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七)
丁九、明離嗔恚功德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 其實,人生真正的受用是內心擁有喜悅。怎麼做到擁有喜悅呢?喜悅並不是靠享用物質來獲得。護好自心,遠離嗔恚,才是獲得喜悅的根本之道。它的效果是能讓人恆時擁有喜悅,有時長到一個星期都在喜悅中,再長到一個月都在喜悅中,長到一年都在喜悅中,甚至一生都不離喜悅! 所以要把做外道功夫的時間省下來,認認真真地修好自己的心,才是安樂之道。不是跟在世間專家後面,聽他講怎麼健身、營養、娛樂,就言聽計從、不惜一切地去做。真正的佛法不肯認真地修,種種世間法卻非常認真地去做,那就成了本末倒置。 過去畫的禅師都是胖和尚、嘻嘻笑,因為他恆時都是喜悅的,所以“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內心的喜悅並不是庸俗的物質享樂,喜悅來自通達、來自心安、來自遠離煩惱、惡業。心裡通達了,心空不執著,心就無處不安,心安了,不會起煩惱造惡業,沒有罪業的擾亂,就恆時活在喜悅中,人生就快樂無憂。這不是世間快樂可比的,世間快樂建立在擁有外在的五欲上,有滿意的五欲才有快樂,五欲過時了、得不到了、受用降低了,就立即生出苦惱。 好了,下面開始講遠離嗔恚能得到哪八種喜悅心法。認識了這些之後,就知道怎麼來得到喜悅。方法只有兩個字——“離嗔”。要知道嗔恚和喜悅是相違的狀態,就像明、暗一樣不能共存。心裡生了嗔恚,就不可能有喜悅,即使住在優越的皇宮,享有高級的五欲,也絲毫不生歡喜。相反,消除了嗔恚,修出了“無損惱心”等八種功德,那就是成就了喜悅心法。這就使自己的心轉成喜悅,並不是在心外得到喜悅,也不是依靠享受五欲來得到喜悅。 這樣就不必要詢問世間的專家,也不必要吃各種營養素,也不必做各種體育、娛樂,這些都不必要,不花一分錢就能得到喜悅。因為這是心法,不依靠外物就能在心中生起,簡單到極點、也方便到極點,卻讓人一生受用不盡。 【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 遠離嗔恚會得到哪八種喜悅心法呢?第一就是心裡損惱別人的惡心會逐漸消失,這樣就得到了喜悅心法。意思是心裡不再起損惱別人的惡心之後,就會心裡輕松自在、喜悅安詳。 這裡“損惱心”的“損”是指損壞別人的身體、財產、名譽等等,“惱”是使他的心理惱亂。一般人最執著自我,如果自己的利益被別人損害了,就會以牙還牙地報復。比如:對方損壞了我的財產,我就絕不輕易放過你,一定要讓他傾家蕩產;或者對方打了我,我必須揍他一頓,讓他頭破血流,才解我心頭之恨;或者別人損壞了我的名譽,我就想方設法把他的名聲搞臭。像這樣就是生了損惱對方的惡心。 凡夫俗子在沒有修行之前,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心態,即使身、口上沒有做出惡劣的行為,心裡未嘗沒有對對方的敵意。但如果你已經變成了修行人,想從今以後改過自新,就要盡量改掉自己的習氣毛病,遇到有人侵損自己的利益時(比如損壞自己的財產、奪走自己的榮譽、對自己排擠、毀謗等時),一定要調伏自己的心,不生起恨人、怨人、害人的心念。這樣時時觀好心、調伏好心,做到不讓心裡有絲毫嗔恚夾雜時,就漸漸能讓損惱別人的惡念生得越來越少,比如最初能做到一個星期不起損惱人的惡念,然後做到一個月不起,再做到一年都不起,像這樣甚至在夢中也不生起。這樣就是讓損惱心在自己心中消失,以後遇到怨家損害,不但不會以牙還牙,而且能做到以德報怨,能甘於自己吃虧,能寬宏大量地寬恕別人。 下面講兩則事例。第一則是漢朝支恭明居士的事跡。他7歲時曾經騎著竹馬在鄰居家玩,被狗咬傷小腿。鄰居想殺狗取肝敷在瘡上。支恭明說:“天生這狗給人看門,我如果不來,也不會被咬。這是我的過失,和狗無關。殺了狗能治好傷都不能做,何況治不了傷、反而遭來大罪!”當時鄉裡幾十家人都被他感動而不再殺生。 漢獻帝末年,遭到流寇擾亂,支恭明和幾十個同鄉為躲避戰亂前往東吳。 出發的這天只有一床被子。有個客人跟隨他。到了夜晚天氣寒冷,沒有被子,支恭明就招呼他一起睡。快到半夜時,這個人把被子搶走了。第二天早上,同鄉問他:“你的被子哪裡去了?”他就說出事情的經過,大家說:“為什麼不告訴我們?”他說:“如果告訴你們,一定會以搶劫罪懲罰他,怎麼能因為一床被子而殺一個人呢!”大家聽了都很感歎。 平時如果我們能在大大小小的逆境現前時都修遠離嗔恚,這樣修到熟練時,即使受很大的損害也不會生報復的惡心,一定能做到跟支恭明一樣,以冷靜的理智把握住自心,不做任何損惱眾生的事。這也只有平時操之有素,臨時才做得出來。 每一次遇到別人為難你時、對你態度不好時、或者傷害你時,都是修遠離嗔恚的機會,這時不能放過,應當如法地思維、觀察善法,以正念提醒自己:我現在不能動嗔心,這一動嗔心就是火燒功德林,就是百萬障門開,就會損壞我多劫以來勤修的善根。再從正面想:現在我不生嗔心,就能消除多生的業障,就能修集很大的福德,就能成就安忍波羅蜜,所以我應當歡喜順受。像這樣思維好嗔恚的過患和安忍的利益後,就讓心安住不動,由此讓自己所行的善法達到圓滿。 如果能在境界現前時經受住一次考驗,道力就會增長一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十次、第一百次都能修好,那就習慣成自然,會養成善良的習性,消除損惱心理。這樣一生都不起損惱人的念頭,就是最讓人欣慰的事。 下面再講講發生在宋朝宰相韓琦身上的一件事。韓琦有兩只很寶貴的玉杯,每次宴請賓客時,他總會把玉杯放在桌上,蓋上錦緞。有一天,他宴請官員,一位小官員不小心碰倒了桌子,兩只玉杯被摔碎了。在場的人大驚失色,小官員也跪倒在地。韓琦卻神色不變,笑著對大家說:“凡物成毀都有定數。(就是什麼東西的形成和毀壞都有一定的時間。)”然後對小官員說:“你不是故意的。”在場的賓客都感歎佩服。 像這樣知道什麼事都是因緣決定的,自己受到損害也是以往損害別人的報應,現在因緣成熟,就要以這種方式了結。像這樣做過很理智的思維後,心裡就生起歡喜心,甘心情願地接受這個事實。能夠常常按這樣修,就不會起任何報復心理。 【二、無瞋恚心;】 如果心變得仁慈了、柔和了,不會動不動就生氣,即使見到有些人和事不滿意,也能平心靜氣地對待。這樣遠離了嗔恚,就恆時擁有喜悅。因為沒有什麼事要生氣。不生氣,心裡就一直喜悅,做什麼都喜悅,走路喜悅、上班喜悅、吃飯喜悅、睡覺還喜悅。這時才發覺喜悅這麼容易得到,不花一分錢就充滿內心。 如果能從今天開始,盡量少一些“看不慣”,看什麼都是好的,不管它高高低低、好好壞壞,只要不加分別、一味地歡喜,就把一尊歡喜佛從心裡請出來了。好好忍辱去嗔心,就常有歡喜佛在。一下子起了分別,眼裡有了可惡,就又遭殃了,又變成魔王了。所以佛和魔都是自心所現。 【三、無诤訟心;】 只要你不爭什麼我是你非,就能得到喜悅!硬要爭出個勝負來,就是把勝利建立在別人失敗上,這樣做斗爭、競爭的行為,只會讓你失去喜悅。所以遠離嗔恚得到的是心國太平。一念诤心起,就展開彼此的厮殺,就又“硝煙四起”了。 比如怎麼止息別人的誹謗呢?就當作天上打雷、空中下雨,不理會、不牽扯,很快它就自己息滅了。世間一切事情都是因緣生的,只有兩個巴掌才拍得響,一個巴掌沒辦法拍響。心裡不起诤論的心,就永遠沒有诤論,這就是“心滅則種種法滅”。只要從你的內心消除诤論之心,就是一次性消除了所有的诤論。從此以後你就得到了喜悅心法,變成了無诤的人。無論聽到多少指責、多少非難、多少無端的誹謗、謾罵,都變成美妙的音樂,都成了歡喜的泉源。這就像《證道歌》所說:“從他謗、任他非……,我聞恰似飲甘露。”聽到毀謗的聲音就像喝到甘露一樣甜美,不但不生絲毫的嗔心,反而像聽到百靈鳥歌唱一樣歡喜。這樣的話,就是得到無诤的喜悅心法了,不管是電閃雷鳴、暴風驟雨,心裡有的只是一片喜悅! 在這裡也給大家舉一些例子,讓大家體會一下怎麼才是喜悅、才是快活。這些聽起來很幽默、有趣,其實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微笑就讓爭端化為烏有,也都是心裡通達非常自在,所以有智慧的人就非常活潑,根本不會有什麼苦惱,這樣就會笑口常開,無比快活。 先來講宋朝的宰相富弼,這是一位禅宗開悟的居士。在他少年的時候,有個人罵他,這個人說:“我就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這人又說:“我叫你的名字罵你。(意思是我直接說你富弼是壞蛋,哪裡是罵別人呢?)”富弼答:“天下哪裡會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呢?(意思是,世上哪裡只有一個富弼,很多人都叫富弼,大概是說別人吧!)”罵的人聽了非常慚愧。 又有一位謝逑,鄰居侵占他的土地,有人勸他向官府訴訟,謝逑笑笑說:“他只是占得了地,哪裡能占得了天呢?”根本就不和他計較。 還有一件事:有個體育記者去國外采訪,因為走得太急,一腳踩在一位外國老者的腳下。外國老者反過來對他抱歉:“對不起!對不起!是我走得慢,阻礙了你。假如我走快點,你就踩不著我了!”這一下把記者羞得臉紅。 舉了這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只要內心放開,天地就成了無比寬廣,世上就沒有問題了。如果死執在一點上、一定要爭出個勝負來,那結就越結越緊,只會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 【四、柔和質直心;】 常常聽人說:“我以前脾氣很好,但倒霉碰到了這個人、碰到了做這樣的事,經常弄得我心情很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現在我成了這麼粗暴的人!”這就說明人的心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各種因緣變好或變壞,就像天氣的陰晴不定一樣,都是隨緣而變的。怎麼說隨緣而變呢?比如起了嗔心,就會當下失去內心的柔和,讓心變得粗暴。這一點可以做個觀察。大家做個姿勢:緊緊握住拳頭,然後咬牙切齒,這樣就是嗔恚的表相。以這樣的嗔恚作為作者會造出什麼呢?會造出全身的堅硬、當然心也就是堅硬的。人要發起很大的嗔恚時,可以一刀把人捅死,可以殺人不眨眼。如果不是心腸變硬了,怎麼可能下得了手呢?所以生嗔心的次數多了,內心就一定會變得粗暴、蠻橫。 再說人起嗔恚的時候,內心是非常偏執的。比如對某人生起嗔恚時,眼裡就只認他是敵人、是世界上最可惡的人,不論他說什麼、做什麼,都認為最最討厭,這就失去了內心的質直,有了非常重的偏執。其實對方有很多地方值得贊美、值得欣賞。但心裡有了嗔恚,就變得非常不公正,對他的所作所為都作可惡想:“反正我就是討厭他,反正他就是不好!”這就是蠻不講理,失壞了正直的心。 所以我們要慢慢學會,對待任何人、對待任何事都遠離嗔恚的心,這樣來把原先的火氣逐漸化掉,火氣能化掉一分,心就會柔和一分;也就不像原來那麼拗了,逐漸會變得像水一樣柔和,心也就隨著變得很質樸、很正直,這樣就是化掉了偏執的心。這樣修出了柔和、質直的心之後,就時時都是喜悅的,這樣就是成就了喜悅心法。 【五、得聖者慈心;】 慈心就是給予一切眾生安樂的善心。加“聖者”兩字是為了區別世間的慈心。這裡簡單說一點,比如聖者的慈心是廣大、平等的慈心,不論是對待哪種親疏恩仇、貴賤賢劣的人,都平等地祈願他得到安樂,而且盡可能地幫助他得到安樂。即使他毀謗了我、傷害了我,也永遠給他安樂。 世間的慈心就不是這樣。比如一個女人見到自己的寶貝兒子來了,就會非常歡喜;兒子稍微跌一跤,就心疼的不得了,別人的孩子哪怕死了也和自己無關。這就是有親疏之別的婦人之慈,說穿了是自私的心理。認為這是我生的,就願意給他安樂;那是別人生的,再怎麼缺乏安樂,也跟我無關。而這樣的慈心也是和嗔恨相連的,比如:別人稍微傷了自己的孩子,馬上就生起嗔心;孩子不順從自己的意願,也會非常生氣等等。而這裡說的是得到沒有親疏之別的平等慈心,它不會和嗔恨相連,因此稱為喜悅心法。 凡夫修行能初步遠離嗔恚,就能得到近似聖者的平等慈心;進一步能證得空性、斷掉嗔恚習氣,就真正得到了聖者慈心。遠離嗔恚之後,逐漸會對一切人生起慈心,不但對親人有慈心,對怨敵也一樣有慈心。即使別人罵自己、害自己,仍然對他好,仍然為他成辦利益安樂。像這樣,就是成就了喜悅心法。意思是這樣的慈心是平等的、無條件的,因此不會轉成嗔恨,也就不會失去由慈心帶來的喜悅。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如果我們對待任何眾生,已經不再生嗔恚了,再進一步轉化,心裡就會常常為眾生的利益安樂著想。這樣,不論是遇到親疏、貴賤哪一種有情,心裡總是想讓他們得到利益安樂,而這樣的想法會讓自己常常喜悅,這樣就是成就喜悅心法(就是當時的心已經轉成了喜悅體性,就像春光本來就是明媚一樣)。這不是靠唱歌跳舞、吃喝玩樂來成就喜悅,那些只是庸俗的感官刺激,只是貪心的酒鬼多喝了點五欲美酒,就自以為得到了快樂,其實都是苦惱的,只要沒得到五欲的酒喝時,就會渾身難受,有很強的苦逼惱上來! 這要認識到:只要我們遠離嗔恚,常常有為眾生的利益安樂著想的心,就能源源不斷地出現喜悅。利他的善心就是喜悅的源泉。 想一想:每一次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別人的利益著想時,是不是內心充滿了善心?而內心充滿了善心,是不是滿懷喜悅?比如我們准備去利益眾生時,往往心裡會油然生起歡喜,一想到:現在能夠做利益眾生的事,就自然而然會有一股喜悅湧上心頭。正在利益眾生時,有很清淨的善心,更加歡喜。最後見到眾生已經得到了安樂,又自然會有發自內心的歡喜。所以,只要常常保持利他的善心,就常常處在喜悅中。無論見到誰,都像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歡喜。無論做什麼,都像在幫助自己的親人一樣歡喜。 下面講一個例子: 古代有一位李子約居士,他是趙郡人,12歲做了參軍(參軍是一種官職)。他為人非常仁慈,很喜歡布施。有一家的兄弟因為家產沒有分平而爭吵,子約就出錢補充分得少的人,讓他得到同樣多。這樣兩兄弟都感到非常慚愧,互相推讓起來。 有一次,子約偶爾出門,見到小偷在割他家菜園裡的菜,就悄悄地避開。家裡的僕人抓到偷米的人,子約好心安慰他,親自把他送走,而且說:“這都是窮困導致的,不能責罵他。” 子約曾經拿出幾千石米借給鄉裡人。這一年鬧饑荒,鄉裡人無法償還,都前來致謝。子約設飯菜款待他們,舉起借貸的契約對著大家燒掉,說:“你們已經還了,心裡不要介意。” 第二年是一個豐收年,借債的人家爭著來還米,子約也不接受。後來又發生了大饑荒,子約做粥救濟饑餓的人,救活的人數以萬計。而且建造很大的墳墓,收埋路邊餓死的人。到春天又拿出稻谷的種子送給貧困的人。當時趙郡的人都感恩戴德,撫摸自己的子孫說:“你們都是李參軍養活的!” 開皇八年,子約在家裡去世,66歲。趙郡的男女無不流淚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讓李參軍死呢!” 像李參軍這樣,就是在內心遠離嗔恚之後,就自然常常從心裡發出利益眾生的善心。要知道,嗔恚是慈悲的違品,只要內心處在嗔恚的惡心狀態,就決定會障礙生起利益眾生的善心,這就像還有烏雲的障蔽,就發不出溫暖的陽光一樣。反過來也要知道,只要能遠離嗔恚,就會非常順利地發出廣大的慈心,就會自然而然常常發為眾生的利益著想的善心,就像遠離了烏雲障蔽,自然就發出溫暖的陽光普照萬物。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忿怒是在我們身上制造丑陋的惡魔,當它發生時,立即使身體的眼睛、鼻子、嘴唇等以及臉色、表情、動作、言語等,都變得凶狠丑陋。心著了忿怒的魔,就讓自己變成凶神惡煞,凡是見到的人都生起恐懼、厭離。反過來也是立竿見影的,只要遠離忿怒,身心就會重現莊嚴相,重新造出好人緣。所以要在自己心上做個轉變才行,只要心轉變了,不嗔恚了,面相就會變得莊嚴。 說起來真可憐,世間的愚人天天跑美容院去美容,既美發、又美眼、又美鼻、又美唇,美了上身美下身,美了頭還美足,就沒聽到有人說要美心。裡面是羅剎的心,外面美一層表皮,真的已經做到了美容嗎? 大家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什麼時候發怒了,臉色馬上就陰沉起來、臉部變得凝固不放松,全身的肌肉都處在緊張狀態,而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壓升高,像這樣就是已經現出了丑相。常常這樣生嗔,積累多了,就讓丑陋的形象越來越固定,最後成了一臉凶相。沒有人願意看這樣的臉,只要見到時都會遠遠地避開。如果我們能把心轉變一下,無論對待什麼人、什麼事,都心平氣和,即使別人傷害我們,甚至砍我們的頭,也永遠要對他好。這樣心裡保持一味的慈悲,外現的相就非常莊嚴,也就有很大的磁力,能把大家都吸在自己身邊,讓大家由衷地生尊敬心、歡喜心,非常喜歡親近你。 這個端嚴不能狹隘地理解為世界上標准的美男子、美女子才是端嚴。其實心裡清淨,沒有了煩惱,無論外現哪種相都成為莊嚴。寺院裡塑的五百羅漢,千姿百態,現的都是莊嚴相;天王殿裡塑的布袋和尚,腆著大大的肚子樂哈哈,那是大莊嚴!“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有這樣大的心量,就是大福德之相,非常莊嚴!所以,只要我們不生嗔心,不在乎長的是圓臉、方臉、是單眼皮、雙眼皮,或者胖一點、瘦一點、高一點、矮一點,不論穿衣吃飯、舉手投足、語默動靜,全是莊嚴相。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 梵世就是清淨的世界,指得禅定者和三果以上聖人居住的色界。平時我們說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又叫“四梵住”,就是四種能住於色界的因。遠離嗔恚之後,心裡柔和安忍就能快速生到梵世。 從我們求生淨土來說,如果能遠離嗔恚,內心柔和安忍,在這樣的基礎上以真信切願勤修淨業,就一定能生到佛國淨土。下面舉這方面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民國的空三師,他出家受戒之後,就在千山龍泉寺裡閱讀大藏經。平時精修淨業,晝夜不斷地精勤念佛。民國十八年,他聽說谛閒法師在哈爾濱極樂寺傳戒,就從遠道而來,請求擔任照應新戒湯藥的職務。當時正值夏天,熱氣蒸騰,得病的人十有三四。空三師這時候就稱藥量水,從早到晚不休息,憐憫別人的痛苦,幾乎想用自己的身體代受。 有一天,他有點小病,對如光師說:“弟子不久要生西方,求師父慈悲提供一個清淨處所,好圖個方便。”如光師答應了,問他什麼時候走。他說不出十天。第二天早晨,就換在寺院東邊一間清淨房間裡住,如光師囑咐他好好養病。空三說:“今天我就要往生,沒有靜養的時候。能把我的遺體快速火化,我的願望就滿足了。”如光師答應下來。空三就結跏趺坐,閉上雙眼合掌念佛不斷。這時如光師就請他留個偈子,空三說:“能說不能行,終是假智慧。”說完端坐而化。 空三師的性格非常柔和、安忍,他能放下自己一心一意地照顧病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他這麼深厚的善根福德,就等於已經擁有了雄厚的資本,所以能在臨終非常順利、安樂地往生淨土。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修持十善業道實際是往生淨土的基礎。 第二個例子: 民國的劉春才居士,天性非常孝順。在他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孝養母親出於至誠。他不識字,一輩子做木工,得了好食物時自己不肯吃,一定要拿回家來獻給母親;凡是時新的東西,總是盡力買回來奉養母親,四十多年如一日。母親生病時,他就不做工,侍奉在母親身邊。母親受病苦時,他總是食不甘味、衣不解帶。 中年時他妻子死了,沒有兒子,也不再娶妻。有人勸他再娶一個,他謝絕說:“我的收入養母親都怕不夠,哪裡忍心再娶妻奪走母親的食物?”這樣說著就流眼淚。 母親去世之後,他把母親的像掛在牆上,進來出去都一定要叫一聲“母親”,就像母親在生時一樣。他戴了九年孝冠才脫掉,每月一次拜母親的墓。 平時樂善不倦,沿街叫賣自己做好的竹器,冬天在街上掃雪,夏天就捐錢施茶(就是出錢給路上的行人布施茶水)。雖然自己家裡窮得連隔夜的糧都沒有,但在母親過世之後,遇到有人來求助,都是有什麼就給什麼,面無難色。 他晚年時,早晚念佛專修淨業。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他73歲時,正月下旬生了一點小病。二月十五之後就不再吃飯,只是喝一點開水,有十多天。三月初二晚上,夢見五百位僧人來接他,而且預知初五辰刻歸西(就是初五早上7點~9點這個時辰要回極樂世界的老家)。果然到這一天早上,他結跏趺坐念著佛就走了。 經上說的“和忍”是指修持遠離嗔恚會使自己的性情得到轉變。這一條首先要緣自己的父母修,對待大恩的父母不能生絲毫嗔心,要有發自內心的敬愛,不論態度、言語都要做到柔和,這就是“和”。父母生病、衰老等時,盡心盡力地服侍、心無厭倦,這就是“忍”。對父母有這樣的和忍,再轉過來對待其他親人、朋友、同事以及一切人,也逐漸這樣做到。就像公案當中的劉善人,有柔和、安忍的善德,就能感動天地,就能迅速和佛相應。這樣具足信願修持淨土,就決定能往生。 下面再講一個例子: 《淨土聖賢錄》這樣記載:民國唐氏,幼小時喜歡誦佛經,天性孝順。10歲時,父親得了肺病,唐氏每天半夜起床,誦完經就到很遠的地方去摘帶露水的絲瓜。摘滿了一筐,就回來搗成絲瓜汁。到了天亮時,做好湯端上來給父親吃。過了一個多月,父親的病就好了。 18歲時她嫁給倪家。當時正趕上鹹豐年間的戰亂,她父親那時去打仗,在戰場上死亡。全家殉難,只有弟弟潛叟逃出來了。 過了五年,戰亂平定,唐氏把很多屍骨撿在一起,然後咬破右手三個指頭,把鮮血灑在骨頭上,她很快就認出了父親的屍骨,然後安葬了父親和其它屍骨。她弟弟在戰場上逃出後,流離失所,染上了寒溫病,已經到了病危階段。她給弟弟誦經、禮拜、忏悔,料理醫藥,幾個月病才痊愈。這以後她受了居士戒,每天敬禮誦經,有固定的日課。 她嫁的倪家很窮,自己靠做針線活來養婆婆,剩下的錢都用來幫助別人、救濟危急和放生。見到人家一定苦口地勸人行善。 民國九年(1920年)七月三十號,忽然說:“我今天要往生了。”然後拿出一包蓮花瓣,讓家人為她燒熱水沐浴。之後換上法衣,端坐就走了。78歲。 這又是一個證明。唐氏盡好了做人的責任,作為女兒,她盡心地服侍父親;作為姐姐,她盡心地照顧弟弟;作為媳婦,她承擔起孝養婆婆的責任。然後盡可能地幫助別人。她在幾十年裡默默奉獻自己的身心,這是她有安忍、柔和的德行。這樣在世時盡完了責任,臨終就安詳往生佛國。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學大乘的人平時修遠離嗔恚,目的是為了成佛時能顯發功德利益眾生。因為有成佛的大願執持在心裡,因此做任何功德都會回向成就菩提。這樣就把善根轉成成佛的正因,以後成佛時就得到兩種功德:一、是得到無障礙的心,就是真心靈明洞徹,遍照萬法;二、是得到具足相好的色身,讓瞻仰者久視不厭。比如經上記載,眾生見到佛的金身,就頓時生起勝過12年禅悅的歡喜。注視莊嚴的佛身,哪怕看一萬年也不會厭倦,得到的只有極大的喜悅。
:十善业道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