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寶與剃度出家區別


 2016/5/7    熱度:6020    下載DOC文檔    

  皈依

  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一、皈依釋義

  皈依就是皈依三寶,也就是佛法僧。

  皈依三寶之後,就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發心學佛都可以皈依。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能學佛,但皈依後,在心態、生活、習慣各方面,都有善知識乃至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加持。

  皈依三寶之後,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稱為居士。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改革家王安石,還有南朝的梁武帝,他們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

  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可能得到一些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份上的印證。因此,皈依三寶並不是多余的執著,而是學佛者必需的手續。佛經中說,世人雖然行善,終不能破除先世的惡業,若能皈依三寶,就能破壞先世惡業。

  二、出家釋義

  出家有五重義,就是:一、出煩惱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輪回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淨家。

  出家之人,世俗中人一般稱呼他為師父。

  三、皈依三寶和剃度出家有什麼關系

  皈依三寶不必出家,出家必須要有皈依。皈依後並不意味著要守戒律,因為受戒還需要其他的儀式。部分居士會在皈依同時也受五戒或菩薩戒,但佛法慈悲而圓融,可以酌情根據自己情況按部就班進行。

  四、三皈依

  皈依佛,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五、皈依的性質

  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

  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

  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

  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但皈依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加持你。

  所以意志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與信心。

  我們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沒有皈依過的;因為,皈依了三寶的人,固然會燒香拜佛,但會燒香拜佛的人,則未必已曾受過三皈的儀式。雖然未曾皈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

  六、皈依不是形式

  有人主張: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皈依﹖這種觀念,乍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注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晉升的:最初進小學,先注冊;進中學與大學,除了注冊,還得舉行考試,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信佛,應從皈依三寶著手,皈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來﹖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皈依三寶,是最先的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皈依三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捨一切眾生,故對請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大:六道眾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皈依三寶之外,其馀的不論人、天、神、鬼、畜,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這也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不論貧富貴賤,智愚俊丑,不假入學的甄別,一律可以進入國民小學就讀。如要再進一步,就要講求資質的揀擇了。

  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修行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在佛經之中,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從事的規制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們所記),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篇,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智慧,只是皈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為!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但是法寶的產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

  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信佛而不皈依三寶的人,就等你是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想到中國居住下來,但你都不找指導者,就說自已能成功,那是去不了中國的。你需要找個指導者,讓他指引你,你才能到達中國。前提是他能到中國,你再跟他走,你跟他走才可能成就。同樣的,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但終很難成功。這不是多馀的執著,找個指導者,即你皈依的對象,乃是必需的手續。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須由已先受了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七、正信佛教徒必須皈依

  如說,不受三皈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否則,既然信奉三寶,何不皈依三寶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皈依三寶,他們唯恐皈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皈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存著觀望的態度。他們把皈依的意義,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不敢貿然婚嫁,否則,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興趣不投,難免造成終身的痛苦。其實,皈依三寶,與男女間的婚姻問題,完全是兩種性質的兩回事!比如,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無不需要投師請益,如其不然,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投師的好處,是在承受老師的所學與所長,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於老師之身,我們投師學習,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但是學了一種技藝之後,我們未嘗不可學而不用,即使在學習期間,感到與自己的興趣相左,也未嘗不可立即辍學;學成之後,固可不妨追隨老師以至終身,但也何嘗不能離開老師而獨立門戶﹖至於皈依三寶,也與投師學藝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應從皈依三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皈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寶,並自皈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如由於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者,皈依之後,是許可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而難得的是出離佛門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仍然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

  因此,勸一切的世人,都來皈依三寶。無論你已信了佛教,或者准備來信佛教,或者站在佛教的門外觀望,乃至你已是一個其他宗教的信徒,不妨請你暫時放下你的成見或原有的信仰,試著來皈依三寶,你將必能得到實益,並也不會失去你的自由。如真的皈依三寶之後,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則是不會退出三寶之門。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