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慈訓
蓋菩薩行者,在於“利己利他”,利他之行又比利己之行為重也。有志於大乘菩薩道者,宜明忍辱之道,依序力行,勇往前進,不懈不怠,忍辱道果之圓證可達也。修行之人對萬物都需視同一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啊! 何謂“超生了死”?超生,乃求靈性之永恆不滅。了死,乃脫出輪回之六道。 修者,治也、備也、學習也、陶練也、省悟,信守之意也。向道之人,尤須特下功夫。蓋,見道明理之後,力行實踐,至了澈無礙而證正果,則此過程,謂之修道者也。若是見道明理,不再進修,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修乃更深造之一種功夫也,既曰更深造,則必須持恆不怠,否則,即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但修之用,非止於道;人生在世,必修者多。如修學業,修身性,修善德等。不過,此雖項目各異,實有一貫相同之意義也。青少年時,學業必須學而時習之,溫故知新,此即修學業之功夫。省悟己身所行所為之錯,信守正途,不行邪徑而成為一個守止不阿的人,此乃修身性之功夫。 一般修持方便法,首重在規戒持守,當然各宗教門皆有殊法傳承,方便修行者依法修持,但無論何種法門都只是方便。 需知規戒從“心”下手才重要,一般而言,在家居士能作守持戒,也是不離五戒作守,殺、盜、YIN、妄、酒,正符合儒道的仁、義、理、智、信,因此戒的修持,是要有很大的恆心、毅力才能辦到。 而修持者所認知遵守修行之根本,人倫綱常、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也是法的基本。 人一生於世,即是已進入道的領域中,只是不自知而已。故,人應知,道已於生之初,已降臨到身邊、周圍,而應去尋求他,親近他。人總難反觀自省,導致自己隨著境景造作錯誤與承受業愆,在此方面,修行者眾,“反觀自省”這門功夫是一定要修的。因為如不自省,安撫這心,恐隨各種境景影響墮落,正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就是明白述說人總因不自省,反致迷失。 人身深藏八識作用,眼、耳、鼻、舌、身、意及末那、阿賴耶八識的攝受,轉換成業的種子,平常眼所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覺、身所受、意所想,此六識是相對在六根六塵,也是在塵境一切虛幻非實,因經由此六識產生了攝受,修持則要從這點有所覺,因若一直不悟進而延生出來,就是將六識全藏在八識藏庫難脫輪回。 所謂“萬法由心起,亦由心滅”,言“法”實無一法可得,各種法門都是相應眾生因緣而生。 彌勒淨土行法 凡有志往生於彌勒淨土之眾生。比丘尼(出家女眾)、比丘(出家男眾),行持於具足戒。六事修齊不怠(六事乃指:一、勤修諸功德;二、威儀不缺;三、掃塔塗地;四、名香妙華供養;五、行眾三昧,深入正受;六、讀誦經典),此六事乃指在家修眾,以此六種事勤行,永住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而發願求生彌勒淨土。 能夠完全領受具足戒之出家眾,或六事修齊之在家眾,則可上品上生於彌勒內院,在此得證正果,或者羅漢、菩薩、等覺之佛果。 優婆夷(女居士)、優婆塞(男居士),甚至到一切有覺情之眾生,沒有完全受戒,或是六事行法沒有完全修齊,僅是有心一志堅持,在六種事行間選擇一、二種,並且在家守八關齋戒(所謂八關齋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加上不著香花蔓華、觀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非時不食),持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之佛名,能夠這樣,縱然在行持之間偶有觸犯戒律,也沒有斷絕欲根,淨化業障,也可以求生而往生到彌勒淨土的兜率天宮中的外院,以此帶業之身來到彌勒淨土。欲界的諸般根障沒有完全斷絕,但可見到彌勒慈尊,恭聆開示,聞法信受,而將道心永固,使之不退不墮。 在此欲界天中之彌勒淨土,可以演化帶業往生之諸眾,這是十方諸佛所設淨土所沒有的。能夠如此,是因為慈尊悲憫眾生在世尊住世之時無緣得度,乃發心善巧攝納諸眾,不放棄引度一切眾生。涵蓋諸眾有情,針對凡夫俗子的根器,使之方便往生來到同一種質性之淨土,然後才加以分別教化,男女分別受到教化,使之見佛心生歡喜而道心不退去。並且在淨土之中,有天女以音樂教法,以此音樂之教化,灌輸四無量法之法義妙谛,再教六度行(所謂六度即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禅定、智慧),以此仙樂之妙華法音,以教化眾生,使在此之眾生可生出上生上增斷欲淨業之心。 雖然是欲界的男女二眾,只要不受欲根的纏擾,那麼莊嚴的智慧,就會顯現出來,輪回的根業都可慢慢淨化,受到彌勒佛國的光華普被,加以正信及發心,就可以慢慢成就等覺的根器。 慈尊告訴一切眾生,上品就能夠上生,在彌勒佛國的兜率天宮內院之中證得正覺。中品而往生彌勒佛國的兜率天宮,也可以保持道心不退去,等到龍華三會再證正果,或者等覺之佛果,即菩薩羅漢果位。如果是下品的往生彌勒佛國之兜率天宮,則在外院,見到慈尊再親領法華加被,再行念佛忏悔,以慢慢增加上生心,再慢慢淨化欲根業障,最後在欲界淨土之中斷絕欲根,等到龍華三會之後,再陪伴慈尊同下閻浮提一地,共同成就正等正覺之佛果。 彌勒慈尊修行的宿世因緣 在很久很久無量阿僧祗劫之中,有一位佛陀,他的名字叫彌勒佛(此位彌勒佛非為如今之彌勒佛)。當時這位佛陀大力的弘傳佛法,以引度眾生。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的人氏,他本身具有很大的善根。很得到佛法的熏陶,身受法益,因此帶發修行。當時在山中適逢枯旱的時節。一切農作物不好收成,因此民生食物普遍缺少。那時這位修行者在此山中修行,已得光明智慧。雖然已有七天,因無食物而未曾吃過食物。 在此山中有兩只白兔是一對母子。這母子白兔頗有慧根,竟能護持修行者。見修行者因枯旱未進食,乃自願將自身烤熟,以供修行者充饑。以捨身供養佛法僧。 事後此山之山神告訴修行者這件事。修行者知道此事後,不禁悲從中來。深深感動於憐憫白兔母子,身為畜道竟知供養佛法僧。由此一事,這位修行者立下大願,從此修行不殺生命。偈畢縱身投向火中,以此一願而修行,並為眾生作榜樣。 此後世尊住世說法時,有明確的開示。這一對白兔母子,兔母即是世尊的前身。兔子就是修行者羅睺羅。(世尊與彌勒慈尊以及一位修行者叫羅睺羅三人的因緣;世尊的前身即為兔母,因以身供養佛法僧,故得轉佛陀之身,一身系佛法弘興之重任,而羅睺羅亦以此因緣而成世尊座下。)而那位修行者再轉世為彌勒慈尊。 由此一段因緣,慈尊的慈心無量就是由此而來。慈尊轉輪後,修行之間生生世世以護生為宏慈。就是這個因緣事,所以此後修行都不再吃食肉類。並以此宏慈攝受諸眾有情。 因此眾生欲求往生彌勒淨土,修行彌勒法門。應該知道因地慈行這個修行因緣,以此宏慈造無邊功德,生無邊福慧,以護生結無邊善緣。以慈悲護生,不受怨靈干擾而入定。可以進入慈尊無邊願海。包括人天諸眾有情。有此一念,即可直上彌勒淨土。在此怡然安祥的駐錫(本意為僧人掛單借住)而修行,以待共伴慈尊同成正果。 五戒十善: 五戒者,戒殺、戒盜、戒YIN、戒妄、戒酒。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世之修者,如若五戒、十善不能修之、持之,即便念破佛號亦枉然,累劫、累世落入六道輪回,生生世世,求出苦之無期也。 第一、不殺生 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不能故意殺,教他殺,隨喜贊歎殺。當念眾生如父母,如同六親眷屬,如同自己身體,等無差別。不但如此,更應對一切眾生,常起慈悲愛護之心,常護生,常放生。 第二、不偷盜 對公共財物,私人財物、廟堂之四方財物,不得不給而自取,更不能侵占,或竊取,或詐取,乃至違反世間法令貪污舞弊等。修行者應做到不自盜,不教他盜,不見盜隨喜,廉潔自重之操守。 第三、不邪YIN 在家居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與他人有任何YIN穢行為。經雲:"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此戒可從修不淨觀著手,並多念佛號,避絕犯緣。 第四、不妄語 妄語有四:一者妄言,謂口是心非,欺诳不實。二者绮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三者惡口,罵辱毀謗,惡語傷人。四者兩舌,向此說彼,挑撥是非。若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說假話,打妄語,應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第五、不飲酒 修行者除因重病,非酒莫療者,應滴酒不沾。因為酒易迷人心竅,失人智慧,更有者因酒膽而造殺生、偷盜、邪YIN、妄語之事故,甚至犯法喪生。因此,既要修行就應防患未然,持守不飲酒戒及遠避一切麻醉性毒品。 戒的精神在於存心之善惡,心若純善,即入於定的層次,而且是正定的功夫,定力若深厚且持久,便可啟發出智能的功能。因此,若能從自心的淨化著手努力,讓心不受顛倒夢想的煩惱所動,則心既清淨,所處的環境亦無處不清淨也。 儒家三綱五常與五倫八德: 三綱: 君為臣綱:居上位之人,要以身作則,作出模范標准,以教化指導下位之人,使下位之人,有好規矩之言行,可效法而作。有錯誤過失之時,定要接受部下之谏诤勸解。所謂君仁臣義,又曰君敬臣忠也。 父為子綱:長輩之人,作好模范,使下輩之人,有好規矩之言行,可以效法而作,自然知孝敬,明禮義之理,若有差錯過失之時,也要接受下輩之人勸解,方能再受下輩之人,加倍孝敬。此所謂父慈子孝,又曰父寬子順也。 夫為妻綱:為夫之人,須要以身作則,遵守人倫道德,作好模范,使為妻之人,可以效法而作之,自然為妻之人,能知孝敬公婆,和睦妯娌。為妻之人,定要隨從丈夫,而作此人倫道德之善行,但為人丈夫者,若有差錯過失之時,須能歡喜接受妻子勸解。所謂夫義婦聽,又曰夫唱婦隨也。 五常:仁(仁慈博愛,戒殺放生)、義(中正無私,盡人本分)、禮(恭敬有禮,遠離YIN亂)、智(樂天知命,行善布施)、信(言行一致,誠實不欺)。 五倫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 君臣有義:居上位者待眾以禮,下位者待上以忠,君仁臣忠,自然君臣有義也。 父子有親:父教化子弟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順,父慈子孝,自然父子有親也。 夫婦有別: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夫愛護賢妻,妻敬愛夫君,相敬如賓,各盡人倫之道,家有大小事情夫妻商議而行,自然乾坤合德,白頭偕老。 長幼有序:敬老尊賢,年長者,須盡其責務,以教愛幼輩,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長輩,若能長幼各守其份,而不亂倫,則一團和氣,自然長幼有序也。 朋友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過錯,勸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以道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又稱為十義,意指為人所必須履行的十項義務。 五倫之道是人倫之根本,也是做人之基礎,人遵五倫,天降吉祥也。 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孝:孝敬父母,人倫之道以孝為首,不孝者後來必遭受天譴。世人並非不知孝順之道,有的明知而故犯,人為萬物之靈,鳥獸亦知孝義,如羔羊跪飲母乳,烏鴉知反哺之義,人更應該盡孝道!不孝父母之人,雖有行善之功,亦不能贖其不孝父母之罪。 悌:乃兄友愛弟,而弟恭敬兄也。兄弟原來同氣連枝,共乳成人,兄寬弟忍不失手足之情,言語溫和,不爭家產,自然家興族盛也。 忠:真心誠意做事合法合理,竭盡心力至公無私,所報無謊,所言無虛,光明磊落,不作虧心事,可以對天地對神祗,對國家對社會,對父母兄弟妻子,對自己良心無虧者就是忠也。 信:信者誠實也,信乃人道之准繩至寶,人之事業成敗皆以信字為基礎,若與人相約之事,買賣或工作只顧自己利益而失約,或講話虛而不實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顧行,行顧言,心口和一,自然建立良好信譽。 禮:禮者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也。禮能表現人之身分及人格,態度謙虛儀容端莊,行為有規律,對尊長有禮貌,待下輩慈和博愛,你若以禮待人,他人必定以禮答之。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絕不做敗壞風俗的事,倘若人人不守禮,秩序即亂,所以修道必注重禮節,自重自愛、敬人愛人,如此方不虧禮之道也。 義:義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盡義務的意思。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雖天下財物為人人所喜愛,但需要用正義而取,若用不義橫財逆取,損人利己,最後必定受禍失敗,所以正義君子,不但不貪不義之財,而且疏財仗義,布施貧窮,救濟諸善。 廉: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無私欲無邪念,不作虧心等惡事也。待人接物誠誠實實,辦公做事有始有終,臨財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欲,內心清廉,家雖貧亦不願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為之廉也。 恥:恥者為人之本性,本性純善而無惡,所謂人之良心,但是“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有了羞惡之心才能知恥,知恥之人做事光明正大,不知恥者心身不端正。 孝悌也者,為人之本,道德之源,必須遵行,修道者不可不勉矣。人道不修與禽獸何異。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