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多抱怨,智者常隨喜
作為人這種驕慢無知的眾生中最不可救藥的一類,我很少對什麼人有恭敬和感激。在我的眼中,政商學工,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專家,他們花了一些時間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技能,可能是謀生或者謀取名利的工具,也可能不是,成為愛好;那又怎麼樣呢,有些人聰明,學得快一點,有些人笨一些,多花些時間;這有什麼好尊重呢?說來有點意思,我的這種傲慢的瓦解全賴我所接觸的善知識,無論是藏傳、漢傳還是南傳,那些真誠實踐佛法的人,心靈有種說不出的力量,就在一些細節上讓你看到人生會有怎樣莊嚴的境界,把那個對什麼都不屑一顧的我感動的一塌糊塗,有種誓死頂戴的沖動。
講個小故事吧,一次一些人和法師一起回雞足山的寺院,我也在其中。寺院不在上山的主路邊,需要走相當長一段林間小路,所以很多游人都不知道山上有這座寺院。走的累了,大家在山腰的一處路口休息閒聊,路旁游玩的小伙子聽到我們提起寺院的名字,自告奮勇告訴我們,去寺院的路應該怎麼走。就在我們這些人尴尬和解釋還沒有生起的剎那,法師對他表示了感謝。氣氛一下子變得平和友善,小伙子也很高興。這事兒很小,就如在法師身邊的很多個剎那一樣,可是我卻總是想起當時那種感覺,語言很難描述,真的很好。對我這種社會批評家來說,很震撼。
我們的分別心是我們對自我認可的重要工具,我們指點江山,我們對身邊的人評頭品足。當我們與人打交道時我們常扮演兩種角色:作為專家,我們告訴別人該這麼做,不能那麼做;作為新手,我們唯唯諾諾,謹小慎微,聽從別人的教誨。事件被規則和預設填充,我們看不到發心,也缺少隨喜的智慧,只有分別心,沒有慈悲心。
那些成就者或者說真正調伏內心的人則不同,他們透過分別心的幻象看到了眾生的發心,看到了眾生的苦惱,了解了眾生的真正需要,他們不失時機的回施給予,圓滿自在,讓眾生當下得到安樂,放下包袱,趣向解脫。在我們的尴尬和煞風景的解釋還沒有生起的時候,這個事件被導向了隨喜,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這件事說小真不小,我試了很多次,那種發心的審視,那種無偽的表達,那種時機的把握,差距太大了,是戒定慧的一時展現,是長時調伏內心的結果。很多時候我還是顛顛倒倒,在幻象之中妄加評說。只是不太敢抱怨了,因為用我僅有的佛教智慧來看,這確實是非常愚蠢的;這倒不是說一切現狀都不存在提升的可能,而是說我們得有觀察緣起的智慧。
從“五停心”修法的傳統來看,那些愚笨的人應該多修緣起觀,看看事件是怎麼產生的,我們又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樣我們就不會抱怨酸辣粉為什麼不是甜的,也不會抱怨自己為什麼沒能和英國皇室攀親家,我們會安住在法爾如是的智慧中,這個時候慈悲心是會自然生起的。
佛菩薩眼中的眾生都是佛菩薩,我特別相信,他們的純淨存念與悲智善巧,佛菩薩在的地方,眾生都進入了一種即將成為佛菩薩的幸福感當中,所以佛一說法,證果得法忍的眾生都是一批一批,成千成萬。顛倒眾生眼中,佛菩薩也是眾生,他覺得他也可以去評價不思議智,用自己的業相的圈套,頭腦中的小抽屜去裝佛菩薩,結果錯失利益,依舊輪回。
隨喜就是那種佛菩薩帶來的幸福感,一種真正對世出世善法的信心,不失時機的給予,圓滿的回施,施無畏、施安樂、施希望、施解脫,“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真正貼心的關懷,世出世間,永遠都是向上向善,和大家一起覺悟成佛。
抱怨則是作繭自縛,陰冷無助,現世的果報就是人多不喜遠離,更不要說因此錯失機遇帶來的後世果報了。對抱怨的人不妨大喝一聲:“善知識,大家都成佛去了,你還在這裡干嗎呢?”
心懷怨怒嫉貪惡毒藥
恆常傷害自他諸眾生
雖知隨喜功德之殊勝
我等無力如法做抉擇
大恩上師足下吾頂禮
至誠祈汝慈悲哀攝受
深觀緣起智光常遍照
圓滿回施愛樂眾有情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