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喪三年、常悲咽”
為何“喪三年”?父母離去,為什麼要守喪三年呢?而不是一年,或者四年呢?那麼作為一種喪禮,古代人是如何制定的呢,是帝王,還是百姓?是隨便定為三年的,還是在客觀上有所依據?是有一定依據的。古代人仔細觀察,一些自然現象、一些時令的變化、都與“三”有關系。月亮變圓三天後就會有虧損,三個月就成為一季。所以三年的喪期,是人事中最完善的禮儀,所以就成為最隆重的。是百代聖王共同遵行,古今統一的標准,沒有人知道這種禮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喪期三年,不因為你富貴顯赫而多增加一年;也不因為你貧賤低微而減少一年。 為何“喪三年”?再者孔子說:“子女出生三年以後,就離開父母的懷抱。”那麼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喪期,就是天下通行的喪禮了(《禮記·三年問》)。因為子女出生後,如果沒有父母的精心照顧,恐怕連一天也活不下來,嗷嗷待哺,可憐兮兮,三歲之前,要大量消耗父母的精力,因此說父母的恩情重於泰山。父母把兒子帶到人世間;兒子把父母背下土。子女當年在父母懷抱三年,父母辛苦勞累;父母走後,兒女為父母守喪三年也算是對當年父母辛勞的一種償還、一種回報、一種感恩。 為何“常悲咽”?作為一種喪禮用三年時間固定下來了,古代人為什麼要“常悲咽”呢?他們深深地覺得,“三年之喪,如斬。期之喪,如剡”(《禮記·雜記下》)。意思是說喪期三年的喪事,就如同刀斬一樣的哀痛;喪期一年的喪事,就如同削割一樣的哀痛。因此古代的人在父母失去的時候,所以痛哭流涕,捶胸頓足,極盡哀痛以後才停止。心裡滿懷怅惘、淒怆、恍惚和慨歎,就是心情絕望而思緒悲傷的表現。“此孝子之志也,人情實也,禮義之經也,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禮記·問喪》)。意思是說,這就是孝子的意願;人情真實的體現,禮義的道理所在,不是從天上降下來,也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而是出於人情。 為何“常悲咽”?古代人正因為對死去的父母親有一種極度悲哀的心情,才能搭起草屋,穿上孝服,枕著土塊,追思懷念父母的恩情。 天地之間,難道只有人類才有這種情感嗎?不然。天地間的生物,有血氣的種類,沒有不知道愛護自己同類的。比如大的鳥獸一旦失群,過了一個月或一季,就必定會返回巡繞,經過自己的故鄉時,就來回飛翔,鳴叫呼號,徘徊不前,猶豫不定,然後才肯離去(《禮記·三年問》)。人如果做不到的話,連鳥獸都不如了。 古代人對逝去的父母那種情感是至真、至善、至誠、至愛、至敬、至孝,實在令人欽佩,令人敬仰。現代人這種情感越來越淡薄了。末學的奶奶去世之時,父親三天三夜未飲一滴水、未吃一粒米,極度的哀傷,走路踉跄,迷迷蹬蹬;末學的母親去世時,末學兄弟姊妹只能做到:第一、不准看電視(事先把閉路線頭拔掉了,收藏起來,即使是父老鄉親們前來吊唁,也看不到電視了);第二、不准打撲克(事先不准備娛樂工具,前來吊唁的,也玩不起來了);第三、與守靈無關的話不說。(這是大哥提出的約法三章)這種情感與當年老父親那種情感就淡薄得多了。末學的奶奶是1957年去世的,末學的母親是2008年去世的,僅僅才半個多世紀,而且末學的父親是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又沿襲了這種文化的熏陶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兄弟姊妹。父親那是發自內心的;我們這是受一種外在力量的約束。真是從內心裡覺得慚愧,覺得對不起父母親!如今世風日下,人心叵測,子女對父母親的感情日趨淡薄,這不能不令人擔憂。問題的根本症結在於失教,失去了家庭教育,失去了孝道教育。也就失去了五倫十義、四維五常的教育。因此學生不聽老師的話,子女不聽父母的話。一些奇怪的現象屢屢發生。也許諸位朋友耳聞這樣的事情,現在有的地方,父母親去世之後,在“喪三天”之中,雇用別人哭喪的,這種哭聲用大喇叭播放出來,傳的很遠很遠。左一聲爸爸呀,右一聲爸爸呀,特別淒涼、特別哀傷!是發自內心的哭聲,末學隨口贊歎,如今竟還有這樣的孝女!身邊的人回答說,“哪是自己的女兒,是雇來的,一日哭兩次,白天一陣,夜晚一陣。三天之後,給哭的人多少錢。”身邊的人還補充說:“自己的兒女哭不出來”。由此可見,那種哭聲即使是發自內心的,又是真實的,也很感人,但是哭為了賺錢。雇用你哭是給別人看的,這真是開天下之大玩笑,令人哭笑不得。著相(雇傭孝女哭喪),與心性不相干了。把哭聲傳遞出來,是為了造一種聲勢。這是一種炫耀心、虛榮心、攀比心、不恭敬心的流露,並非兒女自己發自一顆至真、至善、至誠、至愛、至敬、至孝的心!既對不起死去的父母親,也對不起我們自己。這顆純善至善的心絲毫染污不得,時刻提起這顆發明發亮的心,它能使家道興盛,自身和諧,事業順利,生活幸福,國家和諧,天下太平。這也正是為外國人所贊歎,禮義之邦,和諧社會,使中國能夠幾千年長治久安、常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不知雇傭孝女哭喪之事是起於何時何地,也不知道是由誰興起的,總之是違背自己性德的。因此人世間真情是不能用金錢代替的。我們靜心的想一想,即使我們參加一個什麼培訓班,哪怕是僅有幾天的時間,結束之前,培訓班的老師對學員離開都有些捨不得,往往流淚,不忍分別。更何況是自己的老父親或者是老母親,含辛茹苦的走完了人生之路,靜靜地躺在那裡,即將告別人世間,與子孫告別,子孫怎能不流淚,怎能哭不出聲來,看來真應該好好的尋找一下,自己的那顆純善至善的心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即使“三天”的悲咽都如此,那麼“喪三年、常悲咽”就更談不上了。這的確令李毓秀老夫子在天之靈欲哭無淚呀。 感恩《弟子規》的教誨! 感恩父母親在天之靈! 感恩諸位法師、大德、居士、佛友! 感恩學佛網站給末學提供一個學習、匯報、交流的平台! 感恩學佛網站的編輯老師! 末學:亞洲書亭 敬呈 2010年7月3日
:居士文章 :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