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觀內的佛教徒為何要向外付出累積福報?


 2016/3/9    熱度:1374    下載DOC文檔    

  導語:身為佛教徒傷害自他,對眾生欠下的債,需要努力累積功德去償還這樣的虧欠。無論上供或下施都盡心盡力去做,供養的功德和供養的多少或大小沒什麼關系,關鍵是發心是否清淨、虔誠。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發出菩提心,行持善法之後再將功德回向十方眾生,就是累積未來成佛資糧的最好方法。

  有些人會問,佛教徒是觀察自心為主,為什麼還要向外付出累積福報呢?向內觀察自心,並非只是專注自心就可以了,重點是“觀察”,發現自己的心處在什麼樣的情緒中,是如何起伏的,只有細致的觀察,才能發現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是多麼粗重。

  當有一天,你沒有了這些粗重的情緒,表示已經成就了,就不需再累積福報了。現在的我們呢?很多時候仍然會有負面情緒影響自己和他人,傷害自己和他人,即使明知很多言行不好,還是會去做,於是就到處欠債。

  要償還我們對眾生欠下的債,就要往外對眾生無私付出,去還債,所以就要積極去做功德。

  比如,你曾經惡口罵人,對人冷嘲熱諷、挑撥離間,讓他人感到不舒服,內心受到了傷害,你要如何償還這個虧欠呢?那就是多講美好的語言、動聽的語言、善巧和合的語言,以此彌補自己對眾生造成的傷害。

  如果只是自己坐在那裡,說要忏悔,卻在實際生活中完全不改正這個惡習,那說了多少次忏悔,都是假的,沒有用到自己的心裡,沒有變成行動改正。所以,知錯改錯,要向外付出,多做功德,好好還債,好好修身口意,好好付出。

  還有人不願意積極去做功德,力所能及也不去做,他認為密法多善巧而不難,通過供曼扎就可以累積資糧了,為什麼還要花錢、花時間呢?觀想就好了。供曼扎,是做自身財力所不及的供養,以觀想的方式,善巧的將須彌山四洲等所有的珍寶作為上供、下施的供品。

  現在的佛弟子,身為現代社會的一員,當然要積極投身社會責任之中,身體力行做一些慈善事業,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這些都是下施的付出。上供也要盡心盡力去做,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供養寺廟的建設、供養上師和僧團食物、衣服,供養佛像、助印經書,建設佛塔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上供方式。

  供養的功德和供養財物的多少沒多大關系,最關鍵的是發心是否清淨、虔誠。比如供養寺廟建設的功德非常大,你所供養的寺廟只要還存在,上供的功德就還在。只要寺廟裡每天有僧人們念經、修行,這份功德與福報就一直都會存在。

  作為凡夫俗子,在這個紅塵俗世所做的一切事情,即使是在行善,也都是有漏的福報。為什麼是“有漏”的?因為大腦是雜亂的,摻雜著很多惡念或無記的俗念。

  你可能在念經,但這個過程中是不是一心一意,一心不亂在想佛法?還是念著念著就跑到股票、吃飯、孩子等俗事上去了,也許念著念著就睡著了。你可能很樂意行善,但也很容易產生各種疑心、攀比,甚至後悔……

  所以,發心非常重要,比如念經,要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發出菩提心,自己念經是為了一切眾生去念的,希望自己念的經,可以度盡一切眾生脫離輪回究竟成佛。發出菩提心之後,無論你的大腦裡在念經的過程中產生了多少雜念,都是你一個人的雜念,不可能替眾生產生雜念。

  念完經之後,要在第一時間將功德保存好,不讓它漏掉,馬上念回向文:“所修功德成遍知,調伏罪業眾敵怨,生老病死波濤海,願諸有情得解脫。”這樣不要只是嘴巴上念念,而是內心中真正這樣好好想到,要把一切功德都回向給十方眾生。這樣就像將錢存進銀行一樣,你就將功德存進眾生的福報銀行了。

  存儲非常重要,比如你得到一筆工資,不能全部都拿來用在自己身上,這樣很快就花完了,你的生活就沒有保障了,你得存錢。存儲福報就是我們未來的保障,把功德回向十方眾生,就是我們未來成佛累積資糧的最好方法。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