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迷的背後是什麼


 2016/3/24    熱度:1412    下載DOC文檔    

  眾生有無始無明,但除了迷惑之外,其實還有覺醒的一面。事實上,這才是生命的最高本質,而迷惑只是無明的顯現。就像霧霾,雖然遮天蔽日,但它是依托污染源存在的。一旦源頭得到治理,虛空就能恢復它的本來面目。

  在生活中,我們什麼時候最容易感到痛苦?就是內心有煩惱、壓力和焦慮的時候。反之,什麼時候最容易覺得快樂?就是沒有煩惱、壓力和焦慮的時候。因為覺性會源源不斷地散發快樂,在這個層面,生命是可以快樂的。這種快樂不依賴任何條件,不是因為得到什麼帶來的,也不是因為痛苦緩解後產生的,而是本來如此的。

  佛法告訴我們,佛和眾生的差別,就在迷與悟的一念之間。就覺性層面來說,佛和眾生是無二無別的。每個人都能成佛,都有覺悟本性。區別只是在於,佛菩薩已經斷惑證真,而眾生卻充滿迷惑,煩惱叢生。

  修行就是不斷掃除內在塵垢的過程。其中,又有頓悟和漸修之分,是為不同根機者而施設的。每個人的迷惑煩惱不同。有人迷得很深,塵垢深厚,簡直烏雲密布,堅不可摧,即佛教所說的鈍根;而有人迷得尚淺,塵垢很薄,只需稍加點撥,智慧光芒很容易透射出來,即佛教所說的利根。

  所謂漸修,就是有次第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六祖壇經》中,神秀那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偈頌,就闡明了這樣一種修行。每天不斷清掃心地,使塵垢越來越薄,最終迥脫根塵,撥雲見日。

  此外,佛教還特別針對上根利智者,安立了頓悟的修行。因為他們本身的塵垢很薄,輕輕一點就能通透。只要有明眼師長,在合適的機會,甚至能一擊奏效,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在禅宗公案中有大量記載。

  總之,不論漸修還是頓悟,都是為了破迷開悟,開啟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覺性。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