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浮躁的時代,浮躁的心,尋找調心之道
濟群法師 很多人都在說,今天是一個浮躁的時代。這種浮躁表現在哪裡?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我們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緒在糾纏不休?在這些沒完沒了的念頭中,我們就像波濤上搖曳的孤舟,時而被沖向這裡,時而被甩向那邊,片刻不得安寧。 現在有個說法叫做“亞健康”,事實上,這正是多數人面臨的現狀,似乎還沒有病倒,但潛在的問題很多,健康的隱患很多。值得關注的是,亞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的,同時也是心理上的。對於現代人來說,交通和資訊的發達,已經使我們的生活空間比以往有了極大拓展。但我們的內心並沒有隨著視野的開闊而開闊,正相反,它似乎有了更多的焦慮、恐懼、緊張,有了更深的憂郁、孤獨、不安。 這些情緒就像不速之客,常常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造訪,並且輕易地反客為主。於是乎,我們只能在情緒的攻擊下束手就擒,毫無招架之力。想靜,靜不了,心亂如麻;想睡,睡不著,輾轉反側;想放,放不下,患得患失。可以說,很多人甚至已經失去了休息的能力。原因是什麼?就是當我們面對各種情緒時無法自主,只能無奈地處在被選擇中。 當焦慮襲來,我們無法化解;當孤獨襲來,我們無處回避;當憂郁襲來,我們無力對抗。我們只有被動地承受著,又或者,投入另一個目標來轉移焦慮、孤獨帶來的痛苦。我們常常把時間消磨在沒完沒了的工作和娛樂上,以為這樣就能把痛苦遠遠地甩在身後,讓它追不上。事實上,這種做法只能讓心變得遲鈍,變得麻木,變得對痛苦不那麼敏銳,不那麼在意,除此而外,什麼也改變不了。當我們拼命工作或縱情娛樂時,痛苦只是暫時潛伏起來,卻從來不曾離開過。 所以,今天的人普遍活得很累。我們總是要不停地做著什麼,玩著什麼,總要把時間塞得滿滿的才覺得踏實,否則就會“閒得發慌”。是什麼讓我們如此不安?是什麼讓我們沒有能力享受一份清閒?沒有能力靜靜地面對自己,和自己相處? 尋找調心之道 所謂無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內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頭是什麼時候生起,又是什麼時候占據我們的心。我們以為,所有念頭都是這個“我”想出來的,都是為這個“我”服務的。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都沒有能力主動選擇念頭,而是被念頭所選擇。 如果我們有能力選擇,一定不願意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徹底失控。當我們生氣時,能讓自己馬上心平如水嗎?當我們緊張時,能讓自己立刻放下包袱嗎?我們沒有能力選擇念頭,也就沒有能力選擇行為,沒有能力選擇命運,這就使得人生陷入一種身不由己的狀態。對於這樣一種生命狀態,我們是否感到滿意?我想,多數人所以來參加禅修,正是不滿於這樣的現狀,不滿於這樣的被選擇。 禅修,就是要幫助我們改變這樣一種狀態。這就需要看清那些來來去去的念頭,進而對它們進行管理,進行規范。發展其中的正向心理,制止其中的負面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說,禅修就是一門調心的技術。掌握這門技術,我們就能讓那些反客為主的念頭各就各位,從它們手中奪回主權。其實,禅修並非佛教所特有,而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共法。兩者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見,這就需要以佛陀教導的法為實修指南,為檢驗標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有眾多的修行法門。前者是理論,是見地;後者是實踐,是禅修。所謂見地,就是通過學習佛法,了解心念的運作規律,了解心靈世界究竟有哪些內容,每種心理又是如何形成並發展的,以及對此進行調整的方法和次第。所以佛法自古便有“心學”之稱,是一門是幫助我們從了解內心到體證生命潛在覺性的學修體系。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