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0四集)


 2016/6/21    熱度:1146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看到大家容光煥發,想必雖然我們《群書360》的課程,有兩個月大家沒有在一起交流學習,但是大家在這兩個月當中,應該時時也把《群書360》的這些教誨記在心中,有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難怪額頭會發亮。「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這個別人是幫不了的。而學習的動力在哪裡?學習的動力在愛,在愛心。首先自愛,自愛的人不願意虛度光陰、蹉跎時光,那就糟蹋自己了。所以自愛是學習的動力。人世間最值得珍重的就是自己的精神、自己的體力,最值得愛惜的就是自己的時光。

  大家有沒有感覺,人這一生數十寒暑過得很快。我聽一位長輩說,人超過四十歲以後,這個日子飛快,好像一下子一年就過去了。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肅然起敬,因為我今年剛好滿四十歲,我接下來的時光是坐雲霄飛車。其實不要等四十歲,當這個長者講這句話的時候,我自己腦海裡就浮現初中一年級、初中二年級,種種景象歷歷在目,那些景象離我都快三十年了,還那麼清楚,三十年已經過去了。所以聖賢人都表演珍惜時光、珍惜命光給我們看,大禹這些聖人的表演。包含儒釋道的聖人都是教導我們,每天晚上都要警覺一天過去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自己的命又少了一天,「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一生能不能恢復明德,能不能提升靈性,能不能真正盡人生的道義,利益下一代,利益自己的家人,以至於利益社會國家民族、利益世界?不要空來人間一趟。所以師長常常說,「人生幾十年,總要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想到《了凡四訓》有一段話,確實能夠讓我們的人生活得有意義。「遠思揚祖宗之德」,要把祖宗的智慧傳承下去。這句話對於中華民族的兒女來說太特別了,太值得提起使命來看待。為什麼?為什麼說太特別?因為全世界古文明只剩中華民族了,所以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幾千年的智慧能夠幫得上這個世界。我相信你去問現在全世界的人說,你覺得世界安定、幸福嗎?我想所有人的答案,可能都是不安定、不幸福。你假如去問,有一個人說太幸福了,可能他的腦筋有點問題。不然你真正判斷,你打開報紙,家庭的沖突,社會的動亂,國與國的戰爭,種種現象怎麼解決?真的,全世界找不到方法。

  一九七0年代,湯恩比教授,這一位大歷史哲學家很有智慧,他給這個世界的人類指出一條路來,所謂仙人指路。他的話也給整個西方社會造成很大的震動,他說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個就是我們儒釋道的傳統文化,這句話就代表中華兒女手上的儒釋道、聖人的教誨可以救這個世界。假如我們有這樣的法寶而不去救,有句成語叫見死,這句成語很難嗎?「見死不救」。大家知不知道,見死不救這個罪過很大。是你們說的,不是我說的。我們學習聖教,當個明理的人,當個明白的人。

  其實坦白講,人這一生所有外在欲望的追求,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人真的想明白了,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帶不走的絕對不貪求,努力帶得走的,這是明白有智慧的人。很多人瞎忙一生,積累了一大堆的錢財,最後很難斷氣,為什麼?「不知道哪個男人拿走了」,他那口氣咽不下去,「我賺了幾十億,我太太不知道會拿給哪個男人。」真的,在大陸,我前幾天聽到,一個很有錢的人,幾十億,好像才三十多歲就得癌症,最後他太太嫁給了他的司機。大家看到這個新聞,有沒有看破人間的真相?沒有福報的人,賺了一堆錢,最後給司機花,那個司機前輩子有修福報。所以大家開悟了沒有?帶得走的是這一生看不到所有行善的福德,它看不到,可是它是真的,你帶得走,帶到下一輩子,你很有福報。

  所以,為什麼人這一生生下來福報都不一樣?那是自己修來的!再來,帶得走的,自己靈性的提升、智慧的提升。可是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靈性是在提升還是在下墮?他的智慧是在增長,還是煩惱在增長?假如煩惱繼續增長,你去問,請教人一個問題,「你活著的目的,就是讓煩惱愈來愈多嗎?」你看有沒有人說,「對,就是要愈活愈煩惱、愈活愈痛苦」,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這麼講,除非他精神有問題。可是你卻看到大部分的人卻在走這樣的人生。所以人真的沒有經典,開不了慧眼。雖然好像剛剛講得很輕松,其實我還沒遇到老祖宗的教誨,我也干那個追名逐利的事情。追求欲望,結果求了一大堆,求不得,就有求不得的痛苦。所以,人生的苦,大部分就是三個字「求不得」。人的貪欲愈少,煩惱就少了。所以老祖宗的教誨是清涼劑、是甘露水,「知足常樂」,求不得苦不就放下了嗎?所以人生最大的福報,遇到五千年的智慧,遇到像我們師長這樣高智慧的明師,人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福報。

  人往往都覺得,給我中第一特獎叫福報。那是災禍!為什麼?沒有德行,給你一堆錢,是大難臨頭。這不是我講的,事實證明的。美國調查那個中「樂透」的,大家知不知道「樂透」?難得,你們都不知道,我也是聽人家說的,我也沒搞清楚那個是怎麼玩的。很多人一夕之間來了上億的美金,給他中獎了。結果調查這些中第一特獎的人,往後的人生怎麼樣?很大的比例都是花錢花到身體搞壞了,死了,而且死在家中沒有人知道的,就有好幾個。因為他一下子變那麼多錢,他又沒有德行,他就完全是放縱欲望,最後就身心都給他搞壞掉了。所以,那一筆錢來是禍,不是福。老子留給我們的話,叫「禍福相倚」。

  我看今天很多長者一起來參與這個課程,從你們的臉上可以看出來,你們這一生很努力的在為家庭、為社會付出。而這麼樣的努力付出,可不要留一堆錢給下一代。不知道你們的孩子有沒有一起來?假如有的話,先用眼睛跟我提醒一下,不然我待會下課,他們來找我理論就麻煩。所以,你看講話不容易講。比方說,這個教室裡面,有領導跟被領導,講話就不好講。你說這個領導應該怎樣怎樣,那個被領導說:「你看、你看,他都沒做到。」你說,那個被領導應該怎麼樣,那個領導說:「你看,他們就是這麼差。」那話不好講。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來聽課也不好講,夫妻一起來也不好講。所以講話是藝術,處處都要顧及,處處都得圓融才行。

  所以經典裡面,確實除了開我們的慧眼,對我們人生很多的重要決策,它都有關鍵性的指導。《三字經》講,「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一般的人都是積累了財富,然後留給孩子。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教孩子是什麼?不留給他錢,留給他經典,就是留給他智慧才對。所以教育孩子不只是要愛他而已,我相信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現在青少年問題為什麼那麼嚴重?怎麼愈愛愈出問題?所以《資治通鑒》裡面提醒我們,「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所以愛假如沒有智慧叫溺愛,必須悲智雙運。你有愛心還要有智慧才能夠教好孩子,才能夠幫得上你生命中的有緣人。不然統統只是情感,可能還袒護他,反而幫不了他,溺愛他就幫不了他。

  剛剛跟大家講到,我們的人生要有意義,對自己民族的文化要傳承,上對得起祖先,下對得起後代子孫。這個文化不傳,世世代代的人都愚癡。我們不要說別的,就看我們這二、三代人,就因為文化沒有承傳,整個靈性下降的速度,真的讓我們不忍看下去。我在學校的時候,孩子的素質墮落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父親那個時代,才五十多年前,五、六十年前,那個時候孝子還不少。五十年以後,很少看到孝子了,甚至於你翻開報紙,觸目驚心,傷害父母的例子好多。所以看到這一句,「遠思揚祖宗之德」,要把文化承傳扛在肩上,要時時以祖宗的心來愛護下一代,愛護所有的炎黃子孫,這才是老祖宗的好子女,胸襟要能夠為整個民族著想。而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又是唯一承傳的古文明,所以這個文化能承傳,決定利益全世界!這是為世界著想。

  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去感受感受,每一句經句,你打開來,那個義理深廣無際,對我們的人生都會很有啟發。「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我們這幾代人最大的過失,這個過失不是他們有意的,我們前幾代人都非常努力,不管在台灣,還是在馬來西亞,還是在大陸,我們的上一代跟上兩代人都非常努力為我們的生活奮斗。生活改善了不少,可是忽略了文化教育的承傳,所以現在家庭、社會危機四伏。這是無心之過,但是我們也應該努力的把文化承傳下來,彌補上二、三代人忽略文化承傳的過失。其實我可以想像得到,上了年紀的人,現在看到整個社會現象,他們是非常焦急、非常痛心的,所以「近思蓋父母之愆」。

  我母親教書教了三十多年,退休了。她們當時候教書,因為也沒有遇到師長,也不知道要教《弟子規》、教傳統文化這些經典,所以她們從教一生也是滿遺憾的。所以我這個兒子從事這個工作,我媽媽特別支持,她覺得你好好做,她感覺能彌補她當老師三十多年,對倫理、道德比較缺乏的部分。其實我們上一代人做任何工作都很認真的,他們教書確實教得很用心,重要的是這二、三代人整個教育的理念跟誰走?跟西方走,跟知識技能走,不是跟倫理道德走。所以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因為你跟的方向錯了,你再怎麼努力,它還是反效果。我們冷靜看,現在全世界有多少國家的教育跟著美國走?不少。而美國教出來的青少年犯罪率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他教出來的孩子情況是這樣,怎麼還跟他走?所以人首先要跟對人,跟錯了人,一生枉然。我的前半生,好像沒這麼嚴重,我的前二十多年,跟錯了人,我跟著好萊塢電影走了。我的書桌前面沒有貼孔子,貼了一尊席維斯.史特龍,拿著一枝沖鋒槍,滿身的肌肉,我就是跟著這樣的價值觀走,看了那麼多戰爭片。你看那個席維斯.史特龍還打拳擊,有沒有?逞強斗勝,誤了自己多少年輕的歲月。不只歲月賠上了,連身體都賠上了,為什麼?逞強,都煉肌肉,煉到運動傷害。不如打太極拳,對自己身體有大好處,又不會運動傷害。只要是競爭的,一定會傷身心的。所以都覺得遇到聖教太晚。

  孔子,也是我們《群書360》的教誨,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講,「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聖賢人的教誨沒人在學了,愚昧的人、愚昧的價值觀影響著每個人,天下不祥。什麼是愚昧的價值觀?功利主義。大家都向錢看,大家都向享樂看,全部都是自私自利,當然種種不吉祥就出來了。你看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多年前就看到了。夫子有一次跟學生出去,剛好看到有人在捕鳥,他用籮筐架機關,裡面放著一些食物,引誘鳥飛進來吃,然後他就把鳥給捕住了。剛好孔子帶著學生經過,結果發現有一些小鳥被抓住,有一些小鳥飛走沒有被抓住。奇怪,同樣是小鳥,怎麼有些被抓住有些沒被抓住?孔子就問那個捕鳥的人。結果這個捕鳥的人就講,他說那些小鳥肯跟著老鳥走的,因為老鳥警覺性很高,它跟著那個老鳥,老鳥一要飛,它就跟著飛,它就沒被抓住;那被抓住的就是傻乎乎的,也沒有跟著老鳥,就自己在那裡吃得很快樂,最後命就沒了。其實你去看,很多動物被抓住,全部都是因為欲望控制不住,就為了眼前一個甜頭,命都沒了。其實不是動物,人也一樣,就為了一個欲望享樂,最後身心賠掉了,連家庭都賠掉了,「一失足成千古恨」。我還看過一個故事,是猴子,它喜歡吃花生米,那個捕捉的人很厲害,做那個瓶子,手可以伸進去,可是它一伸進去抓那個花生米,手就握住了,可以伸進去,可是握住了就拉不出來,就因為捨不得那一把花生米,它就被抓住了,那猴子就命也沒了。所以這個時代的人為了利、為了欲,人這一生就這麼毀掉了,很可惜。所以我們要慎重。

  孔子從這個故事說到,「君子慎其所從」。「謹慎為保家之本」,你的家業、家道能不能保全長久,決定在我們有沒有謹慎的態度。謹慎讓自己的下一代都跟著聖人走,謹慎自己的身教,一言一行都給下一代好榜樣,這個家道焉有不興!這個是治家。一個國家元首能夠帶頭學聖教,這整個國家的人民都有福。所以跟著聖賢比什麼都重要。剛剛跟大家講人的價值,「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忠孝」二字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整個成長受國家點滴的照顧,怎麼可以不報國家恩?可是我們要很冷靜,忠孝二字是做人的根本,我們教育了孩子二十年,最少也有十多年,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二十年的教育,有沒有把忠孝二字深植在學生的心中?人無忠孝二字,他就沒有資格當人,這是做人的根本!根本都沒有了,那就只是一個行屍走肉而已。

  可是我自己大學畢業還沒有深入聖教的學習,真的踏出校門就想著怎麼樣趕快賺到一百萬,怎麼樣趕快買車,哪有想什麼忠?哪有想怎麼利益國家、社會?我也不想這樣,可是我的思想怎麼就是往整個自私自利的方向在走?所以在這個大時代,沒有聖教的指導,能不隨波逐流,談何容易?所以「上思報國之恩」,我們自己把聖教學好,在哪一個領域都做出學傳統文化的好榜樣,這個就是報國家的恩。「下思造家之福」,家道怎麼透過自己把它興盛起來。「外思濟人之急」,整個社會、世界現在最需要什麼?現在最需要的是聖賢的教誨。因為整個家庭、社會,甚至是天災人禍,都是因為人心壞了。可是「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好的教育,他一定可以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你們要有信心一點),轉凡成聖。所以濟人之急最根本的幫助,就是把聖教弘揚開來。「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我們自己的習氣煩惱有沒有一點一點愈來愈輕,智慧一天一天愈來愈增長?

  我們剛過完年,今天第一堂課,老祖宗講的,「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現在春天來了),一生之計在於勤」,要很勤奮學習。因為自己早一天覺悟,早一天有智慧,你身邊的人都有福報,你身邊的人可以早一點學習到你的智慧。所以人有這樣的一個態度,他就自愛,不虛擲光陰。他就愛人,自己勇猛精進,期許自己能夠早一點可以利益到身邊的人,這個時候學習就不會懈怠。所以我們走在學習聖教的路上,假如覺得自己還是很容易懈怠,根本原因是不懂得自愛跟愛人。我們看《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自愛,恢復自己的本性;「在親民」,愛人;「在止於至善」,自愛跟愛人都做到圓滿就止於至善。

  我們看今天這麼多長者一起來參與課程,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佩服,他們很勤學,我們給在座的長者一個掌聲。所以身為長輩,這個身教是隨時隨地的。剛過完年,大家學習就這麼積極,就是在做榜樣。而今年我們感覺是非常吉祥的一年,《中庸》也講到,「國家將興,必有祯祥」,看得到徵兆。什麼好的徵兆?一月初,我們馬來西亞的納吉首相,他到了香港去見我們師長,還請教很多治國的經驗智慧,而且他還祈請老人家到我們馬來西亞講經一個月。您看,我們看到首相這麼重視聖教的承傳、弘揚,就想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盛世。清朝的皇帝都是帶頭學中華文化,而且都是坐在前面,帶領文武百官跟嫔妃一起聽這些專家的教誨。這個事例大家聽過,師長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提到。所以治國難不難?不難。有沒有抓到這些sticking point(關鍵),這些最關鍵的,我們學《群書治要》就是治國的智慧。我們已經一起探討一年多了,你們好像信心不足。真的,您看我們前首相馬哈迪先生,他看了《群書360》的翻譯,看了幾句,他就說到「幾千年前留下來的東西,對現在還這麼管用」,他非常贊歎。接著他說:「這本書我早一點遇到,我很多重要決策就不會下錯。」所以確實是治國的寶典,從這些對於國家很有貢獻的領導者,他們看到這些教誨都有這麼深刻的體會。

  諸位學長們,學《群書治要360》的目的是什麼,大家清不清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把《群書治要》學通了,帝王師。各國的元首,他沒有讀過這些教誨,你能告訴他,你能把它講明白,他馬上照著做,你所利益的就是一個國家的人民。我們中心董事黃秋雲女士,她剛好有一次跟首相見面,介紹這個《群書治要》,她隨手一翻就翻到「尊賢」裡面的經句說,「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她就講這一句給首相聽。我說你怎麼這麼准?一翻就翻到最重要的。你看,每一個國家要興盛就是這個重點,「得賢者則安昌」。我們看商朝要興盛用伊尹,周朝要興盛用姜太公,唐朝興盛用魏徵。魏徵還是他的仇敵,是唐太宗以前的仇敵,你看一用賢人馬上國家就興盛,而且都不是很長的時間。

  所以我們看到首相能禮請師長來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確實是福地,「福地福人居」。當然馬來西亞的同胞心量很大,福不自己享,要給天下人共用,所以漢學院就落在馬來西亞,是不是?是。漢學院落在馬來西亞的意思,就是馬來西亞的華人要把漢學弘揚到全世界,這樣才對得起這個因緣,是吧?是。你們自己講,我沒逼你們。大家能有這樣的體會,可謂五十而知天命,人要知道這一生的天命、使命在哪裡,不只知道了還要不辱這個使命。上天選上我,這是我的光榮,盡力去做就對了。盡力就是圓滿,不要有壓力,壓力是煩惱,就會像我這麼瘦。所以我今年重要的要轉念,不要有壓力,要變成動力。要懂得放得下,放得下不必要的擔心跟煩惱,提起使命就對了。我們首相,不只把老人家請來講經,到他們府上,首相夫婦親近仁者,最後非常高興,對師長講:「您不能只有對我們講,您要上國家的電視台給老百姓講。」所以前幾天才安排了在八度空間,有一場師父的訪談。好像這個禮拜天,那個場地更大,聽說可以坐七百人;不過報名截止,大家可以看轉播。這個很難得。

  我們看到《群書360》的課,剛好上到為政第四個綱領「至公」,公天下。這個公天下表現在哪?想著利益天下的人。其實這個「至公」的精神,也是民主最重要的精神。什麼是民主?時時以人民的福祉為最主要、最重要的國家方向,這個就是民主的精神。假如空有民主的制度,卻是時時在謀私利,那根本糟蹋了民主,糟蹋了這些制度。所以為天下人著想,很重要的要解決根本的人心問題。其實人幸不幸福,不是外在的物質決定的,從我們這個社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物質享受愈來愈豐沛,但是整個幸福指數愈來愈低。自殺、憂郁症的人愈來愈多,包含家庭的沖突、夫妻離異、父子沖突,愈來愈多。所以物質愈豐沛,不一定能夠帶給人們幸福,反而是精神生活愈充實愈幸福。所以為善最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其實身為父母,身為團體領導者,以至於國家的元首,我們都有責任把孩子、把組織的人、把人民帶向一個幸福的路。不能努力到最後反而更痛苦,那路就走錯了。所以當父母的,當領導的,當老師的,在這個時代必須要深思熟慮,把人生路給後代的人指對方向,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一個國家元首指對了,全國人民都有福氣。像「勤儉為持家之本」,一個家庭要能夠家道興盛,這個家它的整個財富能夠穩定,這個福報能長久,一定要勤儉。曾國藩先生就有講到,一個家道能綿延三、四代不衰,一定要勤儉。只要不勤勞、奢侈了,可能一代都過不了。我們看到我們中國大陸的元首,我們習主席帶頭勤儉,不奢侈,四菜一湯,連過年都提倡四菜一湯。結果師長就大力響應,所以師長過年除夕夜也是四菜一湯。國家元首指太正確的方向,我們全國都應該來響應,勤儉對整個家庭、社會影響太大太大了。聽說我們習主席出外巡視,住的是三星級的酒店,結果四星跟五星級就沒人敢住。不過還有個方法,餐廳把兩顆星星拔下來就好了,然後費用收低一點就好了,總有變通的方法,但是原理原則要抓住,就是要節約、節儉。

  以前聽說公家應酬花費很凶,那個茅台酒一喝,一個晚上喝幾千塊都有、上萬塊都有。大家想一想,一瓶茅台酒要多少糧食才能做成一瓶酒?看你們的眼睛是外行,沒有做過酒,千粒米都不一定能做成一滴酒。所以要做那麼多酒,那些糧食能養活多少餓死的人。所以節儉對於人生德行的意義非常大。第一個,節儉的話,儉以養廉,就不貪污,夠用就好了。奢侈,他就不夠用,就要貪污。再來,減自己生活上的享受,知足就好了,把省下來的錢去幫助快餓死的人,這個人的仁慈心不斷擴展。很多父母把積攢下來的錢捐給非洲那些災民,孩子都不去吃麥當勞,他效法他父母的愛心。所以可以養廉又可以廣德,把自己的仁德之心不斷擴展,還可以福厚。為什麼?一個人愈節儉,他愈有福報。所以一個人假如只有六十歲的壽命,可是他很節儉,他的福報都不亂花,很可能他可以活到九十歲。因為他的福沒有花完,就延長壽命三十年,可以福厚。所以我們老祖先講八德當中「禮義廉恥」,這個「廉」為什麼看得這麼重,是很有道理。所以習主席做出的榜樣,都可以感覺到我們中國的福報現前,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祯祥」,這些都是好的徵兆。當然國家、民族的興盛不能少我們一分力量,每一個人都應該捨我其誰來承擔這個歷史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看到第四個綱領「至公」,其實也提醒我們,教育自己跟教育孩子,要從放下自私自利,能為公家著想,能為大局、團體著想。其實這個至公的心,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承傳,幾乎是每一個人有的態度,我講的不誇張。我父親那一代也算是有大家庭,當然人口比不上古代一二百、三四百的家族很常見。五個兄弟姐妹住在一起,上有老下有小,我父親是長子,弟弟妹妹都還在讀書。我父親成家之後,這些弟弟妹妹都住在一起。我媽媽嫁到我們家第一天開始,我爸爸就去讀大學,然後我媽媽的薪水就充公,至公。因為我爸爸去讀書還要花錢,我媽媽一嫁過來馬上薪水就沒了,上要養老,下要養小,還有小姑小叔要讀書要用錢,請問大家你嫁不嫁?人生最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嫁不嫁?所以人有時候太會算,人算不如天算,你們考慮這麼久就嫁不出去了;不是,就不會嫁,不會嫁我就不存在了。所以傻人有傻福,不要計較那麼多。覺得這個丈夫挺有孝道的,又重視兄弟之間的情義,這拿出來歡歡喜喜。所以人不要計較眼前,我母親五十多歲就退休,就享清福了。退休二十年左右,都是政府照顧,她領退休金領了二十年,很有福報。我說:媽,您領了政府二十年的退休金,兒子還要更努力一點。為什麼?公務員領的錢都是老百姓的納稅錢,「爾俸爾祿,民脂民膏」,公務員領的錢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不可以浪費,都要盡力去回報才對。

  我父親五個兄弟姐妹,這個人口才十幾個人,這個談不上什麼家族,可是在我父親的身上就看不到一次為自己想。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父親在思惟事情,我們從來沒有看到一次是說,父親為自己想,不為父母,不為兄弟,不為妻兒,沒有。所以我媽媽常常說:你爸爸第一是父母,第二是兄弟,第三朋友、孩子,第四。其實想一想,夫妻本來就同體,他都為父母想,你就要去欣賞他的孝道;他為兄弟想,你欣賞他的情義。後來自己想一想,還是自己有眼光。所以在自己父親的身上就看到他們那一代的人重義。重義就怎麼樣?輕利,他不會為自己想。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整個家庭當中,一個孩子一生出來就為整個家庭想。以前是五六百人、三四百人,他是為幾百個人想,他怎麼會自私?可是緊接著幾代人迅速變得自私,因為變小家庭了,還有的是只生一個。以前是生出來就為幾百人個想,現在是生出來所有的人都要為他想,那你怎麼讓他不自私、都為別人想?也很難。除非你非常懂得教育,不寵愛他。所以至公,首先我們自身下功夫,為團體著想,才能把好的修養傳給下一代。

  人自私心一起來,絕對影響身邊的人,這個是絕對不得僥幸。很多長輩說:「不要給孩子看到就好了。」有沒有道理?請問大家你小時候,父母在想什麼你知不知道?你們沒有反應,不然你們小時候都在想什麼?我的印象當中,好像父母在想什麼,我們都很清楚。他沒有講話,看他的表情,父子之間都可以明白,這是我們本來的天性。所以父母在為爺爺奶奶操心,都看得出來。父母在那裡玩股票擔心,看不看得出來?父母賭博賭輸了,脾氣快發出來的時候,看不看得出來?都沒講話,都看得出來。所以教育沒有僥幸的,孩子隨時可以體會到我們的心境是公心、是不自私、是孝心,時時都已經在教育孩子了。

  我們看上一次講到的是二百零三句,今天九十三頁的二百零四句,我們先把這一句經句大家一起念一遍。

  【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也。明分職。序事業。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悅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

  開頭就講到『君人者』,就是身為國君的人,這個「君」假如是動詞就是治理,所以他是治理百姓的領導者。應該怎麼做?『愛民而安,好士而榮』。愛護人民,因為人民是國家最重要的基礎,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成立一個國家,成為君王,我們以前古代都稱天子,就是代表上天來愛護子民、愛護人民,他有這種愛心,把天下的人都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愛護,他才跟天子這個名字相配。所以一個國家元首不愛護人民,他就已經沒有守自己的本分,他就已經辜負老天給他的這一分使命。而我們今天要愛護人民,自然得到人民的擁護。所以孟子有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他愛民、敬民,他自自然然感得人民對他的愛敬,那這個國家一定會很安定的。而今天我們要愛護人民,或者延伸到我們要愛護我們的下一代,很多父母、很多國家領導者也很努力,可是卻看到孩子的德行不好,社會的問題愈來愈多。

  在台灣有一個官員,也是相當有影響性,他退休以後,過了一、二十年,他看到整個青少年犯罪率很嚴重,他就痛哭。因為他當時候很有影響力,他可以決策整個教育的方向,可是他在位的時候,重視經濟發展,忽略文化教育,結果一、二十年過去以後,整個社會亂成一團,他非常痛心。所以古人講,一個人不能看一百年,不能做宰相。所以同樣的一個父母、一個老師,你在帶你的孩子,不能看孩子的一生,你很努力教他,他也不一定成才。所以愛當中還要有智慧。你看現在多少孩子教育問題,父母很頭大、不安,可是也很愛孩子。所以愛字裡面還要有智慧,才能真正讓人心往德行跟智慧的方向,這樣才能安。假如愛護百姓,愛護下一代,統統引導他們賺錢,追名逐利,你再怎麼努力,這個社會只會愈來愈不安而已。所以這個時代,我們感覺對於整個家庭、工作的努力,不亞於幾千年前這些古人的努力。大家想一想,五千年來哪一代人最辛苦?你真的想想看,以前生八個、十個都沒有現在這麼辛苦,孩子還教得不錯。現在生一個、二個,都快沒命了,都擔心害怕。其實要當好君親師的角色,首先要先有智慧,要先明理,而不是在那裡干著急。

  知道愛護人民,最重要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能把教育辦好,就真正愛護人民。而且這個愛護還是長長久久的影響,因為聖教一復興,世世代代的子民都受益。所以最近首相見師長,他也非常希望把國家治理好,就請教師長怎麼治理國家?師長說:「你只要把教育辦好,國家就能夠安定。」所以首相對漢學院非常支持,而且還提到漢學院裡面收學生,馬來人的比例要高一點,漢學院要造福整個馬來西亞。還有師長也給首相期許,這個漢學院應該給全世界栽培漢學人才,這些漢學的人才應該向全世界弘揚漢學,讓馬來西亞成為弘揚文化示范的國家、和諧的國家,都給世界能夠做出示范來。

  而愛護人民,大家想一想,在中國國家這麼大,國君、天子他只有一個人,老百姓幾千萬、幾億他怎麼愛?他要用賢德之人去當父母官、去愛護百姓。所以周朝叫封建制度。什麼是封建?叫分封建制。因為天子只有一人,國家那麼大,怎麼辦?選出最有德行的人去治理一方,叫分封給他們爵位、國土,讓他們去愛護那一方的百姓。這是很好的制度,可是我們沒搞清楚,都拿來變成批評。我們看齊國封給誰?姜太公。好不好?好。魯國封給誰?周公。都是封給這些聖賢人,老百姓就有福祉。

  「好士而榮」,他能夠真正尊重、愛護這些賢士,聽他們的勸谏,做好國家的決策,或者重用他們教化一方,愛護一方百姓,這樣子國家治理得好,這個叫建功立業,留名青史。好士而榮,這個「榮」從一個國君自身來講,他只要尊重賢德之人,又肯聽他們的勸谏,他的德行會愈來愈好。這個榮,第一個自己的受用,「德日進,過日少」。所以唐太宗談到的,他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所以他感歎的講這一句的時候,是魏徵去世的時候,他痛心,五天沒有辦法理朝政,太難過了。我們看到這一段歷史,都很感動,就他們君臣的那分義,真的讓人動容。他珍惜這個明臣、這個忠臣,對他人生、對他國家的貢獻。所以「好士」,這個「好」不是嘴上講講而已,表現在能夠接納他們的勸谏,能夠感恩他們為國家的付出。所以唐太宗多次在宴請百官的時候都說,我們的「貞觀之治」都要感謝魏徵、感謝這些大臣。唐太宗跟他身邊這些大臣真的是知音,相知相惜,這樣的君臣配合絕對會讓國家興榮。

  接著講,『兩者無一焉而亡也』。「兩者無一焉」,就是這兩個都沒有,這個國家鐵定要衰亡。他不愛護人民,人民生活不下去,就得要革命;他不尊重賢士,就沒有人來治理國家,當然會亂。所以從心地上來看,我們整個聖教叫內學,都是向內找問題,不是向外去指責,叫內學。這是心性之學,都要在心地當中下功夫。所以一個領導者如何做得好,從這一句來看,就是像《了凡四訓》上講的「愛敬存心」。他要愛人民、愛下屬,他要尊重有德的人,他也要尊重百姓。「愛民而安」,愛心;「好士而榮」,恭敬的態度。我們今天在經營事業的過程,假如不順利了,要反觀我們有沒有愛敬存心,從這裡調整,很多事業的瓶頸就能夠突破了。

  接著講,『明分職,序事業,拔材官能,莫不治理』。這個具體講到整個政治怎麼運作。「明分職」,就是讓下屬都非常明白他職務上應該盡的本分。就像在公司裡面每一個崗位,他的職責都能引導下屬清清楚楚,然後他可以盡心盡力去做。假如領導者不讓下屬很清楚明白他的本分,他不明,然後事情錯了,又沒有給他好好講清楚、指導清楚,又只是一味的指責,這樣下屬會很痛苦,他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他也不知道他應該做哪些事,他這樣心理的壓力、負擔就會愈來愈大。所以身為領導者,我們常說手把手帶人,首先讓他明白他的職分所在。這些職分應該具備哪些能力,能夠培養他,「明分職」。

  「序事業」,這個序是他做事可以井然有序,就是做事情能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整個做事的程序、流程,這樣就不會亂,這樣就不會把時間耗在不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反而忽略掉。其實這些能力,他都不是一天、二天形成,所以當領導的人都要很有愛心還要很有耐心把人給帶起來。假如沒有耐心,看底下的人做事看不下去,「我自己來」,最後就把自己給累死了;累死了還不覺悟,都說「我一個人抵他們十個人」,最後累死也怨不得人。因為你沒有耐性,最後底下的人心理壓力很大,動辄得咎,他好像做什麼事情你就指責罵他,他就不敢做了,心理壓力太大。假如我們當父母的常常罵孩子,「你怎麼動不動就是錯?連做這點小事也不會。」很可能你太嚴苛,孩子看到你就已經六神無主,所以他做什麼事好像就做錯了,你又覺得怎麼都不經過大腦,都不會想?其實人處於長期壓力很大的時候,他的思考能力會很低,會有一點不知所措。我以前也遇過這個情況,遇到這樣的領導。有時候事後想一想,這麼簡單的事我怎麼做錯了?自己都覺得很好笑,可是當時候就覺得好像一片茫然。我以前也遇過那個老師,遇到事情你還沒解釋,一巴掌就先過來了。大家要了解,一、二年級的孩子,被大人一巴掌下去,光是回神就要一段時間,這個都是我人生曾經經歷過的。所以還沒講話就很恐懼了。

  「拔材官能」,選拔人才,選拔賢才,任用有能力的人,當然這個很重要,都是在平時去觀察。而且都是在很多細節的地方,不是他刻意要表現好給你看的那些細節,特別容易看得出來。甚至於你更冷靜的去了解他的家庭狀況,他對父母,他對妻兒有沒有情義?這樣看得更准。能夠選拔這些好的人才,整個國家做事都非常有章法,都非常有秩序。「莫不治理」,不可能不治理好,就是一定能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因為都是秉著公心,不是自私自利的,都是為老百姓想,都是為國舉真正的人才。所以,『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這個公道通達,大家都是循著公天下的心在思考、在做事,當然這個常常要謀私利的門就關起來了。所以「公道達」的團體、國家就不能走後門,常常走後門,公平就沒有了。

  其實我們看,走後門是最折福的,所以不明理的人才走後門。有句話叫「小人冤枉做小人」,這是真的。所以世間人做錯事,你不只不能生氣,你還要憐憫他。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比方說一個人走後門,你生不生氣?生氣。太過分了,他怎麼可以走後門?其實你看,他走後門,對整個循著規矩來的人公不公平?不公平。所以你看他折的福大不大?他折的福很大。假如來一起公平爭取的人有五百個人,他走後門,請問他造作罪業欠了多少人?這個帳要會算!告訴大家,你命裡沒有,走後門也走不成,那個禮送了,還是沒有;你命中有,你不走後門,你還是有那個福報。所以不就是「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嗎?他走後門,本來他挺有福的,結果變成造了一大堆罪業,然後還敗壞了整個國家社會的風氣,你看這一條要記大過幾條?你不覺得這樣的人很可憐嗎?你應該送他一本《了凡四訓》,不應該跟他生氣。

  所以大家從今天開始,right now(此刻)從現在開始,你不應該再對任何人、任何事生氣,因為這個世間沒有可恨的人,只有可憐的人。這事實!他拿著福報去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你看他可不可憐?所以走後門,折了大福。再來,毀了孩子。一走後門,他的孩子以後全部都不靠自己努力了,這樣的孩子會成才嗎?那他不是也毀了他的孩子嗎?那他怎麼不是可憐的人。所以教育好下一代,明理很重要,不然真的反而做了一些錯誤的示范。所以領導者公道,這個「達」形成了整個國家社會的風氣,這個私門就塞住、不通了,走不通了。「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公義彰顯,大家都重視公道,不循自己的私欲、私心,這樣子私事就止息了。其實很多團體,只要領導者非常廉潔無私,他底下的人在這樣的一個以身作則之下,真的確實能夠達得到。所以我們也不去責怪社會風氣,扭轉社會風氣,從我們自身做起就對了。

  『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悅者止』。這個風氣一形成,有德行的人、有厚德的人都被舉薦,為國家奉獻。然後,「佞」就是很會講話,但心術不正,都講得很好聽,其實是謀私利。這個「悅」就是很會谄媚的人。「佞悅者」,他就沒有他的路子可以鑽,他沒有這些機會了,所以佞悅者止。『貪利者退』,整個風氣都是為人民、為公天下,自自然然貪利的人就退了,他謀不到他的私利。『而廉節者起』,廉潔有守的、廉潔奉公的人反而都受到重用。後面這一段我們也體會到《易經》上講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一個領導者假如覺得團體的風氣不好,也不能責怪他人,首先端正自身,自己心正了身就正,身正了左右的重要干部就正,左右正自然影響整個團隊的風氣。這一句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