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16[海口]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04/11/23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52-115-16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人生要快樂要種對快樂的種子。剛剛提到孟子說的三樂,第一樂是什麼?「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當我們現在父母跟兄弟都在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不然人生會有遺憾,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時時想著兄長、兄弟對我們的關懷,我們時時想著長輩對我們的提攜,我們都要抓緊時間好好回報、好好關懷他們。 第二樂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往後的人生要坦坦蕩蕩做人。很多朋友說,「蔡老師,我來不及了,我以前的事已經做錯了」。夫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當我們有這種勇氣改過的時候,那個力量會更感動人,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只要有心改,往後的人生都能走得非常坦率。 第三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去指導別人,也能夠得到眾人對我們的愛護。人生的價值在哪?當你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非常多的人懷念你,非常多的人感恩你,那你這一生的價值非常高。當我們離開的時候有很多人站起來拍手,那我們要好好檢討,絕對不要等到我們閉上眼睛那一刻人家拍手,你才警覺到我這一生荒唐過了。當我們現在想到我們離去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很高興,那代表我們做人做錯了,要趕快修正過來。 除了孟子三樂之外,我們剛剛還提到了哪一些樂?「助人為樂」,而這個助人一定要親身去感受,就能夠喚醒每個人一種仁慈之心。最後我們提到「知足常樂」,知足的人一生都覺得很幸福,不知足的人一生可能就會成為物質的奴隸,一輩子忙下來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很多人都覺得很羨慕現在這種到處都是電器的生活,很羨慕,我們都羨慕歐美國家。像我們在香港,我們一進門的時候可以看到多少電器用品,又是微波爐,又是電冰箱,一大堆都是。其實當我們走進家裡的時候,整個家就是一個電子廠,隨時隨地你的身體都在接受輻射,接受這些電磁波的干擾,所以看起來是福氣,事實上不見得是真福。所以現在人在這種電磁波裡面生活,生活了十年、二十年,很多毛病就出來了,所以我們說「回歸自然最快樂」。為什麼這麼多人一到森林裡面去住個三天,氣色馬上紅潤起來,其實這些電器用品不是能真正讓你健康快樂。 我們常聽說孕婦不能使用微波爐,那其他不是孕婦就能使用微波爐,是微波爐看到孕婦才傷害是不是?其實是隨時隨地輻射都很嚴重,只是怕影響胎兒,到時候又生出來是畸形兒。但是每一天微波爐還是在那裡發威,我們隨時隨地還是在受傷害。而坦白講,微波爐出來的東西好不好吃?那個能量,吃食物不是只有吃熱量,還有它的能量。很多食物你吃下去,尤其一些生吃的食物,像一些苜蓿芽,一些很新鮮的青菜,你把它生吃下去,感覺神清氣爽,那個就是那個能量有,那個食物有能量,會提升你的狀態。你假如去吃一大堆那個炖、鹵很久的食物,吃下去確實很飽,但是馬上覺得頭昏昏的,就快睡著了。所以食物不只是要吃安心的,還要吃出它的能量,吃出健康。所以很多的電器用品不見得能夠讓你吃得健康。 真正懂煮飯的人他不會去用電冰箱,他都買剛好的菜馬上煮,馬上吃完,那是營養成分最高的。當吃完放進冰箱,營養素怎麼樣?一天一天下降了,甚至於降到最後連營養都沒有,還有害處。所以現在人為什麼都不健康?我們要把原因找出來。 現在人覺得生活提升品質,比方說買手機,手機給我們什麼好處?便於聯絡,便於溝通,有沒有道理?聽起來很有道理。便於溝通就是人與人的距離能夠愈來愈相近,這是當初設計電話最重要的目標、目的,對不對?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彼此能夠時時關懷,時時坦然相交往。但是現在手機愈來愈方便,連在電梯裡面都可以收得到,請問人與人之間距離拉近了嗎?愈來愈遠了,與當初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高科技產品到底能不能讓你的人生快樂充實,你還要深入思考。 而且現在已經確定大哥大的磁波會引發癌症,所以諸位朋友還是少打,很多人一打,一天打好幾個小時,那個耳朵都受損。我平常幾乎不用行動電話,偶爾用一用。每次行動電話拿起來,很不舒服,覺得這半邊的臉好像打了麻醉針一樣,很不舒服。因為你不常打,你馬上可以感受到它的威力,你假如每天打,你就麻木了,這個叫「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你習慣了那個味道,習慣了那個感覺,你就不知道它時時都在傷害你。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而且你的健康還不是只有影響你,為了讓你的父母放心,為了讓你的妻兒放心,盡量用電話線打,那是最沒有輻射的。假如你實在不得已還是要偶爾用之,那可以用耳機聽,傷害比較沒那麼大,甚至於常常到九龍公園走一走,把這些磁波放掉,跟大自然這些花草樹木吸收一些好的能量進來,常保身體健康。 所以身體健康,人才會快樂,一個人身體不健康能樂嗎?一定樂不起來,不只你樂不起來,你的親友都樂不起來。所以《論語》裡說「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孩子的身體,所以當我們身體不好,不只自己不快樂,父母也不快樂,所以要把身體照顧好。 問:再來,人生還有沒有什麼樂趣?你們假如都回答不出來,就是人生都毫無樂趣,那要調整一下。我看諸位這幾天笑容很多,你們這幾天不快樂嗎? 答:讀聖賢書。 答對了,讀聖賢書快樂,所以「至樂莫如讀書」。以前讀書人讀書快樂到有一首詩,叫「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讀到忘我了,庭院裡的草都已經長了很高了都還不知道,所以真的能讀聖賢書是快樂的。能接受聖賢教誨我們才能懂道理,人一懂道理,理得心才安,不然一生渾渾噩噩都搞不清楚對錯,那是很痛苦。 我們這次在杭州辦了五天的課程,在這五天課程當中,主辦單位安排了一位朋友走在我們這群老師旁邊,保護我們的安全,當然沒有什麼性命的堪憂,最主要就是因為五百個人在聽課,怕太多學員過來,我們老師沒有辦法招架,所以派了一位男士。他當了武警當了十二年,一看就是武功高強,不會像我這樣,很壯,差不多四十歲。這位朋友要開始的時候他就跟我說,他說:蔡老師,我沒有文化,我字都寫不好,你上課一定不要叫我。他很怕我上課叫他起來回答問題。我就跟他說:你不跟我講我還不叫你,你跟我講我就注意你。當然我沒有叫他,看他這麼緊張。他剛好上課的時候就坐在差不多第四排,正中央第四排,上課非常專注,所以人其實不是不好學,是他沒有遇到好的學習機會。 我看他那幾天聚精會神,聽課完全沒有打瞌睡,聽到第三天的時候,他帶我們去吃飯,一邊走就一邊說「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們聽了一頭霧水,不過只感覺他很快樂,他說太好了,太好了。後來他就跟我說,他說「蔡老師,我現在只能用三歲小孩的語言來表達我的情緒,我已經找不到其他的話了」。他接著說,他說「我人生活了四十年,終於知道我錯在哪裡」。一個人一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很懊惱。他說「我現在終於知道我太太為什麼跟我離婚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孩子跟我不能溝通,為什麼同事這麼怕我,原來問題都在自己」。我接著跟他說,我說「你就是太急了,脾氣太大」。他一聽馬上很驚訝,然後又說「蔡老師,你怎麼知道?我就是脾氣太大了,我被它害死了」。因為我們的課程裡面說要「懲忿」,對憤怒要能夠去節制,要能夠把脾氣壓下來,這個太重要。他說「你怎麼知道?我這一生敗在這裡太多了」。我接著跟他說,「一個人提高學問就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所以他說他那天想我這句話足足想了好幾個小時,一直在那裡想,我的脾氣太大。 第四天早上,這位朋友帶我們去吃早餐,去了之後,他就說「蔡老師,你先在這邊坐一下」,他就搬了一個椅子叫我坐一下,然後他說「我要跟你聊一聊」。我就覺得氣氛怪怪的,兩個男人有什麼好聊,我就覺得他可能不是真的要跟我聊一聊。他看我一坐下去,他就往前面踏過來,就站在我面前,他說「我只拜父母,只拜老師」。我一聽,對頭不對,我馬上跳起來趕快跑。他太壯了,他當武警當了十二年,他就把我壓下來,他說「蔡老師,你一定要讓我拜」。你在那個時候可以感受到一個四十歲的人,他是完全真誠,他是沒有造作的,就像一個孩子一樣,他很自然的把他的情感表現出來。我在那裡坐下來,我心裡想,他這三拜是拜我們的古聖先賢,沒有古聖先賢這麼好的教誨,我們沒有辦法得到這麼好的教化。所以可以去感受到他人生終於找到方法了,人生往後不用再渾渾噩噩,所以他內心很高興。後來他要離開的時候就跟我說,他說「我把我的工作都交代好之後,我要來跟你一起學習」。我們旁邊的老師說「好好好,讓他來,他可以保護我們」。 所以人生明白自己錯在哪,也是很舒坦,很快樂,我們進而「知恥近乎勇」,拿出勇氣來把人生好好的經營好,扭轉過來,那就會愈走愈踏實,愈走愈快樂。所以能讀聖賢書是快樂,能自我成長是快樂,所以諸位朋友這幾天的笑容就是成長的喜悅。 我們在全國辦過九場的課程,每場都是五天,五天下來總合起來的上課時數將近四十個小時,沒有人喊累,很認真記筆記。有時候講課講到十點,十點說:「好,今天上到這邊」,鞠一個躬,底下的表情是,「啊,下課了」。然後我們說:「再加一個小時好不好?」他們說:「好」。我說:「不行,不行,明天一大早又要上了」。所以人真正有好學、有好善好德的心。 而當我們真正抓到這種學習聖賢智慧的機會,你絕對不能再松手了,要好好珍惜這個緣分,好好成就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下一代,還有你身旁有緣人的人生,這樣你就會助人為樂,這樣你就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樣你就會「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樣你就會體會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那我們對人生快樂的探討就到這裡告一段落。也歡迎諸位朋友,你假如發現什麼樣是人生的真樂,很希望您能夠來給我們提供意見,因為這個舞台屬於大家的,您把它奉獻出來就會讓更多的人得到利益。好,「長幼有序」這一倫我們就講到這裡。 接下來第五倫,「朋友有信」,朋友這一倫也是至關重要。小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很多人在影響他,小孩在六歲以前,誰給他的影響最大?父母,所以你看孩子都會說「我爸爸說,我媽媽說」。等到他們上了小學之後,開始改口了,「我老師說」;上了初中之後,中學之後,他會說什麼?「我朋友說,我哪一個同學說」,所以朋友這一倫的影響性會隨著年齡日漸重要。所以我們看出了社會的人,基本上跟父母之間互動就沒有那麼多,往往都是朋友在影響他,所以好朋友、壞朋友對一個人影響就大了。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個人事業要有成,往往是朋友多方相助,所謂「出外靠朋友」。「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親近善的朋友,「如霧露中行」,就好像一個人走在雲裡,走在森林裡,還有淡淡的霧氣,「如霧露中行」。雖然這些霧氣沒有馬上把你的衣服弄濕了,「雖不濕衣」,但是「時時有潤」,你雖然衣服沒有馬上濕掉,但是其實這些露水時時刻刻都在滋潤你的衣服。這個就是比喻朋友的言語行為對我們的一生有潛移默化的效果,所以選擇朋友至關重要。 問:諸位朋友,你們相不相信你的孩子以後會交到好朋友?會不會? 答:會。 人要有信心才能把事情辦好,來,給這位朋友掌聲鼓勵一下。信心是任何事情的根本問題,有信心才有力量;沒有信心,啥事都辦不好,但是不能光有信心,還要有智慧。 我們想一想,交到好朋友跟壞朋友是不是抽簽來的?是不是你每天拜觀世音菩薩,你的孩子就交到好朋友?你自己就交到好朋友?不是。最重要的要長孩子判斷善人、惡人、好友、壞友的能力,他有這個判斷力了,你才能夠高枕無憂,不然孩子幾十年的社會生活,你要擔心到什麼時候?不只選擇朋友要擔心,選擇伴侶你也要替他擔心,選擇生意朋友你還要替他擔心,那這樣的人生好不好命?很不好命。我們來思考一下,如何讓一個人能夠分辨是非善惡?這個也不是突然變得懂得分辨是非善惡,這個都要透過教育的,我們都用聖賢的經典來教導孩子。 很多的老師跟家長會反映一個問題,他說「蔡老師,你們把孩子教得這麼善良,他出去一定會被人家欺負」。諸位朋友,你有沒有這個問題?有沒有?沒有,有說出來沒關系,很多人都這樣反映,很怕把他孩子教得太善良。我問他「那你把孩子教不善良就好了嗎?」那他教不善良,他的不善良第一個對誰?那我就接著跟他說了,我說「我畢業都已經十年了,勉強來說還算個小善人,我這十年來也沒有被人家欺負過」。所以很多人杞人憂天,煩惱一大堆事,他這個煩惱不只影響自己,還影響誰?還影響他的孩子。所以很多為人子女的都覺得他的父母緊張兮兮的,好像他們做什麼,他父母就很擔心,這個都是太過了。 我們思考不能隨著自己的煩惱、慣性去思考,人的思考要循著天理思考,要循著真理去思考事情。所以中國的《易經》有提到一句很重要的教誨,叫做「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個就告訴我們,善人會跟善人在一起,惡的人會跟惡的人一丘之貉,酒肉朋友。所以你的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來善的人,就好像磁鐵一樣,它就會吸引這些鐵。那你孩子那個又不是磁鐵,吸不起來了,那他遇到惡的朋友他又不懂得判斷,他就不會離開。你看那個水果爛了兩、三顆,其他好的過幾天都一起爛掉了,因為這個爛掉的汁會流出來,其他的就被污染,所以他假如沒有辦法離開惡的朋友,他就會慢慢受到不好的影響。所以他要有智慧分辨好壞,他才懂得取捨,懂得對惡人要敬而遠之,保持距離。 所以我們用自己的人生去感受一下,善不會被欺負,而且經典也教導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擦亮自己的光就可以感來很多的光芒,我們說的就像月亮,眾星拱這個月亮,你把自己擦亮了,很多星星都靠過來。所以真正會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谀奉承,送人家東西,討人家喜歡,這樣能不能交到好朋友?這樣會累死你。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時時處處讓人家跟你相處都是如沐春風,那朋友就很多了。 我從我的侄兒身上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很重要的道理,他的母親差不多三歲以前就開始教他《弟子規》,而且是一句一句要求他落實在生活當中。有時候他出去的時候看到小朋友在打人,他會拉拉他媽媽,然後跟他媽說「這個小朋友不能亂打人,這個小朋友不能亂罵人」。有沒有人教他打人是錯,罵人是錯?沒有,他為什麼懂?所以當你教孩子善,他同時知道什麼?惡。你告訴他孝是善,那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對,不孝。你教他兄友弟恭是善,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處處跟同學沖突是惡。你告訴他「凡是人,皆須愛」,要愛護別人,那他知不知道什麼惡?那傷害別人是惡,不替人著想是惡。因為你教他善,所以他同時知道惡,所以他能夠善惡分明,他一分明他就懂得去取捨什麼樣的人應該接近,什麼樣的人不該接近,什麼樣的事情應該做,什麼樣的事不該做,他開始有判斷能力。 而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年輕人常常都誤入歧途,常常一些朋友一吆喝,他就不分青紅皂白就跟人家去干一些荒唐事,問題出在哪?出在從小沒人教他善惡,所以搞得他善惡不分。善惡一不分,只要遇到不好的環境、不好的朋友,馬上就誤入歧途。我曾經看過孩子已經犯了大錯的一個家庭,警察局打電話到他們家,他媽媽媽接的,他媽媽一接,「你兒子殺人了」。他媽媽說「絕對不可能是我兒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後來趕到警察局,結果門一打開,他兒子在那裡干嘛?在那裡做筆錄了。她馬上本來是在哀號說「絕對不是我兒子」,突然話鋒一轉,「都是被那些壞朋友帶壞的」,把責任怎麼樣?那真是推得一干二淨。不好的朋友是緣,不是真正的因,不是孩子誤入歧途真正的因,真正的因在哪?在孩子從小善惡不分,這是因,這個因遇到惡緣馬上就走偏了。 當一個人善惡分明,縱使遇到壞朋友,會不會誤入歧途?會不會?不會。所以與其擔心孩子以後會不會遇到壞朋友,不如現在把他的根基扎穩固,讓他善惡分明,你才能夠高枕無憂。所以人要深謀遠慮,不然你一輩子會忙死你,而且忙了還不見得有效果,擔心了還擔心得不見得有什麼幫助。 所以諸位朋友,現在我離鄉背井到這麼多地方去,假如我善惡不明,我媽媽要擔心死了。我到海口去的時候,有一句順口溜叫「不到上海不知道錢少,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海南不知道身體不好」,為什麼?因為海南特種行業太多了,所以男人去那邊都禁不起誘惑。假如我善惡都不分了,那我母親不是每天在那裡擔心就好了,所以我們要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才能安父母的心。而你希望孩子以後的人生能夠走得正確,走得踏實,不會誤入歧途,你從現在就要趕快扎他的德行,扎他分辨是非、善惡、好壞的能力,這個才是長久之計。好,那我們現在知道如何選擇朋友,從他的善惡去分辨。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朋友有信」,這個「信」是指信用,也指信義。「義」就是正當的事,也就是說朋友相交往也有道義,也有應該盡的本分,所以信除了信用之外,還含有本分的含義在裡面。我們來看這個「信」字,其實我們剛剛講的四個倫常裡面,需不需要信?都需要。我們看父子要不要信?要。你父母無信,家裡面孩子都不相信你。所以孔夫子說「人無信不立」,一個人沒有信用,連在家庭都不能立足,在社會也很難立足。所以為人父母答應孩子的話,你自己可要信守承諾,而在答應以前最好還要謹慎考慮,答應了對孩子有沒有幫助,你不能常常開支票,到時候滿足他了,不見得對他有好處,所以不要輕易答應,這個要很謹慎。 君臣關系要不要信?要,不然你帶領一個團體、一個企業就很難讓人家服氣,因為你說話都不信用,人家就不相信你。甚至於政府跟人民要不要信?要有信用,這樣人民才能夠遵守政府的規定法令。在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有一個「商鞅變法」,諸位有沒有聽過?聽過了。當時候為什麼商鞅要拿一根很長的木頭,然後要求把這個木頭從南門拿到北門給他十兩銀子?他為什麼會用這個做法?我們也從這裡看到,當時候的秦國人民對於政府相不相信?對,已經不相信,所以要重新樹立信用。但是一開始也沒有人拿,所以十兩銀子到最後加到五十兩,後來有一個工人覺得說,不然試看看,他就把它拿過去,政府就頒了五十兩給他,因為這件事,所以人民了解到政府現在是言出必行。當然這件事件以後,政府也要持續守信才行,你不能做了一個這個,三天以後又朝令夕改,那人民能不能相信?就不可能相信,所以君臣要有信。 夫婦要不要有信?要,夫婦都無信了,這個家庭穩不穩定?那就很危險。但是現在夫婦之間很多話都不敢明講,很多還各自有私房錢,沒有辦法誠心就沒有辦法團結,所以人與人相交往還是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才會愈來愈和樂。 很多人說誠信是美德,但是現在好像不適用,有沒有?現在很多的家長覺得德行很重要,但是他那個「覺得」常常還會動搖,「教了誠信,到時候人家都騙我兒子怎麼辦?」當別人都不誠信,你的兒子誠信的話,會發生什麼情況?會發生所有的人都要找誰來負責這件事?找誰?找你兒子,你兒子就變總裁了。你把事情要交給誰?交給言出必行的人,你的事才有保障。所以當別人都不誠信,只有你兒子誠信,他是大有機會。所以我們看事情要會去分析,會去推理。而現在商業確實比較多爾虞我詐的現象,但是騙得了一次,騙得了兩次,能繼續騙下去嗎?不可能。 而且很多商人還覺得要逃稅才行,其實這些動作能夠贏得底下的干部對他的尊敬嗎?不容易。而且逃稅是最傻了,為什麼?你逃稅一塊錢是欠多少人一塊錢?幾億人,你欠幾億人一塊錢,來生還要做牛做馬,那太傻了。所以你能夠捐一塊錢,你能夠繳一塊錢,那你太聰明了,你這一塊錢幫助多少人,幾億人,所以人不明理都會做出一些損害自己的事,還自以為聰明,這個太冤枉了。 在商業裡面我們曾經遇到一位朋友,他很誠信帶了十萬塊到深圳,結果剛好接了第一筆生意,是汕頭的老板,他幫他鋪地磚。簽完合同之後,這位汕頭老板一看,這個合同絕對是虧錢不可能賺錢,所以這位汕頭老板就交代他這些工程的監督部屬說,一定要好好盯著這個人,他一定有可能偷工減料,不然照這個合同下去一定不賺錢。結果盯了一陣子之後,工程做完了,沒有任何偷工減料,後來汕頭老板付了錢給這位朋友,付完之後,這位朋友就走了。汕頭老板心想,這個人做生意怎麼高明到這種地步,有賺錢我都看不出來,明明是虧的,他還能做到賺,他很覺得高深莫測,趕快派人把他叫回來,然後坐下來就問他: 他說:你這個工程賺錢了嗎? 這位朋友回答:沒賺錢。 這位老板接著問:你是現在才知道沒賺錢,還是簽了合同就知道沒賺錢? 他說:簽完合同我就知道沒賺錢。 那老板很驚訝:那你知道沒賺錢,你還把它做完? 他接著說:因為已經簽了合同,所以我必須信守承諾,所以我要把它做完。 他說:你虧了多少錢? 他說:我的成本十萬塊都虧完了。 這位汕頭老板就跟他說:今天晚上我請你吃飯。 結果晚上就找了他所有這些分公司的主管,專門管工程的,一起坐下來,就交代他這些主管,以後我們鋪地磚的生意都交給他做就好,不要找別人。所以這位朋友因為誠信,他的事業就上來,現在發展得很好。我們有一次到一個大樓,江蘇大樓,底下地磚鋪得很漂亮,就是他鋪的,我們走在這種地磚當中,內心覺得很踏實,這是有信用的人鋪出來的。 所以商業裡面我們只要堅持信用,當這個信用愈來愈堅固的時候,事業絕對有成。而人往往都是很急於求速,都是想要趕快獲得利潤,所以在這個急於求速,想獲得利潤的這個欲望之下,往往都會做出犯法的事情來,所以很多企業家的下場是什麼?是锒铛入獄,到最後東窗事發還被關起來。所以我們說人生還是要走正道,還是循規蹈矩的好,你能夠堅持德行愈久,你的後福無窮。 我舉一個例子給諸位朋友聽,盧叔叔他輔導的公司當中,有一家公司是做森林游樂區,那游樂區非常漂亮,那個樹籐這麼粗,那個植物都上千年了,所以這個森林游樂區的芬多精含量是全球排在前面的。這位老板因為愛護這片山林,所以不肯砍樹,他已經負債很嚴重了,人家都勸他,你砍一棵樹就有幾十萬,可以減輕你的債務,他還是不願意,他覺得要愛護,我們說「愛惜物命」,這些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我看它的建築很有意思,有一棵大樹長在這裡,他為了要讓這棵大樹留下來,還把他的房子移進來蓋,所以處處看到他有這種仁慈之心,不只對人,還對萬物。 所以因為有這樣的存心,這位盧叔叔雖然已經封刀了,已經不出來了,不再幫企業解決問題了,但是由於這個人存心太好了,他重出江湖幫他的忙。而這位朋友已經虧了十二年,所以他假如沒有這種仁慈之心,他就感不得盧叔叔來幫他忙。結果剛好在第十二年,盧叔叔來幫他忙的時候,他的游樂區挖到溫泉,本來游樂區已經很漂亮了,又挖到溫泉,第十三年賺的錢把前十二年虧的錢都賺回來,所以人只要有這種仁慈之心,確實後福無窮。盧叔叔接著又跟他講,一個人爬得愈高的時候就是愈危險的時候,就接著給他很多提醒。所以他沒有這樣的愛心,沒有這樣的誠信,就感不得這麼多的助力過來。所以我們人要對道德有信心,要好好的遵從聖賢教誨來做人,才能夠讓一生有很好的誠信。 朋友有信,朋友相處當中要有信義,我們看一看古代的讀書人對待朋友是什麼態度,在《孝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一個讀書人只要有肯勸誡他的朋友,他一生就不至於會身敗名裂。一個人最容易犯下過失的時候絕對不是低潮的時候,而是人生很發達的時候,往往會得意忘形,這個時候只要有好的朋友,他一定會盡他的本分來勸告我們,所以你人生很多危機能不能逢凶化吉還要靠你的好朋友,所以勸誡朋友是我們為人朋友的本分。請問要勸誡朋友以前要有什麼基礎才行?你今天認識他三天,然後就跟他直言不諱嗎?行不行?不行,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度上才行。所以《論語》裡面有一句話說「君子信而後谏」,當朋友信任你的時候,你才可以勸誡他;不信,還不信任你,你就勸誡他,「則以為謗己也」,他就會覺得你是不是找我麻煩,你是不是在毀謗我,所以勸別人要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 很多人都說他很正直,他很會規勸別人,但是朋友都不接受,他會覺得這些人都很沒有善根,都很不受教,問題在誰?還在自己,我們沒有審時度勢,沒有先從信任扎根基。而且規勸別人還要看看時機情況,所謂「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你稱揚一個人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稱揚,但是你要規勸一個人要在私底下,因為他的什麼東西還沒有賣出去?他的面子還沒賣出去,所以你要給他留面子,不然他會惱羞成怒。所以很多人沒有這個洞察能力,旁邊還有一堆朋友,你馬上就指出他的缺點,他內心在那邊想「你給我記住」,所以一定要信任才行。而信任是不是一朝一夕?「我很相信你,你也要相信我」,他就信任你了?也不是,必須在什麼基礎?你懂得付出的基礎。而付出要能洞察別人的需要,你要常常觀察別人需要才能做好付出,才能取得信任。今天我們課先上到這邊,明天我們再繼續,謝謝大家。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