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六十三集)


 2016/4/20    熱度:1039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度量,那怎麼來提升自己的度量?我們剛剛談到的,第一個懲忿,要對治脾氣;再來要去自我中心,去自私自利,慢慢的念念為人著想,度量就拓寬了;再來第三個要包容、寬恕、和為貴,這個很重要。我們講到寬恕、包容,為什麼要寬恕?這二、三代人,都比較沒有承傳到古聖先賢老祖宗的教誨。我自身來講,我感覺在學校成長過程,包含在社會,還是功利主義比較強,請問大家,你們流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嗎?是,這個不用懷疑,回答這麼慢。你們思想當中,都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嗎?孝悌仁義!你遇到好吃的先想到父母、先想到他人,你是中華兒女;還是都先想到自己?那還是功利主義之下的犧牲品。所以既然是因為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學習,才沒有這個度量,那我們當然不能怪他。「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他沒學還怪他,我們變成苛刻,學的人還去怪沒學的人,那就更糟糕了。所以學的人首先要把度量展現出來!那我們又說了,他沒學是因為父母沒教、老師沒教。好,那去找他父母、去找他老師,結果他們也沒學是不是?

  你看我在學校教書,我們曾經學的教育理論,我們老祖宗的教誨少之又少,我沒看到孝悌這兩個字,可是孝悌卻是愛心的根本所在。所以為什麼這個時代,全世界很多先進國家的教育普及率,都是空前的高,可是人卻不懂得做人,大家有沒有發現小學畢業、中學畢業,受過國民義務教育百分之九十八、百分之九十九點多少,可是人卻愈來愈不知道做人,甚至做人都做顛倒。孝子是孝順父母叫孝子,這個時代變什麼?在比誰孝順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早上起床連刷牙洗臉都端到他的前面來,讓他多睡一會,幫他弄一弄還幫他穿衣服,他在那裡半夢半醒,最後生活能力都沒有。我們一個同仁真的看到,大學剛去,他的同學洗衣服怎麼洗?盛了一桶水然後把洗衣粉倒了三分之一包,衣服丟下去就走了,他覺得這樣就會洗好了,他想像的。我們這個時代住在大都市裡面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體驗能力很差。人的生活體驗能力愈少,他就愈沒有勞動、愈沒有付出的經驗,他就更不能體恤別人的辛苦。

  我們曾經在大學裡面吃飯,看到大學生幾乎一半都沒有吃完,一半的人都有剩菜。甚至還有個很可怕的風氣,就是好像留一點飯菜下來,代表我們家很有錢。這都偏掉了,這不是中華民族的教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所以嚴格來講,我們假如遇到事情,首先沒有為人想,這就不是我們老祖宗教的仁義胸懷。那個時候我記得印象當中,有一個教育理論,是拿貓做實驗、拿狗做實驗、拿老鼠做實驗。那天我聽退休的李校長說,他那個時候也是學這個,那學了多少年?他已經退休了,他學了幾十年。請問大家,拿老鼠、拿貓、拿狗做出來的實驗,拿來教人,請問人會變什麼?拿它們的實驗結果來教人,把目標定在它們的行為上,那會變什麼?變狗。變狗叫不錯了,因為你目標是狗,他一不小心就怎麼樣?比不上狗。你的目標是聖人,他不小心還是個什麼?賢人。你定目標在賢人,他再不小心他變個君子、變個善人。

  可是我們現在最大的浩劫在哪?喪失民族自信心,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老祖宗是「讀書志在聖賢」,目標就是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留名青史的人做榜樣。我們現在怎麼學的東西,會是這樣的一個現況?而且我感覺是,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喪失之後,到沒有判斷能力。為什麼沒有判斷能力?學美國的教育,美國的青少年犯罪率多嚴重!他教出來的結果是這樣,我們還要去跟它學,我都想不通為什麼?可能官員是留美的,就要跟它學。那就太不理智了,你要看結果,歐美還強調是科學很重要。很有意思,中國的中藥他們說不用實驗,為什麼?中國人吃五千年已經算是實驗過的,很有意思。所以信心危機是這個時代最危險的,而我們要真正有信心,其實也得要深入經典我們才有那個信心,因為我們一知半解,有時候自己信心還是會動搖。既然這幾代都忽略傳統文化,不知者無罪,我們就不能再去怪任何的人,這樣就能夠寬恕!

  在宋朝,有一個宰相叫呂蒙正,他當時候也是參知政事,也是宰相位。他要入朝剛好聽到旁邊有人說,這樣的人也能做宰相。就講得很難聽,他沒有看到他是誰,旁邊的人聽到了就很氣憤。呂蒙正先生他聽到,旁邊的人就說,我們馬上去了解一下,把這個人揪出來,怎麼可以對宰相這麼無理?他馬上制止他們,你們絕對不要去打聽是誰,因為只要我知道是誰,我就會落一個印象,我不希望落那個印象,對那個人有成見。這個包容能寬恕別人,甚至人要更有志氣,人家瞧不起我們,我們就做給人家看!他也是我們一個增上緣,他也是一個給我們發考卷的監考老師,他首先給我們上了一課,宰相肚裡能撐船。其實人生煩惱跟覺悟不在外面影響,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怎麼去面對這些人事物。

  同樣是宋朝時候,有一個大將叫狄青,他當時候是真定副帥,副帥也算第二把手,很大的官帶領一個大軍。當時候他宴請劉威敏這一位同僚,同坐在宴會上還有一個叫劉易的官員,這劉易平常脾氣就很大、很骠悍。他來作客,狄青安排了演戲,結果看到有一個是演讀書人,他看了就不高興,說你流配到這裡來的人還演讀書人。就砸東西,砸東西還罵狄青,就覺得他這麼做,這麼安排演員不好。那當場所有的客人都覺得很緊張,發那麼大脾氣還扔東西。狄青言語笑聲愈來愈溫和,把這個場面降火、降火:對不起、對不起這樣降火。宴會結束劉易回到自己家,可能當時候稍微喝了點酒,脾氣這麼大,他冷靜下來覺得很失禮。自己想到很失禮,正打算應該找個時間去道歉,才想這個問題,突然有人敲他的門,狄青到他們家來給他道歉。我們可以想像劉易當下一定很感佩,是他無禮,狄青還來給他道歉。而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們帶兵打仗士氣最重要,假如軍隊裡還有人事沖突,那本身就是他內在的一個嚴重危機跟消耗。所以這些文武官員,他們都很有這種大局觀,和為貴!

  同樣宋朝,我們看宋朝故事不少,宋朝是重視讀書人,讀書人你重視他,他為國效力。在孔子的教誨當中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上下級關系、君臣關系也是互相交感,領導有仁愛心、有恭敬心對待下屬,下屬感這分恩德一定會效忠。這是宋朝為什麼出了這麼多文官武將,而且在宋朝危急的時候,都有這些民族烈士效忠,像文天祥的報國,最後也是慷慨就義,這個都是可以展現出宋朝尊重讀書人。而明朝就不夠尊重讀書人,他不禮敬讀書人,甚至會羞辱讀書人。那個時候朱元璋那些皇帝,他們懲罰大官在朝庭裡面,把他的褲子脫下來然後打屁股,「士可殺,不可辱」,當然度量大的人連辱也要忍。可是他這麼不恭敬,讀書人要的是尊重跟為國效力,他不是為俸祿,有氣節的人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有學問的人不願意效忠,明朝後幾代的皇帝學問都非常非常差。我們看最近的清朝沒有一個皇帝是昏君,因為清朝的皇帝尊重讀書人,編了《四庫全書》、《大藏經》,這儒釋道的經典在清朝做了最好的整理。而且他們早上三點就要起床,五點要上朝,那些太子、皇子三點就要起床,一天讀書的時間很長,一年放假五天。你們放假幾天?所以要治理一個國家,他要飽讀詩書才行。

  宋朝的韓琦也是讀書人,但是也是大將,他的度量非常宏大。當時候他在軍中有個下屬,因為他在寫信幫他拿蠟燭,這個下屬拿著拿著可能有點分神,看其他地方,結果一分神再回來,那個火燒到了韓琦的鬓發,就燒起來了。韓琦他在寫信,他就很快的速度拿著袖子把它弄熄,他就繼續寫信。過了一會他抬頭看,這個士卒已經換人,被換掉了,他說干嘛換人?元帥,他燒到你的頭發!韓琦說他已經學會不會燒到人家頭發。他不只是包容,他還為他設想,大家想想,這個人被帶出去了,他的主管一想,連將軍的鬓發你也敢燒,來,先打二十大板,先處罰他。所以他為他設想到這麼細微,趕緊把他召回來,這個士卒一輩子都感他的恩德,怎麼會不效忠!而且大家看度量大太重要,這個事情會不會傳遍整個軍營?會。他把這火給熄滅掉,一點都沒有生氣,這種修養很可能就團結了整個軍心。所以這些大將們的風范,值得我們學習,念念為對方,甚至念念為整個團體跟國家著想。

  宋朝開國的一個大將叫曹彬,他有一個士卒、士兵犯錯,也是被判軍棍幾十板,結果隔年才執行。他的干部就很驚訝,說怎麼去年判今年才執行?曹彬說到,去年判的時候這個士兵剛娶太太,那個時候給他執行,很可能他們家的人會說:就是這個掃把星害的,剛娶進來就被軍隊處罰。所以怕會發生這樣的事,把它先擱下來,明年再處罰。所以一個領導者,有這麼細膩的心去體恤底下的人,在這些生活細節,那一定會贏得底下人的愛戴。這是一件事。

  韓琦的故事挺多的,我們再舉二、三個來體會一下他的度量。有人從墳裡面挖出了兩個玉杯,那個玉是非常純淨,都沒有瑕疵,農民拿來獻給他,韓大人不占人便宜的,給他白金百兩把它買下來了。每次宴客,他就特別把這兩個玉杯拿起來盛酒招待客人,表示這種盛情。有一次招待水運的工人,有一個算基層公務員,走得太急去撞到了桌子,把那兩個玉杯給撞倒掉在地上摔破了。所有的人看到這個情況都嚇得不行了,眼睛都瞪得很大,因為心裡都想:韓大人最心愛的兩個杯子。然後那個干部嚇得跪在地上求饒,韓琦笑著說,每個東西它壞掉都有它的定數,反正東西做好了遲早有一天會壞,今天是它時間到了壞掉,而且你也不是故意的,你沒有罪沒關系。那當然所有在場的人,都很感佩他的大度。而且韓大人他官到宰相,他沒有絲毫的傲慢,也沒有因為做那麼大的官,好像很高興洋洋自得,沒有。以至於處在戰爭的第一線,這麼樣的危難之時,他也不憂慮,他很有定力、很有定功。有一個下屬跟了他幾十年,就記錄他的一言一行,後來非常感佩,就是幾十年來韓大人言行都是一致的。

  這是我們講到包容、寬恕,這樣的修養,和為貴的修養,在這幾個歷史聖賢人身上能夠體現出來。接著我們說到,以大局為重的人,他的度量也會不斷擴大。我們先來到唐朝,唐朝有一個宰相叫張嘉貞,他當時候都在邊疆當都督,這是很大的封疆的大吏、大官,權力也很大。結果有人告他謀反,後來唐玄宗調查,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而當時候唐朝的法律,是告人家謀反,假如不是事實,他要反坐的,就是那個告的人他要以謀反罪治罪。皇帝就給張嘉貞提到這個事情,說人家誣告你,論罪他是要以反叛罪治的。你看一個人告你謀反,當下你會怎麼反應?當下他就給皇上講,皇上,他這麼樣去進言雖然有錯,但是假如這個時候以這麼重的罪治他,會不會影響到以後,沒有人敢再向您進言講實話?這可能會塞住了這些進谏的路。所以皇上,您還是饒了他一命!

  皇上聽完之後很感動,覺得他很有修養,所以就封他做宰相,他本來是都督,把他調回來當宰相。後來他的兒子跟孫子都是宰相,叫張家三相,就連續祖孫三代都當宰相。這是厚道,不殺人的命而且是為國家著想,「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而且他不給後代子孫買田宅,置這些家產,他宰相應該收入也很不錯,人家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置家產?他說我去買那些東西,只是給我的子孫以後拿去喝酒、拿去好色而已,我不做那種事情,所以他不置田園田產。而他不置田產的人,是真正會置田產的人,因為他的後代出了連續兩個宰相,他是不是真正才是屬於會給後代造福的長輩!所以林則徐先生那段話很中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他本來還滿賢德的,你留錢財給他,他就不願意奮斗,折損他的志向。「愚而多財」,他本來素質就不是很好,你還留一大堆錢給他,「益增其過」,讓他染上很多驕奢YIN逸。「愛之不以道」,不用正確的道理去愛孩子,「適足以害之也」,反而是害了孩子。所以溺愛、溺愛的「溺」字就把孩子給害!

  另外宋朝的王旦這也是以大局為重,當時候王旦做宰相時間比較久,寇准就常常跟皇帝說,王旦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不好。講多了,皇帝就給王旦說,寇准常常打你的小報告,說你這些地方不好,那些地方不好。當宰相好不好當?這個問題好像問你們挺難的,因為我們沒有當過。想像一下當宰相好不好當?不好當,也得日理萬機。這麼為國辛勞還批評一大堆,有時候一聽火氣會上來;比方家務都是你在做,做做做,突然你先生這裡挺髒的。我都辛苦多少天了,你還嫌?火氣就上來了。王旦聽到人家批評他,不只沒有生氣,他馬上跟皇上說,皇上,寇准是愛國,我當宰相當了那麼久,一定有很多疏漏,所以他提出來都是他對國家的一片真心。愈高位人的一個態度,影響的面都非常、非常大;假如王旦那個時候是好!寇准你給我記住,就開始要找寇准麻煩。對整個朝庭影響大不大?大,最後黨爭就出來了,有你,沒有我,麻煩了。可是當王旦這一席話講完,皇帝佩服,所有旁邊的人聽到了一傳出去,他這種胸懷就變成所有為人臣的榜樣,大家就不會去搬弄那些是非了,寇准聽到了也佩服。

  後來寇准有一天還跑去跟王旦說,你給皇帝推薦讓我當宰相。王旦說宰相怎麼可以是要來的?其實寇准那是比較直率的人,他覺得他有那個才能,他也想為國效力,所以他毛遂自薦。王旦就婉拒了他。後來王旦年紀大了要過世以前,皇帝就谘詢他,你看你走了之後誰做宰相好?王旦說寇准。寇准功夫也不錯,寇准修養也很好的,他要去世以前,就是叫人家把一個草席鋪好,然後他躺上去就走了,這也是浩然之氣的人,走得很自在。皇上最後就用了寇准當宰相,寇准就去謝恩,感謝皇上的信任。皇帝跟他說,你知不知道是誰推薦你當宰相的?寇准說不就是皇上您厚愛我嗎?他說不是,是王旦臨終前推薦你的。大家想一想,寇准聽到之後,對王旦德行的那種感佩可能影響他的終身。這些聖哲人以一生風范,為當時候的朝廷,甚至於所有這些有緣的讀書人樹立了榜樣,這確實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接著我們看第五點,就是「識高則量大」,我們隨著聽了這些歷史故事,慢慢的放下自私自利,也效法他們的胸懷,什麼時候開始效法?Right now,當下開始效法。接著我們從修身,能夠真正有度量去容人。再來體會一下,度量對於齊家非常的重要,要齊家必須要人和,而家庭裡面不可能沒有一些摩擦,沒有一些疙瘩的,所以這個時候要能容家人的不足、過失,所謂不求全責備,人他不是聖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都應該要會包容。在隋朝時候有一個大臣叫做牛弘,他官也是做得很高。有一天他弟弟喝醉了,喝醉了行為控制不住,就把他每天上班的那頭牛給殺死了,這頭牛相當於現在的TOYOTA還是BMW。沒車了,他的太太就跑來了:不得了了,你弟弟把你的牛給殺了!他在看書他馬上看看他太太:做干肉就可以了,繼續看書。過了一會,他太太覺得他怎麼都沒什麼反應?又來了:你弟弟殺了你的牛,這是天大的事!知道了,繼續看書。牛都死了不然要怎樣?事情已經發生了,既往不咎,你還要在那裡指責,在那裡造成一些是非嗎?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先包容,然後等弟弟比較清醒了,再找機會給他引導。所以兄弟之間、親人之間的包容就很重要,當然牛弘他的修養,也在枕頭風吹不動他,這就很重要了。歷代很多家庭的不幸,或者是皇上殺了很多忠臣,有時候是枕邊風吹的力量。這個故事,也啟發我們,我們在家庭當中時時要以家庭的和為貴,而不要去搬弄一些對立沖突。

  另外宋朝有個讀書人叫周文燦,有一天他哥哥喝醉酒打他,所以砰的一聲。他哥哥都住在他家,吃他的、喝他的,都是他在照顧哥哥,他哥哥喝醉了還痛打他一頓。旁邊的鄰居都看不下去了,然後就罵他哥哥,要來找他哥哥理論。他跑出去制止,他說你們干什麼?你們干嘛離間我兄弟的感情!這很可貴,他哥哥的任何不是,絕對沒有放在他的心上,他只想到他是兄弟的情義。對哥哥的照顧他都是自然而然,就像左手幫右手,絕對沒有說要去求什麼回報,但是哥哥的無禮,他是絲毫不放在心上。大家想一想,我們聽故事還要用心去感悟,請問當他哥哥酒醒了,了解到這些狀況,內心做何感受?我喝醉酒,把我弟弟打成這樣,人家都已經看不下去了,要來找我理論,我弟弟還說,你們不要離間我兄弟的感情。哥哥可能一次、兩次那良心就發現。所以讓人的羞恥心、良心喚醒,不是講一大堆大道理,是做出這種至誠的行為出來,讓人不得不動容。這是家庭的人和。

  包含剛剛講到王旦,他在治家當中,也是很有智慧跟修養。他們家裡的人也沒看過他生氣,有一天趁吃飯的時候,就在他的羹湯裡面放了一些黑墨,然後他就只吃飯,就不喝羹湯了。家裡人說你怎麼不喝羹湯?今天不想喝,就把飯吃完了。又過了幾天就把黑墨放在他的飯上面,王旦一看:今天不想吃飯,幫我煮點粥好了。他兒子又說到了,父親,我們家的肉不夠吃,因為廚房裡的廚師就吃掉半斤,我們吃不夠,我們得吃一斤,他就偷吃半斤。王旦說那我就每天給你買一斤半不就好了嗎?他那種厚道到他不願意去揚人家的惡。請問大家,這件事情過了之後,他們家那個廚子會怎麼樣?不好意思!可是諸位朋友們,現在要感化他人、要弘揚中華文化沒有這種修養辦不到,真的,為什麼?因為現在人,面子你一定要留給他,這是現況;你不留給他面子,再好的東西他已經很不舒服,他就會排斥。

  其實老祖宗就教過我們,最核心的一個修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你要包容他,不要給他難堪,人家要面子,你就給他面子;我們要成就道德,我們不要面子,所以嚴以律己。而且現在為什麼強調這一點?因為人對自己嚴格他就不會懈怠。對別人寬容就會讓人家覺得:學這個不錯,沒有壓力。假如我們學了之後,自己還沒做到,就開始用經句對身邊的親戚朋友說,你這一條沒做到、那一條沒做到。他們看到你就有壓力跟緊張,人家就覺得學傳統文化好累,不學了。他不學是因為我們太苛刻,造成他的情緒反彈!所以你當老師的一回去都是叫學生做,當領導的回去都是讓下屬做,做父母的回去都是讓孩子先做,自己不做,一定沒有辦法讓人接受。《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這個都是行道的知所先後,這不能顛倒了。道家說「正己化人」;儒家說「正己而不求於人」,不求就是不要苛刻去要求別人;佛家講「為人演說」,你要自己先做好,落實做出來了。其實做得好已經在給人弘揚傳統文化了,人家會認同,而且你做出來了人家信任你,他也會來請教你。所以儒道釋都是讓我們嚴以律己,先做好自己,不要去要求別人。而且人家有錯不只不去宣揚,還給他留面子。

  明朝的徐文貞也是一個名臣,我們這些故事當中大家去感覺一下古人的心境,神交古人。徐文貞有一天請客,他有一個比較好的金杯,他請客人吃飯喝點酒。就有一個客人動了貪念,就把他那個杯子藏在帽子裡面想要拿走,就起了這個偷盜的心,忍不住了就裝起來。因為喝酒被徐文貞看到了,快要宴席結束的時候,他家裡的僕人就要出來點一點這些餐具,要收起來了,就在找那個金的杯子。徐文貞看他在找:我收起來了。就不讓他的下屬繼續再找杯子,我已經收起來。那個偷杯子的人因為喝得有點醉了,走、走就倒了,帽子掉了,杯子就掉出來了。他怕被人家看到,徐文貞自己去把杯子又放進他的袖子裡面,就不忍心看人家出糗,這種心太可貴了,這厚道!請問大家,這個動了貪念的人回到家裡:放在帽子裡,怎麼變成在袖子裡面?可能慢慢這個事情搞清楚了生慚愧心。現在這個時代人,你真的要讓他感動起羞恥心,你沒做到這種分上很難。而且我們自己本身傲慢還沒去掉,還是好為人師多,反而適得其反。

  管寧這也是名臣之一,他當時候治理一個地方,老百姓很會爭奪,去打水都不怎麼排隊,在那裡爭、爭。結果他就買了很多桶子,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吩咐下去先把那些水都打好,等老百姓要來搶的時候,已經看到都打了那麼多桶,別搶、別搶,而且是父母官交代下來的。一次、兩次,這老百姓看了之後就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再去爭了。

  這是講到王旦他在家裡,他還有一次,有個駕馬的人要離開,就來跟他辭行,他說大人,我要走了,因為我駕馬滿五年了。因為他們都屬於高級官員,應該都有公家給他們派人,五年要走了。王旦說我不認識你,點點頭,他就走了,這個下屬一走,他說你回來、回來、回來,我認識你了,因為你駕馬,都是背後對著我,我不知道你長什麼樣子,你一轉過去我就認識你了。然後趕緊送很多禮物,對對對,你在我們家駕了五年,送禮物給他,也是很熱情的人。

  另外唐朝還有一個大臣,這個故事可能大家也熟悉,皇帝親自到他們家去,因為他們家九代同堂。皇帝可能自己家裡的事也很難擺平,就去請教他,到底怎麼齊家?他寫了一百個字遞給皇上,這一百個字都是一樣的,就是「忍」。我覺得張公藝先生很有智慧,這一張紙皇帝拿回去很有用,氣死我了忍,又受不了了再忍,一個人能把忍想一百次,我看氣也沒了!這是大官裡。

  大官家裡面在清朝有一個故事,特別有意義,就是桐城派,是在安徽桐城,桐城派是桐城、舒城、湯池,這三個地方的讀書人稱為桐城派。當時候在清朝張英他當到大學士,後來還都是屬於宰相位了。他在京城為官,他們家裡跟隔壁的吳氏吳家,就因為牆的問題爭吵了,可能對方比較無理占了他們的地。趕緊寫了一封信到京城給父親,讓他來看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張英就回了一封信給家裡的人,說到「一紙書來只為牆」,寫了一封信來,一紙書來只為牆。從我寫這行字就看得出來,我做事比較會有頭無尾,而且就像為什麼要學書法?書法它就是還沒動筆以前,就要縱觀整個格局,這寫幾個字會比較恰當,我就是都沒考慮清楚,常常就寫得擠成這樣子,所以處處都可以看到自己問題所在,我再寫一遍(不用)。「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退三尺不要跟人家爭了。「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有什麼好爭的?秦始皇當年有天下了,現在又怎麼樣?而且秦始皇的後代還被人家殺害了,有什麼好爭的?家裡人一聽到趕緊退三尺,圍牆退三尺。隔壁的吳家一看了之後很慚愧,就他當君子,我們就是小人?再退三尺,所以就退出了一條巷子叫六尺巷。

  我曾經去走過這一條路一百公尺,寬差不多一公尺,而且連摩托車都可以進去,一公尺多。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當我們走、走,摩托車看到人來,他就停下來了,讓我們先走。我感覺這幾百年前的修養,會影響到幾百年後的人。而且他們這個地方的人,一定都知道六尺巷,是我們這裡的名勝古跡,我們可不能丟臉,都要懂得禮讓。我走了那一百公尺,就有好幾次這個讓的動作出來,可以感覺到那地方的老百姓,受他們家的影響挺大的。

  接著我們看「度量」,在對整個國家治國的影響。首先我們看齊桓公是齊國的國君,而管仲曾經要置他於死地,因為各自效忠的主不同。但是他登上君位之後盡棄前嫌,重用管仲,所以他才能夠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當時候整個我們華夏也很危險,有很多戎狄都要滅掉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齊桓公聽管仲的話,把整個民族團結起來才免去這些禍患。所以孔老夫子在這點上,是非常的敬佩管仲,假如沒有管仲,我們可能統統披發左衽,就得要做戎狄的奴隸!而齊桓公就是因為這個度量,他才創這個功業。包含唐太宗用魏徵,魏徵當時候也是設計要殺唐太宗,可是他也是忠於他自己的主子,當時候的太子。可唐太宗盡棄前嫌,對於曾經效忠他的哥哥跟弟弟的,只要是忠臣都給予重用。假如他沒有這個修養,秋後算帳,這個國家就不知道要亂多久。

  有一個銀行界的高級主管,當時候他們有個分行的一把手出問題了,就被調走,他變空降元帥,不帶一兵一卒。他來了首先人和最重要,前一任的一把手是犯錯被調走的,他做了一個動作很不簡單,他做了一個自己這個分行的行史館,就是把這個分行以前所有一把手,還有他們曾經做過很有意義的事情,把它陳在這個行館所裡面,讓每個人都記得我們這個行曾經的輝煌,還有所有帶領我們的這些人的功在哪。他只說功,他沒說過,隱惡揚善!一般來講,來了,當時候被重用的是哪些人,可能都要換人,一般有些做法,可能人心就會不穩。他來之後首先是這種揚善,以前的舊干部看到他這動作,就感佩他的胸懷:這個人不簡單。他不就贏得這些人的信任了嗎?一般來講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能會攪得人心都亂掉。而且空降元帥不好干,這都不是你以前帶過的人,突然你來了,他們能夠效忠於你,還是你要用德行去感召的。

  我們接著來看一個例子,就是楚莊王,他也是很有度量,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我們翻到第九冊一千一百三十四頁,銀幕上會打出來,Dont wording。這在《說苑》裡面講到,「楚莊王賜群臣酒」,宴請群臣,「日暮酒酣」,這酣就是指喝酒喝得很痛快,傍晚大家都喝得很痛快,天暗下來了。「華燭滅」,剛好可能風吹進來,把蠟燭給吹滅了。「乃有引美人衣者」,有一個臣子就拉了莊王妾的衣服,那算失禮了。事實上喝得已經這麼痛快,這麼醉了,有時候一些行為可能會比較失禮,也是人之常情,就拉了莊王妾的衣服。這個妾,「美人援絕其冠纓」,援絕就是扯斷,冠纓是帽帶,他這個妃子馬上在黑暗當中,就把對方的帽帶給扯下來。馬上去給楚莊王講,「告王曰:今燭滅,有引妾衣者」,剛剛蠟燭熄掉之後有人對我非禮,拉我的衣服。「援得其纓待之矣」,我把他的帽帶扯下來,已經有證據他跑不掉了。「促上火,視絕纓者」,在那裡催促趕緊把火點上,我就知道是誰對我無禮了。

  莊王說了,「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酒是我賜他們喝的,現在喝得有點醉醺醺的,有點失禮了。還要「奈何欲顯婦人節,而辱士乎」,酒是我給他們喝的,現在因為要彰顯你這個女子的名節,還要羞辱這些臣子,好像不合人情。當下大家看一般來講,假如疼老婆疼得過分的,一聽到:氣死我了,來點上。本來大家都喝得很痛快,我看都會吐出來是吧?那整個朝廷的氣氛就很不好了。所以這些領導者他的心都很柔軟,他能夠去感受到人心,這麼做不合人情,不對。他不是那種愛憎的心:我最愛的妾你也敢這樣?有度量的人,他不是那種好惡心很強,他包容性很強。所以他覺得這樣做不妥,「乃命左右」,他就開始跟大家講,「今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歡」,今天眾臣跟寡人喝酒,假如不把帽帶扯斷的,就是喝得不夠痛快。大家一聽,好,全部都把帽帶給扯斷,「群臣皆絕纓而上火」,都扯斷了之後才把火給點上,「盡歡而罷」,大家喝得很歡喜才走。

  「居二年」,這件事情經過兩年之後,「晉與楚戰」,晉國跟楚國打仗,「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首而卻敵,卒得勝之」。就有個臣子他沖鋒陷陣在最前面,五合,就是跟敵軍接上戰斗這叫一次,叫一合。他五合五獲首而卻敵,他殺敵無數,把敵人都給嚇退了,最後是楚國打勝仗。「莊王怪而問之」,莊王就很奇怪問他,這是撷取的,其實前面莊王還有講了一句話,說我以前也從來沒有對你特別好,怎麼你這麼效忠於我,不顧生死,覺得很奇怪就問他。這個臣子就說了,「往者醉失禮」,兩年前我喝醉酒,拉了你妃子的衣服,「王隱忍不暴而誅」,你不暴露我這個無禮的行為,也沒有降罪於我,他感恩在心裡。「常願肝腦塗地」,常常想著怎麼報這個恩德,肝腦塗地就是能豁出性命來報恩。「用頸血湔敵久矣」就想著用頸血湔敵久,湔就是這個血噴在敵人身上,他都再所不惜,湔跟濺,水濺出來那個濺可以相通。「臣乃夜絕纓者也」,我就是那個當天晚上帽帶被扯掉的人。大家想莊王當時候這麼做,文武百官都歡喜,而且還救了他的國家,因為他很厚道,不揚人家的惡。所以不揚人家的惡是積陰德,有積陰德者必有陽報,這就是好報呈現出來!

  這個度量當中,在治國很重要的是用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晉文公當時候要派一個官員去當西河守,就問咎犯這個大臣,用誰比較好?咎犯說虞子羔。文公很驚訝:虞子羔不是你的仇人嗎?咎犯講君王,你問我誰適合當西河守,你沒問我,誰是我的仇人?這些臣子他們雖然有仇,但是一定是公在前私在後。這個人縱使有不共戴天之仇,假如他現在在當官,在照顧老百姓,你不能在他任上去報仇,等他卸任下來了才行。以前的人是很講規矩的,很講道義的。後來虞子羔要去上任,就來給咎犯講,感恩你不記恨以前的仇恨,又向文公推薦我,來謝謝他。咎犯就講推薦是為國家,公在前,私在後,仇還是仇,你趕快走,不然我要用箭射你了。以前的人很可愛,這是他為臣都是以國家的利益為重。

  包含大臣之間難免會有一些利益的時候,有些人會設計傷人的。在唐朝有一個錢徽他是禮部侍郎,就是教育部副部長,是他監考。宰相段文昌、學士李紳,他們就來關說,某些人跟我關系很好,可不可以讓他這次考上?宰相,又是大學士。後來因為錢徽很公正就沒有錄取,他們宰相跟學士就去告錢徽一狀,說他用私心來取人才。被誣告了,皇上聽信了這個話,就把他貶到江西刺史,被貶官。旁邊的朋友就跟他講,那個段文昌宰相不是還有書信寫給你嗎?你趕緊可以把那個書信公諸於世,是他錯,不是你錯。錢大人講,我問心無愧就好了,干嘛去揚人家的惡,說完叫他的孩子就把那書信給燒了。後來他就到江州去做刺史,去了以後就發現以前很大筆的錢,原是用在老百姓農業的,都拿去喝酒、宴會了,他趕緊說,以後不可以這樣。就讓貧窮的百姓,可以拿這些錢去租田,改善生活。

  其實好官走到哪都可以為國家做貢獻,他們都是很泰然處之。就像范仲淹,被貶了三千裡,走的時候坐在船上講,「豈辭雲水三千裡,猶濟瘡夷十萬民」。沒關系,我到的那個地方,還有十萬老百姓我可以照顧,很豁達的。而縱使這些人陷害他,該是他的福報還是他的福報,後來唐文宗的時候就日久見人心,就知道這個人太有修養,把他調回來做吏部尚書。他本來是教育部副部長,調回來變成正部長,而且吏部管什麼?管官員,他這麼清廉,這對國家就很有幫助了。後來他還活到七十五歲很長壽,而且他的子孫都很好,這是個不揚人家的惡,又一心為國家的一個好榜樣。這是我們跟大家講到治國的部分。

  接著從平天下的角度也是要有「度量」的,現在天下要安定,我們師長講到的四個關系和睦相處很重要,國家與國家和睦相處,宗教與宗教和睦相處,政黨與政黨和睦相處,種族與種族和睦相處。不只要尊重他們,還要了解他們的文化,就互相學習,比方宗教的經典,或者是他們這些祖先的教誨,大家互相了解就不會亂猜疑。愈了解原來所有聖賢,以至於每個民族的祖先他們的教誨,都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個時代,就像師長跟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先生談話,馬哈迪先生做首相二十二年,他也是為國家、天下都在擔憂的。而當師長告訴他,這四個關系和睦相處,這天下能夠安定,他也覺得很難。難是難,可是從宗教下手還是可以走得通,因為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是有信宗教的。所以這個話我們都聽過了,跟我們有沒有關系?天下安危,跟我們有沒有關系?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首先我們自己,要跟其他不同宗教的都能和睦相處,你自己要先做出來,要互相學習、互相尊重。

  再來政黨與政黨和睦相處,現在民主國家有一個現象,一家人吃飯連看電視都看不成,因為黨派不同,最後把電視都砸掉,有。所以從家裡做起,從身邊親朋好友,政黨與政黨要和睦相處。不要叫反對黨,要叫兄弟黨,你看這個名字取得很不好,反對、反對、反對,到最後就對跟錯都有點搞不清楚,都反對,那就不理智;兄弟黨,一起為國家謀福利,為人民謀福利。包含種族跟種族,絕對不能夠輕視、輕慢其他種族,更要愛護其他民族,才顯示中華民族的胸懷。您看我們的祖先,一講就是天下、天下有沒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他們都明白大家都好才會是真好。不然最後只有我們好,別人不好,哪可能會沒有事情發生?所以我們國家強盛了都是把好的文化,跟好的這些農業、謀生的技能,無私的去奉獻給其他的民族。所以六百年後我們在馬六甲蓋漢學院,首相很歡喜,他說六百年前鄭和送了很多禮物給我們。你看我們這祖先的庇蔭,都信任我們這些後代子孫!

  我們接著來看「度量」第二句:

  【老子曰。報怨以德。】

  我們看到這一句,不記仇怨,反而用恩德來回報傷害我們的人了。『報怨以德』,大家看到這句,可不可以馬上歡歡喜喜的領納在心上?right now,從現在開始,所有跟我有怨的人,我都用恩德來回報他,做不做得到?還是有點吞不下去。明朝有個讀書人叫做管東溟,他有一篇文章叫「勸人積陰德文」,造福子孫最好的就是積陰德。有一段話大家比較熟悉,「留財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留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於冥冥中積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而且積陰德的人,就是用德行樹立了榜樣,給子孫效法。就像范公八、九百年之後,他的子孫還是效法他的道義,不只有陰德,還有榜樣,這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他寫到,「勸人積陰德文」裡面有一段話,值得我們來體會、體會這種胸懷,而且這樣一定能積陰德。「報人之德,不報人之怨;分人之過,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這個隱人之惡,我們剛剛舉了幾個例子,都是很厚道,不忍心讓人家難堪。《老子》講「報怨以德」,明朝的管先生講「報人之德,不報人之怨」。我們很冷靜來思考一下,這個怨已經造成,事物會繼續發展,冤冤相報何時了,人總要理智去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在春秋戰國時候,梁國跟楚國它是相連的,梁國跟楚國都種瓜,梁國的瓜種得很好,楚國的瓜就種得不是很好。後來楚國當地的官員了解到,他們種得很不好,就去批評這些種瓜的老百姓:你看人家種得這麼好,你們要加把勁。楚國的人聽了以後就嫉妒,半夜跑去把梁國的瓜給破壞了。後來梁國的老百姓看到了很生氣,就去找他們的父母官,當時候是宋就:他們把我們的瓜給弄壞了,我們也晚上跑去把他們的瓜給弄壞,大人,你看好不好?諸位朋友,好不好?(不好)你們都是有智慧的人。宋就就說了,他說人家是用錯誤的行為在做,你還跟著他去做,你不是都偏頗掉了嗎?所以別人對不對首先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要先做對才是理智的人,不要以怨報怨那沒完沒了。

  他說來我給你們一個建議,你們半夜多都去幫他們澆水,他們就是比較懶惰才種不好,你多幫他們照顧瓜子,還不讓他們看到。真的,這老百姓都很單純,就過去幫楚國的人澆,結果楚國的瓜也愈來愈好、愈來愈好。後來楚國的官員就去調查,原來就是宋就教導梁國的人,過來幫楚國的人澆水,聽了就很感動,就給他楚國的國王報告這個事情。國王聽了,這些百姓怎麼可以這麼做?他們不知道不只是破壞了人家的瓜,連我楚國的面子都沒了。然後就去找梁王感激這宋就,還有這些老百姓,對楚國做的這一切,感他們的恩。然後跟梁王講說「梁楚之歡,從宋就起」,梁楚之歡這兩國美好的友誼,就從宋就這個以德報怨的行為開始。一個人的理智、度量可以讓兩國非常的和諧,他假如用另外一個方法,會變成什麼?好,去破壞。就變成兩國的戰爭!這些榜樣很好。

  團體裡人和最重要,所以我們現在自己團體之美好前程從哪裡起?從我們自己先跟所有的人化解以前的不愉快起。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就從以德報怨起,把名單列下來,曾經有過過節的去給他道歉。假如道歉之後他也不領情怎麼辦?繼續道歉,甚至於半夜的時候還可以給他鞠躬,常常給他鞠躬,真誠可以感通的。今天「度量」這兩句經句,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覺得肚子變大了?假如變大了,就是我們隨著這些經句跟故事,隨文入觀,馬上心量就擴大了。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