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時應注意的幾件事
我們說靜坐的好處很多,但得用正規的方法,否則會適得其反。例如靜坐能使我們心情平靜,而心平氣和的結果,便可使我們的血脈暢通,而疾病也就不易產生。相反地若經常受憤怒、恐懼、悲傷、情欲所干擾,心煩氣燥,則必致氣血失調,久而百病叢生。故我們練習靜坐的人,要注意心態的平衡。為了使我們的靜坐能一帆風順地進行而免遭挫折,特提出注意事項,望同修們切實引起重視。 1、調飲食 我們的身體,飲食的滋養是不可缺少的,但飲食必須調勻,不得過饑過飽,忌食不干淨、不宜食的食物。靜修法師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中說:"若過飽,則氣急身滿,息喘體重,百脈因是不能流通,令心地閉塞不開,於是懈怠心起,百病叢生,身心不得安泰,道業因是而廢。然亦不可過減食,若饑餓,則身贏心懸,意慮不固。"又說:"然尤須先應識得可食、不可食之物,若穢濁之物,食之增病,凡增眠增煩惱皆不應食。"食物不宜濃厚,若能素食最好。靜坐時間在清晨空腹時最好,食後應過一小時才可入坐。 2、調睡眠 睡眠是恢復體力的必要方法,一般人要睡足八小時,修習靜坐者大多數睡六、七小時也就夠了。過長會使人心神昏昧,不利靜坐;如果過少體力得不到恢復,心神虛恍,亦不利靜坐。因此初學靜坐者,必須應有較長的睡眠,不要刻意減眠,待功夫深入後,睡眠會自然減少。雖然,佛教中有終年不倒單(即以坐代睡)的禅者,但這並不是勉強可學的,初學靜坐者總以調和睡眠,使不過多過少,方為合宜。 學習靜坐者如能常常節欲獨宿,這對功夫的增進,有較大幫助。因為YIN欲不但易使身體疲勞,還易造成心識的昏散悶塞,對修定大為不利,故佛教稱其為生死苦患的根本。凡習定修慧的人,必須注意禁戒。 靜坐者最好睡硬板床,習慣之後可在任何地方隨地而臥隨遇而安,不會有輾轉難眠之煩惱。睡的姿勢最好是右側睡,這樣不使心髒受到壓迫。睡要如弓,左右腳相疊。 3、要放下萬緣,持之以恆 靜坐之時,要放下一切,如雜念紛飛,亦不理會,只管自己依預定的方案去做,所謂"目不外視,耳不外聽",久久練習必能成就。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木,往往心境反覺煩雜、苦悶,這時就不要被困難嚇退,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習坐日久,雙腿酸痛便會漸漸消失,妄念也能得到控制,身心便寧靜舒暢了。 4、要有良好的道德基礎 佛教強調戒為定基,正像造房子一樣,基礎不穩固是建造不好房捨的。戒律是佛教的道德規范和佛弟子的生活紀律。在家信徒有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出家眾則有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在家與出家眾都可受持的菩薩戒等。其中十善及菩薩戒則不但止惡,且要求行善事,懷善心,說善語來利益一切有情。只有我們內心上也沒有犯規的行為,安而後能定,所以過有規律的符合道德的生活,對靜坐十分必要。 學習靜坐的人,還應"少欲知足"如果是孜孜追求於金錢、名譽、地位的人,很難想像會攝心入定,這點也必須引起重視的。當然,剛才所說的並不是不要工作的責任心,而說的是要放下私心。 5、時間的安排 初學靜坐時,必須規定時間。以念佛靜坐來說,不論白天、黑夜、早晨、傍晚均可。 一般地說,我們白天都另有工作在身,故靜坐時間還是選定於早晨起床之後和晚上就寢前各坐一次為宜。如果每天靜坐時間只安排一次的話,那末以清晨坐為最好。每次坐的時間,固然是越長越好,但初學者亦不必刻意追求,要順序前進,不可勉強。我們中國有名言:"欲速則不達。"這在我們學習靜坐上,亦是同樣適用。 6、常聽人說靜坐功夫用得不好,會"走火入魔",使得許多人想學靜坐而心中又害怕。 到底什麼是魔呢?佛學上講得很清楚:"魔因境有,境由心生。"魔就是靜坐時所產生的幻像。 如果不識其幻,而執取不放時,就是著魔。所以不管什麼身心感覺上的幻像出現,我們都要有心理上的准備,要有智慧上的抉擇。當我們洞悉了"魔因境有,境由心生"這個道理之後,即能把握不執著的方針,就能見佛不喜、見魔不憂地不被情境所轉了。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