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父慈子孝是超越時空的自然法則
我在教《弟子規》時,有一位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說:“聖賢教誨有糟粕。”現在很多人求學問的障礙就在此,還未深入聖賢學問,就先批判聖賢人。如此可否學到聖賢學問?不能,因為不老實又不相信,還要加以批判。要批判別人,首先要比對方略高一籌才行。如果你批判聖賢人,就代表你的學問比聖賢人還高。現在還有“批判宗教學”,宗教學都是東西方聖賢人的教誨,凡夫怎能批判聖賢人?要知道傲不可長,人一傲慢就與聖賢學問有隔閡了。 可是我也不能直接說他不應該批評聖賢人的教誨,如此他也不能接受。所以,我就很有禮貌的說:“請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馬上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我接著請教他:“為什麼你覺得這一句是糟粕?” 這位老師說:“早上問一次,晚上又要問一次,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有沒有道理?現代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我沒有當面說他錯了,而是與他溝通一個觀念。我說父母對孩子的思念,俗話說“豈無萬裡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確實還是有些孝子在外,會因為思念父母而流淚,但這也比不上父母無時無刻想念孩子的那份心。閩南話有一句諺語:“父母疼囝長流水,囝想父母樹尾風。”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是無時無刻的,像細水長流,沒有中斷過;但孩子只是偶爾想起父母,就像輕風掠過樹尾。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真是無可比擬。 有些母親甚至在秋冬之際,因為氣溫的變化極大(可能晚上初睡時與夜裡的溫度相差三、四度),為了避免孩子半夜踢被著涼,所以母親的被子都蓋得特別薄。為什麼?好讓自己睡到半夜凍醒,而去幫孩子蓋好被子。我在講這段話時,許多母親都點頭說自己就是這樣,可見母親連睡覺時都在關愛著孩子。 當孩子早上起來向父母問安:“爸爸、媽媽,早上好,昨晚睡得好嗎?”父母一看孩子的額頭發亮,表示昨晚睡眠充足,他們就很放心。而且心情會很愉快,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順父母更能讓父母歡喜之事?若孩子下午放學回到家裡,再跟父母問安,父母一看孩子精神很好,表示在學校有認真學習,沒有與同學發生沖突,心裡就很安慰。所以,我們只要早晚問安,就能讓父母減少很多擔憂。為人子女的,在經濟上、生活上還沒有能力幫助父母的時候,最起碼要做到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擔心。 我說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還不錯。”他沒有繼續批評。我馬上說:“沒有、沒有,您過獎了。”聽到稱贊,我們可不能得意忘形。這位老師很厲害,誇獎我之後,馬上給我一記回馬槍說:“蔡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做到。”他知道我是離鄉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無法做到晨昏定省。而讀書人也最怕別人說自己是說一套、做一套。他這麼一說,我也不緊張,接著跟他說明:“假如現在我早上問一次、晚上問一次,我媽媽一定會罵我:你不知道長途電話費很貴嗎?” 求學問要很靈活,不能學呆了。我們早晚問安的目的是要讓父母安心,如果早晚問安反而讓父母擔心,就與本質背道而馳。我們是成年人,真正能讓父母安心的,絕非一天打三、五通電話,而是我們的道德學問、為人處世能讓父母信得過,這才能真正不讓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質,不能死在形式上。當然,從小懂得早晚問安是非常好的習慣,這是對父母的關懷,讓父母不擔心,但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異有所不同。 我是固定一個星期打一通電話回家,我媽媽在那個時間聽到電話響,就能感應到是兒子打的。有時候太想媽媽了,隔三天就打回去,媽媽會有意外的驚喜,她說:“才三天你就打回來了!” 我們要掌握聖賢教誨的本質,才能在每個時代、每種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讓父母歡喜,讓親友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與包容。 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甚至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而這個教育政策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均未改變,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漸被廢除。這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麼?能夠傳承四千多年而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我們現在要來了解這個道理。 聖賢教誨的重點就是“道”與“德”,“道德”。什麼是“道”?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是之謂道。只要是在這個大自然當中的萬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萬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太空中的星球,都有其正常的運轉軌跡。打個比方,八大行星中的海王星,若不依著軌跡轉,可能我們會聽到新聞報導八大行星中有兩顆行星相撞了。 星球有它的正道,人與人相處也有正道。中國的“道”就在人與人相處的學問當中,稱之為“倫常大道”。何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是五倫。當五倫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則,人與人之間就沒有沖突,會和睦相處。反之,五倫關系就會發生沖突磨擦。 什麼是“德”?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逾越大自然的法則去做人,就是“德”。當一個順從父子關系,不逾越的盡自己為父之職、為子之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