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給予的啟發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館老板正准備關門之時,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小男孩走進來,低聲地喊著:“一碗湯面!”老板自動多丟了半個面團,煮了滿滿一大碗,老板娘和客人都不知道。 母子三人匆匆地吃完了,同聲誇贊:“真好吃,謝謝!”並且微微地向老板鞠了一躬;當他們走出面館時,老板和老板娘則向他們說“謝謝你們!新年快樂!” 第二年除夕夜,他們又是最後的三位客人,同樣地只叫了一碗湯面。老板娘問丈夫:“煮三碗面給他們吃好不好?”丈夫回答道:“不行,這樣做他們會不好意思的。”隨即多丟半團面條到滾燙的鍋子裡。 第三年的除夕夜,這三人又出現,點了兩碗湯面,老板丟了三團面進去;後來這三人就沒有再出現了。不過三人原來所坐的位置後來成了面館“幸福的桌子”。 直到十多年後,兩個青年穿著筆挺的西裝與一名穿著素雅的婦人走進面館,婦人慢慢地說:“麻煩…麻煩…為我煮一碗湯面…。”老板娘才發現眼前的三人就是合叫一碗湯面的母子,不過這次三人終於點了三碗湯面。 他們向老板夫婦道謝,並表示“我們母子三人曾在十多年前的除夕夜叫了一碗湯面,受到那一碗湯面的鼓勵,才能堅強的活下去”,並敘述了十多年來的奮斗過程;老板夫婦感動得眼眶裡溢滿了淚水。 由此可見,物質或身體的滿足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唯有心靈的充實與富足,才能克服貧困艱苦的環境。 因此,在佛教經典《增支部》的《鴦覺經》》(AndhaSutta)中,佛陀把人類分成三種: 1、盲人,這種人既不知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亦不知如何創造新的財富,當然更無法區分道德上的好壞。正因為這種人什麼都不懂,所以稱之為“盲人”。 2、獨眼人,這種人眼裡除了金錢以外,其他什麼都看不見,一輩子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和創造新財富,但不知道如何培養高尚的道德質量。這種人只有一只金錢眼,而沒有道德的慧眼,所以稱之為“獨眼人”。 3、雙眼者,這種人既有能力使自己已有的財富增長,不斷的獲得新財富,又能培養良好的道德質量。由於這種人既有金錢之眼,又有道德之慧眼,故是一雙完整無缺眼睛。 這部經典較深刻之處,正在於它對只有一只金錢之眼的人進行了生動的描繪。而對僅有道德之慧眼而無金錢眼之人,並未被單獨列為一類人,因為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比單純的道德更有實際的價值。 為了進一步論述這個道理,在南傳佛教《中部》的《巴陀伽摩經》中,佛陀又把人類的最基本的渴望分為四種: 1、願我的財富通過正當的途徑一天天地增加。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財富是人們最渴望得到的東西。 2、當一個人富有後,他所渴望的是美名遠揚。他如此地祝願:願我的美名傳遍四方,特別是要在我的親朋好友、師長中流傳。 3、當一個人既擁有了財富而又有了好名聲,他就會祈求健康長壽。他如此地祝願:願我健康長壽。 4、當一個人富有、美名遠揚又健康長壽,他自然就會希望死後幸福。他如此地祝願:願我死後生天享福。 雖然追求財富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欲望,但是正如俗話所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就是說,財富是可愛的,但我們必須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追求,這樣得來的財富才會心安理得。在佛教的根本教義的“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中,有“正命”一道;所謂“正命”,就是從事正當的經濟活動,使色身生命得以延續保養。 雖然眾生最重要的生存意義是延續“法身慧命”,但是其前提是延續色身;要延續色身就必須依賴飲食長養,這就必然涉及社會上的經濟生活。《雜阿含經》中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捨以求利。”只要合理合法,勤勞努力,無論是農牧收成、經商貿易所得,還是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都是正當的。可見保全身命與資業,是眾生的願望,在佛法中具有合理性。 又佛陀在《善生經》中為善生童子開示生存之道時說:“先當學技藝,而後獲財富。”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必須有一定的謀生之道,即使擁有福報,也還需要通過相應的技能才能得以實現。而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如法地追求財富。佛教認為財富是一個人生命價值的體現,是福報、尊嚴、貢獻和地位的象征,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聖者。也因此,佛教把財富當做“淨財”。所謂“淨財”,就是清淨的財富;淨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 如果從事商業經營,應該以自利利人的心來賺取應賺的利潤,並把賺來的錢作合理的支配,而不僅是為了個人的物質享受和滿足虛榮而花費,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貪心而賺錢了。 《善生經》中說,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來處理:①家計的生活,②營業的資本,③儲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 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儲存在家和存入銀行生息應該合而為一。此外,也應在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作為三種用途:①供養父母,②周濟親友和部屬僕從,③供養三寶,作為宗教的奉獻。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後面的三種用途,則是為了孝養父母、社會福利及宗教事業。 對於財富如能取之有道並用之合理,如此,才能令我們身心健康,擁有幸福圓滿的人生。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