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第三集)


 2010/6/1    熱度:4140    下載DOC文檔    

幸福人生講座 —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4/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114-03

  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剛剛邵老師所分享的《弟子規》「入則孝」的部分,所包含的內容就是我們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去孝順父母。

  剛剛提的倫常大道,第一倫就是「父子有親」,父子關系是「道」,而父親懂得慈愛子女,子女懂得孝順父母,這個叫「德」。所以「父慈」,「慈」是「德」;「子孝」,「孝」是「德」,所以當我們隨順倫常大道去做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德行,而孩子能夠終生不改對父母的孝心,這就是孩子的德行,他的孝行。所以我們剛剛在課程當中看到的闵子骞,縱使他的後母對他很不好,但是他那分對父母的孝心沒有任何改變,這就是闵子骞的德行。我們為人子女,只要能夠善體父母的辛勞與父母對我們的關懷,我們對父母那分恭敬與孝心就很容易能夠生得起來。

  我記得我大姊出嫁的時候,因為我是獨子,所以我姊夫開車到我家的時候一定是我去迎接,當然迎接會有一個好處,會有一個大紅包,因為我是未來的舅舅,所以我就去迎接我的姊夫來迎娶。當迎娶的過程快接近尾聲的時候,當中有一個禮儀是拜別父母,我的姊夫帶著我的姊姊要跟我的父母行三跪九叩禮,當我姊姊跟姊夫的雙膝跪下去的時候,我父親的眼淚馬上就迸出來,而我父親當下的那種內心的感受,瞬間就跑到我的腦海裡面來,我的眼淚當場也掉下來。我那時候深刻的感受到這一跪跪下去的時候,我的父親覺得說總算把這個女兒撫養長大,總算幫她找了一個安心的歸宿,他內心有這麼些許的安慰,所以眼淚就掉出來。我在當下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辛勞,女兒都三十歲了,他才有那麼一點點安慰。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擔心會不會因為出嫁之後就沒有了?不會,還會持續擔心我們,甚至於還擔心我們的下一代。所以在那一刻當中,我深刻體會我父親對我們這分慈愛,所以我告訴我自己,今生以後,絕對連一句沖的話都不可以對我們的父母講出口。所以我們能體會父母的辛勞自然而然就能提起這分孝心。

  父母對於子女要慈愛,但是絕對不能寵愛,因為孩子寵壞了可就麻煩。閩南話有一句話叫做「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某吵鬧;寵夫,半夜爬起來哭;寵查某子,未落人家教」,這不大好翻譯,我稍微解釋一下。閩南話說的「寵豬舉灶」,你們家的寵物,你假如寵它,它就很沒規矩,你看那個狗,你太寵它了,它跑到沙發上在那邊耀武揚威,主人給它罵得半死,它要不要下來?不下來,它還不甩你,讓你在那邊氣得半死,所以連寵物都不可以寵。因為你寵了這個豬,它會跑到你們家的廚房把你的灶火都掀掉,所以豬不能寵。

  人能不能寵?「寵子不孝」,你假如寵你的兒子,結局會是什麼?那就不孝順了。我們在汕頭有一個父母生了六個兒子,給他們買了六間房子,娶了六個老婆,一個人一個,結果娶完老婆,房子也住好了,他們兩個有沒有地方住?沒有地方住。這個老大可能還有點良心,在豬捨旁邊蓋了一個小木屋讓他夫妻兩個住。旁邊的鄰居看不下去了,就跟他們兩個講,你去告你那六個小孩。諸位同修,要不要告?一個家裡只要鬧上法庭,有沒有好結局?一定沒有好結局。縱使告了以後,這六個兒子要扶養父母,每一人輪兩個月,輪一年,請問這六對夫妻在奉養父母的態度會怎麼樣?一定很不好,所以不奉養還好,一奉養可能活不了幾年就可能活活氣死。所以絕對不要等到孩子已經這麼不孝了,你才來後悔,才來了解到教育的方法錯了,所以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絕對不能只重視孩子的課業而已,他的品德才是根本,德行才是根本,所以兒子不能寵。

  再來,妻子不可以寵,妻子寵了之後,她會一哭二鬧三上吊,你工作都穩定不下心來,不知道我老婆最近又要演出哪一出戲出來了。再來,丈夫也不可以寵,你寵壞他了,他在外面很會撒野,所以半夜都不回來,你在那裡孤枕難眠,獨自哭泣,他在外面是流連忘返,所以丈夫也不可以寵。最後,女兒不可以寵,你女兒寵壞了,嫁到人家家裡面去,保證給人家搞得雞犬不寧,嫁過去沒幾天就發脾氣了,發完脾氣就說「我要回娘家了」。結果回娘家之後,她的父親還說「沒關系,回來,我給你靠」,請問這位父親這樣做是不是愛護女兒?很可能是斷送女兒的婚姻了。因為畢竟女兒這麼年輕嫁到夫家去,還有很多的功課應該學習,應該先懂得怎麼樣去忍,怎麼樣去包容,怎麼樣去融入一個家庭,這個是結婚的女人的必修課。所以應該是從年輕的時候就好好教導女兒懂得如何去包容寬恕,而不是把她寵得脾氣太大。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的外婆、外公曾經到我們家,而且到我們家的次數還算得出來,很少,嫁出去的女兒很少去看望。我記得我外婆每一次到我們家,一進門就拉著我奶奶的手,然後兩個老人家就緩緩走進來,一坐下,我的外婆就開始講,「我這個女兒,嘴巴不甜,動作又慢」,就開始講我媽媽有哪一些不足的地方,就一直數落自己的女兒。那時候我都看不懂為什麼她們這樣講,結果當我的外婆講了三點、四點之後,我的奶奶馬上就說這個媳婦真好,就開始講我媽媽很好,所以不好要自己講,留得好讓婆婆來講,我是後來才看懂,所以人生對應的智慧,我們要人情練達皆文章,婆媳關系要處好是一門大學問。所以孩子絕對不可以寵。

  而教導孩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一定要注意,之前也有提到,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次你就不能夠放過,一定要糾正過來,假如他已經養成習慣了,你還要叫他改,你就很辛苦了。

  您的孩子現在是小學一年級的有沒有?您孩子現在讀小學的舉手。請教這一位母親,您的孩子第一次語文作業簿沒有帶,她打電話回家裡來,我現在當您女兒,我打電話給你,「媽媽,我語文作業簿沒帶,下一節課就要檢查了,我已經寫完了。媽媽,學校離家才兩分鐘就到了,你趕快幫我拿過來」。「不行。」「哎喲,怎麼不行?媽,你最疼我了。」「沒帶就沒帶,你自己想想為什麼沒帶?」「我就是忘記了,下一次我一定不會再犯了,你幫我拿過來吧。」「不行。」有學佛的媽媽就是不一樣,特別理智,掌聲鼓勵。有時候父母還真要狠下心來。

  問:假如你送第一次了,你以後會送幾次?

  答:無限次。

  當你第一次送去了,他會說好險,我有爸爸可以靠,我有媽媽可以靠,我有奶奶可以靠,我有爺爺可以靠,我還有我們家找的這些幫手傭人可以靠,所以他容不容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容易了。所以很多的父母處處都幫他做好,事實上把孩子的能力整個都沒有辦法施展出來,甚至於是形成他處處都要依靠別人、依賴別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十多歲、二十多歲的這些年輕人,做了很多荒唐事,誰來承擔後果?都是父母親來幫他收拾殘局。甚至於已經大學畢業了,都二十多歲了,出來都不找工作,都還要父母幫他操心找工作的事。所以為什麼這些孩子的責任心都沒有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時候父母幫他做太多,都沒有給他很多磨煉。所以今天假如你不幫他送過去,他對今天這件錯事的印象就特別深刻,你把電話一掛下去了,他的心,很大的震憾,所以教育孩子不能沒有威嚴。

  那是不是掛了電話之後就沒事了?不是,孩子犯錯就是你教他的時候,孩子犯錯,你不要發脾氣,你教他最好的時機點出現了。所以為人父母者的情緒假如掌控不了,這些機會點你就沒辦法教,很可能看到孩子犯錯,你脾氣一來,「你怎麼又來了!」就這樣罵孩子,孩子不會得到一些教誨。所以應該是他當天回來之後,你把他叫過來詢問一下,在學校有沒有被處罰?那孩子可能點點頭,被老師處罰了。那你要接著跟他講,父親告訴你,你只要掌握了一個方法,你往後就不會因為沒帶東西而被老師處罰,你只要掌握一個做事的好方法。你這麼一講,孩子會怎麼樣?他耳朵就大起來了,因為他也不喜歡被老師批評、被老師處罰。你就跟他說,爸爸告訴你,只要你上課前一天把應該帶的課本、作業簿一定要檢查一遍,或者列出來,有帶進去的把它打勾,全部都帶了,你就很安心可以去睡覺了。所以就養成他每天都整理書包的習慣。所以這一件事沒有好壞,端看你如何去運用這個機會教育點。所以當你有所威嚴,他就有所警惕;當你又懂得抓住這些機會教育點,用你的愛心去教導他,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教誨,所以俗話講「恩威並濟」,兩個方法同時運用。這就是第一次犯錯的時候,你絕對要抓住這個機會點。

  再舉一個例子,孩子假如不吃飯怎麼辦?今天脾氣來了,不吃了。諸位同修,你會怎麼處理?對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這太重要了。我有一個長輩很會教育孩子,他的兒子第一次鬧情緒不吃飯,在那裡發脾氣的時候,他的太太馬上就要走過去開始給他好言相勸,「拜托啦,吃一口啦,吃兩口啦」,甚至於是說「你把它吃掉吧,我禮拜六帶你去吃麥當勞」,有沒有這種方法?假如你跟他說,你再吃兩口,我就帶你去吃麥當勞,保證他馬上把它吃光。所以你假如不堅持你對的原則,你在教育孩子,保證你會節節敗退,你的孩子絕對是攻城掠地,把你的原則摸得一清二楚,你就拿他沒辦法。所以我們教父母的一定要很謹慎,對的事情絕對沒得商量,因為你要讓孩子知道是跟非,絕對不是說情緒、脾氣可以去威脅別人,絕對不允許。所以他馬上看到他太太要走過來了,這位盧叔叔用他的眼睛告訴他的太太,你退下,我來就好;他太太跟他有默契。所以諸位同修要很注意,一個家庭裡面的教育原則一定要一致,不然很難教。

  所以我就回想到我小時候犯錯的時候,我爸爸要修理我,結果我的爺爺跟奶奶就對著我講,誰叫你要犯錯,被你爸爸處罰是活該,兩位老人家就上樓去了。以前我不懂,只覺得他們很無情,現在搞教育了就懂了,知道假如他來幫我說情的話,我以後犯錯都不會認錯了,只會先找躲在誰後面就沒事了。所以你沒有援兵可以靠的時候,你才會真正了解我錯在哪裡。所以兩位老人家就上樓去了,我的母親就在旁邊一句話也沒講,就靜靜的看我父親訓斥我、處罰我,所以我母親也是很沈得住氣。

  後來我跟我媽媽聊到這一段,我母親就說,你爸爸跟你講這麼多道理,我都想說你可能也聽不懂,但是她也沒插嘴,因為父親在教了就應該讓父親好好教,不能亂插嘴,不然會影響父親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縱使先生或太太教得不是很對的時候,你也不可以當面去指,事後夫妻兩個可以再好好商量怎麼樣教對孩子有幫助,絕不可以當場兩個人就吵起來,或者意見相反,這對孩子是不好、不良的影響。後來我媽媽就說:父親跟你這麼講,我都覺得你聽不懂。我說:聽得懂,聽得懂,不然我現在口才也不會這麼好;因為我爸爸在訓斥我的時候都不用打逗號。但是從中體會一點很深刻,就是父親希望你能夠自愛一點,父親希望你能夠愈來愈好的那種心,在他的言詞當中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得到。所以家裡面的教育原則,不管是夫妻,或者是爺爺奶奶那一輩跟父母這一輩的,也要能夠一致,不然孩子就會寵壞了,會教不好。

  後來這位盧叔叔就不作聲,他的孩子吵著不吃飯,他就不作聲,自己就先吃了,等所有的親人都吃好了,就說「好,全部收掉」,菜都收了,兒子還扳著一個臉,很臭,那也不理他,也不罵他。結果當天半夜,他兒子餓得不行了,爬起來自己翻冰箱,吃冷的東西。下一次他吵不吵?下一次就不敢再亂吵。所以教育,切記,慎於一開始,「慎於始」。倫常大道第一倫是「父子有親」,我們就先講到這邊。

  接下來,在中國五倫之外還有一個關系影響一個孩子很深遠,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他的人格很健全,可以頂天立地,都依賴於他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人的教誨,一個是父母,一個是他的老師,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老師跟父母對我們的生命是同等的重要。父母養我們的生命,老師長養我們的慧命,所以古代對老師很恭敬、很尊敬。

  我第一年當老師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學生的奶奶到學校裡來,我們的教室在四樓,她爬上四樓剛好看到我,畢恭畢敬跟我鞠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跟我說「蔡老師好」。當那個鞠躬鞠下去的時候,我的內心突然覺得,老師這兩個字很不好扛,年紀這麼大的長者對你這麼恭敬,假如我們沒把人家的孩子教好,就對不起別人,對不起這些長者。所以也從這一件事我去體會到,古代的拜師之禮是父親帶著兒子去拜師,父親在前面,孩子在後面,先對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禮,接下來老師上座,父親同樣帶著兒子跟老師行三跪九叩禮,我可以感受到,當別人的父親帶著他的孩子跟這一位老師行三跪九叩禮,這位老師的內心絕對會感受到誠惶誠恐,會感受到別人的父親對我這麼信任,我絕對要竭盡全力把人家的孩子教好。很多人看到三跪九叩禮,覺得老師這麼好可以讓人家三跪九叩,事實上一跪下去之後,這個孩子是否成就就已經放在老師的心上。所以古代人的師生關系確實是非常令人感動,不管是師對生的態度,還是生對師的恭敬,都很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好好學習。

  我舉一個例子,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名臣叫史可法,當時史可法赴京城考試,古代很多的讀書人都沒有錢,考試期間都住在京城附近的寺廟,住寺廟不用錢,所以聚集了很多的學子都在京城附近的寺院裡面住下來。有一位賢臣叫左忠毅公,他剛好是這一次考試的主考官,他就把他的官服脫掉,穿著平民的衣服到這一些寺廟裡面去巡視,看看有沒有哪一些很出色的讀書人,有沒有哪一些懂得為國為民的讀書人,這一次有來考試。左忠毅公就走到了一座寺廟裡面去,剛好有一個年輕的考生剛做完一篇文章,結果太累了,睡著了,左公看了他的文章之後非常感動,可以體會到這位讀書人很有氣節,很有憂國憂民之心,這個學生就是史可法,左公馬上把他很保暖的衣服脫下來就蓋在史可法的身上。後來考試的時候,左公看到史可法的文章,馬上可以感受到就是他,所以把他批了狀元,面署第一名。

  考上狀元之後,這一些考上的學子就要去拜主考官為師,所以史可法就到了左公的家裡面去,左公就對他的太太講,往後繼承我的志業的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是這個學生。古代的聖賢讀書人不怕自己沒有後代,只怕聖賢的學問斷在他的手上,所以他更重視有沒有一個真正能夠承傳聖賢精神的學生出現。

  後來左公跟史可法都是同朝為官,但是明朝末年,宦官當政,結果左公被陷害,關進監獄之後就接受很多酷刑,包含眼睛被燒紅的鐵片捂上,所以眼睛都粘起來了,然後膝蓋以下被切掉,一些很殘酷的刑罰都出現。史可法知道老師在裡面一定會受到很嚴厲的酷刑,所以十分焦急,就透過各種關系,終於感動了監獄裡面的士兵,就建議他一個方法,裝扮成撿垃圾的人混進監獄看望他的老師。結果史可法就緩緩的接近他老師的監獄門口,當他看到老師的時候,情緒非常激動,因為老師膝蓋以下的腳已經被剁掉了,眼睛也張不開,所以他一進去之後就抱著老師的腳,眼淚就掉下來。結果左公一聽到是自己學生的聲音,非常震怒,用手把自己的眼睛用力撐開來,然後看著史可法說,你是什麼身分?你是國家的棟梁,國家正值危難之際,你怎麼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陷在這麼危險的境地!與其讓這些亂臣把你害死,不如我現在就活活把你打死,左公馬上撿起地上的石頭就往史可法的方向扔過去。史可法一看老師這麼生氣,馬上就趕快離開監獄。所以愛護孩子、愛護學生,有時候還真是要現怒目金剛相。而當他在生氣的時候,那分存心是什麼?也是時時刻刻念著學生的安危,念著學生的成就。

  後來左公被害死了,史可法又擔任很多重要職務,還帶兵在邊界防守。他每一個晚上把士兵分成三批,跟他背靠背守夜,他的士兵都建議他,「大人,您這樣子身體一定會受不了,您還是好好休息一下,不要這樣子不休息」。結果史可法回答他的士兵說,「假如我去睡覺,國家因為這樣而陷入危難之中,我對不起我的老師,我對不起國家」。所以史可法念念念著老師給他的恩德與教誨,不敢有絲毫的松懈。

  史可法每一次回到他的故鄉沒有先回家裡去,都是先回到他老師的家裡面,去看望師母、去看望老師的後代子孫是不是過得很好。所以我們從這個故事當中可以感受到,古代這種師生的情誼確實讓我們深深的動容,也深深的感動。所以我們自己在面對自己的老師應該用什麼樣的心境,什麼樣的態度來學習,這個就至關重要。所以當學生的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對老師的教誨絕對不能打折扣。

  我這一生非常幸運,遇到很多好老師,第一位老師就是老和尚,我在二十五歲的時候遇到老和尚。剛好在兩年前,我個人感受到自己的中國文化底子太差了,所以我就把我教書的工作辭掉。我到了澳洲去,起了兩個念頭,第一個是希望能夠有一位很好的中國文化老師可以指導我,第二個是希望我在修行的功夫上能夠有一位好的善知識,時時刻刻能指導我的生活點點滴滴。結果到澳洲去,我的國學老師楊淑芬老師剛好就坐在講台上,我就有這個榮幸接受她的教誨半年,然後我們那一期的佛學講座,在我身旁就坐了一位盧叔叔,盧先生,他學佛已經十多年了,都是死心塌地跟著老和尚學習,而且他還把佛學裡面的這一些教誨運用到企業上面去。他曾經當過YAMAHA的總裁,底下的員工八萬人,所以他非常有能力。剛好佛菩薩把他安排在我的旁邊,但是說來很慚愧,我是「不識廬山真面目」,我看不出來,因為他看起來很謙虛,也印證了愈有能力的人愈謙卑。

  我是什麼樣的機會又能夠得到這位盧叔叔的教誨?因為剛好我們也上《弟子規》,《弟子規》裡面有一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教誨,我們說學了就要做,所以我學完之後,回到寢室我就開始詢問,每一位長者是哪一年生的,比我父親大,我馬上畢恭畢敬跟他鞠個躬,我說「譚伯伯你好」。另外一位陳先生的年紀比我父親小,我說「陳叔叔你好」。結果這位盧叔叔非常慈悲,他馬上跑過來說「我也要」,我就馬上跟他說「盧叔叔你好」。結果這個躬鞠下去之後,隔天盧叔叔把我叫到客廳,剛好四下無人,就只有我跟他,他跟我談修行、談做人處事,足足談了兩個小時,我聽了印象非常深刻。其中有一句,他提醒我,修行,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對自己的習性不能有任何妥協,要趕盡殺絕,處處能包容別人,厚道的對待別人。當兩個小時的談話談完之後,我的內心非常激動,腦子裡面只有一個念頭,就希望感謝他的教誨,希望給他跪下去,所以那個時候我的雙膝就跪下去,結果我還沒跪下去,盧叔叔的動作非常快,馬上用他的雙手把我撐起來,說「使不得」。有學問道德的人確實很謙卑,就把我拉起來。

  結果從那一天以後,每一次中午吃飽飯,他就說,來來來,我們去散步。他就帶著我,開始跟我講,今天你聽的課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收獲?跟盧叔叔報告一下。等我跟他報告完,他就開始跟我分析,你這個道理看得不夠深,你這個道理看得不夠廣,就這樣手把手點點滴滴教我。我從這個事情深刻感覺到一個孩子能不能遇貴人根本的原因在哪?在禮貌,在恭敬。所以我這一生因為能夠堅持一個對長者的禮敬,確實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我生命中的這些老師,各個對我都非常提攜,非常照顧,而且當你確實是依照聖賢人的教誨,這些老師會時時刻刻幫助你。

  所以我一回台灣之後,這位盧叔叔一有空就會跟我聯系。而我回到台灣之後,楊淑芬老師就跟我說,你要學中國文化到台中來學,就住我家就好了。所以我在楊老師家就住了半年,而且白吃白喝。老師為了怕我沒有錢用,還在一個皮包裡面裝了一些錢,就放在電冰箱的上面,她說你有急用錢,自己拿就好了。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這些有道德的人念念都為誰?為別人,怕你沒錢跟她要錢的時候,你自己會很不好意思,連你不好意思,她都替你設想了。得到這麼多長者、這麼多好老師給我生命中的提攜,對我來講,我們要回報這麼樣的師恩也只有依教奉行,全心全意為佛法、為眾生才能報得了老師的恩德。

  我跟著老和尚學習也五、六年的時間了,我在前兩、三年跟老和尚學習,內心就很震撼,感受到「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沒有一個好老師,人生確實走得是險象環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繞得回來。接受老和尚教誨之後,明白道理,就慢慢把人生修正到正確的方向來。接受了兩年多的教誨,感受很深刻,所以希望去給老師行拜師禮。所以在兩年多前,我就坐飛機到新加坡,剛好我下飛機的時候,老和尚不在,而且經過詢問之後,我去新加坡十天,老和尚第九天晚上才回來,我當時想說撐到最後一天看有沒有機會可以參拜老和尚。我每天都去問老和尚回來沒有,所以整個新加坡居士林的這些工作人員都認識我了。

  結果到第九天,消息傳來說老和尚已經下飛機了,我們聽到這個訊息剛好在吃飯,百感交集,就很感動,眼淚就止不住了,然後就在居士林等老和尚來講課。結果過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一個消息又來了,老和尚今天不來講經了,太晚了,而且明天是禮拜天,老和尚禮拜天從不到居士林。這個消息一聽完,我們馬上感受到一個很深刻的感受,其實不見也是見,破我們的執著,真正要見老師不是看到老師的身相,而是真正能依教奉行才是真正見老師,所以我說這是佛菩薩的安排,讓我能夠放下這個執著,所以我也就釋懷了。

  最後一天,我把一些應該洗的洗一洗,把它掛起來,准備要回家了,剛好洗到一半,好幾個人跑來通告我,說老和尚來了,我馬上就放下了手邊的工作到辦公室拜見老和尚。結果一進門,老人家非常仁慈,說「來,坐坐坐」,我就馬上頂禮下去了,老人家說「不拜、不拜」。然後我就起來,老和尚就要迎我去坐,結果我第二拜又給他拜下去了,老人家說「不要拜了,不要拜了」,結果我就拜了三拜,害老人家很累,一直叫我不要拜。後來就坐下來,坐了一會兒。其實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能夠坐在那裡看著老和尚,我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結果一出門,身旁的法師就跟我講,他說「你的禮節太過了,拜佛拜三拜,拜老師拜一拜就好了」。他一講完,我很高興,他是告訴我一個道理,確實拜佛拜三拜,拜老和尚拜一拜,拜老師拜一拜就好。但是我也很高興,我沒有拜錯,因為我是要行三跪九叩的拜師禮,所以他對了,我也對了,叫事事無礙,不然他又糾正我,我又生煩惱了。所以其實我們只要常常能夠觀照到自己跟他人的存心,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障礙自然就可以去除掉。

  因為感受到這一些老師對我的提攜,所以我就發了一個心願,希望能夠弘揚正法,能夠幫老和尚多做一些事,這個念頭一發,這個緣就結到海口去了。到了海口做了差不多三、四個月,剛好有一天我出去忙,我們中心有一個十多歲的年輕小伙子,我就跟這個小伙子講,今天老和尚是八點到十點講課,因為跟澳洲有兩個小時的時差,你八點到十點要好好用心聽老和尚講課,剛好我要出去忙,我回來你一定要告訴我老和尚講的什麼課。剛好我中午回來了,就問了這個年輕人「今天老和尚講什麼?」他想了一下,沒有很深的印象,但是他記得其中有一句,老和尚就講「諸位同修,我都已經七十八歲了,還要世界各地飛來飛去,假如有哪一個年輕人願意發心弘揚正法,幫我分擔一些工作,我老人家給他磕頭」,這個孩子不懂。我們當學生的聽完之後覺得非常慚愧,所以當下就起了一個念頭,能夠幫自己的老師多分擔一些工作,結果這個念頭一發,感應確實不可思議,我從此以後就飛來飛去了。所以確實真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當你確實發起深遠的願心的時候,佛菩薩一定會幫忙你,聖賢人絕對會加持你,我們要對真理有信心。

  而在這整個推展的過程,我深刻感覺責任承擔才能真正成長,責任承擔才能讓一個人的能力快速提升。所以我從九月五號到了海口,到現在一年一個月的時間,我的演講場次超過三百場,而在這三百場的過程真的體會到我們確實要去承擔責任,你的能力就會快速發展起來。所以孟夫子有一段開示非常好,孟夫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一些考驗為什麼?因為要「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些磨煉就是為了讓他不足的地方、不足的能力趕快建立起來。所以當我真正去承擔責任接受這些考驗之後,我突然覺得孟夫子這一段開示…。我在高中的時候覺得當聖賢人很辛苦,可是當我們去承擔責任的時候,我終於體會到那種感受是甘之如饴,覺得非常舒服。因為一個人最踏實的時候就是他能夠去盡他的本分,一個人內心非常空虛的時候,就是當他知道這些事情應該做,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去做,這個時候人生才會遺憾,所以我們當學生的要趕快提升我們的能力。這一節課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