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第十三集)
《弟子規》與佛法的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05/3/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13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我們進入《弟子規》第二個單元「出則弟」。經文第一句提到「兄道友,弟道恭」,我們把它念一遍: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我們會問學生,這一生跟我們相處最長久的是誰?是兄弟。因為父母都比我們大幾十歲,而兄弟年齡相當,所以至親當中以兄弟相處最長久,兄弟的情誼也是很難能可貴。法昭禅師曾經寫了一首敘述兄弟的詩詞,裡面提到「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我們看第一句提到,「同氣連枝各自榮」,父母就好像樹干一樣,兄弟還有甥侄輩就好像延伸出去的枝枝葉葉,所以都是同一個根。當兄弟之間有沖突的時候,父母一定是最傷心的,所以「些些言語莫傷情」。 上了中年以後,「一回相見一回老」。相信上了中年以後的朋友,每次兄弟可能幾個禮拜,甚至於幾個月見面,一看到,你的皺紋怎麼變多了?你的白頭發好像又長了不少,「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在一起的時候,「弟兄同居」,只要能時時退一步,忍一下,「忍便安」,絕對不要因為一些毫末、一些小沖突鬧得不可開交,「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我們又有自己的小孩,他們又有兄弟姐妹,所以我們上一代要演出好榜樣給下一代看,「留與兒孫作樣看」。假如上一代兄弟都告上法院,下一代會不會興旺?鐵定「居家戒诤訟,訟則終凶」,家和才能萬事興。 古代的人對兄弟之情非常的珍惜、非常的看重。在晉朝的時候,有個孩子叫庾衮,剛好他們那個地區發生瘟疫,他的兄長已經有因為瘟疫過世了,還有一位兄長正在生病。所有鄉裡的人都撤走了,他的父親跟他的這些伯伯叔叔也等著要走,就要把他帶走。庾衮他說:不行!我的兄弟還在這裡生病,我不能離開他。他還跟長輩說:我不容易生病,所以不要害怕,我要留下來。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人,確確實實他的存心是可以做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其實他們這樣的態度,與宇宙人生真相暗合道妙。當他以這樣道義的態度面對人生,縱使身命結束了,他絕對會有好地方可以去。但是假如違背道義,縱使苟活生命,下輩子能不能有好的去處?不行!而且更重要的,他這輩子會不會好受?幾十年雖然活下來了,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往往有殺身成仁態度的聖哲人,就能夠演出人生一場一場的好戲,都能夠化干戈為玉帛,能夠轉凶為吉。 我們之前聽到的故事,還有往後的故事,都可以印證這一點,誠可以感通,至誠如神。他後來留下來照顧他的哥哥,晚上都還會到他死去的兄長前面給兄長祭拜,還在那裡獨自哭泣。過沒有幾十天,他的哥哥病好了。諸位同修,為什麼會好?當兄弟有這樣的情誼,端的每一碗藥都有加持,都有道義、恩義的加持,所以喝下去特別有效果。所以後來兄長好了,他也沒有生病。父母回到家鄉,看到兩個孩子還活著,高興得不得了。這是在晉朝,庾衮演出的兄弟之情。 在唐朝有個大臣叫李績,他也是隨著唐太宗建立非常多功業的大臣。有一次李績生病了,御醫提到,給李績的藥當中,要用胡子做藥引,唐太宗一聽二話不說,拿刀子起來就把自己的胡子切下來,就拿給御醫。李績知道這個消息非常感動,到皇上面前叩謝隆恩。所以確確實實,一個領導人只要時時能夠為下屬著想,相信一定會贏得大家對你的愛戴。而李績對他的姐姐也非常的孝敬,那時候他已經是當國家的大臣,但是他回到家裡去看望他姐姐的時候,還親自幫他姐姐煮粥。在煮粥的過程,因為火勢太強,把他的胡子燒到了。他的姐姐一看:你怎麼燒到胡子?就告訴他說:家裡的僕人這麼多,你就讓他們去做就好了,你又何苦來哉?李績對年老的姐姐說:姐姐,你從小對我照顧這麼多,我時時想著要回報你,我們年紀都這麼大了,我又有多少機會能夠親手幫你煮粥?所以李績的心中,時時不忘兄弟姐妹的情誼,這是古代演出的好戲。 我接觸楊老師這一段時間當中,也了解到她有很多的兄弟姐妹。楊老師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個想法,她說我的父親有這麼多的孩子,這些兄弟姐妹又生了這麼多的孫子,一定要孫子有很好的成就發展,父親才會很歡喜。當她起了這個念頭,她就主動去教她所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她的甥侄輩,總共有十八個人。楊老師雖然自己沒有小孩,但是她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教育她的這些晚輩。由於她的付出,而且都是白天工作,晚上回來教孩子做事,教孩子讀經典,結果她下一代的晚輩很有成就,有當醫生的,有當老師的。每次母親節、父親節,楊老師不是一、兩個孩子幫她祝賀,都是一群晚輩給她祝賀,都是對她很孝順。有這一分為父親盡孝的心,才能成就家族這麼樣的興旺。所以,我們對於自己的家親眷屬也要多加提攜,這樣才會讓父母非常歡喜。 今天我們一同跟著師父上人學習,我們也是一個大的家庭,家庭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後繼有人。師父上人這麼好的經教,假如到我們手上之後沒有傳下去,我們對不起師長教誨,更對不起後面的子子孫孫。假如我們同修當中,有人願意出來講經說法,我們一定要極力來護持他。所以當有年輕的法師、有年輕的居士上台講經,我們要相約去聽他講。聽完之後,也給他一些建議、提議,這樣他就能不斷進步,能夠讓這個法脈繼續延伸、繼續擴展,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這次到學院來,內心充滿感謝,很多都是兩年前一起學習的同學。我到學院來這個機緣也是很特別,來的時候也是坐在底下聽課。剛好師父上人交代了一件事,就是希望把西方這些輪回轉世的事例,能夠把它翻譯出來,讓學院這些同修英文比較好的,上台把它講出來。當然因為我的英文不算很好,所以我就沒有排到。剛好有一天有位同修就過來,拿著稿子,他就丟給我,他說:你滿適合的,你上去講。結果他一丟過來,離講經的時間只剩六天,當天下午我回到寢室就拉肚子,看我的體格就知道我很會緊張。這時候我們要歷事煉心,是要繼續拉肚子還是要佛號提起來?這時候趕快念佛,不能亂,不能亂,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這個同修一丟給我就走了,我連說不的機會都沒有。當天下午就先鎮定一下,趕快打聽一下,哪些同修英文比較好,請求他們幫忙。 講課前兩天,我們就在小的會議室裡面就先練講,坐了十多個同修。我一講完,他們每個人給我一張建議,就是你講課當中有哪些缺點,每個人都寫的密密麻麻,代表缺點很多。當時一拿到的時候歡喜的不得了,因為句句話對我們都有真實的幫助。我前兩天看完以後,還有一個墨爾本的同修,還跑過來告訴我,說哪些講經的問題,你一定要注意不要犯,還給我很多提醒。所以確確實實,我們人生的成長都是眾人的提攜所成就的。那天我上來講課,講完以後,這些同修都很歡喜,他說你少犯很多過失。他們看到我有成長,他們也很高興。 結果非常巧,那天我講課的時候,楊淑芬老師都是早上講完課,下午就回去讀書了。結果剛好我講課那天,講了十分鐘左右,楊老師第一次下午來淨宗學院,一走進來,楊老師就在後面聽到我講完。就是因為這次上台的因緣,才跟楊老師結上緣。後來老師也對我很照顧,回到台灣去,我就到台中跟徐醒民老師、跟周家麟老師他們學習,也跟楊老師學習。從這個經歷當中我們非常相信,「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只要我們真心發出來,你不要想東想西的,佛菩薩自有安排,所以有這麼多的同修給我鼓勵、給我幫忙。我們也深刻感受到,每個年輕的法師跟居士發願講經,都需要大家的協助,讓我們這個大家庭能夠愈來愈興旺。 我的結拜大哥,他兄弟之間也非常好,侍奉母親也很孝順,真的是孝悌傳家。他母親過世的時候,我有去祭拜,我一看到他們兄弟姐妹的孩子,我突然若有所悟。當兄弟姐妹都非常孝順、非常友愛,下一代的品質怎麼樣?非常好,個個長的眉清目秀。當他母親去世的時候,街頭上的流浪漢在他們家門口走來走去,後來他們把他請進來,這些流浪漢到了他母親的靈前,當場就跪下去,因為他母親常常拿著飯菜去給這些流浪漢吃。上行下效,上一代時時以仁德存心,下一代就會學得很好。所以治家沒有那麼復雜,最重要要做到孝、做到悌。 之前我們也提到,周朝為什麼可以承傳八百多年?因為他們的先祖都把孝悌做得很徹底。剛好有一次我在廈門講課,講完課之後,有安排聽課的老師上來分享。有個老師上來,他在教中學,他一上來第一句話說:我來上課,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接著他又說,他是親身體驗到孝的力量,因為他們那個村莊裡面住了幾十戶人家,總共有一百零九個後代。這一百零九個後代,有一百零八個大學畢業,只有一個沒有,而那一個是因為讀了兩年,已經考上讀了兩年,因為某些因素退學。所以這個村莊的下一代是完全有大學以上的水准,原因在哪?我們不能在結果看,要從因上看。 他說他們大年初一,所有的這一輩的孩子都沒有出去玩,都是帶著父母去寺廟拜拜,去拜彌勒佛,去拜諸佛、諸神,這個習慣已經做到了孝。當帶父母拜完了以後,回到家,再去跟所有的鄰居、長輩拜年。諸位同修,做到什麼?敬老尊賢,所以做到了悌。然後拜完所有的這些鄰居、長輩之後,他們就聚集在當地的學校裡面,一起討論這一年來你的學業情況怎麼樣,你的事業情況怎麼樣,互相切磋,這個孝悌風氣就成就了這樣的殊勝果報。所以凡事都沒有偶然的,家風要盛,都要靠上行下效,絕對不能抱著僥幸的心理教育子女。 俗話也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在大陸講課,因為他們都是獨生子,所以他們會想,我又沒有兄弟姐妹。我們進一步引導,這些堂兄弟、表兄弟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會畫個圖畫給他看,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會有很多分枝出來,你可能在這裡,另外一個同學可能在這裡,但是上到上面去,可能是同一個祖先,都是同一個根出來的。我們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所有的同學、所有的國人都應該互相愛護、互相尊重,這樣我們的老祖宗才會歡喜,也讓孩子不要生分別心。 記得我們在看許哲女士的錄相帶,那時候記者問她:你幫助了這麼多別人,你有什麼樣的感受?許哲女士馬上就說:我哪有幫別人?我幫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的心胸要學習像許哲女士一樣的寬廣。我也有放這個帶子給我的學生看,其實孩子很清澈,只要你把對的先放給他看,他就很有感悟。我在大陸演講的時候,跟一些中學生講課,當他知道我們是免費講課,孩子拿起麥克風,他說這個社會還有人免費、義務幫別人,孩子講的時候都有點哽咽,所以他們的善良是可以喚醒的。我們要把這些聖賢的典范,好的模范,在上課當中多跟他們宣講,他們就能生起這些很好的態度。 其實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因為天為父,地為母,所有的生靈、萬物都是因為有大地的滋養,才能夠生長;所以我們是同一個大地,同一個母親。我們面對所有的人類,甚至於所有的眾生,都應該要愛護,這才是盡了孝道、盡了悌,兄友弟恭。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家庭裡面如何和睦?和睦是個結果,必須建立在平等對待當中,才能和睦。因為假如待遇不平等,人心就不平了,不平就會有對立,就會有沖突。我們現在一個小家庭,兩個人,三個人,有沒有沖突?兩、三個人就有沖突,古代幾百個人住在一起都能夠傳十多世,還相安無事。從這裡我們就要好好跟古代的老祖宗學習,他們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境,能夠讓幾百個人和睦相處? 在明代,有個大臣叫鄭濂,他們家族七代同堂,有一千口人住在一起。結果皇帝也很歡喜,也很佩服,居然能夠維系一千個人在一起相處得很好,所以就頒給他一個匾額,叫「天下第一家」。頒給他之外,還拿了兩顆大水梨給他,還派錦衣衛跟在後面,看看他怎麼把兩顆大水梨分給一千個人。諸位同修,怎麼分?那時候沒有果汁機,不然就方便了。鄭濂回去,不慌不忙,吩咐拿了兩個大水缸,一邊放一個,把這個大水梨打碎,讓那個汁流到水缸裡面,滲進去,然後說「來,每個人喝一碗」,大家都覺得非常公平。當子孫跟你比較親的人,你能這麼公平,他對你肅然起敬;當跟你算是比較疏遠的後代,你能這麼公平,他非常佩服你,對你非常崇敬。所以平等、公平是治家第一要件。 皇帝就問他,你治家到底有什麼訣竅?結果鄭濂就說「不聽婦言」。有沒有女性同胞看了以後說,對蔡老師大打折扣。我們對於聖賢人的教誨要因時因地去了解,不要把它曲解了。我們要了解到,以前的女性比較少機會聞到聖賢教誨,人沒有聞到智慧,難免會隨順習氣。當家裡的婦人,假如對自己的孩子特別偏愛,往往在言詞當中會有是是非非,當這個是非一傳遞開來,當自私產生,很多的埋怨就會應運而生。所以當一個家族的領導者,絕對不能聽了這些自私自利的意見,而產生心裡的不平。這個意思就是說,不能聽一些只為了私利的意見,而造成了家庭裡面的不公平。 我們也看到很多的聖哲人都是因為有好的母親,才成就了他們的道業。他們的母親有沒有讀書?有沒有?很有可能也不見得有讀很多書,但是為什麼她們懂做人?家風承傳。很多的學問,他不見得在經典裡面看到,而是從父母的言傳、身教學到了。我看到很多五十幾歲的長者,他們都說我們都沒學過《弟子規》;其實我們光看這些長者的面相,我們心裡就明白,他們學的比我們好太多了。從他們謙恭的態度,從他們那種憨厚的氣質,絕對有家風承傳。他們對於父母的恭敬,絕對在我們這些年輕人之上太多,所以我們年輕學了經典,絕對要更尊敬這些有做到的長輩。 這個「不聽婦言」我們把它延伸開來,就是對於一些心胸狹窄、自私自利人的話,可不可以聽?不能聽;假如我們男士心胸狹窄,這也算婦言,也不能聽。我們領會經典裡面的教誨,要從本質去領會,不能只在相上停留。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和睦必須建立在平等對待之上。 下一句經文,『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人跟人的沖突,起因都在哪?財物跟言語的沖突。只要在財物方面、在言語當中能夠有分寸,人與人當中的沖突就大大減少。當然要讓孩子能財物輕,從小要不貪,我們前面「入則孝」也有一句教誨,「物雖小,勿私藏」,從小讓孩子不貪、不吝啬,很重要。我們會跟孩子講,古代有個很有名的讀書人,叫孔融讓梨。他雖然年紀很小,但是把大的梨子讓給兄長吃,在他小小的心靈,覺得兄長常常照顧他,應該先給兄長。小孩子學了以後,馬上回去也會愛護兄弟姐妹。 有個小女孩就把桃子讓給她弟弟吃,結果她弟弟很歡喜,一口一口咬,突然咬到已經大過那一半的時候,她終於按捺不住,就把那個桃子搶過來。她的母親也很有意思,她也沒有當場指責她,她就打了一通電話給學校老師,把這件事情報告給老師聽。因為學了以後,這個學生確實回去也讓了桃子,可是讓到一半撐不下去。到了學校,老師也沒有當場就說她怎麼樣,老師只是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漢朝時候有一對兄弟,叫趙孝,趙禮,他們兄弟非常友愛。很不巧,這個趙禮被盜賊抓去了,盜賊打算把他煮來吃。他的哥哥知道這個情況,就跑到山寨裡面去,一看到弟弟命在垂危,就沖過去,他說:你們不要吃我弟弟,我弟弟又瘦又有病,我長得比較胖,比較好吃,你們就吃我就好了。他弟弟馬上又沖向前,對著盜賊說:我被你們抓到是我的命,跟我的兄弟沒有關系,吃我好了。兩個兄弟就在那裡爭著要死,爭到最後兩兄弟抱頭痛哭,盜賊在旁邊看了也很感動。其實盜賊是不是生下來就是盜賊?很有可能是當時候社會狀況不好,讓他們誤入歧途,而且很多時候盜賊都特別有義氣,馬上就把他們兩個都放了。皇帝知道這件事,就封了他兩個兄弟當官。皇帝這麼做,明不明智?明智,一來把這個兄友弟恭的風氣帶起來,二來會孝悌的人一定會愛護人民,會是好官。 我們接著就跟孩子說,趙孝、趙禮連命都可以為兄弟捨,我們能不能因為一個水果就跟兄弟起沖突?講話不要直接指她,你要點到為止,她就覺得內心生慚愧心。所以「財物輕,怨何生」。 有一個班級,剛好吃中飯的時候,學校已經把水果准備好了,那天是吃西瓜。結果吃飯的時候,很多的同學盯著那西瓜,盯那個最大塊的,狼吞虎咽,等著吃完以後,飛奔過去把那個最大塊的撿起來吃。老師在旁邊就看到這一幕一幕上演,但是老師也很沈得住氣,按兵不動。隔天上課,老師就問:諸位同學,今天假如我們去搶了那顆最大的西瓜,請問會產生什麼效果?這個同學吃飯的時候,有沒有好好吃?狼吞虎咽,把胃都弄壞了,這叫「身有傷,贻親憂」。當他飛奔過去,把最大塊的搶起來的時候,請問所有的同學對他是什麼印象?同學就說:不要跟他做朋友,這麼貪心。所以我們要把情況分析出來,讓學生知道原來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他的聲譽,都在影響別人對他的看法。 接著老師又分析,這個同學一搶過來,快樂多久?稀裡嘩啦吃下去,很快樂,可是他已經養成貪心的習慣。假如下一次最大塊的被別人搶去了,他會怎麼樣?很生氣:我都沒搶到!當他這種凡事都要要最大的、最好的,這個貪心養成了,可能以後得不到的東西會怎樣?想去偷,想用不當的手段獲得。老師這麼一分析下來,隔天吃水果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學生都去挑那個比較小的來吃。當老師,機會教育點很重要,你不能看著,就在那裡:怎麼教你的?怎麼不會做?這樣罵,效果不怎麼好,往往你用一些很善巧的分析,孩子他自己會有所領會。 有個孩子,剛好他的同學拖鞋壞掉了,老師就跟他說,你去把你那雙舊的、有一點點壞的拖鞋,借給同學穿,不然他的已經完全不能穿。結果當天下午老師突然發現,他自己的那雙新的拖鞋在同學的腳上,而他那雙舊的、有一點點壞的,在他自己的腳上。所以我們在教導這些孩子的過程,很多時候是孩子感動我們,他們聽一句做一句,我們可能聽十句才挑個幾個比較簡單的先來做。所以教學相長,確確實實是如此。 我們看下一句,「言語忍,忿自泯」。諸位同修,人為什麼會生氣?人為什麼會發怒?我們把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諸位同修,您覺得哪些情況人會發怒?「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假如這些恭敬心沒有形成,而是形成怠慢、傲慢,容不容易發怒?對人沒有恭敬心,看不順眼,脾氣就來了。所以要讓孩子不瞋、不怒,從小要扎恭敬心。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人,對自己的長輩都畢恭畢敬,哪有可能會發脾氣! 再來,還有哪些原因會讓一個人憤怒、瞋恨?很可能嫉妒,見不得別人好,這個根源也要從小擴寬孩子的心量,能夠時時「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還有沒有?因為我們能找到原因,就讓孩子從小不要形成這樣的態度,那他一輩子脾氣就會很好。 再來,不貪心;他懂得讓,就不容易發脾氣,往往從小會讓的孩子,就會特別得到疼愛。就像我們當老師,假如一些孩子很不跟人家爭,我們私底下都會給他特別的關愛,因為這孩子懂事。所以孩子不貪,他就不容易「別人有,我沒有」他就生氣。 再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很容易發脾氣?因為我們幫他做太多事,而他都視為理所當然,什麼事都是應該替他做的。當親人沒有做好,他馬上脾氣就來了:你怎麼沒有幫我做好!有個老師他的孩子十多歲,他每天都幫他灌好水,然後讓孩子帶過去,數十年如一日,都這樣做。突然有一天,他稍微晚了一下幫他孩子裝好,他孩子接過這個水壼,對他很凶,他說:我遲到都是你害的,拿那麼慢。你看,自己該做的事沒做,別人做他都視為應該,理所當然。所以父母要謹慎,你給他太多財物,他從小奢侈,他就覺得長輩給他錢也是理所當然,你到時候就要滿足他無窮的欲望,就麻煩了。 在中國有一個孩子,因為父母很有錢,所以花錢特別凶,一個月要花上萬的人民幣。他的父母沒有辦法,把他送去當兵,想說在軍隊給他磨一磨,看會不會好一點?去了軍隊兩年,再回來,習性不改,還是很奢侈。後來他父親就對他說,「從此我不再給你錢,你自己想辦法」,就把錢財把他切斷,不給他。結果這個孩子瞋恚心就起來,找了殺手殺父母,所以瞋太恐怖了。他在門口跟殺手講,待會有個人會走出來,會走到那裡,給他講的一清二楚。這個殺手很驚訝問他,這個人是誰?他說這是我爸爸。結果父親死了以後,他又交代要把母親殺了,因為放錢的那把鑰匙在他母親手上。所以欲望不可長,當我們幫孩子做太多,反而他不感恩,還視為理所當然,到時候我們就叫苦連天。 諸位同修,瞋恨還有什麼因?諸位同修假如有很好的答案,也希望諸位同修能提供給我,因為我們往後講課就能夠廣度、深度愈來愈好。我們把因找到了,就要從因上把它斷掉。我們已經成人,就很難又從從小扎起,所以我們要開始思考到,當發怒出來的時候會有什麼結果?佛法裡講「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所有的修行都一把火燒光了,要幾天才能平復過來?要三天。「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不只自己有非常不好的影響,對他人也會有很不好的影響。 有個父親,因為他的孩子脾氣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講,你每次發脾氣,就到家裡後院那根木柱子上面打一根釘子。這個兒子一發脾氣就打一根釘子,打了一個禮拜左右,孩子一去看,密密麻麻的釘子釘在上面,突然才警覺到:我的脾氣這麼不好!慢慢就懂得觀心為要,時時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於這樣的敏感度,他發脾氣的情況就慢慢減少,終於不發脾氣。他的父親又跟他說,你只要今天不發脾氣,就到後面把一根釘子拔起來。他就這樣一天一天把釘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興,就跟他父親說,釘子我都拔完了。父親帶著他到後院去看,告訴他,你雖然已經把釘子都拔完了,但是這根木柱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可能,都已經千瘡百孔。 所以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我們用刀子在肉上劃一下,只要一、兩個禮拜它也能夠修復過來;但是「惡語傷人恨難消」,當我們用很尖銳的言語對待他人,他那個傷痛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平息。有沒有聽過因為被別人罵而去自殺的?有!所以言語很有可能比刀更利。這個父親就告訴他,雖然你現在不發脾氣,但是你以前所發的脾氣,已經傷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人際很多的障礙。我們明了到瞋恚、發怒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好,這種自他都不受益的事能不能繼續做?當然不能再做。知道不能做,就要想辦法來對治。 諸位同修,怎麼樣對治瞋恚,對治怒氣?諸位同修,您是用什麼方法?我看可能會只有一個標准答案,哪一個標准答案?掌聲鼓勵,標准答案,「阿彌陀佛」。我在一些地方講學,因為大半不是佛教徒,他們有的就會說去買東西,大買特買,讓情緒舒服一點;不然就拼命吃東西;還有的人說,打電話給人家傾訴一下。我就跟他講,你把垃圾倒給別人,結果那個聽完的人說人生苦短,可能他愈來愈消沈,你自己舒服多了;不可以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另外那一位朋友說,他都買很多的東西吃。我就跟他講,你是不是都買垃圾食物吃?因為他的皮膚都出現一些豆豆。而且買完東西更苦,為什麼?還要花錢。所以最好的方法,一句佛號;當怒氣一起,趕快念阿彌陀佛,觀想佛光注照,不能發脾氣。 這個對治的方法,在中國字裡面就把這個方法點出來,我們真正深入中國文字,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們來看看「怒」這個字,會意字,「心」跟一個「奴」,所以發脾氣的時候,心是什麼?習氣的奴隸!怎麼可以當習氣的奴隸,那不是糟蹋了我們自己!所以要轉怒為「恕」,這兩個字差多不多?只要把邊邊角角削掉就變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就可以包容他,因為他沒有遇到我們的師長,他沒有遇到很多的善知識,我們就能轉憤怒為慈悲。好,今天課我們先講到這邊,謝謝。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