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解行要並進
我們在修學路上,常常都要用中道。比方說,“解行相應”,你只偏在解而無行,增長邪見。有解無行,就《弟子規》講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有解無行,輕一點的情況,他理解了,他可以去跟人家講。但是他一定很難達到契機,因為他學的是理論,他自己沒有去做,他的悟性不能提高,所以只能口頭上跟人家講道理。但問題來了,不進則退。假如這個解不跟著行,繼續還是只有解,慢慢的傲慢就會愈來愈嚴重,最後就變成連師父都瞧不起,增長邪見,狂慧、傲慢。之前跟大家舉過例子,一個法師說他的弟子還沒去佛學院以前,都叫他師父叫得很親。佛學院學了幾十部經典,整個態度不一樣了,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增長傲慢。“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弟子規》講的,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規》,這個都跟《華嚴經》的教誨是相應的。“但力行”,有行;“不學文”,無解; “任己見,昧理真”,就愚癡了,就順著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不依照經典,這就愚昧無知。無明,其實就是愚癡。 所以解行要並進,才是用中,不能偏在一邊。但人很奇怪哦,他比較執著“解”,他就會把“解”講得很有道理。他比較執著“行”,他就會講“行”重要,講得很有道理,然後人家也不好說他。所以怕就怕在,學了兩三年以後,個個都辯才無礙。人家怎麼批評,怎麼指出問題,我們都可以用很好的理由把它轉過來,“還是我對”。那這個時候人家真正要規勸我們,就“啊,算了,機緣不成熟”。所以,真正能接受別人的提醒的,人家講的不對,都不回嘴,這個才是有接受人家批評的雅量,“聞譽恐,聞過欣”。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