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30[海口]


 2010/7/10    熱度:1869    下載DOC文檔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04/11/28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52-115-30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上一堂課提到講話的態度包含要耐煩,包含講話的時候要看著對方,包含要有守信的態度。那我們剛好提到在春秋時代有一位讀書人叫季札,他並沒有在口頭上答應別人,但是他心裡面已經許諾要把他那一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所以他是連自己的一個起心動念都要堅守信用。我們應該向這樣的聖賢人學習,而不是給自己找藉口。當我們時時替自己找藉口,我們自己都會愈活愈不踏實,也會愈來愈得不到他人的信任。

  當然言出要必行,但是言出以前,我們還是要考慮「是非宜,勿輕諾」。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你要答應別人以前要考慮,答應的這件事是不是合乎正義?是不是合乎法律?有時候我們答應他的事,可能他太太以後會埋怨我們,也都有可能。所以必須要考慮到這件事情是不是對的,你才能夠答應。再來,還要考慮我們自己的能力夠不夠完成這一個承諾,假如不行,你答應了到時候做不好,你自己也覺得很無奈,對方也會很不舒服,所以答應別人以前要量力而為。而其實我們在答應別人以前,可以先緩和一下,因為現在人很急躁,他要請你幫忙也很急:拜托!你趕快答應好不好?我們假如被他的急躁牽著走,很可能就輕諾。因為他很急躁的時候,對於這件事可能還沒有洞察清楚,對於這件事可能心理上自己都還沒做好准備,就要拉你一起下。這個時候你跟他一起下,可能走到一半他不干了,那你到底是不是有幫到忙,自己都覺得很納悶。所以當你保持一段距離先緩和一下,自己考慮一下看清楚,也讓對方冷靜一下。這個進退之間我們要懂得去拿捏,在很急促之下下的決定,基本上都容易出狀況,所以還是搞清楚之後再答應。

  另外有幾種態度是我們言語當中不可以犯的,在《弟子規.信》這一篇裡面有提到「奸巧語,穢污詞」。奸巧語就是俗話說的绮語,花言巧語。其實花言巧語心就不忠,心都是有所目的,心是居心叵測,這已經失去忠、失去恭敬,我們不可以用花言巧語去欺騙別人;穢污詞,就是一些世俗的髒話,比較粗俗甚至於是罵人的話,這叫惡口。惡口會讓人家很不舒服,甚至於會引起人與人當中的沖突。而當我們常常是穢污詞,絕對會得不到別人對你的尊重,甚至於人家在背後都會批評你、都會輕視你。

  所以言語也是一個人的形象,要保持好。你不要說別人講話就這麼隨便,我們同樣在一個辦公室裡面,你就慢慢也講話隨便,那你就得到別人對你的輕賤,我們就沒有威儀了。所以不對的事不能跟,像現在辦公室很多講一些绮語,一些黃色笑話,這個風氣不可開。當人與人當中都這麼隨便,很有可能整個團體氣氛都搞砸了,甚至於壞人家的心緒,壞人家的工作情緒,這都是不可長的。而當你是主管的時候更應該制止這種風氣。當我們大人在講話當中都很輕慢、很隨便,還在那裡嬉笑,請問小孩看了學到什麼?他就不懂得莊重,不懂得尊重別人,這個流弊都很大。所以我們在小孩面前講話,一定要更注重形象,更注重遣辭用句,這都是大人很容易疏忽的。因為一論起來情緒就跟著波濤洶湧,也都沒顧及到有小孩在旁邊。

  《弟子規》裡面有提到「詐與妄,奚可焉」,詐跟妄就是欺騙,我們說的妄語。一個人為什麼會欺騙別人?可能是他有所目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這個心已經偏頗了,不忠了。甚至於是他要掩過飾非,自己犯錯了不敢認錯,所以妄語來欺瞞。但是用妄語能不能真正把過失蓋掉,行不行?要瞞一個過失還要拿二、三個藉口,二、三個理由來蓋住,這二、三個理由繼續還要再拿多少理由來蓋?到最後吹牛到最後就吹破了。所以人假如繼續妄語,每天過得很痛苦,每天還要想一大堆如何去掩蓋自己的過失,那種日子實在怎麼樣?很苦!

  我有一個學生,他因為繳午餐費,結果拿去揮霍掉了,剛好我來接新班,他就說是因為家裡很窮,所以他都拿著這個錢去買一些吃的奶粉給他的弟弟吃,照顧他弟弟。因為我剛接他們二、三天,結果這個孩子講得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馬上說:來來來,我跟你去你們家,買一些東西給你弟弟吃。這個學生馬上說:老師,不用了。後來我就留心觀察一下,覺得他的話跟他的母親有很大的出入,而這個母親是他的繼母。但是我們聽話切忌聽片面之詞,也不能全聽他繼母的,也不能全聽他的,一方面要綜合一下,一方面要自己實際了解。

  結果剛好有一天,我經過一個電動玩具店,我想進去看看,他都說他很可憐,那我就進去看看,有沒有又繼續在這裡浪費金錢、浪費時間。結果我一走進去看到好幾個我的學生,還站起來:老師好。真的很慚愧,因為剛接他們的班,很多孩子家庭狀況,基本上隔代教養跟單親家庭就快要十個孩子,我們看了都覺得很心痛,有時候你還幫不上忙。因為家長的認知有時候不足。我這個學生還真厲害,躲到最裡面的一間小房間,結果我就探到底,當這個孩子看到我的時候臉色都發青,因為他騙了我,瞞天過海到最後被我這個偵探給抓住。所以當老師不容易,還要當偵探,還要對學生的言語抽絲剝繭探個究竟。

  後來我發現之後,馬上就帶著他到他們家去對質,結果因為去了之後,明顯感覺到繼母對於這個孩子;對她的孩子比較偏愛,對這個孩子就比較刻薄一點,所以我們看在眼裡也是不動聲色,兩邊協調。因為畢竟孩子做錯了,他再怎麼說還是要跟繼母道歉,完了之後,我們就再跟這個孩子多做溝通。他也希望他的日子好過一點,那就先從自己好好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做好。我們就從中開始給他一些引導,一些提醒,也把這個孩子的親生母親找來,大家一起配合。結果這個孩子後來跟我很熟、很好,因為確確實實雖然他被我嚇得臉色發青,但是他一定知道老師不是找他麻煩的,老師是為他好。

  當然在整個相處過程,我也發覺這個孩子腦筋特別靈活,腦筋不靈活,能夠編這麼多理由出來嗎?我就利用,我們說順勢而為,利用他腦筋很靈活,所以叫他去負責,我們每一次到圖書館看書的時候書很雜,都是他去幫忙辦借書,幫忙整理書籍,就分派給他這些工作。所以這個孩子到後來,常常有事沒事走到我的面前來說:老師,今天還有沒有工作要做?所以你愈給他做,愈給他鼓勵,他從中提升他的信心,從中覺得老師很肯定他。所以其實沒有孩子喜歡自甘墮落,沒有孩子喜歡自暴自棄的,是我們老師跟大人有沒有提供一個空間,讓孩子去提升他的能力跟自信。

  我後來就跟他問了一下,我說:那一段時間你騙老師這麼久,你日子怎麼樣?他說很難受,每一天提心吊膽都在看老師的臉色怎麼樣。所以確確實實妄語那個日子不好過,我們還是坦坦蕩蕩。所以《弟子規》說「過能改,歸於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假如掩飾,只會是錯上加錯。孩子從小一定要形成講真實話的態度,假如孩子從小妄語,「奸巧語」,這一些習慣一養成,孩子還沒踏出社會,他的社會信用已經怎麼樣?已經破產了。所以這個要從小一定要讓他扎下懂得講話守信,講話講真實語,絕對不妄語的態度。

  那我們接著來考慮講話的方法。我們也有提到講話要「凡道字,重且舒」,就是抑揚頓挫要表達出來。然後言語速度要「勿急疾,勿模糊」,不可太快,不可太慢,所以這是講話的方法。《弟子規》也提到「尊長前,聲要低」,但是「低不聞,卻非宜」,言語當中的中庸,尊長前不可以大聲喧嘩,但是跟尊長講話,你可不能講得尊長那裡:你說什麼?這樣也是不禮貌。

  諸位朋友您有訓練過你孩子講話嗎?假如你沒有訓練,突然他要去應徵的時候,你在那裡頭很大,孩子連講話都不會講。所以表達能力要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練,所以當孩子跟你在溝通,對你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他講得不清楚,你說:來,你再講一次,你剛剛講太快了,你講慢一點,媽媽沒聽清楚。去要求他不斷去修正他講話的語速,講話的一種抑揚頓挫。這個時候你可要有耐性跟他磨,很多講話的習慣都是點點滴滴磨出來的。當你能堅持這個耐性,孩子往後要跟你講話,他就能夠調到一個很平穩,講話很適中的狀態來跟你講。

  我們在教讀經的老師,常常會讓學生上台來分享一下,上個禮拜你做到哪一些孝心、孝行?叫孩子上來講。一上來就訓練,不只講話訓練,站也要訓練。現在很多孩子一上台之後,這個手就握在桌子旁邊,歪一邊,或者手就亂晃,有時候講的頭也晃,不然就往下看。要教!所以這麼一訓練,哪裡不對開始修正,連走路走上來都要訓練,「步從容,立端正」。所以孩子講話也好,行住坐臥就有他的威儀存在,就有他的大將之風,心就定得下來。所以讓孩子這樣講,訓練他各個方面的講話狀態,講得好再讓他下去,講不好再一次,再講不好,一次又一次講到好再下去。所以教導孩子除了方法之外,還要耐心。所以我們講話的方法,《弟子規》當中這一些教誨我們也要從自己先做到,然後再來要求小孩子。

  勸誡親人親友的方法當中,要「谏不入,悅復谏」。悅是時機,復谏的意思就是勸一次沒有用怎麼樣?再勸,還是耐性問題。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假如勸一次就聽,那這個人一定不是普通人。我上一次跟諸位朋友提醒,有這樣的人,您一定要打電話給我,我要找他出來弘揚中國文化,他可能是顏淵的後代,顏淵是不二過。講話的方法,「號泣隨,撻無怨」。縱使被誤會了,你還能夠堅持勸下去,堅持做下去。所以現在人你要幫別人、要勸別人,要先做到不怕委屈。因為說實在的,現在人打一個比喻,他做人處事就像一畝田,這一畝田地不止是不能種,是地都裂開,裡面連只蚯蚓都沒有,連一些微生物都沒有,這個時候你還指望它明年就給你開花結果,給你收成稻子?這個時候你要打基礎,還要做一些有機肥,不是化肥,化肥會讓土壤更糟糕,用一些有機肥先給它培植。所以我們現在面對孩子、面對親友,你也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撓的一種態度。

  那言語會產生什麼影響?當你的言語確確實實是忠、是信,而這一個忠就是真誠、就是恭敬,必然會讓聽者很受益、很感動。一定會達到「善相勸,德皆建」的效果、的影響。因為你又堅守信用,所以你的言語也會不斷的提升別人對你的信任。所以我們要考慮言語所產生的效果,言語不恭敬,言語妄語、兩舌、绮語、惡口,必然造成別人對你的輕視,對你的侮辱。所以這是我們不可以去做的,不可以去表現出來。其實言語的影響性,我們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句話沒有講好,可能引起一個國家的災難,一句話沒有講好可能引起一個家庭的分裂、一個團體的退喪。所以我們還是要謹記聖賢教誨,一定要謹言慎行,這是屬於「言忠信」的部分。

  接下來修身的第二個重要功夫叫「行笃敬」,行為一定要笃實、要恭敬,所以所有的行為存心一定是實實在在、恭恭敬敬的態度。我們的行為在對人當中如何恭敬?在對事、對物當中如何恭敬?我們《弟子規》教得非常詳細。一個人的道德學問,一定是從近處開始下手,一定是從家庭開始落實。所以一個人的仁慈之心從哪裡開始學習?從孝、從悌。所以《論語》說「孝悌也者」是什麼的根本?「仁之本」,仁愛的根本在孝悌,所以一個人很多處事待人的態度都是從家庭教育開始扎根。所以「行笃敬」,請問行為要先對誰恭敬?第一步一定是對父母恭敬。

  我們來看一下對父母如何恭敬?「冬則溫,夏則凊」,時時刻刻用一分恭敬心去奉養父母,去看到父母的需要。一個孩子能對父母有這樣的恭敬心去奉養,他做事的細心,他體察別人需要的能力,就從這一點一滴當中就形成。有沒有一個人很會照顧父母,然後不會照顧別人,有沒有這樣的?不可能。有沒有不會照顧父母很會照顧別人?那也有點顛倒。所以《孝經》裡面有一句話,《孝經》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愛他的父母愛他人的人,這是違背一個人的德行。「不敬其親」,不尊敬他的父母,「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這也是違背禮儀。哪有對父母不恭敬對其他人恭敬,這都不是從一個人的道德出來的。所以愛也好,恭敬也好,一定都是從孝開始下手,對父母的恭敬開始做起。

  所以「入則孝」這一篇教誨,影響孩子一生很多重要的做人處事態度。所以當他會「冬則溫,夏則凊」,他會照顧別人,他也會變得很細心。現在很多孩子粗心大意,為什麼?因為他的腦子裡都沒有想到別人需要什麼,他腦子裡每天想著我可以穿什麼衣服,我可以吃什麼東西,他哪會去關注到別人?他的觀察力自然下降。所以教孩子這一些做人處事、灑掃應對,這些態度都會影響他一生的。

  「居有常,業無變」,一個人生活規范不能變來變去,孩子假如今天想早睡,明天又想晚睡,一晚睡十二點才睡覺,這樣會把身體搞壞。身體一搞壞,其實對父母有沒有恭敬?「身有傷,贻親憂」,所以要居有常,業無變,這個「業」在小孩當中可以做學業,在大人當中可以當事業,假如學業都沒有好好學習,常常想讀就讀,不想讀就偷懶,這個對父母不敬,對學業也怎麼樣?不恭敬,他的行為已經失去笃實恭敬。所以我們的事業也不能亂換,換來換去你自己不擔心,誰擔心?父母妻兒擔心,所以這個都失去恭敬,都只想著自己,不想干了就不干,這就沒有責任心,也沒有體恤親人之心。當然很多人以為換工作換來換去可能會有好機會,這個想法有待商榷,我們在一個工作當中就要認真做一天,提升自己的什麼?能力。而且要明白一個人一生的財富,不只是努力就能得來,還要靠我們多多布施,用我們的財物,用我們的經驗、勞力去布施,這才是致富的大根大本。所以明理之後你就不會僥幸投機取巧,也不會造成這麼多人對你的不放心。

  「入則孝」當中提到「事雖小,勿擅為」,所以這也是對人的恭敬。事雖小,勿擅為,今天我們做的很多事造成自己的危險,不能做,這就是對自己恭敬。因為我們的身體一危險就是對父母不恭敬,這個身體是父母延續下來,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的身體,所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除了不能傷害自己的身體之外,也不能做出傷害別人身體的事。因為你傷害別人就是不尊敬他,甚至於是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友。因為當他身體受損,就有一堆人會很傷心,你這樣對這麼多人就不恭敬,也沒有交代。

  有一個孩子跟他的同學開玩笑,同學正准備坐下的時候,他就把椅子移開,這個動作大不大?這麼小的動作,但是這攸關安全問題。這麼一拿開他的同學坐下去,脊椎直接著地,所以終身癱瘓。這一個報導我還放在我的資料夾裡面,因為人生你不夠謹慎、不夠恭敬,都有可能會造成一個人或一個家,甚至於一個國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這個家庭你看就毀掉了,他要終身癱瘓。有比他更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看著他每天要在那裡流眼淚,還要幫他擦背,還要付龐大的醫療費。所以我們藉由這個機會引導孩子,用一個同理心去體諒別人,所以你傷害一個人就等於讓幾十個人痛。

  所以我就問小朋友,你的身旁周遭有多少人關心你?他們說差不多五十個。我記得有一次因為好像是今年的元宵節花燈太擠。《弟子規》說「斗鬧場,絕勿近」,都已經擠成這個樣子了,外面的人還拼命往裡擠。結果失控了,很多人就活活被踩死,好像踩死了幾十個人。我就跟小朋友說:這一件事幾十個人還要再乘以五十,代表有上千個人因為這一件事怎麼樣?非常難過傷心。而且這幾十個人很多是剛好大學畢業,父母幾十年的心血統統白費了,國家幾十年的栽培也白費掉了。所以只要會危及到他人健康的事,事雖小勿擅為,這是時時提起對人的恭敬。

  「物雖小,勿私藏」。小孩子有時候還分辨不出來這個東西都是有主人的,他一看到喜歡就就拿,我們就會告訴他,你假如拿了別人東西,讓人家對你失去信任,以後還有沒有人要借你東西?還有沒有人要跟你做朋友?有時候在講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講故事,因為孩子他的思考還沒有辦法很抽象,故事比較具體讓他去感受。我們就會跟孩子講,有一個孩子因為有一次偷了人家東西,所以所有的人就給他貼了一個標簽,給他蓋一個章「小偷」。有一次他到同學家去玩,結果同學家的錢不見了,諸位小朋友,同學會想到誰?說是他偷的,隔天就當著所有的同學說:我們家的錢,你給我還回來。他是百口莫辯。而這一個朋友這一輩子都記住,他被人家誤會,被人家侮辱。

  所以絕對「凡取與,貴分曉」,誰的東西絕對不能給人家私自拿來用,那我接著也會跟小朋友說,公物也不能拿。我會問他們說:學校裡面這一張桌子是誰的?諸位朋友是誰的?小孩會說:校長買的。那我們接著引導孩子去思考,所以其實很多常識都在生活當中,您可以遇到機會就好好引導。那校長買的,那這個錢是誰給校長的?他們會說:那是政府給校長的。那政府的錢又從哪裡來的?這個他們就不一定會答得出來,我們說就是你爸爸媽媽納稅出來的。因為整個社會是互助的團體,我們享受整個國家這麼多的建設,這麼多的福利,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要一起為這個國家社會付出,所以就要納稅。那納稅的人有多少?他們說有十三億,或者說有十幾億。我說沒這麼多,你們有納稅嗎?說有納稅的是已經有賺錢的才是納稅人,所以我們保守估計納稅的人有四億人,所以這一張桌子是誰的?四億人的。你拿了公物你欠多少人?四億人。我跟小朋友說你欠四億人,做牛做馬你都還不完,所以任何公物絕對不能拿,縱使只是一支筆,一張紙,你都要公私分明。所以這也是對他們從小對公物的一種恭敬之心,有恭敬心才能夠廉潔有守。

  「親所好,力為具」,時時想著要做好讓父母歡喜,這也是對父母的恭敬。「親所惡,謹為去」,父母不歡喜我們所養成的一些壞習慣,我們趕快把它改掉。雖然是對父母恭敬,事實上也是對自己的恭敬。「身有傷,贻親憂」,所以對自己的身體要恭敬。「德有傷,贻親羞」,所以我們的道德行為有不妥之處,都可能讓父母蒙羞。對父母恭敬,絕對不能做出讓父母蒙羞之事。這都是對父母落實恭敬,就不是高談闊論,要落到實處來。

  對父母的恭敬不只是對我們好的時候恭敬,當父母對我們發脾氣的時候,這一分恭敬心也要提得起來。所以古代的人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所以大舜的父母對他再不好,他都沒有放在心上,他只想到自己應該盡的本分,還是全心全意孝順父母。由於這一分至誠的恭敬,才讓他的父母回心轉意。

  在孔子的學生當中有一個賢者叫做闵子骞,他的德行非常好,闵子骞。在孔門四科當中,他是德行最好的學生之一,他的母親比較早過世,所以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因為繼母後來又生了兩個弟弟,所以對他就比較刻薄,對他兩個弟弟比較照顧。有一年冬天他的母親用蘆花幫他做棉衣,用真正的棉花幫他兩個弟弟做衣服,結果剛好他幫他父親駕車,因為蘆花不保暖,看起來又很蓬,還以為很保暖。所以一邊駕車冷風飕飕的吹過來,他就發抖,他父親看了就覺得衣服都穿這麼多了還發抖,是不是你有意侮辱你的繼母?所以就很生氣,拿鞭子抽闵子骞,結果這一鞭鞭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了出來。父親一看非常生氣,就覺得繼母在虐待我這個兒子,所以馬上氣沖沖的就回家,一進家門打算把他的繼母休掉,這個時候很生氣!

  闵子骞看到這個情況,不只沒有幸災樂禍,馬上只提起了一個對繼母的恭敬,他就跪下去說:父親,你不要趕走繼母,因為「母在一子寒」,母親在,只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走了,我們三個兄弟都要寒冷挨餓。所以一個人在這麼危急之下沒想到自己,想到誰?想到繼母,想到兄弟,甚至於想到自己的父親。父親假如在盛怒之下做了這些決定,他事後也會後悔,所以這叫真實的德行,念念想著成就別人。所以也由於這一分恭敬,這一分孝心,他的繼母覺得很慚愧,一個孩子都會念念為我想,我居然沒有這個雅量好好的去照顧這個孩子。所以由於闵子骞的這一分恭敬孝心,扭轉了一個家庭的命運。所以還是要用德來感化他人。「親憎我,孝方賢」,當親友對我們惡劣的時候,你還能夠保持你對他們的關懷,這就是恭敬真正做到了。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對父母的恭敬,在《孝經》裡面說道「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生病的時候要多替父母擔憂,「喪則致其哀」,父母往生的時候我們要莊嚴肅穆,「祭則致其嚴」,父母走了之後,我們每一年在父母的忌日,甚至於重大節日都應該祭祀,所謂「慎宗追遠,民德歸厚」,我們念念不忘死去的父母老祖宗,也就是不忘他們給我們的教誨,給我們人生的關懷愛護。人有這樣的心,絕對不會把人生走得誤入歧途,而且會非常厚道,時時知恩報恩。所以中國的孝道也落實在祭祀祖宗之中。

  「親有疾」,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奉養去照顧。俗話有講到「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一句話錯了,為什麼?真正的孝子絕對會堅持照顧父母到底。我們有一個朋友,他也三十來歲,他的老祖母把他帶大,所以他祖母中風的時候,一個大男人日夜照顧。然後擦身體什麼都是他,然後帶老祖母抱著、背著去看醫生,做得很好,也很讓鄰裡鄉黨感動。一個能孝敬自己長輩的人,交朋友一定是什麼?很有道義。所以在社會上也是很贏得朋友對他的愛戴,後來他也娶了一個很好的老婆,這叫善有善報。所以真正的孝子絕對會盡心盡力照顧父母,絕對不會變心。又有一句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那他不是英雄,這都是給那些假的人找藉口。真正的英雄他一定有他的智慧,有他的定功。當然這個定功要從小開始練,從小就要告訴孩子,遠離這一些比較色情暴力的東西,訓練他的定力。

  「喪三年,常悲咽」,還有「事死者,如事生」,就是我們對父母的恭敬,絕對不會因為他離去而有絲毫的減少。當我們父母離去,一看到父母留下來的東西,我們都會感受到父母一生給我們的這一些照顧,也會在處事待人當中突然想起父母給我們的教誨。父母在的時候我們要全心全意做到,父母不在了我們更要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所謂大孝就是顯親,大孝是顯祖宗,所以要有這樣的恭敬,才能夠寬慰父母跟祖宗在天之靈。

  除了對父母要恭敬之外,我們《弟子規》也延續教導要對長輩恭敬,所以《弟子規》的次第那真的是非常有智慧,這也是遵循孟夫子的教誨。孟夫子說「親親而仁民」,把對父母的孝心、恭敬心,「親親」再延伸對一切人關懷之心。這一切人當然從最近的就是自己的兄弟,還有身邊的長者。「仁民」,再推演到一般的人民。仁民再推演出來是什麼?「而愛物」,連對山川大地、動物、植物都有這種愛心,恭敬之心。所以能不能一下子連父母都還沒有孝敬,然後就跳出來對狗很好,對貓很好,有沒有?有!現在人不孝父母,對狗很好,對貓很好;沒有拿錢給父母,還帶這個狗跟貓去洗三溫暖,你看現在人真是顛倒。

  所以沒有聖賢教誨,人真的不知道怎麼做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上天假如沒有讓孔夫子在我們中國誕生,那我們這一些中國文化傳不下來,現在中國人不知道活成什麼樣子?所以我們要珍惜有孔夫子承傳這個堯舜禹湯的大道。我們要好好學習,好好遵循這個教誨,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我們來看仁民,從兄弟、從長輩開始做起。「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我們真正打從心裡尊重別人,言語就能夠忍得下來,所以當你常常能夠尊重別人,你可能連一句惡語都不忍心說的,所以我們對人的恭敬,言語的一種輕聲細語要在平常就練好,就能夠做得到。還有整個生活禮儀,其實都是對人的恭敬心的落實。所以之前我們提到了訓練孩子接待的禮儀,訓練孩子打招呼的禮儀,訓練孩子送客的禮儀,甚至於訓練孩子吃飯的禮儀,這都是對人的恭敬之心。假如孩子吃飯的時候,大人都還沒坐他就跳上去了;大人還沒吃,他就趕快往自己的碗裡夾,甚至於喜歡吃的,整盤菜夾一半過來。很多家長還說:來來來,多吃一點。大人沒有那個教育的敏感度,真的孩子就毀掉了。所以他處處要有恭敬、要替人著想,他這個敬的功夫,對人設想的功夫才能夠形成。

  所以這一些禮儀我們也要處處留心,長養孩子的恭敬之心。而這個恭敬心,你只要在他的舉手投足訓練,當他內化之後,很多你沒教他的動作,他也會做出來。舉一個例子,我們教一班學生才教差不多兩個多月,教他們鞠躬,教他們問好。有一天他的老師在看電視,看一些道德的人講課,這個孩子走過去的時候,突然他的腰整個彎下來,深怕擋到他的老師看電視。諸位朋友這個動作有沒有教?沒有,那他為什麼會做,七歲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從他的恭敬心發出來的,所以真正一個孩子內化有恭敬心了,他很多的行為他就會到位了。所以我們從點點滴滴生活去下手,自然而然有一天會水到渠成。

  像接電話是常常發生的事,我們說接待裡面也還有接電話。我有時候打給我們中心一些老師的孩子,會發覺有一點都有做到,當他知道是我打電話去的時候,談完話之後他絕對不切電話。我說:你怎麼不切掉?他說:老師你還沒切。你看這麼一點滴,他每天都在為誰設想?為別人,恭敬別人,滴水穿石,他的恭敬心就形成了。你看現在很多孩子:不在,就掛下去了。你接的時候覺得怎麼樣?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所以連接電話一定要「長者先,幼者後」。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