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了凡四訓》直講(第13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介紹莆田林氏,這是第四個例子,好善積德的果報。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好善好施,常做粉團布施給窮人。長年累月,她都不疲不厭,歡歡喜喜,救濟窮苦的人。 【一仙化為道人】 有一個仙人,化為道人。仙化道人,我們不必去猜疑他,我們只看到是「有一個窮道人」。 【每旦索食六七團】 他每天也到這個地方來索取六、七團,他每天都來。 【母日日與之】 這個老母天天給他。他要得多,別人要一個、兩個,他每天都要六、七個。 【終三年如一日】 這樣每天去要,要了三年,這個老太太都歡歡喜喜的給他。 【乃知其誠也】 這個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於真誠。 【因謂之曰】 這一天道長就跟老太太說,他說: 【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 我吃了你三年,每天吃六、七個粉團,我吃了三年,我以什麼來報答你?他說: 【府後有一地。葬之。】 你家裡有一塊寶地,他說:「將來死後葬在那個地方。」 【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將來你的子孫作官的人數,就像一升芝麻那麼多。誠心救人!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這個話是真的。我過去在福建建瓯住過六年,一直到抗戰時期,他們家裡頭代代還有賢人。她的後代依照道長指點,把她葬在那個地方。果然,葬下去第一代,她的後人就有九個中進士,所以在福建有這麼一句話,「無林不開榜」。每當科舉的時候,考試中舉人、中進士的,林家人最多。這是他們的祖宗,這個老太太誠心布施救人,終年不疲不倦。『累代』是世世代代。『簪纓』,這是講從前作官戴的帽子。帽子上面的帶子叫纓,系帽的帶子叫「纓」,這邊插發的是「簪」。這都是說明官做得很大。這個家族非常的興旺,無不是得力於祖宗積德。子孫繼續不斷行善積德,保持家風,代代不墜。 在中國這個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我們在古文裡面讀的《義田記》,知道范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所以,民國初年印光大師贊歎,中國祖宗積的大德,後世子孫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蔭,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的帝王對孔夫子都尊敬。今天,在民國時代,孔子的後裔在國外都受到外國人的尊敬,夫子的余福。第二位就是講范仲淹,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這是宋朝時候人。第三位,他講的是葉狀元,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三百年不衰。印光大師舉這三個人,祖宗積的德厚。再看下面第五位: 【馮琢庵太史之父】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 【為邑庠生】 『邑』是縣。在縣學校,「庠」是學校,也算是公立的,縣立的學校作學生的時候。『庠生』,一般講秀才。 【隆冬早起赴學】 冬天早起,到學堂裡面去。 【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扪之半僵矣。】 他在路上看到有一個人,倒在雪堆裡頭。他去摸摸他,還沒死,但是已經快凍僵了。 【遂解己綿裘衣之】 他自己穿的是綿的或者是皮的衣服,這個外衣,他趕緊脫下來,把他包起來。 【且扶歸救蘇】 把這個人扶到家裡來,把他救活了。這是救人一命,佛家常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這個話意味深長。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廟,『浮圖』是寶塔,『七級』就是七層的寶塔,建這個功德很大。現在又作興造大佛像,大概造大佛像比造寶塔的功德更大了。我想了又想古人這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一百米的佛菩薩像,不只七級浮圖。你造那麼大的佛菩薩像有什麼用處?今天這個世間苦難的人太多,多少人在饑餓的邊緣上,沒有吃、沒有穿,生病沒有醫藥,多麼可憐!建一個大佛像、建一個寶塔需要花多少錢,你把這些錢拿去救濟這些災民、這些在饑餓邊緣的人,我相信你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救人一命果報都不可思議,得這麼大的福,你要是能夠救千萬人的生命,我相信你的後代作官興旺,就跟前面老道所講的,人數也是一升芝麻那麼多。為什麼不做?我們要多想想。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是假的功德,這裡頭有一個標准。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難眾生得到好處、得到利益的,這個功德是真實的;如果令一切眾生得不到實質上的利益,這功德是假的。 所以我很不贊成造這些大佛像。有人說,這個大佛像坐在這個地方,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未必,這是屬於迷信。一方得福,一方平安,要靠什麼?靠教化,要靠改變人心。現在這個世間人心,全世界幾乎都不例外,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長,貪瞋癡慢天天在增長,這是災禍的根源。造一個大佛像就能把它鎮住,哪有這個道理!能夠化解劫難,要提倡教育;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慈悲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教導大家捨棄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貪瞋癡慢,無條件的犧牲奉獻,去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苦難人民,佛是教我們這些。我們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得度了,也真正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群,這是佛陀的教誨。 假如說造寶塔、造佛像功德真有那麼大,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不去造大佛像?為什麼不去造大寶塔?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他老人家在世,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除了講經說法教學之外,他沒做別的事。他也沒有去打過什麼水陸法會,也沒有拜過什麼忏,甚至於現在講的打個佛七、打個禅七,我們在經書裡都找不到。這是後人搞的,佛菩薩沒有搞這個事情。我們學佛,一定要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在哪裡?經典。我們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效法佛菩薩,學習佛菩薩,這才是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在此地看到馮琢庵救人一命,他得的感應: 【夢神告之曰】 這是晚上作夢,夢到一個天神告訴他: 【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 這就講到輪回。『韓琦』是宋朝時候人,英宗、神宗時候,他做過十年宰相,也做過元帥,是一個文武全才了不起的偉人,在歷史上我們讀到他,深得當代、後世人的尊敬。在那個時候,他跟范仲淹齊名,兩個人都是出將入相。馮琢庵的父親做這樁好事情,這個神人說:「我派遣韓琦做你的兒子。」 【及生琢庵。遂名琦。】 琢庵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琦。他父親取這個字,就是夢中有這麼一回事情。果然,他的官做到太史,太史就是從前的翰林。再看下面舉第六個例子: 【台州應尚書】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應大猶尚書,『尚書』就是現在講的部長,官做到部長。 【壯年習業於山中】 『習業』是讀書;在山中讀書。從前讀書人多半都寄住在寺院,寺院確實提供給讀書人最好的學習場所。古時候學校沒有那麼多,一個縣通常只有一個學校,縣學,所以讀書的環境很難找得到。除了寺廟之外,那就是大戶人家。富貴人家家裡面有藏一些圖書,請老師在家裡面教自己的子弟,這稱為私塾。那個藏書的數量都不會太多,所以大規模的藏書都在寺院的藏經樓,藏經樓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圖書館。寺院的藏經樓不僅僅是收藏佛書,在中國,儒家的、道家的、諸子百家,幾乎全部都收藏。出家人真正在做學問,真正在修養自己身心、德行,所以他們都是非常好的老師。從前念書人,秀才,一般都願意到寺廟親近出家人,寺廟有豐富的藏書,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向出家人請教。而出家人教導他們都是義務的,這是佛家所修積的功德,所積的善行。但是現代佛教寺院已經變質了,完全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是個教學的場所,現在變成經忏的場所,跟鬼打交道的場所,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他習業在山中;山中,一定是住在寺廟裡面。 【夜鬼嘯集】 晚上這些地方鬼很多。 【往往驚人。公不懼也。】 曠野之處,這些妖與鬼確確實實是有。膽小的人都不敢住,應先生有膽量、心地正直,不怕這些邪魔鬼怪。所以他不怕,他依舊在山中讀書。 【一夕聞鬼雲】 有一天晚上,聽到鬼在講話。 【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缢死於此。吾得代矣。】 這是鬼在談話,他說某一個人家,這個婦女因為她的丈夫離開家鄉很久都沒有回來,大概她的公婆以為他的兒子死了,逼著這個媳婦去改嫁;媳婦不願意,所以她就起了個念頭,明天到這個地方來上吊自殺。所以這個鬼,我們就曉得,吊死鬼。吊死鬼要找替身,他要找不到替身,他就沒有辦法去投胎。這是佛法裡頭說得少,道教裡面講得多,對這個事情說得很多。凡是橫死的、自殺的,都要找替身。所以自殺很痛苦,這個事情萬萬做不得!道家跟我們說,自殺的人每七天他要重復表演一次,所以非常苦。上吊,每七天他要去吊一次,什麼時候找到替身,他什麼時候才能脫身;跳樓死的,每七天他要跳一次。你說這個可憐不可憐?所以人再怎麼不得已,都不可以有自殺的念頭,這是決定錯誤的行為,萬萬不可!當你找到替身,你投胎,還是隨業流轉,苦不堪言!這個吊死鬼也很難得,明天有人來上吊,他可以找到替身,他可以去投胎了。『吾得代矣』,他得代替了。 【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 應尚書聽到鬼在這裡說話,他心裡面就有了主意。明天一早回去,趕緊把田賣掉,賣了幾畝田,得四兩銀子,再寫一封信,偽造他的兒子寫一封家信,連這四兩銀子,趕緊送到這個家庭。這個家裡頭,他的父母一看到:「兒子有書信回來了,沒死。」 【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 這筆跡不對,就懷疑。 【繼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應尚書救了一個人的命。這一對公婆看到有人寄信回來,又寄了銀子回來,雖然這個信筆跡不對,但是想了,銀子是真的。總不能說無緣無故人家把銀子送給你,想想一定兒子平安無事,所以就不再逼著媳婦改嫁。救了媳婦一命,應尚書救了這一命。不但救了一命,而且成就這一對夫婦,保全而不至於分離。所以他的兒子以後果然回來了。應先生做了一樁陰德,他做這個事情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做了之後: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 本來他找到替身了,哪裡曉得被這個秀才破壞了,這個秀才指的是應大猶先生,被他破壞了。 【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 旁邊有個鬼,他說:「你為什麼不去害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 這個吊死鬼就說:「上帝知道這個人心很好,已經命他作陰德尚書。我怎麼能再害他?」 【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應大猶聽到鬼在這裡談話,自己更加勉勵,知道這一樁事情做對了。上帝命他作陰德尚書,他自己哪裡曉得?換句話說,他將來就有做部長的命,這是鬼把這個消息透給他。所以,他就更加努力斷惡修善。所以這個善天天增加,德天天加厚。 【遇歲饑。辄捐谷以赈之。遇親戚有急。辄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辄反躬自責。怡然順受。】 這都是知道回頭是岸,知道怎樣去做好事。荒年,饑荒的時候,他捐谷去赈災、去救人。遇到親戚有急事,他總是『委曲』,「委曲」是委曲自己,幫助別人,解決別人的困難。遭遇到橫逆,別人侮辱他、毀謗他,遇到這些事情,他能夠反躬自責,這是學大禹,絕不怪罪別人。我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令人生歡喜心,過失不在人,在自己,自己才能夠修善,才能夠增長自己的德行。所以這些橫逆都能夠『怡然順受』,「怡然」是歡歡喜喜,逆來順受。這都是積善積德的事實,他自己以後做了尚書,做到部長。 【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他的後人,『登科第』是考中進士,很多!後代好。第七個例子,徐鳳竹的父親: 【常熟】 這是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徐鳳竹先生。 【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貧乏。】 這是一個善人,他的家庭相當富有。偶然碰到荒年,或是旱災、或是水災,收成不好,他就先把他自己應收的這些田租完全捐掉。從前富貴人家,中國自古有一觀念置恆產,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動產。不動產是比較可靠,但是現在人有這個觀念的人不多。古時候有錢都買地、買山,這叫恆產。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災難,他的田地總是在,他的產業不會毀掉。不像現在,現在工商業非常脆弱,一遇到一個經濟災難的時候,就損失非常慘重。從前古人這個觀點,我們想想還是正確的。 我去年在馬來西亞,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莊,李居士還是有中國傳統的觀念,他到處去買地。他告訴我,他不存錢,決定不把錢放在銀行,他說:「錢放在銀行是個傻事情。我的錢放在銀行,讓它去賺錢,我只得一點小小的利息。」他不干這事情。我說:「你怎麼做?」他說:「我買土地,到處買土地。」所以在吉隆坡,他開了一個六星級的旅館,那個土地面積是三千個acre。外國人一個英畝,等於中國六畝地;三千英畝,三六,一萬八千,中國畝是一萬八千畝,這麼大的一塊地。他在古晉買了一個山,面積多大?五千個acre,五六就三萬,中國畝是三萬畝。都很大,整理得非常之好。他告訴我,他在澳洲也買了幾塊地。我說:「多大?」他說:「大的差不多跟新加坡一樣大。」我說:「你怎麼經營?」他說:「現在還沒有開發。」這一次我去的時候,他告訴我,這一塊大地總共是八萬英畝。八萬乘六,這個沒有法子想象!這是一塊最大的,還有兩塊比較小的,是一萬個acre。有一塊最小的,那個地方風景非常之美,他准備優先開發,有兩千多個 acre。所以我聽了很歡喜,我說:「你到澳洲去開發,我去看看。」所以中國古人買山、買地置恆產,這是很正確的一個概念。 你有這麼多土地,一定是租給農民去耕種。農民沒有土地,他向地主租地,每年耕種納租;在收成裡面,收的稻谷分一部分給地主,地主收租。徐鳳竹的父親是個地主,他遇到荒年,他就把收租,或者是減免,或者是統統捐出去,來提倡救災。『又分谷以赈貧乏』,自己家裡面的倉庫稻米,他把它拿出來再拯救這些貧窮的人,常常做這些好事。 【夜聞鬼唱於門曰】 曾經聽到夜晚鬼在他門口在唱,唱的什麼? 【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 鬼在門口叫。徐家秀才,那個時候就是徐鳳竹,徐鳳竹是秀才。就是說,他的父親做這些好事,果報他會得到,他去考試,一定會中舉人。 【是歲。鳳竹果舉於鄉。】 鳳竹果然在這一年考試中了舉人。 【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 他的父親聽到鬼唱歌,果然兒子中了舉人,真的有了效應,所以他行善格外的努力。『益』,益是增長;格外努力去做善事,孳孳不息。『修橋修路』,這是舉幾個例子,利益方便行人。『齋僧接眾』,「齋僧」是請出家人吃飯;「接眾」是接濟大眾。 在這裡既然講到「齋僧」,齋僧的利益在哪裡?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明朝時候、清朝時候,這個風氣盛行;現在中國、外國,還是很盛行。在家居士以財物供僧,希求修福。而接受供養的這些出家人,要為他說法;換句話說,要教導他。在家人對出家人是財布施,出家人對在家人是法布施,齋僧是求法的。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接受國王大臣的供齋,慣例用完齋之後決定要講經說法,這一天釋迦牟尼佛接受供齋之後沒有說法,起身就走了。這些齋主跟著釋迦牟尼佛不放,「您沒有給我說法,我跟著您」。原來釋迦牟尼佛要去辦事,辦什麼事?阿難尊者遭難,先去救他。楞嚴法會是這個因緣起來的,那些供齋的人都參與了楞嚴法會。這是齋僧真實功德,真實的好處。這些出家人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是社會大眾的導師,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教師;他們真正做到徹底的犧牲奉獻,為求學問、為教化眾生,奉獻了一生。 「接眾」,是碰到有困難的人,接是接濟,他貧乏,或者是失業,他缺少吃的、缺少穿的、缺少用的,鳳竹的父親,他們家裡有財富,只要遇到,都樂意去幫助。『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只要是有利益於社會的、有利益於大眾的事情,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命中有財富,應當這樣作人就對了。財富絕不是供給一個人享受的,絕不是供給一家人享受的。你命中有財富,你就要知道,你有使命、你有職責幫助世間一切窮苦之人,你的財富生生世世享受不盡!財從哪裡來的?財從布施來的,愈施愈多。他這樣做,後來又聽到鬼在他門口唱歌,唱的是: 【千不诓。萬不诓。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 那個官愈做愈大。 【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巡撫』,就是現在說的省長,做到浙江的省長。可見得,先人積功累德,果報無比的殊勝。我們想,他的兒孫都享這麼大的福報,那他自己?自己福報一定更大。但是他自己已經不在世,自己的果報在來生。凡是這樣積功累德的人,他要是在世間,他來世那個福報就不可思議;如果來世不在人間,決定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孫後代所享的福,這叫余福,諸位一定要懂這個意思。「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那是余福給兒孫,自己的福報比兒孫所享受的一定要超過很多倍,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善不能不修、不能不積,積善必定有好的果報。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