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痛苦性質的認識


 2007/5/10    熱度:5374    下載DOC文檔    

  首先我們討論痛苦的性質。我們應該懂得:在沒有解脫之前,痛苦是輪回中生命的一部分,在凡夫人的一生中,要想遠離痛苦是不可能的。如果掌握了這個道理,遇到了痛苦,就會認為這是一種必然,而不是意外的事,就能正確地對待它,即使面臨了痛苦,也不會大驚小怪。因而,在遇到痛苦時就可以做到隨遇而安。
  有一些人喜歡大力渲染和誇張那些充滿幸福和歡樂的種種言辭,並將之用來形容現實生活。他們認為,這樣才能使生活充滿活力。這種觀點,在暫時沒有遇到痛苦和困境時,有其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生活的另一面。假如突然遇到一些挫折和稍微嘗到一點痛苦的滋味,他們內心就感到震顫,以至無法接受這種事實而變得驚慌失措,完全失去了與痛苦搏斗的勇氣和能力。他們不光苦惱傷愁,還會陷入危險的境地。因此,我們應該理智地去認知生活的每個層面與角落,而不應該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佛教非常重視對痛苦的認識,佛陀在初轉法輪時,一開始就強調認識苦谛。有關對苦的認識,佛經中一般分為苦苦、壞苦和行苦三種層次。在此我們依次闡述:第一是苦苦,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眾所皆有的身體上和心理上出現的痛苦。比如疾病傷痛和心靈創傷等。這種痛苦一產生,包括動物在內的所有眾生都能明顯感覺到是難以接受的,屬於粗大之苦。第二是壞苦,即暫時以為快樂的,但過段時間就變成痛苦。比如美食華衣等,最初帶來滿足榮耀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很可能引發痛苦。所有世俗的快樂,我們自以為是快樂的,但事實上只要我們還處在迷惑的狀態中,這些都不是清淨的,而終究會帶來痛苦。這種苦在產生時,是不易覺知的,所以,它屬於細微之苦。第三是行苦,即此苦沒有諸如苦苦和壞苦的明顯苦樂之感,但它是這兩種痛苦的基礎。至於我們生命本身的運作,在剎那剎那地變化,極不穩固,導致了痛苦的形成。這種苦是通過分析生命的細微變化過程而確立的。因此,它屬於極微之苦。在認知了行苦的本質與道理之時,就可以說掌握了苦谛的實質。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