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不止釋迦牟尼,原來有這麼多尊佛
遼寧義縣奉國寺供奉的過去七佛巨型塑像(圖片來源:資料圖)
【經典原文】
佛言:汝等谛聽,我今說之:
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屍佛、應(供)、正等覺,出現世間。
三十一劫,有屍棄佛,毘捨浮佛、應(供)、正等覺,出現世間。
於賢劫中第六劫,有俱留孫佛、應(供)、正等覺,出現世間。
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應(供)、正等覺,出現世間。
第八劫,有迦葉波佛、應(供)、正等覺,出現世間。
第九劫,我釋迦牟尼佛,出世間,應(供)、正等覺。
復次過去劫中,毘婆屍佛、屍棄佛、毘捨浮佛,宣說屍羅清淨戒律,成就智慧最上之行。次賢劫中,俱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波佛,亦說清淨律儀及禅定解脫之法;我所說法,亦復如是。
汝諸苾刍!過去毘婆屍佛,剎帝力姓,發淨信心,而求出家,成正覺道。屍棄佛、毘捨浮佛,亦剎帝力姓。俱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婆羅門姓。我生淨飯王宮,剎帝力姓。——《佛說七佛經》
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燃燈佛(即定光佛、迦葉佛)捨利塔(圖片來源:資料圖)
【注釋】
“應供”、“正等覺”、“佛”:為佛陀十種名號當中的三種,都指代佛陀。
屍羅: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是六波羅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為防過止惡之用。
婆羅門:印度四種姓之最高種姓。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婆羅門階級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印度四種姓之第二高種姓,即國王、大臣等統御民眾、從事兵役的種族,所以也稱“王種”。其權勢頗大,階級僅次於婆羅門。
供奉於遼寧省朝陽市的燃燈佛(即定光佛、迦葉佛)捨利(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經相關】
過去七佛,指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七位佛,即毗婆屍佛(Vipa?yin)、屍棄佛(?ikhin)、毗捨浮佛(Vi?vabhu)、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葉佛(即燃燈佛)(Ka?yapa)、釋迦牟尼佛(?ākyamuni)。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佛陀,俗名悉達多。
《長阿含經•大本經》提到過去七佛出現的因緣。據佛經所載,七佛中的前三佛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千佛的三佛。(莊嚴劫,梵語vyu^ha kalpa。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大劫之“過去劫”, “現在劫”稱為“賢劫”、“未來劫”稱為“星宿劫”。一大劫中總有成、住、壞、空之八十增減小劫,於其“住劫”中,以華光佛為首,至毗捨浮佛,共有千佛出世,莊嚴其劫,故稱莊嚴劫。《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一卷內即載此千佛名。)
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過去莊嚴劫、現在劫——賢劫、未來劫——星宿劫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世。
【過去七佛傳法偈】
1.毗婆屍佛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2.屍棄佛
起諸善業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3.毗捨浮佛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4.拘留孫佛
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5.拘那含佛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6.迦葉佛(即燃燈佛)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7.釋迦牟尼佛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經典介紹】《佛說七佛經》,趙宋法天譯。本經一卷,記載記過去七佛教化之相。比增一阿含不善品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