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怎麼修得福報的?三則因果故事的啟示
他們是怎麼修得福報的? 三則因果故事的啟示 現代因果實錄(二)7.半塊餅子 人人都想發財,有的人則能夠抓住機遇,心想事成;有的人雖然也能隨機而上,努力奮進,卻拼搏一生終難成就;還有的人雖然積累了不少的財富,卻不長久,一個失誤成千古恨。十多年來就在妙法老和尚跟前聽到不少人請教這方面的問題,我選兩個故事講給讀者聽。 還記得上一本《現代因果實錄》妙法老和尚開示一章裡,有位居士請問怎樣才能多聚錢財、想幫助建設道場的問題嗎?老和尚開示他:“財即是柴,多聚無益,常付之一炬,並容易引火燒身。柴能夠取暖,需要時俯拾即是,不可貪多,成為隱患。” 還有一半的故事現在我把他續上。 為什麼這位居士請教想多聚錢財修廟建寺呢?因為他已是一位事業上的成功者。一家三口自皈依佛法僧後不久就持了全戒。家有千萬,卻能持戒嚴謹,實在令人敬佩。看來富貴學道也不難,關鍵是宿世有無慧根、與佛結沒結過緣。他的剛上高中的兒子程偉,有一天放學與幾個同學同行,其中一個同學可能是餓了,買了一個燒餅咬了一口,嚼了嚼就吐了出來,隨手把燒餅扔在了前面地上,程偉問:“你怎麼扔啦?”同學說:“不好吃。”說話間走到了燒餅跟前,抬腿一腳又踢出幾米遠。程偉急忙跑上前拾起了燒餅遞給同學說:“扔了太可惜了,吃了吧,浪費糧食可是有罪的。”同學笑道:“我買的燒餅,想扔就扔,犯什麼罪?你怕浪費自己吃!”程偉稍一猶豫說:“那我替你吃了吧。”說著吹了吹燒餅上的土,就邊走邊吃起來,當程偉媽媽向老和尚說這話時眼圈都有些紅了,她說兒子跟自己說這事時都哭了。老和尚聽後贊賞地看著坐在一邊默不作聲的孩子說:“好孩子,好好學習,前程無量啊!” 程偉的爸爸說:“程偉從小就喜歡打坐,有時他在屋裡玩著玩著,就找不見他了,又沒聽見大門響,我和他媽正奇怪時,忽然衣櫃裡好像有什麼動靜,拉開櫃門一看,兒子端端地盤腿坐在裡邊,閉著雙眼,小嘴不出聲地在念叨著什麼,我把他抱出來問他坐在裡邊干什麼,他說:‘玩呗!’‘你嘴裡念叨的什麼?’他說:‘我也不知道。’師父您說這孩子是不是跟佛有緣呢?他早就說自己將來不結婚,不找那個麻煩。”老和尚對程偉媽媽說:“是啊!你們就好好培養他吧,讓他做一個有知識的佛教徒,將來才能為佛教弘法事業做大的貢獻。”程偉爸爸說:“我有個事想不明白,壓在心裡幾年了,想請教師父,我原來只有初中文化的底子,後來遇到了機會,想自己做點事,誰想事情一做起來就很順利,直到今天,雖然不是什麼大企業,也還過得去,有時我會對自己產生疑惑,我認識不少文化底子很高,又很聰明的人,甚至比我搞這一行還早,卻始終發展不起來,還有的興盛了幾年一下子又栽了進去,而我不僅發展順利,還有幸遇到了佛法,念佛誦經、印經印佛像,生意越來越好。這不能不說是福報,師父能告訴我過去種過什麼因,才會有今天的果嗎?” 師父說:“這樣的問題本應由自己去參禅,功夫到了就會明白的,想必你做生意一天到晚光想著掙錢,也沒有時間打坐。為了讓程偉和大家都能明因果,我講個故事給你聽: 釋迦佛年代,有一次佛弟子千人,盤坐滿堂,在聽聞釋迦佛講經說法。坐在最後一排講堂大門口的一位比丘,腹中突然發出‘咕噜、咕噜’的叫聲,周圍比丘們都在專心聽法,沒人理會。這位比丘忽聞身後有嘻嘻的笑聲,他扭回頭一看,門外一位八九歲的男孩,嘻笑的口中還嚼著東西,手裡拿著吃剩下的半塊餅子,小聲問道:‘你餓了嗎?’比丘點點頭,於是小孩把手中的半塊餅子遞給了他,扭頭便跑著玩去了。” 老和尚說:“那個小孩就是你的前身,因為你給了那位比丘半塊餅子充饑,使得他能夠安心聽經聞法,這個功德非常之大,這就是你今生能夠富有的因緣。《地藏經》上說: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那個孩子,因為好奇而湊到講堂門口聽聞了幾句佛法,也可能他並不明白義理,卻在多生之後的今世,因緣成熟,不僅成了佛弟子,而且很富有,那就是你。要知道,被那個小孩半塊餅子抵住了饑餓的那個比丘,也許正是因為能夠安心聽聞佛法,就開了悟,就證了果。因為和你的因緣,說不定也會來到今世和你相聚或者和你相遇,共同弘揚佛法,只要你不斷精進,參禅打坐,有一天會明白的。 那些做事情不能成功的,多是前生或今世不肯布施或者是有其他障礙的人。要想轉變命運就要懂得布施,多做利國利民的慈善事業,不搞殺盜YIN,持之以恆,會有成就的。 那些富有之後又錢財散失的人,多是花錢造業促成的。如邪YIN熾盛,為飽口腹大造殺業等等,或者是不正業賺的錢,比如搞殺盜YIN妄行業,一旦因緣成熟,惡報即會現前。所以,從事這些行業的人,要趕快轉行,忏悔罪業,就會扭轉未來的惡報。” 現代因果實錄(二)8.致富之道 致富之道 嚴大居士,在國內許多寺廟都有點名氣。人們之所以稱其為大居士,第一是他財大,全國幾個大城市都有他的企業;第二是修廟造像印經的雄心大;第三是脾氣大。 嚴大居士這個人,我早有耳聞,但卻是在他給妙法老和尚頂禮時才認識他的,看上去60出頭,卻已是滿頭白發了。一眼望去,沒有企業家的風度,倒像個退休的老工人,外面穿一件藍色的防寒服,下穿帶有許多皺褶的深藍色褲子,腳下著一雙旅游鞋,鞋帶松著——確實顯得有點邋遢。 我怎麼注意起人的外相來了呢?因為在我所聽聞的他的“事跡”中,他向來都是視金錢如糞土、闊綽大方的。有人說,他家的金制的佛像,只要來訪者贊歎說聲好,他就雙手捧送,不請走都不行。他看著好的佛教書籍,馬上安排去印,最少也是兩個十噸集裝箱,他去的寺廟,只要發現桌椅板凳、杯盤碗勺不夠用或是壞了,馬上放下幾千元乃至上萬元幫助解決,後來他對人說,現在不放錢了,是直接把要的東西買來送去,因為他後來發現有的廟裡,收他錢的居士,不但沒買東西,連人也不見了。 “我給他下地獄提供了條件,我也是有罪的,今後只給東西不給錢!”他瞪著一雙大眼睛,有點憤憤地說。 他還為某寺院雕了一尊高達22米的香樟木觀世音菩薩像,光金箔就用了兩公斤,花去人民幣百萬之多。 妙法老和尚請他坐在旁邊,慈祥地問:“早就聽說過你,是有事情找我來的吧?現在退休了嗎?” 嚴居士說自己的兩條腿不行了,感覺很沉,走路都是提著兩條腿走。另外自己的頭疼病已經幾十年了,國內外的有名醫院都去過,光看病連路費帶藥費花了一百萬都出頭了,仍是時好時壞不起作用。他還拜請過幾位西藏來京的活佛灌過頂,也沒能止住頭疼。現在他把企業都交給孩子們去管了,自己念念佛跑跑寺院,實在是想求佛菩薩加持,叫這兩樣病好了,否則吃飯睡覺都心煩,所以老愛發脾氣。 他認真地對師父說:“我真正知道了,財力大不過業力,錢財幫不了我的忙,所以這幾年我盡可能為佛教做點事,希望將來我走的時候也能沒有痛苦地往生,看了《現代因果實錄》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師父的名號,我通過各種關系才知道您老的住地,冒昧地跑來拜見您老人家,我也知道您已閉關念佛不再見客,可我還是執著地找上門來,請老和尚慈悲諒解,我一直想知道,我為佛教大小也算做了點事情,而且吃齋多年,為什麼不但頭痛病沒好,腿又出了問題,望老和尚慈悲開示。” 老和尚說:“居士不要客氣,我所以不再見客是因為氣力達不到了。沒出書的時候,我可以隨緣講一講因果,以警示世人,現在書出來了,倒成了廣告,許多讀者沒弄明白道理,只知向外求,四處找妙法老和尚,把妙法老和尚當成了神醫,那是錯誤的,如果不知道向內求——糾正自己的言行,就是見到了觀世音菩薩,也不能讓你離苦得樂。你的事另當別論,好像你的文化程度不高吧?(嚴居士回答自己是初中畢業)你知道你的事業為什麼能成功嗎?” 嚴居士說:“那是趕了上國家的好政策。” 師父說:“那只是外面的緣,全國辦廠做生意的人太多了,像你這樣成功的畢竟是少數。” 嚴居士問:“那一定是我的前生種的因吧?” 師父說:“為什麼要跟你談這個呢?因為你的頭疼病跟這個有關。你的太太為什麼沒跟你一起來?” 嚴居士說:“本來太太一定要跟來,可家裡養了一條德國種的觀賞狗,她要是出來就沒人能照顧狗了。對了,師父,您怎麼問起了她?” 老和尚說:“好像你走到哪裡你太太都會跟著你是吧?” 嚴居士笑了:“對,我去哪她都要跟著,離開我就沒了主心骨,有時我都有點心煩。” 師父鄭重地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好嗎?聽了可不准生氣。” 嚴居士立刻端正了身體說道:“哪能呢!我看過《現代因果實錄》,就是為聽您講故事才來的。”說著又上前叩了三個頭。 師父說:“百年之前,有個十幾歲無依無靠的窮孩子,討飯到了一個半山腰上的廟裡,大和尚可憐他,問明他家中已無親人後,就留他住在寺內一間閒房裡,讓他幫著打些柴,干點雜活,需要時叫他到山下背些油鹽糧食什麼的。後來他不知從哪裡撿來了一條黃狗,一天到晚跟在他身邊。下山時給他當個護身壯個膽,快到寺廟時黃狗會提前跑到門前‘汪汪’地叫門,夜晚與他睡在一張地鋪上,幾年來一直與他相依為命。 每逢初一、十五,常有山下上來的不少善男信女到廟裡進香,看到人家男女老少歡歡樂樂地拜佛上香,嘻笑玩耍,令他十分羨慕,曾感歎地摟著黃狗說:‘我將來能娶個媳婦像你這樣就好了,天天跟著我,也好有個伴。’又有一天,在香客下山後,他有些疑惑地走進香煙缭繞的大殿,站在佛像下,抬頭仰望著高大莊嚴的佛像,凝視良久,自言自語地說:‘佛呀佛,也不知真有佛還是假有佛,如果真的有佛,那你就讓我也好過一點,也能有個家什麼的。’ 此時忽聽身後大和尚說著話走了進來:‘你是不是也想發點財呀?’他趕緊回頭說:‘師父,哪個人不想發財呢?我要是有了錢,不就能成家立業了嗎。’ 老和尚說:‘是啊!有了錢就能成家立業,可是無論多麼有錢他都得一天天變老,也會生病,早晚有一天都得在兒女們的哭喊聲中死去,你說是不是啊?’ 他一聽師父這麼說,愣了一下問道:‘照師父這麼說,我就是有了錢也不過是能好過一些年,等病來了,死來了,不還照樣是苦嗎?’ ‘是的。’大和尚說,‘任何人也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規律,到死的時候兩手空空被埋在土裡,腐爛,最後變成了一把泥土。而神識又去輪回,去投胎,去當牛作馬,去下地獄,再去受輪回之苦,沒有盡頭。’ ‘師父,真的有投胎轉世嗎?’ 大和尚一指他身邊的黃狗說:‘它過去就是這個廟裡的沙彌,右眉梢上長有一個小痣,因為不到開飯的時候,偷吃了一個饅頭,當別人發現少了一個饅頭問他時,他一口否認並發誓說:如果偷吃了,將來就變成一條狗。後來生病死了,這不!真的成了一條狗又到這個廟裡來了,你帶他一進廟,我就認出來了,現在你去撥開它右眉梢上的毛看一看,是不是有一顆褐色的小痣?’ 聽大和尚這麼一說,他似信非信地蹲下身用手指分開黃狗眉梢上的毛。‘呀!’他吃驚地叫了出來,‘真有一顆小痣,它跟我幾年了,我怎麼沒發現?師父是怎麼知道的呀?’(當妙法老和尚講到此時,我發現嚴大居士忽然激動起來。) 大和尚繼續說:‘人犯了錯,一定要敢於認錯和改正,不可以違心地用發誓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假如你真地沒做過,那還沒什麼,如果說謊,那你所發的誓言遲早會兌現。當這狗的業報了了之後,下一生還會為人,再接著修行。’ ‘那怎樣做才能不再有輪回之苦呢?’ 大和尚說:‘人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會死,所以要抓緊修行,出家可以了生死,在家娶妻生子也可以修行,當然出家修行障礙會少一些。’ ‘那我想出家修行了生死,師父收不收我?’ 大和尚笑了:‘我早就等著你說這句話的。’” 妙法老和尚接著講:“做了沙彌的大男孩,決心當生修出三界,非常刻苦用功。然而,在幾年之後,他因生病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願力沒能實現。多少年後的今天,他又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了,本應當繼續出家了過去的願,但過去生出家前一個願望的種子卻發芽了,前生那只黃狗因為在廟裡看家護院有功德,也到人間來了,是一個美麗賢良的女孩,而且應了那個大男孩的願,真的做了他今生的妻子。” 老和尚微笑著問道:“你知道我說的是誰嗎?” 嚴居士興奮地點頭回答:“知道,師父說的是我,我太太右眉梢上也有個褐色小痣。” 老和尚又說:“你所以能有今生的福報,是前生為廟裡做貢獻的結果,你的頭疼病,只要你一出家就會好的。你的雙腿裡面都是你做生意期間送禮、收禮、行賄、受賄的業障,拖著那麼重的罪業,怎麼會邁得動腿?要真心忏悔這些罪業,就會了的,我有些累了,讓果卿給你安排飯吧,該說的都給你說了,滿了你的願。怎麼做是你自己的事了。” 嚴居士趕忙頂禮致謝,說道:“謝謝師父開示,出家的事我會考慮的。” 嚴大居士究竟出沒出家並不重要,現代人不是都想發財致富嗎,這個故事就是告訴大家一個致富之道,那就是印經弘法,供養佛法僧。無論你遇到多麼好的緣,如果自己沒種過因,是得不到果的。好比你不准備種子,給你再好的土地,有再好的自然條件,你也不會有收獲一樣。 楞嚴神咒 甄明居士家的兩層小樓落成了,在喜慶的鞭炮聲中,甄明夫妻攙著80歲的父母搬進了新居。當天下午,他們用水果、糕點、飲料各種小食品招待了來慶賀新居的鄉親們。他們的兩層小樓在村裡是第一棟,因此格外地引人注目。而他們家在3年前也是全村最貧窮的家庭,窮到連個做飯的廚屋也沒有,只用兩張破席四根樹枝在院子裡“架”了個廚棚,下雨能淋到三塊磚頭支起的鐵鍋裡。全家上有父母、下有四個子女,挑大梁的重擔就落在甄明媳婦身上了。而甄明哪裡去了?躲債去了。 話還得從改革開放開始說,甄明在村裡也不是等閒之輩,同別人一樣把田地交給內當家的,自己干起了“皮包公司”,當起了甄經理。起初的三拳兩腳還挺好看,掙了一些錢,甄經理就想做大生意,於是申請向銀行貸款20萬,基於甄經理的公司能**,於是乎銀行就貸給了他20萬元。 有了20萬元作後盾的甄經理在尋找到合作伙伴之後,不久就被“朋友”來了個“卷包匯”——連人帶錢都找不見了,這一下可難住了甄經理,銀行向他要貸款,法院的傳票都下來了,怎麼辦?無計可施的甄經理只好溜之乎也,去投靠老朋友H縣的單良,而此時的單良正計劃來T市找我,因為他從我老家的弟弟那裡知道了我拜了一位高僧為師。研究道家功夫的單良自然不肯放過這個良緣,於是乎攜同落魄的甄經理在我的帶領下見到了妙法老和尚。 緣份,就是不可思議,甄明因為“緣份”被朋友來了個“卷包匯”,也是因為緣份又成了妙法老和尚的弟子。 回到單良家的甄居士也不敢住到單良家,因為法院已派人來打聽過甄明的行蹤,於是在一片荒廢了的土地上以每月10元錢租下了一個看水塘用的廢棄小屋,由單良每天送一次飯,因沒有村裡人到這來,倒也格外清淨。甄居士在此一住就是八個月。這八個月他除了睡覺就是打坐,再有就是背誦楞嚴咒,猶如出家人閉關一樣,吃素、念佛、背楞嚴咒,晚上不僅沒有電燈,連個煤油燈都捨不得點。 學雙跏趺座時,四十幾歲的他因為腿粗、肚子大,始終盤不好,常為此煩惱。有一天夜裡,他正在學打坐,忽見一個胖和尚坐在他的對面教他如何打坐,告訴他:“你太胖,可以像我這樣坐。”於是他照著胖和尚的樣子將右腿盤起,而左腿卻立著蜷起來,雙手掌向下,自然地放在兩側腿上,雙目微閉。“咦?黑夜竟變成了蔚藍色的虛空,四顧茫茫、空寂無聲……。我自己在哪裡,怎麼看不見自己的身體?可是我卻有思想,難道我死了嗎?”心裡一緊張,他睜開了雙眼,天已蒙蒙亮了,自己明明坐在這裡,胖和尚卻不見了。“我不是在作夢吧?”甄明一低頭,看見自己的坐姿還是胖和尚教的樣子。“我沒有作夢呀,怎麼天亮了呢?我是天黑後不久坐下的,胖和尚來教我打坐,只這麼一會兒,天就亮了,難道我坐了一夜?可是我精神卻很好啊!”這一上午他是妄想紛飛,疑惑叢生,直等到單良來給他送飯,他迫不急待地講述了昨晚的夜遇,單良說這一帶從沒見有這麼一位胖和尚。 第二天中午單良來送飯,帶來了一張全佛像給甄明看,甄明一眼就認出了坐在最前面的一尊佛:“對,就跟這個胖和尚長得一樣,昨晚的和尚也是教我這樣坐的。”單良對他說這位是彌勒菩薩,是下一個要成佛的菩薩,所以也叫彌勒佛。你的造化不小,能驚動彌勒佛來教你,將來你一定會有成就的。甄明忽然想起彌勒佛昨晚叫他“恆雲”,還說這是他的法名,“什麼叫法名啊?”單良告訴他:“法名是皈依了佛的弟子才有的,也許你上一輩子就是個出家人,你好好打坐吧,早晚有一天你會明白的。” 在以後的幾個月中,甄明每到打坐都出現種種境界,在這裡就不細說了。 到滿八個月的時候,單良送來了一個消息,有一位跑運輸的公司老板,需要一個能長期駐山西組織調運焦炭的業務員,月工資1000元。於是甄明居士“走馬上任”了,這1000元對他來說,猶如雪中送炭,起碼可以拿出幾百元資補家裡了。甄明是個大孝子,8個月來未能孝敬父母一分錢,如果不是妙法老和尚叫他萬緣放下,一心背誦楞嚴咒,心裡還不知有多難過呢。 簡而言之,轉眼就是3年,3年當中甄明的工作就是每隔三四天組織汽車裝幾車貨,給車主付運費,只要看好焦炭的質量就可以了。其余時間除了吃三頓飯之外,全部是“彌勒坐”,背誦楞嚴咒,常常是一天要背誦四五十遍。晚上還要打坐,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有一天老板通知甄明,要貨的廠方和他發生矛盾,不叫他供貨了。讓甄明去廠方清賬,然後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就結束了。誰知廠方卻對甄明說,願和他作業務,請他為廠方繼續供貨。甄明說自己沒有資金,廠方說只要你保證焦炭質量,每月給你結一次賬。甄明心裡有了底,又與焦炭廠聯系,因為廠長信任他,也答應每月結一次賬。付運費也是月清一次,就這樣,甄明可以說沒有一點資本,就做起了買賣,這在當時的運輸行業裡是不常見的,甄明把這都歸於佛力的加持、楞嚴咒的效用。 《楞嚴經》上說,“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惡鬼、畜生、盲聾*'痖,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水火難、饑渴、貧窮,應念銷散。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兩年之後,當甄明帶著20萬的支票,走進銀行大門表明來意的時候,銀行人感動得給他端茶倒水,激動地說:“你貸的這筆款早就定為死賬,你能主動退還回來,謝謝你了!”甄明說:“現在我還的只是本金,以後我還要還利息,我不能叫國家吃虧,請銀行再給我一段時間。”銀行負責人忙不迭地說:“好,好,好!” 再說說甄明自從皈依妙法老和尚後,妻子、兒女,就連老爹老娘也跟著念佛吃素起來,兒子常給母親念各種經典聽,本來不好的婆媳關系,也緩解了許多。甄明媳婦對我說:“明白了佛法之後,婆婆再讓我生氣的時候,我就不跟她吵了,騎著自行車來到地裡,看著隨風拂動的麥浪,我的氣就沒了。甄明每次從山西打電話來,都叫我好好念佛,還說他念佛念得啥也沒啥了。啥叫‘啥也沒啥了’啊?俺對他說‘俺念佛念得牆窟窿兒眼冒火’。(一種念佛的境界)” 甄明媳婦還說:“自打學會念佛,我騎著車下地,心裡也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在地裡鋤地、干活,也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下工回家,路上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念得我心裡可得(déi,河南長源方言得意的意思)。周圍沒人的時候,我大聲唱出來,心裡可暢快了!回家吃飯,再也不端著碗到街上與鄰居們扎堆吃了,因為吃完飯還要念佛,總覺得沒有時間聊大天了。許多人見我家日子好起來了,問我家是怎麼由窮變富的,我想都沒想地說:‘靠念佛呗!’” 甄明媳婦說,現在跟著她念佛吃素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半年前村裡有一個人得了癔症(附體),滿嘴胡說八道,她跟自己的兒子前去探望,進院子時就聽見他在屋裡大喊大叫,當她們娘倆一進門,病人馬上老實了,並用一種企盼的眼神看著她倆。有人問他怎麼不鬧了,他說進來了兩個全身冒金光的菩薩,他不敢鬧了。甄明的兒子說:“那你就走呗。”病人說:“你們不說話我不敢走。”於是甄明兒子說:“那你也念‘南無阿彌陀佛’吧。”病人只學念了一句馬上就說:“那我可要投胎去了!”說罷病人忽然昏昏欲睡,家人將他扶到床上。這一覺就睡到第二天,什麼事也沒有了。 這件事傳遍了全村,人們傳說鬼都怕吃素念佛的人,於是找甄明媳婦學念佛吃素的多了起來。農閒時節,常常從甄明家傳來很多人齊念楞嚴咒的聲音。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