下方,經過恆河沙數的佛世界,執取一個佛土,舉著遍游恆沙世界,如同針尖挑著一枚棗葉那樣輕松,而此佛土的眾生,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驚擾)。 【經文】又捨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聖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捨力弗!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能以神通隨眾生根性,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他們或現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乃至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身,都能應機示現而化度之;還有此菩薩能於十方世界所有的聲音(有情無情之聲),無論是上中下之聲,都能變現使其成為念佛之聲,或演變出無常、苦、空、無我之聲;如能轉物,則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都能在此所有的聲音中顯現出來,使新發心菩薩和二乘人回向,都能受益此一乘佛法之聲。此段是身聲現出。 【經文】捨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經文意思是】捨力弗,我現在只是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如果要廣泛說的話,就是用盡一個大劫的時間,也無法說的完。《華嚴經》說“一字法門,海墨書之不盡”。而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應屬華嚴四十一位以上菩薩,自然能理、事、理事、事事無礙。 【經文】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捨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 【經文意思是】維摩诘剛說完,大迦葉聽說了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法喜充滿,從未有過的感受,就對捨力弗說,這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就如同有人,在瞎子面前擺設五彩缤紛的物質,但對於瞎子而言,不是他們能見到的。我們這些聲聞乘人也如同瞎子,聽說此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領悟,真正同瞎子沒有區別啊!難怪佛陀悲心訓斥,焦芽敗種,不能發芽。 【經文】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經文意思是】凡夫、二乘中的契機者,聽到了這種不可思議解脫大法,應當感歎昔日之迷,珍惜之悟,有誰不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呢?我們為什麼要永遠拒絕大乘佛法的根機呢?對於大乘佛法,我們聲聞乘人,已如佛陀所說的敗種焦芽,那麼我們今天,一切的聲聞弟子,聽到了這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都應追悔而痛苦流涕,聲音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在自我反省曾經當面錯過的同時,也應使他人警省,應當珍惜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經文】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經文意思是】一切菩薩不同於二乘,因為已受法乳灌頂,接受大乘佛法熏陶,對此應當更加歡欣鼓舞慶幸自己因緣殊勝,如是,即能頂禮信受此微妙之法;如果有緣的菩薩,能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那麼一切魔眾能奈何他什麼呢?因為此菩薩能即魔業不起魔見,也無不起之念,即超越二元,如是即魔業也即是佛地業。相反,如果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生佛見,或聞十二部經而生法見,或執非佛非法見,或執非非佛非非法見,如是諸見不息,永不知廬山真面目,即不離佛業即是魔業。比如一漂亮女郎,沒有漂亮,也沒有不漂亮,遠離二邊即是如來清淨法身。如執二邊都是障礙,即是著魔。當大迦葉尊者說這些法時,與會大眾,三萬二千天子,都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可見,說法必契機,所以要小心。 【經文】爾時維摩诘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經文意思是】這時,維摩诘又對大迦葉說:仁者,既然佛魔一如,平等無二,應是如實道來,那麼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作魔王的人,大都是一切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如是菩薩以方便善巧的智慧,教化眾生,即惡來惡度,現作魔王。正如《涅槃經》中所說“一切諸鬼神等,皆是諸佛菩薩之所示現”。漢藏傳承佛教都有丑陋的佛像,如漢傳的面然大士,化為鬼王模樣,西藏的很多佛像,多以猙獰恐怖為多,或許這更為理性,更能對治我們脆弱的心性,只是漢族更願意看莊嚴相好的佛像,或許,我們也可以認為這也是一種誤區。當然我們不是追求猙獰,我們只是要面對,要消化。 【經文】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 【經文意思是】進一步說,大迦葉,十方世界中無量的菩薩,常以反作用,惡作劇的方式,或者向人乞求五官四肢,或者向人借取頭顱、眼睛、骨髓、腦髓,或者索取血肉皮骨,或者敲詐、要求聚落城邑(國土),或者搶奪妻子、奴婢,或者強要象馬車乘,或者金銀水晶,或者砗磲瑪瑙,或者珊瑚琥珀,或者真珠珂貝,或者衣服飲食等,象這些乞討的人,大都是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用這些方便善巧的方法,去考驗試探學佛的人們,目的是堅固人們的捨心,即沒有什麼是長久的,即空,自然也就沒有什麼不可以捨去的。聽起來毛骨悚然,如果我們不能理解不可思議解脫,那麼對此只能是這樣的感覺。 【經文】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經文意思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修學佛法的人,如無逆境,則不易成就,而只有證得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才能有這樣的大威神力,所以對那些行果圓滿的菩薩作這樣的逼迫,目的是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需要強調的是,對於逼迫,只有那些將入或者證得無生法忍得菩薩才會處之泰然。對於這樣難忍能忍的大事,凡夫、外道沒有能力承當,就是二乘人也不能逼迫菩薩。 【經文】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經文意思是】為什麼這樣說,這就好比龍象有大力氣,他們的爪或蹄,或踢或踏,或抓或踩,都不是毛驢所能承受的。菩薩不能逼迫凡夫,反過來說,驢也無力逼迫龍象,即凡夫不能逼迫菩薩,只有龍象才是旗鼓相當,即菩薩逼迫菩薩。可見不能裝模作樣,別有用心,量力的同時,需要不斷的進取,而不能自暴自棄,而這才稱為證得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的方便之門,方便是智慧的方便,智慧又是方便的智慧,相得益彰,否則兩敗俱傷! 如果執著不可思議,則仍是可思議,如是即佛法成眾生法,如貓鼠是可思議,貓吃老鼠,這是就現象界言,就本體界則是空性,就消除了對立,則是不可思議。如是菩薩吸風吞火,有什麼奇怪的呢?可見,我們固有的觀念,水火不同源,貓鼠不共存,一多不相即,大小不相容,延促不同時,動靜不同處,將面臨挑戰,如果我們真要學佛的話,就一定透視二元,不值推敲,實實在在不堪一擊,幻化不實。那麼我們的感情的執著,分明就是一個盲點,一種誤區。走出來吧!畢竟都已過去,包括我們自己,一切有為法,莫不如此,不要說你不能,只能說你不願意?只要我們努力,我們將會“從心所欲,不逾矩”。輕安自在,隨願成就自淨土乃至成佛的因緣。
:维摩诘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