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第二講 佛教的世間觀
第二講 佛教的世間觀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是《八大人覺經》說明修學菩薩道、辦了生脫死事業的人,應有的第一覺悟。 在這一段經文裡,也可以說,就是總指佛教的“世間觀”。 經文裡,“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說的是“無常觀”,“四大苦空”說的是“苦空觀”,“五陰無我”說的是“無我觀”,“心是惡源,形為罪薮”說的是“不淨觀”,我先來講說“世間的無常觀”。 世間,就是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 所謂世間,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來的時間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間是“宙”。我人生存在這無限的時間、無邊的空間之中,實有對世間認識的必要。 世間,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在佛教裡,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因為我們不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而引發對世間錯誤的認識,把世間的一切執為實有,貪戀、執著,但誰又能戰勝無常呢?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智度論》也說:“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滿三界,無常風所壞。”世間上的富貴榮華,固然像是三更大夢,就是我們每天盥洗珍惜的身體,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間、身體、心理都在活動,都在變化,都在不停的遷流,“桑田滄海、滄海桑田”,這世間上的一切,哪一樣有永恆性?哪一樣有實在性? “無常”就是世間的真實,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裡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間既是無常的,國土是危脆的當然不用再說。國土不安曰“危”,不實曰“脆”,別項不說,就拿台灣及日本的地震來說,每一次大地震,財產的損失,生命的死亡,都難以數計,像這樣的國土不就是危脆的嗎? 我們把世間的無常觀解說清楚了,現在再解說四大的苦空觀。 我們常聽到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會說一句“四大皆空”的話,不過這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誤解的“酒色財氣”叫四大,不是說一個人不貪酒色財氣,就叫做四大皆空了。其實,四大苦空,是佛教對世界本質上的說明。 所謂“四大”,就是指結合物體的四種原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莫不由四大種的原素結合而成的。這四大原素就是地、水、火、風。地是以堅硬為性,水是以潮濕為性,火是以溫暖為性,風是以流動為性。宇宙間的森羅萬象,哪一項不是仰賴地水火風四大原素所結合而成的?拿人來說,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溺是潮濕性的水大;體溫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調,那就要病了,甚至四大分散,那就是死亡了。人是如此,花草也是如此,比方說,一朵花的成長,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適宜的“水”分,要有溫暖如“火”的陽光,要有流動的空氣和徐“風”,若是缺少一大,花兒就不能成長開放了。 以四大原素和合的我人身體,為什麼要說是苦空的呢?哲學家老聃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我人的身體,實在就是眾苦積聚而成,在我們的心裡上有貪瞋癡煩惱的痛苦,在我們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在家庭裡有愁衣愁食及恩愛別離的痛苦,在社會上有是非斗爭、怨憎相會的痛苦,在世間上有風災、水災、震災、兵災等等的痛苦。苦,緊緊跟隨著我們;苦,緊緊的控制著我們,我們就是在苦中討生活。 有些人常聽到佛教說苦呀苦呀的話,以為學佛就是學吃苦的,或者學佛就非要受苦不可。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佛教是快樂幸福之教,我們是為了離苦得樂才信奉佛教。 信奉佛教的人,應該先要認識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樂。如果在苦中不以為苦,或是在苦中還以為是樂,這樣的人,怎麼肯修學佛法呢? 知苦,就是入道之門。 過去在一個偏僻的鄉村中,住著一對年老的夫婦,他倆辛苦經營生意,攢了不少積蓄,只是膝下猶虛,一個兒女也沒有。東邊拜,西邊求,都未能如願。年老的夫婦求子心切,想要知道無子的原因,但鄉村之中,沒有有道行的人可問。一天,有一個出家未久的人游方經過此地,老夫婦一見大喜,請他回去供養,飽餐以後,請他說法,求其開示無子的原因,這位出家未久尚不懂得說法的人,心中很焦急,他真不知道要說些什麼才好。 老夫婦誠心誠意,跪在他的面前,俯伏於地,頭也不抬。這位初出家的人心急如焚,因為自己是一個出家人,也不好說他不會說法,不懂這些道理,這時他忽然覺得做一個出家人真是很難,不覺就脫口說道: “真難呀!” 跪在地上的老夫婦一聽,這話說中了他們的心坎,他們覺得這句開示,真是至理名言,他倆為了求一個兒子,怎麼也求不到,“真難呀!”這句話讓他倆很有同感,趕緊又叩頭如搗蒜的不住禮拜起來。 這位初出家的人一看這對老夫婦如此虔誠,真沒有辦法可想,他如坐針氈,滿身大汗直流,當他難受到極點的時候,不覺又脫口說道: “苦呀!” 這句話在老夫婦聽來,好像暮鼓晨鐘,他倆覺得一點不錯,自己這麼大的年紀,連一個兒女都沒有,苦呀!人生真苦呀! 老夫婦聽了深受感動,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來,初出家的人一看,急得沒有辦法,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還是溜之大吉吧!這老夫婦哭了好久,再靜聆開示,沒有聲音,抬頭一看,出家師父已走了,他們覺得這一定是活佛現世,來指點他們迷津,使他們知道人生是苦,從此他倆成為佛法虔誠的奉行者,認真修道,他們終於解脫人生的枷鎖了。 知道苦,才知道求解脫;苦,也是學道的增上緣! 把四大說為苦空觀,這是因為四大所合成的有情生命,以及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幻而不實,在一切虛假之中,還要受著八苦交煎,所以說“四大苦空”。 “五陰無我”的這句經文,是佛教的“無我觀”。 五陰是什麼?五陰就是“我”的代名詞。五陰即指色、受、想、行、識。我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在佛法裡叫做“色”;所謂精神,在佛法裡是指受、想、行、識而言。 色,是變礙的意思。因為有形的物體,都是變化無常而有所障礙的,物和物之間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壞。 受,是領納的意思。知道苦,叫苦受;知道樂,叫樂受;不苦不樂的時候,叫不苦不樂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攀緣外境,回憶往事,幻想將來,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動,有時作善,有時作惡,這都是行的力量。 識,是了別的意思。如眼能了別認識青黃白黑,耳能了別認識好惡音聲,鼻能了別認識香臭之味,舌能了別認識酸甜苦辣,身能了別認識冷暖軟硬。 我人業報所集的色身,在時間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這五陰之我。陰是遮蓋的意思,色受想行識的五陰遮蓋了我們本來面目的真如佛性,眾生沉淪苦海就是執著這五陰之我為實有。 五陰無我,就是《心經》裡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指的就是五陰,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知道五陰無我的意思。 現在五陰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實不過的,我們色心所合的身體,行動自如,要東就東,要西就西,所受的苦樂也是實實在在的,為什麼要說五陰無我呢? 原來,五陰之我,不過是假因緣暫時的和合,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所以說“無我”。 一說到“無我”,大家總是很害怕,“無我”之聲,像是一個空空的原子彈,要把有情所執的“我”炸得粉身碎骨,無影無蹤,大家對這種大乘無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實,我們若不能照空虛妄的五陰之我,真心之我又怎麼能顯現呢?把虛妄的去除了,真實的就會顯現出來。烏雲消了,朗朗的晴空才會出現。 就是學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陰無我,仍然無法獲得解脫,仍然會被世間的一切虛假所囚。 宋朝時,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禅師正在講經,聽眾把道場擠得滿滿的,這時官封大學士的蘇東坡居士也光臨聽經,禅師對他打著禅風機語說道: “此間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也是一個學佛參禅多年的人,聽了以後回道: “何不暫借禅師的四大之身為座?” “學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為座,老僧有個問題,你若回答得出,即將身子給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請將玉帶解下來留在此間永鎮山門?” “好的!好的!請你問吧?” “佛法講四大本空,五陰無我,請問學士以什麼為座?” 滿腹經論的大學士蘇東坡,給佛印禅師這麼一問,問得啞口無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帶。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所收藏的蘇東坡玉帶,成了稀世價值連城的古物! 本經說“五陰無我”,最好的解釋還是本經的經文,為什麼說“五陰無我”?因為“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前面我們曾講過,我人身體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緣離散也就“滅”了;有情的身心,在遷流不息的“變”化著,在昔此今彼的遷“異”著。這五蘊和合的我,是“虛”而不實的,是“偽”而不真的,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無”有“主”宰。 講過了世間的無常觀、四大的苦空觀、五陰的無我觀,最後應該講到“心是惡源,形為罪薮”的不淨觀。 良心!良心!雖然大家高叫著人要有良心,但沒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奸YIN,手犯的竊盜,口犯的惡言,主宰著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著硫酸,把自己曾經愛過的人澆毀得面目全非;親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談心的朋友分屍滅跡,這些慘絕人寰的罪惡,不就是導源於心嗎? 一個人因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矇蔽了,私心的氣焰高了,什麼義理人情可以不講,什麼損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這個世間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會國家的戰爭,莫不由於私心的蠱惑! 現在的社會,倡導科學的發明,鼓勵藝術的進步,目的不外是增進人類的快樂幸福,但這仍然只是治標,因為科學、藝術並不能完全制止人類的犯罪,所以在科學、藝術之後,若能發揚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個人的良知發掘出來,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緣外境,這才能使世界獲得安寧和平,使人類獲得真正福祉! 世間的人,平常最愛的是美好的身體,最關心的是眾多的財富,但到人生最後的時候,身體、財富卻無法帶走;人在生之日最不關心的是“心”,但到告別世間時,緊緊跟隨我們而去的卻是“心”! 為身體享受忙碌的人多,為自心淨化修持的人少,難怪世間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體、財富不是我們的,心才是我們的主人翁! 《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又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惡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謂善惡,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罷了。 因為心易造惡,所以招感這有為的身形。假若易惡為善,雖有身體,當下就清淨解脫了。 能照上面說的道理觀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漸脫離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覺悟的經文結尾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上面所講的是《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一覺悟,綜合這一段經文是說,要學菩薩了生脫死、廣度眾生的人,第一應該覺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這個世間到處都是不安不實,因緣和合的四大五蘊的我,實在說來是苦的、空的、無我的、生滅的、變異的、虛偽的、沒有主宰的。執著的妄心,是罪惡的源流;幻現的色身,是罪業集聚的處所。能懂得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維觀察,就可以漸漸的遠離生死眾苦的輪回。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