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15[海口]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04/11/23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52-115-15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剛剛提到了「長幼有序」,就是「兄友弟恭」,舉了一些我們古代聖賢人的例子,可以感受到聖賢人的兄弟之情非常的深厚,可以為了兄弟捨掉生命,更何況是其他的財物、其他的東西,都能夠為了兄弟之情而懂得謙讓,懂得放下的功夫,所以這值得我們好好來效法。
有一首提到敘述兄弟之情的一個詩詞,我們可以來看一看,這一段詩詞很有味道,這一段提到了「兄弟連枝各自榮」,我們看第一句,「兄弟連枝各自榮」,兄弟是同氣連枝,都是同一對父母所生,所以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長出來很多的枝干,各自發展,各自能夠延伸出來,能夠枝繁葉茂。「些些言語莫傷情」,就是兄弟之間的言語應該和睦一點,不要太沖,不要因為言語的不當而起了沖突。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當中最容易起沖突的是什麼?就是言語,所以忍耐的功夫要從哪裡開始忍?慎言,謹言開始做到,所以「些些言語莫傷情」。當兄弟之間有很沖的言語出來的時候,只要有一方能夠退一步,能忍一時,就會風平浪靜。當你能忍得下來,等對方情緒比較緩和下來的時候,他會想到我的態度不恰當,所以轉而會生起一個愧疚之心,這樣整個關系就不會破裂,甚至於他會因為你時時能忍能讓,兄弟之間會對你產生一種佩服恭敬之心,所以要以德服人,要以德來服我們的兄弟姐妹,所以「些些言語莫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老」,我們三、四十歲以後,這個感覺就會很強烈了,每次相見可能一年見不到兩、三次,每一次一見好像皺紋多一條,或者白頭發多幾根出來,所以歲月催人老,所以要珍惜兄弟相處友愛的機會。「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從這句話我們感受到古代的人對於兄弟之情特別珍惜。有一三兄弟,每次兄弟一聚會一定要三個兄弟睡一張床,那個親得可能連他老婆都很嫉妒,所以這種兄弟之情很令我們羨慕。
「弟兄同居忍便安」,能夠忍得住。我們在《弟子規》裡面有提到「財物輕,怨何生」,對於財物都懂得禮讓的時候就不容易起沖突。我們看中國這個「財」字,財物的財,它又通另外一個含義,是木材的「材」,木材夠用的話,燒起來就夠了,當你木材堆了很多的時候,很可能太陽照太久了會燒起來,所以你財太多了,很可能會引火自焚。所以當你時時都在搜刮財物,其實你自己的福分已經在耗損、在折福。當你搜刮的這個動作又被你的下一代學得非常徹底,所以你這個財物留得住嗎?所以人要深謀遠慮。當你們上一輩就演出在那裡爭奪財產的樣子,那下一輩一定會學得很徹底。
我們說財產是五家共有,天災要你的錢,水災要你的錢,請問現在天災多不多?多。水災、火災都屬於天災。為什麼災難那麼多?我們的人心缺乏教化。所以現在有錢人自己心裡面踏不踏實?也很難踏實。因為現在天災人禍太多了,這個錢很容易就守不住,所以守住財富的方法特別重要。
在民國初年,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雲台先生,他在上海住了幾十年的時間,而上海這個地方是人財富大起大落最明顯的一個地區,聶先生把他幾十年所看的這些事實真相用筆記了下來,看到很多富極一時的人到最後都破產,所以就提到如何真正能夠留住財富的道理。所以我們經營一個家庭,到底怎麼把我們的財富留住,這個理你不能不懂。
有一位周先生他們家很富有,開錢莊的,而且開很多分店,在全國很多分店,他的財產有幾百萬兩。他有一個分店的主管,因為當地發生天災,所以主管拿出五百兩來赈災,五百兩多不多?幾百萬兩的人拿出五百兩來。結果被這位周老板罵得狗血淋頭,這錢是我的,你還給我拿去捐,這樣一罵下去,以後主管敢不敢去布施?都不敢。所以他得意洋洋,都告訴別人,我這一生能夠留住這麼多財富的方法就是進得來、出不去,一定把它握住;就像守財奴一樣,非常吝啬。
結果等他去世之後,剛好那個時候進入民國時代,他的財產轉換成民國的單位是三千萬圓,多不多?多。三千萬圓,以前一個大圓就不得了。三千萬圓假如換算成現在的單位,我看是幾十億了。這麼多的錢分成十份,剛好他的子孫分成十份,結果這十份分完之後,下一代在短短的幾十年當中完全敗光。因為他這麼吝啬,他的子孫一定覺得那些錢是誰的?他的子孫絕對不會說那是要回饋社會的,他們都想那些都是我們的,所以他拿來之後會不會節儉?不會,很快就揮霍完。甚至於十個子孫當中還有這麼一、兩個還比較有德行,沒有這麼揮霍,但是也是接二連三遇到厄運,全部敗掉。為什麼他的子孫連有一點德行的人還是敗掉?因為當身旁很多的人都餓死的時候,而你還在那裡這麼富有,都不肯散財,這個損自己的陰德,這非常折福。所以「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易經》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這個余殃殃及後代子孫。所以我們真正不了解財富的道理的人,可能在這一生都會干出很多讓子孫都會學習錯誤的一些方法跟態度,所以人不明理很難把家庭經營好、把孩子教育好。所以財富的真因還是要多多布施。
當然兄弟之間你也懂得布施,那就不會有爭吵。有一句話說「人欠你,天會還你」,這個「天」就是天理,你的福分會水到渠成。人往往不能忍一時之氣,就干出了一些違背德行的事情,所以上一代只要爭,下一代就沒好榜樣,所以要能夠忍耐得住。「莫因毫末起爭端」,這「毫末」就是不要因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兄弟爭吵。
下一句,「眼前生子又兄弟」。兄弟姐妹又生了孩子,又有他的兄弟了,所以我們這一輩要做好樣子,「留與子孫做樣看」,所以這個就特別重要。我們一開始舉的周朝的例子,開國的幾個聖王做出了孝跟悌的榜樣,所以因為有這麼好的榜樣,它的朝代可以享國八百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一個朝代,所以朝代能悠久都不是偶然的,一個家族能興旺幾百年也絕對不是僥幸的。所以諸位朋友,您的家族、您的家庭要興旺多久?你要有所志向才能教出很好的子子孫孫。
在兄弟相處的過程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當兄弟有過失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兄弟有過失能不能視而不見?不行,你視而不見,他可能愈走愈誤入歧途,我們怎麼可能忍心看到自己的手足繼續做錯事,所以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勸誡。那用什麼方法去勸?我們要勸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到兄弟對我們的信任到哪裡,而這分信任一定要在平常相處的時候就開始積累,你不要等真正要勸他的時候才說平常幾乎沒有在通電話,那這個時候去勸,他就覺得不能接受。所以信任愈高,勸誡的效果愈好,所以很多的功夫要什麼時候扎?平常就要扎。
古代的人勸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有耐性,也很有智慧。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讀書人叫陳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游手好閒不干正事,他的哥哥看了之後很生氣,每天弟弟三更半夜回來,大哥就給他破口大罵,氣得半死:
問:結果持續一段時間,弟弟有沒有改善?
答:沒有改善。
問:你們怎麼都知道?你們有看到?你們可能體會到成年人最難放下的是什麼?
答:面子。
你們怎麼又知道了,你們太有智慧了,最難放下的就是面子,面子現在一斤多少?我們說要能夠增長學問,頭一件事要把面子賣出去,要把它徹底賣出去。所謂「知恥近乎勇」,要知道自己有很多過失,不要顧及這個面子的人,學問才會有很大的增長,才能夠面對錯誤,但是我們在勸別人過失的時候還是要顧及他的面子。
所以陳世恩就跟他大哥說,他說「哥哥,你就別再罵弟弟了,讓我來試試看」。當天晚上陳世恩就站在門口等他弟弟回來,結果一看,十一點過去了,十二點過去了,一點,他弟弟才走進門來,這個時候你會說什麼?你在那裡等,十一點、十二點,你會怎麼樣?會不會火都上來了?所以很多時候都要靠我們的修養,靠我們忍耐的功夫,所以有一句話叫一切法要成於忍耐的功夫。當他弟弟一回來的時候,他馬上跑過去摸摸他弟弟的身體,「弟弟,你穿這麼少,會不會冷?」然後就一邊扶著他說,「你肚子一定餓了,我叫嫂子幫你煮一碗面」。然後把他弟弟帶進來,還親自把門鎖好,然後陪弟弟走進來。第二天還是一樣站在門口等,三天、四天都是這樣做,而且每次見到弟弟的時候都是充滿一種關懷,一種愛護他,把他帶進來。
其實一個人在外游手好閒,他會不會覺得很快樂?他也會覺得內心很空虛,所以當他能夠很感受到兄長對他的愛護,其實他會慢慢走回頭,沒有人喜歡自甘墮落的,只要你讓他有台階下,只要你讓他知道往怎麼樣走才是對的,你拉他一把,沒有人不願意接受的。但是這種方法能夠讓對方感動、接受,這個就要靠我們的修養跟智慧。所以後來他弟弟再也不出去游手好閒。
我們常常聽這些德育故事,就覺得為什麼古代人常常都可以演出好戲,為什麼我們都演不出好戲,而且是壞戲連篇,好像一直相續都是在後悔,問題在哪?修養。所以任何事要成就一定要從自己的修身開始,而不是要求任何一個人,所以「大學」給我們一句最重要的提醒,就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不管你是天子也好,不管你是一般的平民也好,你這一生要有事業,你這一生要把家庭經營美滿,都要從哪一個起點開始?修養自己,修身的功夫。所以身旁的親友不能感動,誰的問題?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德未修」,道德不夠,所以「感未至」,沒有辦法讓人感動。所以儒家有句心法,只要這句心法你時時能放在心上,那您儒家的學問會很高,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做不好不先檢討任何人,先檢討自己還有哪裡做不好。當我們有這個存心的時候,你的時間絕對不會耗在煩惱,你的時間也不會耗在批評別人,你的時間會馬上回歸到我要怎麼樣做才能讓這個事情更好,所以這個態度至關重要。當你時時處處都反省自己,身旁的親友跟你相處會很感動,會被你的德行折服。
好,那我們從剛剛整個,從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從這些人與人的關系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倫常關系假如能夠經營得好,人生就會覺得非常踏實,非常快樂。我們說人生要追求快樂,常常很多家長,我會問他們說,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是走什麼樣的人生?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問:諸位朋友,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答:孝順的人。
好,很好,來,給這位朋友掌聲鼓勵一下。你心裡要有想,因為你是孩子的引路人,他很多思想觀念是要靠你幫他扎根的。假如你的人生活一天算一天,都沒有目標,那你會把他帶到哪裡去!所以當父母覺得孝順很重要,幫孩子扎孝順的根,那對他一生就很受益。我們之前也提到,要扎孩子孝順的根要從哪裡開始做起?從自己以身作則開始做起。
其他的朋友,您覺得你希望你的孩子人生經營成什麼樣?人生往哪裡走?有沒有想過?假如我們都沒想過,那每天在帶孩子往哪裡走?有些家長他會馬上說,「其實我也不求他以後什麼大富大貴,我只希望他以後快樂一點就好」。聽起來願望很小,事實上很難做到。我就問他,我說「你說快樂就好,那請問你快樂嗎?」他馬上想,「對哦」。我說「你假如都快樂不起來,那你怎麼教你的孩子快樂?」現在的家長都把孩子往哪裡推?都推向那個大洪流,就是升學主義,就是一直考試一直考試,然後這樣考上去:
問:這一條路上去會不會快樂?會不會?
答:不會。
那一些希望孩子快樂的爸爸、媽媽也都把他們送上這一條路去了。所以人常常都只是在那裡想而已,到底路走得對不對不會去考慮,到底種子種得對不對,有沒有種給他往後人生會幸福快樂的種子,有沒有種不知道,只在那邊想以後給他幸福快樂,這是不可能達到的。
我也是被推到這條路上去的,升學主義,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學,本來我是有范仲淹的心胸的,結果考到最後變成什麼?小鼻子,小眼睛,到處跟人家計較,看人家考試考比我多五分,內心很不舒服。真的,人這樣競爭,人這樣只為自己打算的時候,整個心量愈來愈狹窄。我們的孩子思想觀念只要愈狹窄,心胸愈窄,這一生已經注定快樂不起來,所以有一句俗話講,「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所以不計較才能讓人真正快樂。我們接受聖賢教誨這五、六年來,從來不跟人家計較,因為不計較,反而擁有的更多,這是真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們看新加坡許哲居士,一百零六歲的年輕人,因為她的身體比我還好,她做那個瑜珈我都做不到,精氣神這麼好。你看她處處替別人,都不跟任何人計較,所以她的冰箱裡面從來不缺菜,從來沒買過菜,菜從哪裡來的她也不知道。但是我看到她不知道,我看她為什麼這些送菜的人完全都不留名字,這個中有學問。因為許哲女士在奉獻的時候,從沒有一個念頭去希望別人回報,所以別人受的時候非常感動,所以念念想著一有機會回報給她,也不願意讓她知道是誰。我們世間人的付出都有目的,提個禮物去都說「來,這個是我送給你的」,這什麼意思?告訴別人你欠我一個人情,別人受的也覺得吃人嘴軟,他也有壓力,所以現在這種人情送來送去不會很痛快。而許哲女士這種付出是完全不求回饋的,就會把人心那種無私的對待喚醒,所以誰送蔬菜水果給她的都不知道是誰。
楊老師教學生讀經、寫書法也是非常認真,甚至於教完之後,家長有家庭問題的,楊老師還留下來輔導他們,有時候到半夜一、兩點都有。所以楊老師每次上完課走到廚房去,一排蔬菜水果,也不知道誰送來的。所以真正對人好,人家都對你好,這樣的人生很快樂,而你心胸開闊不跟人計較,心上常常自在輕安。所以到底怎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種子才能讓你的孩子真正快樂?現在我們要考慮要種哪些種子下去。
從剛剛幾個倫常大道當中我們也體會到天倫之樂,這種天倫之樂跟世間吃一碗好吃的面,那個感覺是截然不同。天倫的樂,當我們的父母看到我們兄弟姐妹非常友愛、非常團結的時候,父母親的喜悅是一輩子的。所以孟子說人生有三樂,第一樂是什麼?「父母俱存」,孟子說的人生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父母都很健康,兄弟都沒有發生意外,都可以常常聚在一起互相鼓勵,互相扶持,這是人生第一樂,天倫之樂,所以現在有父母可以奉養,那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那一天我們一位朋友說她大學時候幫她父親洗頭,我們一位女老師說幫她父親洗頭,她父親頭栽在我們洗手台,這個就很難洗,她親手幫他洗。我聽了之後就很羨慕,為什麼?我沒有那個機會。人生在報恩的時候,你的內心會覺得很舒坦,很踏實。所以我就想,假如十年以後我有機會了,可以跟父母長期處在一起,我們就可以點點滴滴服侍父母,那個內心會很愉快,而你的道德學問也會跟著盡心盡力侍奉父母而提升,所以古代有道德學問的都是孝子,因為這分孝心一起,道德學問、一個人的心量就往外一直擴。一個孝子看到別人的父母會怎麼樣?也會生起恭敬之心。一個孝子看到別人的孩子,他絕對不會去欺負他,因為他會想到假如我欺負他,他的父母會很傷心,所以當一個人孝心啟發的時候,他的整個修養、學識就會跟著一直上升。所以夫子說的「夫孝」,孝是什麼?「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所以一個人德行的啟發一定從孝下手。
我們看下一個,「兄弟無故」。兄弟姐妹能在一起互相扶持,這也是人生很大的快樂。我們剛剛提到了,人生有兩股力量時時刻刻支持著你,而且不求回饋,就是父母跟兄弟。而當兄弟能夠常常聚在一起很和樂,就給下一代子女最好的榜樣。
第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是我們俗話講的「俯仰無愧」,就是面對天地萬物你都覺得怎麼樣?不會覺得慚愧,因為我們有盡心盡力去做到我們很多的本分,沒有去做虧心事。俗話說的「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所以當一個人時時坦坦蕩蕩,那個內心也是很充實,也是很快樂。我們看到目前很多社會現象,有時候心裡也會覺得忿忿不平,為什麼這些人逃稅,還是用了一些不好的方法,結果還賺了一些錢,可能我們看了也會覺得心不平:
問:諸位朋友會不會這樣?會不會?
答:不會。
你們的心胸都非常的寬闊。我們來看一下,當他做錯事,當他用不合法的手段贏得了他的財富之後,他真正快樂了嗎?是不是真正快樂了?沒有。他每天在擔心什麼?擔心東窗事發,擔心露出馬腳,所以這種日子不好過。甚至於本來可以活七十歲,因為每天擔心東、擔心西,每天煩惱很多,到最後細胞病變,可能五十歲就得癌症死掉了,折了自己二十年的壽命。憂能使人老,每天在擔憂會被國家抓去,會被誰看到,哪有可能會長壽!不只命減短了,他真正因為不法手段所賺到的錢,本來生命當中可以賺五百萬,因為他用不法的手段,所以只拿到一百萬,把他的福分折損掉了。因為他不明理,以為拿到了就是自己的,其實他命中不只如此,所以小人冤枉做小人,而且不只做了小人之後,本來的五百萬變成一百萬,往後還要因為犯錯還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以一生真是非常冤枉。所以人不明理真的很可憐,他還以為他聰明,事實上他把他自己的一生毀掉了。所以我們為人處事要坦坦蕩蕩,內心常常也會很坦然,很充實,這是人生第二樂。
而俯仰無愧的人一生正氣凜然,我看也會長命百歲。而「俯不怍於人」就是對得起別人,對得起我們的親友,這也要點點滴滴盡自己本分才行。現在很多當爸爸的每天游山玩水,說他很喜歡山、很喜歡海,但是家裡孩子的教育都不管,請問這樣的人能不能俯不怍於人?行不行?不行。而他常常游山玩水,看起來心情好像很好,其實他在逃避。現在很多的人不盡本分,專門去逃避、去麻醉自己,有的游山玩水麻痺,不想去想那些,有的是比方說到樓下去玩跑馬,還是打麻將、賭博、喝酒,其實都是在麻醉自己,都對事情於事無補。人只要肯有擔當,盡心盡力的時候,別人也都能夠感受到他這分承擔,這個時候才能不愧於人。我們昨天有提到文天祥的一句重要的對我們的教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人的一生要對得起關心我們的人,對得起照顧我們的人,對得起我們的妻子兒女,這樣的人生走得才踏實,所以這是第二樂。
第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第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諸位朋友應該在聽課過程能夠感受到,我當教師會不會當得很苦?我當得很快樂。我常說現在有人,他說你來我公司上班,每個月給你五萬塊,我干不干?不干,錢夠用就好了,真正快樂的是所做的事真正對學生有益,對社會有益,做起來特別踏實。回首我這一年多,我們講的「中國文化講座」三百多場,回首看來,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這種充實感,真的,所以內心很喜悅,所以是能夠俯仰無愧,又能夠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我說拿再多的錢,我這一生也不願意再做其他的行業了。因為我們作教育不是只看眼前,孩子的正確思想觀念會影響到他往後面對的很多人,會影響到他的孩子,甚至於他假如以後當老師,他還會影響到他很多的學生。所以由於我們在生命當中遇到很多良師益友,而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所以我們今天也定位自己要「學為人師」,進而能夠去成就別人的人生,定位自己能夠當別人的貴人,所以這是第三樂。
很多朋友就說,「蔡老師,你是老師,所以你會有第三樂,我沒有」。聖人的義理絕對不是局限在一個角度而已,當我們有真正全然的心去幫助別人、去引導別人的時候,對方一接受你的幫助跟你的教誨,他也會記一輩子。所以常常我們在跟一些朋友聊天的時候,他會提到說,我進了這家公司就是因為我哪一個同事對我點點滴滴的教導,甚至於想起來當初我剛來的時候,因為人生地不熟,也沒有帶足夠的衣物,後來還是這位同事拿了一個厚的被子送給我,所以當這位朋友在談他另外一個朋友的時候,他的心境是什麼?把他當什麼?當一輩子的良師益友。所以當你身旁的朋友一提到你的時候,都是這麼樣的感動,這麼樣的尊敬,那你的人生已經成就了這些人,你在他們心目當中就是老師。所以不管任何人,只要你全心全意去對待別人,別人都會很尊敬你,把你當學習的榜樣,所以你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聖賢的學問,你要契入聖賢人的生活,絕對是當下就可以做得到。
除了孟子的三樂之外,我們在很多聖賢的教誨當中還有哪些提到什麼是樂,諸位朋友想想看。「助人為樂」,這個助人為樂小孩子懂不懂?你看那小孩子沒有分別,他不自私,所以跟很多小朋友在一起,有時候他東西就很自然的就送給別人。
我們海口有一班孩子,因為學了《弟子規》之後也很懂孝道,所以今年的三八婦女節,學生就派代表來跟他的老師說,他說,老師,三八婦女節到了,女性同胞很辛苦,所以他們決定買兩朵花。這位男老師還沒反應過來為什麼要買兩朵,學生說一朵送給媽媽,一朵送給學校女老師。這位老師馬上隨喜功德,太好了,太好了,我支持你們,趕快去做。結果那天三八婦女節,他全班學生就拿著花送給全校女老師,我們可以感受到那一天學校的氣氛洋溢著尊師重道的態度。其中有一個孩子送完之後,一個男孩,回來很高興,他跟他老師說:老師,我把這個花送出去的時候,看到那個女老師的笑容,我很高興。結果老師接著問:你在這個時候體會到什麼?學生想了一下說:施比受更有福;就是助人為樂。
校長看了很感動,是一位女校長,還親自到他們班上來給他們肯定,給他們鼓勵,講到這位校長自己眼淚都掉下來,為什麼?因為現在這種感動的事太少了。所以我們做人要演出更多的好事來滋潤這個缺乏愛心關懷的社會,我們要有這分使命去助人為樂。
還有沒有什麼會讓人生很快樂?這個助人為樂,你要你的孩子往後能感受助人為樂,那現在呢?他以後長大馬上就變助人為樂了?現在要常常帶著他去關懷一些老人,去孤兒院走一走,當他常常看到需要的人獲得東西的喜悅的時候,他就會生起一種很深的愛心。所以許哲女士一生幾十年都在幫助別人,她說她就是因為小時候在吃飯,剛好有人敲她們家的門,她母親一開門,看到幾位已經餓得不行的人跟她們乞討食物,她母親馬上回來,一句話也沒講,把桌上的菜都端給他們吃。許哲女士那時候很小,看到窮人餓了幾天的那個模樣,吃進食物馬上笑容就綻放出來,給她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她覺得幫助別人很快樂。所以我們為人父母的人帶頭做到,孩子就會起而效法,進而感受到助人的快樂。
問:諸位朋友,還有沒有?您會想到?
答:知足常樂。
給這位朋友掌聲鼓勵一下。「知足常樂」,確實,當你很知足的時候,別人給我們一些幫助,我們都會很感謝,但是假如不知足的話,人生不只沒有樂,還會很艱苦。人生只要不知足,煩惱一定叢生,一定會活在患得患失當中。自己有兩百萬,看別人有五百萬,又不高興;自己一千萬,別人有兩千萬,自己又不高興,所以他高興不起來。我們想一想,有錢人比較快樂還是沒有錢的人?很多人都覺得人生只要有錢就會幸福快樂,可是當他真有錢的時候,他回首一看,我的煩惱怎麼愈來愈多。人只要一不知足是不可能有快樂。所以我們看看現在有錢人,他出去的時候也要很小心,常常還要換車子,出去還要帶保镖,不只他生活要比較緊張,連他的孩子上下課都要很多人護送,假如是我要去當有錢人的兒子,我也不干,太辛苦了。所以有錢人的煩惱比沒有錢的人多,他還會想到我這些兒子假如不成材,我這些錢怎麼辦,還要天天擔心錢會不會縮水,天天還要想我要去炒哪個股票才行。
我們再來看看,當人滿足欲望之後,他是不是真正快樂?比方說他去買一件漂亮的衣服,卡刷下去,五千塊,穿三天很快樂,走到哪裡還要人家看一看,「你看這件好不好看?」快樂三天,痛苦多久?痛苦一個月,那一個月都要吃泡面,因為薪水都花完了,所以快樂三天,痛苦一個月。再來,買一台豪華轎車花了幾十萬,快樂多久?可能快樂一個月,那一個月太太被打入冷宮,這台豪華跑車比太太還重要,每天還在那邊擦它擦半天。快樂一個月,付貸款痛苦多久?可能要付兩年、要付三年,這兩、三年薪水一進來,還沒碰到就流過去了。不只要痛苦兩、三年,剛好開了半年之後又看到別人有新款出來了,自己手又癢了,又把舊車賣掉,又要買新款。所以人的欲望只要打開了,收不回來,所以古聖先賢說「欲是深淵」,踩下去可不見底。所以人生假如一直在追求財物,你的人生絕對沒有真正的快樂。
我們常看到現在人就覺得什麼叫成功、社會地位,就是要買一個豪華別墅叫成功,這種價值引導非常錯誤。我們來想一想,一個豪華別墅買下去,快樂多久?每年最多去住個幾次,其他時間你要拚命賺錢拚命還貸款,所以你一年快樂沒幾天,痛苦多久?貸款要付二十年、十五年,所以人生所有的工夫都耗在物質追求,很難有真正的快樂。我們來思考一下,買房子的人一年住個幾次,而他還要請傭人住在裡面幫他看房子,所以傭人一年住三百六十五天,他只能住多久?他只能住幾天,所以諸位朋友,到底誰比較有福報?是傭人比較有福報,他一生要拚死拚活賺錢,所以人生知足才會有真正的快樂。好,我們這節課先到這邊,謝謝大家。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