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古禮的本質


 2010/6/28    熱度:2898    下載DOC文檔    

古代的拜師禮是在私塾裡面,由父親帶著孩子來行拜師禮。一開始父親在前面,孩子在後面,先對孔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拜完以後,請老師上座,也是父親在前,孩子在後,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一個孩子五、六歲以前,最尊敬的人是誰?我們從孩子的言談中,了解他的心理狀況,開口都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去學校讀書以後,變成我們老師說。再往後,上初中了,變成我的同學說。在每一段期間內,做父母的要好好做,當老師的要好好當,讓孩子正確的做人態度扎根下去。他如此尊敬的父親,居然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父親如此尊重老師,所以這一拜下去,孩子對老師的恭敬心就會達到極處。

學問要有所成就,必須從誠敬心去求,印祖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古代的禮儀都有其深遠的影響,而現代人只是看到禮儀的表面現象,並沒有了解禮儀的意義與本質。我在從教的過程中,第一年帶班,有一位老奶奶差不多已經六、七十歲,她的孫子忘記帶東西,老奶奶就幫孫子拿來,愛孫心切。孩子忘記帶東西,應該要自己負責任才對。我們在四樓,所以老人家爬上了四樓,氣喘得很厲害。此時,剛好見到我。老奶奶馬上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她說:“蔡老師好!”這一躬鞠下就壓在我的肩上。一個老人家能這樣的誠敬,給我們鞠躬,我們要對得起老人家這一躬。

我在那時深刻體會到,教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不好好教就對不起人家的後代子孫。我感覺到,從前行拜師禮時,這些老師坐在那裡受人家三跪九叩,是什麼感覺?如坐針氈。為什麼?一個讀書人,連占人家便宜的念頭都沒有,更何況受人如此大禮,更是誠惶誠恐。為什麼要這樣做?成就學生的恭敬之心,古代的老師真正不簡單。接受此禮之後,時時刻刻要想著,我假如沒把人家的孩子教好,如何對得起他的父親行此大禮之恩?所以,我們可以從古代師生間的行為中,了解到師生的情誼,並看到老師對學生的一種道義、恩義。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