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功德”


 2010/6/20    熱度:3792    下載DOC文檔    

                   談談功德

 

    我的一個朋友去朝五台山,徒步走完了五個台。他回來後非常興奮:那裡的人說,走完五個台的功德相當於念三百億遍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我們聽了都很高興隨喜。但是我轉念一想:如果正在修六字大明咒的人聽到這話會是什麼感受?會不會備受打擊? ­

    接下來又有一連串的問題:念一遍六字大明咒的功德到底是多少?是一個固定的量嗎?有菩提心的人念和沒有菩提心的人念一樣嗎?心散亂的人念和有禅定力的人念一樣嗎? ­

    那麼,功德到底是什麼?是一種無形的物質嗎?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嗎? ­

何謂功德”   達摩祖師和梁武帝的公案大家都清楚。梁武帝修建了那麼多寺廟,供養了那麼多僧人,卻被達摩一句毫無功德當場打暈。梁武帝接著問:那什麼才是功德?達摩答道:見性曰功,妙用曰德;功成德立,在於一念。

    所謂見性,就是明了心性的甚深智慧;所謂妙用,就是普度眾生的慈悲方便。簡單說,功德就是智慧與慈悲的雙運。 ­

    功德大小的關鍵不在於事相,而在於心念,或者說在於見地。比如,同樣放生一條魚,如果以世俗的同情心去放生,得到的僅僅是一點人天福報,根本算不上功德;而如果以《普賢行願品》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的見地來看待這條魚,那麼慈悲心所緣的就不僅僅是一條魚,而是廣大無邊的境界,其功德就不可思議。 ­

    我們常說積功累德,似乎功德是外面一種無形的物質,要像掙錢那樣不斷地去獲取、去積累。但其實功德就存在於我們的一念之間,正如達摩祖師說的:功成德立,在於一念。” ­

     六祖也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切的一切本身具足,只要拿到了寶庫的鑰匙,打開門,一切的寶藏立時全部擁有,而不需要一個獲取、積累的過程。所以對於上根利器的人,如果遇到了圓滿究竟的教法,他可以在一念之間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圓滿全部資糧而當下成佛。正像《普賢行願品》中說的: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

      可見,功德並不是物質,而是一念的覺悟,因此是很難用具體數字衡量的。所以在佛經中在比較有為法和無為法功德的時候,佛陀總是用諸如百千億恆河沙俱胝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等虛擬數字。這些相當於數學中的無限大,也就是說,二者其實無法比較,因為二者根本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事情。 ­

      而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功德也只是一個概念,也是了不可得的。既然都了不可得了,又何苦斤斤計較呢? ­

 

     功德的數量 ­

    “功德本是了不可得的,但是眾生有分別心,生活在有分別的境界中,所以對於眾生來說,功德也就有了數量,也就有了關於功德數量的種種說法。

    這類的說法很多,比如:在某些特殊的日子修行或者做善事,功德就會比平常多多少倍;念了某個咒語,後面的念誦功德就會增長多少倍多少倍;去某個聖地繞一圈,就相當於念多少多少遍心咒的功德……等等。在這些說法中,有一些是有經論根據的,有一些是祖師菩薩們的慈悲方便,有一些則是以訛傳訛。情況不同,我們要善加分辨。 ­

    比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像日食、月食、神變月等等,修行的功德為什麼會增加呢?因為在這些時刻,法界更加清淨,而人心與法界是一體的,所以在這個時候修行,心更容易清淨,效果會更好。 ­

    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共修的因素:如果大家都知道在這些特殊的日子修行更好,就都在這同一時刻修行,就會形成共修。共修的力量很大,能使每人所獲功德與眾人所有功德相同。這是有經論根據的。 ­

    筆者就有切身體會,無論是念佛還是坐禅,一個人獨自修與兩個人在一起共修就沒法比,四個人共修與三個人又是不一樣。道友之間相互的加持增上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千百萬人在某一時刻共同修行,即使那個時刻本來沒有什麼特殊,也會因為人心凝聚的力量而變得特殊,因為萬法唯心所造。 ­

     又比如宣說去聖地朝拜的功德如何如何,是為了鼓勵人們去朝聖,因為聖地的加持力確實不可思議,對修行大有好處。但如果執著於朝聖的功德一定是念咒的多少多少倍,這對念咒的人來說則打擊了信心,朝聖的人則可能生起我慢。本來,功德在於一念清淨的覺心,一念清淨,通徹法界,即與法界同體,與法界同等功德。朝聖或念咒僅僅是一個手段而已,這種數字的比較是沒有道理的。

    總之,關於功德數量的種種說法,都是為了鼓勵人們精進修行,增加人們的信心。我們可不要辜負了祖師菩薩們的這番好意,而把這些說法變成了投機取巧的借口。 ­

別打功德的小算盤, 因為有這關於功德數量的種種說法,於是有人就像做生意一樣,打起了關於功德的各種小算盤。 ­

    有些人平時不好好修行,專等著那些特殊的日子走捷徑。還有人自己不肯下功夫,總是把功德寄托在外面的物品上。比如現在有一種戒指,上面嵌著一個刻有六字大明咒的轉環,據說轉一圈就相當於念一億遍六字大明咒。類似的法寶還有很多。一些人總是覺得只要身上戴著點什麼,或者家裡面供著點什麼,就功德圓滿了。 ­

  不可否認,一些物品確實有殊勝的加持力,但這畢竟只是助緣,是不能代替自己的實修的。如果自己不實修、單靠佛加持就能解脫,那麼佛無時無刻不在加持著我們,那我們早該解脫了。 ­

    就拿在藏地流行的轉經筒來說,千百部佛經被微縮在一個小小的轉經筒中,據說轉一圈經筒就相當於念了這千百部佛經。話是這麼說,但事實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寺院裡面的僧人何苦每天起早貪黑地誦經呢?輕輕搖一下轉經筒不就行了嗎?看來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

     如果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在藏地整天搖著轉經筒的幾乎都是無法可依的老牧民,你看到哪個僧人搖轉經筒?這足以說明:盡管搖轉經筒也很殊勝,但畢竟無法代替聞思修!許多牧民不識字,根本無法誦經,所以佛菩薩出於慈悲,才用轉經筒來讓他們與佛法結緣。 ­

     現代人更懶了,連用手搖轉經筒都覺得費勁,於是發明了電動轉經筒。好啊,馬達嗡嗡一轉,一天下來怎麼也要轉個幾十萬圈,所的佛經數量早已是個天文數字。那麼,了這麼多的佛經,你的煩惱減輕了嗎?你的智慧增長了嗎? ­

     還有人打起了隨喜的算盤。當初我們幾個道友要去受戒,有人就說:你們受戒我隨喜,隨喜的功德是一樣的,而我又沒有你們破戒的過失。哈哈!當時聽他這話總覺得不對勁兒,但就是不知道他錯在哪裡。是啊,佛說了,隨喜的功德是一樣的。現在看明白了:他這種投機取巧的心態根本就不是隨喜!

 

功德與過失    

功德成於一念之間,過失也同樣。一些人自以為做了功德,但實際上卻是造了過失,因為功德與過失之間的差別,也就在這一念之間。 ­

    比如,助印經書有巨大的功德,但如果所印的是偽經邪論,罪過也是無窮的。

 

功德的誘餌  

 一些人不知道什麼是功德,卻又貪著功德,一聽到功德二字就眼冒綠光,這往往就會給騙子可乘之機。 ­

    有這樣一個事情:在某地一個香火鼎盛的大寺院,來了一個騙子。他身穿大褂,頭發剃得非常短,手托著一個大盤子,站在寺院的角落裡一言不發。香客們從他身邊經過,就紛紛往他盤子裡面扔錢。很快他的盤子就堆滿了。後來,寺裡的僧人發現了他並報了警。然而面對警察,這騙子還振振有辭:我沒有冒充僧人行騙啊!我穿的不是僧裝,也沒有剃光頭,我也沒說我是和尚。都是他們自願給我錢,與我有什麼關系啊?” ­

    這件事情讓人哭笑不得,香客們的盲從可見一斑。而深究人們的心理,還是認為金錢可以買來一切,包括功德 ­

    一些佛教用品商販在推銷他們的法寶時,也經常會吹噓其功德如何如何,甚至說只要被這法寶的影子罩一下,不修也能成佛。但是請問這些商販:如果這法寶一個就有那麼大的功德,那在你的庫房裡這法寶都堆滿了,你都枕著它們睡覺了,按理說你早都該成佛了,可你現在怎麼還是這樣一副苦苦惱惱的樣子呢? ­

    功德是修出來的,不是買來的。如果抱著買功德的心態,就難免受騙上當。人家佛菩薩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現在一些人可是先以佛勾牽,後令掏腰包 ­

結語    當今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紛亂的誘惑,因此,最穩妥的方法就是檢點自己的發心。最終我們還是以這個古老的偈頌共勉吧: ­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恆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碎為塵  一念淨心成正覺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