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可常帶自己的孩子到寺廟禮佛
離我家住地不遠處有一座寺廟。節假日,我便會帶兒子去寺廟禮佛。有人也許會說都什麼年代了,還教小孩干這些,不是迷信就是迂腐。 其實,我帶自己的小孩去禮佛,一則希望佛菩薩能夠保佑家人平安,二則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受到佛法的熏陶,像佛菩薩一樣具有一顆慈悲之心,能夠普度眾生。一個人沒有普度眾生的濟世情懷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的。要知道,古代的那些名人學士很多都是受到佛法熏陶,精通佛理,具有濟世情懷的。宋朝的范仲淹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為了教育兒子,我曾經把范仲淹的故事說給兒子聽。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年輕的時候在一個寺院裡面讀書,家裡很窮,一天只能吃一鍋粥。那鍋粥早上煮好了,冬天冷,就在外面凍成塊,然後他把這個粥切成幾塊,一餐吃一塊,就著鹹菜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斷齑畫粥”,就這麼清苦。有一天他在寺院裡面發現了一箱埋在樹底下的黃金,這麼貧窮的書生,見到黃金沒有心動,他不聲不響地把黃金又埋回去了,自己心裡面根本不去掛礙它,沒有偷盜的心。“不義之財君莫取”,聖人的訓導他記在心裡,絕對不犯偷盜戒,他心裡想的都是國家,為人民分憂。 後來他去算命,就問相士說,你看我將來能不能做宰相?這個相士覺得這個窮書生口氣好大,想要當宰相,就表現出很不以為然的樣子。范仲淹看他這個樣子,馬上就改變了口氣,問:我如果當不了宰相,那將來能不能當一個醫生?古代的醫生是很窮的,不像現在醫生這麼富裕,古代人行醫不是為錢,真的是為治病救人。這個相士聽到這個人,一下子從大富大貴的宰相又降到了醫生,表現出很困惑的樣子。范仲淹就說了:當宰相可以救人,當醫生也是可以救人,如果當宰相,能夠救天下人,如果當不了宰相,我也希望當一個醫生,能救幾個算幾個。這個相士聽到他這番話非常贊歎,說“你這樣的胸懷是真宰相心也”。果然,後來范仲淹做了宰相,他兒子也做了宰相,這就是果報。 范仲淹後來當了宰相,以前讀書時安身的寺廟派人來找他化緣,說:“這個寺廟現在有破損,您老人家現在榮登相位,來幫助一下我們寺院吧。”因為范仲淹把他自己所有的錢都拿去布施做好事了,所以家裡沒有錢,於是他就想起那個寺院裡面大樹底下還埋著一箱黃金,然後告訴這個寺院的代表,你回去在那個樹底下挖,果然是一箱黃金,於是對范仲淹就更加贊歎。這是十方贊美,都是因為他有廉潔的操守,不偷盜。 一個人還沒有名、沒有利的時候,能不為名利所動,這是讀書人真正的功夫;所謂“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YIN”,就是因為范仲淹有這樣的道德、人品與修養,所以才能在如此復雜的官場中,“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范仲淹家裡,有一塊非常好的寶地,就是所謂的“龍穴”。一般人會用來做什麼?就會趕快把祖墳葬建在這裡,希望福蔭以後的子孫。可是范仲淹並沒有這樣做,他反而把這塊地捐出來建學校;這地在蘇州現時是一所高中的校址。近千年來,這裡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他興建學校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利益自己,而是希望讓更多人在這優美的、依山傍水的環境中求學,這樣的話,讀書的效果就會特別好。由此可見,范仲淹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利益別人、幫助別人,處處都為別人著想,這就是菩薩心場。由於他的心量廣闊;心量愈大,福報就愈大,所以現在一千年過去了,他的子孫、家道還是很興旺。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興”,范氏家族即是最佳的典范與寫照。 說到這裡,我們是否應該靜下來,觀照一下、檢視一下自己的心念與行為?我們平常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以自己的利益考量為出發,還是既想到自己,同時亦想到別人?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做到無我,但是能夠將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處,拿出來跟別人分享,如此生活就會變得更加快樂,生命就會變得更有意義。身為佛弟子,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地反省一下呢?聽了范仲淹的故事,難道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范仲淹一樣有作為嗎?真是這樣,那麼有空,我們不妨常帶自己的孩子到寺廟禮佛,多受佛法的熏陶,千萬不要誤認為這是迷信或迂腐什麼的。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