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法華經講演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太虛大師講述 民國十年秋在北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一切眾生,因有惑業,始和合相續現種種報身之苦相。而與樂拔苦,為如來大慈大悲之本願,於是始有救諸苦難之如來事業發生。為救已發心持是經之眾生,則有陀羅尼品。為救未發心持是經之眾生,則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良以眾生遭遇災難,受諸苦惱,不易受持是經;若先有本品以為攝受,則可仗佛力,免苦難,終獲得持是經,故此品實為求持是經者之增上緣也。在禀命流通中為第三節,在全品經文中則居第二十五。 持經免難、為法力,稱菩薩名免難因得究竟不退轉,為菩薩護經之力,實即菩薩之救眾生諸難力。為明此力無上,故有此品。 本品所稱觀世音,義與楞嚴不同。楞嚴指因行而言:謂以所聞之音為所觀之境,不令心緣於境,而一一悉返於清淨如來藏心,此為以聞思修耳根圓通。蓋能返聞以聞於自性,則能聞之心,所聞之境悉皆銷落,心得自在,故楞嚴為就因行而名觀世音。本品所稱觀世音,則就果德而言:系以音字代表一切眾生煩惱、災難苦痛之聲與呼號求救之聲,菩薩以大悲願力,既嘗觀察眾生苦惱,遇有稱其名以求濟度者,菩薩以大悲之智觀照一切,即施救度,此正利他之妙用,故本品為就果德而名觀世音。又就果言之,十方三世諸佛,孰不以悲觀之智普照苦惱、拔濟有情?似無不可同名觀世音。但此菩薩以修耳根圓通之故,故獨擅此果德之名耳。音非僅口語之謂,眾生心內所默念者亦謂之音。蓋音乃為顯境、顯義之名體,而緣境之心、取義之念,凡動於中皆為心聲,為音之別相。如眾生真有迫切求救之動於中者,此即為菩薩悲智所觀之音,而菩薩亦無不悉知悉見加以濟度,此亦觀世音之義。 普門者、以菩薩現身遍於趣類,菩薩施教廣說諸法,非專用一門,故雲普門。應以何法度脫者即為宣說何法,初不拘於一說,與藥王專教苦行、妙音專說法華者略異。 丙三 救濟苦難力以流通 丁一 救未發心除苦得樂 戊一 問答名因 己一 問觀世音之名因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者、以觀世音普門示現,即為無盡意之教化。蓋隨類應化,化化無盡,皆生於無盡之意;以意無盡故,化亦無盡。此即菩薩之大悲願力,所謂盡未來際,虛空有盡,願無窮盡也。又、無盡意之願力,佛佛皆同,惟此菩薩之無盡意最為殊勝,故以其德為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悲願之力,至無窮盡,即由無盡意菩薩發起之,宜矣。 己二 答觀世音之字義 庚一 觀聲救濟 辛一 總標稱名脫苦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所以名為觀世音者,以此菩薩能觀見世間一切眾生苦惱求救之音聲,施以救濟,令悉解脫;無能令此求救之音聲為菩薩觀見者,必由眾生一心稱名之所感召。蓋此名固為菩薩萬德之總持,而一心專念,即其所以能契於平等法性,而與佛之報身、化身相應也。然凡夫之心,居常散亂放逸,而於忽然之間能稱名至一心不亂者,往往皆由奇痛極苦之境界所逼迫而成。蓋眾生清淨之本心,原與佛心無二,本可心心相印,應而遂通。徒以貪、嗔、癡、妒、慢等諸煩惱之所覆障,致眾生真心汨沒不彰,去佛智心日益遙遠,而生佛感應之道遂幾乎絕矣。及眾生當極大危難時,苦痛既極,救援已窮,希望盡絕,愧悔懊喪之余,所有一切妄心悉皆銷滅,而與佛無二之清淨本心又漸接近;以此淨心號救於佛,故此猛利之一心立顯有不可思議之力量,立通於不可思議之神明,即立獲不可思議之救度。又況所一心呼救之名,即為夙具悲願救諸苦難之觀世音菩薩,則機願相投,循聲拔濟,其感應之速,自非世間心量所可測度矣!中土及印度古今所記靈跡甚多,要皆求救者一心哀切,斯無有不獲感應耳。故觀世音者,為菩薩果地利他功德之體,而名即因之以立也。 又、眾生音聲有二:一、苦惱音聲,二、因苦惱而求救之音聲。倘但有苦惱而不知求救,生佛之間即無濟度之緣,譬水不自清,月胡由現?若稱名求救,即可盡獲解脫。蓋菩薩慈悲之願,在在處處均與此相遭也。故亦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辛二 別顯稱名脫厄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釋稱名脫火水風三災。火水與風,皆器世間所起之災。火以熱為體,以燒為用。凡物及人,以體質之力不敵於火,故為所燒。今以稱名求救故,蒙菩薩神力加被,人雖入火而火至失其能燒之力。楞嚴所謂“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不燒火,空不礙空,故不能燒。既受水漂,生命須臾,以稱名求救故,菩薩神力加被,卒以種種不可思議因緣令得救濟。蓋凡夫沉溺於愛河中,久為愛欲之水所漂沒,今既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則愛欲即可減少,慧命即自延長;慧命既自延長,則其果報主體之壽命,菩薩亦必滿其願欲而使獲延長也。尋常之風,未必為災,遇風於海則為災。凡以身入海而流轉於海中各處者,必由有所求,且盡由求財利;蓋名譽者,亦財利之別相也。海中事物之可求者極富,茲但舉七寶為例耳。羅剎國、食人惡鬼之集合處。黑風、黑色之風,起則昏闇;遭其摧蕩者,迷於去來,昧於升沈,懵於拔濟。眾生以貪求財利故,冒風波之險,幾至相率而墮於惡道之中。然以一人發心稱名求救,菩薩神力加被;卒得共免於難。蓋貪欲為本漂溺生死海之眾生,今因怖於生死,知一心稱名求救,則貪欲立自消殒。生後既免淪餓鬼之途,生前以神力加被故,自亦立免羅剎之難也。以上為稱名獲免火水風三災。更廣言之,火災能燒及初禅,水災能壞及二禅,風災能滅及三禅。是既在三禅下,終不免三災之苦危,雖一時稱名求救,獲幸免此人世之三災,然或不幸而瞬又遭遇,仍未能究竟脫苦。究竟脫苦之道奈何?即惟此稱念觀世音菩薩名之一法。應一心稱名,出聲稱名,默念稱名,常時稱名,畢生稱名,以之出三界、了生死,斯究竟脫於三災之厄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冤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冤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釋稱名脫四雜災。一、脫刑罰災:或被官刑,或遇盜賊,以稱名求救故,菩薩神力加被,則刀杖斷壞。昔東魏孫敬德為盜劫掠,夢受救生觀世音經,誦滿千遍,臨刑刀折。其經奉敕寫布於世,是為高王觀世音經之緣起,即可為此節之佐證。一、脫非人災:夜叉、羅剎等惡鬼,本以害人為事。然十二類生之本性,無不以智為其心體。至遇一心稱觀世音名者,則與其根本智心相感召,彼後起之惡心,以神力攝持故可不期息而自息,故不復加害,亦不仇視。一、脫檢系災:或有罪而當刑,或無罪而波及,均至械系於獄。然苟知苦悔罪,能一心稱念觀世音名求救,神力加被,枷鎖即自斷壞。北史載盧景裕系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余書載誦經械落因以蒙赦者,甚多。蓋因罪而系獄,至因悔罪之故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則妄心既滅。罪業即亡,斯亦應赦而解脫之矣。一、脫冤賊災:冤賊、通指人及鬼神等眾欲來惱害者而言。眾生貪、嗔業重,故冤賊恆遍滿於大千世界。然以赍持重寶經過險路之少數商人,能一心稱名求救,即獲免於冤賊侵害之難。蓋神力加被,得使轉惡為善,既息其害人之心,並令不見為有可害之人矣。 辛三 結告威神之大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蓋稱名以語業成之,而菩薩有天耳通故,故能觀聲救濟如此。 庚二 觀心救濟 “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不修行者,往往以YIN欲為可樂而不知其為苦,修行者則知YIN欲為眾苦之因。以有YIN欲,則不能逆生死流,不能斷輪回根,不能離煩惱障,不能登清淨覺,故佛弟子以YIN欲為世間最苦也。修行者既知YIN欲為最苦,若不能攝制之,則應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蓋不僅口念稱名,仍當心存恭敬,以菩薩悲能拔苦、慈可與樂故也。且常念恭敬觀世音之心,即是常契於觀世音慈悲智慧之心,若更以YIN欲心入於此心,則如春雪之入洪爐矣。YIN欲為三毒之首,故嗔恚、愚癡隨之以共同增長。若常念恭敬菩薩之慈悲,則嗔恚自息;常念恭敬菩薩之智慧,則愚癡自破。所謂常念恭敬者,悉屬意業,而菩薩有他心通,故能觀心救濟如此。 庚三 觀色救濟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禮拜、供養,為眾生身業恭敬。菩薩有天眼通,悉知悉見其心之所求,故為滿足其願欲如此。求男女者、舉此為例,略釋其義耳。唐、言空虛,捐、謂捐棄,言恭敬禮拜觀世音之福,必無空棄之理。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校量功德勝劣。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蓋逐取名相而稱,至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者,則因憶念其利他之德,不得取著於名相,斯為無量名、無量相,故持之者功德無邊也。 戊二 問答化行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無盡意前問觀世音菩薩名何由立,此則問其化何由行。意謂觀世音菩薩報身原在極樂世界,而垂形布化於此土,固如何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此釋化身說法。共十九種,分聖身、天身、人身、非人身、金剛神身數類。小王、即人中帝王,因不及轉輪王,故別言小。不在官位,鄉國矜式為長者。清心寡欲,抱道自守為居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謂為長者等家屬之婦女。童男女、即男女之幼者。執金剛神、即觀世音異相,為守護正法之神。觀世音示現非人身,所以密行教化,令早得脫於惡報之身。蓋說法不必盡以口語,或顯神通,或示威德,皆足令於見聞之下,默化潛移得早度脫也。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總結勸持。能使眾生離於恐怖,為施無畏,故眾生亦以救苦救難頌觀世音之德,蓋有苦有難方有恐怖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璎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此釋奉獻結成。謂奉獻璎珞以為供養,並結答行化娑婆之事也。受此法施,謂受此如法之施。菩薩受他供養,悉為憐愍眾生令種福田,若違斯義而取著於利養,即為不當受。觀世音菩薩初不肯受此璎珞,即是此意。既受璎珞,復作二分供難於佛,顯以一切所修福德回向於佛,而不滯著於所住之境也。 戊三 重頌問答名因 己一 頌問名因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己二 頌答名因 庚一 總標許說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十字,若譯作長行文,為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八字,則問答段落之起訖,較為明顯。今譯者並譯為頌文,殆取便誦讀之意乎!汝聽觀音行以下,始為佛之答詞。觀音行,即善應諸方、能滅諸苦之行。惟其觀世音聲,誓深願大,故能善應。觀世音威神之力,本來超過名相,故只可略說。但得聞其名號,見其化身,念其功德,皆可獲離苦得樂之果,故曰不空過。 庚二 正答名因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此頌免火水風三災。興害意、通指人、鬼而言。火坑變池,謂變熱惱為清涼。漂流巨海,兼顯水風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此頌免山難。被人自山推墮,時促勢危,忽念佛力求救,則心極猛利,故獲觀音拔濟。 “或值冤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此頌免刀難。起慈心、謂冤賊轉暴為慈,忽不加害。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此頌免拘摯難。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此頌免詛毒難。咒詛、為人或鬼習惡鬼法以毒人者,如巫蠱等是。還著、謂自毒其身。此非念觀音之人求咒詛者之自傷,乃咒詛者不能毒人,還以自毒,由是遂不敢再起害人之心也。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此頌免非人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此頌免惡獸難。尋聲自回去,謂毒蟲聞聲而自退也。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此頌免天災難。以上為三災七難。眾生猝遭此厄,迫無能逃,至心求救,此時凡情盡息,歸命極虔,是以能為夙具悲願之觀世音菩薩天眼、天耳所見聞,他心通所寂照,而以神力加被護持之,使獲安隱。然苟非平日早生淨信,夙切皈依,廣結佛國之因緣,勤除本身之業妄,亦豈易以倉猝稱名、臨時一念,便獲感通之效,立免惡報之加乎?故應於無災無難之時,即當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之慈悲利他功德,息息持名,心心念德。並以觀世音救苦救難之慈心為心,悲願為願,而後始可永離於災難。即不幸偶有所遭,亦庶易得臨時之感應而獲濟於危乎! 庚三 兼答化行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此頌現身滅苦。妙智、即由根本後得智所起之利他大悲方便智。以具此智,故有救世間苦之力。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謂並漸令解脫於生死輪回之苦,使得涅槃,不僅救免其暫時之災難而已。 庚四 歎德勸歸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此頌五觀應常願仰。一、真觀,謂以妙智觀於真性,知自身、眾生身、一切身平等不二,此即同體大悲之所由起。二、清淨觀,謂觀於淨法,從本以來不與染法相應,遠離我、我所之二障。三、廣大智慧觀,以自心清淨故觀於真俗二谛之法,一一照了,無有遺漏。四、悲觀,觀於生佛同體,而悲眾生以惑業故不能免苦。五、慈觀,觀世音菩薩以悲願救苦,故常念給眾生以樂。以上五觀,眾生當常願行此並常瞻仰也。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此頌大智能滅災難。無垢清淨光,即智慧之光,能破諸闇。以先降伏本心之災──無明風、煩惱火等,故能以普遍光明之智,觀照世間一切眾生而加以救濟。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此頌法施能除煩惱。以同體大悲之願力,興起一切戒法,如雷之始震。戒能滅一切惡,遍與眾生法樂,故如慈雲。戒能滋生一切善,故如露雨。如是,則煩惱熱焰可以銷除矣。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冤悉退散。 此頌無畏施能除怖畏。诤訟、戰斗,均可怖畏之事,觀世音菩薩本號為施無畏者,故至心敬念,得蒙加被,眾冤自然退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此頌觀世音須常持念。能觀世間音者,本為不可思議、不可測度之微妙性體,以此微妙性體能持音故,為眾音所從出故,故名妙音。而其大用所在,即觀眾音聲而施救濟,故名觀世音。以能觀之妙音及所觀求救之音悉清淨故,故名梵音。又此音使求救者當機獲益,應時解脫,如海能受而遍容,如潮有泛而應時,故曰海潮音。而皆為超出世間一切音之殊勝音,是故須常敬念此觀世音也。常念之道奈何?即先將本品所述菩薩之種種慈悲利他功德,悉體會明了於自心,更時時稱名而念,時時憶德而念,斯為真念觀世音菩薩者矣。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此頌敬念能免苦厄。蓋所謂世者、即三災七難之世間相。觀、即上五觀。音、即上五音。如能常念不疑,則觀世音菩薩遂可於怖畏之中作依怙矣。以觀世音為福聚之海,其功德威神至無量也。 戊四 持地贊歎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薩之別名,如地為功德力用所持載之義。自在之業,謂觀世音菩薩三業神通之用,無障無礙,隨生示現,隨眾所求,能得自在。但聞此品所說神通力者功德即為不少,正顯能了解、能受持者,其受益為更多。故獲聞此品者,亟應未解求解,未行起行,方為不負持地菩薩之所咐囑耳。 戊五 時眾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釋時眾獲益。無等等、謂真如性為絕對無等,而正遍覺則等於此無等之真如也。
:法华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