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第四集)


 2010/6/2    熱度:2917    下載DOC文檔    

幸福人生講座 —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4/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114-04

  諸位同修,阿彌陀佛。剛剛胡居士有提到說,昨天有同修聽了之後感動得掉眼淚。我們說掉眼淚有很多種,到底我們往後的人生要掉什麼樣的眼淚?是要掉忏悔、感動的眼淚,還是要掉傷心的眼淚?這個就要我們自己去決定了。

  當我們聽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深深生起慚愧的眼淚,這個時候您這個眼淚一掉完,會覺得內心非常的清淨,也會感受到自己錯誤在哪,所謂後不再造,我們聽明白之後趕快去修正。聖賢人說的「知恥近乎勇」,知恥就是知道自己的過失了,這是一種勇氣,進而去把它改正。絕對不要掉傷心的眼淚,因為傷心是我們迷惑了又繼續做錯事,然後這種眼淚愈掉愈懊惱,愈掉會愈後悔,所以這樣的眼淚不要掉。除了忏悔的眼淚之外,還有一種眼淚叫感動的眼淚,我們聽了佛菩薩的教誨,聽了聖賢人的教誨,這些教誨跟我們內心的本善相應,所以會很感動,就掉下淚來。

  我在澳洲聽楊淑芬老師講德育故事的時候,幾乎每一堂課都是感動得淚水都流下來。我旁邊有一位香港的居士,他長得非常魁梧,都不掉眼淚的,結果因為他坐在我旁邊看我掉眼淚掉成這樣,還拿著衛生紙過來給我擦眼淚,而且還不好意思給我看到,還這樣推過來,怕我不好意思。所以我在聽楊老師講八德故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做人一定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假如人生是用這八個字來過,真是有味道,而這個味道就是做人的味道。做人真正的味道就是能夠把「八德」時時刻刻放在心上,能夠把八德的行為天天都能夠表現在我們的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樣的人生一定會非常的充實,也會非常的有價值。

  我們接續昨天的課程,今天一開始要談的是五倫當中的第二倫,叫「君臣有義」。君臣在古代是指君王跟臣民,在現在民主社會,現在的政治制度當中,我們可以廣泛的把君臣關系解釋成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我們來思考一下,在什麼樣的場合當中,什麼樣的團體當中,會有君臣關系?會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請問像我們教書的有沒有君臣關系?有。老師跟校長,甚至於老師跟這些教育官員,這是君臣關系。在政府組織裡面,比方說縣長跟底下的干部,跟人民,這也是君臣關系。在一般的企業當中也有君臣關系,老板與下屬,這也屬於君臣關系。其實在中國古代,連家族裡面都有領導跟被領導的關系。像以前一個大家族能住多少人?幾百口人都有。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大臣,他的家族裡面超過八百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對鄭濂這位大臣家裡有這麼多口人家非常贊歎,就頒給他一個名號叫「天下第一家」,頒了這個牌子之後,皇帝要考考他到底是怎麼樣能夠讓幾百口的家庭這麼和樂。皇帝就給他考試了,送給他兩顆大水梨,送到鄭濂家裡面去,還賜給他「天下第一家」的牌。結果鄭濂拿到這兩顆大水梨,不慌不忙拿了兩個大水甕,大水缸,放好之後,一邊一個,把水梨完全打碎。打碎之後,汁就流到水缸裡面去了,好幾百口人,每個人喝一碗,就這樣舀起來。每個人喝了,心裡都怎麼樣?非常歡喜,「我吃到了皇帝親賜的水梨」,而且每一個人內心都會非常的平和,因為大家都一樣。所以治理一個團體,我們在這個故事當中可以深刻理解到,應該掌握哪一個原則?要公平。

  一個團體要公平,人心才會平;一個家庭要公平,家庭才會和諧。所以假如我們教育孩子,對待自己的小孩,假如你有偏愛某一個孩子,那家庭會產生什麼現象?在歷史上很多都是因為父母偏愛某一個孩子,到最後兄弟阋牆,互相殘殺的例子那真是太多了。所以我們治理一個家庭、治理一個團體,絕對不能夠意氣用事,我們說的情生智隔,一個人用感情去對應事情一定會出麻煩,必須要用理智才能夠真正把你的孩子、家庭帶好。

  我們思考一下,這個被寵愛的小孩,我們寵愛他,對他有沒有好處?俗語說「恃寵而驕」,你太寵愛他了,他就目中無人,所以你對他的寵愛不只沒幫他,還害了他。再來,我們看看那個被冷落的孩子,內心會怎麼樣?會不滿,會有嫉妒,甚至於會沒有信心。所以你不公平的時候,孩子不管是被寵還是沒有被寵的,統統沒有好的結果,所以我們對待孩子確實還是要公平。我是家裡的獨子,我有兩個姊姊,我父母對我們都很公平,發的錢都一樣,吃的食物都一樣,所以反而因為堅持了這個公平,兄弟姊妹之間情感就很好,所以我們在治家當中要謹慎,要堅守公平的原則。

  既然君臣關系就在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很多工作,在我們日常所接觸的團體當中都存在,那我們要來思考一下,當一個君,當一個領導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我們的下屬?我們一談到君王就會聯想到堯帝、舜帝這些古聖先王,這些古聖先王為什麼讓孔夫子這麼佩服?這個值得我們去了解。

  在史書上有記載,堯帝有一次走在街上,剛好碰到了兩個犯人正要被押解到監獄裡面去,堯帝非常緊張,「我的臣民犯罪了」,他馬上過去了解情況。過去之後,他就問了這兩位犯人一下,他說:「為什麼你們會被抓起來?」這兩個犯人就說了,「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沒有東西吃,不得已偷了人家的東西」。這個話才剛講完,堯帝就對著押解犯人的這些士兵說,「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抓起來」。犯人也好,士兵也好,非常驚訝,「怎麼可以把君王抓起來?」接著堯帝就說了,「我有兩大罪狀,第一個,我沒有把我的人民教育好,讓他們犯錯,所以這是我的責任。再來,因為我沒有德行,所以上天才久旱不雨,所以這都是我的責任」。堯帝的話才剛講完,馬上上天就感應了,降下雨來;我們說至誠如神,至誠感通。

  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一種德行來作為人民的表率跟風范,那整個國家的一種共業就在他的真誠當中,在他的行為世范當中,整個就會轉掉。而領導人是念念想著我還有哪一些不足的地方,我還有哪一些責任沒有盡到,當一個君王時時刻刻檢討自己,他的臣民一定會很感動,也會起而效法他的風范。所以舜帝為什麼可以以孝感動天下所有的人,因為他就是時時刻刻只念著自己做得還不夠,做得還不夠孝順,所以讓所有的人民都起而效法他成為一個孝子。所以領導者處處為人示范,處處自我反省。在《尚書》當中有一篇是商朝的湯王講了一段話,他說「萬方有罪」,所有世間的罪在哪?「罪在朕躬」,「朕」是皇帝自稱,天下的罪都在我的身上,因為我沒有做好榜樣。所以當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一種修為、一種德行,相信這整個團體的風氣一定會起很大的變化。

  所以我常在講課當中會遇到一些員工,他們聽完這一段,私底下都會跟我說,他們的老板每一次上班都是第一個到,所以員工都沒有遲到的現象。諸位同修,這位老板有沒有每天催著員工要守時?沒有。但是由於他有身教,自己先做到,所以整個員工就被感動了,自然而然就提起他們的德行,自然而然就不會遲到。

  昨天邵老師在講課當中講了一段話,這也是《論語》裡面的教誨,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的身,我們的行為,都先做到了,你不要求很多的規矩,你的孩子也好,或者你的下屬,他們很歡喜的跟著你一起做。但是假如我們自己都沒有做到,定了一大堆規矩,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勉強做到,你一不在了,他馬上陽奉陰違,就不知道要搞出什麼名堂出來,所以我們當領導者確確實實以身作則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就帶動孩子先開始學《弟子規》。有一位老師姓王,王老師一開始推動,怎麼做?他每天七點到學校,基本上都是最早到他班上去,一到班上,他自己就把這個經典拿起來讀。他的學生陸續進來,一進門看到老師就在讀經了,請問孩子會做什麼動作?馬上就坐下來,所以整個學校的風氣、班級的風氣非常好。所以確確實實一個領導人能正,底下的部屬也好,學生也好,自然而然就起來效法。我們有另外一位老師聽了課之後,他心裡面就起了一個想法,他說太好了,我有這一本《弟子規》就可以好好教訓我的學生,他就起了這個念頭。所以回去之後,他把《弟子規》背得很熟,看哪一個小朋友做錯哪一件事,他那一句經文馬上就出來了,「事勿忙,忙多錯」,「置冠服,有定位」,你怎麼都做不好!學生看到他都很害怕,因為他每天拿著《弟子規》要去教訓他的學生。結果推了一個多月,他的感受叫做疲於奔命,每天好像警察一樣,累得半死。

  後來剛好有一個機會,我們坐下來一起吃飯,在聊天過程,我們特別強調推展讀經的成敗,在老師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他一聽之後,大夢初醒,突然覺得他的下手之處錯了,回去之後,心態就調整起來,自己先一條一條做到。剛好有一天,他就自己把桌子整理好,就拿起抹布擦桌子,他教的是三年級的小朋友,兩、三個小朋友看他擦桌子,就一起跟著老師擦起來,其他的同學看到這些同學都在擦,全班就開始擦桌子,他說他那時候終於體會聖人講的話真實不虛,眼淚都快掉下來了。結果那一周的禮拜五剛好帶全班出去旅游,到了一個公園,他走在路上很自然就把一個紙屑撿起來,當他把這個紙屑撿了一、兩張之後,回頭一看,看到幾十個學生都在撿紙屑,結果撿到這些孩子跑過來把他手上的紙屑搶過去,他說「老師,你是長輩,我們來就好了」。所以確實人的心念一轉,一個領導人的態度一轉,絕對是上行下效。

  所以孔夫子在《論語》裡面有一段話非常有道理,夫子說「君子之德,風」,這個君子就是指領導人,君子的德行就好像風一樣;「小人之德,草」,這個小人指的就是一般的平民。當君子的德行就像風一樣吹過來的時候,所有的草都會怎麼樣?很自然的就會垂下腰來接受德風的教化。所以當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領導人的時候,我們就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做得哪裡不好?所以我的團體、我的組織才會帶不好,這個是我們對君的一個態度,我們為人領導人的態度。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也提到了感應確確實實是真實不虛。

  在元朝有一位孝子叫李忠,那個時候剛好發生大地震,結果這個震央把他們整個鄉鎮所有的房屋都震倒,震到他們家門口的時候,這個震央分成兩條,然後經過他們家之後,在他們家的後門又合成一條繼續往後震,這個在史書上都有記載。所以確確實實「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人真有德行,絕對能夠化險為夷,這是在元朝時候的故事。

  所以諸位同修,一個人的人生是不可能完全的一帆風順,而當一些挫折、一些厄難來臨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把握化險為夷?這個我們自己就要時時刻刻問自己,我們的德行,我們的善行,是否能夠讓自己化險為夷?是否能夠讓我們子孫的災難化險為夷?這個就很重要。是否能夠真正把《易經》裡面的教誨落實?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我們這一次在上海演講,當我講到這一段的時候,有一個大男生差不多三十歲左右,聽了很感動,然後他要回家以前就說一定要見我一面,就跟我聊了一段。他說他的人生非常多的錯誤,其中有一次是拿著刀要去砍人,結果被他父親的朋友看到了,他父親的朋友說,這麼好的人不能讓他的孩子出錯,所以是他父親的朋友硬是把他拉回來。我說他父親的朋友還真有勇氣,那個刀假如不小心把他劃到了怎麼辦?所以當他聽到我們聖賢這個教誨,他就說我能夠現在不誤入歧途,我現在還能夠活著,確實就是因為我父親給我的庇蔭,他講到這一段話的時候,眼淚都掉下來了。他說,我父親已經不在了,沒有機會奉養我的父親了。所以兩件事不能等,一件事是行孝,一件事是行善,行善也不能等。所以我們要對真理有信心,對感應有信心。感應來自哪裡?來自我們真實的德行。

  我們在澳洲每一個禮拜都做三時系念,每一次做完三時系念,天地鬼神很慈悲,他們都說,你們都這麼努力了,我們飄一點雨,每一次做完法會都下雨,但是都下不久,就下一下給我們隨喜功德。因為我們那時候在做的時候,剛好是澳洲的百年干旱,最嚴重的一個干旱,所以我們也希望多下點雨,但是功夫不夠,結果只要老和尚從國外回到澳洲,馬上連下好幾天大雨。這裡好像有一些同修那時候也是去過澳洲,我講的話你們絕對可以印證。所以我們從這一個點上要了解,為什麼我們的家人沒有感動?為什麼我們的學生沒有感動?不是他們的問題,是我們自己「德未修,感未至」,道德還沒修好,所以感應不起來。所以聖賢人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情沒有辦法成就,頭一個就要先檢討自己,相信我們有這個態度的時候,一定可以把家帶好、把團體帶好。

  我們接下來看一下「臣子」,被領導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他的領導者,面對他的工作,面對他的本分,所以我們說,臣就要忠,忠於本分,忠於他的領導人,也忠於他的工作。我曾經看過很多,老板只要一、兩個月的工資發不出來,所有這些下屬馬上就把工廠圍起來不讓他干了,而且我的觀察,很多都是已經二、三十年的老工廠,就因為一時資金調度不過來,發不出去了。我們要思考一下,這些下屬把公司都圍起來之後,請問誰得利益了?沒有人得利。我們現在人跟人之間最大的問題就在什麼?意氣用事,都不是理智應事,都不是拿起理智來解決問題,都是自己喜歡怎麼樣就怎麼干,不計後果。結果往往圍起來之後,這家公司怎麼樣?損失慘重,甚至於就維持不下去。

  因為我的父親在銀行工作了幾十年,他說,你不要看這些老板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好像很威風。他說,很多老板為了資金調度,常常都要趕三點半,在台灣叫三點半;三點半以後,銀行就關門了。都為了資金調度,每天都要很緊張、很忙碌。當他的這些員工在家裡睡得很香的時候,他可能腦子裡面還要在那邊擔心他的企業的資金,他的企業往後的發展應該怎麼走,所以在君臣關系當中,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當中,事實上領導人付出的,我們可能都沒有好好的去感受,沒有好好的去感謝。這些員工這二十幾年的生活可以穩定,請問誰給他的力量?誰給他的一個工作環境?是他的老板。這二、三十年的恩都拋在腦後了,提起來的是什麼?是你給我這一個月薪水,趕快給我拿出來,這兩個月薪水趕快拿出來。所以我們做人要時時刻刻能夠念著別人的恩德,才不會做出一些會讓人家很寒心的事情。

  所以這個現象在日本沒有看到,在韓國沒有看到,請問為什麼日本、韓國沒有看到示威抗議他的領導人?日本、韓國跟誰學的?他們的君臣關系跟誰學的?跟中國人學的。日本的唐化運動,還有韓國,每一年都派特使來朝貢,都大量的學習中國文化。所以我常常問,我說中國文化現在在哪裡?值得深思。禮義之邦現在在哪裡?我每一次看韓國劇就會覺得又歡喜、又慚愧,歡喜的是中國文化可以透過戲劇向全世界傳播,慚愧的是因為裡面的演員不是中國人,這真正值得我們好好的反思。

  日本人覺得對於公司、對領導人有意見的時候,他就在他的頭上綁一條白布表示不滿,但是工作怎麼樣?繼續做,因為公司是大家的,不能壞了事情,所以繼續干,但是以示抗議。當老板看到員工綁起白布了,趕快把主管召集起來檢討有哪些做法不恰當,趕快修正。所以當領導者有這樣的雅量,有這樣的德行,當然員工就能夠接受,也能夠同舟共濟。這是日本的情況。韓國在東南亞金融風暴當中也是首當其沖,結果有一幕是某一個公司要倒了,老板也撐不住了,底下的職員拿著他自己家裡的錢跟老板說,「你不能倒,我們這一些錢先讓你周轉,一定要撐過去,讓我們的公司能夠繼續發展」。諸位同修,這個景象會不會在中國出現?君臣時時刻刻互相關懷、互相幫忙,這樣的態度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那種道義、恩義、情義。所以當我們為人君、為人臣都能提起我們正確的態度,相信我們所屬的團體一定會非常的和睦,非常的欣欣向榮。這個是我們所提到的「君臣有義」。

  接下來我們看五倫當中的下一倫,「夫婦有別」。在五倫關系當中,夫婦最重要。我們來看一下,古代人對於夫婦的本分,其實從稱呼、文字當中就有流露出來。我們看「夫」,「夫」其實就是有扶持的意思,所以為人丈夫的人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教育好他的孩子,甚至於他有本分孝順他的父母,就是扶持他的上一代,還有責任要扶持社會的發展,所以也要對社會負責,所以這是「夫」的本分。我們說「有別」,別在哪?別在責任,別在他的職責。再來,「婦」就有負責的意思,太太的責任在古代最常講的四個字叫做「相夫教子」,所以婦女所要負責的就是把家庭治理好,讓先生能夠無後顧之憂,所以俗話講「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女人」,才能讓他心理上非常的不擔憂,因為他有一個賢內助。不然家裡都不安,工作能不能做好?他的事業能不能發展好?那就不可能。所以這個就是對家庭負責,對先生負責,對下一代的教育負責任,所以這個叫相夫教子。

  而一個家庭裡面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什麼?夫妻連這一些最重要的大事都沒有一起確認,那很難把家庭經營好,要取得共識,哪一件事?至要無如教子,把孩子教好是家庭裡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來思考一下,當一對夫婦在社會上有錢又有名,可能又做律師,又做校長,但是孩子德行不好,每天在外面,夫婦兩個人都還搞不清楚今天要出什麼名堂出來了,要出什麼纰漏出來,縱使他再有錢,他再有名,這樣的人生好不好過?不好過,內心一定不踏實,但是請問現在這種家庭多不多?多。但是這個時候,他又想往前,又想往後,舉棋不定,不知道是要放下名利好好來陪孩子,還是繼續往前沖,所以他也很痛苦。而且話說回來,你再有錢,絕對經不起不肖子給你花,你再有金山、銀山,遇到不肖子,絕對讓你敗得很慘。

  所以你要把家庭經營好就要懂得取捨,怎麼取捨?所以古代「夫婦有別」,知道要把職責分好才能夠把孩子教育好,所以強調「男主外,女主內」。現在的工作、社會狀況,幾乎夫婦兩個人都出去工作了,都出去賺錢,孩子交給誰?我們台灣叫做代理父母,代理的,不是真的。哪些是代理父母?第一個,在台灣特別嚴重,有外勞,請到的這一些人有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都有。結果這樣請來的這一些幫手把孩子教出什麼樣子出來?第一個,連國語都講不好。他們來,口音都不標准,甚至於還不大會講,孩子從小就跟她跟了兩、三年,講起話來都不標准。要注意,語言能力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語言,學不好學其他的數學、物理、化學就很吃力,當你沒有把孩子的這些能力教好,你以後那些錢光付他的補習費都付不完,所以人算不如天算,要真會看結果。

  語文能力還不打緊,生活能力特別低。到學校去讀書,一年級,老師跟他說:這一個掃地區域是你的,要好好掃。這個小朋友說:老師,我給你錢,你幫我掃好不好?他請她去照顧孩子,她的心境,孩子是她的老板,是不是?她要討好這個小皇帝,不然他給他父母告密,她就完蛋了。所以穿鞋都要親自幫他穿好,所以那孩子要出門了,坐在椅子上雙腳一伸,「趕快幫我穿鞋」,所以這樣的孩子生活能力特別低,所有的生活狀況都要這些外傭來幫他收拾。所以為人父母要思考,很多的問題不是錢能夠解決的,現在的思想偏差就在錢是萬能,所有的事都能解決,那是大錯特錯。

  我在教書當中就很深刻感覺,現在孩子生活能力特差。有一個學生從一年級上學期到六年級下學期都是第一名,諸位同修,這樣的孩子優不優秀?很多人說「優秀,假如是我女兒多好」。這樣的孩子成績特別好,但是掃地工作不認真,能偷懶就偷懶,我是因為全班怨聲載道傳到我的耳朵來,不得不處理,不然我的威信就不見了。所以你面對這樣的孩子,她看起來是最讓人家羨慕的,事實上她是最危險,因為她都沒有輸過,因為她都喜歡高人一等。所以她只要沒掃地,都能講到讓你相信她已經盡力了。所以我看到事情嚴重,我就打了一通電話給她媽媽,跟她母親講。當然一開始你不能直接跟人家說,你的孩子為什麼這樣?你是怎麼教的?那樣就很不盡人情。所以跟人聊天要抓住一個原則,尤其我們教書的要面對人家的家長,首先要先「愛語」,「四攝法」要用出來。見人家的孩子就要先誇他,先肯定好的,哪有一個孩子沒有好的地方?

  所以我面對家長的時候,假如他的父親來了,我就「陳先生您請坐」。他到學校來,心裡面都怪怪的,因為他想說「我兒子不知道出啥事了,不然他老師怎麼找我」。結果我就會跟他講,我說「您先坐」,倒杯水給他,「你的兒子,上個禮拜我分配他一個工作,還帶著兩個同學去,做得盡心盡力,又很努力,還流了一身汗,真是有責任心。昨天上課的時候也很認真」,我們就舉了兩、三件事肯定他的孩子。差不多講到第三件事的時候,這位父親就講,「我兒子沒有你說得這麼好,我兒子在家裡又不做功課」,他就自己全部都招了。他孩子的不好從我們口中出,跟從他口中出是不一樣的,結果當他自己說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告訴他,「你這個孩子很善良,只要我們兩個好好合作,這些壞習慣就慢慢改過來了」。家長說,「老師,謝謝你,我一定跟你好好配合」,所以這位家長回去時,一定是走到門口都跟你說謝謝,而且兩個都有共識,配合起來又好做。所以說人情練達皆文章,有很多事還沒成就起沖突了,問題在我們自己要好好學習。

  所以我打電話給這個學生的時候,我也先稱贊她的女兒,稱贊完之後,我們話鋒一轉,就跟她說,做家事對一個孩子影響特別大。其實這句話一講完,保證那位家長一定提升她的聽的狀態,因為她知道她女兒沒有在做家事。我就開始講,我說,第一點,做家事的孩子懂得感恩。今天她拖了一個房子的地,拖完之後,她的肩膀有一點酸,突然想了一下,我媽媽早上還要做早餐,出去還要上班一天,回來還要做晚飯,還要洗碗,還要拖地,我拖這樣都很累了,那我母親不就更累了。所以俗話講,習勞者,勞動的人怎麼樣?知感恩,習勞知感恩,她要做了才知道辛苦在哪。所以我們這些老師就會教育孩子要多做家事,服務母親。

  有一個孩子就在她生日那一天,決定要煮一餐飯給她媽媽吃。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身高也不高,結果這個小女孩那一天就站到廚房,還要墊一個東西,因為不夠高。墊上去之後,要炒一個黃瓜,結果油一放下去,噴得太高了,她很害怕,就去拿了一個大手套把手套住,然後就把黃瓜放下去開始要炒,結果噴得更高,她馬上把她爸爸的安全帽拿過來戴上,就開始炒她的黃瓜,好不容易炒出來了,端給媽媽吃。諸位同修,這個孩子這一盤黃瓜炒完之後,以後她吃飯會不會挑食?她就知道做這些家事,煮飯都不容易,所以她的感恩心就出來了。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多勞動,才知道父母的辛勞付出在哪裡。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裡,謝謝。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