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七十二集)


 2016/5/3    熱度:832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治要360》,第三個單元「貴德」,講到第八個綱目,「謹慎」。上一次講到的是一百三十九句這裡,我們一起先把經文念一下。「九三」:

  【九三。君子終日干干。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干干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這是干卦『九三』的爻辭,而且後面是藉由孔子《系辭傳》,將其義理又把它彰顯開來。干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九三」爻辭裡面講到,『君子終日干干』,「干干」就是非常勤奮不懈怠,勇猛精進、自強不息。我們看到,一個人每天生活非常的努力充實,不疲不厭,主要是他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去邁向他的目標。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好像生活比較散漫,甚至於都在玩樂當中,沒有什麼責任感,這個跟他有沒有早一點立定人生的志向,很有關系。孔子在《論語》當中講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知道他這一生的使命在哪裡,他就不能當君子。那不能當君子只能當什麼?大家這一句話要會體會,你不當君子,那當然就只能當小人。為什麼?不進則退,你不往君子去走,你當然會沉淪下去。我們看了這一句,諸位學長,你立志了沒有?這就很重要了。知道自己這一生怎麼成就自己的慧命,怎麼恢復自己的明德,這是知命的人。

  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恢復自己圓滿的明德、圓滿的智慧,進而親民利益家庭、利益鄉黨、利益國家社會。讓親人、有緣的人都能回歸明德,這是知道自己對家族,以至於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是什麼。他真的很清楚了,他哪有懈怠的道理!孝心、責任心變成了他源源不絕的動力。因為他很清楚一點,比方成就自己來講,不進則退怎麼可以懈怠?甚至於聖賢人留了一句話給我們,三日不讀書面目都可憎,那怎麼可以一天不用功?甚至於還留了一句話提醒我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你這一念不精進就墮下去了。「聖罔念作狂」這第一句,「狂克念作聖」,「謹慎」的第一句,就給我們提醒了。聖賢跟凡人的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念念都能保持正念,就能成聖賢,從自身來講。

  再從家庭來講,教育孩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所以教孩子是分秒必爭。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教育是身教,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行成就了沒有?孩子不等我們。所以一個人潛力發揮得很快的時候,尤其是他很有責任當父母,那個時候快速閱讀經典,看怎麼來教孩子。這是他對家庭的使命所產生的,「終日干干」的動力。包含對於民族來講,我們身為中華兒女,看到現在整個華人社會,人心墮落的速度很快。所以我們假如想到,祖宗在天之靈都在流眼淚,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當中,要扛起時代的使命。但要扛起來,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能力才行,這個時候不斷提升自己,就不需要任何人給我們推跟勸,真的是學而不厭的態度。一有機會把倫理道德介紹給別人,「誨人不倦」,假如真的有這種民族使命感,聖賢祖宗在天之靈絕對會護佑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以立志重要。

  這一次我剛好去新加坡,在車上也是有一位太太就問到這個問題,說孩子都沒有目標怎麼辦?首先要了解他最崇拜的人是誰。諸位學長,你的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誰?不是明星吧?請問大家,你小時候最崇拜的人是誰?像我小時候是崇拜我爸爸,現在還是崇拜。假如我們的孩子,小時候崇拜我們、崇拜父母,現在不崇拜了,那是要怪孩子、還是怪父母?他本來崇拜怎麼會變成不崇拜?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青少年的問題,真的不能責怪孩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了解到孩子他最崇拜的,比方是他父親,這個媽媽就要引導孩子,去效法父親的德行、父親的人生目標。你要引導孩子,孩子面對他崇拜的父親這些德行,他一定會起而效法。包含社會當中,他很崇敬的人,你都可以藉這個機會引導他:這個人這麼成功,他為什麼能這麼成功,他的道德學問是怎麼下功夫的,他就有一個目標遵循。這個都要教。

  包含用《德育課本》那七百六十八個聖賢人,我相信相應的應該幾十個跑不掉。所以真正聰明人,把七、八百個聖賢人請到家裡去,孩子哪有不效法立志的!是我們有沒有引導?像我記得我第一次讀「岳陽樓記」,就很震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聽到這裡,好像身體突然有一股熱流,正氣上來了。結果接著老師說,背起來,考試會考,兩分,這個熱氣就沒了。其實孩子是很能夠把他的志向提起來,因為他還很單純,他還沒有被這些物欲所控制。再來,還可以讓他看很多的偉人傳記,陪伴他、引導他效法這些聖哲人,他的德行、他處世待人的智慧,這都可以引導,所以教育是很需要耐心的。

  接著,經文講到『夕惕若』,我們看到「干干」,是非常勤奮不懈,緊接著?「夕」是指黃昏、晚上的時間,「惕」是非常謹慎,戒慎恐懼的態度。「夕惕若」,就是他晚上那種戒慎恐懼的態度,跟白天狀況是一樣的,不會到晚上就松懈下來。延伸開來,就是他時時都是處於一種謹慎的態度,非常的嚴謹,念頭也好,一言一行都不敢妄為。所以時時保持這種戒慎恐懼。『厲』,「厲」就是他在比較險峻的狀況、比較危險的情況,『無咎』還是會沒有過失,還是會化險為夷,所以「厲,無咎」。尤其這在言語進退當中他能謹慎,可能就能化解殺身之禍。所以戒慎當中還要一切皆恭敬,不可對人傲慢。

  接著孔子再延伸義理,這一段話的義理怎麼說?『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句教誨,就是譬喻君子他在增進自己的道德學問,「修業」是建立功業。我們常說,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從對家庭來講,立德,自己身教是後代的榜樣;立功,把自己家庭的家業經營好;立言,把人生寶貴的智慧經驗,再寫下來傳給孩子。就像了凡先生,《了凡四訓》對他後代的啟示非常大。而且我們的這些聖哲人心量很大,不只留給自己的孩子,都是跟一切有緣的大眾結緣,希望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受益。所以你看我們這個民族的心量很大,絕對書後面不會寫「版權所有,盜版必究」。大家想一想,五千年來哪一本經典後面寫版權所有?沒有!量大福大,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你都要從這些小地方看到端詳。為什麼全世界這麼多民族,現在只剩我們這個民族不衰?它不是偶然的,積善之家就心地善良,利益他人的心很真切。所以你看鄭和下西洋,這麼大的船隊,全世界最強的軍隊,沒有侵占人家的一片土地,反而把文化、把這些謀生的技能,無私的奉獻給別人。所以湯恩比教授在一九七0年代大聲疾呼,「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都是從歷史當中可以感覺到我們古人的胸懷。

  怎麼進德?「忠信,所以進德也」。我們看這個忠字盡心盡力提升自己,然後利益家庭、造福社會,這是盡忠。人有這樣的心,他怎麼可能不德日進,過日少!他道德能早一點提升,他就能利益家庭跟社會,所以他這種使命感很強。《格言》裡面講,「不愧父母」,古人都覺得人生要對得起良心,不愧父母,「親所好,力為具」。「不愧兄弟」,我們看這都是盡忠的因緣,對父母盡忠、對兄弟盡忠。「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利益他的家庭;「不負國家」,不辜負國家民族的栽培,大家現在讀古書就是在接受老祖先的栽培,不負國家;「不負生民」,生民就是廣大的同胞老百姓。「不負所學」,我們今天能學到這些經典智慧,我們要珍惜這個緣,學了要去用、要去力行,要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不能玩弄聖教,學了之後不用,這樣就對不起聖賢人的心血,所以不負所學。學一句我們做一句正己化人,「君子所以用世」,在這個世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能白來世間一遭,這都是盡忠的具體表現。

  「信」是誠信、真誠,而信等於是我們曾經發過的誓言,有說出來的,也有沒有說出來的。我們放在心上:我長大一定要孝順父母、我以後一定要報答這個對我有恩的人。人有這一分心他念著恩德,知恩他就報恩。他不能讓愛護他的人、對他有恩的人失望,他曾經對他們的承諾,一定全心全意去實現。所以我們父輩,很多人很有成就,他們從小就想著:父母太辛苦了,我趕緊讓父母過好日子。他這個念頭起來,他一生就不敢忘。所以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一個人一生不能忘了曾經許過的承諾,「所以進德也」。有這樣心境的人,他確確實實不敢懈怠,包含歷史當中「陶侃搬磚」,「聞雞起舞」,陶侃為什麼早上一起來,他要把磚塊從家裡面搬出去,又把它搬回來?因為當時候整個中原被人家侵占,所以他要雪國家之恥,他已經許下這個承諾他不能懈怠。所以他每天鍛煉自己的身體,這就是忠信時時放在心上。一來是自己的提升進德,從家庭來講「至要莫若教子」,你要讓家庭興旺無後為大,你得教育好下一代。所以接著這裡你要親民,從家人開始,進而到整個社會大眾。

  「修辭立其誠」,「辭」在孔穎達的《正義》當中講到是文教,文化教育的部分。你能夠拿經典來教育你的孩子,所謂「人遺子,金滿盈」,一般的人沒有見識留一大堆財產給孩子;「我教子,惟一經」,「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用這個文教來建立家風。立其誠,這個要非常真誠的去做,言行一致才能真誠。雖然是用文教來教育孩子,其實教字提醒我們要以身作則,自己要先做。所以修業絕對離不開進德,德是基礎,進而才有可能建立家業、建立更高的功業。延伸到國家民族,就是能夠用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來教化社會大眾,確確實實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我們從一套光碟「教育改造命運」,你看在我們中國大陸廣大的老百姓,他在接受了倫理道德教育之後,很快的他能夠斷惡修善,改變惡習,證明人性本善,人可以教得好。他們有這麼好的轉變,那是政府帶頭做,那是在各地很多學的人以身作則,立其誠,就感動當地的人。我們看很多道德模范,我們曾經也邀請到,劉蘇女士她是捐血女狀元,也來給我們上過課程。這些都是非常真誠的人、無私的人,由他們以身作則,整個社會風氣會轉變得很快。

  「所以居業也」,能夠真正成就、教化社會的功業。我們現在看到,整個社會的成就,最根本的,是要先教育好老百姓。假如老百姓不懂做人,你所有的成就,其實意義都不大。為什麼?從家庭來講你賺了很多錢,敗家子出來了,這有什麼意思?所以無後為大,你沒有好的後代,你前面的努力等於多少?零,甚至於是負數。我們看到有一些國家暴動,大學生暴動、高學歷的人暴動,是他們自己國家的青少年、年輕人。你說這個國家再有多輝煌的這些商業成就,那它還有未來嗎?是!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要擺在第一位。因為沒有教育人就無德,最後所有的成就統統會化為烏有,敗家子把整個家庭、國家民族的成就,全部都敗掉了。所以從現在的社會狀況,我們再來看這些句子感觸很深。居業,你這事業能不能保持,能不能傳百年、千年?范公他們做到,忠信做到了,教化兒女做到,所以他們進德修業才能夠傳承這麼久遠。

  接著,『是故居上位而不驕』,處在高位但是不驕傲,為什麼?他很清楚這是他該做的,忠信。而且他很清楚整個家族的興旺,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從家庭來看。所以范公寫一篇文章告訴子孫,說我祖上幾百年傳下來的陰德,到我這一代善果顯現了,我絕不會去揮霍這代代祖先傳下來的福報,應該要更珍惜這個福報,造福後世。所以范公的四個孩子都很節儉,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第二個兒子在朝廷是正宰相,比他的成就還高,他是副宰相而已。這個確實是積了厚德,下一代更有成就。他明白事理,一來祖宗的德,就像我們現在弘揚文化,都是聖賢的威德、祖宗的庇蔭,我們才可以做得這麼順利,真的不是我們的能力可以做的。甚至於夜闌人靜自己靜下來,自己今天講錯很多話、做錯很多事,人家社會大眾還這麼包容、還支持我,那主要還都是沾聖賢祖宗的光。師長是明白人,在二00八年初到廬江對我們三百位同仁,那剛過完年沒多久,師長第一句話就講,這兩年多來,在湯池鎮推展《弟子規》倫理道德教育,這些鎮民、社會大眾能認可都是祖宗之德,不是我們能做出來的。所以當然「居上位」,他不可能會驕傲,他明白祖宗聖賢之德。

  而且他常念國家之恩,他是臣子,因為九三干卦整個六個爻都是陽,而九三是下卦的最高位。它雖是上位,但是它處於下卦,等於是他在臣子的位子是最高了。可是他今天能夠這樣去利益人,主要是什麼?主要是國家它有這正確的決策、正確的方向,那是國家的明智,他怎麼會驕傲?他為人臣覺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可以添亂,他驕傲不就添亂了嗎?確實我在二00三年九月五號到了海口,當時候國家中央提出來,「改善青少年道德教育」,後來還有「八榮八恥」,緊接著十七大「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這幾年推展傳統文化,都是在國家正確的政策之下推展,才能夠這樣的平順。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在大學跟大學生分享了,應該差不多十個月左右時間,那時候國家政策特別重視榮辱觀,八榮八恥,就是強調八德的重要性。不只是國家祖宗之恩、之庇佑,包含是整個團隊,還有大眾的支持,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讓名於上,讓功於眾,這些心境很自然的提起來,就不驕。我們剛剛又講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以我們做好事,這冥冥當中太多祖先聖賢在護佑,不能讓他們失望,怎麼可以隨順習氣、傲慢、放肆了?

  『在下位而不憂』,首先他很清楚,為人臣應該盡的本分,為人子應該盡的本分。知止而後有定,他的人生目標很明確,他不會憂慮。他目標很明確,我要達到這個目標煩惱沒有用,擔心沒有用,最重要的三達德。孔子在《中庸》裡面講,你要達到人生的目標「智仁勇」,有智慧、有仁德又有勇氣。這勇氣用在自身,對習氣趕盡殺絕;用在利益他人,勇於承擔責任。智仁勇的人他不憂,他每天好好用功不懈,哪還有時間去擔憂!所以理智的人,不起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好處的念頭。比方說當父母的在那裡擔心孩子的未來,那不打妄想。不如怎麼樣?起來把《弟子規》念一遍、把經典念一遍,好好聽師長的講經,提升智慧德能,這才是不浪費自己的時光。其實人這一生知道要干什麼也是一種幸福,不知道人生要干嘛,每天渾渾噩噩,反而是一種苦。

  而且這不憂當中,他帶著對事理的明白,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有時節因緣,不要強求。時機還沒到好好提升自己,時機到了義無反顧去做;我們現在是時機不到在那裡盼望著,時機到了又有點不敢承擔。時機到了,承擔的時候又在那進進退退,不行、不敢。大家看冉求,遇到至聖先師孔子,這麼好的緣分,你看他自己還在那裡:夫子,我不是不崇敬您的道德學問,你太高了,我做不到。孔子說你都還沒做就說做不到,做不到的人,是做到一半才說做不到,你還沒做就說做不到,這是畫地自限。有些人說我真的能力不夠,真的不是假的。好,能力不夠可是你至誠去做,你會感動很多人,把比你有德行、比你有能力的人都感動進來,多好!這個可以做吧?感動別人,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地位、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學歷吧?給大家舉個例子,不然我講到這裡,大家又真的嗎?

  白方禮老先生,請問大家,他有學歷嗎?他不識字。他有財富嗎?他是踩三輪車的,可是他的精誠卻成為民族的脊梁。他當時候踩的那一台車,現在變成博物館裡面,大家緬懷他的德風,緬懷他為整個民族培養下一代的這分忠心。你看他踩繞赤道十八圈,就踩了幾十年幾十萬統統去幫助大學生,幫助這些在校的學生,他們貧困讀不起書的,你看這個白老先生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的人。之前也有跟大家提到,東北有一位人士,被封為現代的活雷鋒,郭明義先生。他只是個普通的工人,可是他傾其所有去幫助別人,最後感動了認識他的人,現在有幾萬人跟著他的精神在做義工。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自己的至誠心,那可以請出很多志士仁人。這個不憂當中,就是也要信任自己有明德、有本善,不可以看輕自己,等待時機成熟義無反顧去做。

  接著說到,『故干干因其時而惕,雖為無咎也』,他懷著進德修業,懷著自己的責任,然後「干干因其時而惕」。干干也就是非常積極不懈怠,而且勤奮當中,還謹慎去做。我們有時候很積極做事,可是粗心大意,甚至於是做了好事,有點強勢,沒有顧及到他人的感受。比方我們出去做義工很積極,結果孩子、家裡的事情都忽略掉,這就不夠謹慎了。謹慎具體表現在哪?做什麼事情,要依照真理去做、依照經典去做,不可以隨順自己的意思去做。為什麼?因為我們還不夠智慧、理智,得要對照對照經典我這樣做對不對?「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有時候我們就說反正這是好事,趕快去做。首先我們身修了沒有?我們家齊了沒有?怎麼一下子就跳到國治、天下平?身沒修雖然在做好事,對人很凶、很傲慢,很多人被我們罵完以後,就不敢來做義工,我們還覺得我做的事是對的,其實已經在添亂,斷了很多人學傳統文化的機緣。「因其時而惕」,時時保持一個慎重的態度,不敢輕忽了,這是身修。家齊,你學習傳統文化到最後家裡的人都不支持,甚至於我還聽說,有講課的老師,他的母親說,都去講孝道給人家聽,也不回來孝順我。這真的不是假的,這都是給我們警惕,這時時要依照經典來進德修業,不然可能順著自己的意思,最後流弊、副作用會很大的。

  有勤奮謹慎的態度,『雖危無咎』,雖然處在險境當中,也可以免於災禍、免犯過失。我們看到這危險,其實我們現在家庭危不危險?現在外面的誘惑多不多?很多。所以這個時候要趕快,真的要勤奮謹慎,勤奮進德修業,謹慎護念好自己、護念好下一代、護念好所有的同道之人。有這樣的存心,大家善友為依,就不會有災禍,不會有過失了,這個態度非常重要。弘一大師墨寶當中有一段話說到,「以慎重之行立身,則道風日遠」。這一段話我們看謹慎、慎重,這個行持來利益眾生,我們有這樣的心境,說我現在要給大眾做好的榜樣。我們所有的學長們都是算學傳統文化,學得比較早的,在很多地方我們都有在教化、有在講課。所以我們是走在前面的人,做得愈好這好的影響就更長遠,假如我們起頭起得不好,可能這個道就傳不下去了。

  我們看朝代,秦朝秦始皇殺太多人,他第二代就完了。宋朝趙匡胤尊重讀書人,他後面就很多盡忠的讀書人效忠他這個朝代。所以往往一個朝代一開頭的君王,就決定了這個朝代後面的命運。同樣的我們一方的教化,一開始帶頭的人,也可能影響到那一方整個正法的弘傳。弘一大師這一段話,也是護念我們,要慎重的來做教化的工作。再拉回家庭,父母也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師,影響他一生的思想觀念,也要謹慎護念孩子的人格。所以我們現在民族文化的承傳,也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我們這一代不傳,就斷在我們這一代。雖然是危急,但是我們也得非常穩重的、非常慎重的去承傳這個文化,不要讓它斷掉。而且欲速則不達:趕快復興起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時候我們一急,忽略了修身齊家的功夫,到時候真的會流弊很大了。

  我們來看一篇孔子教育他的學生子貢,子貢要到信陽縣去當官,而這個教化當中,就體現出來夫子抓住機會點教化學生,「修辭立其誠」。而且這整文當中,展現出來一個為官者,最重要的德行,所謂仕宦芳規「清慎勤」,當官的很重要的家道清廉、謹慎、勤奮。諸位學長,您的孩子、晚輩要去念大學,你有沒有抓住這機會點教育他讀大學的本分,讀大學應該怎麼去利用這四年的光陰?慎於始。沒有教,可能他正確的心態沒有建立,幾年的光陰就這麼浪費掉。包含要去當官,這叫面授機宜,這老師給學生的提醒,他時時放在心上,他這個官就做得好。同樣的你要嫁女兒的時候,要不要抓住這個機會點教育?你兒子要娶太太,要不要抓住這個機會點教育?所以大家看我們沒有這些智慧的話,遇到這些機會點也不會教,所以要進德,才能修業。這些重要的道理,「修辭立其誠」,我們才能非常真誠的去勸告學生、勸告我們的孩子。

  我們來看,「子貢為信陽宰」,要去信陽當官,將走的時候「孔子曰」,叮咛他「勤之慎之」,你看我們剛剛看的經文,干干就是非常勤奮的,夕惕若這就很謹慎,所以慎之。「奉天之時」,他要治理老百姓,要順著自然的規律,「無奪、無伐、無暴、無盜」,不要奪取、不要破壞、不要殘暴、不要竊盜。子貢聽了這段話有疑問,這很好,一有疑問馬上問夫子,不能夫子講了不明白也不問,他就沒有辦法依教奉行。所以這裡也體現出來,夫子跟學生溝通沒有問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甚至於聽懂了,這是不懂,聽懂了要不要回應?要。回應什麼?夫子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懂了是自己覺得懂,有時候一講出來,悟錯了也有可能。比方有個學傳統文化的人,他夫妻之間關系處理得不是很好,朋友就關心到他,你那夫妻關系怎麼樣去面對?他說我不想那些,我時時安住當下。諸位學長,他講的有沒有道理?沒道理,敦倫盡分不做,然後拿著安住當下四個字來當自己的擋箭牌,你說這理有沒有領悟錯了?錯得很離譜。可是你看他覺得自己對,安住當下。

  所以縱使覺得自己好像體會了,也要講出來,夫子看看你悟得對不對,悟偏了就麻煩了。誤了自己,還把這些道理去講給別人聽,誤了別人。我們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他不知道已經講給幾個人聽了!所以體悟的東西沒有經典印證,沒有善知識印證,不能你看我的體會是這樣、這樣,拼命講給別人聽,言語都要負責任的。有一個同修講,我這個人就是學老實,學老實挺好,學老實,老實聽話。他看到別人去請教師長,他說你不老實,請教師長不老實,他的意思就是他很老實,別人問師長不老實。當然我們聽他這麼講,也明白他的意思,什麼意思?他曾經聽師長說,你問那麼多問題不老實。你看聽經不容易,你聽不能著在那個相上,師長說你問那麼多不老實,是針對那個人,那個人給他講了一大堆道理,都不去落實,盡在那裡想一大堆問題。就告訴他,你不老實,明白了先做,問那麼多問題,並不是說他不能問問題。他一聽了問問題都是不老實,結果人家問師父問題,不能問,不老實。《弟子規》說「心有疑,隨札記」,那這句話怎麼解釋?那套他的話,問問題都不老實,這句話就不用做了。所以你就看聽什麼道理,那都要從他客觀的因緣當中,把意義領會到而不是學那個相。執著那個相,又拿著這個因緣去套另外一個因緣,把人家搞得都不知道怎麼做好了。所以「余力學文」這很有味道,但力行,不學文很容易任己見,要依照經典來對。

  子貢馬上把疑問講出來,「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說老師,我這麼早就能夠親近你,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事君子就是事奉孔子。明了這些理,我怎麼還會去犯這偷盜的過失?我不會這麼做。「孔子曰,汝未之詳也」,你對我剛剛講的話還沒有通透的明白,大家看這就是盜這個字著在哪?拿東西叫盜。不該是我們的拿過來都是盜,不是東西而已,你功勞往身上攬也是盜。接著,夫子解釋他剛剛說的話,「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你去當官了,當官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幫當地發掘人才,舉孝廉,用對了人他就去造福老百姓。你去了以後拿賢德的人去取代賢德的人,那是錯誤的,為什麼?賢德的人你把他換下來,他這麼用心你把他換下來,那不就沒有積極性了嗎?被否定了嗎?你又把一個新的賢德的人換上去,他假如了解情況,人家本來那人是賢德的人我還占了他的位子。那他也很難過是吧?有德行的人,他也不想去占人家的位子。這些人情事理都要很敏銳,他看不到,可是隨時在影響每個人的人心。所以變成奪,把人家利益人的機會都給搞掉了,這個用人是大事要很慎重。人家假如在請問你:可不可以用這個人?可不可以換那個人?謹慎對待。

  「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你以沒用的人取代賢德的人,這是破壞了整個地方的吏治,那就真的是給人民禍患,沒德行的人來了,老百姓就受累。「緩令急誅,是謂之暴」,你看這都解得很細微,你假如從相上來看,我又沒去搶,我又沒有去傷害老百姓。用人不對了統統會發生,而且更嚴重你搶只是搶個東西,你把一個賢德的人換下來,那影響的是一方百姓,比直接的意思深遠太多!暴:我也沒有對老百姓很凶暴。可是你在執行法令的時候,這個法令很慢才公布,卻非常嚴苛的就開始執行,要求老百姓,老百姓都被你嚇壞了,那你不是暴嗎?都沒有設身處地到老百姓的情況。而且法令太晚公布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到老百姓的身上去。所以我們現在做領導的人,當下屬有情況不能馬上先批評、先指責,首先我們教他了嗎?我們安排妥當了嗎?他家裡有沒有特殊情況了?你看這些角度都要考慮。不然直接錯誤行為就開始指責,這個暴我們也很難避免。

  接著,「取善自與,是謂之盜」,這些善事的功勞都攬在身上,這不就是盜了嗎?我們之前大家一起學習過,介之推的一篇「介之推不言祿」,介之推那句話振聾發聩,說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去拿取人家的錢財這是盜的行為。「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況且把上天,以至於他祖先的功勞,都覺得是自己的功勞,這比盜還要厲害。這是提醒當時候,陪伴文公十九年的這些臣子,統統在那裡爭功,介之推覺得我陪伴國君是我的本分,我羞恥於跟他們去爭功,謀自己的功名利祿,他就離開了。所以這個意境,夫子教育自己的弟子,都是能從心態去提醒他。當然不取善自與,很重要的一個心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進一步告訴他,「盜非竊財之謂也」,不是你偷錢才是,你攬功勞都屬於盜的部分。「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我所聽到、了解到的,當官的人很重要的依照國家的法令,然後為人民謀福利,奉公守法利益百姓。「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生也」,不會好好當官的人,貪贓枉法侵害人民的權益財產,這是怨恨之所以來的原因。這個也提醒學生時時都要守法,時時要為老百姓著想。接著還提到很多處世的智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一些人很會做事但是不會做人,忽略了這個人和、人情事理,最後能力是很強,但是搞了很多人事問題出現。

  接下來講,「匿人之善,斯為蔽賢」,你掩蓋別人的善行這就是蔽賢,就是讓賢德的人不能發揮,埋沒人才。我們曾經跟大家談過,「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你為團體、國家進了一個賢才,這個國家就受益了,團體受益了,功德無量。鮑叔牙推薦管仲,他的後代十幾代為名大夫,你看這福報多大。蔽賢蒙顯戮,李斯把他的師弟韓非子害死,韓非子很有能力,秦國就用不到這樣的賢才,結果他跟他的後代就被誅殺,就斷子絕孫。所以這個嫉妒心犯的罪業很重很重,不能埋沒了人才;所以當官舉人才很重要,提醒他不要嫉妒人。「揚人之惡,斯為小人」,你去張揚別人的惡,那這是心胸太狹隘,不能包容。而且「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最後對立沖突起來,這個團體就沒有寧日。所以這都是人和當中很重要的,要「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內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所以這裡提到,要讓團體親善和睦第一個不能有嫉妒心,不能去張揚別人的惡。然後整個團體內部,相訓就是互相勸勉、互相提醒護念,就是「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這是道義所在,應該勸同事同仁,不能去揚他的惡,要勸他。而外相謗,沒有勸他,還拿著他的不好到處去宣揚、去毀謗他,這都不是親善、和睦的行為。所以我們在一個地方當官,在一個團體效力不能添麻煩,要我們在的地方都能和睦團體。這些原理原則,這是治團體、治國家跟治家都是一樣道理,家丑不可外揚就不能外相謗。所以要互相贊歎,找好處開了天堂路,認不是閉上地獄門,我們看一個心態對一個團體的影響,可能是天壤之別,不可不慎重自己的態度、一言一行。所以「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贊歎別人的善就好像自己有一樣的高興。「見人之得,如己之得」,有隨喜人家、贊歎人家的胸懷。

  這個人胸懷大才留得住人,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心胸狹隘,人家做得好你就看不順眼,就嫉妒,那有德的人算了、算了,不要跟他一般見識,你就留不住有德的人。這一句格言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德不廣不能使人來」,有德此有人,有德才會招感志同道合的人。你度量要宏大,「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心胸狹隘,處處都批評,看人不順眼,人家不蹚這渾水,你就留不住人。所以一個團體假如流動率高,我們團體的負責人就要反思到,德量的問題。接著「言人之惡,若己受之」,去講別人的不好,就好像感覺到別人在講我那個樣子,這就是「將加人,先問己」,有這種感受,就不願意去講別人的不好。「故君子無所不慎焉」,他如何當官這個都要很謹慎,如何用人、如何與人相處,處處時時都謹慎,就像這裡講的,「故干干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接著我們看下一句,這一句我們比較熟悉。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經句講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修道最重要是恢復明德、恢復本有的性德。而恢復性德,心性展現出來是真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現在要恢復這個真心,首先時時提醒自己心都要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一不相應這心就不在道中。所以『可離非道也』,這個心不在真心,習性就做主了。不在真誠在虛偽了,就不在道中;有染著不清淨了,「非道也」;傲慢高下,不平等、不恭敬了;迷惑,本末倒置就不覺悟了。我們看事情,根本都看不清楚,這非道也。而且我們要了解,「須臾離」,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就一念沒守住了「從惡如崩」。回去有背書,你看這些經句,合起來一起體會警覺性更高,守住真誠,這個慎獨的功夫。接下來就強調到,「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也」。這個真誠心要保持,身不可以妄動、心不可以有妄念、口不可以有妄言。這言語出去不能有摻雜情緒、傲慢,就不真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你看這句話講得好,內不欺己,人最大的悲哀是什麼?糟蹋自己、欺騙自己。這一生本來可以恢復明德的,最後隨順習氣,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會有恐懼:我不能這樣做,要對得起良心。

  接著我們看,一個君子能不違良知,能不給父母、不給聖賢丟臉,能時時恐懼舉頭三尺有神明,那他的態度表現出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這個「君子」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反而更加的謹慎,為什麼?沒有人在的時候警覺性會下降,更容易習氣現前。比方說我們衣冠的整齊,在人前、在家裡一不一樣?假如在人前穿得非常工整,回到家裡邋邋遢遢的,你看這功夫不就廢了嗎?假如不慎獨,沒有辦法教下一代。大家注意看現在的女孩子穿著很暴露,有的也邋遢,為什麼?她在家裡學的,她媽媽出去穿得很整齊,回來都是隨隨便便。你沒有慎獨功夫,要教孩子甚難甚難,所以教育下一代,沒有僥幸的。

  我認識一個王校長,他有說到他的母親,他整個人生記憶當中,一看到母親都是非常端莊整整齊齊,頭都梳得非常好。我們光聽他講這段的時候,就可以了解到,他母親這種風范對他人生的影響。所以這個王校長一看上去,也是非常端正樸實,這都是承傳。什麼時候家道在承傳?Anytime。這一句好像每次都會用到,點播率百分之一百,因為我們談修身,「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Anywhere,「戒慎乎其所不睹」,任何地方都要保持慎重。「恐懼乎其所不聞」,對別人聽不到的事情,都能保持戒慎恐懼的這個態度。就是人家聽不到我們談話的地方,還是很謹慎,因為可能覺得沒人聽到,很容易放縱言語。其實沒人在的時候我們不謹慎,有人在的時候鐵定很多話還是會講錯,還是伏不住,習氣現前。所以有一句俗話,叫平時如戰時,平常一個人的時候都要守住這些念頭,守住一言一行合乎道才對。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從這一句我們可以感覺到,聖賢人克己的功夫不簡單,他從哪些地方,去克制自己的習氣?「莫見乎隱」,就是沒有比隱暗看不到的地方,更容易顯現出來。「莫顯乎微」,沒有比很細微的事情,更容易顯露自己的這些心態。因為愈細的事情,可能我們做表面做不了,忽略掉,反而可以真正看出來,我們的功夫不到位;你都做表面人家都贊歎,還以為自己修養很好了。比方莫見乎隱,在別人都看不到的地方,反而容易顯現出來。我們今天落實聖賢教誨,從一切皆恭敬做起,毋不敬,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而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在哪?我們的寢室,我們的廁所、還有廚房。客廳看得到,客廳很干淨,但是裡面很亂。看起來好像很用功,事實上修到最後做表面,反而道業提升不上去。這個道業會用到哪?時時都在考慮別人看著他,看得到的時候才用功夫。有一個長者,我們打掃做好了,請長者檢查,這個長者大的地方都不檢查,專門挑那角落的地方,莫顯乎微。一下子就把我們看得到的地方做好就好了,這個敷衍塞責,不夠細膩了。要做就把它做好,怎麼可以應付?莫見乎隱。

  再來,「莫顯乎微」,在最細微的地方,容易顯露我們的心態。比方洗手,在台上都告訴大家:要環保,要珍惜資源。洗手的時候那個水開得很大,講跟做都不一樣,自己沒有察覺,這個都是細微的地方。對人要恭敬,比方跟人談話的時候,表情就是很不以為然或者不耐煩,這都很小,其實都體現不恭敬。但是自己有沒有發現?沒有,人家提醒了,藉口還一大堆:我昨天沒有睡好。其實人家一提醒很寶貴,馬上發現問題了,這個時候馬上解釋,還是把一個東西排在第一位,什麼東西?面子排在第一位,所以這不把面子賣出去很難修行。再細微一些地方,比方說我們的儀容,你鼻子的鼻毛太長,露出來好幾根你都不去剪,別人跟你講話怪怪的。這都是你給自己方便,就不恭敬別人,你給別人方便才是恭敬的落實。你不在這些細的地方下功夫,都搞分別執著,都搞表面功夫。最嚴重的還是被自己給賣了,最後道業沒有成就荒廢一生。這一段話很給人生啟示,慎獨,以至於在別人看不到的、別人聽不到的地方,都是真實下功夫克己復禮。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