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學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心得分享 第一集
「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度到彼岸。為什麼要度到彼岸?你這有六個問題,通過克服這六個問題,得到了法益。第一個問題,自性裡邊沒有悭貪,沒有貪心、沒有吝啬。「知法性離悭貪相」,「修行檀那波羅蜜」,要修行布施波羅蜜。「知法性離五欲境」,法性沒有欲望,所以修持戒波羅蜜,叫「屍羅波羅蜜」。佛把咱們的問題總結得非常好,就六大問題:第一貪,第二不持戒,第三生氣,第四不精進,第五不定,第六不慧。這是六波羅蜜,你通過修習這個波羅蜜達到彼岸。人家研究多透!你就是這六大問題,通過修行這六波羅蜜,你走到對方。所以這六波羅蜜的推出,他為什麼不推八波羅蜜?為什麼不推十波羅蜜?他沒這個問題,他就這六大問題。所以你不讀經教,你不知道他對你的了解;其實我們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佛菩薩對我們了解非常透徹,你哪方面的習氣,通過什麼方法來解決。這真是寶典,他讓你干的你就干,你干完了以後肯定見性。 無量無邊的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余法而可更求」。你看到十方法界的這種創造性,創造出十方法界,就是一心的自性,它本身就是這樣。「不見有余法而可更求」,你就不應該有一種認識說,除了心以外我還要求別的一種力量,來幫我創造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用。「即一心自性,不見有余法而可更求」,其他的任何手段和方法你要求,不用。如果見有余法而可更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如果你要向外邊求,我依靠自然的力量,我依靠陽光,我依靠法師,我依靠按摩,我依靠養生…完了,則於內法有所不足,你就失去你的內法,太可惜了!「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功德就是創造性。無邊世界的創造,誰創造的?一心自性。如果你放棄這個自性的訴求,你到自性以外再去找一種力量,幫助你創造世界、創造生活,那於內法則有所不足,內法就是你的自性,失去了。失去內法之後,那就是起心動念,那就是有能有所,有能取的我、有所取的境;能所一出來,遇境逢緣就產生念頭。產生念頭有什麼不好?產生念頭沒什麼不好,就是苦、空、無常、無我。「過去法如夢」,像作夢一樣;「現在法如電」,唰一閃就過去了;「未來法如雲」,未來的事情像雲彩一樣,「忽爾而起」,一下子起來。 下邊說到,「應觀有身悉皆不淨」。你有身體,這叫有身,存在;有身悉皆不淨,只要存在的東西,沒有一個干淨的。「諸蟲穢污」,蟲就是細胞,諸蟲就是眾多的蟲子匯在一起,匯在一起有什麼不好?而且還髒,每一個細胞都在排洩。諸蟲穢污,這是物質現象,身體有細胞,細胞要消耗能量、要排洩,你出現大便、小便、出汗,垢汗涕唾,骨毛淋漓,屎尿毛爪,髒、臭。諸蟲穢污,還「煩惱和雜」,還有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和,和在一起;雜,雜在一起,摻和在一起。物質上的髒、苦,再加上精神上的這個捆綁,咱們講話,精神感受的捆綁。「應觀有身」,你應該這麼考察這個身體,應觀有身「悉皆不淨」,沒有一個干淨的。諸蟲穢污煩惱和雜,多少個蟲子?科學家說,好像是六十萬億個細胞,湊成這麼個身體。諸蟲,你看人家佛,幾千年前就告訴你裡邊是蟲子,你說這不是科學嗎?他怎麼知道你是細胞啊?諸蟲穢污煩惱和雜。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這是苦,「苦集滅道」,四谛。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現象?應觀有身悉皆不淨,諸蟲穢污煩惱和雜。「觀諸凡愚」,凡夫,愚就是二乘,愚,小乘,聲聞、緣覺是愚鈍的,他認為人沒有了,認為法還有,是愚鈍。觀諸凡愚,你看這兩個字沒一個廢字。凡就是凡夫,這當中包括內凡和外凡。我們屬於外凡,六道眾生;內凡是信位菩薩,還沒有證得法身,咱們說這是菩薩一類的,我們是外凡,內凡就是信位菩薩。愚,他不想,他不願意解決信的問題,他不願意當菩薩,我就是遁入空門,因為我怕這個法的生滅,我想當聲聞、我想當緣覺,我畏懼法的生滅,「怖畏生死」,想求涅盤。觀諸凡愚「所見諸法」,我們凡夫所看見的法,我們看到的事物,觀諸,我們要考察。我們作為凡夫,我們作為二乘,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觀諸凡愚所見諸法,你所看到的法,「於無物中妄計為有」,根本沒存在這個東西,你就認為它存在,你認為,執著有。於無物中,本來這東西是不存在的,「於」就是對,對於這個不存在的東西妄計為有,錯誤的認為它存在,這就產生了剛才我說的,「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應觀有身悉皆不淨,諸蟲穢污煩惱和雜」。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就是你在無物當中妄計為有,你執著有,就會產生這個現象。 苦集,你苦,苦是果,集是因,什麼是你的因?就是於無物中妄計為有,在沒有這個東西的情況下,你非要認為它有,你執著它存在,你就產生剛才前面那個惡果,「有身悉皆不淨,諸蟲穢污煩惱和雜」,這是講人;事,「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諸法,你看它上邊說的,上邊它講的是修行觀者,「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你應當觀察,從這個角度來看世間(就是我們世間,生死的世間)一切諸法,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質跟精神,一切諸法「生滅不停」。生滅不停有什麼不好?無常;無常有什麼不好?無常就苦。誰也不願意老無常的狀態,父母不在、兄弟有病,這都是無常。它說「以無常」,所以就苦,「以無常故苦」。苦,苦怎麼能有胡小林呢?我要真有胡小林做得了主,這個胡小林能決定一切,那我肯定不受苦;既然你必須受苦,就說明你不存在,你做不了主。你看它說,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因為苦,所以才沒你。有你,你為什麼要受這個苦?你可以不受,你不是還得受嗎?是很苦,你別受啊,你做得了主,你改變它,你找那個甜的去,你不是找不了嗎?沒你;要有你的話,你怎麼能甘願受這個苦?說明你不存在。非常嚴謹! 首先,「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生滅不停」,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以無常故苦」,因為它無常,所以它苦,「苦故無我」,苦就沒我。你看它出現了,第一,生滅不停,無常出現了,無常帶來的後果是苦,苦說明你做不了主,你就沒有我。你看,無常、苦、無我,這三個特點,世間。「應觀過去法如夢」,你應該這麼考察過去,過去的事情像夢中一樣已經過去了。「現在法如電」,現在法如電,一會兒就一閃,剛才還吃飯,現在就上來了,和打一閃似的就沒了。「未來法如雲」,這是講什麼?這講的是空。夢、電、雲,一抓,沒有。它上面講了,無常、苦、無我、空,這就是世間的現象,就這幾句話給你分析。「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這是講的環境,法。人,「應觀有身悉皆不淨」,你應該考察,這個角度來考察我們的身體,所有只要存在身體的,存在這個色身的,存在所謂動物這個身體的,悉皆不淨,「悉」就是沒有一個不是,全部都是,「悉皆」這兩個字就是全都是不干淨的,你就甭想在這個世界找到干淨的身體。世間就是六道,天人是六道之一,天人也不干淨,五衰相現,等他要墮落的時候就出現五衰,臭,流水,他們也是那樣,悉皆不淨。 為什麼說它悉皆不淨?為什麼說這個身體是不干淨的?它又再進一步分析,「諸蟲穢污」,細胞匯在一起。匯在一起有什麼不好?它髒,它有吸收、消化、排洩,諸蟲穢污。「煩惱和雜」,還會起心動念,還會不高興,還會生氣。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觀諸凡愚所見諸法」,凡夫和愚鈍的二乘,所見諸法,他們看到的事物,「於無物中妄計為有」,在沒有這個東西的前提下他認為有,就這一個因,就造成了剛才世間的存在。那你要把這有看沒了,這是不是世間就沒了?世間就沒了,你就進入到小乘,或者進入到信位菩薩;你把空再看破了,你就到了法身菩薩。 所以修行是這麼個次第,首先要放下人我執,放下對人的執著,有身。有身產生的原因,就是你把沒有的東西看成有的東西。有是沒有了,有是錯的,造成了世間六道輪回,很苦,執著空行嗎?空也不行。它後邊就慢慢給你解釋,空也不存在,有和空都不對。就是這個東西你給它一個「空」字就錯了,你不能用空來描述自性,你這見不了性。你認為這個創造性是存在的,也不對;你認為這個創造性是不存在的,也不對。你認為這個鏡子就是鏡體,不對,它有像;你認為鏡子就是像,也不對,它有體。兩個合起來就對了,那兩個合起來,我得到兩個嗎?又得到鏡體,又得到鏡像嗎?No,兩個你都得不到。你看,鏡子像是不對的,鏡子體是不對的,不全面,我又得到體又得到像呢?也不對。又有又無,也不行;非有非無,也不行,你只要說有和無這兩個概念它就不是。你慢慢契入到這種境界,你就想真如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你說它有,也不對;你說它沒有,也不對;你說它又有又無,也不對;你說它非有非無,也不對。你就不能說,就不能抱著一種它存在的概念,存在就是有,不存在就是無。一心、自性就是這樣一種狀態。那我說它又有又無不是挺好嗎?鏡子咱們可以說,又有鏡體又有鏡像,把兩個合在一起不就對了嗎?這是方便說,說鏡子是可以,但說自性不能,你不能說執著它又有又無,那都是錯的。執著有是凡夫,執著空是小乘,執著又有又無就是菩薩;你把這個又有又無放下,你就成了佛。這就是三谛。 我在這講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我也沒老師來教我《起信論》,就是自己這麼讀,讀的遍數多了,有些時候突然想,「對啊」,自己就總結出來了。一個老師也沒有,我自己在北京讀,讀了五年,慢慢慢慢就依據經教自己深入進去。它這種理解和總結是你自己本身就具備這種共鳴,有些時候聽著聽著突然明白,講的是這樁事情。所以經要熟讀,而且不能抱著一種功利心,我今天讀完了,明天就能懂;或者我今年讀完了,明年就能懂,不能這樣,這不是出產品,這是開悟。任何,我隨隨便便挑一段,它就這麼殊勝;隨隨便便,你拿出來,你隨便翻一點給它解釋,真令人信服。 我們現在學佛最大的問題,喜歡問個為什麼。面對像海賢和尚這種沒有所知障、內心清淨,沒有那麼多概念,淨土法門就是行門,好好念佛,再加上秉性忠厚聽話,所以成了。我們現在科學技術的染污,二百多年,再加上我們都是學習出來的,從小上學,有些人上高中,有些人上大學,甚至研究生,這些東西都是想問個為什麼,這個時候要不從理上講,不可能接受這麼方便的法門,你說服不了他。他有這個根性,他就不會上這麼多年學;他要上了這麼多年學,他就沒這個根性,所以一定得給他掰扯講理,就折伏。 佛攝受眾生用兩種方法,像海賢和尚這種一個字都不識的,一點信心都沒有,很自卑的人,當然我不是說海賢和尚自卑,就是沒文化的,也沒在城裡生活,汽車也沒坐過,飛機也沒坐過的人,他一般容易自卑;自卑,佛就用慈悲來攝受,關心你,「別那樣,沒事!」示大精進,於無量劫,於一念頃成就無量世。就是說你自卑,佛菩薩告訴你,「你看沒什麼,這就四個字,它就成了」。「那行,我也能干」。對懦弱的眾生他就示現大精進,於很短的時間就成就了,鼓勵你。佛菩薩成了法身大士以後,於十方世界利益一切眾生,所有的眾生,傲慢的也罷、懦弱的也罷,都可以。那個懦弱的,就是膽小,沒自信,心裡虛,「我能學嗎?這麼好的東西。我可以嗎?我一個字都不識」。他就給你用淨土法門,「行,這個會吧?四個字,你不用會寫,你念就行,耳朵聽就行」。那行,那海賢給你做示現。對那個傲慢的,學得特別多,像印光大師這種人,學富五車,儒家沒有不懂的,折伏。什麼叫折伏?給你講理。你不是懂得多嗎?你不是愛矯情嗎?行,來咱一塊矯情矯情,折伏。所以對傲慢的人,他用折伏的方法,讓你服了,我隨順著你不行;像那種懦弱的,他叫作慈悲攝受。對那種狂的,他折伏,給你講理;你能講得過他嗎?講不過,講不過你就老老實實聽著,你也得度了。唯獨淨土法門,對海賢和尚這種懦弱的,成就了;印光大師,那沒有人比他學問更大,他也是這四個字。所以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淨土法門。 你要成了佛以後,你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你怎麼活著?你每天干嘛?它說了,你「證發心」,你證得如來境界了,「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淨心地就是我們說的初地菩薩,圓教的初住,到菩薩究竟地,菩薩究竟地就是等覺,菩薩的位究竟了,再往下走就沒了,究竟就是結束了。「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一直到「菩薩究竟地」,圓教四十一位。別教,它是別教的分類,為了你容易讀,它分得很清楚,從別教來講就是初地一直到十地。「證何境界」,你證的是什麼境界?「所謂真如」,到了地上菩薩,你證得真如。注意這個字是「證」,不是解、不是求,是證來的,證得真如。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地上菩薩還有境界嗎?應該沒有了。有境界是有心才有境,心境,你有了心才會產生這境。地上菩薩他怎麼還能有心呢?他沒起心動念了,就不應該用「境界」這個字。因為轉識證得真如,轉識就是末那識,末那識它有境界,末那識是煩惱,它有境界,六塵境界。末那識叫作智,它有智慧,末那識如果起心動念就叫有分別智;有分別智,分別六塵產生前六識,所以為前六識所依。如果末那識它不分別,叫無分別智;還是末那,末那這時候沒分別了,沒分別叫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的時候,它處在沒分別的狀態下,我們已經習慣它有分別,產生境。 末那識有分別,產生六塵境界,在六塵境界當中分別,它分別誰?它分別六塵境界,這是它的緣。就是我們現在凡夫的功能,末那識,有分別,分別六塵,造業,分別執著,我們就受苦。你要成佛了呢?還是這個末那識,還是這個分別智,這個時候它覺悟了,沒分別了。沒分別了,六塵境界就不應該有,沒了。因為你想分別,它就出現分別的對象,你眼睛想看就出現色,耳朵想聽就出現聲,你不想它就不出現。所以境隨心轉,你有這個眼睛要想看的意思,它就出現色;你沒有眼睛想看的意思,它就不出現色,所以色是虛妄的,它是依靠看出現的。而這個眼睛靠誰?靠末那。你得有分別才會產生六種器官,它是通過六種器官來分別的。能分別的末那沒有了,所分別的這六個器官能有嗎?也就沒有了。這個時候,它不分別了,末那還存在,這種末那叫無分別智,叫如如智,原來它本來的,如同它原來存在的狀態,這種智慧。這種智慧證得的是什麼?證得的是真如,就是我們說的如來藏。 我們這個時候證何境界?因為我們長期存在在境界狀態下,我們末那識證得這種境界是方便說,因為我們一直在境界狀態。它說,「以依轉識說為境界」。因為末那識是轉識,轉識它一定是有相對的境界的,所以我們說境界。「而實證中」,在實實在在證的過程當中「無境界相」。因為我們說末那,你就會自然想到有境界,又是這個末那在沒有分別的狀態下證得了真如,所以我們說真如,方便說是它末那的境界。這點能聽懂嗎?我覺得應該是可以。就比如說,末那是在分別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境界,它有分別,分別六塵的時候,我們管末那叫個名字叫轉識;還是這個東西,它不分別了,我還給它叫轉識,可以不可以?可以。但是這個轉識現在是不分別的轉識,不分別的轉識它證得的是真如,我管真如還叫它的境界,可以,方便說。但實際上沒境界,你可千萬不要認為真如是一個境界,你可以得到,這又執著了,真如不是境界。千萬不要想,我學佛以後,成了佛是一種什麼境界,沒境界。有境界就煩惱,因為有心就有境。所以我們方便說,「以依轉識說為境界」,因為它是轉識證的狀態,所以我們說真如是境界,實際上真如不能稱之為境界,只是為了方便你理解,我們這麼說。 「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你證的什麼境界?因為我們現在必須得用我們人類的語言來形容真如,所以說你證得了一種境界。但是我們一提境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末那,末那才有境界。而又是末那證得真如,這個時候末那,我們就方便的說,你所證的真如我們不妨也給它稱之為境界,可以。明白這意思吧?所以就稱之為境界。「以依轉識」,因為你是末那識證得的真如,所以我們說這個真如,可以方便的說它也是境界的一種,就是佛的境界。「而實證中」,在實實在在證得的過程當中「無境界相」。你千萬不要認為真有一個真如你證得了,沒有境界;真有一種顏色叫紅,真有一個人叫女人,沒有,實證中沒有這個東西。 「此菩薩以無分別智」,這種菩薩,就是證得真如的地上菩薩,「以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末那的另外一種狀態,沒有分別了。以無分別智,「證離言說真如法身」,他證的是什麼?不能用語言形容的真如法身。它說「此菩薩以無分別智」,還是這末那識,這末那識沒有分別了,證的是什麼境界?「證離言說」,用語言和文字是不能敘述的,什麼呢?「真如法身」,這就是佛的境界。 證完這種法身,成了佛以後,我們說,師父老講,佛菩薩的生活,自在。什麼樣的一種生活?《起信論》說,「能於」,他能夠,於一念頃,一念就是一秒鐘,最小的時間單位稱之為念,「能於一念遍往十方」,遍往就沒有一個地方漏下的,咱們體會這個意思。遍往十方,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兩方,十方,「一切世界」。一秒鐘,你證得這個真如法身之後,你一秒鐘之內;一秒鐘是方便說,實際上沒有時間,法界一身,整個法界就是你的身,你還用跑嗎? 還一念跑到東邊,一念跑到西邊?法身的意思就是法界都是你。我們看海賢老和尚,「青青翠竹,盡是法身」,就是這個意思,翠竹就是法身,竹子就是法身、就是真如,你證得佛菩薩以後,那個竹子就是你身體的一部分。那是眾生因為他有妄念,把你的法身看成竹子;你要沒有這個妄念呢?這竹子、這六塵境界就沒了,那個竹子變成什麼?「真如心無所不遍」,那就是你的真如心。 所以「能於一念遍往」,這都是方便說,因為我們有一個遍的過程,「我布滿香港、遍滿香港,我遍滿中國」,那是你在世間。你證得法身之後,你就不用遍了,因為十方法界就是你一個身,就沒有什麼從遍到不遍、不遍到遍這個過程。「遍往」,這個往是從這到那才叫往,證得法身之後沒有這和那的區別,也就不存在往了。師父在講經的時候說「往生西方」,生是絕對生,去是不用去,就是不用往,不用去了。「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就沒有一個世界你能落下的。你就知道,我們這是一個娑婆世界,肯定有法身大士,肯定有佛菩薩,因為他遍往十方一切世界,而且他就在這,能於一念。你證得法身以後,你也有這種作用,你也有這種能力,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供養佛菩薩,「請轉法輪」,希望你講法,我供養你;換句話說,不供養,佛就不轉法輪。你不感,我不應你,佛菩薩不打攪你,你想覺悟了我才講,你不想覺悟我就不來。所以這個法身大士,他證得真如法身之後,他的作用就遍往十方一切世界,維持佛菩薩的存在,就希望這燈老是亮著。燈泡真在,電也在,就是得點,這個點,就是它說的「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讓這個法輪別歇著。你不求他就不講,佛是隨緣的;佛要主動講,是不是又起心動念了?「我得跟老朱講講《大乘起信論》」,這是凡夫,人家佛菩薩沒這個。你著急了,我來了,就和那身體似的,你感染了,我白細胞上來;你不感染,我到那去,白細胞干嘛去?我跟你瞎折騰?你也沒有炎症。我本來好好的,待到五千,就五千,你眼睛感染了,或者腳氣感染了,你得痔瘡了,咱們從五千調到一萬,對吧?你得先感,我才能應;你不感,我就不應。你看他,他就替眾生去感去了,他多偉大,他替眾生去感。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就是感佛去了,感佛的目的是「請轉法輪」,講法。所以佛法能延續,就這個原因。 你干這件事,到了十方世界這麼辛苦,供養佛,然後讓他們講法,你為什麼要干這個事?為什麼這個法身大士證得真如法身之後,而且還是離言說,用語言不能形容他的身體,真如法身;我們叫色身,他叫真如法身。方便說它叫身,實際上離言說,離言說你怎麼還說身?我不說身你不明白,我必須用你這個煩惱的語言來描述那個不煩惱的東西。然後這個時候,它說他的目的,「唯為眾生而作利益」,他干這件事,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是唯為眾生而作利益,就是一心一意為了眾生作利益,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你看,成了法身大士就干這個。唯為眾生而作利益,「不求聽受」,他不求,不索求、不探求,不求聽受,他連聽都不聽,你說好的、說壞的,我連聽的意思都沒有,更何況接受?「不求聽受美妙音詞」,你們對我的贊歎,你們對我的褒獎,你們對我的感恩,就是我們說的,十方佛菩薩我們要感恩,那是你這麼說,他可不是為了這個來的,他也不求這個,他也不在意這個。就和那個白細胞治你的腳氣似的,腳氣治好了,你說讓腳說聲謝謝吧?不用,它不求聽受。佛菩薩什麼樣的生活?它就說了,「唯為眾生而作利益」,這是總項,他總的目的就是為了眾生而作利益。同時不求聽受美妙音詞,音詞尚且不求,他物質能要求嗎?好話都不要,我還要你這些東西?不求聽受美妙音詞。 它就舉了幾個例子,到了十方世界,怎麼救一切眾生。「或為怯弱眾生故示大精進」,怯弱就是沒信心,怯弱,怵,「我學得了嗎我這樣?我一個字不識,我習氣那麼重,我干了那麼多壞事,我能學佛嗎?」怯弱。眾生,有一類眾生是沒信心的,自信心不強的。「示大精進」,他示現,證得真如法身的這些菩薩們,就是地上菩薩,就是法身大士,示現大精進,特別努力; 咱們說振作起來,下定決心,克服膽小、克服害怕,示大精進。「超無量劫速成正覺」,他一念頃就把無量劫就給度過了,很迅速的成就了正覺。你看釋迦牟尼佛來到這世界,十九歲出家,三十歲證果,十二年,可以了!按道理說應該三大阿僧只劫對不對?他十二年證果了。說明什麼?說明娑婆世界的人沒信心,「這個玩意兒我能學得了嗎?您算了,這是您的佛法」。他十二年成了,速成正覺。我十二年成了,你怎麼能不成呢?你最多二十四年也該差不多了,你比我多一倍。示大精進,釋迦牟尼佛在這很精進,十九歲出家,你看他十二年的行持,示現成一種非常精進,修苦行。他就是法身大士,「於一念頃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他一念頃就來到了娑婆世界,你看講的就是他的事,是不是? 「超無量劫速成正覺」,成佛應該三大阿僧只劫,你怎麼十二年就成了?方便,為了給你做證明,為了帶動你,而實際情況可不是那麼容易,十二年就成正覺了。應該是三大阿僧只劫成正覺,他十二年就成了正覺,這是不是超了?跨越了。這是對我們懦弱的眾生,他表現出來這個事情沒那麼難。「為怯弱眾生故示大精進」,他很努力,他可不是吊兒郎當的。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顯得比較緊張?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休息。他自打出家之後,你看他多精進,示現成了一個非常精進的修行者。這個世界的眾生太弱了,要激發他們,把他們從一種懦弱的狀態激發起來。比如你跑步,一百米,我能跑嗎?我這個殘疾人,我這個胳膊也不行,腿也瘸。那釋迦牟尼佛他示現了,他說你看我跟你狀態一樣,我也是人,我也是爹娘生的,我也有血有肉,你看我跑,十秒鐘跑到了。「那我也應該能跑。」實際上人家這個功夫,十秒跑到,那三大阿僧只劫修來的,但是他在你面前表現得好像十二年就行。「示大精進,超無量劫速成正覺」,我們眾生一看就有信心了,那我們也能成。這是對懦弱的眾生。 「或為懈怠眾生」,還有一種眾生,他不懦弱,但是他懈怠。我有能力,但是就像那公子哥似的,我們家有錢,所以我不著急上班。懈怠,懈怠眾生,沒拿佛法當回事,「有什麼!不就是念佛?不就是讀經?這有什麼?不就磕一千個頭?有什麼了不起的!」他慢待佛教。第一種是覺得佛教太高,我不行;第二種是看不起佛教,叫作懈怠眾生。佛對這種眾生,「經於無量阿僧只劫」,好家伙,他示現成特難,這個東西,「無量阿僧只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修了很多很多的苦行才得到佛位。這哥們一看,乖乖,這玩意兒不容易!這清華大學要考六百分!一般大學四百分就行了,這家伙,這六百分那是功夫。你行嗎?你考一個試試?不行。那你還看不起它?你要說你懈怠,你看不起清華,你考一個試試,你不是不行嘛!我告訴你,你怎麼才能考上清華,我是怎麼復習的。「經於無量阿僧只劫」,太難了,時間很長,這個東西來之不易,他才尊重,他才不會懈怠。這麼長時間才能學成佛,那我也得抓緊,不能再放松了。十八歲就要考大學,我今年都十六了,我還不得抓緊嗎?因為時間很長才能得到。你要想這就是一個禮拜培訓,我就能考大學了,那著什麼急?早著呢,一個禮拜,現在還有三年。佛給你示現成「經於無量阿僧只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第一個告訴你,這東西不那麼容易得到;第二,時間很長,你抓緊吧!北京到香港,你得趕快,就不是說香港到九龍這很容易,你快點吧!懈怠眾生,「久修苦行方始成佛」,才能成佛。 「如是」,像這樣的方式,「示現無數方便」,太多太多的方便。他給你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怯弱的眾生,一個是懈怠的、不努力的眾生,他就示現成這兩種狀態,在你的身邊,幫助你成就。「如是示現」,像這種樣子的示現和幫助,「無數方便」,無量無數的方法,來幫助眾生。如是示現無數方便,「皆為饒益一切眾生」,皆,都是為了什麼?「饒益」,饒益就是豐富的利益,給很大的利益。一切眾生,注意這「一切」,我們在其中,沒有一個眾生落下的。他這樣做,提供各種各樣的方便來度化眾生,他一個目的就是要利益我們。那就講了,法身大士他就沒有自己,他所有的無數方便,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就是為了饒益一切眾生。注意,十方一切世界的一切眾生,十方就全了,世界都包括了;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丟掉。你證了法身大士,你就是這樣一種能力。「皆為饒益一切眾生」,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而實」,而,它話鋒一轉,而實際上,而實「菩薩種性、諸根、發心、作證」這四件事。而實際上菩薩他的種性,他到底是佛還是凡夫?他示現可以,速成正覺或者於無量阿僧只劫求成正覺,那他到底是什麼種性?諸根,六根。他示現成有神通可以,你真的有神通嗎?還是你給我裝的?還是你為了幫我,你給我變戲法?諸根。發心,他發的是什麼心?作證,你證得的是什麼境界?你證得的是一種什麼結果? 這四件事,種性、諸根、發心、作證,「皆悉同等」,所有的佛菩薩都一樣。你別看這個十二年成,和那個五十年成的,他們的種性、諸根、發心、作證全一樣。就是換句話說,只要是西門子公司出來的冰箱,都是一個質量,都得經過這個生產流程。你別看它從庫裡調來,有一分鐘調來,有三個月調來的,但是它的生產過程都是一樣的,都是經過這一個過程。所以所有的佛菩薩,他的基礎都是一樣的,他的種性、諸根、發心、作證都是一樣的。千萬不要認為有些佛特別容易當,有些人特別有能力,很快就成佛;有些人特別沒能力,很長時間才成佛,那是為了幫你。因為你有這個習氣,你太害怕了,所以我給你講,我讓你覺得成佛容易點;你太拿佛不當回事,我告訴你成佛挺難的。那是為了你,真正他本質上,他的種性、諸根(根就是六根,六根到底能不能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能不能?)都一樣,所有的佛,你不差,我也不差,沒有區別。發心作證,「皆悉同等無超過法」,沒有一個誰超過誰的。他示現無數方便可以,但是他真正的修行過程是沒有一個能夠簡單省略的。「決定皆經三無數劫成正覺故」,肯定的,都得經過三大阿僧只劫成正覺,這個您別懷疑了。他示現可以示現成這樣,但是他真正的修行是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他就怕你討巧,說佛十二年就成了,那我十二年也行;你不行,你還得三大阿僧只劫。那是人家佛,成了佛之後為了度眾生,演戲,你以為人家真是這樣嗎?不是這樣。「決定皆經三無數劫成正覺故」,都是經過這個過程,所以你千萬不要想著投機取巧。 「但隨眾生世界不同」,他是隨著眾生所存在的世界不一樣,你看我們叫娑婆世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他所看到的眾生、所存在的世界,眾生的根性、欲望不一樣,所以我示現成這樣的方便。你看它說,「皆悉同等無超過法,決定皆經三無數劫成正覺故」。「但隨」,只是,「但」在這裡是「只」的意思;但隨,只是隨著眾生世界的不一樣。「所見所聞」,佛所看到的眾生、所聽到的眾生,他怎麼樣?所見所聞,「根」,根性不一樣,有些利根、有些鈍根。「欲」,欲望,想成佛、不想成佛。根有利和鈍,欲望有強和弱。同時他的本性,有些是像木頭一樣很濕,你現在還成不了佛;有些木頭干了,馬上就可以點著,這叫「性」。「異」就不一樣。「示所修行種種差別」,他示現成修行的各種各樣的差別。所以我們會發現,有些是阿彌陀佛,有些是藥師佛,有些是釋迦牟尼佛,完全是根據眾生的根性,你的根性、欲望和你的本質(性,你是一闡提、沒佛性,你還是有佛性),完全根據你的情況,示現成他修行所呈現出來的差別。 我們會問,佛菩薩好像很多,有觀音菩薩、有阿彌陀佛,又有釋迦牟尼佛,怎麼那麼多?那完全是因為眾生的什麼?你的根性、你的欲望、你的本性差別太大了,所以示現成各種善巧方便來幫助你。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佛教有這麼多佛,就回答了。說佛教是低級宗教,佛很多、神很多,實際上是因為眾生的原因,你的根、欲、性這三者不一樣,所以示現成的佛菩薩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眾生,示現成不同的狀態,這是種種差別。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他成了法身大士以後,他的工作、生活、學習就是這樣一個狀態。短短的這幾十個字,大概不到七十個字,這《起信論》就把法身大士的生活解釋了。這種生活我們很向往,而且是很真實的一種生活,你通過這一段描述,我們學習完了以後,我們體會到了我最後證的是一種什麼境界。你對照這個境界,再來反觀我們今天的存心,差太多了!你看人家這個能力,你看人家這個存心,你看人家這個善巧方便。那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恢復到這種功能。 再說一遍,「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無量壽經》上也是這麼說的,於一念頃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也是這樣。所以說我們雖然是在凡夫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成為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這種生活,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為了什麼?「唯為眾生而作利益,不求聽受美妙音詞」,不是為了你表揚我,說我好聽的,不是為了贊歎。「或為怯弱眾生」,對那膽小的、沒信心的「示大精進」,特努力。就像東北劉素雲老師,或者是常慧老和尚,示大精進,四百多天不睡覺,我記得好像是有一次,這大精進,這種精進不是鬧著玩兒的,示大精進。「超無量劫速成正覺」,這就證果了。「或為懈怠眾生故」,如果這個眾生看不起佛法,不努力、不精進,那麼「經於無量阿僧只劫,久修苦行方始得佛」,告訴你佛法很難。所以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意思,你是什麼樣的人,我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待你。 這裡邊就有一個問題,眾生是有心的,因為你有念頭,那誰產生念頭?肯定是有一個東西產生,它不會空穴來風。我們說,給它一個名詞叫「心」,這個心,能產生念頭的心叫妄心,有心它就產生念頭。有念頭是我們習慣的,我們每天生活在念頭當中,我們只是見不到產生念頭的心而已,我們確確實實是承認有念頭。承認有念頭就對了,承認有念頭你就得承認產生念頭的這個機關。誰產生念頭,你不得問問嗎?心產生的念頭。中國古人說,「念」字底下是心,就是給你個說法,是心產生了念頭。佛菩薩有心嗎?佛菩薩有心,但是沒有心相,沒有心的樣子,「心相滅,非心體滅」,他的心相滅掉了,心的樣子滅掉了。我們的心,妄想分別執著,甚至更有甚者,貪瞋癡慢,這都是我們心的樣子,他沒了,沒了以後他有什麼?真如心,沒有心相,但是他有心。「但心相滅」,他只是心相滅了,而非心體滅。這個時候,我們說佛菩薩你有心體,你雖然不現相,那你的心體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我們也想知道知道。 「此證發心中」,證得佛果的法身大士,他「有三種心」,還有心,他這個心跟我們的心就不一樣。他哪三種心?第一叫「真心」。什麼叫真心?給個定義、給個描述,「無有分別故」。這就是末那識處在沒有分別的狀態,無有分別故。沒有分別叫如如智。智是為了證理,這個理就是如如,就是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如來藏。如來藏,為什麼叫如來藏?是如來藏在煩惱當中。煩惱就是末那識,它把我們真如自性藏在了末那識當中;換句話說,末那識就是真如隨緣的現象,它整個真如就變成了末那。末那一離開分別之後,無有分別故,立刻末那識就回歸成什麼?法身,就回歸成法身。這個時候我們叫平等法身,什麼和什麼平等?能證的智跟所證的理平等。就是末那識當它是煩惱的時候,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智,智識,它有智慧,所以我們說它是智。智就是有一個能發智的主體和所證的一個東西才叫智,有能有所。當末那識變成沒有分別的這個智的時候,它證得的這個境界(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境界),它證得的是個理,叫如如,如如智跟如如理平等了,這個時候末那跟阿賴耶識,八識跟七識同時就消隕了,就不存在了,就不能再叫它八識,也不能叫它七識,這個時候我們叫它法身,如來從藏的狀態下就出來了。如來在煩惱當中,我們給起個名字叫如來藏;如來出來了,我們叫法身,實際上是一樁事情。當你有末那識,如來就藏起來了;當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變成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平等了,這個時候如來就出來了。如來一出來以後,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在平等性智,或者叫作無分別智的狀態下的這種如來,我們稱之為法身。法身怎麼構成的?這叫平等法身,這個平等有兩個意思,所有的佛菩薩都是一個身,十方三世諸佛共同一法身,這是一層平等;再一個,智跟理平等,能證的智跟所證的理平等。就是鍋和鍋蓋,原來鍋蓋要蓋在鍋上,有蓋、有鍋,等它一旦扣上,嚴絲合縫以後,鍋和蓋同時就不存在了,融為一體。這個時候智跟理就平等了,你看它說「真心,無有分別故」,這個真心講的就是末那識在沒有分別的狀態下叫真心。 第二「方便心」。你光真心不行,你不能分別,你還能工作、還能幫助別人嗎?方便心,「任運利他故」。你看,一旦成了法身之後,沒有分別狀態了,你證得如如這個理,你如如的智證得如如的理,成了法身,而且離言說,不能用語言來形容,那還有什麼用?這個如來就沒用。我干嘛要證得真如,我自己跑到那歇著去?。不是,他還有第二心,叫方便心,他這個真心起用就是方便心,方便心任運利他故。「任運」什麼意思?自己沒有起心動念。「任」是隨著眾生的需求,「運」就是過程,隨著眾生需要的過程我來利益你,我自己從來不起心動念。所以我們讀經教的時候,你讀的遍數多了,有些時候你突然會想,為什麼這要加「任運」兩個字?我們現在在凡夫地,完全是靠起心動念來幫助眾生,那不是任運,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想要什麼。我覺得你就得念佛。沒錯,是,佛菩薩說你現在就得念佛,但是我讓你念佛,我並沒有認識到你為什麼要念佛,我只是說佛菩薩這麼說的,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你得念佛。不管這個人能不能接受念佛法門,我們都讓他念佛,這就是試;這一堆木頭,八百根木頭,我就一個個點,這就不是任運。有些眾生一說念佛他就罵你,像我們很多朋友,一說念佛,你不是念我死嗎?我給人送往生的時候,人家裡那幾個孩子意見不一致,有些孩子就認為我這一念佛就讓我媽死、讓我爸死,這就是說明這眾生他不接受這個方法。 咱們沒有一切種智,佛菩薩有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什麼意思?一切種,就是這個種還在種子狀態下,英文叫 Seed,在種子狀態下。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是一個佛種。這個種子,就說明它沒有證得佛果,沒有結果,還是處在種子狀態。一切種,就是所有眾生他的佛種的智慧佛菩薩都知道,他具備一切種智,他厲害。他給你講什麼法門,這時候講不講,他這智慧都有,因為他能看到你的佛種,他知道你現在是該熟了還是不該熟,還是要再等半年,還是等下一世紀,還是等一億年以後。一切種智。所以這個種,不是我們說的種類的意思,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成佛的這個如來藏,在一種什麼樣的染污狀態下;你的無明到底有多厚,你的煩惱到底纏縛了多緊,把這個如來藏得狠狠的、埋得深深的,還是淺淺的。像海賢和尚,咱如果說他是凡夫,那他的種性就太厲害了。而且他的師父,臨濟宗的傳人,說你別參禅了,你就念佛,他出家的時候。那這個師父就不是一般人,他完全具備一切種智,他一看海賢菩薩,他就知道你這個種性,你只能念佛,不能參禅,也不能打坐,也不能學經教,你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成了!你不感謝嗎?當年他是臨濟宗那一派,我讓你參禅是理所當然。他要真是當年讓海賢參了禅,海賢和尚參禅能成嗎?肯定成不了。 所以佛菩薩具備一切種智,就是所有眾生成佛的種性的狀態,他全都了解。那大家就會問,既然大家都有真如,大家都又能成佛,為什麼有些人就成了?有些人怎麼就不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根都一樣,種子都一樣,就是它處的狀態不一樣,無明厚薄,我見煩惱如恆河沙,像恆河沙一樣的種類,所以眾生成佛有先後。對已經成熟的眾生,不捨一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對那個還差點的,種性很差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捨一人也罷,不度無緣之人也罷,完全根據您的情況。所以佛菩薩他成了法身大士之後,他來幫我們的時候,他有兩個緣,一個叫差別緣,一個叫平等緣。差別緣,差別就是他度眾生是有差別的,不是每個人都用這一種方法。差別緣當中還有近緣跟遠緣,差別。比如懷孕要生孩子了,四十七周就生,您都四十五周了,那我得趕快上來,我得跟你說說保姆怎麼弄,尿布怎麼買,到哪個醫院去,這叫近緣,因為你還差倆星期就要生了;你這剛懷上,著什麼急?十個月呢!遠緣。遠緣,大夫說先體檢備案,先建立孕婦檔案,我們也得跟蹤,這叫遠緣。佛菩薩他慈悲,這一個近、一個遠就說明什麼問題?我們如果種性、根性不好,我們就是遠,我們離成佛還很遠。他也在身邊,你不要認為我這種根性,我這種條件,誰理我?沒有。你看《起信論》就知道了,差別緣度眾生,差別從時間上有差別;你趕快就要熟了,我立刻就來。你看有些老菩薩一生沒學佛,臨終的時候有人幫他助念,這就是近緣。他不捨,一定有人,只要你想念佛往生,一定有人來幫你念,要不然佛菩薩他差別緣就不存在了。咱們今天看原來新加坡居士林陳光別老林長,一天聽八個小時的經、念八個小時的佛,躺在病床上,成了!沒多長時間,好像是三年,近緣。他聽誰的?聽淨空老法師的經,他躺在病床上,師父講經的時候在新加坡。這就是近緣,他不捨。遠緣,遠緣就是你還早著呢,你著什麼急?你還差太多了你現在,他也陪著你。這是差別。 差別當中,從時間上來講有近緣、有遠緣;從度你、從幫你的角度來講也有兩種,一種叫入道緣,一種叫增行緣。入道緣什麼意思?給你講道理。你這人愛掰扯、愛講理,入道,我就用講道理的方法讓你來進入,我來度你。增行緣,就是這人聽不清楚什麼道理,跟他講他也不明白,一個字不識,像海賢,增行緣,干吧!行就是行門,道就是解門。入道,我讓你入這個道,房間就兩個門,一個是入道的門,一個是增行的門,兩個門哪個門進來都行。海賢和尚就走的是什麼?增行的這個門,增加他的行持,提高、加強,行門,一句佛號,九十年不拐彎。沒有什麼入道,入什麼道?一部經都沒給他講過,一次法會都沒參加過,一個字都不識,你入什麼道?那門關了,你就走這行門。所以佛菩薩這兩種,從時間上,近緣、遠緣;從方法上,入道跟增行;二二得四,四種方法,遠的有增行和入道,近的也有增行和入道。 所以我們在助念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需要跟人講點理,入道,近,助念還不近嗎? 馬上就要走了,您再不念就不行了。但是這個時候,你到底是跟他講道理還是讓他念佛,又有兩種方法。這人是大學教授,那給他講道理,物質、精神、生和死,他有邏輯的能力;你跟他講淨空老法師,他一點信心沒有。因為什麼?眾生的根性,這裡邊說了,有信跟法,有信行的、有法行的。信行的人覺得「誰說的?」「習主席說的。」「那沒錯,那還用說嗎?沒錯。」對人的信任,不講理的。「我媽說的還能錯得了?」媽說的也有錯,「那再說吧,反正我媽說的全對」;「我老婆說的一點都不錯」,這叫信人。有些人講這個不行,「你媽可不一定,那都是凡夫,咱還得聽理」。為什麼你媽媽讓你吃蘋果?因為「One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個蘋果,大夫就遠離了」。這個甭管誰說的,是我媽說的還是大夫說的,反正我覺得一天一個蘋果有道理,這叫法行眾生,他信理。對信理的就得入道緣,給你講道理;對信人的就得增行緣,「誰說的?」「淨空法師讓你念佛。」「行!」好了,什麼都甭問了,增行。 佛菩薩對眾生根性的了解,比我們不知道要清楚多少。有些人是信行,有些人是法行,叫信行、法行; 行,行門的行。他是靠信行來支持動力的,你看有些人是老法師一來,念佛就精進了,這就是信行;有些人是法行,根本就老法師來不來沒關系,四字佛號,蒙阿彌陀佛接引,道理懂了,在哪我都念。一般來說,法行比信行的根要利,因為他自覺。他道理一旦懂了,不需要人監督,不需要依眾靠眾,也不需要師父的督促,他懂了道理,他就按道理去做。但實際上沒有那麼嚴格。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法行的人。依據經典,就是「依法不依人」,經典上這麼說的,咱相信經典,照經典上的去做,不要懷疑。說我一定要到哪個寺院去,我一定要開哪個法會,我一定要碰哪個師父,我一定要問胡小林老師我這事該怎麼辦;這個事你要問胡小林,這就是信行,因為你對胡小林有信心,你對法沒信心。 我經常在北京接到這電話,臨終前在病床上,「你是胡小林老師嗎?」我說我是,「大爺,您好好念佛。」「行啦,您掛上吧,您忙去吧,我一定到西方!」你說這電話管什麼用?他那兒子是北京市的一個干部,回到陝西,爸爸病危,就是不好好念佛,非要跟胡小林通個話。我那天早上八點鐘,我去辦公室的路上電話接通,我說您干嘛呢?「胡老師求求您了,跟我爸說兩句話吧,您方便嗎?」我說方便不方便也得說,這時候還有什麼方便不方便的。這是什麼?這就是增行緣。馬上就走,當天就走了,你還給他講什麼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阿彌陀佛願力宏深,你要忏除業障,過去生當中跟人結的怨,這時候都得忏除…你說這個干什麼?你好好念佛吧!想佛就盼著他來接,誰來都甭走。這不還是行門嗎? 所以我們說佛菩薩對我們的研究,你說是不是比父母研究得透?研究透太多了,沒法比。你看它說,第一真心,就是說它處在沒有分別的狀態。末那識這個時候就不能稱之為末那識,我們經常給它起個名字叫做什麼?它叫「無分別智」,這在《起信論》裡叫這個;在我們一般的辭典,在法相唯識裡叫作「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跟無分別不是一樣嗎?它實際上是一件事,兩種說法。沒有分別故。 「方便心,任運利他故」。你也別想著什麼分別也沒有了,好壞也不管了,您這真心倒是有了,您什麼都不念了,不行,它後邊還有一個方便心。「任運利他故」,憑著眾生的根性,根據你的狀態來利益你。任運就是感應,所以你得感佛,因為你不感他就不任運。運就是你的狀態,運程,你處在一種什麼樣的運程上?你處在一種念佛的運程上,那佛菩薩就來了,任運利他故。你說我也不想佛,很多朋友都說,干嘛非得要念,他來救我不就完了嗎?那麼羅嗦,累不累?這不逗悶子嗎?這北京人說話也逗,這不是逗悶子嗎?你看我挺苦挺累,又得癌症了,你還非得讓我念,你才來。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你一定要任運利他。你自己首先得出牌,我跟著你;你不出牌,我也不出,這就是佛菩薩的習慣。你沒出牌我就出牌,就起心動念了,我就不是佛,我就落在凡夫地了。你沒要求我來,我想幫你,「我想」,這一想,是不是又回到世間了?他是出世間,他是第一義谛,他沒有起心動念,他連色身都沒有,他想什麼?所以說要任運利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想感佛的接引,師父老說求佛菩薩、求感應,道理就在這。這是第二種心。 就是說明什麼?第一種心是他自受用,沒有分別,得大自在;第二種心任運利他,解脫德,解脫了,他任運利他。那眾生要念,他不來,還解脫什麼?什麼都解脫不了,沒能力。你只要念我我就來,你說是不是能力恢復了?這是佛菩薩的三德。第一德,無分別智,自己解脫了,沒痛苦。第二,任運利他,這是自在,你只要念我就來,這是解脫。無有分別是法身德,任運利他是解脫德。 最後一個,「業識心,微細起滅故」,他還有第三種心。微細起滅,就是說法身大士之後他還有無明的習氣,無明沒完全斷,這個無明就是海上的風還在吹,還起點小浪,「業識心,微細起滅故」,微微的在起動。就這三個狀態。什麼時候到這個微細起滅也都沒了,那就真的是法身大士四十二位,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產生相的無明沒了。「業識心,微細起滅」,一起它就現相,就是師父講的有能見、有所見,就現相。為什麼叫生相無明?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這個無明是要生相的,是產生狀態的,是產生樣子的。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滅掉,那就業識心沒了,沒無明了。沒有無明,那你前邊是什麼?只有真心、只有方便心,沒有業識心,他自己的習氣全部斷干淨了。全部斷干淨以後,我們給個名字,那時候就不能叫佛了。十法界的佛法界是叫有無明習氣的法身大士,是十法界的佛,嚴格意義上來講,煩惱沒斷干淨,因為還有無明習氣,所以叫十法界;等這個十法界的佛法界無明習氣一斷掉,我們給他另外一個名字叫如來,如來跟佛是這麼分的。我們十法界,既然稱之為法界,就有生死;既然稱之為法界,就沒有回歸自性,那十法界的佛法界他不是如來,他是就像現在講的微細起滅的法身大士,我們可以稱之為佛法界,或者叫法身大士法界。這個佛法界並不究竟,師父說了,他較之於前面九法界叫眾生,他叫佛,但是這個佛還沒有究竟圓滿,還沒有到妙覺。等他微細起滅一旦沒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干淨,或者習氣像酒瓶子,味沒了,這個時候我們說如來。「微細分別究竟永盡」,再也沒有微細的分別,就是這意思。 法身大士證得如來之後,證得真如之後,他是出世間,我們六道輪回叫世間。世間有出世間跟世間,如果按照出世間跟世間來分,那我們是生活在世間,就是六道輪回。在六道輪回以外還有四聖法界,這叫出世間,雖然習氣沒有斷干淨,但較之於我們世間來講好得多。我們世間是階段生死,一段一段的;出世間這四法界叫變易生死,叫生滅苦,也苦,生生滅滅。我們叫業系苦,因為我們六識通過六根在造業,這個業所帶來的這種生死現象叫分階段的生死,就真的沒了,然後再投胎,這個苦叫業系苦,因為業所系縛的苦相。而四聖法界的這些菩薩們,他的苦叫作生滅苦,是因為他有業識,你看「微細起滅故」,也在變,也是無常的。變化,你從初住到二住、二住到三住、三住到四住…我們覺得好像,「這您還苦?您比我們強太多了!」但是對他來講還是苦,因為他變。「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他的無我也不究竟。你無常,要是常不就老停在初住了嗎?你不是老得從初住到二住、二住到三住,那不就無常嗎?你無常就是苦;苦就沒你,就沒有究竟的你,「苦故無我」,剛才我給大家匯報了,苦故無我。 這個時候,我們說證發心之後,證得佛果了,雖然無明的習氣沒有結束,還有微細起滅。他這些菩薩,我們最關心的是說,你給我們描述了半天,「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唯為眾生而作利益」,「供養諸佛請轉法輪」,懈怠眾生你是怎麼著,怯弱眾生你是怎麼樣,你給我們解釋了半天他的狀態,那具體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眾生,你法身大士怎麼來幫?你不得回答這問題嗎?這是我們最關心的。你法身,So what?你不法身又怎麼樣?你法身又怎麼樣?我們得什麼利益?我們想問問這事。法身大士,是說出世間的最高一層了,很快就成如來了,那跟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眾生什麼關系,我們六道能不能見到法身大士,這是我們最關心的。這麼大本事的人能不能來我們這?你老這麼說得天方夜譚,我們也見不著,他這本事、那本事,跟我有什麼關系? 它說「又此菩薩」,又,一轉,這種菩薩,法身大士,「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悉圓滿已」,他的福德、他的智慧都圓滿了,福慧雙全。我們剛才說,「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眾生而作利益」,這時候福慧並不一定圓滿;不圓滿並不妨礙他來幫助眾生,只是沒有圓滿。他圓滿以後是什麼狀態?太殊勝了!「又此菩薩」,就是法身大士,「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能力,「悉圓滿已」,全部圓滿了,福慧二足尊。他還是菩薩,還有微細起滅,但是他的福報跟智慧是愈來愈圓滿。你看見沒有?他還有變化。初住不知二住的落地之處,初住他不知道二住的境界,二住不知道三住的境界,就是這樣,他程度上是有差別的,他的福德和智慧二種莊嚴是有差別的,佛菩薩和佛菩薩的福報、佛菩薩和佛菩薩的智慧有差別。菩薩是有差別的,到了如來都一樣。 這二種莊嚴都圓滿以後,他的福報、他的智慧全圓滿以後,「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我們說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無色界不去了,因為你不想成佛,不打攪你;色界天的眾生,色界天就是有色身,我們欲界天是有欲望,色界天是沒有欲望了,食欲、性欲都沒了,但是有色身;我們這個地方色身不說了,肯定的,而且還有兩種欲望,食欲跟性欲,色界天的人有色身,但是沒有欲望。你看他怎麼度我們這六道眾生和色界天的眾生?「又此菩薩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悉圓滿已」,全圓滿了,這個時候他干什麼?於色究竟,「色究竟」就是色究竟天,色界天的最上一層,究竟天。在那個地方干嘛?不是說法身大士沒有相嗎?你不是第一義谛嗎?No,他才不,他來到色究竟天,色界的究竟天這一層天,「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一切世間就包括色界跟欲界這兩個世界;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你無論是色界的還是欲界的,最尊勝的身,尊就是尊貴,勝就是沒有人超過他。你看他來了,人家這一來什麼狀態?福慧圓滿,在色究竟天示現成身,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他存在,他為了度我們世間的眾生,他在色究竟天示現一個最尊勝身。這個最尊勝的身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我們講身,我們老說這人男的女的,有多高,胳膊多粗,腿多粗、腿多長,這是我們色身。佛菩薩成了法身大士之後,當他的福德和智慧這兩種莊嚴都圓滿了以後,他來到了色究竟天,「得」,得到、獲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只要有色身的、存在的,他的身是最尊勝的。我們有色身,我們的色身跟他的比就沒法比。因為我老給你講第一義谛,也看不見摸不著,你說他存在還是不存在?和空氣似的。他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你放心吧,能看見他。 我們真正念佛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的身,是不是就是色究竟天他在那示現的最尊勝身?他的福德、智慧二種莊嚴全圓滿了。他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他在那,他停在那,等著,等著什麼?等著眾生念,念我就來。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在哪示現成的色身?我們看到佛現身、放光,還有香味、還有天樂,他在哪待著?他在色究竟天待著。「又此菩薩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悉圓滿已,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干嘛他在那?吃喝玩樂嗎?搞自私自利嗎?等著你們,早就示現成最圓滿、最尊勝身。 「以一念相應慧」,他的智慧是什麼樣的智慧?他的身我們知道了,一切世間最尊勝身,有身。心,他是什麼心?他存什麼心?身體那麼漂亮有什麼用?身體那麼大本事有什麼用?你能幫我什麼?這個時候的佛菩薩,「以一念相應慧」,跟一念相應的智慧,他是一念,沒有起心動念,智慧圓滿了。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立刻就把他的無明全去掉了。他沒無明,但是他又在色究竟示現,這太難得了!沒有無明他應該在常寂光土,他不,他來到色究竟等著我們,用福德和智慧盼著我們。你看,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種智」這兩個字很厲害。因為我們在世間都是佛種,沒有一個種子是成熟的。他的智慧和一念相應,而且他沒有無明,他自然恢復的這種智慧叫一切種智。起用,一念相應的智慧起用以後,它的作用在哪裡?知道一切世間眾生,色究竟天以下一切世間眾生佛種的種性他全都知道,具一切種智。 因為什麼?因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色界眾生不想成佛,他就不停在無色界,他不,他不在那成,瞎耽誤工夫,我在那等著你干嘛?我出租車在這等著,你們也不打。我在色究竟天,因為這以下的眾生都苦,都有成佛的種性。具一切種智,這個一切種智就是講,色究竟天以下所有眾生成佛種子的智慧他具備了。他自己一念相應慧,他自己的智慧圓滿;頓拔無明根,他沒有無明了,同時他恢復了一切種智,他獲得了一切種智,那真是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悉圓滿已」。福德是什麼?福德就是最尊貴身,福報。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智慧的莊嚴,「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這個智慧多莊嚴。他的色身多莊嚴,「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這是福報;智慧,「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還有什麼懷疑的?我說他福德智慧二種莊嚴都圓滿,我指的是這兩樁事情,色究竟最尊勝身,同時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你還有什麼懷疑的? 「任運而有不思議業」。你又有福德,你又有智慧,你又最尊勝身,你無明又沒了,你又一切種智,能幫我什麼?任運而有不思議業,又來個任運。任運就是任你念佛我就來,隨著你的根性,我自己沒有到你這來幫你去西方,你得發願我才來;任運,隨你的願欲。「而有」,大家注意這個,「不思議業」。就是我們老琢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到底是坐著火箭來還是打著車來?他示現男的來還是示現女的來? 示現這個身有多大?他胖還是瘦?他到底是戴帽子還是不戴帽子?「而有不思議業」,你就別琢磨了,這字就給你封住了,你就什麼都甭想了,你想不清楚,不可思不可議。你看「任運而有不思議業」,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他處在第一義狀態,他處在真谛狀態,你在俗谛,你俗谛永遠理解不了真谛這些人的行持,你就別琢磨了,省點心吧。所以這個地方是一種非常負責任的根據你的情況。您看人家吃十六個包子,您那胃就三個包子,您就別再琢磨他怎麼能吃十六個,你就踏踏實實吃你這三個。今天他跟我講,有人得甲亢,吃十六個包子,我就覺得特別不可思議。不思議我就不琢磨了,我干嘛琢磨你吃十六個?我今天反正就吃一個,就這意思。任運而有不思議業。 色究竟天,他自己最尊勝身,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干嘛?起作用了,任運而有不思議業。什麼叫不思議業,您能不能再解釋解釋?聽著,「於十方無量世界普化眾生」,他就這個業。十方,注意「十方」,十方,一方就一個,就是十個世界,「無量世界」,服了吧?我不僅能去十方,而且無量世界,無量你就別數了。只要十方有世界的眾生,在色究竟天以下想得度的,我就來。十方無量世界也有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十方無量世界的無色界天就這麼著吧,那叫什麼緣?遠緣。早著呢你們成佛,你們還得從無色界墮落到色界,從色界墮落到欲界,欲界成為胡小林,然後我再來,不就這意思嗎?十方無量世界都有無色界天,那就是我們佛門當中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為什麼不在那示現最尊勝身?白搭、浪費,瞎耽誤工夫。從這一點上來講,佛多具備智慧,該治的我治,不能治的我先放放,等你從無色界天墮落到色界天,我立刻就來。「於十方無量世界普化眾生」,這個十方無量世界,大家一定要記住,就是我們說的世間六道眾生的存在;六道眾生當中我們再切一刀,色究竟以上的不考慮,只考慮色究竟以下的。 按這個邏輯推理,西方阿彌陀佛就應該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色究竟天。所以很親切,他真的。他在那待著干嘛?於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他非常了解我們的狀態,所以你千萬不要認為你念佛他不知道。具一切種智,任運而有不思議業,隨著你的根性我來幫助你。你就別琢磨了,他一定能幫到。「於十方無量世界普化眾生」,普化、度化;普,沒有一個落下的,眾生就是我們六道眾生,色界跟欲界的眾生。這個時候的眾生就不包括無色界的眾生,更不包括四聖法界的眾生。因為《起信論》是給我們人講的,所以我們最關心的是我們怎麼著,跟您什麼關系。你怎麼度法身大士,你怎麼度聲聞緣覺,這我們不關心,我們最關心就是我們怎麼辦。別著急,色究竟天,他在那待著。二種莊嚴都圓滿了,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是自受用,「具一切種智」是他受用,我知道你。你自己沒無明了,你自己無明根拔掉了,你自己具備智慧跟我有什麼關系?我具備一切種智。那這個我得聽聽。你們家坐頭等艙,住在半山,跟我們有什麼關系?「你到我們家來當保姆。」「那行,這個事咱可以討論。」就這意思。就是說具一切種智,我知道你現在需要一個保姆職位,所以我找你。你要麼到我這來說,我們家住半山,我們家車是勞斯萊斯,我們家出門坐頭等艙,你沒事吧?你跟我講這個。不是沒事,我下邊還有件事,你不要找保姆位置嗎?「對對對,這我感興趣。」一切種智,我知道你要想當保姆,來吧,到我們家,人家給四千,我六千。謝謝!一切種智,任運而有不思議業。你怎麼就知道我想到你家當保姆?你別琢磨了,不思議業。於十方無量世界普化眾生,都能得到他的利益。 這時候就提問題了(馬鳴菩薩寫這個《起信論》它特別的殊勝),那我們就會問,「問虛空無邊」,虛空沒邊;因為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因為虛空很大,沒邊,所以是不是虛空裡邊所包含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娑婆世界、色究竟天、欲界天,就來了,世界才有這個?還得把「世界」給大家解釋一下,世界跟虛空相對的,有了世界一個實實在在存在,才會有它旁邊的不存在,這個不存在,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虛空,這個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叫世界。「世」就是變的意思,過去、未來、現在;「界」就是有差別。我跟朱總,我們倆這有界,有隔閡,他疼了我不知道,我熱了他不懂,這叫界。你看我們說政協有界別,您是文藝界的?您還是科技界的?這界就是差別。世就是變化。世界,凡是在世界生活的人就逃脫不了這兩個東西,一個是時間上的流遷,過去、未來、現在,這是一種變;同時還隔,你是你、我是我。凡是生活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的,有時間和空間的這樣一種生活環境的,我們管他叫世界的眾生,你是生活在世界裡面。 這就啟發我們,難道還有眾生不生活在世界裡邊的嗎?有,在他那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法身。法身常,沒有時間不就永遠這樣嗎?遍一切處,那就沒有東南西北。所以法身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照您這麼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證得法身了,他是生活在世界嗎?他不生活在世界。那您的意思,他就無時不在?對;那照您的意思,他就無處不在?是。因為他不生活在世界,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存在狀態,他不受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這多大的信心!他不會走,他不是說,下禮拜二胡小林回香港了,有什麼事先趕快跟他說說,要不然過兩天找不著他了,人家不會,沒有下禮拜二這麼一說。北京跟香港有隔,這是南方,那是北方;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那是大陸的首都,這是有隔,有差別,隔就是差別、隔差,他沒差別。 所以它說,「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這很嚴格了,首先你的世界存在是在虛空裡邊,虛空是無邊的,所以這個裡邊的世界是無邊的。你就想像到,這是兩千年前佛菩薩寫的,人家就知道宇宙、星球、世界,太多了!無邊,你就別琢磨了。科學家說我們已經看到了兩百億光年,兩千億你也到不了邊,世界無邊。這問題就來了,虛空無邊故,世界就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是不是就無邊?一個世界有一個眾生,它無量的世界就有無量的眾生,何況一個世界還不止一個眾生?世界是無量的,在這上面的眾生那肯定也是無量的。我就無量的世界只有十個眾生,那您這十個眾生在哪個世界?而且你這個眾生世界沒有眾生,那不能稱之為世界。是眾生存在的環境叫世界,這個世界沒有眾生,那還能稱之為世界嗎?有世界一定有眾生,它是眾生的存在形式。所以世界無邊,眾生一定無邊。 你看它說,「問」,這提問了,馬鳴菩薩自己設問,他就知道你這時候會有這個問題。「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太多了,「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眾生沒有邊,他的起心動念能有邊嗎?也沒有邊。「如是境界」,這樣,這個境界在裡邊,就是這種情況,這個時候的境界叫情況,翻譯成我們今天的話,如是境界「無有齊限」。齊限,整齊的齊,限制的限,齊限這兩個字就是界限。在這樣的一種情況,那根本就沒有邊,沒有齊限,就沒有限制,太多了。「難知難解」,你怎麼能夠知道這麼多眾生成佛的根性,你不是開玩笑嗎?「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他們的舉心動念也是無邊的。「如是境界無有齊限」,這種境界根本就沒有邊。「難知難解」,知就是認識到,解就是理解。首先我知你,我理解你,所以馬鳴菩薩寫這個《起信論》要嚴格我們,難知難解實際上是兩個層次。知,是我知道你在這,但是我不知道你是賊。所以覺有兩種,第一,覺知你的存在;第二,覺知你是賊,覺是兩種。難知難解,就是他又不知道、又不理解。有些人是知道但不理解,有些人是不知道,那就更談不到理解了。所以難知難解。 「若無明斷」,如果佛菩薩的無明斷掉了,「永無心相」,心相就沒了。什麼叫心相?智相、苦樂相、能見相、境界相,都沒了。心相沒了,心的樣子沒了。「若無明斷,永無心相」,無明斷了就沒有心相。「雲何能了一切種」,他怎麼能夠了解這些眾生成佛的種性?如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你說他怎麼能有成種性智呢?他怎麼能知道眾生什麼時候成佛,這個智慧?他連一切種都了解不了,他怎麼能有一切種智? 「答:一切妄境從本已來」,你看到的妄境。什麼叫妄境?大家注意到,你看到的十方法界、虛空、世界、這些眾生,都稱之為境,六塵境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界當中前五個叫作物質,色聲香味觸,法是精神。這是對那些物質上的人要求很高,說物質存在難道就叫一個色嗎?用一個色來代替色聲香味觸,我覺得不太行,你還是分點細吧。那好,色聲香味觸,精神用一個法。有些眾生說,這物質你就用一個色,我不關心物質,我這人挺關心精神,這個法包括什麼?那就五蘊,色受想行識,把法分成受想行識,物質就用一個色,叫五蘊。五蘊、六塵都是一回事,只是說根據眾生,他接受物質的情況比較好,他對物質比較關注,我就跟你說色聲香味觸法;他對精神比較關注,色受想行識,我把精神給你分成再細點,一回事。這都稱之為什麼?妄境。我們人也是這六種東西,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說是五蘊,蘊堆積在一起,形成了這麼一個色身,所以是不是也是妄境之一?既然妄境是六塵,六塵的堆積形成色身,形成眾生,眾生是不是也是妄境之一?Yes,肯定是。 「答:一切妄境」,這個境就包括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包括能分別的眾生這個主觀環境跟所分別的客觀環境,能所就出現了,這個妄境當中包括能所。「一切妄境從本已來」,從根上說,「理實唯一心為性」。從理上來講,實實在在它是一心的現象,它的本質是一心。你看的妄境很多,世界很多、眾生很多,但是我從道理上來講,它從根本上來講,它的道理,成這些虛空、成這些無量世界這個根本是一心,一心唯是它的本性。就說明,你這樹上樹葉很多,有黃的、有紅的、有綠的,還有很多果實,還有很多樹干,你要這麼一看,那這樹太厲害了。是不是就一個根?「理實唯一心為性」,那個樹理實唯一根為性,你再大的樹葉、再多的杈、再多的果實,它也從這個根上長的,你掌握根不就完了嗎? 你看它說,「答:一切妄境從本已來理實唯一心為性」,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這一顆心產生的,它的本質都是這一心。「一切眾生執著妄境」,所有的眾生執著妄境。這個一切眾生的范圍,十法界眾生。境有人境跟事境,六道眾生執著事也執著人,這兩種執著都沒放下;四聖法界,人放下了,事沒放下。這都是境,所以我們一談到境,有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它說「一切眾生執著妄境」,我們在這裡要問,這個妄境指的是什麼?指的色究竟天以下的這些眾生對人的執著、對法的執著,這兩種境。「不能得知」,因為你執著這個妄境,因為你執著這個樹葉跟這樹葉上結的蘋果,你就不知道這個根,你就忘掉這個樹的根了。「不能得知一切諸法第一義性」,所有法的第一義性就是這一心,因為你執著妄境,你就丟掉了它的第一義性。它其實是從你自心,一心當中變現出來的,你把這一心掌握了,所有變現的境你全都知道。因為你老執著妄境,你就忘掉了自性,失去了自性,所以不能得知一切諸法第一義性。這裡面提出來,一切法它有兩個性,第一個叫第一義性,第二個叫生滅性,這兩個性缺一個,這法都來不了。 你看這個金器,沒有金子不行,原材料;有金子,沒人加工也不行。這有人加工,產生它,生了它,我化了它,這就是生滅。所以我得作用,給它點作用,這個作用叫金器的生滅性。你讓它生也罷,讓它滅也罷,你在哪上加這功夫?你得在金子的原料上加功夫。金子的原料就是金器的第一義性,你這麼加工形成這個金杯子就是金子的生滅性;缺這兩個性,這杯子出不來。但是我們往往就執著這是杯子,這是怎麼加工的、用多少度、用什麼模具,你就忘了燒的那金水。所以一切眾生不能得知一切諸法第一義性,就相當於我們所有研究金器的人他不知道它是金子變的,他不知道這是第一義,沒這個它出不來。所以說不能得知一切諸法第一義性,不能得知一切金器的第一金性,就相當於這個意思。 「諸佛如來」,這時候出現了佛跟如來。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佛跟如來,絕不是簡單說我為了順口,「佛如來」。佛就是法身大士,如來就是沒有無明了,成了如來。法身大士他們以上都有這個功能。「諸佛如來無有執著」,法身大士連分別都沒了,他怎麼會有執著?沒有執著。「則能現見諸法實性」,他們就可以現,就在當前,見到所有法的實性、本質。他看到所有金器的金性,他看到所有電器的電性,這個電變成了空調,那個電變成了暖氣,那個電變成了微波爐,那個電變成了音響、變成了聲音,色聲香味觸法都有。按摩器不就是法嗎?那電變的法,按摩,觸。電變成的聲音不就是聲嗎?電變成的光不就是色嗎?你執著電器的作用,你沒有注意到電器背後這個電。研究電的專家能夠見到諸用的實性,電性,則能現見諸法實性,他能見到所有電器的實性,是因為這個電的存在。 「而有大智顯照一切染淨差別」,這裡邊用了「大」,大就不是我們世間的智。世間的智是研究這電、研究這冷、研究這熱、研究這光,這叫世間智;大智,他研究它的電性,研究第一義、研究一心、研究自性。「而有大智顯照」,顯現,顯現就是表現出來,水落石出,石出你還得明白知道它是石頭。照,照就是理解。「顯照一切染淨差別」,一切就是您就別含糊了,他沒有不知道的。你說我干這事,偷偷摸摸的弄了五十萬貪污了,佛菩薩不知道?顯照一切染淨差別,那他只知道淨法吧?像師父這麼有智慧的人、這麼純的人,他怎麼知道我這髒心爛肺的事?一切染淨之法,你的髒心爛肺他也知道。為什麼?你的髒心爛肺也是一性出來的,也是根本實性出來的。所以我們老說有人欺負淨空老法師,欺負我們老和尚,說咱這偷偷摸摸的他哪知道?背後說點是非人我。一切染淨差別,而有大智顯照,他能給你顯現出來,他能明白一切染淨差別,不然他怎麼度你?你光知道這人健康有什麼用?關鍵我要看你怎麼不健康。所以愈是有問題的眾生,佛菩薩愈清楚,愈是那貪瞋癡慢厲害的他愈明白。染淨差別。還沒有結束,今天時間到了,謝謝大家。 摘自: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學佛的體會(四)—學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心得分享 胡小林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5/1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7-0001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