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10[海口]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04/11/22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52-115-10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接著下一個五倫關系,剛剛講完父子關系跟師生關系,現在接著是君臣關系。所謂君仁臣忠,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君臣關系。現在有沒有君臣關系?很多人說現在沒有皇帝了,那沒君臣關系。這樣子解就解得太狹隘了。君臣關系指的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都包含在君臣關系裡面。所以我們看以前的一些好官,他擔任太守或者擔任巡府,他底下也有非常多的部屬跟干部都對他很盡忠,這些也屬於君臣關系。 諸位朋友,在這個社會當中還有哪些團體都是有君臣關系的?我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社會當中,哪一些都可以屬於君臣關系?商業,我們說企業裡面有領導跟被領導關系。還有沒有?學校裡面我們的校長跟老師,甚至於是一些學校的教育局的官員跟老師,這也屬於領導跟被領導關系。學校裡面、企業裡面還有軍隊裡面也有領導跟被領導關系。還有沒有?我們所處的政府單位、公家機關都有領導跟被領導關系。 在這些關系當中如何處好就很重要,所以必須「君仁」,領導人應該仁慈,仁這個字是會意字,一個二,一個人,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哪兩個人?諸位朋友哪兩個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是處處替人著想。君仁,仁的意思就是處處替下屬著想,甚至於不是只有替下屬著想,還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著想。當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胸襟,這樣的仁厚之心,那下屬一定會很感恩他,一定會效忠他。所以「臣忠」,這個忠是忠於領導人,忠於他的本分、他的職責,忠於他的團體,這叫臣忠。所以仁跟忠就是德行,君臣關系是道,仁跟忠就是德,君仁臣忠。 在這麼多的團體裡面有君臣關系,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連家庭都有君臣關系。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有的一住就是一、二百口人,所以因為一、二百口人就有很多比較德高望重的長輩,他就是君,他就是領導者,整個家族要決策都要透過他們來決定。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家族?很少,不過應該還有。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鄭濂,他們家總共上千口人,家族有千口人,七代同堂,現在能看到四代都不得了,七代同堂,而且家庭和睦。現在是兩個夫妻一個兒子就不和睦了,三個人都搞不定。不要說三個人,現在連兩個夫妻都搞不定,都常常吵來吵去。更有可能連自己一個人住都搞不定,常常自己還跟自己過不去,氣得半死,氣自己怎麼把事情干成這樣,明明知道不要生氣還生氣,明明知道不能懶惰還懶惰,所以連自己跟自己都處不好。 所以能夠千口之家能處得好,這可是大學問。明太祖非常佩服鄭濂,就請教他,他說:你為什麼可以把一千個人治理這麼好?是用什麼方法?鄭濂回答一句話叫「不聽婦言」。不要很多女性聽到這句話以後都不來聽課了,說蔡老師居然罵女人,我們聽話要聽出它真正的意義在哪裡,不要只是看到文字表面而已。為什麼鄭濂說要能夠經營千口之家要不聽婦言?因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最怕什麼?讒言,最怕撥弄是非的言語產生。一撥弄是非,聽的這些領導人一不平,他不公平就會影響到他的言語跟他做的事。所以一做出去之後,整個家族的人就會覺得不公平,一不公平,所有家庭就會覺得人心也開始波動起來,開始誰看誰都不順眼。所以一個領導者不能聽信一些讒言,要能夠大公無私去做事。 那為什麼他要說不聽婦言?因為女人在古代比較少機會接受教育,一不接受教育就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對做人的道理不懂。一不懂做人的道理,眼界就會很短,心量很狹窄;心量一狹窄就喜歡計較東計較西,計較東計較西整個人心就會開始不平,開始很多紛爭,開始很多流言蜚語就出來了。所以他說不可以聽信這一些搬弄是非的言語,那這也是一個領導者他有能力去評斷哪一些話不可以聽,所以這個還要智慧。但是人很奇怪,一聽到一些讒言馬上耳朵都豎起來,馬上就說:誰說的?誰說的?只要聽到說誰看你不順眼,誰說你的壞話,馬上耳朵就豎起來。我曾經聽釋淨空教授講到這一點,他說只要有人講誰的壞話,他馬上制止他,他說:你不要再說了,他在我心目當中形象很好,你不要毀謗他。讓每個人在他心目當中都保留一個很好的形象,這是有智慧,不聽讒言,不聽搬弄是非的言語。所以古代因為女人少受教育,所以比較不懂這些道理,所以叫不聽婦言。 古代其實有很多的女人非常偉大,也教育出很多很優秀的下一代,她們其實有受教育,受什麼教育?家庭家風的教育。所以這樣的人是真有受教育。你說她又沒有念過書。諸位朋友,念書等於受教育嗎?這不一樣!受教育是懂得做人做事,而不是只有讀書。現在很多大學生讀了十多年的書畢業了,知不知道怎麼做人?不知道,那叫沒受教育,那個叫受到知識技能傳授,沒有真正受到做人處事的教育。所以現在的婦言不見得是女人說出來的。男人沒受這個做人做事教育,也常常跟人家計較來計較去,心量很狹窄,這樣的人的話能不能聽?不能聽。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去洞察,不聽讒言,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來搬弄是非的人,可能他就是真正的是非人,問題就在他。所以為什麼他要來跟你搬弄這些讒言?他的動機要控制你,他的動機要讓你的團體不和,讓你的家庭不和,這是他的動機。所以你要有能力去判斷,不要聽這些話。所以當我們每一位女性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心胸就很開闊,這句話絕對不是說你們;當男人很心胸狹窄,那這句話就在說你,所以為人處事要懂得拓寬心量。 後來皇帝送了兩個水梨,很大的水梨給鄭濂,算是給他考試兩顆水梨怎麼分給一千個人,送給你,結果派兩個錦衣衛跟在鄭濂後面,到了他們家裡去。結果就看到鄭濂不慌不忙拿出兩個大水缸,然後兩個大水缸都裝滿水,一邊一個把那個大水梨敲碎。敲碎之後整個果汁就滲到這個水缸裡面去,然後說:來來來,不分大小,一個人喝一碗。這樣去持家做到公平。公平,平,人心就平;平了之後就和,和平和平;平了之後就安,平安平安;安之後人心就樂,叫安樂。 所以公平是持家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假如不公平,對某一個孩子特別好,那就麻煩了。對這個孩子特別好,請問對他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古代被溺愛的孩子有沒有好結果?對他特別好,他就恃寵而驕,他就玩物喪志。所以敗家子是不是從小被父母很嚴格的?都不是,敗家子就是從小父母對他特別好的,所以父母沒有真正的理智,他的子女會教不好。所以面對下一代,面對晚輩要公平。當你溺愛他,他就恃寵而驕,而那些被你忽視的,被你輕忽的那些孩子內心會不平,甚至於他會覺得很沒自信,覺得自己很沒用,因為你都輕視他,你都忽略他。所以這樣的孩子從小也會心理不平衡、不健康,等到大一點可能會造成兄弟紛爭,覺得父親都對你好,母親對你好,到最後兄弟可能會沖突起來、會打起來,古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我們持家,持一個家族一定切記要無私、要平等,這樣對你的後代子孫都是最好的做法,最好的榜樣。所以家族裡面就有君臣關系。 在企業裡面有君臣關系,在很多的團體裡有君臣關系,請問在團體裡面需不需要平等?太需要了,假如你對這個員工特別偏好,時不時就給他加薪,就給他一些獎品,其他的員工不服氣,慢慢怨氣一積累,到時候就爆發了。所以不止家庭要平等對待,團體也要平等對待。所以現在說企業裡面要有制度,做出了什麼樣的表現,我們才給予什麼樣的獎賞,這也是建立在一個公平平等的基礎之上。 我們來看一看古代人為君者,他是怎麼樣當君王,他是怎麼樣當領導人。領導人最重要的一定要以身作則,這個特別重要,以身作則。我們一個老師他看到《弟子規》之後很高興,他想說我可以拿這本書好好教訓我的學生。所以他回去之後很興奮,隔天就開始每天眼睛瞪得很大:不要跑,「事勿忙,忙多錯」;你的桌子怎麼整理的這麼差勁,「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就常常像一個警察在站哨一樣,常常看到學生哪裡錯了,馬上給他批評。結果做了一個多月之後,他覺得很辛苦,疲於奔命。剛好有一個機會跟我們一起坐下來吃了一頓飯,我看他很疲勞,他就說:《弟子規》這麼好,但是我推起來怎麼這麼累?我們就跟他溝通說一個領導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學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則。他這個心念一轉,回去之後做法就變了,都是先要求自己做到。所以有一天他自己在那裡整理桌子,在那裡擦桌子,突然把頭抬起來一看,看到二、三個孩子也跟著他在擦,結果因為這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一看到別人也在做了,就一窩蜂全班就擦起桌子來。他說他在那個時候內心很感動,覺得真的以身作則的力量很大。 剛好那個禮拜他們又帶出去一個公園做教學考察,結果在這個公園裡面,他就很自然的蹲下去撿起了一個紙屑,撿了差不多二、三張。突然回頭一看,發現幾十個學生統統都在撿垃圾,他說他那個時候看了眼淚都快掉下來。當然他也發現了一個真理,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人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什麼?要以身作則,這個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別人的力量特別大。到最後學生還跑上來把他手上的垃圾都搶過去,他說:老師,你是長輩,這種事讓我們來就好了。 所以確實領導者一定要以身作則。而為什麼孔夫子這麼樣尊崇古聖先王?也都是古聖先王用自己真正扎扎實實做出來的。我在史冊裡面曾經看過記載堯帝的一個故事。堯帝有一次下鄉去巡視,剛好看到兩個人民犯罪被押送要去關起來。堯帝一看,心裡面很慌張,馬上就跑過去問清楚:你們兩個為什麼犯錯?犯了什麼錯?這兩個人民就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已經沒有東西吃了,連家裡的父母都沒東西吃,所以我只好去偷人家東西。結果堯帝一聽完,馬上就跟士兵說: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關起來。這士兵一聽都愣住了,怎麼可以把君王關起來?結果堯帝就說:我犯了兩大過失,他們兩個沒罪,因為我沒有把我的子民教好,所以讓他偷人家東西;而因為我沒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所以這兩件事都是我的過失。堯帝發出內心至誠的一種反省,馬上感動天地,當場雨就下下來。 諸位朋友,一個國家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決定在人心。而當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一種胸襟氣度,有這樣的一種反躬自省的態度,他是全民萬民的榜樣。他這個態度動作一做,馬上全國人民起而效法,瞬間整個國家的運勢就轉了,這都是有道理可循。所以一個領導人要至誠的反省,一個領導人要時時能替人民著想,這個國家就一定會興旺。在敘述商湯的一篇文章裡面有提到湯王也是聖君,他就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萬方是指所有的事情,所有事有罪過,誰的罪過?朕是君王的自稱,都是我的錯,都是我沒做好榜樣。所以君王的這種自我反省的一種態度,一定可以讓他的臣民非常感動。這一些聖君用他的誠心感動天地,那我們有沒有用我們的誠心感動家庭?所以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不是去要求我們的家人應該做到什麼,而是先反省自己沒有做到什麼本分。當我們有這種誠心,有這種反省的態度,連國都可以轉了,更何況是一個家! 很多人說古代那些馬上就天降甘霖,是不是神話?其實不是,為什麼這麼多感人,這麼多奇跡,我們現在人都看不到?問題在哪裡?在我們比起這些聖王,比起古聖先賢,我們的差距太大了。在清朝《四庫全書》裡面記載,康熙皇帝在歷代君王當中是非常有德行的皇帝,當國家遇到旱災的時候,康熙帝會有一段時間齋戒沐浴,齋戒沐浴之後再到天壇祈雨。康熙帝在走向天壇的時候,天空是太陽高照,沒有任何跡象要下雨。當康熙帝踏上天壇開始用他的至誠心誦讀祭文,在誦讀祭文的過程,天空就開始烏雲密布,等到祭文念完,雨就下下來。這都是史書上面記載的,所以我們確確實實可以了解一個真相,所有好的境界是要靠人的真心去感來的,所以人生能感來多少幸福美滿,多少人生的奇跡,也要靠我們的這一顆真心。 所以古代這一些聖君時時是想到自己的過失,而他們的德行都成為全國的模范,像周文王、周武王。周朝是中國歷代歷史當中享國最長久的一個朝代,諸位朋友,您覺得它為什麼可以享國八百年?是不是它有三頭六臂?不是,其實很偉大的人都是把做人最根本的事情做到最好,然後感動全國人民。所以周文王他面對他的父親王季非常孝順,周文王是真正做到了「晨則省,昏則定」。所以諸位朋友只要把《弟子規》做到了,你的家庭一定興旺,你的國家一定興旺。他每天三次去跟父親問安,早上、中午跟晚上,看到父親身體很好,他內心很歡喜;看到父親身體不適,他就覺得很難過。而且三餐的食物他都親自去看,看溫度適不適中,怕太熱了燙著了,太冷了吃不下去,每天這樣三次跟父親問安。 當一個君王這樣做的時候,全國人民怎麼樣?因為孝是一個人的性德,只要君王做出孝道會觸動全國人民這一分本善的心,所以就全國效法。他的兒子,周武王也是繼承了父親的德行跟志向。所以當文王生病的時候,周武王每天陪伴在側,連帽子都不解下來,就一連這樣侍奉父親的整個病情狀況。父親假如這一餐不吃,他也吃不下;假如父親今天吃了一餐,他就陪父親吃一餐。所以真是確確實實念念都是為著父親,就這樣陪父親陪了十二天,後來父親的病就好起來。我相信除了藥很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武王這分孝心,讓他父親非常的寬慰。 所以一個家族這麼樣的孝,就帶動了一個國家的孝道。《大學》裡面說「一家仁」,一個家庭裡面都是仁德之風,一家仁,一個國家就興起了仁德的社會風氣,「一家仁,一國興仁」。所以帶領一個國,帶領一個團體沒有想像中這麼復雜,一定是從自己修身,家庭齊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國、平天下。所以你看周朝也是從他自身修身,從家庭做全國的好榜樣,所以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家人懂得禮貌,懂得禮讓,全國人民就興讓。 所以周朝當初太王在的時候,太王是王季的父親,我稍微寫一下。王季的父親是太王,王季的兒子是文王。太王當初看到這個文王(他的孫子),覺得這個孫子秉賦非常好,將來可能是一代聖君,但是王季是第三個兒子,他還有一個大哥叫做泰伯,還有一個二哥叫仲雍。這兩位王季的兄長一看到自己的父親這麼疼愛這個孫子,了解到這個孫子往後一定是一代聖君,也就是他們的侄子是一代聖君。所以他為了不讓他的父王難做,兩個人趁著說要幫父親去采一些草藥,兩個人就上山去了,從此不下山。他怕父親傳給王季,會讓他父親覺得對他們兩個很不好交代,所以為了讓父親好做人,可以放下權位。所以這個家庭的禮讓是會讓太多人非常感動。 而這麼一讓成就了孝心,這麼一讓,兄弟之間不為權、不為利去爭,所以確確實實做到孝悌。對父親做到孝,對兄弟友愛,悌,再來對人民做到忠;忠於人民,讓人民能夠得到一個聖君。所以這麼一讓,孔夫子說這兩個人「至德」,沒有真正的德行做不出這樣的事情出來。所以他們「一家讓,一國興讓」,周朝為什麼強盛?就是榜樣做得非常非常好。所以古代能夠留名青史的這些風范都不是虛妄的。那古代的君王能夠做到這樣,那我們現代的人能不能做到?有一個企業家曾經遇到一個很大的挫折,虧損了差不多七、八億。一個人假如你企業虧損七、八億,你會怎麼樣?馬上整天睡大頭覺,不敢起床了。人真正面對挫折的時候,就是在考驗你韌性的時候,中國有一句話叫「大難不死」,這個「死」倒不是真正被人家殺了,不是,這個死廣義的解釋,就是當你真正遇到很大的挑戰,你還能夠咬緊牙關,屹立不搖的沖過去,那會有後福無窮。所以這樣的挫折並沒有讓這個企業家灰心,他還是再接再厲,後來事業拉起來,而且做得很好。 後來我們去了解到這個企業家他的員工訓練,訓練什麼?他的員工用《弟子規》來訓練,用《三字經》來訓練。我們去體會到他為什麼要用《弟子規》來教育他的員工?他為什麼不告訴他,你就把我這個東西賣好就好了,你能夠把我這個東西銷售出去就好,他干嘛還要用《弟子規》來教他的員工?是把員工的成長,員工的人生放在心上。因為體會到現在的員工不懂得做人,一個人不懂做人,人生是荊棘密布,一定會走得非常坎坷,所以因為他有這分心愛護他的員工,自然得到員工的愛戴。所以「一家仁」,他有這種仁慈之心愛護下屬。 這個企業家每年的幾個重大的節日,比方說清明節、春節這些重大節日,所有的子孫都要拜他的媽媽,都要拜父母,所以這是整個家庭裡面都是以孝治家。當領導人有這分孝心的時候,下面的部屬會很感動,進而效法。當他的員工懂得孝道治家,員工的家庭也能夠和樂,而員工的家庭一和樂了,他的心態,他的內心才會很平安,工作也會做得好。所以他用《弟子規》來教他的員工做人,他的員工才懂得修身跟齊家;他又行孝道當員工的榜樣,所以員工也懂得以孝來督促自己,來治理家庭。所以我們領導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荷包,還要能想到員工的成長,員工的家庭。只要領導人有這樣的胸襟跟氣度,企業一定可以帶得很好。所以一個領導人的言語行為、處事態度都會直接影響到你的部屬。 在商朝的時候,商纣王是商朝最後一個皇帝。他在吃飯的時候拿了一個象牙的筷子,其實商纣王身邊有沒有很多很好的大臣、很有智慧的良臣有沒有?有,很多!那為什麼商朝還是敗亡?因為領導人沒有接受臣民進谏的這種態度跟雅量,所以造成到最後這些良臣都離他而去,有一些還被他殺了。其中有一個大臣很有智慧,一看到纣王拿了一個象牙筷子,他心裡一想麻煩了,國家會有大難。以前的讀書人看一枝筷子就會知道國家有大難,為什麼?我們現在人行不行?不行。所以真的以前的人讀古書很有智慧,他就去想到當商纣王拿著一個象牙的筷子,他要用什麼樣的茶杯?要用犀牛角做的玉杯,當他的象牙筷子跟玉杯要配什麼樣的盤子?可能要配黃金的盤子。那配黃金的盤子,請問要什麼樣的食物?你總不會一個黃金的盤子擺上兩塊豆腐,會是山珍海味。你在吃山珍海味總不會穿著一個T恤衫,會穿什麼?會穿绫羅綢緞。你穿绫羅綢緞總不會住在一個木屋裡面,那就要蓋什麼?所有奢華的皇宮建築都出來了,要花多少錢?要花一大堆錢。請問跟誰要錢?老百姓的血汗錢統統把他搜刮出來,老百姓連養活自己父母妻兒的錢都被他搶過去了,到最後會怎麼樣?起而討伐他。 所以一人貪戾,《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他那麼貪,他那麼暴戾,全國起而攻伐他。我們剛剛提到水給我們人生的啟示,其中有一句跟水有關,叫「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君王,人民可以擁護你,讓你國家興盛,但是當你暴戾無道的時候,水就會把你淹沒。所以商纣王不了解要得民心,不能與民爭利。所以君王只要與民爭利到最後的下場一定是眾叛親離。所以員工對我們的支持,部屬對我們的支持,也都決定在我們的態度、我們的做法。 所以孟夫子對於君臣關系,有一段很精辟給我們的教誨,我寫下來給大家看。孟夫子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雠」。好,我們來看一下孟夫子對君臣關系一個很重要的教誨。領導人假如對臣、對部屬就看作自己的手足、自己的兄弟一樣,則臣會怎麼對他?把他當作心腹一樣看。君之視臣如犬馬,你就看你的部屬就像犬跟馬要幫你服務一樣,也不尊重他,那他看你也就是像普通的陌生人一樣,就像這個國家的國人而己,對你會不會尊敬?也不尊敬。君之視臣如土芥,你對你的部屬覺得我花錢,你就要給我老老實實做,你要給我日夜的工作,不把他當人看,把他當土芥看,那他看你像什麼?把你當搶匪、仇人一樣看。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部屬對於領導人的態度都是取決於領導人的態度,所以一個團體帶不好,一個企業帶不好,誰要負最大的責任?領導人。所以當我們的組織,當我們的企業帶不好,不能責怪部屬跟員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湯王那句話「萬方有罪」,罪在哪?罪在自己,「罪在朕躬」,這是君對臣的一種態度,「君仁」。 接下來「臣忠」,臣忠,我們剛剛說的忠於什麼?忠於本分,忠於自己的職責。諸位朋友你要看我,不要看那邊,我們上課要專注,一個人的定功時時刻刻都在練。好,所以臣要忠於他的本分,忠於他的領導者,忠於他的工作。那臣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盡心盡力,就是當領導人有過失的時候,要懂得勸誡領導人。所以在《孝經》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誨,《孝經》提到「天子有爭臣七人」,當時候的天子只要有七個肯勸他的大臣,縱使他沒有很好的道德學問,「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還可以維持下來;「諸侯有爭臣五人」,諸侯是一個國家,比方說是魯國、齊國,有一個國家雖然無道,但是他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大夫是以前算官做到很大的一個官職,「大夫有爭臣三人」,只要他身邊有三個肯勸他的下屬,雖然自己道德學問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於把他的家族敗掉。 所以身旁有進谏他的下屬,這對他一生事業的成敗至關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過失,他馬上勸誡君王。最有名的莫過於唐朝的魏徵。那當然勸別人能不能直言不諱?也要察言觀色,審時度勢。所以魏徵也很有智慧,他一開始事奉唐太宗的時候就跟唐太宗說,他說:我要做良臣,絕對不做忠臣。你看魏徵很厲害,都可以透過一些問題引導唐太宗思考,說我要做良臣,絕對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為什麼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徵跟唐太宗說:忠臣都要殺頭,有的心髒還要被挖出來,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這麼一說,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這個笑的過程裡面,唐太宗會思考。因為古代的君王都是飽讀詩書,尤其歷史都是讀得滾瓜爛熟,一想到有暴君才出忠臣,因為暴君,所以勸誡的時候都被皇上殺了,他想假如我把忠臣殺了,我就變暴君。所以魏徵這麼一講,他以後的性命就不用擔心了,因為唐太宗會想我絕對不做暴君。魏徵言語的智慧相當高,所以講話也要不斷的去提升境界。 後來有一次魏徵勸唐太宗確實勸得非常的激烈,唐太宗一時接受不了,氣得半死,就一路走回自己的寢宮,一邊走一邊喊: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殺了。就講氣話,就很生氣走進自己的寢宮:我一定要把他殺了!剛好遇到皇後,皇後看皇帝這麼氣,心裡一想一定是魏徵勸誡唐太宗勸得太激烈了,他就氣得半死。結果這個皇後也沒問說你氣什麼,馬上就說:賀喜皇上!恭禧皇上!唐太宗一聽莫名其妙,我氣得半死,你還恭禧我,恭禧個什麼?還摸不著,他說:你在恭禧我什麼?她說:皇上,一定有聖君出現,臣民才敢這樣直言不諱。唐太宗一聽本來氣得半死,突然就歡喜起來了,所以你看這個皇後言語的智慧也很高。 所以我們從這個故事當中可以體會到,一個皇帝也好,一個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業最不能缺少的是什麼?是身邊有真正能勸誡他的人,唐太宗沒有魏徵,沒有皇後,功業能做起來嗎?太難了!所以諸位朋友,你的身旁有肯勸誡你的親友,你要當什麼看?當寶貝看!所以《孝經》裡面說的「士有爭友」,一個讀書人要有一個肯勸他的朋友,他這一生才不會身敗名裂;一個父親要有肯勸他的兒子,他才不會做出犯法的事情,「則身不陷於不義」。所以現在你身旁有這樣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 那我們看一下,人聽到別人勸的時候都會脾氣就來了,所謂「忠言逆耳」,但是「利於行」。所以一個人有這個雅量能接受別人的勸言,什麼時候開始建立?你等他被拍馬屁都拍習慣了,再來說一個人要接受別人的勸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了。所以我們李老師,我們在深圳的李老師,他教孩子教到這一句《弟子規》說的「聞譽恐,聞過欣」,聞別人稱贊我們,我們受寵若驚,還警惕自己我還沒做到這麼好。聞過欣,聞到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要歡喜接受,還要感謝別人,這樣子「直諒士,漸相親」,所有肯勸告你的朋友就會圍到你的身邊來。剛好李老師教到這一段。 他教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跟邵老師跟幾位老師正好在杭州講課,然後回到深圳去之後,剛好要吃飯。這個邵老師就指出一個學生某一個動作,就指出她這個動作不大好,要改過來。這個話才講完,這個女孩子馬上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她說:謝謝邵老師指出我的缺點。這個邵老師突然覺得很驚訝,你看這麼一教,孩子馬上能夠歡喜接受。所以從那以後我們跟這些小孩指出缺點,他們不但沒有生氣,還會感謝你,給你深深的一鞠躬。所以當孩子從小能夠建立這種接納別人勸告的雅量,對他一生的幫助,那真是沒有辦法去衡量的。好,我們這節課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