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第十一集)


 2010/6/13    熱度:3292    下載DOC文檔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5/3/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11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中午大家都表現得非常好,也是力行《弟子規》「親所好,力為具」,師長交代我們要好好學習,我們確實也做到了。「親所好」,父母內心到底在身、在心方面需要我們什麼樣的關懷,我們也要很敏銳。諸位同修,您知道父母最喜歡吃什麼嗎?好像年紀比較長的人都一直點頭,年紀輕的可能就不知道。我也曾經這樣問過學生:你知道父母喜歡吃什麼嗎?小孩都會想半天。我們又換另外一個問題問他,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不假思索都講出來,媽媽都知道我喜歡吃這個,喜歡吃那個。我們進一步就跟小朋友說:你看,媽媽時時都知道你喜歡吃什麼,而你卻不知道媽媽喜歡吃什麼,我們對父母實在是太不公平、也太不關愛。

  在漢朝,有個讀書人叫蔡順,有一天他出外去采桑椹,他的母親喜歡吃桑椹。他就拿了兩個籃子,一邊裝黑色、紫色的,另外一邊是采的比較紅色的。諸位同修,為什麼要分成兩邊?結果我在海口講這個故事,海口沒有產桑椹,他們沒有看過桑椹,所以我們教學當中,也要了解學生他們的生活情境是不是知道這個東西。因為桑椹比較熟的是黑色、紫色的,比較紅的是還不是很熟的。剛好蔡順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盜賊,盜賊也很納悶,把他抓起來,就問他,你為什麼采桑椹要分兩邊?他就說因為比較熟的比較甜,所以是要留給我母親吃的;這邊比較不熟,是要留給自己吃的。所以蔡順做到了「親所好,力為具」。這個盜賊聽了也很感動,就把他放了。諸位小朋友,盜賊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怎麼會把他放了?為什麼?因為蔡順的孝心喚醒了他們的孝心,所以我們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們有好的德行,再惡的惡人也會被感化。所以我們面對惡人的時候,要不要去攻擊他?要不要去罵他?不需要,最重要的要把自己做好,來影響他,來影響這個社會。

  這些盜賊因為很感動,就把一些米、一些東西送給他。諸位同修,要不要拿?這些盜賊說,拿這些東西奉養你的母親。要不要拿?這也是要教給孩子判斷力,假如蔡順說:好!我收下了。拿回去,剛放到家裡面,剛坐下來,突然官府裡面的官員來了。一進門一看:張三家的米為什麼在你家?李四家的菜為什麼在你家?這時候人贓俱獲,就百口莫辯。所以要拿任何人的東西,一定要先思考這個東西的來路清不清楚!孔夫子有說道「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個方面要時時能夠觀照、能夠反思。這九思當中就有提到「見得思義」,你要獲得任何一個東西,要先考慮到它的來路是不是符合道義;假如不符合道義,就絕對不能拿,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講一個故事,裡面穿插著多少道理?第一個「親所好,力為具」,第二個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應該用德行去感化他;第三個道理,「見得思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我們在跟學生講故事,假如不把這些道理開顯,學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覺得這個故事我聽過了;但是假如只是講道理,都沒有講故事,一般的人聽道理聽久了很可能會昏沈,吸收不了。所以我們理跟事要融合在一起,理事圓融來講故事的話,那聽者、學生他的吸收就會很好。所以是親所好,力為具。

  早上我們也提到「身有傷,贻親憂」。人生有一個很大的悲痛,就是白發人送黑發人,所以我們對身體要好好保養。甚至於是人生都會有些危難出現,諸位同修,您有沒有把握遇到災禍的時候都可以逢凶化吉?有把握的舉手?你們還是繼續保持謙卑的美德。這個很重要,因為假如我們在這個人生過程因為危難而去世,父母是最悲痛的,我們要積功累德,自然就能逢凶化吉。《中庸》裡面有提到「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一個人假如處處行善,自然就能夠「百福骈臻,千祥雲集」,都有這些護法神保佑你。所以古代有很多孝感天地,因為孝行而能夠化解災難的例子非常非常多。在元朝的時候,剛好發生了一個大地震,把一萬零八百個地區統統都震垮了。而當地有個孝子叫李忠,這個震央把所有的房屋都震倒,結果到他們家的時候,突然震央變成兩條,過了他們家以後,震央又合而為一。所有的房屋都倒了,只有他一個家房屋沒倒,確確實實感應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行善要很有信心。

  我們早上也提到,「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進谏父母也是為人子的本分。有些朋友他就說道:中國文化說要孝順孝順,那什麼都要順,是不是愚孝?其實當他在講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很可能他連一部經典也沒看過。所以現在很多人批評中國文化,事實上他連經典都沒有完整看完。其實假如有讀過《弟子規》,能不能解決他這個問題?哪有什麼都順,親有過要谏使更。所以這個順是指當父母給我們的提議、給我們的期許是正確的,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當父母提的是不正確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我們要順勢而為去規勸他,不要跟他當面沖突。

  早上我們說,勸誡要建立在信任之上,而勸誡也要從幾方面來看看我們是否勸誡得當。第一個要從我們的存心看,第二個要從我們的態度看,第三個要用對方法、用對時機,第四個也要很有耐性。其實這四個態度,在我們《弟子規》這一句教誨裡面統統都顯示出來,所以「親有過,谏使更」是一片孝心,態度是「怡吾色,柔吾聲」。我們勸父母的時候,可不可以像跟孩子講話一樣的態度?那父母一定不可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假如勸了以後不聽,我們要不厭其煩,這個「復」就是不厭其煩的耐性,「悅」,悅就是時機、方法,要等什麼時候再規勸?等父母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勸。

  假如這樣下來還不聽,那要使出最後的渾身解數,「號泣隨」開始,這是有典故。因為當初唐太宗輔佐他的父親在平定天下的過程,有一次父親執意要走這條路線,但是唐太宗可以預測到這樣去很可能會中了埋伏,會全軍覆沒。勸了很多次,父親還是不聽,當天要出發的時候,突然聽到帳外有個人放聲大哭。他父親很驚訝就跑出來一看,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親一看也很感動,他用盡了全力勸他的父親。後來父親才改了行軍的路線,沒有受到埋伏,李世民這一哭,把整個唐朝的命運轉過來。所以我們要用對方法來勸誡。

  我們先來看存心,假如我們勸別人,他不能接受,我們要反觀自己的心,是不是真心誠意希望他好,還是我們有那種控制的欲望?你一定要聽我的,假如不聽我的就很生氣。當我們是用這種控制的態度去要求別人改,他一定不容易接受。我們在教書當中也常常會有學生來告狀,說某個同學怎麼樣,某個同學又怎麼樣。當學生來的時候,我們會問他,你今天來說這個同學哪裡做錯了,你是希望他改過,還是幸災樂禍看別人錯了?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過,那你直接去跟這個同學講就好。所以學生也會看看自己的態度、自己的存心,這個念頭轉過來,往往他也很客氣去跟這個同學規勸。當然,我們也會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態度,當別人規勸你的時候,你應該如何回應,《弟子規》後面也教導「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所以引導孩子,當同學講出你的缺點,我們應該謝謝他,應該跟他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孩子都有這樣的一種態度,就可以和睦相處。所以這個孩子去勸了另外一個同學以後,兩個人也很歡喜走到老師的面前來。

  一來我們要先觀自己的存心,二來是態度,常常能夠色慈,顏色能夠溫和一點,言語也不要太尖銳,「怡吾色,柔吾聲」。再來方法跟時機也要注意,所謂「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規勸他人的時候,最好是在私底下跟他講,因為大人什麼最貴?成年人什麼最貴?面子最貴,都賣不出去。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要把什麼賣出去?要先把面子賣出去。當然我們規勸別人,也要顧及別人的感受,面子問題,好事可以公眾宣布,讓人家「見人善,即思齊」;要規勸別人的過失,要規過於私室。當你做出這樣的動作來,他也會感受到你處處給他留余地。

  《論語》裡面也有提到「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就是你的交情跟他還不夠的時候,所謂「交淺不言深」,不可與言而與之言,那你講錯話。但是「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我們已經跟他交情夠了,他有過失的時候,我們不告訴他,那就「失人」,我們就對不起這個朋友。所謂「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我們剛剛不是都背誦過了嗎?「過不規,道兩虧」,我們就有損朋友的道義。所以時機我們也要抓對。

  最後是耐性,有些朋友要勸個三次、五次,有些朋友你可能要勸二年、三年,有些人要勸二十年、三十年,還有人必須勸到下輩子才有結果。我們敦倫盡分,我們是盡心盡力去做我們的本分,而不是求對方要馬上改變。所以我們要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執著對方一定要馬上回饋,但是時時要提起的是我們真誠的心。而當我們用這種無求的心、真誠的心去勸誡他,往往他回頭的速度會特別快,所謂「至誠如神」。勸誡,對父母還要對領導者,其實在五倫關系當中都有勸誡的本分,所以子應該勸誡父親,父母也要規勸孩子的過失。

  有一個父親剛好他的孩子十六歲,會開車了,跟孩子相約開車出門。到了一個風景區,他的孩子要去一個加油站加油,他就跟他相約好,下午四點一起在這裡碰頭。結果孩子開著車到了加油站,加好了油,還有一段時間才是四點鐘,所以孩子就就近去看了電影,打算看完電影趕快再回去接父親。結果一看時間忘記了,心裡面也很焦急,就想說告訴父親,因為車子出了點問題,所以去修理了。因為這個孩子也沒學過《弟子規》,應該「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他回去之後就跟父親道歉:父親,車子壞掉了,所以我回來晚了,我去修理。父親就對他說你怎麼可以騙我?孩子接著又說:父親,真的是因為車子壞掉。父親就對他說:我已經打電話到加油站去了,他們說你整個下午車子都在加油站那裡,根本沒有修理。這個兒子一聽很慚愧,東窗事發,被爸爸知道了。

  接著父親就說:我非常生氣,也非常難過,我不是對你生氣,也不是對你難過,我是對我自己生氣。我居然教了十六年的孩子,會這樣的騙我,那是因為我自己教育失敗,所以我要好好檢討這十六年對孩子的教育,我今天要用走的走回家裡去。離他們家有十八英裡的路,走回去可能都半夜了。父親很堅持,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回去,自己在那裡反省,兒子開著車在後面一步一步的跟著。相信對孩子的內心是非常大的一個震撼,孩子會非常內疚。諸位同修,他的孩子對這件事會記多久?終身不忘!相信這趟旅途是他走過最長的旅途,也是他父親給予他最成功的教誨。所以父母教孩子也要時時以一個反省的態度來感化小孩。

  有個讀書人叫孫元覺,他們那個地區有個不好的風氣,就是父母假如年老、生病了,就把他背到山上放在那裡不管他。這個兒子孫元覺勸他父親,父親不聽,他就跟父親一起背著爺爺上了山。把爺爺放下以後,他的父親就要回來,孫元覺馬上去把竹簍子撿回來,因為是用這個竹簍子把他爺爺背上山。他父親就說:這竹簍子不要拿了,放在這裡就好。他就對父親說:不行,這個我要帶回去,以後父親你老了,我再把你背上來。結果他父親一聽完,馬上趕快把爺爺接回去。這也是很善巧方便規勸父親。所以我們也要常常觀機而行,用非常柔和的言語來規勸父母。

  我的母親比我還早聽聞佛法,她也是一直在念佛,常常我就會跟母親在修行上有些互動。有一次我就跟我母親講:母親,我們一聽到念佛法門都心生歡喜,所以我們一定不是這一輩子才聞到念佛法門,一定是以前也聞過了。為什麼以前聞過了,我們現在兩個還在這裡混?一定是我們有什麼放不下的東西,所以才阿彌陀佛接不走。我就對我母親說:母親,你最放不下的是什麼?我母親馬上會心一笑。最放不下的是什麼?兒子!所以我們講話要點到為止。後來我到海口去四個多月,第一次回家,一進門我就跟我母親說:母親,你修得很不錯。結果她一頭霧水,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我說:母親,我這四個多月在工作當中,心裡都沒有罣礙,也沒有不安,一定是你在家裡面都沒有擔心我,我才會這麼舒服。我媽媽一聽也笑得很開心。

  確實母子連心,當我們愈能放得下,孩子心上愈沒有負擔。因為剛好有一天晚上十二點鐘,我上床睡覺,心髒有點不舒服,我又沒有心髒病,就覺得怪怪的,但是已經半夜了,也不方便打電話回家問。隔天我就打了一通電話給我母親,我母親就說,昨天半夜她起來本來是要吃可以比較好睡的安眠藥,結果吃成血管擴充劑,所以就很難受,我們馬上有感受到。我就跟母親講,因為她能放得下我,我才能夠自自在在來做事情。我也跟我母親說,你看王永慶是經營之神,他經營的企業非常非常的大,他都已經八十歲,他還每天工作幾個小時?很多個小時。我們的事業做得比王永慶還要大不知道多少倍,他賺的錢是有量的,我們是要完成無始劫以來的生死輪回,我們輪回的數目都比他的錢還多,所以我們的事業有沒有比他大?我媽媽說有,比他大。我們不能比他懶惰,我們要比他更認真才行,所以要勇猛精進。當我們看到母親心情很好,父親心情很好的時候,就可以一點一滴大家互相提醒、互相切磋,這也是我們可以時時處處去用心的地方。所以父子之間要互相勸誡。

  再來,君臣關系也要互相勸誡。古代所有能夠建功立業的君王,都是因為他身旁有非常好的臣子,懂得對他直言不諱。在所有谏臣當中,最有名的是誰?唐朝的魏徵。魏徵有一天就跟唐太宗說: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賢臣。唐太宗就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你不做忠臣?接著魏徵就說:因為忠臣都會被殺頭,我做良臣就好了。唐太宗一聽,在那裡笑。可是唐太宗是聰明人,他一邊笑,一邊想說,忠臣都被誰殺的?暴君殺的。魏徵這麼一個善巧的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所以魏徵的言詞非常有藝術,這麼樣一敘述,已經把他的命保住了。

  有一次勸誡唐太宗非常激烈,唐太宗氣得半死,走回寢宮,邊走邊罵「氣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殺了」,大發雷霆。結果走到寢宮去,剛好皇後看到了,看唐太宗氣成這樣,一定是誰的傑作?魏徵的傑作。所以皇後馬上去換上非常正式的衣服,然後走到唐太宗的面前,當場跪下去就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一頭霧水,我氣得半死,你還恭喜我什麼?接著皇後就說:一定是有明主出現,臣子才敢直言不諱。唐太宗一聽「我是明主」,氣都消掉了。所以一個君主能夠成功立業,他身旁不知道有多少個人在幫助他。你看他有這麼好的太太,又有這麼好的臣子,才能成就。

  所以當我們的人生有些小成就的時候,絕對不能沾沾自喜,要馬上想到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多少人對我們的關愛、提攜,這要念念不忘。當人能處處念別人的恩德,絕對不會貢高我慢,會用一種謙卑、感恩的心去為人處事。也由於他懂得謙卑、感恩,他的事業才不會衰敗下來。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鑒,可正容顏、正衣冠」,我用銅鏡來照我自己,可以看到我有什麼不整之處;「以史為鑒」,以歷史來自照,照自己的作為,「可知興替」,可以知道我這個做法是可以興盛還是衰敗;「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有旁邊這些大臣給我勸誡,我才知道我所作所為是好還是不好。這三面鏡子我已經破了一面,所以他很傷心,而這面鏡子就指著魏徵。

  在春秋時代,有個君主叫鄭莊公,剛好他跟弟弟發生了沖突,因為他的母親特別寵愛他的弟弟,寵到最後弟弟起而造反。所以諸位同修,我們愛護孩子能不能驕寵?能不能對某一個特別疼愛?這是絕對不可以,要用平等心對待下一代,對待家人;只要有所偏愛,必然會有禍患產生。所以愛孩子不能用感情,要用智慧,歷史上有太多因為父母特別寵愛某一個孩子,結果都是兄弟阋牆。我們對這個孩子特別疼愛,對他有沒有好處?壞處,恃寵而驕。被忽略的孩子,他得不到關愛,他的成長、他的人格就會有所偏頗,所以都害了所有的孩子。鄭莊公跟他弟弟起了沖突,後來他的弟弟還畏罪自殺,鄭莊公很生氣就講了一句話,他說「我跟我母親不到黃泉不相見」,這個話一出來非常的絕情。所以,我們絕情的話絕對不能輕易開口,所謂「勿以小嫌疏至親,勿以新怨忘舊恩」,不要因為有小的嫌隙出現,就對至親疏遠;不要因為新的沖突,就把所有對方恩德統統忘記,這樣的態度是最損我們的陰德。要記住別人的恩惠,「恩欲報,怨欲忘」。

  剛好在北京講課的時候,有個女士她聽完課,我們講到兄友弟恭,因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當兄弟起沖突的時候,父母最難過,我們要珍惜兄弟這個因緣,不要因為沖突而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她一回去,馬上就打電話給她妹妹,因為兩年前在言語上起了沖突,這兩年從來沒有聯絡過,也沒打過電話。她就趕快打過去跟她妹妹說:妹妹,對不起,這件事是我錯了。她話才說完,她妹妹在電話那一頭稀裡嘩啦哭起來。所以家裡的親情都是很難得的因緣,不要賭一口氣,不要意氣用事,這樣傷了自己也傷了對方。幸好是兩年就解開了,假如五年、十年還沒有解開會怎麼樣?常常都念怨,血脈都不正常,細胞會病變,很可能會得癌症。

  諸位同修,癌症的真因在哪?飲食只是助緣,真正的原因都是情緒出現障礙。很多醫學博士研究出來的結果,都是生命當中發生了他無法接受的事實,長期郁悶,到最後就延伸出癌症來。諸位同修,假如我們的至親家人得了癌症,我們要檢討,很可能就是家裡的氣氛常常都是低氣壓。長期在低氣壓,情緒就很不好,身體就很容易壞掉。

  所以鄭莊公這句話講出來,不得了,他是君王,一言九鼎,不能反悔。他的部屬有個孝子,叫做穎考叔,一位孝子當他的君王講出對母親是不到黃泉不相見,這個孝子聽了會很難受,因為他一定會去體諒到鄭莊公的母親不知道有多傷心。確確實實,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的孝心是跟真心相應,所以孝心也會延伸出慈悲之心,同理之心,《孝經》裡面才教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而且穎考叔還看到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假如一個君王對母親是這樣態度,那全國人民會起而效法:連君王都不孝了,干嘛叫我孝!這個影響面就太大。所以穎考叔時時刻刻要找機會、找時機勸誡他的君王。我們從這些故事也學習這些聖哲人的善巧方便。

  穎考叔他就送鄭莊公禮物,當時的禮儀,臣民只要送君王禮物,君王要回禮,所以就請穎考叔吃飯。在這個吃飯過程,穎考叔就把很多的食物都移到旁邊沒有吃。這是制造時機。鄭莊公就問穎考叔:你這些食物為什麼不吃?穎考叔回答:我從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都是先給我母親吃,而我母親沒有吃過君王你所賜的食物,所以這些食物我要打包回去給我母親吃。鄭莊公一聽也很感動、很無奈,說:你都有母親可以侍奉,我不行了。結果穎考叔就說:君王,你不用擔心,因為我已經幫你找好一個地點,那個地點叫黃泉,我在這個黃泉的地方挖了一個地下室,只要你跟你的母親在這個地下相見,你們就是到黃泉相見了。送佛要送上西天去,所有的方法要幫他想好。鄭莊公很歡喜接受,就到了黃泉這個地點,在地底下跟他母親相見,把他母親迎請回到國都來。當他的母親步入國都的時候,所有的人民夾道歡迎。所以不孝跟孝所產生的影響那是天壤之別。而臣子時時處處想著如何規勸君主,也是非常的忠誠,所以君臣之間要懂得規勸。

  再來,夫婦之間也要懂得規勸。有位朋友剛好她在聽我們授課過程,了解到素食的利益很大,所以她聽完課回去之後,當天就跟她先生說:從今天開始我不要煮肉給你吃了。講得非常慷慨激昂,接著又說:我都是完全為你好,你要接受。結果一個禮拜以後,她很沮喪,到中心來找我,她說:我的先生真是沒有善根,很不受教,我為他好,不煮肉給他吃,念念為了他的健康,他還不接受、不領情。她講完,我也倒杯水給她喝,接著我就跟她說: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負責任;你先生假如得了高血壓、心髒病,你也要負責任。她愈聽愈覺得很委屈。我又跟她說:你兒子跟父親愈來愈不親,你也要負責任。

  我接著跟她說:你不煮肉給你先生吃,他吃不吃?她說:吃!他都到外面去吃。我說:那就對了,你有沒有達到你的目的?所以人做任何事,目的一定要很明確,不然做到中間會被整個情緒帶動,而忘記了當初的初心。她現在的情緒落在哪?落在先生不受教,而那個為先生著想的心已經放在後面去了。所以說你並沒有達到你要的目的,而且因為先生都到外面去吃,假如一不小心拈花惹草,那你要負責任。再來,外面吃東西又鹹又油,長期吃下來膽固醇會過高,會得高血壓。還有父親常常到外面吃飯,就沒有辦法陪伴孩子,我們都在鼓勵爸爸回家吃晚飯,你卻把他趕出去。所以,我們要三思而後行,要引導先生接受,要循序漸進,不要強加於人,那個其實是控制跟占有!當我們的態度是控制跟占有,很奇怪,對方一定會怎樣?我偏不要,就跑給你追。

  所以我就跟她說,你應該做得無聲無息,先生都沒發現,本來是煮三樣肉給他吃,過一個禮拜把它減成幾樣?兩樣,再過幾個禮拜把它減成一樣。但是還有一點更重要,你要把素菜做得愈來愈好,先生在吃:這個菜怎麼這麼好吃?你說這是素的!他說:素菜也這麼好吃!假如你把肉都收掉了,煮的都是青菜豆腐,連個蒜頭都不讓他放,他一定吃的難過得要死。我們要處處替對方著想,他就能夠歡喜接受,慢慢這個肉就拿掉了。你也可以常常帶著先生到中心一起來吃飯,中心所有的老師都吃素,邊吃的時候,我們這些老師還會跟她先生說:你看,素菜滿不錯的!她先生說:對對對。他就會感受到這麼多人都吃素。而且很重要一點,我們吃素的人絕對不能吃的面有菜色,要吃的額頭發亮,人家才會說吃素不錯。很多吃素吃的臉色真的很不好,因為加工類的吃太多了,不自然,我們要吃出健康來。後來她的先生也常常到我們中心,跟大家也相處得很好,後來家裡面就吃素,所以善巧方便很重要。

  另外有個太太她的先生抽煙,她要勸她先生戒煙,就這樣好言相勸,「怡吾色,柔吾聲」。就跟先生說:我買瓜子給你嗑,你慢慢戒掉。結果先生嗑瓜子嗑了一段時間,後來沒有成功,她不惜重資又買巧克力給他吃,一有煙瘾的時候趕快吃巧克力。正在第二次戒煙的時候,有位朋友來找。朋友看到他在戒煙就說:不要戒了,來來來,抽一根。這個時候太太在旁邊怎麼辦?假如你走過來,把他朋友的煙馬上搶過來,先生會怎麼樣?先生會覺得很沒面子。真的就有太太是這樣做,剛好那個朋友拿給他煙,他太太馬上一把就把它抓起來,當場氣氛非常尴尬,這樣會適得其反。所以,這個太太馬上走過來跟她先生的朋友說:拜托!你要體諒我一下,我已經不惜重資讓他戒煙,現在巧克力成本很高,這次假如戒失敗,我不知道要買什麼給他吃?結果他朋友一聽,馬上就把煙收回去,她先生也覺得很有面子,沒有給朋友難堪,我們處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現在夫妻之間常常會有出現外遇的現象,這個時候也必須勸誡對方,怎麼勸?人生遇到這麼大的障礙的時候,我們也要冷靜去面對。剛好有一次我要到教室去講課,上了計程車,剛好有個朋友打電話來,他就說:我有個同事的先生有外遇,蔡老師,怎麼辦?我們推展中國文化,要什麼事都得管,連人家外遇也得管。結果我就跟這位朋友講:你一定要告訴你的同事,面對這麼大的挑戰,首先要回到一個態度上,不管先生錯多少,你都要想到這件事到底我錯在哪?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夫妻之間有問題出現,絕對不能只怪單一方面。假如先生錯八十分,你錯二十分,你也要靜下心來想什麼?想這二十分的錯,因為人一定要回到反省的時候,她才有理智。當她處處都想到對方不對的時候,她的情緒會非常翻騰,到最後一定是悲劇收場,這是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她一定要了解到,絕對不能把責任推給第三者。很多人又說,都是那個男人、都是那個女人害的,俗話說「家火不燒,野火不起」,家裡假如沒有沖突,外面的人是不可能把我們的家庭摧毀掉的,所以根源還在夫妻自己。孟夫子有一段話,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孟夫子說,「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一定是先瞧不起自己,別人才來侮辱你;一個家一定是內部先不安,別人才能來破壞;一個國一定是內部爭斗了,別的國家才會有機可乘。所以問題的根本都還在自己,要回歸到這個點上才能化解問題。當另外一半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反省,要心平氣和來處理。

  我接著就跟她說:先生對的時候,你要把他當父親看,你在旁邊就鼓掌叫好,「你做得真好」,他就會很努力去做。平常的時候,把先生當朋友一樣,互相有個空間,不會覺得很有壓力,平常當朋友看。先生犯錯的時候,要當什麼看?孩子看;孩子還不夠,要當兒子看。你兒子犯錯的時候,你會不會說我這一生跟你沒完沒了?會不會這樣?不會。所以你對你兒子這麼寬容,對先生為什麼不寬容?這樣不公平。很多女性她會說:他都這麼大了,應該懂得做人。這一句話對不對?「應該」有待商榷,沒有學過。

  楊老師曾經輔導過一個先生有外遇的個案,他的太太來找楊老師,楊老師就跟她說:你一定要下定決心,我才要教你方法。結果這個女士說,我一定全心全意去挽回我的先生。楊老師接著就跟她說,你要拿出女人最強的能力,叫什麼?溫柔。所以那天開始,她也穿的整整齊齊,都把孩子功課弄好,都讓孩子去睡覺,她自己坐在椅子上等先生回來。結果一看十一點多了,十二點多了,一點多了,這時候內心怎麼樣?你還不回來!突然在這個時候體會到,一切法得成於什麼?忍。突然先生進門來了,她馬上和顏悅色跑過來,「你辛苦了」,把他的公事包拿起來。「你一定餓了,我去幫你煮碗面」,就走到廚房去。她先生神魂未定,到底發生什麼事?結果她就這樣連續幾個月的時間都這樣子做。突然有一天,她先生回來的特別早,一進門,話還沒講就跪下去,她先生說:你饒了我吧!我都跟你招了,這幾個月我的內心受到了良心的譴責跟煎熬。所以當先生有過失的時候,確確實實還是得用我們的真誠之心去感化他,還是要我們把本分的事做好,讓對方覺得慚愧,引發他的反省、慚愧之心。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邊,謝謝。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