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六十五集)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這傲慢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傲慢?我們要把這個病根給它找到,病其實還是病在心上。你說我們所擁有的種種,我們拿去傲慢,比方說唱歌唱得很好聽,那是你媽生的,有什麼好傲慢是不是?你眼睛是雙眼皮,也是你媽媽生的,有什麼好傲慢?包含事業有所成,那父母恩、師長恩,包含多少人的提拔、照顧、協助,還有一群人的忠誠才能把事情辦成,哪有什麼好傲慢?所以能了解到每件事情,都是眾多因緣、力量才能成就,那只有知恩報恩的心、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沒有了,包含對於事情,眾緣和合來成就的,這個覺照沒有了,那只有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都覺得是自己做的,自己功勞才會傲慢。 再來,對人不夠尊重,也容易輕慢別人,比方我們君臣之間上下級,位置高也容易傲慢自己沒察覺。比方下屬提了寶貴的意見,我們說好好好,我會慎重考慮。結果講完之後石沉大海,都沒有回應,這算不算傲慢?不恭敬下屬的意見,很可能他思考很久,是為了我們團體好,我們有沒有體會到對方這一顆忠心?把人家的忠心晾在一邊,這怎麼會是恭敬?甚至沒有當面告訴他,這建議還有哪些不足,還去講給別人聽,說他的建議不好,這個都是不妥當的,都是輕慢人。在「從政遺規」當中,有一段話很好,「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這個比較出來,君子他在君臣關系當中,他對上很忠誠、恭敬,而且恭敬不是討好的味道。那恭敬是什麼?是護念領導者的德行。魏徵對唐太宗恭不恭敬?可是有一些人看不懂,有一些同事說,魏徵對唐太宗不恭敬,講話這麼直都不給唐太宗留顏面。 有一次,這是在《貞觀之治》當中,有一段這樣的對話,我感覺挺啟發人的。有一次宰相房玄齡問到,皇上他住的地方有一個門在修,房玄齡就過去表示關心:這是什麼情況,我怎麼不知道?就去了解。後來太宗皇帝知道了很生氣:我家裡的事情,你一個宰相管那麼細干什麼?就大發雷霆,罵房玄齡,房玄齡在那裡道歉。當下魏徵就接話,宰相管皇帝的事情,他錯在哪裡?干嘛道歉?他沒錯。太宗說那是我家裡的事。魏徵:天子哪有家裡的事,宰相管的是皇上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天子沒有家裡的事。唐太宗本來已經氣了,魏徵又這麼說,氣得不行,馬上要把他給貶了,旁邊這些官員全部跪下來求情。最後唐太宗沒辦法:今天不開會,統統回去。大家都走走走,看到魏徵還站在那裡,走了、走了!魏徵不走站在那裡,最後全部都走了,就魏徵還立在那裡不動,太宗看到這個情況,也有點覺得拿他沒辦法。 接著太宗說,好,我今天就跟你算一個人情帳,整個朝廷我最聽誰的話?你看魏徵,真的無欲則剛,他當場很冷靜的給太宗講,皇上,誰說的話對,你就要聽!本來要算人情帳,馬上提起皇上的正念。我覺得這些大臣的太極拳功夫很高,但是他要無心才打得出來;他裡面還有人情、還有私心,這個功夫是打不出來的。這麼一接,皇上說對,沒錯。接著兩個人說開,魏大人就講我們對皇上這些谏言,是考慮到皇上百年之後歷史的評價。你看這個話是真正什麼?又忠、又恭敬太宗皇帝,希望皇上能成就德行,名垂青史。而不是隨順他的習氣、好惡去做事情。我們看到魏徵這些風范,我們自己現在在君臣關系裡面,是很在乎領導對我的印象、看法,還是我們的專注點是在把公家的事辦好,然後給領導者最重要的谏言? 所以事實上「人不學,不知道」,這個道最具體的五倫大道,這五倫關系對我們來講,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跟我們息息相關。可是我們知道怎麼樣為人君、為人臣了嗎?為人父、為人子了嗎?為人妻、為人夫了嗎?那假如我們沒有用心的去從經典當中,學到如何盡這些角色、本分,那我們每天依什麼標准,在扮演我們這個角色?像朋友之間的情義,「貧賤不輕」,他今天縱使失業了,你決定沒有任何瞧不起他的態度。「遭苦不捨」,他現在有苦難,你絕對不會袖手旁觀,你會盡力去幫助他。包含「密室相語」,他把心裡的話告訴你,他很多苦悶著又不能對別人講,他特別信任你,把他心裡的話,把他家裡最困難的這些問題都告訴你。你不可以去講給別人聽,這是當朋友的道義,「不相發露」,不可以把他家裡的事又去告訴別人,最後人家傳出去了,有損他的名聲,甚至於讓他覺得:我最信任你,你還把我的事講出去。這傷他的心就傷得很重! 所以這一段話,也在提醒我們,君臣關系應有的心態、做法,對上必忠以敬。其接下也,他對待下屬必謙以和,和為貴,整個團隊和氣,就有團結的力量,而且謙虛。為什麼?要把公家的事做好,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容易,而且我們經驗、智慧,可能還沒有到成熟,我們就已經上了這個位置。諸位朋友們,我們這一代的人實在很不容易,你們不覺得嗎?好像什麼角色還沒准備好就做了。但做了還得頂住趕緊提升德行、提升智慧、提升能力才好。這個時候悶著頭也不去請教人,那不行,諸位老師,您走上講台,有沒有長期去請教的老師?這就是我們謙卑的體現。假如悶著口就不願意去問別人,還是傲慢,拉不下臉去問人家;要不恥下問,要謙虛。包含當主管,我們有沒有去問一個很成功的主管,他是怎麼當主管?必謙以和。 我們看到古代,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大家知不知道誰是智聖?足智多謀是孔明。他們都是山東人,所以山東人說他們山東特別出聖人。智聖孔明,而他當領導的時候,大家注意看,他的態度真的讓我們佩服。他這麼有智慧的人,他是「集眾思,廣忠益」,還是整個吸取所有人的智慧,來做決斷。「集思廣益」這個典故,跟孔明他做領導的態度是有關系的,「集眾思,廣忠益,布所失於天下」,孔明在覺察他做事錯誤的時候,他會把他的錯誤昭告天下道歉,還處罰自己,布所失於天下,這是很有勇氣的,而且是對人民負責任。「勤攻吾之阙」,他要求他的下屬把他的錯誤、缺點,要很努力的、很快的把它指出來。勤就是希望下屬積極的,勸谏他的錯誤、找出他的錯誤來。其實這都是無私、公心就做得到,他不願意自己的錯誤,造成國家人民的負擔、痛苦。 而我們看今天要做到集眾思、廣忠益,我們必須要真的很謙卑,能夠納大家的雅言。而這納的過程當中我們也要學會傾聽,不能下屬講兩句話,不是這樣;他又要講,是這樣才對。他講沒五分鐘,你已經攔他好幾次了,我先上一下化妝室,他講不下去了。所以這個唐太宗皇帝做得很好,那個給他谏言的人哪怕錯怪他,他都讓他講,而且不責怪他。旁邊人聽了聽不下去,就批評:皇上,剛剛那個人都講錯了,皇上你怎麼沒有制止他?太宗講我假如制止他,那傳出去了,以後誰敢沒有忌憚的把心裡的話,把他所了解的情況告訴我?甚至於假如下屬在講一些事情,難免有時候慷慨激昂比較激動,你也不能去想說他是不是對我不恭敬?其實人在論一些公家的事情,有時候難免激動一下是很正常,連這一點雅量都沒有,人家很難把心裡的話跟我們講。 剛剛也跟大家提到了,謙虛、和睦,這和不能做表面,你不能只是:謝謝你,今天提這個意見很好。然後回去了石沉大海,一點反應都沒有,那我們也只是做個樣子而已。做了樣子後來根本就沒有,比不接受還嚴重,有沒有道理?你不接受我還知道你不接受,你明明就不接受,還裝得讓我期待得要命,最後跌到谷底。我感覺這種事情,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人比較容易做出來,我比較容易做出來。比方說在台上的時候講話非常的溫柔,在台下罵人很凶。假如曾經聽過我講課的人,突然私底下走過辦公室看我在罵人,把他嚇得回去都睡不著覺。就是說我台上跟台下不一樣的時候,那給人的難受更厲害。或者我們的舉止很恭敬,事實上那個傲慢藏得很深,最後打人家一記悶棍,那個傷口要恢復很困難!而且還每天見你,不如回家調養,我們單位好像很多人回家調養,應該都是我造成的。所以這個和不能做表面,這個謙也不能做表面。《論語》裡面講「使民以時」,「君使臣以禮」,使民以時就是你要安排他工作的時候,你要先體恤他的工作狀況。他已經工作很多了,你要壓下去他被壓扁了怎麼辦?這都是恭敬。 為什麼古代用時?時間那個時,因為老百姓大部分是農民,假如他剛好是在農耕的時候,你把他人調下去,那他就沒飯吃了。所以為什麼古代要革命?因為讓老百姓都沒飯吃了,他當然沒辦法,你把他逼的。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除非你把他逼到快死了,不然他還是很忠誠的,應該要疼惜人民的這一分忠厚。再來,君使臣以禮,使就是你對待下屬,你要禮敬他、恭敬他,分配工作要理解他的工作狀態。再來,比方這一件事情他做到一半,然後你說不用做了。接著什麼都沒說明,那一次他有點難受,第二次又做到一半不用做了,不需要了。兩次,我講到第二次胃都有點痛,三次他就要得憂郁症了。你說我是領導決策是我做的,有沒有道理?自己沒體恤他人,拿著這些道理來壓人,不對的。沒錯,決策是我們做的,但是我們對於付出的人要不要恭敬?你最起碼要告訴他,為什麼不做了,你說變化來了!你告訴他,他不就學到變化當中怎麼去取捨嗎?你要藉這個事情也是在帶你的組員更成熟。你不能什麼都不講,人家付出了那麼多。所以我們學、學,假如不能反思,或者不能去體恤別人,那這些經典的教誨,全部變成我們傷人的武器。 包含我們剛剛提到的,今天下屬提意見上來,你總要有個回應,這都是對人的一個尊重。你說好,歡迎大家提意見。結果石沉大海統統沒有回應,這個都不是和,不是恭敬。所以人跟人最可貴的事是什麼?交心,真誠相待。而真誠相待怎麼感召來的?我們能愛敬存心,愛護對方,尊重對方。在哪裡體現?都在這些很細微的地方體現出來。大家不要小看這些小細節,身邊的人隨時都在感受,所以當領導者要體恤人心。最近我跟同仁,尤其當主管的人,我現在號召要學茶道泡茶。我感覺現在大家都工作比較忙碌,一進領導辦公室,就開始統統都是公事,是、是、是、是,好像都不能喘息。假如進來先喝一杯台灣的高山茶:你辛苦了,來喝杯茶。最近你媽身體怎麼樣?你家那個小孩上次感冒,好了沒有?你那個孩子學了《弟子規》,現在有沒有懂事一點?馬上先傳遞一種關懷,那種人文的關懷,整個團隊的氛圍、氣氛不一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工作,那都是冷冰冰的最後會承受不了這些壓力,跟人情上的這些冷漠,或者沖突。所以我們傳統文化留下來的東西,還是挺有智慧的,為什麼要留一個茶道下來?有沒有人研究過茶道的?這也啟請大家提供一些資料給我,我們好好來研究一下,弘揚一下。我們有時候在忙碌的社會節奏當中,會變得沒有人情味,這都要用心去感受。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他的核心在他的升遷、他的名利上,都是察言觀色討好。其待下也,對待下面傲慢,然後忽略,就是輕視他人的付出。剛剛從我們會傲慢,沒有感恩的心,沒有體會到眾緣和合,都是大家的力量的心。接著就是無感恩心、無覺悟,覺悟到任何事情,都是眾志才能成城,就不會邀功了。再來,我們剛剛講的,缺乏對人的恭敬心,就容易起傲慢。還有少年就得志,然後父母又沒有護念,又一直贊歎,這是在家庭裡面就容易增長孩子的傲慢。在學校裡面,老師假如對於學生的這些才華,太過誇耀他、表揚他了,他也很容易傲慢,他就覺得他不可一世。所以有句俗話講,「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都是身邊的父母、老師沒有關注到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核心在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他都是起傲慢心都沒有發現,為什麼沒有發現?父母、老師的眼睛被什麼障礙住?還是名利,「利令智昏」。因為老師、校長、家長,他的專注點在獎杯、獎牌,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心性在變化。在華人社會所謂的天才兒童,好像後來有成就的不多,他就是小時候成績特別優異,都一直在掌聲當中起來,甚至於都跳級,十五歲就大學畢業了,這樣的孩子後來都不是有大成就。其實老師們一定要讀過孔子這一句教誨,我們翻到五十八頁一百三十一句: 【子曰。】 孔子說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不足觀也已』,就是這個孩子的未來也沒有什麼可觀的,不可能有什麼大成就的。而且孔子講這句話已經譬喻到極點,『周公』是聖人,而且是制禮作樂的聖人,他的智慧、才華是達到頂點。但是如果有周公這樣的才華、這些做事的能力,沒講到德,那是比喻才華、能力。可是他『使驕』,他驕傲,『且吝』,就吝啬,哪些方面吝啬?好東西不布施給人家,好的經驗方法不給人家講,而且吝啬的人可能還會嫉妒別人。假如他底下的人某些方面比他還好,他可能會把他壓下去,會嫉妒他,因為他傲慢很難去欣賞別人。所以從他自身來講驕傲,他方方面面的能力就上不去了,一驕傲他就沒有受教的態度,智慧、學問、能力都會下降。然後吝啬了,吝於把東西給人家,他以後的人生會愈來愈沒有福報。孔子這個話都有洞察到因果,好的方法、好的經驗不告訴別人,叫吝法,吝法了會愈來愈愚癡,沒智慧。我們假如把好的智慧、好的經驗,很無私的告訴別人,會得聰明智慧。如是因,如是果都要靠我們自己用心去修身,感來人生好的智慧、好的福報。所以驕傲一起來了,真的能力就上不去的,甚至於一驕傲起來,連父母、老師都瞧不起。 在古代大家都很熟悉,明朝的唐伯虎,他是藝術天分很好,他跟一個老師學畫,一、二年他自己就覺得:老師跟我畫的都差不多了。他就跟老師說想暫時先離開,表達這個意思。這個老師很不簡單,就像《禮記.學記》講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知道他的心態偏在哪裡,才好去幫助他。知道唐伯虎已經自滿了,覺得跟老師差不多了,沒什麼好學的。這個老師也很有智慧,他就說好,就請自己的太太煮了一桌好菜給他餞行。就在牆壁上畫了一個門,他老師畫的,畫得栩栩如生,就在那個路線,應該唐伯虎走過去聞到香味,會以為這就是門。所以就畫好了之後,請他來吃飯,他就撞到那個牆了,這個老師很善巧,他也沒跟他說,你是不是傲慢了都沒有。他一撞就知道老師的功夫到這種程度,後來就再留十年才下去。而且要下去的時候也在牆壁,就把這十年學到的,畫了一條魚在那牆上,貓就撲上去撞牆了。 其實人一自滿那個自己看不到,真的就沒有辦法再進步。我們看「醫道」,許浚已經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可是他也自滿,最後被他老師給轟出去。他老師給他轟出去是要打掉他那個名利心,他只要想用我的醫術能達到,什麼福報、什麼功名,他一有這個夾雜,他就上不去了。他也很受教,後來忏悔,又有機緣,因為他無私的去治病人,後來老師又接納他,又回到柳義泰的門下來學醫,才能把醫術達到那種登峰造極的境界,得到他老師的真傳。只要有自己覺得不錯了,就上不去了。 大家都知道書聖,一提到書法王羲之,「蘭亭集序」,唐太宗皇帝愛得要死。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他在這樣的書法世家,從小也都練書法,旁邊的這些長輩就一直恭維:太厲害,不得了。王獻之就覺得自己跟父親的書法,差不多了。可能也是祖上有德,有一天他自己寫一個字,寫寫寫寫到最後,最後一點還沒點上去,剛好有事,他就先去辦事了。他父親經過,就差那一點,他父親拿起筆來,就把最後一點給他點上去了。最後這一幅字就被他媽看到了,然後就對兒子王獻之講,你寫這一個字只有一點像你爸。我感覺是他祖上有德,他這個孩子在自滿的時候這麼巧,剩一點被他爸爸給點上去,他媽媽這麼一點評,他自滿的心就下去了。然後就勤苦的練習,把水缸的水都練干,最後也是相當有造詣。所以孔子「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對我們自身的修為,以至於教育孩子、教育學生,甚至於栽培下屬都要能護念好,讓他們能謙恭,不可傲慢。 在佛家有一部經典,是整個佛門對於人的心理,很精辟的一本經典,叫《百法明門論》,這是高級心理學,講得比任何心理學都透徹。而在這本《論》裡面就有提到傲、慢,而且傲跟慢還不完全一樣。慢是已經去壓到他人,去跟人家較量這是慢;這傲主要是自己感覺非常良好,在自我欣賞,他屬於自身起了傲心叫驕傲。《百法明門論》裡面,是這個驕字,驕跟傲是表一樣的,所以我們一般都說驕傲、驕傲。驕傲我們首先來看這個驕,這個總結得非常好,什麼是驕?對於自己覺得非常美好的事情,非常榮耀的事情,自己很陶醉,如癡如醉就好像自己是國王,活在自己虛幻不實的王國裡面,做自己的白日夢,覺得好像自己是天下第一人,這個是驕。自己覺得很美好、榮耀的事歸納了七點,這個歸納得很精辟,哪七點? 第一無病,沒病跟驕傲有沒有關系?有,你身體很好,人家生病:你們怎麼這麼常生病?像我都不會生病。人家生病已經很難過,還在那裡炫耀自己不生病,自己在那裡講:你看他們身體都這麼差,我身體最好,那就叫驕傲。現在年輕人看老人身體不好,然後自己拿著精神去揮霍,最後還是出問題。 第二個年輕也會傲慢,會,你看現在年輕人瞧不起老人,這種風氣就是在功利主義之下特別嚴重。都是錯誤嚴重的誤導,就是功利的思考,都不是什麼?道義跟飲水思源。假如懂得飲水思源,老人對家庭、對社會付出最多,現在的家庭、社會能好,一定是他們的血汗成就的,你得飲水思源,把源頭找到。所以我們古人這是太明道理,兒子是大夫,父親只是普通的讀書人,父親去世的時候用讀書人的禮葬他,可是以後每一年都用大夫禮祭祀他的父親。為什麼?昭告天下,這位老人幫國家留下了一個棟梁之才,每一年都用大夫禮祭祀他,這真是明白道理。我覺得現在人都看表相,訪問一個如何教育好孩子,訪問一個博士如何教育孩子,你應該去問他爸、問他媽!他是博士你就問他,你是被他的光環給迷了,源頭在哪?在他父母的栽培。 而現在這個思惟沒有,功利主義之下,都說人二十歲以前還在學習,體力方方面面還不具足服務這個社會。人六十歲以後就沒有能力,就要去養老了,在國外更嚴重,就要到養老院去了,這個無形當中給年輕人什麼概念?老人沒用。這種概念一起來他怎麼去尊重老人?這如是因,如是果。現在的年輕人不尊重老人,三十年之後我們都老了,誰來尊重我們?這個惡因,很可能還是我們種下去,我們沒有把孝親敬老傳給下一代。而且實實在在講人的智慧、經驗,應該是年齡愈大愈純熟。你愈尊重你能夠把那些寶挖出來,你愈不尊重你就學不到東西。所以第二個自己年輕,也會容易傲慢。 第三長壽,長壽了,難免倚老賣老,大家有沒有感覺,人生要沒有染著談何容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要高度的觀照,不然要染塵埃很容易。 第四就是你的出身背景,比方你的出身背景比較好,就容易瞧不起人,你是富貴之人,有錢或者家裡當什麼大官名人,這個都容易傲慢。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博士?你知不知道我爸爸一個月賺多少錢?我那天讀到王善人有一段話很好,這個特別受啟發。「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惡人;賢人不生氣,生氣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貧人;貴人不耍脾氣,耍脾氣是賤人」。這很平實的話但是很啟發人,善惡、富貴、賢愚都不是看表面的東西,看哪?看心地。我們會怨人,心地就不善了,而且怨人跟人就對立了,甚至這個怨機會成熟,就要爆發,要變惡人。賢人,賢德的人不生氣,為什麼?生氣沒用,只會把彼此的關系弄得更緊張而已!可是他做錯很嚴重。很嚴重也發生了,要用理智處理事情,所以叫既往不咎,它已經發生了趕緊善後才是重要。所以在團體當中「見人錯事」,這個錯事已經造成了,「不指責,要協助」,先趕快收拾善後。 當那個情況已經造成了,我們在那裡罵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然後不還是要處理嗎?罵到最後大家士氣都沒有了,罵到最後,這個下屬只覺得上司脾氣很大,他也沒學到什麼經驗。可是你先去協助他,他做錯了,他已經覺得很內疚,這個時候你沒有指責他,反而是趕緊去協助他,他會感覺很溫暖,那分愛護會讓人的羞恥心自自然然提起來,而不是你罵一頓能提起羞恥心的。所以這些很理智的了解,那不會用生氣來處理事情,生氣那就變愚人,把事情愈弄愈糟糕。而且做領導的人,我感覺真的是不容易,我們有一位主管,他當主管當得非常好,第一,他當主管很悠哉悠哉,他沒有忙得要死。他主要幾個干部,主要的中層干部來找他商量事情,他就給他指導然後做決策。整個團隊有任何問題來找他,他絕對全心全意幫他解決問題。所以整個組織的人,特別喜歡跟他講話,找他幫忙。再來,開會的時候只要是他組裡面的人的錯,他馬上說是我的錯,我沒有告訴他,我沒有教過他。就是只要自己團隊的錯,他首先是說他錯了,那給人安全感。 假如下屬錯了,其他部門說是他錯,然後你這個主管是他的錯,不干我的事。那你自己團隊的人,不就心都涼掉了嗎?有沒有人說,我當領導不是很倒霉嗎?什麼事都要攬身上。人世間沒有吃虧的事情,而且你要有一個大家長的風范,底下的人做錯了哪有可能說跟領導沒有責任的?我們教他了嗎?你說我教過他。二十一次了嗎?所以我們傳統文化裡面,我們一起討論過「君道」裡面的「反身」,又在「貴德」當中的「正己」。Hello,恢復記憶了沒有?在這些單元當中,您腦海裡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話?「正己而不求於人」、「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這一句話只在課本當中,我們自己真正當領導,有沒有用這種心境來應對這些事情?不然我們還是在把經典當知識。我們現在人自我太強,就很難去感受每個經典背後,它所延伸出來對人心的那種力量。 今天明明就是你的下屬錯,甚至於你是把對的告訴他,他還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把這個事搞砸了。然後面對整個全體人家盯著你們看,這個時候:楚河漢界、楚河漢界,我是給他講對的,他自己不照我的話做的!這個主管這麼講話,會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可是你當下是:對不起,我沒有帶好,這是我的責任。這個下屬一輩子都不會忘了你講的這句話,因為明明你對,你交代的事都是這樣正確的。他順著自己的意思犯了這樣的大錯,你卻把過失先攬在身上,不要讓他在團隊當中難堪。所以又有一句格言講,「賢人爭罪,愚人爭理」,就是遇到事情,都是在爭說誰對、誰錯,都是我對,錯不干我的事,愚人爭理。賢人爭罪,只要扛起來能夠讓人心裡好受一點,能夠促進人和,能夠讓問題更找出來,後不再造這才是重點。而不是在爭誰對、誰錯,那個對事沒有太大的幫助。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的是貧窮的人,可是現在很多很有錢的人很吝啬,他是很不知足他才是貧人。反而有一些人經濟能力不是很好,可是他特別慷慨,人家那是富貴的人。你看許哲女士她沒什麼家當,可是人家很富有,她有多少就幫人家多少,布施多少,真正的富貴人,富在知足;貴,人打從內心尊敬他,他才是真正的貴。貴人不耍脾氣,耍脾氣的那不是貴的人,而是賤的人,貴賤、貧富真正的意思我們要用心去感受。所以這裡講到,你的出身背景比較好,你就傲慢,事實上反而是變成低賤的人,自己糟蹋了自己的身分。你愈有福報、愈有地位,老天讓你來造福於人的,你反而拿來欺壓別人,哪有沒災禍的道理?我的結拜大哥他是警官畢業的,當時候被派到台灣那些高官當他們的侍衛,保護這些高級官員,所以像行政院長、部會首長很多他們都接觸。他們發現,其中有一個行政院院長,那孩子都特別謙虛,他當侍衛,有時候幫他們開鐵門,他的孩子出去,都對著這些警官:感謝你,你們辛苦了。所以這一個高官的後代都很好,這有家教。反而是有一些官員的孩子開門出去,到門口就罵人:慢吞吞的,快一點!趾高氣昂的。發現這樣的官員,做沒有多久就下來,就被上司打電話來叫下來調職了。所以人的福報不能夠糟蹋,那是老天讓你服務人,不是拿來傲慢、炫耀、欺壓人的。這第四種,所以人因為行為高貴,而不是因為你有多少錢,或者姓什麼,或者什麼身分而高貴,人愈活愈表面,還是要重實質、重內在。 第五種情況,是你的容貌很莊嚴、很端正,長相比較好就容易傲慢,所以這點也要很慎重。第六是富貴,有財富、有地位容易傲慢。第七多聞,就是有學問,懂得比人家多也容易瞧不起人。這七件容易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產生這驕傲的態度。其實人這種隨順習氣,都是不明理造成,愚癡造成。我們要了解到,盛極必有衰,有榮就有枯,身體好,身體早晚有一天不能用;容貌好,那七、八十歲了皺紋還是會出來,有什麼好去跟人家炫耀的?而且這富貴如過眼雲煙,這裡我們就看到,事物都是盛極必衰。有沒有不衰的方法?有,謙虛,謙虛就對治這個驕傲。我們之前上古文的時候,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了太廟,看到一個「右坐之器」,天子、君王放在他座位右邊的右坐之器,叫敧器。大家恢復記憶沒有?走到太廟了沒有?走到了。夫子一了解這是敧器,因為夫子清楚這個敧器,空的時候是傾斜的,沒東西,把它倒滿它就翻了,把它倒得量適中它就立得直直的。就叫弟子拿水來,真的把它倒滿就翻掉了,適中就中正了。接著夫子就感歎:哪有滿了不翻覆的道理?人一狂妄災禍就要來了,自視甚高災禍就要來。 所以「谏太宗十思疏」裡面有一句話,「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創業的時候很真誠,大家不分彼此;一有錢,一有地位了,連家裡人都瞧不起,骨肉最後都變成陌生人,所以驕傲的殺傷力非常大。夫子這麼感歎:哪有自滿不翻覆的?子路不簡單,子路馬上:請教夫子,有沒有持滿不翻覆的方法?夫子就說到,其實這整個精神就是謙卑,「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讷,博而能淺,明而能暗」。這個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富貴但是要節儉,貴而能卑,地位高但是沒有架子能尊人。智,有智慧,但是自己感覺還是很不足,智而能愚。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很謹慎,怯就是懂得多,慎重評估情況,不莽撞。辯,很有辯才,但是能夠收斂,讷就是好像不大會講話這樣子。博是學問很廣博,但是自己感覺很淺。明而能暗,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但是該糊塗的時候還能糊塗。人的精明不能露出來,會傷到人,進而會有人找你麻煩。精明是把事情看清楚,進而怎麼去利益人,而不是去修理人的。 所以講到謙虛,我們就想起之前所談到的幾個好榜樣。周公他的地位這麼高可是他禮賢下士,「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吃一次飯吐好幾次,洗一次頭發,又有賢人來了趕緊不敢怠慢,又出來接,這周公的謙卑。再來,孔子謙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子覺得他是學生,一切的人都是老師,都在啟發他。而且甚至於有一次孔子問子貢,子貢,你跟顏回比起來,誰比較智慧高、能力好?子貢馬上講,我怎麼敢跟顏回比?顏回聞一以知十,我才聞一以知二而已。接著孔子講什麼?真的不如,我也不如他。夫子很謙卑,在他自己學生身上優點,他也在跟他學習。甚至《三字經》還講,「昔仲尼,師項橐」,項橐幾歲?七歲。他懂的,夫子不懂,夫子跟他學習,這是孔子的榜樣。 曾子贊歎顏回,「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這是曾子在緬懷顏子,因為顏子已經去世,他很有才能,去問比他沒有才能的。他學問很厚,以多問於寡,去問比他沒有學問的人,自己有若沒有,學問很充實,但是卻覺得自己好像懂得很少,實若虛。犯而不校,人家侵犯他,他從來不跟人計較,這是顏子。顏子跟誰學?也是跟夫子學的。夫子以能問於不能,夫子是聖賢,他到太廟去「每事問」。他也沒有好像擺個架子,讓人家覺得他很有學問,他還是多請教別人。甚至覺得人家那方面,太廟可能有人解說的,縱使自己懂了,也讓人家發揮發揮。不然太廟接待的人知道,孔老夫子來了,他壓力也挺大的,這個都是人情事理。他覺得你學問很好,你要聽他講解,這個時候你還主動請教,很認真的聽他講,慢慢的,他的心才能平和下來,要不然他壓力很大,適時的又給他肯定。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孔子去跟七歲的孩子問、請教,所以這些風范非常令我們佩服。 明朝的大儒王陽明先生講了一段話,說人生的大病只在一個傲字,就是傲慢的「傲」字,為人子假如傲那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當父母很傲慢自大,「必不慈」,他已經沒有辦法給孩子好的榜樣。「為友而傲,必不信」,我們跟人交朋友,自己還是傲慢,瞧不起人,最後一定沒有辦法誠信、守信的。所以不忠、不孝、不慈、不信,往往跟驕傲有關系。所以我們修養自己的德行,就不得不從格物,格除這個傲慢的習氣下手。 剛剛講傲,現在我們看到「慢」,這慢就也是仗恃自己的優點、條件,進而對他人的態度,這有壓迫到他人。是什麼態度?高高在上,覺得自己舉世無雙,最主要就是「視己所長」,仗著自己比人家優勢的地方,產生這個慢的態度。慢,首先是我慢,我慢怎麼產生?就是我們覺得這個身體是我,有這個我,其他的人就是你跟他,這個關系就出來。而有這個我以後,我所跟著來了,我的身體、我的容貌、我的財富,就開始跟人家攀比,所以我慢從這裡產生。聖人了解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所,就好像衣服一樣,我的衣服用壞了換一件,身體不是我,靈性才是我。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提升自己的靈性,把它當作這一生最重要的。但是人迷惑,迷惑在哪?以為這個身是我,就為了這個身體的享受,造了很多罪業。然後執著這個身體,延伸出我的妻子、我的親人、我的房子、我的車子,統統貪戀這些東西,他的靈性一直在往下降這很可悲的。 在《易經.系辭傳》,孔子講「精氣為物」,身體是個物質是讓你住而已,暫住幾十年,壞了就不能用了。「游魂為變」,靈性、神識才是重要的,借假的身體修這真實的靈性,讓它不斷提升,而不是墮落。而現在的人看不破這些,所以科學家說,一、二歲的孩子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後成人一天平均笑七次而已,這叫愈活愈後退。Hello,你們笑一下,就已經快要超過平均值,為什麼人愈來愈努力,結果愈來愈笑不出來?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因為方向錯了。假如方向就是去占有這些物質享受,那欲似深淵沒有底。假如很清楚什麼都是帶不走的,都是借用的,最重要是提升靈性,你每天很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助人為樂,你不貪戀自己,你會有奉獻精神,為善最樂,都憑良心做事,所以笑得很開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笑起來都跟國劇一樣哇哈哈哈哈,一直要拉很長,對不起,我沒那個修養,笑不出來。 所以我慢當中,從我延伸出這個慢出來,而慢又分得很細,比方比自己差的,跟自己差不多的,我們不恭敬他、看不起他,這是第一種慢。第二種叫過慢,就是他明明道德學問比我們好,然後我們說跟我差不多而已!把人家拉下來,這叫過慢;或者他跟我差不多,可是我就說他不如我,這個都是屬於過慢。第三種叫慢過慢,慢過慢就是他明明比我們好很多,我們還硬說他比我差,那就已經過分到所以然處了,叫慢過慢。再來,還有一種叫卑劣慢,很自卑表現出來很傲慢,就比方說對方的道德學問很好,他說你好你的,我差我的,我還不是可以吃飯睡覺嗎?你有什麼了不起?就是不肯跟人家學,這個叫明明很差,態度還很傲慢,叫卑劣慢。這個卑劣慢,還有比方他比我們好很多,然後我們說其實我也差他一點點而已!這都是卑劣慢。 再來還有一種,就是自己覺得自己很有德,然後產生了傲慢,這個叫增上慢。增上慢,有一個修行人,他很下決心,在峭壁只能站一個人的峭壁,這麼窄的,他就在上面打坐修行很精進。諸位學長,你敢嗎?你一恍惚就沒命了。他真的在懸崖當中打坐、精進,還是打瞌睡掉下去,一掉下去,在半空中護法神把他托起來了。他一看到護法神,他挺歡喜的,然後就對那個護法神說,這個世上跟我一樣精進的有幾個人?他的意思,已經覺得自己很精進了。他就要知道,是不是很少人像我這麼精進?這個叫增上慢,已經覺得自己有德,而生貢高我慢。我們在精進的時候一不經意會出這個東西出來,這個時候要懂得調伏。這個護法神說,你起這個傲慢心,二十世不護你的法,就走了。他很慚愧,很慚愧不過還是要精進,繼續精進,可是還沒克服還是打瞌睡,又掉下去了。又到半空中,護法神又把他托起來了:你不是走了嗎?他說你剛剛那一念自我反省、慚愧的心,又感得我們來給你護法。所以人念頭錯了沒關系,至誠反省忏悔,就感得聖賢、祖先的保佑。 還有一種叫邪慢,邪慢這個時代很多,就是什麼?做了壞事,然後還洋洋得意。我敢這麼做,你敢不敢?我敢犯法,你敢不敢?這也是傲慢,這邪慢。比方說這個惡人坐牢了,進去以後還對其他的人說,我告訴你,我第四次進來了,你這菜鳥你第一次吧!這是邪慢。包含人瘋狂的時候,以殺人多他覺得是本事,這個都屬於邪慢,這種造作的罪業,那一定是萬劫不復的果報。面對這個慢,就是我們剛剛講要用反省、慚愧的心來對治。如何具體的對治傲慢?要兩個禮拜同一時間,而且希望大家,您已經有對治過傲慢的,寶貴的這些心得經驗,一定要拿出來廣修供養;不拿出來不行,使驕且吝,這吝法不可以。所以我們兩個禮拜之後,再跟大家來談,具體怎麼來對治。甚至於這兩個禮拜大家就下功夫對治,之後您的靈感就會如湧泉一樣。我見一次大家可不容易!好,謝謝大家。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