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21[海口]


 2010/7/9    熱度:2386    下載DOC文檔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04/11/26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52-115-21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前一次的課程提到了「博學」,廣博的學習。在博學當中,第一個最重要的要從生活方面去學習。我們提到孩子從小要懂得如何生活自理,從他自己動手做家事,照顧自己的生活開始訓練起。當他從小懂得自我管理、自我生活,他在勞動當中,就懂得對他人,尤其對自己的父母懂得感恩。因為從小就勞動,所以會很勤勞,常常能懂得勞動,懂得主動協助別人,所以他人際關系一定會好,也會受人歡迎。而在勞動當中,會提升他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擔能力,這也是現在社會當中的小孩最缺乏的,所以我們也要在生活當中訓練孩子做家事。

  第二點我們提到的是生活當中的禮儀問題。孔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沒有禮貌,很難在人群當中立足。可能常常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失禮,就得罪他人,無形當中給自己增加很多的阻力。相同的有禮貌的人走到哪都能讓人家歡喜,增進他自己人生的助力。我們有一個朋友提到,他說他在過海關的時候,因為海關人員每天要檢查的人數有多少?諸位朋友您想想看有多少?可能幾千個都有,幾千個人,他都要做同一個動作,請問你做得到嗎?你的耐性有可能維持幾千個人嗎?所以我們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些海關人員每天干這個事,其實他也很疲累。所以我們這位朋友他要過去的時候,證件放上去就給這個海關深深的一鞠躬:你好。這個躬一鞠下去,這個海關人員終於露出燦爛的笑容,而且連看都沒看就給他蓋上去:好,趕快過去。所以有禮貌很吃香的。我這個朋友他也很開心,他說孔夫子講的是事實。確實有禮貌的孩子,有禮貌的人絕對不吃虧,而會得到很多的愛戴。

  所以學禮一定要從小做起。我們光說一個對人見面的微笑,微笑是國際性的語言,都可以通的。但是孩子假如從小對人就沒有善意,你要突然叫他笑得很燦爛,還真是很困難;要跟人家鞠個躬,要鞠得很真誠,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在一些對孩子上的課,光是鞠躬鞠了多久?就鞠了二、三個月,鞠到他那個躬鞠下去的時候,都是打從心裡的一種恭敬。因為任何一個動作,他對你的內心都會有一種互動,所以當我們慢慢、慢慢這個躬能鞠下去,心就愈來愈謙卑,心就愈來愈恭敬,這是從外慢慢內化。

  有一個孩子才四歲多,我們教導他一個禮儀,就是吃飽飯起來的時候,一定要跟同桌的人說:大家請慢用。然後才離開。諸位朋友,這個動作重不重要?我們人是群居的一個團體,絕對不可能說一個人獨自生活。那在群居的生活當中,你的禮儀愈具備,跟人的相處就不容易產生一些摩擦。比方說今天你跟一桌同事去吃飯,你先吃完了,一句話也沒講就離開了。坐你旁邊的人就看看別人說:他今天是不是跟女朋友吵架?是吧!有點失禮,畢竟大家是團體生活,互相打個招呼,人家才不會覺得很唐突。所以給孩子從小就養成這種時時能夠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問好的這個習慣,對他來講就很重要,他也會時時想到別人的感受。

  所以有一次剛好我們的幼兒園每個孩子都這麼做,所以一形成風氣,大家都做得挺好,而且連老師也要跟著做。每次老師站起來,向所有的小朋友鞠躬說:大家請慢用。小朋友都笑得很開心,為什麼?他們覺得很歡喜,你看大人跟我們一樣都要做,所以他心裡很服氣。假如你只要求他做你不做,當你不在的時候,他可能就不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做給小孩子看。剛好有一天吃飽飯,只剩下一個小朋友還沒吃完,這個孩子才四、五歲。結果他站起來,對著桌椅板凳說大家請慢用,旁邊的老師都笑起來。但是我們從這裡看到孩子的天真。一個人求學問,一開始不是學變通,一開始要先學老實,他這麼老實,他往後一定會依教奉行。

  所以禮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距離。我們上一節課提到的是打招呼的禮儀。孩子跟長輩鞠躬,那個距離要抓好,在鞠躬當中眼神要看著長輩,鞠下去的時候:叔叔好,抬起來。這都是從眼神到動作,其實最重要的本質就是一個「敬」,恭敬心。禮是外在的儀式,但是本質是什麼?恭敬的心,所謂禮敬,禮敬。最重要是這一個恭敬的心一定要提起來。很多孩子你沒有教他這些禮儀,但是他對長者有恭敬心,他表現出來的行為,你還是會覺得很舒服。

  我們之前是提到打招呼。再來接待客人也是要有禮儀。有一次我們老師在教小孩子禮儀,也是從一開始客人一進門,你教他們敲門要敲幾聲?敲三聲,而且不能敲得太急促,你太急促了,傳遞給屋裡面的人,他就會被你帶動也很緊張,剛好他又在忙其他的事情,一時間不能來開門,他的心裡就會砰砰砰。所以敲門也緩一下,敲三聲。那一開門,接待客人要先鞠躬:阿姨好,叔叔好。剛好這麼一教完,中午吃飯,正好來了一個阿姨,這個阿姨一開門,六個孩子爭著要去接待客人。所以當我們的教學跟生活結合的時候,孩子會學得很有興趣。所以這個門一開,六個孩子同時說:阿姨好。結果這個阿姨連門都不敢進來,她說叫受寵若驚,從來沒有這麼被盛情款待過。結果一進門,孩子真的幫她拿拖鞋,這個拖鞋一拿,一定是放著,讓阿姨一進門直接可以穿上。所以每個禮儀都含有替別人著想的一種本質在裡面。

  所以阿姨一進門,小孩就馬上說:阿姨,你請坐。就引阿姨到這裡坐好。假如這個小孩說:阿姨,你自己去那裡坐。這個禮又不通了,所以先引阿姨去坐好。坐好之後,馬上去倒水,然後再:阿姨請喝水。這就是接待之禮。當您的孩子這樣去接待長者,接待客人,客人跟長者的印象是什麼?他會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家教,很受教育。我們小時候最怕別人說我們沒有家教,一說我們沒有家教,不管干什麼壞事,馬上都停下來。因為真的很怕父母對我們恩這麼大,還讓父母蒙羞,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所以是接待客人的禮儀。

  在公共場合當中,這個禮也不可失。比方說接待跟長者一起吃飯,「長者立,幼勿坐」。現在的孩子到飯桌上,馬上就坐下去,都沒看看長輩坐了沒有。所以當孩子處處只想到自己的時候,他的恭敬心在哪裡?不見了。小孩子小時候恭敬心就不見了,請問長大能不能馬上找回來?很難!所以我們光是現在要找到一個很有禮的孩子,都覺得不好找。我們在深圳的幼兒園以中國文化來教導的孩子,出去外面都會引人注目。因為在路上遇到長輩,那個九十度躬就鞠下去。甚至於有一些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都超過一百二十度,頭都快頂下去。所以旁邊的一些路人一看到,都會露出很驚訝然後很贊歎的眼神,現在還有孩子這麼恭敬心對長者。

  在吃飯的時候,一定是長者先坐,晚輩才坐。「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以吃一定是長輩先吃才對。我們小孩子一起吃飯的時候,小孩子還會幫長輩夾菜。有一個孩子送來兩個禮拜,剛好回家裡去,跟家裡人一起吃飯。剛好那一天一開動,他就幫他爺爺奶奶夾菜,本來爺爺奶奶還不是很認同中國文化,這個動作一做,才受兩個禮拜教育差別很大,處處先想到誰?長者,先想到爺爺奶奶,所以慢慢長者就很能接受用中國的教誨來提升孩子處事做人的態度。

  我們在教小孩當中還會告訴他們,坐有主位,他就知道哪一個位子應該讓給長輩。因為主位都是能夠掌控整個吃飯情況的人去坐在那裡。應該大部分都是正門口一對進來這一位,這一個位子就是主位。我們那些孩子都會讓主位出來,當老師一進來了,他們會先站起來,等老師坐了,他們才坐下來。剛好那一天我從杭州回來,我一進去他們也站起來,當我坐到主位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轉那個桌子,我就說干麼轉桌子?他說,因為我們那個桌子剛好有條紋,那個條紋一條一條對著主位是不禮貌的,所以他們一看我坐下去,就把那個桌子轉到條紋沒有對著我的方向。所以諸位朋友,孩子不只成就了恭敬心,還成就了他的細心、他的觀察力,就這麼一點一滴就提起來。

  我曾經聽說有一個企業的主管,他有一次接待一個廣東的客人。接待廣東的客人一定點什麼菜?當然點廣東菜。他帶了幾位員工去,這些員工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歡吃辣口味比較重,廣東菜比較沒那麼重,結果一帶出去,主管帶員工出去的用意在哪裡?當然是幫忙招呼客人,難道帶我們出去好好吃一頓嗎?所以你看現在年輕人到底懂不懂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他在家知不知道晚輩怎麼扮演?他在公司知不知道下屬怎麼扮演?那都要從他的禮儀當中點點滴滴形成這個態度,都不是你馬上教就會的。結果這麼一帶出去,不只沒有幫忙招呼客人,還在那裡說這些菜怎麼那麼難吃,幾個人還在那裡討論這個菜太難吃。剛好有一道菜特別辣,他們一看很興奮,菜一上來應該是長者先吃,還有客人先吃,馬上轉到自己面前來就開始吃了。結果這老板一看,趕快轉到客人面前,結果轉沒多久,他們又把它轉回來。這位老板很無奈,現在的這些年輕人連這些基本的禮儀都不懂,因為沒有處處替人著想的心,就失禮,就自私。

  所以諸位朋友,您的孩子假如往後要得到很多主管、很多企業家的賞識,禮儀這一課不能不上。當老板把他帶出去之後,老板覺得一身輕松,他都會招呼得服服貼貼,那你看他要用誰。所以我們有一個朋友,他就說每一次主管就喜歡找他去,為什麼?他隨時隨地就知道這個時候該倒茶,倒的又那麼自然,人家一看就很舒服;這個時候該幫忙夾菜,都不用叫,因為從小做習慣。這是接待的禮儀,讓人家賓至如歸,就會一團和氣。只要和氣,事情就能辦得順利成功。所以見面的接待這個禮儀也要學,而這個禮儀的學習也有賴我們家長跟老師在生活當中處處提醒,這要有耐性!

  接電話也是接待,接電話的禮儀也要教。諸位朋友你有教你孩子接電話的舉手?所以我們成人常常會覺得很多事情很重要,一定要教,談起話來都頭頭是道,教做人做事最重要,結果回到我們的家庭裡面跟學校裡面有沒有教?有沒有?我們大人的心太浮躁。像我們當老師的人明明知道做人做事很重要,但是每天在那裡趕進度,趕的心都很浮躁,心一浮躁,就沒有看到這些點點滴滴教育的機會點。我們今天從九龍公園經過,在游泳池前面有一個走道,這個走道也差不多有二十米,這麼寬的走道結果一堆小朋友統統圍住,老師站在前面整隊,把所有的路都塞滿了,失禮!但是老師有沒有想到?沒有想到,所以給孩子什麼?只要我們要干什麼就干什麼,沒有去顧慮到這個行為、這個動作有沒有影響到他人。所以確確實實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教學生也要老師自己先學好才行,不然很多機會根本就沒抓住。

  所以接電話也是很重要的禮儀,比方說孩子接起電話來,一定要先跟對方問好。你好,請問您找那一位?對方假如是找父親,說:你先請等一下,我去叫我父親。就可以去接了。假如父親不在,阿姨對不起,叔叔對不起,我父親不在。這樣有沒有算完成?沒有,我們《弟子規》說,「長呼人,即代叫」,找爸爸的,當然我們趕快去通知爸爸來;「人不在,己即到」,以前因為沒有電話,所以你父親不在,當然走到長輩面前說:叔叔,我父親不在,請問你有什麼事?有沒有我可以轉達的?這就把事情能夠辦圓滿。

  所以不要小看這一個習慣,現在人做事常常有頭無尾,好像都做交代的,反正我有做了,就是從小點點滴滴都不懂得收尾。所以這個禮儀如何從頭至尾讓人家覺得很放心,讓人家覺得很舒服,這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習機會。所以馬上問說:請問您有什麼事,我可以交代我父親?或者說:您假如很急的話,那你可以直接撥我父親的行動電話,他的行動電話是幾號。假如你接到這樣的孩子給你這樣的接待,這樣的回應,相信我們聽了會覺得很舒服,那以後長大,你要不要用這樣的孩子?辦事情都能夠處處做很好的結尾,這些能力很重要。所以連接電話也要學習、也要訓練。所以諸位朋友,您最近接到孩子接電話都怎麼個接法?接起來:喂,找誰?你媽媽在不在?不在,去哪裡?不知道。掛了。因為他還在想我還要看電視,不耐煩。所以這些生活點點滴滴有賴我們老師還有家長處處提醒。而當他真正有做到的時候,我們也要適時的給予他肯定,給予他鼓勵,他會愈做愈歡喜。

  接待要有禮儀,送客也要有禮儀。我們的老師,客人離開的時候,他都會站在那裡等客人離去,他才走。剛好有一些家長來找老師,找完之後看著老師一直在那裡等,他們的內心很感動,可以直接感受到這些老師對他們的尊重。當你是很真誠的去做出這些禮貌的動作,常常都能夠讓人家心生感動跟歡喜。因為《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過猶待,百步余」,這就是送客的禮儀。我有一次送幾位朋友走,當我目送他們離開,因為人跟人的緣分很難得,希望看著朋友離去,自己心裡也很舒服。結果剛好他們搭打的回去的時候,有一個女老師她的裙子剛好關起來就落在外面拖地,我馬上打一通電話給她,說你的裙子現在還落在外面。她馬上把它拿起來,她突然內心很感動,為什麼?我們為什麼會看到她的裙子還在外面拖地?我們是目送「過猶待,百步余」。我們自己教別人這麼做,自己一定也要做到。

  在教禮儀當中,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讓學生、讓小孩實際操作,他們會做得很有興趣。在送客當中,我們就會引導孩子去感受一下客人的感覺。就找兩個小朋友,一個當主人,一個當客人。當送到門口的時候,就叫那個小朋友說再見,馬上門把它關起來,然後所有的小朋友都笑了。接著我們又把門打開,把這個客人請進來,剛剛跟你說再見,馬上把門給你關起來,你有什麼感受?這個客人就說,他好像恨不得我趕快走,我下次不來。所以在這個操作當中,讓他們實際去感受到別人的感覺。後來我們就進一步說,那諸位小朋友,應該怎麼樣送客人才會讓人家覺得賓至如歸?才會讓人家覺得很舒服?這個時候就是用一種討論的方法,讓學生來參與這個教學。學生就說應該送到電梯口。我們就問了,那假如沒有電梯怎麼辦?那應該送到樓梯轉彎,轉進去看不到的地方再回來。這就是讓他們親自去操作學習送客之禮。

  所以生活當中禮儀處處皆是,當我們在家裡也好,或者在公共場合也好,都要時時叮咛孩子懂得守禮儀。比方說我們電梯出來了,當我們在等電梯的時候,應該怎麼等?一定要先設想到電梯人一出來一定要走,所以一定站兩側,所以這點點滴滴都是一種禮儀,都是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當我們在生活這些細節部分,你都時時提醒孩子要想到別人,那他就很能提起替人著想的恭敬心,他的禮儀也會做得很好。所以生活教育處處皆是,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博學,處處留心皆學問,去學習。

  假如在求聖賢學問當中,這個博是等到掌握聖賢教誨綱領之後才來博學,這一點就很重要。因為你能掌握綱領,你才知道聖賢的教誨的重點在哪裡。假如你一開始學得很雜,你就會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博學基本上是在扎聖賢學問五年之後才博學。所以《三字經》說「教之道,貴以專」,而學之道也貴以專。教學要能師資道合,教學求學要能有所成就,這就要有師承,一定要有老師的承傳才行,也就是師道。現在人求學有沒有師承?我們現在看看很多讀書人,很多有在深入經典的人,你跟他對談當中,他有沒有常常提到自己的老師?很少,基本上他自己有興趣,他就自己拿來看,拿來讀。

  有一個很年輕的老師,他二十幾歲,他讀過好多經典,比我多太多了,什麼老子、墨子他都看,梁啟超、蘇轼,看的書真多。他第一天來聽課的時候,臉很傲慢,沒什麼笑容。後來聽了五天,第二天,第三天,整個態度就轉好。他說他第一天聽課的時候,他挑出了我四個缺點,你看他來聽課是來聽什麼的?然後他聽到最後有一種感覺,他說他本來覺得聖賢學問就是要像他這種水准的人才可以學習,他聽我們在課堂上把聖賢學問講得跟生活這麼結合,他覺得很難過;把它講成這麼簡單,他很難過。當這一位老師在講這一段話的時候,事實上是很難能可貴的,他把他內心很陰暗的部分都坦白出來。所以他發覺假如讀的書再多,而沒有去落實,一定是增長他自己的傲慢。而他學得這麼雜,是因為沒有老師叮咛,他學了這麼多都沒有落實。真正好的老師會讓他的學生這麼學嗎?那不可能的。

  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只要你是學習聖賢學問一定要有老師。當你要跟這個人學,他沒有老師,那你也不能跟他學。在這樣的時代當中,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不可能有人可以自己無師自通。現在市面上很多人就說這個道理,學問都是我自己悟出來的,很多人一聽,覺得他好厲害,很崇拜他。其實要小心,那都是騙人的。所以現在很多在我們中國文化也好,或者在宗教界,很多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我們要有眼睛去判斷這樣的老師好不好。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德行,一個人是不是值得你學習,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第一個他的存心有沒有厚道?孔夫子的學問都以一個仁字為核心,而仁絕對不是擺在《論語》,擺在《大學》裡面,仁是在哪裡?是落實在時時處處與人相交往當中。有一次我跟楊老師去買水果,結果老師她看到有好幾攤在賣水果,她一走過去走到一攤水果看起來是最不好的,賣水果的這一位太太年紀比較大,後來老師就把她一些看起來比較不好的水果買了。我就問老師:老師,你為什麼跟她買?楊老師就說,這一攤水果假如我們今天不買來吃,可能明天就爛掉了。而且說實在的農民的日子很辛苦。我在海口的時候常常看到很多賣水果、賣菜的,常常五、六點就挑著擔子沿著街這樣子賣,非常辛苦。假如今天又沒有人跟他買,他可能生活就會很拮據。所以買水果是為賣水果的人想,買水果也是珍惜食物。

  剛好上一次我們在北京辦課程,辦了五天。楊老師剛好在各地忙一些事情,最後的前一天,楊老師剛好回北京去。當天晚上,她就到我們住的賓館去看這些學員(學習的老師)。這些老師一看到楊老師,楊老師馬上就跟他們說:我們的老師哪一些地方講得不好,你們一定要幫我們指出缺點來。第二句話又說,有招待不好的地方,請你們多多包含。第三句又說,學習很辛苦,你們都學五天一定很累,一定要好好休息。老師這三句話,對我們都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時時對別人所做的都覺得是應該的,但是也會常常反省自己還有沒有做不足之處,所以我們要找老師,一定要找仁厚的,存心很厚道的,這樣的才是真實的學問。

  第二個要謙卑。「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有真學問的人,心平氣和絕對不會傲慢。所以說稻穗愈豐滿,垂的就愈低。在中國文化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而夫子在《論語》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夫子說他「述而不作」。夫子一生所有的教誨,他說沒有一個是我發明的,沒有一個是我創作的,統統是古聖先賢承傳下來的教誨。所以夫子非常謙卑,而我們歷代這些聖賢人也秉持夫子的謙卑精神,所以中國人絕對沒有版權所有,盜版必究。因為在創作這些文章當中,聖賢人的存心是什麼?聖賢人的存心是不是想著我要賺一大堆稿費?不是,他們的心中都想著,希望這一些教誨能夠利益到一些人,是這樣的存心來寫。所以對於很多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悟得特別深刻。

  現在西方,我們是念教育的,很多西方教育心理學裡面的理論,他們都說這是某某心理學家發明的,這個又是某某發明的,其實這些心理學的理論,在古代幾千年的中國經典裡面都有寫出來。但是我們的老祖宗絕對不會去跟他爭這個版權所有,只希望趕快利益他人的生活,這才是重點。所以我們要去觀察,除了仁厚之外,他要很謙卑。我們也可以從觀察這一位老師,他是不是以身作則、言行一致,這很重要。因為現在人感情特別豐富,剛剛才看到這一個老師,旁邊的人把他歌功頌德一番,你馬上雙膝就跪下去,都還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來歷,這就不夠理智。所以要觀察他所作所為是不是言行一致,我們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用事。能做到才說的是聖人,他統統都做到了他才說,這樣子我們會打從心裡佩服他;說了之後都能做到叫賢人,說了之後做不到叫騙人。所以現在騙子很多,諸位朋友一定要注意去看。

  有一些作家很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當這一些讀者一發現這個作家品德不好,集體把他的書拿起來燒掉,其實要怪這個作家還是要怪讀者?讀者你自己要去觀察他的文字跟他的做人是不是相應,而且說實在的,縱使不相應,你也不需要去燒那個書,「見人善,即思齊」。他所講的話,假如還很有道理,你還是可以好好去做。看到他不能言行一致,我們就了解,確確實實真實學問在能夠落實,能夠實踐,對他也可以用一個比較寬容的心去對待。我們在那裡燒書的時候內心很氣憤,氣憤當中損害自己的身體,沒有那個必要。在目前這個社會比較復雜的狀況,也有賴我們自己去觀察好,再去跟這個人學習。

  而要進入學習的時候,中國的師承特別強調三件事情。哪三件事?釋淨空教授在跟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師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李老師跟他開了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中國幾千年的師承。第一個條件是只能聽這個老師講,其他人的都不能聽。諸位朋友,第一點現在人容不容易做到?就不容易!現在人很喜歡新鮮,喜歡聽愈多愈好。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朋友在聊,哪一個人又很好,那一個人又很好,一個人聽了四、五個老師的話。一個老師指一條路,兩個老師就雙叉路,三個老師三叉路,四個老師就變十字街頭,要走向哪裡去?所以只聽一個老師講,他對你負責。當然你挑的這個老師一定要是有學有修的,而且是過來人,他已經走過很多正確的路,你跟著他學就有保障沒有問題。所以第一點,只能聽他一個人講。

  李老師又對釋淨空教授說,第二個你所看的所有的書都要我同意才能看。為什麼有這一個規定?其實我們在領受老師教誨的時候,不要先想自己願不願意做,要先想老師的存心,老師的用心是什麼?為什麼老師會這樣要求我們?一定有他要利益我們的地方。所以不要去想這樣我很難受,都沒有去感受到老師這個要求背後的一種愛心是什麼。其實第二點叫我們所看的書都要他同意,是要防止我們看雜了,防止我們受到其他不正確思想的污染。

  第三個從前所學的老師一概不承認,全部從頭再來。這一點是要伏我們的傲慢心。一個人假如還覺得自己還真是值得驕傲,就好像一杯水要滿也沒滿,就在那裡響叮當,但是要再加進去水,加不進去了,所以就半杯水。所以老師說從前所學一概不承認,期望我們把自己的慢心放下,讓心態歸零,用一顆謙虛的心來領受老師的教誨。所以這三點就是師承。而釋淨空教授做了三個月之後,跑去跟他的老師講:老師,你叫我守五年,我不止要守五年,我要守十年。為什麼他想守十年?因為守了三個月之後,整個學習狀態非常好,心清淨了,不受外面的污染。而只聽一個老師的教誨,整個聖賢人的綱領就能夠快速去掌握。所以深刻體會到老師的這一分愛心跟一種存心,自己馬上要再加五年。所以這五年就是一門深入,就是把根基扎得很牢。五年之後你接觸其他的經典,你馬上會觸類旁通。所以這一點要堅持得下去。

  我們光是學習這一本《弟子規》,要學多久?學一生,給這位朋友掌聲鼓勵一下。《弟子規》是掌握了幾千年來聖賢教誨的綱領,所以是要一生奉行。諸位朋友,您只要堅持三個月,早晚都念一遍,而且不只是念,早上提醒自己要落實,晚上要懂得反省,三個月之後,保證你會感覺自己的道德學問提升起來的感覺。到時候不叫你讀,你自己就歡喜要讀誦,要受持。學問是這樣去扎根,而世間所有的藝術、藝能也不離這個原則,都要先專,先把我們的心安定下來才能學得好。我們中國藝能當中最重要的是六藝,叫做「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六藝。古代孩子要學這六藝。而學這六藝的目的在哪裡?陶冶性情,還是不離提升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現在人學藝能干什麼?做什麼?賺錢。你看目標就錯了,目標都錯了,再怎麼努力還是錯的。所以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有好結果。

  我們有一個書法家,李老師,他整個學習過程也是非常微妙。他去請教過很多老師,花了一大堆錢,結果都沒有學到真本事。後來已經窮得不得了,剛好遇到他一生的恩師,這個老師不只不收他錢,還讓他住在他們家。因為真正有道德學問,真正有藝術修養的人,他不是重視那個錢,他重視的是有沒有人可以承傳這個文化下去。所以一看到李老師很受教,李老師常說,他所有的同學都比他聰明,他最笨,結果老師最喜歡他,因為他老實。他在老師家住了一段時間,後來老師很細心把從書聖王羲之傳承下來的筆法傳給他。在傳這個筆法的時候,他的老師跟他講了一段話:我把這個筆法傳給你,假如你沒有德行,你這一輩子可能會被我害了,為什麼?因為這個筆法你一學到之後,你馬上會名利雙收,你一定會有很多學生來跟你學習。這時候你名利一雙收,就是你人生最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你一沒德行又不懂得謙虛,所有的障礙就來。名跟利一有了,你又開始生活揮霍起來。

  所以有一個書法家後來名利雙收,沒有德行,老婆告訴他說,你再不回家,我就跟你的孩子同歸於盡,結果這個書法家還是不知回頭,後來太太開瓦斯跟小孩同歸於盡。這個書法家後來還娶了另外的女人。所以一個人有才華而無德,不只傷害自己,還會傷害所有疼愛他的人。學習藝術的目標,我們要清楚,是要成就德行。這一節課先到這邊,謝謝。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