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淺釋:例舉八種意惡(一)


 2016/6/3    熱度:5906    下載DOC文檔    

意惡,是指內心生起的未必付諸行動的惡念。《感應篇》中例舉了以下八種意惡:“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材能可稱而抑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見到他人做官,內心就希望此人被貶職流放而失去官位;見到他人富有,就希望此人失去財富而變得貧窮;見到他人容色美貌,就生起想與之私通的心;欠他人的財物,就希望此人死去,自己就不用歸還所欠 的財物了;向他人強求某事而沒有如願,內心便對此人生起仇恨而詛咒此人;見他人失去權勢,就開始宣說此人的過失;見他人體貌面相有缺陷,內心就嘲笑此人;見到他人有才能,就生起壓制此人、不讓他有施展才能機會的心。實際上,一個人內心生起的意惡有千千萬萬,這裡只是例舉了其中八種常見的意惡。

有人疑問:“只是心裡想想,又沒有付諸行動,怎麼會是惡呢?”發起這種疑問的人,顯然對佛陀所宣說的因果律是愚昧的。我們內心的心念分為三種:有身體動作伴隨的心念,有語言伴隨的心念,沒有身口伴隨的心念,這三種心念分別簡稱為“身、口、意”,或者“身業、口業、意業”,它們都具有招感後有的力量,善的心念招感善報,惡的心念招感惡報。《禅門日誦·修心銘》中說:“凡人舉念,關系最重,發機雖微,果報甚大,善造道者,不可不慎。是故經雲:發念之機在十惡,則三途之業報已成;發念之機在十善,則人天之業報已成;依四谛發念,悟無生而羅漢果成;依十度發念,悟無生而菩薩果成;悲智平等,則正覺果成。念凡即凡矣,念聖即聖矣,念佛即佛矣。”意思是說,大凡人內心生起一個念頭,這件事的關系最大了,因為心念生起的時候是不知不覺很細微的,但是念頭的果報卻是很大的,所以善於創造未來把握自己命運的人,不可對心念的生起不謹慎。經中說:內心所發起的心念如果是殺盜YIN妄等十惡,則三惡道的惡報就已經造就;心念如果是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等十善,則人天的善報就已經造就;如果心念與“苦集滅道”四聖谛相應,悟到人無我空性,就成就了阿羅漢的果位;心念如果與“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方便、願、力、智”這十度相應,悟到法無我空性,就成就了菩薩的果位;心念不僅慈悲,而且在空性中生起,慈悲與空性在一念中完全平等,就成就了佛陀的果位。念頭定格了一個人——念頭是凡夫而有的,此人就是凡夫;念頭是聖人而有的,此人就是聖人;念頭是佛陀而有的,此人就是佛陀。

所以,從這段話來看,心念的生起確實很重要的。儒家《中庸》開篇就有“慎獨”的教誡,“慎獨”中的“獨”就是指一個人內心生起的念頭。內心的念頭之所以稱為“獨”,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內心有什麼樣的念頭,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認知與體驗,一個念頭就對應著一種認知與體驗,念頭與認知體驗之間的對應關系獨一無二。例如,內心有仇恨的心念,不僅會覺得對境特別討厭,而且同時內心還體驗著痛苦;反之,如果內心有包容慈愛的念頭,就會覺得對境是美好的,內心也會體驗快樂悅意。二是,自己心中生起的念頭,其滋味只有自己獨自承受,他人無法替代。例如,作為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肯定是非常慈愛的,甚至願意代受孩子的一切痛苦,但是如果孩子內心生起某個痛苦的心念,這個心念的痛苦滋味只有孩子自己獨自體驗與承受,母親根本無法代受。

從根本上來說,人內心的痛苦與快樂,不是由外境造成的,而是由內在的心念造成的,一個智者應當再三對這個道理進行觀察,直至生起定解為止。凡夫為了獲得快樂,千方百計地去征服外境,對內心的心念 卻絲毫不去做任何調整,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去征服外境,但內心依然得不到片刻的安詳。此外,在征服外境的過程中,由於造下了沉重的惡業,外境必然 變得越來越糟糕。這是無始以來,凡夫所用的離苦得樂之道,這條道路充滿愚昧、痛苦與失敗,而且沒有盡頭,我們應該幡然醒悟,及早回頭,經雲:回頭是岸。所以,我們應該停止征服外境的愚昧行為,轉而去征服自心,則快樂捶手可得。此外,由於外境是由心田中的種子變現的,而心田中的種子是由心念播下的,所以,只要心念正確,外境就會越來越善妙。

《入行論·護正知品》中說:“虎獅大象熊,蛇及一切敵,有情地獄卒,惡神並羅剎,唯由系此心,即攝彼一切,調伏此一心,一切皆馴服。”外境上種種恐怖的境相,如老虎、獅子、大象、熊、毒蛇等,還有地獄裡面恐懼的獄卒、惡神、羅剎等等,都是自心所變現。所以,如果內心住於禅定,則不會對它們生起絲毫的恐怖,如果自在駕馭了內心,這一切顯現都會成為自心的莊嚴。又說:“實語者佛言:一切諸怖畏,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有情獄兵器,何人故意造?誰制燒鐵地?女眾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只說誠實語的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怖畏、無量痛苦,都是從心而生。地獄裡砍殺眾生的兵器、炮烙灼燒眾生的熱鐵、折磨眾生的女人等,佛說這一切都是由人的惡心而造,所以,三界中最令人恐怖的是自己內心生起的惡念。

因此,我們應當牢記:“好人,好的是他自己;壞人,壞的也是他自己。”好人內心生起善念的時候,第一受益人,就是他自己,因為善念的本質就是愉悅,生起善念,自心就會生活在愉悅之中;善念的究竟受益者還是自己,因為善念在心中播下種子之後,將來成熟為外境時,享用這些悅意外境的,仍然是自己。同樣的道理,惡人內心生起惡念的時候,第一受害者就是他自己,因為他自己得首先承受惡念的滋味;惡念生起的時候,即便擁有再多的金錢、財富與榮譽,自心依然是痛苦的。所以,生起惡念等於糟蹋自己的生命。惡念的究竟受害者還是自己,因為惡念在心中播下種子之後,將來成熟為外境,體驗這種痛苦外境的依然是自己。下面我們來一一觀察這八種惡念的不合理之處。

一、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富,是指資財充足而衣食無憂;貴,是指具有地位或權勢而受人尊敬。富貴,是每一個人所期望的,我們應該恆順眾生,祈願所有的眾生永遠具足財富、衣食無憂,永遠具足律儀、智慧與威望而受人尊敬。每天起床,我們都應當念誦一定數量的四無量心偈:“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捨。”特別,作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面對具有財富與地位的人,應該如是思維:“本來,這些老母有情的所有安樂是要我去親自承辦的,現在他們依靠往昔的福德力,居然自己已經獲得了這些暫時的安樂,這是多麼善妙的事情啊!希望他們獲得更多的安樂,遠離一切痛苦,最終成就佛果,享受無邊無際的安樂。”這樣,讓自心對有情的安樂遠離嫉妒而修煉隨喜之心。

如果一個人的心具有“見到他人富貴,就希望他人失去富貴”的習氣,此人終生都會窮困潦倒,即便再怎樣努力,也不會過上富貴的生活;即便依靠往昔的福德力,暫時有了一定的財富與地位,這些財富與地位也會漸漸衰敗,最後一無所有。道理其實很簡單,願他人失去富貴的心念在心中會播下種子,這樣的種子其本質就是向自己的如來藏呼喚貧窮與下賤,久久這樣呼喚,自己就會真的活在貧窮與下賤之中。據說,唐朝時武元衡陷害柳子厚和劉夢,貶掉了他們的官職,但是當武元衡被叛軍殺死的時候,劉柳兩位卻安然無恙。白居易被王涯進讒言,而被貶,當王涯死於閹割時,白居易依然活得好好的。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害人的人由於內心充滿害心,往往是自己先遭到殺害。

虹縣的周義夫,富而不儉,性情放縱蠻橫,孫識之曾經勸誡他收斂,周義夫惱怒地說:“你怎麼知道我是這樣的人?竟敢干預我的事情。”因此,孫識之很忌恨周義夫,並說:“我要看到他是怎樣破敗下去的。”等到孫識之登第,被派到家鄉虹縣做官,剛好有人狀告周義夫鬧市打人,狀子被送到所司審問時,不料狀告的人突然死掉了,於是孫識之就以周義夫殺人致死而判了他死罪。幾年後,孫識之被調到河北做官,全家被盜賊殺死,與周義夫一樣悲慘。對於周義夫來說,仗著自己有錢就蠻橫,確實是不對的,但孫識之竟然帶著仇恨殺了他,所以上天也以同樣的報應落在他身上。對他人好,就是對自己好,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所以,我們應當對一切人遠離“願他破敗”的惡心。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